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业务如何做到实体店如何增加客流量量?

为何无限流量套餐如此难推行?原因何在
  【PConline杂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需求日益增长。从早期的2G、3G到如今足以媲美高速宽带的4G网络,虽然速度上去了,上网体验变好了,但随之而来的流量套餐资费给用户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去年,为了落实&提速降费&的国家政策,各地运营商开始实行流量当月不清零,但显然这样的措施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流量不限量套餐的呼声越来越高。多数&无限流量&套餐并不无限  其实,早在2G网络时代,中国移动就推出过20元每月的CMWAP无限流量套餐。但是,随着3G时代的来临,选择这种套餐的用户并没有得到移动应有的尊重。他们不是被移动单方面强行终止协议,就是在日常使用中受到诸多的限制。而移动的强硬态度也直接导致了多地大规模的用户抗议,一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上月,北京联通推出了一款月租46元的&4G流量随意享&试验套餐,该套餐国内流量免费,不区分2G、3G、4G网络当月使用流量超过1GB后,上网速率限速至最高128Kbps,当月限速之后不可恢复至不限速状态,次月1日起恢复正常网速;当月使用流量达到6GB后关闭数据网络,当月不可再打开,次月自动打开。北京联通推出&无限流量&套餐  显然,北京联通的做法是效仿国外运营商,对于规定流量内实行免费政策,超出部分实行限速。虽然,该套餐与当前其他运营商的套餐相比可谓优势明显,但也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4G流量随意享&。运营商资源紧张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4G用户总数达到3.86亿。于是,就有不少运营商的内部人士指出,如果放开无限流量,在城市的商区或者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容易造成网络拥堵,运营商的频谱带宽等资源将面临巨大挑战,大大影响用户的上网体验,到头来导致运营商的口碑下降。运营商基站资源紧张  针对此种说法,也有专业人士以韩国为例做了反驳:韩国4G用户达到了3320万,韩国总人口数也不过5000余万人,4G基站有45万个,平均每个基站服务73.8名用户,中国移动的每个4G基站服务128.6名用户。但是韩国4G用户的平均月流量为3230M,中国移动4G用户的平均月流量不足1024M,这样计算下来,中国移动每个4G基站的负荷为128.6G,而韩国基站月均负荷却达到了232.8G,差了近两倍,所以说资源紧张只是一个很不充分的借口。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由于国内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其4G基站的资源平均利用率肯定无法与韩国、香港这类地区相比,因此,在国内大部分地区移动网络带宽频谱等资源并不紧张。而另一方面在城市等人口聚集区,如果开放无限流量,大规模同时使用网络,必定会造成网络拥堵,影响其他用户利益。不过,笔者认为,中国4G仍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各家运营商基站的不断建设,移动网络的健全,这类问题会逐渐消退。商业发展模式仍需探讨  对于运营商来说,推行无限流量套餐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推行的好,把握好度,既能获取一定的套餐利润,又能得到新老用户的青睐;如果推行的不好,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用户流失的局面。  从目前运营商的业务结构来看,如果推行无限流量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有可能对于自身电信业务造成冲击。目前随着4G+网络的引入,其网络质量与速度都能与普通的家庭宽带不相上下,一旦有了无限流量用户完全可以退订相关的家庭宽带业务,以手机为热点组成家庭无线网络。同时,有了无限流量后用户也会更加热衷于使用网络视频通话,而舍弃使用短信、电话等业务;另一方面,如果实行无限流量,国内一些商家或者不法分子会做无线接入的二道贩子去做商业推广或者谋取其他利益,运营商商业利益无法保证,并最终影响到正规老实的用户。  因此,运营商想要推行无限流量套餐,就必须认真探讨其商业发展模式。为了保证自身以及用户利益,必定需要增加诸多的限制条款,如何规避自身业务竞争,同时不让其他不法商贩有机可乘是关键也是难点。总结  综上所述,运营商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推出用户理想的无限流量套餐。但对于联通这样敢于对无限流量做出尝试的运营商,我们要给予肯定,资费下降的过程仍在继续,勇敢探索远比安于现状更值得夸赞。作为用户也要理性面对,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与发展,高质量、低价格的移动网络服务终将会到来。相关阅读:流量不清零后跑得更快?究竟原因何在!未来流量不用愁? 浅谈免费流量的可能性流量是刚需 中国网民4G使用倾向分析报告&
手机论坛帖子排行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月,动脉网(微信号:vcbeat)对外发布了《互联网医疗生存报告》系列报道,其中提到了互联网人与医疗人创业的生存机率,医疗人的存活机率显然更高。我们一直在关注不同类型的创业者的发展轨迹,希望从中能够掌握到更多的规律和经验。
  此次报道的创业者,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他是呼叫医生的创始人林Sir,一位出身医院管理的医疗人创业者,动脉网(微信号:vcbeat)此前有过两次报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呼叫医生经历过多次的变化,尤其是商业模式上的变化,从依赖传统医疗资源到彻底拥抱互联网,与“妈咪知道”的融合更是创造出12天营收增加106.1万的惊人业绩,林Sir走过了非常艰难而又刺激的道路。
  ?医疗内部的商业循环有效,但增长很慢
  之前的呼叫医生,林Sir就想打造一个连接用户、医院、专家三方的医生多点执业平台。林Sir的商业逻辑是:用户通过呼叫医生的平台下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平台自动匹配什么样的医生科室、级别、地区、时间等,以方便用户为原则。
  这一年的林Sir,每天不是在与医院沟通,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在林Sir看来,他的业务重心是在对接三甲医院,为呼叫医生平台吸纳更多专家加入,这是典型的B2C平台运营模式。“
  但是如何更快的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高效解决客流量的问题?这是很多医疗人创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林Sir面临的主要问题。
  7月初发布新的公司战略:“融合+裂变”,彻底改变了呼叫医生。相继推出企业医疗服务包、VIP卡、妈咪知道合作等,使公司9月份营业收入增加200余万。林Sir接受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的独家专访,道出了盈利的秘诀。
  ?医疗外B端客户:携手妈咪知道,12天营收过百万
  日,记者再次见到林Sir,曾经困扰他的焦虑已散去。这种变化源于呼叫医生与互联网进行了深度拥抱。今年9月,呼叫医生与妈咪知道展开合作了,12天内即营收增加106.1万,双方很快就进行了产品的二次深度开发,希望带来更大的商业转化。
  妈咪知道,是由深圳市医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母婴健康类手机软件,获得了国际顶尖VC的投资,提供备孕、怀孕、育儿全程的贴心服务,还有各种免费在线咨询解答。核心团队中既有腾讯,阿里等顶尖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和技术骨干,也有深入了解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资深500强企业高管,还有服务于一线临床的大型三甲医院医生专家。
  过去一段时间,妈咪知道创始人梁亮曾多次提出与呼叫医生合作,但是林Sir一直都有顾虑,因为呼叫医生当时的B端用户是针对医院,并非这种母婴垂直类APP公司。在与妈咪知道创始人全面沟通后,他决定尝试与妈咪知道合作,毕竟这是一条新路子,他很好奇,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什么风景。
  双方的合作方式一方面是妈咪知道的APP向呼叫医生开放所有的入口,妈咪知道用户可以在APP上直接下订单,由呼叫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呼叫医生也针对妈咪知道的用户推出了妈妈卡,它包括孕妈从产检到生产整个过程,三甲医院的医生预约和床位全部预定。
  据林Sir介绍,“在深圳想预约妇幼保健医院这种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没有渠道根本抢不到号。在淘宝上一个专家号可达2000元。孕妈在怀孕过程中,大概需要预约挂号12-13次,妈妈卡的出现,实际上是大大节约了孕妈的时间和金钱。所以,推出一周,就销售60多张。”
  这次的合作,带给林Sir很多的灵感和思考。“妈咪知道的平台用户量为360万,呼叫医生接入了它的平台,相当于多增加了360万用户。这种深入的合作带给双方巨大的收获。
  有了妈咪知道的成功尝试,林Sir打开了医疗圈外的视野,很快又与抗癌圈签订合作,产品将在10月中旬上线,继续渗透不同病种的B端平台。
  ?融合与裂变:医院、专家都有了,寻找银行、企业等优质客户
  然而,林Sir的合作却不止于医疗行业内的企业,如何融合银行、企业等B端客户。具体如何合作呢?
  根据林Sir的构想,这是一个先融合再裂变的过程。举个例子,呼叫医生与银行合作的过程中,针对的是其VIP客户,提供全年的专家号预约、诊疗、住院全过程,费用为10万-100万之间。与企业合作,是针对员工福利来定制产品。企业员工可以享受呼叫医生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
  “其实,我现在学习的榜样是中国移动”林Sir说。只提供通话和流量这两种服务,却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定制N多个套餐。与呼叫医生医疗服务产品,原理是一样的。”林Sir对记者说道。
  ?从B2C到“B”2C
  如果说呼叫医生与妈咪知道、抗癌圈的初次试水融合,是医疗行业内的企业变现成功的一种方式,那么与银行、各行各业的企业合作,则是林Sir的眼界――连接。
  对于医疗体制内的创业者林Sir来说,曾经的他只是把过去线下的医疗交易搬到了线上,不断地邀请三甲医院的医生,以B端带动C端用户,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B端客户远远不只是医院。
  其实,当呼叫医生与更多的B端客户合作后,它自己将是更大的平台,具备更强大的平台属性。“以前的想法是先做平台,再向医疗垂直细分领域延伸;现在是先渗透医疗各个垂直细分领域,再做平台。”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这句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毕生信奉的箴言,他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对它的诠释。然而林Sir在艰辛创业一年多之后,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整合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后,林Sir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管理效率如何大幅提升的问题,因为客户量提升得太快了。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呼叫医生(,微信号:sany...您好, []|
流量经营成为中移动收入增长重点
近日,中国移动()发布了2011年度财报。财报显示,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不管是新增用户还是新增话务,中国移动这头“大象”依然走在行业前列。据财报显示,中移动数据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5.4%,占营运收入比重达26.4%,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流量经营成为拉动中移动收入增长的重点,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中移动陷入缓慢增长期2011年是中国移动发展的关键年,其年报一经发布立即成为关注的焦点。分析财报可知,中国移动在实现营运、利润、用户等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用户流失、增长速度放缓、盈利受困等难题。年报显示,去年中国移动的营运收入达5279.99亿元,增长8.8%,其中语音业务收入为3642亿元,数据业务收入为1393亿元。运营利润为1512亿元,净利润达1258.70亿元,增长了5.2%。而纵观中国移动近几年的财报,2010年,中国移动营收同比增长7.3%,净利润同比增长3.9%;2009年,营收增长9.8%,净利润增长2.3%;2008年,营收增长15.5%,净利润增长29.6%;2007年,营收增长20.9%,净利润增长31.9%。可见,中国移动在实现绝对增长的同时,也进入了相对缓慢的增长期。中国移动2011年新增加用户6555万,增长了11.2%,其中3G用户规模突破5100万,市场份额超过40%,其用户规模仍在扩大。但与2010年增长11.8%、2009年增长14.4%、2008年增长23.8%相比,中国移动新增用户数呈逐年放缓的趋势。随着3G的发展,中国移动庞大的年轻用户正在被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分流,而一些高端用户也面临流失风险。在用户的ARPU值方面,去年中国移动用户的ARPU值为71元,而这一数字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77元和73元。中国移动的ARPU也持续走低,ARPU值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移动的整体业绩。去年的财报情况,中国移动虽面临跨行业竞争凸显、通信市场竞争加剧、移动通信普及率不断提高带来的严峻挑战,但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信息通信服务需求持续旺盛,虽中移动一家独占之势受到挑战,但其在新领域、新模式拓展上依然取得良好成效,所以总体业绩保持平稳较好增长。数据业务成增长驱动力中国移动2011年度财报首次详细披露了数据业务情况。财报显示,中国移动数据业务去年收入1393亿元,同比增长15.4%,在总营收比重上升至26.4%。其中无线上网业务流量达3614亿MB,较2010年增长了351%;收入444.28亿元,同比增长45%。数据业务尤其是无线上网业务的迅猛增长已经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据了解,在444.28亿无线收入中,来自移动数据流量收入436.89亿元,同比增长43.5%,WLAN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286.9%。截至2011年底,中国移动移动基站总数已经超过92万个,WLAN无线接入点近220万个,成为承载数据流量的重要手段。3G网络实现全部县级以上城市覆盖。网络能力持续增强。近期,更是频抛四网协同战略,2G、3G、WLAN、TD-LTE四网融合对数据业务将有拉动作用。曾经是中国移动数据业务重要推动力的短信,增长势头已明显放缓。财报显示,2011年短信收入464.62亿元,与2010年的468.89亿元已经下下降;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仅为8.8%,而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0.6%和9.7%。与之相反的是,无线音乐、无线邮箱、手机阅读及手机视频等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增长了7.8%、59.6%、153.8%和136.0%,成为中移动发展的新亮点。数据业务此消彼长拆射出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2011年移动互联网呈爆发式发展态势,与之紧密相关的手机业务也出现了新的盈利模式。受制于TD的发展,中移动在3G市场的发展不像在2G时代那么得心应手,数据业务发展空间收到限制。针对现状,中国移动也相继建立了无线音乐、手机阅读等业务基地,力图有所突破。新的业务模式打开了数据业务的发展空间,在2011年实现了一定的拓展。提升网络价值是关键3G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市场竞争激烈,而数据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也成运营商收入增长的源泉。因此,提升网络价值是其取胜竞争的关键,也是未来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011年中国移动净增客户6555万户,虽高于2010年的数量,但其净增客户市场份额已降至49%,首次跌破50%,已经触动了中国移动净增客户市场份额的目标红线。得益重组与3G发牌对市场竞争的调整,运营商之间的差距正有所缩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电信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这对中移动构成威胁。另外,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也正呈迅猛增长的趋势,成为移动收入增长的强大驱动力,中国移动亟需提升其网络价值。据了解,2011年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流量累计达到了3614亿MB,同比增长152.1%,其中移动数据业务流量1610亿MB,同比增长56.1%,WLAN流量2004亿MB,同比增长397.9%。中国移动四网协同发展实现了对数据业务的拉动作用。借此,在WLAN建设方面,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中国移动的WLAN设备投建规模有望达到200万台。TD-LTE也成为移动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移动在2012年欲将TD-LTE规模试验扩增至九个城市,另在北京等九个城市建设超过2万个TD-LTE基站。中国移动首席执行官李跃表示,中国移动3G网络利用率,2011年为13.8%,希望今年可超过15%。中国移动今年预计投资1319亿,其中41%将用户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26%将用于传输网的建设。可见,其对网络建设的重视度。中国移动对4G抱很大希望,想两三年实现4G商用,从而扭转3G制式不利的局面。但是,外资券商则对当前中国移动如火如荼的4G战略普遍表示质疑。据了解,瑞银证券近日指出,TD-LTE一旦全面商业应用,反而会成为中国移动的负累,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德意志银行则认为管理层过于乐观,工信部现时政策仍是平衡三大电讯商的市场占有率,预料4G牌照将在2-3年后出台,能否在全球普及还存在疑问。总之,随着新业务对传统业务冲击,2G向3G规模转移已成趋势,再加上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移动面临着传统业务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收入增长变缓等挑战。而提升网络价值,实现流量经营成为了拉动其收入增长的关键。
[责任编辑:honestsun]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科技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排行财经科普数码科技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电信如何发展移动业务
中国电信如何发展移动业务
原文发表于2012年4月 《通信企业管理》
进入全业务运营以来,中国电信一直采用融合拉动模式,依靠其庞大的宽带客户群,使其移动业务取得了迅猛发展。根据电信在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2月新增CMDA用户308万户,总体移动用户数达1.32亿。虽然如此,电信移动业务市场份额依然较低,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推算仅有13%,且随着其现有宽带客户中手机融合套餐的日趋饱和,这种宽带驱动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采取何种策略促进移动业务继续快速发展,从而提升电信在移动市场的话语权是现阶段电信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业务发展策略主要由企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分析电信全业务运营的特点及其优劣势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该问题的答案。
电信全业务运营优劣势分析
电信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固网接入资源丰富以及拥有庞大的固网客户群。据统计,截至2012年2月,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用户数和宽带用户数分别达到了1.69亿和7915万,特别是利用&我的e家&品牌聚拢了大量的家庭用户,利用&百千万&等项目与政企客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电信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另外,电信有着丰富的全业务运营经验,这使得电信可以非常娴熟地通过业务创新及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融合服务,以提高客户黏性。
当然,中国电信的市场竞争劣势也较为明显,最大的劣势就是其移动市场份额较低,虽然已从2008年接手时的不足3000万户,发展到现在的1.32亿户,成绩斐然,但市场份额依然较低,特别是在2G市场及流客市场。再者,相比于其他运营商,电信竞争劣势还表现在社会渠道方面,包括渠道的覆盖和销售能力。此外,电信还面临着3G用户流量提升等问题。
电信移动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电信要想摆脱以往移动业务单轮驱动的窘境,必须扬长补短,即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以&融合和单卡&双轮驱动实现移动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具体策略建议如下:
第一,发挥固网优势,以&固话+手机&模式促进移动业务发展。
以往电信融合拉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宽带+手机&模式,而&固话+手机&模式却没有很好地发挥效应。对此,电信充分利用固网优势,发挥过去小灵通营销给客户留下的&惯性思维&,大力发展&固话+手机&业务,通过免月租、市话话务量包月优惠套餐、手机与固话同震铃、&让固定电话动起来&、&一个电话不漏接&等营销手段或宣传模式,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各种节日,以献孝心、献爱心为切入点,通过媒体炒作宣传,带动移动业务发展。
第二,发挥政企客户优势,进行连带营销。
既然电信有着宠大的政企客户群,且与政企客户关系密切,就应充分利用此来进行连带营销。什么是连带营销?就是从现有政企客户的利益诉求点切入,与其签订协议,将该政企客户的客户作为电信的目标客户进行营销,实现双方利益共赢。在此我们以银行业为例进行说明。银行业的利益点是客户存款额度的稳定与提升,它作为中国电信的重要客户,拥有数以亿计的存款客户,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电信可与银行业签订合同,银行的存款客户可以用其存款作为质押,免费享受电信终端补贴,前提是客户一定时期内(如两年)承诺消费一定金额的移动业务费用。这样做银行稳定了客户和存款,客户实现了理财增值,而电信则降低了用户入网门槛,消除了用户使用电信移动业务的最大困惑。可以说,此举将最大程度地吸引存款客户办理电信移动业务,实现电信移动业务的规模发展。对于其他行业或客户,电信也可以通过签订三方协议来进行连带营销,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统筹兼顾,实现2G及3G用户共同发展。
目前电信在移动业务发展上存在过分强调3G发展、2G客户重视不足的问题。对此,应及时纠偏,统筹兼顾发展。因为2G客户是3G发展的潜在客户,同时也确保了在网客户的规模。客户根据年龄段可分为三大类:10岁~15岁年龄段(家长决策型)、15岁~50岁年龄之间(观念和消费拓展型)、50岁以上(观念及消费保守型)。一般来说,15岁~50岁之间的客户是3G营销目标客户,而其他两类绝大多数则是2G目标客户群。对这些2G客户群不能忽视,应先将其营销入网,然后进行3G划转的二次营销。
第四,完善市场细分,对流客市场进行专业化运营。
一直以来,在电信的市场细分中,对政企、公众市场非常重视,有专门的资费政策及营销团队,但对流动客户市场却重视不足。对此,笔者建议:(1)出台流动客户专用资费套餐。流动客户与政企、公众客户特点差异较大,目前的全业务融合资费和单卡资费显然不能满足该类客户群需求,因此应设计出有竞争力的资费政策。(2)加大在城中村市场的渠道建设及宣传。目前,在城中村鲜见电信的销售门店。城中村属人口密集居住区,人口一般均在2万~20万人之间,且固定和流动人口交叉,移动业务发展潜力巨大,对此应予以重视,加大渠道建设及宣传力度。(3)做好物流配送人群的营销。随着互联网业务地飞跃式发展,网上购物助推物流配送行业迅速发展,物流配送人员急剧增加。根据物流配送业务的特点,配送人员属高话务量人群。以A市为例,据不完全调查统计,A市此类人群有5万之多,日物流配送量为60件~100件左右,这样其日通话次数最低为90次~150次,每次通话按0.1元/分推算,每月此类人群月通信消费最低在300元~450元之间,可针对此类人群设计出相应市话话务量优惠包月政策,以抢占该客户群市场。基于此,建议将流动客户市场的营销工作提高到一个专业化运营的高度。
第五,做好渠道建设,提升渠道的手机销售能力和渠道的生存能力。
渠道建设数量方面要整理规划、合理布局,采取密集分布代理服务点策略,实现城区&10分钟覆盖圈&。质量方面应以提升渠道的手机销售能力、提高渠道的生存能力为原则。(1)针对业务范围以移动业务为主、宽带业务为辅的专营店和混营店,要给予有竞争力的移动业务资费政策,以吸引客户入网,从而充分调动代理营销电信业务的积极性,提升代理的业务发展信心。(2)加大对代理渠道的培训,内容包括业务知识、服务技能,营销技巧、沟通方法等,使其增强对3G的理解,引导他们从2G向3G转变。(3)定期组织代理商开展促销活动,电信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尤其是促销的策划方面,帮扶渠道提高生存能力。
第六,强化数据分析和电子渠道专业营销,实现流量业务快速发展。
要根据在网客户机型及套餐、流量使用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筛选不同客户群,通过短信、外呼等方式进行专业营销,告知、培养、提升客户使用流量。包括:(1)对在网客户使用3G智能终端但无流量者,主要通过短信提示,告知客户手机已具备上网功能,预留业务咨询电话,回答客户的各类咨询。(2)对在网客户使用3G智能终端且流量在20M左右的,通过短信提示或电话外呼,了解客户使用手机上网的困惑,通过解疑答惑,提升客户流量的使用率。(3)对在网客户使用3G智能终端且流量大于20M的,通过电话外呼主动推荐相应流量包,使客户优惠使用流量,减少客户顾虑。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对移动业务的争夺愈发激烈,移动收入及流量收入占比日趋提升,宽带融合单轮驱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电信移动业务发展的需要。对此,电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一切资源,弥补不足,通过连带营销、流客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流量提升等手段,多措并举的促进移动单卡迅速发展,走&融合和单卡&双轮驱动之路,才能有效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提升自身在移动业务市场的话语权。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自12月1日起,部分中国移动用户在查询手机话费账单时,惊现一项名为“白上网”的业务,即移动话费短信称“白上网业务专属流量统付:总计5GB”,并引发了业内对于此服务真实性及幕后的猜测。山西移动在第一时间给予的回复是:这是我们与一家知名流量与服务合作伙伴联合开展的业务,提供多种优惠灵活的流量组合,以及流量优化服务,业务将在12月底上线。今年年初,FDD牌照终于发放,意味着我们将正式跨入4G时代。从国际经验来看,当4G用户渗透率超过5%以后就达到了市场引爆点,超过引爆点3年之后,年均渗透率会提升12%~20%,初级视频、音乐等大流量应用占比超70%以上,后流量时代,与医疗、教育、智能交通及车联网等产业开展广泛合作。流量像水、电一样无处不在,用户与互联网和实体的服务随时地通过4G流量这个高速公路连着。无论是用户需求,互联网公司产品服务的拉动,还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都会带来很多商业机会。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机会和移动运营商并没有太多关系,目前运营商还是处于流量管道的位置。面对互联网公司多元化流量和网络服务的崛起,中国移动去年就曾联合互联网巨头推出过单一App的免流量活动,而今年10月初又推出套餐内剩余流量当月不清零,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在流量消费上的调整步伐正在逐渐加快。相比之下,中国联通早前也推出了自己的流量产品—“流量银行”,用户可以从中购买流量,赠送流量,储存流量,通过参加一些活动获得优惠;同时和腾讯视频、推出包月的定向流量。同样的中国电信也推出了流量A、流量B和流量C计划。不可否认,目前运营商的流量套餐模式,初衷是为了让用户在现有大政策环境下以较少的投入享受更丰富的流量服务,但是本质上,这些流量服务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将运营商从流量管道的角色中提升,形成他们一再强调的“流量内容一体化”。而对于用户来说,运营商提供的多种流量包如本地流量包、闲时流量包、定向流量包确实有一定程度的优惠,但用户不知道1G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1G怎么就用完了,而且叠加使用很容易导致用户混乱;而如今清零政策即便是已改为双月,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用户对运营商服务的满意度。与此同时,手机应用在后台消耗(偷跑)流量的问题仍在存在。虽然即时通讯类应用如、等需要接收消息在后台消耗一定流量,但绝大多数应用不需要通过流量来维持后台运行,用户担心的恰恰是“4G来了一夜房子归移动”这种事。显然还是互联网公司更懂用户想要什么,于是在过去2年间,面对运营商在价格上的一再退让,反倒是流量管理应用应运而生。诸如、百度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等所谓的流量管理应用甚至爆发了竞争的局面。那么问题来了,鉴于运营商之前和互联网公司的定向流量合作,这些应用是否能够在为用户管理流量的同时,站在运营商的高度上,管理流量与内容的双重运营?而他们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呢?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移动应用的特点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流量与内容管理至少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可以根据用户兴趣、使用场景、热门程度灵活定制流量包组合,比如用户经常使用的微信专用流量包、新闻客户端专用流量包、热门网游专用流量包等,提供价格上的优惠;其次是能够提供,监控精细度最好具体到分秒,具体到每一个App,不存在重启后的统计错误,让用户心中有数的同时,也避免有所谓冤枉运营商的事情发生;最后通过互联网公司的第三方手段,做到真正的流量不清零。众所周知,传统运营商发布的几百MB或者几G流量包实际对于用户来说并没有清晰的感知,但如果流量内容管理应用具备上述特点和功能就可以把流量包具体到符合用户个性和习惯的特定应用上(例如微信、某新闻客户端等),加上监控功能,让用户能够产生信任感,大胆使用流量。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无疑意味着用户更多的消费和自身服务的运营增值。值得一提的是,当用户接受和习惯上述流量包的消费,就可能尝试一些新的应用,而这些应用,或者说内容厂商,也能以“为用户流量买单的形式”进行产品推广,同时,由于更多的应用厂商灵活地为自己内容产生的流量买单,在用户受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运营商主张的内容流量一体化。可谓是一举多得。上述不同于,又胜于传统运营商单纯流量包售卖的内容经营管理运营方式,也是此次中移动的“白上网”业务的核心和实质。最近有报道称,包括三星和小米在内,14家消费电子品牌和签署合作,计划到2017年在1亿部合作品牌手机上安装数据管理应用,让我们不得不猜测“白上网”幕后的主角可能还是欧朋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在当下流量应用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公司涉足流量内容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显然他们比运营商更加了解市场和用户的优势。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加客流量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