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陆人入籍香港门槛对于大陆人入籍香港门槛保险公司进入内地的门槛会设得很高

香港保险收益为什么那么高?内地为何没法比?深度分析!
&近年来,内地居民掀起了赴港投保的热潮。保诚,友邦等大型保险公司每到周末,就把投保中心挤爆了,保诚甚至因客户太多,接待不过来,5月10日起,已完全不接受未经预约的客户投保,而需要投保则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方可接受。友邦,安盛等公司现也需要提前3-5个工作日进行投保预约。
究其原因,香港保险为什么这么火爆?还是在于香港保险产品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这些吸引力,当然也建立在一系列优势之上。比如最直观的,相比内地,香港的重疾险保障范围更广,保额更高,但保费却更低;分红险上,收益率也要高出不少。
事实上,不管是保费低,还是分红收益高,香港保险公司的这些优势都离不开一个因素,即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那么有人就会问啦,内地保险公司的市场那么大,盈利能力也不差,为什么就比不过香港的保险公司?
按照常识,保费更低的话,保额也应该更低,要不然保险公司可是要吃亏的啊。但香港保险的逻辑却不一样,不仅保费低,保额还更高!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就这种模式下,香港保险公司居然还能保持着不错的收益能力!而保险公司收益高,客户分红自然也就高。
下面来为大家好好解释一番:
在香港,保险公司多如牛毛,竞争十分激烈。一定意义上讲,低保费也算是一种低价竞争策略。而这种低价模式,是必须靠低理赔率才能实现的。在香港,人口死亡率要比内地低,重疾发病率要比内地低。所以,香港保险虽然便宜,但是赔得少啊!保单的量积累起来了,收益自然高。
再来看另外一个概念:资金池。香港保险的发展历史悠久,100多年的时间,让保险公司累积起了不小的资金池。资金池规模大,分红基数就高,客户滚存红利因此较高。而资金池规模,在短期内一般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内地保险公司在这方面也难以匹敌香港保险公司。
而在投资水平,投资回报率方面。香港保险公司也甩开内地保险公司几条街。在内地,保险公司的投资获利渠道与投资比重都受到保监会的严格限制,许多投资领域无法涉足,与全球投资,涉足领域广泛的香港保险公司相比,投资回报率肯定低了不少。
如图,内地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十分狭窄:
最后再看看退保率这个指标,也是影响保费与保险公司收益的重要因素。在内地,投保人在犹豫期退保时,仍然能获得部分额外收益。而保险公司肯定不愿去承担这部分资金。羊毛出在羊身上,唯一的办法便只能提高产品价格,将这部分成本风险转移给客户。但是在香港就不一样了,香港保单的增值,不会那么快。一般在投保的前两三年,几乎没有现金价值。因此,配置香港保险的客户,往往不会很快就退保。保险公司不用承担客户退保的成本,产品的费率自然也就不会提高。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香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高,给客户的分红高,产品具备的一系列优势,也就不足为奇了。加上更加全面的保障功能和近期人民币的持续贬值,也难怪这么多高净值家庭进行海外资产配置时候会首选香港美金保险!
内地保险与香港保险收益大pk
香港保险不仅针对内地富裕人士,更是吸引着高级白领人士前往香港投保。近日,一则香港地区美元保险宣传材料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这份材料对比了在内地和香港两地购买保险的不同收益:
在内地买某保险,30万元投入在80年后变成880万元,升值29倍;而在香港地区买某保险,5万美元(约为30万元人民币)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变成905万美元,升值181倍。
天了噜!仅仅80年的时间,两地保险收益相差足足6倍之多!明事理的人看到这里都会毫不犹豫选择高收益的那一方。
其实,香港保险如此高的收益从何而来?据说,保险公司通过一篮子投资组合进行的,保单分红业务基金投资于不同类别的资产,包括环球股票和债券、房地产、企业债券、现金等。
由于香港保险公司大多是全球保险公司的香港分部,所以其投资渠道是面向全球的,投资渠道、方式较广,所以高收益自然不在话下。
最后,要注意的是:第一年必须在香港地区签单才能受到法律保护,避免出现“地下保单”。此后每年可以通过转账等方式续保,而想要取钱时,只需要提交相关资料申请即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CEPA新措施降低门槛 香港银行乘势内地争设分行(图)_新闻中心_新浪网
CEPA新措施降低门槛 香港银行乘势内地争设分行(图)
.cn 日09:1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4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在CEPA第三阶段,对银行业进一步放宽的措施主要是降低香港银行在内地设立分行的门槛。香港银行界人士认为,新措施有助香港银行拓展内地网络,更指出:“目前已有多家银行乘势北上以争取获得先发位置以谋取更大商业利益。”
  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银监会批准五家香港银行在内地设立分行,分别为永隆银行设立深圳分行、上海商业银行设立深圳分行、大新银行设立深圳分行、永亨银行设立上海分行、中信嘉华银行设立上海分行。
  而东亚银行也于今年九月在京宣布,该行北京分行日前获中银监批准,开办人民币业务,成为北京市首家根据CEPA成功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的香港银行,也是东亚第八家于内地获准提供人民币服务的分行。
  依据银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香港银行在内地共拥有五十八家营业性机构,包括四十五家分行、十家支行、一家财务公司及两家合资银行,约占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分支机构数量最多的地区。此外,香港银行在内地还设立了二十四家代表处。
  人民银行官员表示,在CEPA框架下,中央政府大幅度降低香港银行和财务公司进入内地市场的资产规模要求:将设立分行和设立法人机构的银行或公司资产规模要求同时降至六十亿美元。银行可选择设立分行或法人机构,财务公司只可设立法人机构。
  对比CEPA之前,内地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含港资)申请到内地设分行的最低要求是“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二百亿美元”,而按照CEPA的最新规定,这一门槛降低到六十亿美元。按此标准,在总资产要求降低之后,香港有资格进入内地的银行新增了八家,分别是:上海商业银行、永亨银行、永隆银行、中信嘉华银行、大新银行、工银亚洲、星展银行及南洋商业银行。
】【】【】【】
明星|美女|秋色|国画| 更多&&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为什么香港对于香港保险公司进入内地的门槛会设得很高?最近降低门槛又是为什么?
是因为内地资本市场还非常不成熟,金融局为香港保险公司保驾护航?但是是否有风险,保险公司自己有风控呀....小白不太明白...请多指教。在降低香港保险公司进入内地的门槛方面,目前CEPA要求香港的保险公司必须最少有50亿美元资产及不低于30年的营运经验才可以进入内地的保险市场,并且只能以合资企业形式进入内地,持股不超过24.9%。报告认为,这些要求存在放宽空间,建议把相关门槛分别降低至最少20亿人民币资产、不低于20年的营运经验、和最高可以持有国内合资保险公司50%的股权。
首先,赞同
知友的观点,本人简单补充一点细节。CEPA自2003年签署之后已经历经多版补充和调整,最新一版是2013年8月的补充协议十。最初的协议关于大陆保险市场开放的规定主要内容为:香港居民在取得中国精算师资格或内地保险从业资格后,可以在内地执业;香港保险公司可以按照市场准入的条件申请进入内地保险市场;将香港保险公司参股内地保险公司的最高股比限制从现行的10%提高到15%。之后,大陆市场对香港保险业的开放范围逐步加大,例如合资持股比例已由15%提高到24.9%的规定,在第8份补充协议中继续放开,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在广东设立独资保险代理公司的门槛,总资产要求由以前不低于2亿美元大降至不低于50万元,经营经验由30年降至10年。所以,可以说降低门槛标志着内地市场走向开放。香港保险业在进入大陆市场之初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了,监管和市场的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健康的态势,风险控制方面也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因此,起初设置门槛最大的目的也是保护国内保险公司,给他们发展和成熟赢取时间。其实这种思路,与内地市场对外资险企开放的节奏是类似的。截止2014年2月,香港共计159家保险公司,其中半数以上在海外注册,以英资、美资为主。市场规模处于香港前列的除了中国人寿海外公司外,多数都是外资保险公司,以英资为主。而大陆市场对香港保险主体的开放条件,相比其他外资险企,实际上是略微宽松一些的。下面,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历程,与该问题是极其相似的。日,中国入世议定书生效(内地保险市场要开放啦);日,七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得在中国内地的营业执照;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公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日,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开业;日,《外国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截至2003年底,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了62个保险营业机构;截止2004年底,保监会保费统计系统中列入的外资寿险公司19家,财险公司12家,同期的中资公司分别为8家和14家;截止2013年底,保监会保费统计系统中列入的外资寿险公司28家,财险公司21家,同期的中资保险公司分别为41家和43家;从数量上看,十几年过去了,在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寿、财险公司数量分别增长了47.4%和75%。但与此同时,中资保险公司的进步更为惊人,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12.5%和207.1%。可以说,在监管机构和中资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大陆保险市场算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狼来了”的局面下,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同时,国内公司的内功与外资险企上百年的修炼差距还很远,粗放和野蛮的生长方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不再多说。现在,金融发展局提出的继续放宽门槛的建议并不新鲜,几乎每年香港保险业的相关专家或监管人士都会拟定相应的建议对CEPA进行补充。而内地保险甚至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补充协议对相关建议采纳的程度只是一个节奏掌控的问题。从香港保险市场内部来看,其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可继续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多,毕竟人口和市场都有限,要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地市场是各家极其渴望的一块肥肉。同时,大陆依然需要香港更为先进的保险经营理念和人才引进。所以,降低门槛逐渐开放一定是个双赢的结果。参考:
给香港保险公司设门槛明明是保护内地公司来着...降低门槛标志着内地市场走向开放。
的观点,但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搞清楚的是,CEPA不是香港金融局对香港公司设置的门槛和限制,而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经济体进入大陆市场设置的门槛和限制。针对保险行业来说,这个门槛比针对外资保险公司的门槛还要高。要知道,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寿险合资公司最高持股比例为50%(有一个例外,友邦保险可以看做是独资寿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可以独资。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又是为什么?
香港保险公司进入内地的门槛其实很低的。保监会把香港保险公司销售到内地的保单定义为地下保单()。地下保单在广东的规模有多大就代表了这个门槛有多低。据业内人士估算,在香港每年近400亿港元的保险费收入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内地,澳门也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同期保费收入来自内地。保监会官员指出,“地下保单”不仅造成逃税行为的产生,同时还为个别人实施“洗钱”等犯罪行为提供了方便。至于法律的规定,我想说,有哪家香港保险公司因为向大陆销售地下保单被跨境、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呢?
给香港保险公司设门槛明明是保护内地公司来着...降低门槛标志着内地市场走向开放,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现象,起初的原意无非就是保护名族产业,在自己的民族产业成长的差不多了,再放一些列强进来帮助民族产业二次发展
是的,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现象,起初的原意无非就是保护名族产业,在自己的民族产业成长的差不多了,再放一些列强进来帮助民族产业二次发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到内地快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