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模式是意识是不是物质社会意识

现代农业与市场意识
您的位置:
外省农民入黔"种地"现象启示
&&&&--"现代农业与市场意识"系列报道之一
&&&&现象:省外农民纷纷入黔种地赚钱
&&&&"3月30日,在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坝上村前的一大片西瓜大棚内,胡才兵带着村里的几个农民正在忙活。"还等1个月左右,我的礼品西瓜就可以上市了。"看着地里长势不错的瓜苗,这名来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陈江镇新江村的瓜农喜上眉梢。
&&&&都是从浙江带来的新品种,产品上市前不但要分级包装,而且还有专门的注册商标。"在田间临时搭建的住所里,胡才兵向记者介绍自己来贵州种西瓜的经历:听说贵州礼品西瓜市场不错,去年初,在老家种西瓜多年的胡才兵便与几名同乡来到安顺市平坝县夏云镇,租了100多亩地种礼品西瓜,结果收益颇丰。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的胡才兵发现,当地跟着种礼品西瓜的农民开始增多,担心市场受影响,于是他将种植地转移到了同样离省城贵阳不远的龙里县,同6名老乡搞起了120亩礼品西瓜大棚。
&&&&"哪里的市场好,我们就转到哪里。"胡才兵说,如果明年这里种礼品瓜的人多了,他们还会考虑换地方。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近几年来,贵州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农民进入从事农业种植开发。这些带着新观念、资金、技术和新品种来到我省的外地农民,大部分是种植能手。他们将家乡成熟的农业开发经营模式和新的观念一并移植过来,为我省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调查,来到我省的外省农民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黔南等一些具有农业优势的地区,大多以果蔬种植为主,这些跨省经营土地的农民大都拥有自己的农产品商标、品牌及市场。
&&&&"外省农民每到一处,当地立即就会出现一项新兴的农业产业,他们是我省现代农业的播种机。"省农业厅一名干部这样评价。
&&&&记者在采访中印证了他的话:在几名浙江农民的带动下,贵阳市花溪区的草莓种植从无到有。目前,全区种植草莓的浙江农民已超过40家,并逐渐成为一项新兴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40多名沿海地区农民进入黔南州惠水县后,在全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发展礼品西瓜、花卉、蔬菜等产业。去年,仅农户收益土地租金就达500多万元,并带动本地农民就地务工、出卖农家肥等收入60多万元,使全县高效农业初具规模。
&&&&"他们哪里是农民,简直就是商人,是大老板!"看到浙江农民朱知良坐在瓜地里用手提电脑向全国各地发布礼品西瓜销售信息,惠水县三都镇农民刘加元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冲击:省外农民带来了什么
&&&&浇水和施肥只要打开埋在地下的管子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人工,我活了大把岁数,这样种庄稼还是第一次见到呢!"说起浙江农民在村里种西瓜的事,龙里县龙山镇坝上村村民李国胜连连称奇。李老汉家的地出租后,他时常被租地的浙江人请去帮工,见识到了这些浙江农民种地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些外地人种的西瓜不仅成熟时间短,收益时间长,而且同样的品种还要分不同的时节上市,可以卖不同的价钱。"总算是长了见识。"李国胜逢人便感叹一番。
&&&&去年,贵阳市蔬菜外销突破35万吨,总产值近5亿元。在该市蔬菜办市场信息处处长张福友看来,全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和产品分级包装。自2003年有外省农民在贵阳市种植蔬菜以来,推广多年进展缓慢的"疏花疏果"种植技术和蔬菜产品分级包装立即得到积极响应。"他们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当强,总是善于捕捉商机。从种到收到包装到上市,没有哪个环节不是紧紧瞄准市场。"张福友如是说。
&&&&"驾轻就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对市场信息准确无误的把握,是目前我省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最需要加强的本领。"省农产品流通协会秘书长欧晶莹认为,外省农民在进入贵州的同时,一并将种植技术和市场带过来,促使本地农民拓宽视野、转变观念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与我省大部分农民极少关注农产品流通终端信息、产品种植与市场的脱节不同的是,外省农民在我省种植的农产品适合市场特点,市场销售情况一般都很不错,极少出现产品滞销现象。
&&&&"外地农民入黔用市场经济理念和工业生产手段种地,无疑让贵州省农民大开眼界,他们赚钱的同时也无意间给贵州农民起了示范作用。但贵州要发展现代农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外省农民。希望近几年出现的外省农民入黔现象,能像星火燎原一样把新观念迅速传递开来。"欧晶莹说。
&&&&长年致力于我省果蔬产业发展的省果树蔬菜工作站站长龙明树认为,外省农民进入贵州参与农业开发带来的效应是"一石三鸟":农民出租土地后获取的租金不仅与种粮食收入基本持平,而且土地流转将促使农民进行转移务工,可以进一步增加家庭收入。尤为重要的是,外省农民在我省种植果蔬的成功,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他告诉记者,在大部分农民及基层政府的观念里,果蔬产业长期以来在我省一直处于"副业"地位,只是农业生产的一个补充,极少用主要精力去抓。而外省农民在我省不仅是以真正意义的商品生产的思维和手段来进行果蔬种植,而且当成主要产业来抓,均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无论对农户还是基层干部,都会在观念上产生很大的触动。
&&&&记者在贵阳市白云区曹关花卉园区里见到林定龙时,他刚驾车外出为客户送苗木回来。在家乡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种了20多年的绿化苗木后,2003年,林定龙来到了白云区艳山红镇曹关村搞起了绿化苗木种植。如今,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曹关村、大山洞村的村民已纷纷从事苗木种植,人均年收入从当初的2000多元上升到4000元。曹关村二组村民谭朝明在林定龙的帮扶下种植了30亩苗木,去年收入就达10万元。
&&&&"农业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不光需要规模化和专业化,更离不开扶持和带动。"见证曹关村绿化苗木产业日渐壮大,林定龙道出了经验所在。&&&&
&&&&对比:我省农民的差距在哪里
&&&&"没想到他们打工挣得一点钱,竟然马上拿去打麻将,根本就没有考虑更大的发展,在我们家乡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3月29日,在花溪区董家堰村,在此种草莓的浙江建德市西安江镇阳安村农民许美意与记者交谈时,道出了心头不解。
&&&&他用这样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本地一些农民在学到种植技术后,也跟随着种起了草莓。然而,每当草莓上市时,不少当地农民为图早日销售产品,竟然打乱市场价格,相互搞恶性竞争。
&&&&"这是缺乏市场意识和长远眼光的表现。"先后在平坝和龙里县搞西瓜种植的浙江农民胡才兵告诉记者,他们搞种植,不管是在家乡还是外地,同乡之间都会自发形成组织,使用统一的商标和价格,为维护市场稳定,即使产品滞销也不会搞恶性竞争。而不少贵州农民则是自己觉得划算时就赶紧压价出售。"他们只是和种包谷比,没有当成商品来卖,最后只能对整个产业造成伤害。"胡才兵的话语里充满了无奈。
&&&&"我们有了资金会考虑再投入再发展,而这里的不少农民则是小富即安。"在白云区曹关花卉园区搞绿化苗木种植的宁波农民林定龙坦言,目睹一些为自己务工的农民在获得收入后迅速消费一空的现象,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贵州农民很能吃苦,但市场观念不强,胆子小,依赖性强,缺乏长远眼光,贵州农业发展的土壤气候条件都不错,但目前还缺乏大量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现代农民。"曾在国内许多个地方搞种植的林定龙在将我省农民与外地农民比较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撑起农业防灾的一把"保护伞"
  --"现代农业与市场意识"系列报道之二
&&&&转变"遭灾就等政府救济"观念
&&&&从今春起,我省农业保险开始摆脱沉寂迹象,逐步走向复苏。
&&&&3月21日,安顺市的首个农村保险服务网点正式成立。当日,中国人保财险公司安顺分公司在平坝县十字乡现场咨询场地,被前往询问的农民们挤个水泄不通,他们纷纷表达出积极的参保欲望,想给赖以生存的田地撑起一把减少旱涝损失的"保护伞"。
&&&&而黔南州奶牛养殖大县独山,两年前停办的奶牛保险,今年又重新开始办理业务。
&&&&同样的迹象也出现在黔东南州的丹寨县,这个以肉牛养殖闻名的农业大县,乡镇农技站的技术员们今春最忙的事情就是,挨家挨户为农民的"牛宝宝"上险。
&&&&记者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贵州省分公司获悉,今年,该分公司将在全省9个市、州、地的22个乡镇,成立乡镇农村保险营销服务部,全面铺开我省农业保险业务。
&&&&一系列积极的信号,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农民正在改变"遭灾就等政府救济"的观念,政府救助和市场保险的农业灾害分摊机制的苗头开始显现。
&&&&但是,积极信号的背后,隐忧依然普遍存在。4月上旬,记者在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采访发现,一些农村,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意识薄弱,一些地方的农民想投保但保费过高,积极性受挫;保险公司想在农村市场有所作为,但赢利甚少,导致险种压缩,市场萎缩。"大面积推广任重道远!"有业内人士说。&&&&
&&&&农业保险面临尴尬
&&&&"我省农业保险经历了起步、大发展和逐步衰落的明显轨迹。"人保财险贵州分公司理赔管理部副总经理钟蕉阳,在业内被称为"老保险",见证了农业保险由繁盛转向缩水的全过程。
&&&&我省农业保险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险种也仅仅局限于耕牛,至1958年底,农业保险业务停止办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贵州农业保险于1983年得以恢复,并迎来发展的高峰期。
&&&&一份来自人保财险贵州分公司的资料显示,1991年,全省农险保费收入达到210万元,到1992年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620万元,1993年达2564万元,为省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前10年农险保费的总收入的1.1倍,实现保费收入的"三级跳"。1991年至1993年,贵州农业保险险种开办达到28个品种,3年中,为各种农业生产提供经济补偿3208万元。
&&&&1994年成为农险发展的拐点。从当年起,全省农险业务逐步萎缩,以平均50%的速度递减,目前几乎处于停办态势。去年,全省农险保费收入仅为95.5万元,而去年全省各种保费收入近50亿元,农险所占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三级跳",到如今的基本停办,农业保险在省内面临着尴尬。&&&&
&&&&农户和保险企业各有想法
&&&&农业生产号称"露天工厂",易为灾害的影响而受破坏,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我省农村"多年致富,一灾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体弱多病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农业需要一种为其提供灾害损失补偿的风险保障制度,因此农业保险应运而生。
&&&&但是,从现状来看,我省农业保险过多依赖商业手段运作,这样一来,灾害频繁地区的农民踊跃参险,灾害频率较低地区的农民不愿参险,认为划不来。而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法则,风险损失频率"确定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
&&&&这样的事实在独山县得以印证。2002年,黔南州独山县的奶牛养殖刚刚起步,在政府的帮助下,养殖户们从陕西、四川等地引进纯种奶牛,当时市场均价达10000元/头,为降低养殖风险,当地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民自交一部分的形式,鼓励养殖户参保。
&&&&"第一年参保率达100%,谁都怕出事。"独山县下司镇农技员陈华松说,第二年基本稳定后,养殖户们就怀有观望心态,一些没有发生奶牛死亡的养殖户普遍认为"交纳农业保险划不来"。
&&&&养殖户韦兴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4年,当地保险公司核赔保额为5000元/头,按8%付保费,每头400元。当地政府补贴300元,乡镇农技干部负责保费的10%,这样下来,农户为每头奶牛投保金额要60元。"养5头牛一年光保险费用就是300元,交了心疼,自己多参加培训,把牛喂好就不会出事。"韦兴才说。
&&&&与韦兴才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该县打羊乡的养殖大户张樊伟。今年,张的养殖场已有奶牛100多头,日产近600公斤鲜奶。"没有必要参加保险,一方面我们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奶牛死亡几率小,另一方面,小额的死亡,养殖场也可以承受。"张樊伟认为如给奶牛投保,一年有上万元等于扔进了水里,而且就算投保,理赔手续也极为烦琐。
&&&&保险公司方面,由于赔付率过高,造成利润过低甚至亏本,不得不提高保费。记者在独山县一份统计报告里看到,在2002、2003年,共办理奶牛保险525头,理赔死亡21头,赔款113000元。"525头收取保费20万元出头,算上公司的人力资本和各项支出,基本处于没有赢利的境地。"当地保险公司一名负责人称。
&&&&我省最大的农业保险项目--烤烟保险,1992年至1996年保费收入为3199.4万元,赔付支出3044.9万元,加上各种税收和费用按20%计算,则为639.93万元,6年中共亏损485.4万元。
&&&&有些基层农业保险工作人员称,做农业保险可以说是"大干大赔、小干小赔、不干不赔"。为此,多家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发展农业保险,以免"下乡办保险,沾的一身泥,吃力不讨好"。目前,我省人保、太保、平保、天安等4家保险公司中,仅有人保贵州分公司在开办业务。
&&&&但是农民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给农业生产增添一道"保险杠"。
&&&&打羊乡打利村的岑荣杰前年贷款10000元购买的2头奶牛,在2年内相继死亡,因为参加了农业保险,岑荣杰得以获赔7000多元,获得了再发展的资金。今年,岑将养殖的5头奶牛全部投了保险。"要是保费再低一点就好了,负担可以减轻许多。"岑荣杰说。
&&&&农民灾害保险意识需政策扶持培育
&&&&有专家认为,农业保险市场萎缩的原因,一是保险公司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二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农民与保险公司并不存在利益的对抗,作为保险从业者,应该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给农业带来保险的阳光。"独山县畜牧局副局长柏占彪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一些人士提出,我省农业保险要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有几种方案值得思考。一是成立政策性的保险公司,进行商业化规范经营;二是成立专门的农村保险协调领导办公室;三是多渠道筹集保险基金;四是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建立国家补偿机制;五是走互助合作道路,建立农民风险共担机制;六是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防灾减损。有农业问题研究者将农业保险趋势比喻成博弈论中的正和博弈,即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要真正做到双赢甚至多赢,一方面,要在农村强势推广参保意识,使农民摈弃一遭灾就等政府救济的方式,积极参保,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农业保险实行积极引导,政策支持,分流保费负担,减轻农民参保的资金压力;保险公司也不能从纯利润角度考虑,还应该更多考虑农民的利益。"黔东南州丹寨县畜牧局局长苗西明说。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认为,种植业作为农业生产中涉及农户最多、风险最大的部分,特别是旱涝灾害,对种植业产生的影响难以预料,因此发展这部分的政策性农险非常有必要。
&&&&品牌农特产品进入大市场的通行证
  --"现代农业与市场意识"系列报道之三
&&&&精美包装不等于拥有入市通行证
&&&&初夏时节,在贵阳做生意的傅国艳女士,不时收到亲朋好友捎来的纸盒包装的枇杷、桃子等水果,仅枇杷就有来自不同县、不同包装的好几种。
&&&&今年春节回家乡过年的张先生也有遇到相似情形:"现在每个县都有包装成形的特色农产品,我家收到了各种包装的辣椒制品、茶叶、粽粑、豆腐乳、竹笋,甚至还有坛装泡菜,有的一个县就有产自不同商家、不同牌子的好几种同类产品。但在市场上却很难寻觅这些产品的身影。"经常出差于省内各地的他发现,这并非他家乡独有的现象,全省各地情况类似。
&&&&张先生的说法,也得到了六盘水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的认同,当地也有这种情况:"各地对农特产品的加工和外包装意识越来越强,令人欣慰,但这些产品目前大都只能作为当地政府的礼品,进入市场的量很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还没有完成自食型到消费型的转身。"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由过去的'买商品'转变为'买品牌'。"在贵阳某大型超市从事管理工作的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比较明显的现象是,超市、连锁店以每年30%的增长速度取代着传统的农贸市场,农产品进入超市,要有质量和安全保证,要有品牌标识,这样超市卖着放心,消费者也愿意买。照此趋势,没有品牌的农产品,今后难以打开销路,最终将会销声匿迹。
&&&&记者在贵阳数家大超市了解到,老干妈辣椒、威宁荞酥、毕节康星油、好一多乳品、黔五福肉类等为数不多、较为知名的贵州特色农产品,是超市经营者本地采购的首选。&&&&
&&&&期待突破"有品无牌有品无市"困局
&&&&不久前,在白云区延晚番茄基地收购番茄的林姓广东蔬菜商和记者聊天,他从事蔬菜经销有10多年了,得知贵阳的番茄品质比较好,便到贵阳来坐镇收购。收购价是每公斤0.5元到0.6元,运到广州经过分拣和包装后,贴上当地加工企业的牌子,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价格一般都在每公斤4至6元之间,除去所有的成本,每公斤可以获利3元甚至更多。
&&&&品牌,成了贵州特色农产品的紧箍咒。一谈到品牌,有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仅在县或更小地域范围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就会集体失语。
&&&&在贵阳长期经营贵州特色农产品的刘兴权说:"贵州老字号、特色农产品不少,茶叶、中药材、竹荪、魔芋、土豆、水果等等,品质都很好,我自己也特别喜欢,但就是没有品牌,向外地人推介比较难,进入超市难度很大,当然更谈不上做大市场。"
&&&&"长期以来,一些有特色、品质好的产品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淹没在众多龙蛇混杂的同类产品中,'名、优、特产品渐渐失去应有的光彩,在低产低效、甚至在高产低效间徘徊。"省农业厅的一位干部不无遗憾地说,各地各县都有各自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小而多、小而散,各自为政、不成气候,无竞争力可言。近年来,各地尽管开始注重了农产品包装,显现出市场意识的觉醒,但由于品牌缺失,严格说还是没有获得进入大市场的通行证。
&&&&这位干部分析认为,这些农产品在新的市场分工、竞争与合作中,市场占有率低,没有显现的竞争优势,不少特色农产品有品无牌、有品无市。种植加工遍地开花,经营销售一盘散沙,一些农产品由"贵族"演变成"平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地域性品牌的农产品就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滚滚财源,同时也是引领本土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面旗帜。譬如提起杭州,人们就会想到"西湖龙井";提起吐鲁番,酸甜可口的"吐鲁番葡萄"谁人不晓;提起安徽砀山,话题自然会扯到"砀山梨";提起山东寿山,必然会联想到"寿山蔬菜"……这些声名远播的品牌农产品,彰显了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呼唤贵州走出更多"老干妈" 
&&&&我省一些原本销售半径就很有限的产品,当地若干小加工企业(不乏家庭作坊)为争夺"正宗"而内耗的现象已不是个别。记者在关岭自治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颇受贵州人喜爱的"断桥柴火煳辣椒",家庭作坊数不胜数,在竞争中,有的商家互相打压恶意诋毁。优势资源不仅没有握指成拳反倒消耗在内耗当中。鉴于此,当地政府将斥资500万元,对这一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包装。即便是令黔人骄傲、有一定知名度的贵州茶叶,如今越来越多的遍布全省的众多"杂牌子"的出现,也不能不让人为"贵州茶叶"的整体品牌形象产生一些忧虑。
&&&&近些年,我们也成功地打造出了蜚声国内外的贵州农产品品牌。老干妈油辣椒制品无疑已是我省最具代表意义的特色农产品,经过11年苦心经营的"老干妈"成为国内最大的油辣椒制品加工企业,其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2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这艘引领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旗舰,身后紧跟着10家国家级、5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解析老干妈辣椒的成功,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胡继承认为,这是整合我省辣椒和油菜籽优势资源的成功,更是品牌的成功。其辣椒制品占全国辣椒制品市场份额的60%以上,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辣椒制品的"第一品牌"。品牌带来了市场,助推企业快速发展,这样的龙头企业推动着辣椒、菜油、黄豆、肉、花生、大蒜及花椒等相关农产品的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个品牌壮大若干产业。"辣椒之乡绥阳县样郑场镇一张姓干部感慨:目前我省像老干妈这样的品牌为数太少,发展现代农业期待更多"老干妈"出现。
&&&&针对这些现象胡继承分析说,我省农产品具有多样性,但规模化、标准化、集中度、产业化水平低而且分散,有质量的没有规模,有规模的没有质量。我省不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忽略了对品种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金秋梨全省已发展到几十万亩,但品种不够高端,价格也高不起来,这对打造品牌是不利的。
&&&&我省有农业专家认为,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培育现代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布时间:&&&&
稿件来源:《群众》&&&&
作者:周毅之&&&&
编者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农业的基本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发展目标从单一向多重转变,不仅迫切需要加快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更需要抓紧培育现代型农业经营主体。
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毅之教授主讲的《培育现代型农业经营主体》,源自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委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调研的成果报告。该讲稿着力探讨保障第一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要素,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见解和主张,可为深化现代农业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面向未来5到10年的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期,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在于加快培育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当下江苏,尤应重视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使其组织素质向现代性提升,以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趋势和要求。
一、化解“谁来种地”之忧的根本举措
未来5到10年,将迎来农业的转型发展和快速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要解决资金投入、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问题,但首先必须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就江苏前两年的统计情况看,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为58.6岁,即已接近60岁,而这两年也未见缓解势头。青壮年男性转向第二、三产业,留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未来10年、20年,谁来种地?“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此句,表达了对老人务农、老人农业,十分堪忧的殷切提醒。
要化解“谁来种地”之忧,根本举措在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中央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嘱托。在江苏,包括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地位尤显重要。在全省,有60%以上的农户参加到农民合作组织中;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总面积中,有60%以上是农民合作组织所经营或服务的,因而农民合作组织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大头。同时,从成长势头看,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尤为迅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加大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新型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到目前,合作社总数已超过5.8万家,入社农户比重超过61%,全省范围内平均每个村建立了3个合作社,“一村一社、一村多社”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2002年就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试点市的南通市,现在工商登记入社成员数已达189.6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1.8%,比美、欧、日、韩80%的农户平均入社率要高出十多个百分点。而按照江苏农业现代化考评指标体系,到2020年全省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重将达到80%以上。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一个组织体系,且要使之成为化解“谁来种地”难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主要组织载体,就不得不关心它成长的健康,也不能不认真对待它成长中的烦恼。
二、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分析
江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经长期培育和扶持,组织主体明确,合作模式众多;经营领域广泛,特色不断强化;制度逐步健全,运作逐步规范。全省合作社登记成员数、入社农户比例、社均成员数、出资额四项指标均列全国第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育总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规模小且难以扩大、实力弱且不易提升、合作不规范、运行不正常、内部治理不民主等问题还较多地存在,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仍面临诸多“成长中的烦恼”。为发扬优势,破解烦恼,我们对“能人牵头组合”、“合伙人自主协议组合”、“镇村行政推动组合”、“涉农部门引导组合”、“公司牵头组合”等5种不同组合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状况作了调查。调查表明,当下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存在着一种双面性功能的状况,具体可从如下方面作分析。
1.组织整合中的能人带头和“父爱式”权威问题
从各种组合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看,“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大家致富能力强”的能人带头作用受到普遍认同,并在总体上发挥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这表明江苏“三农”工作中贯彻“双带双强”的思想是因时、因势而动的成功选择。一大批能人、强人在各地的农业经营组织的整合、也包括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中有许多是农村的党员和党的干部,他们在“带头致富、带领大家致富”上发挥了无可取代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并赢得农户的权威认同。这种能人权威的认同,有效支撑了农民合作组织的稳定与巩固,支撑了合作组织经营和管理决策的效率,支撑了合作组织内部的凝聚和价值目标的统一,支撑了党和国家政策在合作社组织内的“落地”。
但是,这种组织个性也时常打上“父爱式”权威的传统底色。小生产传统个性使离散的农户在对能人权威的认同中,强化了对能人、强人依赖式的依附心理,从而制约了组织成员的组织主体意识的成长,消解了成员户在合作组织中的平等主体地位。同时,这种文化惯性也会导致强人权威在组织中的不正常滋长,造成组织决策上的专断独行,利益分配向强人倾斜导致不公正,甚至产生“能人腐败”问题。不少农民合作组织存在没有盈余分配记录,不顾合作社法关于投资分红不超过盈余40%的规定,利益分配不规范的现象,大多与这种“强人权威”的行为习惯所影响的决策过程有关。所以,这种“父爱式”威权认同和依附心理,会阻碍平等整合的主体意识的成长,成为农民合作组织组织创新的一块绊脚石。
2.组织运行中的纵向层级化倾向和过度行政化问题
在当下农民合作组织中,成员户以权力平等者的独立人格实现平行整合和平等介入治理尚不成熟,总体上说,组织成员是以权威者和服从者的相互纵向仰赖关系进入组合和嵌入组织运行,这更接近于层级式的行政组织特性。加上当下农民合作组织大多是在党政行政力量运用政策资源和物质资源引导、推动下形成和运作,因而对党委政府的信赖和对自身层级管理的依赖就更为强化。这种纵向层级化导向的组织个性,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政策资源和惠农物质资源有效注入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并保障其运行不偏离正常的政策轨道;同时也保证了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的正常有序和有效调控,在当下众多细碎、离散的小农户整合起来的合作组织中呈现出管理的适应性。在大型农户平等协议组合的合作组织出现以及农业生产进步到“车间式”管理成为可能之前,这种组织个性还存在着有效的功能价值。
但是,这种组织运行中的纵向层级化导向如果走向过度行政化,就会强化马克思所描述的“一口袋马铃薯”式的组织个性,弱化组织及成员户面对市场经济环境所应有的独立市场人格,依附性会消解自主性,行政服从会消解市场原则。这种组织文化个性在东亚社会有很强的潜在惯性,因而应该认真关注。
3.组合理念上的权益预期和“搭便车”意识问题
在各组合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中,成员户的组合理念都肯定自身权益在合作组织中的实现,对自身权益在组织中的实现抱着良好预期和热切心态。这表明江苏农民合作组织这些年来的发展已在农民群众中形成“惠农”、“利农”、“致富农民”的良好形象,现在农业经营组织的建设成效已经显现并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与欢迎。这种对自身权益在合作组织中实现的肯定和预期,为合作组织的整合构筑了价值基础。同时,这种价值预期,也使成员户在内部相互关系、特别是利益分配关系的处置上,强化了自我权益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权益守护倾向。这有利于组织内部关系配置上引入市场原则和按市场原则实行的核算规则,也有利于激励成员户在组织内作为契约主体的意识的形成。
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成员户进入合作组织的组合理念中存在一个矛盾现象,即一方面对自身权益抱强烈的守护意识,另一方面对事实上与实现个人利益相关的整体事务及其价值的关注度相对偏低。一些成员户重视自身在组织中的权益,但不愿担当在组织中的义务,更不愿承担组织中的风险,缺乏对组织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表明在进入合作社时,一些农户实际上抱“搭便车”心态。
4.服务中的全能惠顾理念和完全委托问题
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是小农户面向大市场时为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一个服务组织,按中央决定精神其第一要义就是“服务农民”。因而从组织的逻辑关系来说,前述技术、经营性能人和能从行政方面获得支持的人物,都是合作组织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但是,当下农户经营实力较小、技术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进入合作社时,常常从投入、生产到营销几乎全方位、全过程地仰赖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对合作组织的服务提供者几乎实行了仰赖式的完全委托。合作组织中的服务提供者实际上也就成了成员户的全能惠顾者。这一现象表明农民合作组织“服务农民”的方针总体上得到了落实,这些人物对农户所提供的服务为农民合作组织的成长和经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并为农户所广泛认同。这种全能覆盖式的服务在农民合作经营中发挥着积极的适应性功能。
但是,这种成员户对服务提供者的仰赖式完全委托,可能使合作组织的内部组织关系发生“反客为主”的变化,服务提供者可能成为组织的实际决策者。组织决策中这种强势人物的话语强势,可能导致内部利益关系配置的不公正,也可能使成员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削弱。
从以上分析看,目前阶段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总体上说对合作组织的正常整合和运行仍发挥着适应性支撑与正向规范的积极功能。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当下农民合作组织中由于传统小生产方式的惯性而生成的消极因素可能凸现出来。同时,随着农业经营人群的变化,对农业经营组织的组织个性创新的要求将日益紧迫。
三、探索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现代性指向
党中央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当下造就具有现代特性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最为关键的是探索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现代性指向。
农民合作组织的现代性,在不同国家、不同经营环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性选择,并不表现为统一的标准范式。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法治规则和民主管理等相通的基本层面上,作为现代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有一些大体相通的组织特性。这里,最具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是平等的契约原则、理性的核算规则和独立的市场精神。美国农业合作组织整合与合作的核心理念是,“自愿,民办,自觉,收益”。这一核心理念展现了进入新大陆的拓荒者作为自由的平等缔约主体的契约理念。这种理念确保合作社的主人是农户,一切权力归农户,而合作社的管理者只是“聘用工”。欧洲的农业合作组织素以独立、理性、民主、参与为特点,社内成员一律平等地“一人一票”选举管理委员会、聘任总经理,工会参与管理决策,呈现出理性管理的企业个性。即使层级式、引导性明显的日本、韩国,也持这种基本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日本走过一段弯路。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按平等契约原则自发组成服务型的“农业产业组合”,但在二战中被军国主义政府的《农业团结法》所否定,各类“农业产业组合”并入政府操控的“农业会”,执行政府意志实施对农产品的统一收购和分配,完全背离了平等精神和市场原则。所以,二战后视其为军国主义产物而取缔,1947年按“契约、引导、服务”的原则重新建立“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吸收了不少日本经验的韩国农业协会,有基层农协和农协中央会,但相互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农协中央会由基层农协自愿参加,合作共管,服务基层农协,基层农协直接服务农户。这种去行政化、去官僚化的组织特性,涵养了农协组织的法治文化和市场精神,使之成为农户认同为自己的、拥有主体归属意识的组织。
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然带着各国探索的各自个性,但都在经历了刘易斯转折点后作了自己的选择,也可为“他山之石”,给我们以启发。我们的农民合作组织应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特有的现代个性。综合江苏各地方的经验,凝聚农民创新的成果,有这样一些具体体现:
其一,平等整合的主体性:组织整合中,组织成员对自身作为组织中平等的权利主体、利益主体的理性认知和坚定信念;组织整合体现平等主体的自主意志;组织权威认同建基于组织成员平等意志实现的信念;组织行为是组织成员平等意志的共同选择;对组织规章、组织愿景的认同来源于被确认的成员户主体意识。
其二,独立市场人格的自主性:用现代法治思维确认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独立市场人格的意识形成,超越“一口袋马铃薯”式的离散状态以及对行政力量的仰赖;每个成员户在组织行为中,体悟到自身经营人格的解放和对自己命运的决定性把握;组织行为中自觉导入市场规则,经营活动中展现出现代市场精神;成员户相互关系的底线是依据法治思维和市场原则的核算。
其三,权利与义务对称的契约意识:法治思维成为组织行为的选择导向;成员户的缔约主体意识成熟,超越外部强力整合和“搭便车”意识,契约精神成为组织整合的根本性纽带;珍惜契约主体地位,崇尚权利和义务的对称;对组织的忠诚体现在对义务的责任心,体现在对组织风险共同担当的心理承诺。
其四,公共取向的服务文化:成员户认同并崇尚合作中的公共精神;尊重公共精神的伦理基础,但是更信守公共精神的契约承诺;以法治理念认同服务与委托,同时尊崇服务型的组织英雄;认同服务和利益的关联性,珍惜服务的惠顾价值,形成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
其五,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理念:成员户对合作组织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深度认同,超越孤立、离散的独户式小生产意识;对合作的价值认同支撑对组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成员户自觉遵守合作的道德规范,崇尚团结和互助;组织整体拥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其六,协同激励的创新精神:超越简单聚合的组织意识,按“一加一大于二”的理念形成对组织合作的整体创新价值的理解;珍惜组织合作中团结、互助、共赢的价值,重视组织合作所造就的创新性、开拓性、竞争地位的价值;认同创新性的组织愿景,强化对创新的组织激励;组织成员形成相互激励的创新氛围,形成强烈的组织上进心。
四、构建农业经营组织现代素质的制度和体制环境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现代素质,我们有独特的优势。这一优势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当下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建设,是在深化改革和加强法治建设的大环境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机遇。要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法治建设,营造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组织素质建设的促进与保障条件,营造与现代组织素质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环境。
第一,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建设创造体制环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和发展的前提,也是这一经营主体的现代素质培育成长的土壤,现代性组织素质就是这块土地上培育出的组织果实。同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等等,也都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性素质、包括组织的精神文化素质创设必要条件。而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素质进步,也为这些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持和现代性导向。
第二,加快政府、特别是乡镇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用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理念保障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独立主体地位,促进形成与现代市场运行相适应的自主理念。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成功地“缩”回来,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合作组织逐步消除仍然存在的纵向一体化的文化特性、消除组织及组织成员户至今挥之不去的行政依附性,才能促进独立的主体原则的成熟。
第三,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的组织文化创新进程和创新成果提供法治保障。健全的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等等,是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现代性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应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做好“三农”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的法治水平,使现代组织的法治价值观在农民合作组织中得到普及,成为组织的集体心象,成为成员户普遍尊尚的组织理念,建树法治化的现代型农业经营组织。□
责任编辑:汤建奎
无标题文档
本社地址: 南京市建邺路168号2号楼
邮编: 210004
电子信箱:
办公室电话:(025)
总编办电话:(025)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是不是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