东莞晶和集团李炳图片是哪里人

关陇集团_百度百科
“关陇集团”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完善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关陇集团起源背景
《后汉书·公孙述传》:“令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是光武帝解除了对函谷关以西和陇地的忧虑,专心向东征伐,占有天下的四分之三)[1]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六镇爆发军民起义,得到关陇地区人民响应。尔朱荣派遣尓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征讨。关陇既定之后,尓朱氏家族却被消灭,北魏大权又尽归高欢,贺拔岳已掌握关陇地区军事实权。贺拔岳团结了一批武川军人以及关陇本土的士族大姓。但贺拔岳不久便为亲高欢的侯莫陈悦杀害。[2]
贺拔岳旧部对宇文泰并非心悦诚服。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宇文泰远逊于关东的高欢和江南的萧梁。高欢的军队曾多次深入关陇腹地进行劫掠。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只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宇文泰军团成员主要是六镇鲜卑,人数亦较少,不论是扩充军事力量还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都必须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与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取得认同,必须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陇集团。[3]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 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关陇集团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集团的成员是“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4]
关陇集团产生
武川镇本是北魏前期在首都平城以北设置,用以防备柔然入侵的六镇之一。六镇,一般是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之外,又有御夷等镇。大部位于北魏的北方边境,即今内蒙古境内。六镇是北魏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北魏原来一直以平城为国都,为了防御北边的柔然南下,拓跋焘设此六镇,以拱卫都城。当时,六镇将领,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在六镇作兵是光荣的。[5]
然而,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平城不复为国都,六镇也失去军事上的意义,将兵地位一落千丈。他们远在漠北,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经济地位上也处于劣势。氏族部落成员当兵是义务也是权利,拓跋氏封建化后,兵户身份低人一等。加上汉化后的北魏政府受到汉制度的影响,常常把犯罪的人发配六镇为兵,更使六镇兵民的处境不佳。六镇将兵中,不满情绪逐渐增长。起义终于在六镇首先爆发了。[6]
北魏全国陷入严重动荡。虽然动乱由平息,却造成军阀割据,政局依旧昏乱。
而从此次兵变获利的有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和武川镇出身的,两人各自拥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泰将武川人编成一军,复以武川人统领此军,使西魏政权牢牢握在武川人手中。
而由于西魏统辖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地区,所以又名关陇集团。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创设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其将领,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为西魏以及后来北周的统治层。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
攻灭北齐,统一了华北,却在统一全国前病逝。其子行事奇异,继位后不久即禅让予幼子,自诩为太上皇而耽于游乐,政事全交给天元皇后的父亲,外戚杨坚(即之后的隋文帝)。
关陇集团组成
关陇集团特征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
、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武川镇军阀之名来自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再提出新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关陇集团一词为陈寅恪命名,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的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
以隋、唐为例: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至于唐朝,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测》等三文,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的一支。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并多次引用《》,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国家族成员);[7]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7]
关陇集团成员
八柱国李虎之孙,唐高祖李渊
柱国,为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立,意为军队的高级统帅,两汉时取消,宇文泰再兴西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8]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而从西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关陇集团终结
历史学家雷依群的《论关陇集团》指出,隋文帝时关陇集团已经退出历史舞台。[10]
由于宇文泰的善于抚循,关陇集团在其生前尚能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其间虽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间的融洽合作尚居于主导地位。但宇文泰死后,矛盾便开始发生,先后有赵贵、独孤信谋袭宇文护事,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宫伯乙弗凤发动的宫廷政变未遂事件,卫王宇文直之乱等事件。这些事件暗示了在关陇军事政治集团内部已产生了危机。而杨坚势力的崛起,则直接导致了关陇集团的衰落与灭亡。杨坚代周,其政权中人物已拜托了“关中本位”之限制,关陇集团在杨坚禅周之后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3]
杨坚受禅于静帝建立了隋朝。黄永年认为关陇集团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11]
,关陇集团到唐初已不复存在。[12]
唐高祖时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关陇的不及半数,并不能称之为一个集团。无论从太原元谋立功名单或高祖朝宰相名单,都看不出当时仍在执行“关中本位政策”组建关陇集团。在太宗朝的功臣实封差第名单、宰相名单、图画凌烟阁名单中,关陇集团人物寡少,只占少数,唐太宗仍然不执行“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之在唐初消失,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12]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兵役徭役急征暴敛,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于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13]
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之后,八柱国之一的后裔李渊起义。
反对说:“况随宇文泰入关之北族,虽暂改河南郡望为京兆,但至唐时已大都恢复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赵郡,又何爱于陇西而坚持不改?陈氏之说,殊未可信。”[14]
“陈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于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外,无非歪曲史实以迁就其臆见。”
关陇集团八柱国与兵制演变
八柱国成员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十二将军杨忠之子,隋文帝杨坚
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改革兵制,建立起十二卫,实行以卫统府的军事制度,把征发、调动和指挥全国府兵的大权集中到日居深宫的皇帝手中。[15]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即位后,立即着手改革兵制,分天下为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共三百余州。贞观十年,下令全国各地设置折冲府,“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一,皆隶诸卫”,改革府兵的职责、编制、装备、校阅等方面,制定出进一步发展府兵制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一套周密而完备的府兵制度,训练一支强大的府兵部队,从而把府兵制推向高度发展的极盛时期。[16]
高宗武后时府兵制衰落,玄宗时府兵制被彻底破坏。
关陇集团八柱国
关陇集团宇文泰家族
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却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
。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
宇文泰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只要德才兼备,那怕出身微贱,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这一选官思想体现了打破门阀传统的新精神,保证了西魏吏治较为清明,也为大批汉族士人进入西魏政权开辟了道路。[17]
宇文泰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少数民族杰出人物。[17]
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一族两人:与。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厚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唐所沿习。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是宇文泰的第四子,“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宇文邕在位期间发动灭佛运动,使国家经济势力增长,国力大大增强,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宇文邕发兵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17]
关陇集团元欣家族
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元欣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淮安王元育、齐王。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
关陇集团独孤信家族
,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18]
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19]
“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20]
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着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即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关陇集团侯莫陈崇家族
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21]
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22]
“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23]
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关陇集团李虎家族
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李虎早年是太保贺拔岳的旧部。李虎少时倜傥,有大志,喜好读书而不存章句,特别善于射箭,轻财重义,雅尚名节,因此深得贺拔岳的器重。元颢进入洛阳,李虎跟随贺拔岳将其平定。李虎因功受封晋寿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官拜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后随贺拔岳击败万俟鬼奴,留镇陇西,累次升迁至东雍州刺史,不久改任卫将军。贺拔岳镇守陇右,任命李虎为左军大都督,并将内外军事委托给他。[24]
北魏孝武帝任命李虎为卫将军,派他到宇文泰那里辅佐镇守关中。[25]
后与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恰逢高欢进入洛阳,李虎率军迎接北魏孝武帝到潼关,因功授任骁骑将军,加任仪同三司。灵州曹泥谋反作乱,李虎与李弼、赵贵平定之。[26-29]
李虎后来官至左仆射、太尉,赐姓大野氏。大统三年(537年),李虎受封陇西郡公,与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因有辅佐之功,故都成为加“柱国”衔的最高武官,号称“八柱国”。[8]
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
关陇集团李弼家族
字景和,辽东襄平人[31]
,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32]
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33]
大统十四年(548年),北稽胡人造反,李弼征讨平定之,转职为太保,加柱国大将军。[34]
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关陇集团赵贵家族
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35]
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36]
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关陇集团于谨家族
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着称一时,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
于谨向宇文泰献都关中之策。[37]
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宇文护、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38]
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39]
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40]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41]
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42]
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关陇集团十二大将军
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其中杨忠即为隋文帝杨坚之父。
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495
《北史·贺拔岳传》:神武乃遣左丞翟嵩使至关中,间岳及侯莫阵悦。三年,岳召悦会于高平,将讨曹泥,令悦前驱,而悦受神武指,密图岳。岳弗之知,而先又轻悦,悦乃诱岳入营,共论兵事。悦诈云腹痛,起而徐行,令其婿元洪景斩岳于幕中。
雷依群.《论关陇集团》《史学月刊》:《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1999:32-36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1-42
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30
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30-331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1-42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三》:初,魏敬宗以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此官遂废。大统三年,文帝复以丞相泰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曰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谓之八柱国。
雷依群.《论关陇集团》《史学月刊》:《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1999:36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57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5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90
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82
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989-995
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五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时荆州虽陷东魏,民心犹恋本朝。乃以信为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兼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信至武陶,东魏遣其弘农郡守田八能,率蛮左之众,拒信于淅阳;又遣其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我士卒不满千人,而首尾受敌。若却击齐民,则敌人谓为退走,必来要截。未若先破八能。”遂奋击,八能败而齐民亦溃。信乘胜袭荆州。东魏刺史辛纂勒兵出战。士庶既怀信遗惠,信临阵喻之,莫不解体。因而纵兵击之,纂大败,奔城趋门,未及阖,信都督杨忠等前驱斩纂。语在《忠传》。于是三荆遂定。就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东魏又遣其将高敖曹、侯景等率众奄至。信以众寡不敌,遂率麾下奔梁。居三载,梁武帝方始许信还北。信父母既在山东,梁武帝问信所往,信答以事君无二。梁武帝深义之,礼送甚厚。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孝闵帝践阼,迁太保、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邑万户。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时年五十五。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后从岳入关,破赤水蜀。时万俟丑奴围岐州,遣其将尉迟菩萨将兵向武功。崇从岳力战破之,乘胜逐北,解岐州围。又赴百里细川,破贼帅侯伏侯元进栅。丑奴率其余众奔高平,崇与轻骑逐北,至泾州长坑及之。贼未成列,崇单骑入贼中,于马上生擒丑奴。于是大呼,众悉披靡,莫敢当之。后骑益集,贼徒因悉逃散,遂大破之。岳以丑奴所乘马及宝剑金带赏崇。除安北将军、太中大夫、都督,封临泾县侯,邑八百户。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众讨平之。寻除雍州刺史,兼太子詹事。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保定三年,崇从高祖幸原州,高祖夜还京师,窃怪其故。崇谓所亲人常升曰:“吾昔闻卜筮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忽夜还,不过是晋公死耳。”于是众皆传之。或有发其事者。高祖召诸公卿于大德殿,责崇。崇惶恐谢罪。其夜,护遣使将兵就崇宅,逼令自杀。礼葬如常仪。谥曰躁。护诛后,改谥曰庄闵。
《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李天锡)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傥有大志,好读书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轻财重义,雅尚名节,深为太保贺拔岳所重。元颢之入洛也,从岳击平之,以功封晋寿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拜宁朔将军、屯骑校尉。复与岳破万俟?鬼奴,留镇陇西,累迁东雍州刺史,寻转卫将军。贺拔岳既镇陇右,以太祖为左军大都督,委以内外军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初,岳以东雍州刺史李虎为左厢大都督,岳死,虎奔荆州,说贺拔胜使收岳众,胜不从。虎闻宇文泰代岳统众,乃自荆州还赴之。至阌乡,为丞相欢别将所获,送洛阳。魏主方谋取关中,得虎甚喜,拜卫将军,厚赐之,使就泰。虎,歆之玄孙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十二月,魏丞相泰遣仪同李虎、李弼、赵贵击曹泥于灵州。
《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岳寻为侯莫陈悦所害,太祖哭之甚恸,阴怀复洛之志,时岳兄胜在荆州,太祖星夜赴告,劝胜入关收岳之众,胜不能从。俄而周文帝起兵图悦,太祖闻之自荆州还,至阌乡,为高欢将所获,送诣洛阳。魏武帝将收关右,见太祖甚喜,拜为卫将军,赐以金帛,镇关中。因与周文帝平侯莫陈悦,遇高欢入洛,太祖帅师迎魏武帝于潼关,以功拜骁骑将军,加仪同三司。遇灵州刺史曹泥拥兵作乱,太祖率兵击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招谕费也头之众,与之共攻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
《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时有破野头贼屯聚塞下,太祖遣使谕之,皆来降服,遂征其众并力攻泥。四旬而克,灵州平。
《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太祖率兵东下,征弼为大都督,领右军,攻潼关及回洛城,克之。大统初,进位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寻又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先锋陷敌,斩获居多。太祖以所乘骓马及窦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沙苑,弼率军居右,而左军为敌所乘。弼呼其麾下六十骑,身先士卒,横截之,贼遂为二,因大破。以功拜特进,爵赵郡公,增邑一千户。又与贺拔胜攻克河东,略定汾、绛。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梁仚定称乱河右。以贵为陇西行台,率众讨破之。从太祖复弘农,战沙苑,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中山郡公,除雍州刺史。从战河桥,贵与怡峰为左军,战不利,先还。又从援玉壁,齐神武遁去。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太祖率师迎之,与东魏人战于邙山。贵为左军,失律,诸军因此并溃。坐免官,以骠骑、大都督领本军。
《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及孝闵帝即位,晋公护摄政,贵自以元勋佐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乃与信谋杀护。及期,贵欲发,信止之。寻为开府宇文盛所告,被诛。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太祖临夏州,以谨为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及岳被害,太祖赴平凉。谨乃言于太祖曰:“魏祚陵迟,权臣擅命,群盗蜂起,黔首嗷然。明公仗超世之姿,怀济时之略,四方远近,咸所归心。愿早建良图,以副众望。”太祖曰:“何以言之?”谨对曰:“关右,秦汉旧都,古称天府,将士骁勇,厥壤膏腴,西有巴蜀之饶,北有羊马之利。今若据其要害,招集英雄,养卒劝农,足观时变。且天子在洛,逼迫群凶,若陈明公之恳诚,算时事之利害,请都关右,帝必嘉而西迁。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奉王命以讨暴乱,桓、文之业,千载一时也。”太祖大悦。会有敕追谨为阁内大都督,谨因进都关中之策,魏帝纳之。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谨乃令中山公护及大将军杨忠等,率精骑先据江津,断其走路。梁人竖木栅于外城,广轮六十里。寻而谨至,悉众围之。梁主屡遣兵于城南出战,辄为谨所破。旬有六日,外城遂陷。梁主退保子城。翌日,率其太子以下,面缚出降,寻杀之。虏其男女十余万人,收其府库珍宝。得宋浑天仪、梁日晷铜表、魏相风乌、铜蟠螭趺、大玉径四尺围七尺、及诸舆辇法物以献,军无私焉。立萧詧为梁主,振旅而旋。太祖亲至其第,宴语极欢。赏谨奴婢一千口,及梁之宝物,并金石丝竹乐一部,别封新野郡公,邑二千户。谨固辞,太祖不许。又令司乐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歌之。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十二年,拜尚书左仆射,领司农卿。及侯景款附,请兵为援,太祖命李弼率兵应之。谨谏曰:“侯景少习兵权,情实难测。且宜厚其礼秩,以观其变。即欲遣兵,良用未可。”太祖不听。寻复兼大行台尚书、丞相府长史,率兵镇潼关,加授华州刺史,赠秬蒨一卣,圭瓒副焉。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齐氏称帝,太祖征之,以谨为后军大都督。别封一子盐亭县侯,邑一千户。魏恭帝元年,除雍州刺史。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若对众定策,公必不得辞让。”明日,群公会议。谨曰:“昔帝室倾危,人图问鼎。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国祚中兴,群生遂性。今上天降祸,奄弃庶寮。嗣子虽幼,而中山公亲则犹子,兼受顾托,军国之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护曰:“此是家事,素虽庸昧,何敢有辞。”谨既太祖等夷,护每申礼敬。至是,谨乃趋而言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再拜。因是众议始定。
《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谨有智谋。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每朝参往来,不过从两三骑而已。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之。谨亦竭其智能,弼谐帝室。故功臣之中,特见委信,始终若一,人无间言。每教训诸子,务存静退。加以年齿遐长,礼遇隆重,子孙繁衍,皆至显达,当时莫与为比焉。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潮汕商会会长李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