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司给我公司入资30%运作a股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案例

【字号: 】 【】 【】
P2P网贷公司有望A股上市
作者:姚轩杰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继去年P2P掀起融资高潮后,今年伊始便又掀起第二次融资高潮,“融资、上市”这些词语在今年变得更加时髦。  近日,P2P大佬陆金所宣布增资,计划将注册资本金由8亿多元增至30多亿元,增资额将达30亿元左右;“老二”红岭创投也正忙于向老股东增资及筹划借壳上市融资,计划融资总计15亿元上下;小牛在线最近宣布成交额突破20亿元,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也在筹划之中……  “陆金所如此大动作,有可能是为了冲击上市,增资、合规大整合。”一位不具名P2P平台负责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第一股目前已拉开角逐大戏。的确,红岭创投在今年2月被传“借壳上市”。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对媒体表示,不一定是借壳的方式,具体消息不便公开透露,目前该上市公司已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具体合作细节正在洽谈,估计7月前后上市公司才会发布预案公布。“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实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周世平说。  此外,91金融也高调宣布进入上市辅导期,争取在2016年登陆。另外,还有不少P2P公司选择海外上市,其中包括宜信、拍拍贷等平台。而最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首轮融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快可能于2017年在A股上市。目前,蚂蚁金服除100%持有支付宝外,还持有天弘基金51%股权、众安保险19.9%股权、招财宝平台和阿里小贷的部分股权,未来还将涉足网络银行业务,其估值能否赶超去年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团也备受关注。有消息说,蚂蚁金服首轮融资估值预计2000亿元至2500亿元(约350亿美元至400亿美元)。  自2014年美国P2P平台Lending Club上市以来,国内众多P2P平台也“蠢蠢欲动”寻求上市。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和P2P行业监管细则的完善,P2P上市步伐将会更快。日前,证监会密集调研互联网金融公司,这被认为是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国内上市的松动信号。  此前,诸多限制条件也局限了互联网公司在内地的上市之路,京东、阿里巴巴等只能远赴海外上市融资。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这些新兴金融公司大多以规模为第一着眼点,希望培养用户体验和习惯,而非快速盈利,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企业盈利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国内公司互联网来说,迫不得已采用的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存在一定风险,而国内的二级市场也失去了分享互联网行业发展红利的机会。  不过,政策风向正在改变。近年来,国内多个交易所都在强调放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门槛,注册制、做市商、取消盈利要求等国外早已成熟的操作方式,也逐渐在国内施行。上交所表示,2015年将推动新兴产业板建设,在上市标准上更加多元化,采用如“市值+营业收入+利润”,或“市值+营业收入+流动性”等财务标准,甚至增加多元的非财务标准,如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因素。而深交所的态度更为明确,正在筹备建立新层次板块,允许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上市,并将尚未盈利界定为具备盈利能力。  与大部分企业上市一样,P2P上市首先也可以实现融资,获得长期融资渠道。且上市后务比率和财务风险都会降低,因此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资金也相对容易。另外,“上市对P2P平台的信用背书和品牌影响也大有帮助,同时还能获得更多媒体和大众关注,这对当前P2P平台来说是很重要。”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浩杰说。  P2P巨头们从起初规模制胜的残酷“跑马赛”中胜出,如今开始PK融资速度和规模,最终谁将决胜IPO,接下来将是一场更加激烈的决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A股公司资本运作“概率论”: 那些并购频发讲故事的牛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袁益 上海报道  随着牛市的火爆开局,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频发也成了资本市场上的一大亮点,今年4月份,海航旗下的4家上市公司一周内密集进行资本运作成为了其中极为典型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资本运作手段当中,并购重组又成为目前上市公司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粗略统计,从去年6月份至今的一年时间内,沪深两市进行并购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581家。  并购事件频发  牛市火爆,除了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节节攀升之外,也不断在为资本市场上的并购进行加温。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粗略统计,从去年6月开始,截至今年6月3日,一年以来沪深两市总共有58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并购,除去并购已经失败的165家公司,在进行中或已经完成并购的上市公司则达到了416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416家企业中,共有44家企业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两次并购,而艾派克(002180.SZ)和天神娱乐(002354.SZ)两家公司更是进行了三次并购,而按照并购金额来看,上海莱士(002252.SZ)成为了并购案中所涉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根据同花顺的统计数据显示,其在去年12月底的一份并购案中,并购所涉金额高达47.58亿。  与此同时,上述出现三次并购的两家上市公司不仅动作频繁,实际上,其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也同样在沪深两市中属于较高水平。根据同花顺统计资料显示,艾派克于去年9月26日与万力达的并购中,所涉及的金额高达27.54亿,而天神娱乐今年4月的一份并购案中,并购金额更是高达35.49亿元。  实际上,除了上述已经成功或者正在进行的并购案之外,已经宣告并购失败的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反复资本运作的现象,而万好万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万好万家(600576.SH)一共经历四次重组失败,分别是在2008年11月,万好万家重组华宸信托;2009年6月,万好万家重组天宝矿业; 2013年7月,万好万家第三次重组,重组对象为鑫海科技,而这些重组最终均宣告搁浅。然而进入2015年之后,万好万家并没有停下自己并购重组的脚步,在2015年3月重组搁浅之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将上一份方案进行“瘦身”,又再度踏上重组之路。  无独有偶,除了万好万家之外,华润双鹤(600062.SH)也于今年4月发布公告,宣布将收购北药集团持有的华润赛科100%的股权,而这也是公司继去年5月份停止资产重组之后重启自己的重组之路。  “随着牛市到来,上市公司选择进行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的频率日益频繁,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企业自身负担较重,希望通过并购重组缓解现状,或者抱定"卖壳"的想法,比如万好万家、星美联合等公司,而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市场上的资金往往更偏爱有并购重组预期的上市公司,公司的估值和股价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一位券商研究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并购推动股价飙升  实际上,上市公司热衷并购的背后,是并购所带来大幅的股价飙升。  以上述在一年时间内进行了三次并购的两家上市公司为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艾派克和天神娱乐在最近一年的时间内分别都完成了各自的借壳上市,其中天神娱乐借壳科冕木业,而艾派克则借壳万力达,而借壳完成之后,公司股价均出现大幅上涨。  资料显示,日,因筹划重组科冕木业停牌,当日科冕木业股价报收于每股57.50元。公布收购方案后,日,公司股票复牌当天收盘价为63.18元,公司随后于4月2日正式更名为天神娱乐,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天神娱乐在今年5月28日停牌前的股价为96.97元,公司股价已经上涨了53.48%。  而艾派克的股价也同样受到了借壳的推动,自今年5月18日复牌后连续拉出6个涨停板,股价从停牌前收盘价每股23.51元飙升至41 .66元,截至6月3日收盘,艾派克报收71.9元,公司的股价在较上月又再度上扬17.87%。除此之外,上海莱士、掌趣科技、金瑞矿业等在一年内进行2次并购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均出现大幅上扬。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曾四次失败的万好万家,目前股价也出现大幅上扬,根据6月3日盘后数据显示,目前公司股价报收71.79元,较今年年初的17.7元大幅上扬305.6%。  “尽管重组能够推动公司股价的飙升,但是并购重组一旦失败,带给公司的后果往往也是灾难性的。”上述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入2015年以来,并购重组的"黑天鹅"频发,就已经带来很多这样的例子。”  今年1月份,并购重组失败的威华股份(002240.SZ)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因其一纸公告宣布重组终止,不少投资者因此损失惨重。类似的情况还曾发生在昌九生化(600228.SH)身上,同样因为和赣州稀土的重组破灭,十连跌的惨剧让此前高位跟进的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失,同时江泉实业也曾在重组终止,复牌之后出现连续跌停板。()  作者:袁益
(责任编辑:Newshoo)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