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销售应该具备的素质质

投行经济学家和大学中的经济学家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上都有哪些区别?
来源于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那么对于投行经济学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和普通经济学家的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何区别?
泻药这个问题已我的水平是无法回答的,只能说说想法。以经济学和金融学博士为例,念博士的时候大家都是上一样的课:高微 高宏 高计。这三门课就是满页的公式推导,既要懂数学又要懂经济理论,非常折磨人。然后就是些专业课,都是以讨论班的形式讲讲论文,辅以各种学界名著。通过资格考试后,接下来就是选定研究方向,做论文,毕业。如果都是博士,那么之前那一套培养和知识都是一样的。但是博士毕业后,欧美学校的博士都会进入Job Market ,就是找大学的教职工作,混tenure,文章发得好就慢慢向终身教授爬,北美的Phd可以说说,我是土鳖不太懂这个。这些人以后就进了学术圈,学术圈就是以文章说话,文章水平是唯一标准,当然里面也有一点龌龊。还有些人没去大学找工作,可能是不想搞学术了,也可能是做研究不行,就会去一些营利性金融机构或者IMF之类的非营利性金融机构任职,然后这些人慢慢成为了投行经济学家,比如谢国忠。投行和学院经济学家在学习阶段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后来从事不同的工作,术业有专攻,问道有先后,比较能力也就没什么意义。难道会整DSGE就高人一等了?
投行不是经济学家
谢邀,才疏学浅,只能就自己经历给出一些个人观点。我想先追本溯源一下,以更好解释这个问题。1、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投行经济学家?投行经济学家又有什么用?
我们可以知道投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金融机构(见注1),特殊在于其核心功能是配置资本市场中的 风险,我们首先可以肯定资本市场具有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因为有不确定性所以有风险,投行想配置风险,那么就要弄清楚风险是什么,为什么(即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然后投行才能知道该怎么办(即配置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对研究的要求就很高,于是就有了投行经济学家,他们力求使信息对称化、确定化,从而规避风险,把握未来趋势以帮助投行获取利润。投行经济学家分为三级:一级是宏观经济学家,比如我之前所在的投行,分为亚太区经济学家,美州区经济学家,欧洲区经济学家等等,多以地区划分,研究地区未来发展前景。第二级是行业经济学家(通常叫行研员),如金融、石油等行业,研究行业未来的趋势第三级公司研究员,研究一个公司的发展等内容。不管投行经济学家研究的是地区、行业或公司都必须明确与学术性的经济学家不同的是投行经济学家侧重资本市场在美国投行经济学家是以团队的工作方式运行的(据说国内也是如此),工作内容就是早上开会分析经济形势,在开市前要给你的客户作出当天的分析预测和建议,之后开市会有人不停询问各类事件,你不断需给出分析预测。同时还有周报,月报。最终市场评价你的分析预测能力,可以说你的一次失败预测可能让你面临失业。2、大学中的经济学家通常以学术为主,多研究的是政策的设计、制定及实施后的效果等等,还有就是宏观面或微观面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形象的说,学术型经济学家就像是医生,经济是个病人,经济学家帮它做诊断、开处方。3、回到“投行经济学家和大学中的经济学家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上都有哪些区别?”这个问题,在知识体系上,从基本知识框架上来讲是一致的,都需要系统的经济学训练,但术业有专攻,投行经济学家做研究以资本市场为出发点,着重研究宏、中、微观经济变动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学术型经济学家更多以追求经济稳健发展为出发点,研究如何使稀缺资源分配既保障公平又有效率。这是我从投行从事经济研究“转行”到大学从事经济研究所感觉明显区别,在大学从事经济研究也会分宏、中观,不过区分不像投行那么明显、细致,但我认为这点是不重要的。在能力上每种经济学家都有水平高低之分,从能力要求上看,投行经济学家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因此对根据目前信息的预测能力要求高一些,大学中的经济学家研究目的是解决问题,对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高一些,还有明显一点从投行到大学感觉压力轻松了不少。因为我在投行从事过经济研究,现在大学从事经济研究,就结合自己经历说的比较多,仅代表自己抛砖引玉之见,希望对你有帮助!注1:本文所指所有投行为广义上的投行,援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定义“投资银行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并不是投资银行的狭义定义。注2:我之前所在的是美国投行,可能与国内存在一些差异,但本质上是统一的。
个人觉得就像武侠世界里,镖局镖头和武林门派中人的关系。平均而言肯定是各门派高手水平高,但也不乏像福威镖局这样有大牛存在的业界机构。偶尔有名门弟子做镖局生意,也有镖师改行潜心武学研究。嘿嘿,戏言而已。BTW,别忘了御前带刀侍卫里也常有强人,甚至有武林宿老/奇葩出任国师。
实践出真知,学术出前沿。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研究美国的没有意义,研究中国的还行,在美国,理论都是基于实践的,很多美国的经济学家的任职角色是通的,可以相互转换,而且还有些同时具有这两个身份,甚至还是美国国会的经济研究顾问。反而在国内,理论和实际往往脱节,才会有你这样的问题存在
截图不能,请直击16:55分开始核心观点投行经济学家和普通经济学家的差别:角色差异,服务对象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投行经济学家所需要具备的能力:1、对经济趋势提出判断意见2、对政府可能得政策走向和路径提出判断意见3、对市场的趋势和可能得配置方向提出参考意见
谢邀,近期已被大量考试压迫蹂躏,
经济学家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的经济学家,也就是研究过去的,他们痴迷于各式各样的理论效应中,为发表一篇对过去人研究成果的延伸而癫狂不已,另一类就是投行经济学家,也就是预见未来的,他们在风云变化的市场摸爬滚打,被大数据折磨的不成人样,为的只是对未来金融发展的一个准确的预判~
最近在看安信证券高善文的书,补充一点区别吧,真正的经济学家重在把握事情发展的逻辑,提出有建设性的理论,投行经济学家的话,说一千道一万,是为了挣钱服务的,预测的准确性高于一切。实际中,大部分投资者不管你分析多么高大上,最后人家只关心你看多还是看空,然后预测准确否。
我觉得,总体来说,知识体系在基础上应该是差异不大的。相对来说主要是发展方向决定了细分的专业程度不同,比如你是IMF的肯定对制度、粮食、货币稳定这些方面的专业一般更有钻研,而且第一手数据也更翔实,当然世事无绝对,有可能大学也有相关做这方面的教授,钻研程度也很吓人的。所以说只能说是一般来说。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的经济学派系谱系,各自研究也不近相同,真要水平能力,这个真不好说,你总不能叫一个搞微观的去和一个搞发展的两个比论文数量吧,那还涉及一个是否“显学”的圈子影响问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考核水平和知识程度,对专业人士来说意义不大。个人拙见:更重要的是,个体在相关领域为了整体的进步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来评价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更为有意义。说的直白一点,亚当斯密当年就是个搞伦理的,结果也成了经济学成为显学的奠基人了,关键还是在于《国富论》,是吧(这么说比较夸张了,呵呵,大家别太较真)。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大家】经济学家应该如何成功?
[摘要]通过理性、实证来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的获得,这是经济学家成功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作者:本力(北望),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主编,北望经济学园创始人。在阅读出身于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师们的作品中,我时常有一些莫名的亲切感和隐秘的痛感,及至快感,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玩笑》,又如《波兰斯基回忆录》。虽然书中描述的异国他乡及其历史事件都与自己相去甚远,但书中许多情境和对人的命运的困惑与反思,却又让人感同身受。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改革的集大成者,科尔奈这本《思想的力量——智识之旅的非常规自传》不但又给我了那些如约而至的感受,而且不经意间解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经济学家应该如何成功?答案肯定不是什么“成名要趁早”,或者“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之类——这些格言金句恐怕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成功而不是应该如何成功。是的,尽管书中关于学习研究和学术生涯发展的宝贵经验俯首皆是,比如:如何自学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不受干扰专心地从事研究,怎样开始博士论文和开展同行交流,哈佛大学如何聘任教授,等等,但传主最大的贡献并非总结这些成功秘籍,而是通过回顾如何成就经济学术生命的同时,展现了具有价值判断维度非常规的“智识之旅”。对经济学而言,价值判断是个古老而敏感的话题。樊纲十多年前在《读书》上发表的《“不道德”的经济学》一文掀起的轩然大波,以及后来张五常倡导的“经济解释”对青年学子的巨大影响,这其实都涉及了“应该如何”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张曙光先生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中梳理得比较到位:在规范和实证、价值和事实相互关系的争论中,始终存在着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价值判断无关,它只涉及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不包含人们的主观评价,主张保持价值中立;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或缺性,经济学的观点与所有的科学观点一样,都是充满价值判断的。科尔奈显然秉承后者,尤其是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他逐步完善了价值判断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协调。在科尔奈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从淡化价值判断到重拾价值判断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在从博士论文研究到70年代的早期研究阶段中,科尔奈还是以在调查、访谈、数据基础上进行理论一般化的实证主义为主。甚至正是因为摈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洞的、意识形态化的价值判断,从现实中得出经过反复推敲的新的理论,保持了思想的原创性,科尔奈才摆脱了陈腐的教条束缚,与匈牙利同行们将理论变成说教、宣传式的不同,他在研究中避免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行话,而是从经验中学习,使用中性的技术术语,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产生了过度集中、突进增长、反均衡论、短缺经济学等丰硕的理论成果。科尔奈在书中提到,从1954年到1959年,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弄清楚未来的生活方式,最终做出了完全尊从学术事业的抉择。正如科尔奈所言“我无法看透他人的灵魂或者决策过程,我只能审视自己的内心”。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时代的顾准先生,他当年振聋发聩地提出“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其本质上也是回归科学精神。正如胡适先生所言:第一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第二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科尔奈一方面是社会主义体制的批评者,另一方面也能客观地指出:“社会主义催生了不成熟的福利国家。”他的《社会主义体制》一书也在获得在被匈牙利左派和右派夹攻尴尬遭遇的同时,却赢得了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认同和赞誉。通过理性、实证来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的获得,这是经济学家成功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在科学原则下,科尔奈在秉承实证分析的同时,又逐步重拾、强化了价值观。甚至在其学术生涯中,效率与社会主义道德甚至成为贯穿其研究的一条主线,并著有《社会主义伦理的效率和原则》等经典文章。在其自传中,科尔奈鲜明地表示,“我尤其强调自由、人权、人的尊严和人的自主权这些价值观,尽管我极力让自己的表述更为客观,但是我认为,违背上述价值观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通向自由经济之路》一书中,科尔奈一方面呼吁结束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过程中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模仿行为,支持私人部门的有机发展;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加速强行推进私有化,而是采取渐进、公正的转轨进程。他坦言道:“两种战略选择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选择。整体发展观的倡导者们特别强调社会的重新分层和资产阶级化的过程,这样才能产生由业主和企业家组成的新兴中产阶级。而信奉无偿分配计划的人,则更看重制度转轨速度。”事后观之,以“休克疗法”为代表的,过分追求速度的而忽略社会正义的改革贻害无穷,而接受了科尔奈渐进策略的匈牙利不但避免了国家资产迅速集中在寡头手中的厄运,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甚至到了1998年,在研究医疗体制改革时,科尔奈干脆与当时通行的先解决问题后考虑道德的思路背道而驰,“从一套为公众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和伦理原则入手,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使用的改革途径”。他不仅强调了个人主义原则,而且与那些单纯努力弱化国家作用的自由主义立场不同,同时将团结原则作为重要前提,认为只要国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允许国家拥有再分配职能。根据这一研究最终出版的《转轨过程的福利、选择和一致性:东欧国家医疗部门改革》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科尔奈在经济学界相应领域可谓执牛耳者,在国内学界和思想界及政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并有不少名声鹊起的中国学生介绍、传承其学说,但与预算软约束等理论广为人知并行不悖的是,他学术生涯中关于价值观、伦理的这条线索却为大多数人忽视了。这也折射出,在中国改革的实践和理论都面临着重大突破的当下,国内学界对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汪丁丁语)反思和探索还远远不够。国人对经济学研究的认识过多停留在知识、技术、应用层面和实用的工程师思维上,而忽视了起更关键作用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判断,因此基于两者之上的原创性贡献就极为罕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杨小凯先生曾忧心忡忡地警告过的“后发劣势”陷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思想的力量——智识之旅的非常规自传》是本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探讨科学创造的道德标准和心理过程的专著。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它回答了“经济学家应该如何成功”,而且也让人们懂得真正成功的社会科学家是为何如此稀少而宝贵。……………………………………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