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系体现了哪些新理念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_百度百科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是2006年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家林。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内容简介
会计准则是国际趋同是当今国际会计发展的一件大事。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会计改革,提高,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进一步营造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会计理论工作者,追踪各国以及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发展,对之进行研究与比较,并为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提出通才建议,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乐意为之付出努力之事。近十多年来,我们的研究团队对各国会计审计准则展开了孜孜不倦的研究,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本书共设17章,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即与会计准则建设和发展这一主题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发展态势研究、中国会计准则运行与综合协调研究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与IAS/的比较研究等。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目录
第一篇 基础研究  第1章 绪论  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协调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协调问题研究的价值  三、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协调研究内容框架  第2章 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哲理溯源  二、会计目标研究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三、会计准则体系运行过程的制度环境剖析  四、会计准则体系制定的制度环境制约  五、会计准则制定行为的理论描述与实质分析  第3章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一、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发展过程  二、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已有成果  三、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四、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基本取向  五、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变化  第二篇 协调研究  第4章 会计国际协调的基本问题  一、会计国际协调的内涵界定  二、会计国际协调的基本层次  三、会计国际协调的主要形式  第5章 国际组织的会计协调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其协调活动  二、全球性会计职业组织及其协调活动  三、地区性会计职业组织及其协调活动  第6章 有关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国际协调  一、美国的会计国际协调  二、英国的会计国际协调  三、澳大利亚的会计国际协调  四、加拿大的会计国际协调  五、日本的会计国际协调  六、法国的会计国际协调  七、新加坡的会计国际协调  八、中国香港的会计国际协调  第7章 会计国际协调趋势下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第三篇 运行研究  第8章 会计规范体系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9章 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会计法规体系协调  第10章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基于中、美制度框架及内容的比较与启示  第四篇 比较研究  第11章 中国基本会计准则与相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  第12章 中国一般业务准则与相关IAS/IFRS的比较(上)  第13章 中国一般业务准则与相关IAS/IFRS的比较(下)  第14章 中国特殊业务准则与相关IAS/IFRS的比较(上)  第15章 中国特殊业务准则与相关IAS/IFRS的比较(下)  第16章 中国会计披露准则与相关IAS/IFRS的比较(上)  第17章 中国会计披露准则与相关IAS/IFRS的比较(上)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2]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09:45:04]
.当当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摘要】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涉及到整个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最主要的是导致了我国会计理念的更新。本文主要从财务报告目标、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概念、新成本定义等新的会计理念,来阐述在新会计准则体现的会计理念的更新,旨在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的实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理念;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资产负债观    一、产生新理念的背景  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在新准则体系中,看到的不仅是会计技术,会计方法等会计实务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新准则体现了会计理念的更新。会计理念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方法的选择,是形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传统的会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经济环境需要。因此,探索新的经济环境的会计理念,对于繁荣会计理论、拓展会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准则正是在这种迫切要求下应运而生,适时地采用了新的会计理念,满足了时代的需求。新准则出台后,确立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新准则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兼具真实性与公允性,初步引入了全面受益概念,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形成了新的成本理念。   二、会计理念的更新  (一)会计目标导向变化: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   关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当前有两种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报告和解脱受托责任,财务报告就是向资源所有者(股东)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经营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其也被称为&描述性目标&。   决策有用观则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现时的信息,即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我国新颁布的《》对财务报告的目标是这样叙述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由此可见,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包涵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虽然目前新准则仍以受托责任观为首要目标,辅之以决策有用观,但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最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目标将由受托责任观完全转移到决策有用观上来。因此,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目标方面,将我国会计理念提升到了更新的高度。   (二)财务报告重心转移:从利润表到资产负债表   1.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   会计学上的收益是指本期已实现收入与其相关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它反映了一定期间内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心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其决策。收益在计量时产生了两种计量观念: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   收入费用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以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以此为基础,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了利润表上,首先考虑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入手,然后根据收入和费用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资产负债表观则认为,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期收益。以这种观念为基础,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心放在了资产负债表上。首先考虑应从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入手,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贯彻资产负债观可以防止企业虚增资产、虚增资产价值、虚增利润,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投资者持续投资。从新准则中可以看到,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相应地,财务报告的重心也逐渐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2.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  (1)《》中规定,对子公司的投资由原会计制度采用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在原准则中,权益法将企业取得的收益全部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收益,而新准则中要求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如果被投资企业当期不分配股利,则投资企业就不确认投资收益。   (2)《》中规定,对所得税的确认及计量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来计量收益,从而确定本期的所得税,这体现了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采用资产负债观的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而相比之下,利润表债务法采用收入费用观来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重收入和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在资产负债观下,暂时性差异反映的是截止某一时点资产和负债计入会计收益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是与截止该时点所估计的未来与该项资产和负债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动情况相联系的,因而是一个累积的概念。新准则还引入列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开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以上都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观念,实现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变,财务报告的重心也转移到了资产负债表上。   (三)业绩报告的新进展:全面收益理念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概念(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很重要的是看其净资产的增减,而不是单独看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我们不否认利润,但单纯着眼于利润过于片面。只有净资产的增加才表明企业财富的增加,也才能说明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因此,应适度淡化利润的变化,而更多地去关注企业的净资产的增减。全面收益正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用以反映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的收益概念,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将其概括为&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不仅要求确认构成其主要来源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交换交易的结果,而且要求确认传统净收益难以处理和反映的物价变动或其他一些外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在报告期内产生而不是实现的净资产的全部变动。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在保证足够可靠性的前提下,可以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以提高业绩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全面收益观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最终也要回归到资产负债表上。   财政部此次之所以没有将全面收益相关问题写入新准则,其中自然有其关于我国目前会计大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但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趋势,将全面收益理论应用于我国收益报告体系之中,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于全面评价经营者的经营成果并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真正意义上达到等效,都是十分必要的。新准则谨慎应用了公允价值,如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熟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势必能够为我国报告全面收益奠定良好的基础。&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也为全面收益在我国的应用做了良好的准备。新准则正在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资产负债观&正是全面收益的计量基础。   可见,我国正在为全面收益在我国的应用做最基础的工作,逐步向国际趋同的方向迈进,只是我们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从而更好地实现转变,因此,全面收益的引入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四)职工薪酬新内涵:全面人工成本理念  新准则界定了完整的企业成本的概念和范围,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所给予或付出的代价,均构成职工薪酬。无论是货币性的还是非货币性的,无论是在职员工的还是离职后员工的,无论是常规性的还是权益性的,无论是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还是提供给职工配偶或子女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教育性福利的,都作为企业的人工成本。如&五险一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等。新准则这种新的成本理念使得我国在计算人工成本时的口径能够与国际上保持一致,提高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充分体现了新准则与国际趋同的理念。   综上所述,随着新准则的颁布,我国的会计理念正在逐步地转变和更新。新企业准则会计体系在整体框架、内涵和理念上体现着国际趋同的大方向,将我国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会计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不断改革的方向,我们应本着积极的态度,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将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对会计理念的更新意识,一步一步向实质性趋同靠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 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 会计研究,2006,(03).   [3] 李勇,左连凯,刘亭立.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5,(12).责任编辑:小奇
&&&&&&&&&&
实务课程分类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会计理论-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曾富全
中国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
  一、引言  理念是指导行为的根本性原则。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劳动者是生产力水平的主宰者,无论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都需要人去掌握和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理念比技术、工具更重要,掌握和理解先进的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思想理念,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变化频繁。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表面上是准则制度具体条文的变化,本质是隐藏在准则条文背后的会计理念的变化。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后文简称新准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准则体系。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的新理念,对于掌握、理解和运用新准则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的梳理,提炼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特点以及新准则背后隐含的会计理念变化,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新准则。  二、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与特点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改变会计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会计理念更没有什么突破和变化,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原则性变迁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的变化。不同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即使同是分为三阶段或者四阶段,其起止时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无论划分几个阶段,关键是不同阶段除了准则制度有显著变化外,还要有明确的起止标志以利于区分。因此,可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四个阶段。  (一)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终点标志是1992年11月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其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均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二)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日正式实施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终点标志是财政部于2000年12月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我国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项具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到2001年底我国已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  (三)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年)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自日起《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并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执行),终点标志是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准则。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统一。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  (四)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07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从日正式实施的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除少数准则保持中国特色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显著标志。  (五)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特点  从上述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过程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有如下几个特点:  1.顺势而为,适时变迁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每一阶段的变迁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年第一阶段变迁的背景是1980年初,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政策,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统称三资企业)的出现,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变我国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制度,以适应三资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年第二阶段变迁的背景是1993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开放、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为改变实施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开始全面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1997年&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发,更是直接催生了我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年第三阶段变迁的背景是日中美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为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会计标准形成完整的统一体系,要与国际惯例趋同,迫切需要改变原&两则&、&两制&时期不同行业企业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从2001年陆续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成体系的统一会计制度。2007年以后的第四阶段变迁的背景是2002年安然事件及随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大公司丑闻之后,美国对制度(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反思,以及国际上普遍采取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为更好地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我国也以会计准则体系替代会计制度体系,于2007年正式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