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扎诺娃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

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特色农业是指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地理、资源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起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经济表现为种植业经济,即粮食经济,以粮为纲。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结构调整,分工分业,不同区域发展最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农业区域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把各类的农产品配置在生态环境适合的地区集中生产,就能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获得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果更佳的生产效果。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农业地位举足轻重;河南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4%,农村劳动力资源5334万人,全国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河南的各项农业生产指标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河南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位优势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定位清晰的特色农业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为河南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提供了契机。
(一)建设多样化特色农业基地,打造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链特色农业,突出一个“特”,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供求,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构建了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1.种植业方面。有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柞蚕、芝麻、花生、大蒜、山药等特色生产基地。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03.727万hm2,全国第一;大蒜种植面积11.999万hm2;茶叶种植面积9.769万hm2,信阳毛尖全国闻名;花卉种植面积7.079万hm2,形成了花卉产供销的合作组织;中药材种植面积12.12万hm2,形成了豫西南、豫西北区域中草药材生产格局。2.林业方面。目前,河南造林面积25.391万hm2,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6.278万hm2,苗木产量239485万株,果园面积47.57万hm2,引进新西兰红梨、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80余个。新郑、平桥、桐柏、洛宁和宁陵成为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西峡的茱萸、新郑的红枣、林州的花椒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一张名片。3.畜牧业方面。河南根据市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优选品种进行产品开发,收到良好收益。固始县的品牌养殖发展到17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示范区辐射了全县30多个乡镇;南阳、驻马店等都有规模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基地,其中大牲畜的产量分别为140.7万头和131.51万头。4.渔业方面。目前形成黄河鲤鱼、淇河鲫鱼等1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的1/3,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水产品总量的2/3。河南省的渔业发展正在沿着“集约、生态、品牌”的方向发展,全省的渔业涉及观光、度假、垂钓、休闲在内的企业多达3000多家,直接经营水面面积53.33多万hm2,安置就业10万多人次,创造产值将近30亿元。
(二)形成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河南按照“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效率。总体上看,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对农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部公布第五次检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河南39家企业榜上有名。河南省财政厅为特色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供的扶持基金每年在2亿元以上。河南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商标品牌,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思念、双汇、三全、好想你等已经成为全国驰名商标;信阳华英禽业集团、万富油脂集团、信阳啤酒集团、淮滨肉鸡有限公司等省内闻名;焦作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博爱县鑫达食品有限公司、焦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界沟乡农业开发公司都大大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许昌襄城县群发实业、鸿源菜业、诚信冷藏等龙头企业使得蔬菜种植规模化,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也被农业部定位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西峡宛西制药、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阿姆斯果汁集团等,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优化特色农业发展环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2015年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支出14024.8万元,占农业厅财政支出的41.03%。“2015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名优产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8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700多种名优农产品,洛阳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合作项目签约、农超对接、休闲农业推介等活动,签约涉及都市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光伏农业、牡丹科研等领域的26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到56.55亿元,全面助推洛阳市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响应国家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国际物流窗口加快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流转,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与河南泰浦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郑州市设立河南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河南开展农业展览和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此外,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郭庚茂书记2015年9月对许昌鲜之达国际农产品物流港调研时肯定了其特色定位,并对在大中原区域的复制表示了浓厚兴趣,对其承载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口岸给予支持。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由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由单一型过渡到多样型、由原料型过渡到加工型、由常规型过渡到生态型的发展转变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一)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民素质。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特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农民去落实。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市场意识、眼界魄力等不足以支撑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河南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农村教育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更是有限,一些地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都十分困难,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投入在农村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使得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变得困难,许多农业技术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不高,传统农产品所占比重较大。2.生产规模。河南大规模推进土地的成块经营,加速土地的规模流转,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但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的小规模性和分散性在各地普遍存在,尽管各地都在努力构建“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工程,但是由于其规模小,农产品在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无法打开市场,影响了销售,而销售不畅又反过来影响规模生产。所以,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小成为各地特色农业走向市场的掣肘,也对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聚群的形成造成困难。3.产品质量。目前,部分特色农业产品在化肥、农药及添加剂使用上有超标现象,影响了产品的绿色指数,制约了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另外,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河南的新郑大枣虽然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由于气候环境因素,与新疆大枣在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少本土品牌选用的大枣均来自新疆而非本土,这也给本地特色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二)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不完善从纵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深度不够,特色产品在市场培育、推广、加工、销售方面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带来的种养风险较大。比如种植业,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河阴的无籽石榴等水果品种味美且营养丰富,但是容易变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广出去,蔬菜对于时间、运输的要求更高,这都需要一个有效的产业化链条来保证其正常运行,保证种养农户的利益,否则,容易对种养户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打击。从横向上看,河南特色农业网格化辐射能力较小,产业链条的相关产业、辅助产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从实地调研的结果来看,不少地方的特色农业仍然是农户的分散经营,也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带动,所以,个别企业要想和大量分散农户联系合作就会增大交易成本,而农户在与龙头企业交易的过程中,因为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和农民知识的欠缺,常常会使农户的权益受到侵害,不能充分得到特色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2.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够虽然河南省内有不少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品牌,有些还在国内比较出名,但总体来看,特色农产品尤其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域特色农业的“特”。其实,原产地品牌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识别习惯,各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对农产品品质影响较大,可复制性较低,原产地品牌一旦形成,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而我们知道,原产地品牌的形成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如信阳毛尖,洛阳牡丹,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文化特色举国皆知。当前,河南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少,部分质量也很过硬,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外部支持和龙头企业的集聚管理,知名度有限,不少仿造、伪造产品更使得原产地产品品牌附加值不高,无法真正走出省门和国门。3.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基层政府主观上非常愿意地方特色产品成规模、成链条发展,不少地方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但这种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足以支撑特色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如生产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无严格控制,没有真正实地指导和监督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和支持力度不够,影响其技术引进与改良,如蔬菜大棚的传统种植就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其推广和销售。最后,特色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没有下功夫在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上帮助农户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服务农户的意识和行动不够。
三、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建议
区域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本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选择本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地把资源禀赋落实为特色优势,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使农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这是河南农业走向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对特色农业重视的程度,将特色农业发展与当前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赋予特色农业新的内涵,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附加值,用最新型的现代产业理念搞活特色农业。一方面,农民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土地流转和人才支持的双重帮助,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政策规划方面对特色农业发展进行重点倾斜,保证特色农业基地的形成,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关乎特色农业发展的大事,要及时对搞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企业提供帮助,派农业技术员指导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帮助他们宣传推广特色农业项目,帮助农户搞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助其平稳与市场接轨,促其市场化经营。
(二)保护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业从资源禀赋上来讲,河南拥有山地、丘陵、河滩、平原等地理特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文化上来讲,河南有悠久厚重的农业文化,信阳毛尖、洛阳牡丹享誉全球。特色农业“特”在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要想发展各地特色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各地的特色资源,阻止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流失,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优良农作物和生物品种的保护力度,在结合现代工艺的同时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特色农业的深入开发可以从种植业、养殖业两方面着手。1.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包括园艺、林业及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化的园艺种植产业不仅可以消化大面积的流转土地,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当前需要采用优良品种丰富现有园艺产品,引入先进的实用栽培技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产品在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投入。河南省经济林资源十分丰富,灵宝苹果、新郑大枣、河阴石榴、信阳毛尖等特色种植为当地GDP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当前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确保特色林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名片。经济作物的种植,胡麻、油葵特色产业基地要加强品种改良技术和油脂加工技术;天麻、枸杞、黄芪、川贝等药材生产与加工需要加快人工栽培技术,建立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生产质量,改进加工工艺。2.特色养殖业。特色畜牧业方面,一要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牧的生态平衡;二要改良畜群品种,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优质肉类比重,发展优质羊毛羊,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和防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赢。特色水产品方面,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水产养殖;二是保障水产养殖朝着健康养殖方向发展,做好生态产业链养殖,提高名优特色水产品的生产比重。
(三)合作经营,扶持相关中小企业单个农户资金、技术、市场力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农户之间合作成立专业组织,既有利于技术的传播,种植养殖成本的降低,还有利于产品市场化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指引,河南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万多家,遍布全省各地。全省有各类优秀社、示范社3700多家;合作社通过超市或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金额达15亿元;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超过了50%。安阳市的“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博爱县的“土地托管”耕作模式以及封丘县青堆树莓专业合作社模式都值得借鉴。但从功能上看,河南省农业组织还不够完善,实际有效的扶持力度还需要细化和加强,促进农户间各种组织的发展壮大。此外,特色农业的一体化发展,除了农业专业组织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中小企业的壮大,以此延长特色农业一体化链条,扩大特色农业网格化经营范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南的辅助性农业生产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扶持,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帮助企业打造特色农业产品的区域品牌,并借助品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解决农户独立创品牌的风险和难度,配合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业产品使其品牌效应扩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四)改善条件,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效率,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农业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农业至关重要,调研发现,河南部分地区大田生产已经用上了物联系统,如鹤壁市尝试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可预见“微农讯”农业信息精准服务项目的逐步启动,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导航等“高精尖”科技的运用以及农村电商、微商的发展将为特色农业的网格化发展和推广销售实现新拓展。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管理对于特色农业发展也十分关键。首先,政府可根据市场准入门槛为特色农业技术及质量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标准化生产模式指导和全程标准化生产监测;其次,定期对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农户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现代化技术,帮助其掌握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和互联网推广的技术;最后,加强对特色农业上、中、下游企业的管理力度,使其带动关联农户共同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销售,形成试点,创建特色农业品牌。
(五)政策扶持,融资技术推广支持政府的政策扶持,包括拓宽特色农业融资渠道、加强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以及对外宣传“河南农业”品牌形象。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农户培训,规模生产的投入或者是标准化管理,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特色农业发展最为紧要的环节。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政府可在税收、补贴及抗风险等方面为社会资金进入组织和个人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可观的盈利空间。特色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业技术的改进,加强特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政府的重要服务职能。一方面,支持省内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通过他们的技术优势,加强与河南特色农业息息相关的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省外及国外优良品种和技术成果,鼓励农户及涉农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引进,共同为河南特色农业发展做出贡献。“河南农业”的形象对于各地特色农业的推广至关重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必须把自己叫得响的农业品牌推向省外和国外,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一方面需要农户和相关企业的标准生产和诚信经营,也需要政府的系统对外宣传,逐步形成绿色健康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形象和规模高效的特色农业经济强省形象。
作者:江丽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按栏目筛选
                        
特色农业研究论文热门范文
特色农业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一、基本情况
  公主岭市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日,于日在公主岭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成立之初成员为7户,现已登记注册47户,成员出资总额671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成员1120多户,拥有各类耕种收农机具222台套,配有专业维修服务车5辆,农机维修改装车间5900平方米。2015年流转土地6660亩,农机服务作业面积11700亩,辐射公主岭市周边多个乡镇及伊通县、松原市、长岭县、乾安县。2015年合作社带动农户近5000户,户均增收约2500元,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多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公主岭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玉米种植、农机作业服务、粮食收储、粮食深加工、农业有机肥研发加工、农机销售,畜牧养殖等综合性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主要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储藏、加工、包装、农机作业等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合作社以农机作业服务,玉米深加工,粮食收储,玉米种植最为突出。
  2013年9月成立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与中化建立农业部中化化肥测土配方直供服务中心、粮食收储中心,吉林农业大学科研教学基地。
  2014年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在吉林省建粮食烘储中心试点,合作社自建粮食烘储中心,总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粮食收储库10000多平米,可存储粮食7.5万吨。采用最先进烘干设施,烘干塔可一次性烘干粮食300吨,烘干塔以玉米直收为主,玉米收割机直收脱粒烘干入库,大大降低成本。玉米科学储粮仓后期储存也要经过简单烘干程序,方便玉米保管,减少玉米其他方式的损耗,增加效益。合作社为提高玉米产品附加值,引进日产60吨玉米加工设备,加工各种玉米食品。现有玉米加工厂房1100平方米,加工玉米面、玉米碴子、珍珠米。完成玉米食品加工,走绿色到有机的生产之路,做出品牌,打造生态基地优势。共加工3560吨,销售2843吨,产销率80%,合作社现已建牧业小区6栋,每栋面积750平方米,一栋可养品种母牛100头。合作社现饲养德国宝牛、品种母牛142头,小乳牛100余头,品种羊60余头,养殖效益可观。储存有机肥料5000吨,新建青黄储窖2100立方米。将玉米秸秆经过专业的发酵菌种加工工艺,处理成能够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及有益的新型牲畜饲料,有效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目前合作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且合作社对所有动力机械和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部实行GPS实时监测,随时掌握各农业机械行驶作业轨迹以及农机机械现有状况,如遇问题会及时通知维修服务人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
  2015年合作社发起,联合28家合作社成立:亿欣众合合作社联合社。
  获得的荣誉: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5年理事长薛耀辉被评为雷沃杯&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三、下一步规划
  2016年在合作社联合社基础上成立公主岭欣正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
  2016年合作社将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合作社将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不单纯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而是合作社每年拿出利润1%回报社会,逐年递增。合作社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全力打造休闲生态循环农业。农田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产生,以往除少数被利用,绝大多数被废弃或者燃烧,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合作社积极探索,对废弃的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在做秸秆发酵饲料同时,还生产生物有机菌肥。合作社利用牲畜的粪便,将其变废为宝,将粪便、秸秆、生物菌发酵制成有机肥。土壤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破坏,对土地过度施用化肥,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下降,导致许多肥沃耕地的生产力都在悄悄的衰竭退化。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都具有深远意义。合作社还将积极改良土地,打造绿色有机产品,使土地保护进一步完善。
  四、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经营管理仍需加强,财务管理还需规范。
  (二)合作社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产品深加工规模不大。
  (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很难形成对接,未能真正形成合作。
  (四)合作社融资困难,没有金融主体所要求的硬性质、物。
  (五)多方面实用性人才短缺。(公主岭市农机局& 供稿)
无相关信息山南:合作社成农村发展生力军
泽当1月13日电(次仁龙布 记者 马静)&我们所得利润中的15%作为发展资金,25%作为周转资金,10%作为其他贫困户扶持资金,剩余50%作为红利分发给70户受益贫困户和致富能人。&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托嘎村铜器加工合作社负责人达娃告诉记者,2013年3月,该合作社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70万元,进行了合作社扩建,项目覆盖岗堆镇托嘎村70户317人。
据介绍,一直以来,山南地区紧紧围绕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着力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指导、规范、扶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政府主导型、产业带动型、科技引领型、市场服务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使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生力军。
山南地区扶贫(农发)办副主任高泽民介绍,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的带动下,山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自身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目前,全地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44家,参与农户2人,实现户均创收4443元、人均增收987元。
高泽民还告诉记者,山南地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交流推广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聚集、培养和发展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土人才,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乡土人才新的&据点&,帮助了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比如乃东县贡桑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益西卓嘎、洛扎镇嘎波民族手工业加工合作社的次仁卓嘎、贡嘎朗杰藏帽合作社的仁增赤列等。同时,在发展合作社中打造了&泽帖&、&杰秀&、&赛卡古多&等很多独具山南特色的优质农畜产品品牌,不仅扩大了山南地区种植、养殖和销售服务规模,还有效拓宽了农牧民收入渠道,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近日,很多泽当镇居民在讨论一个&斯灵姜霸&的生发产品。记者了解得知,这是曲松县琼嘎村藏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该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3月,共投资109.4万元,其中国家扶持资金40万元。该合作社主要种植玛咖、芫荽果、藏木香、西藏棱子芹等16种藏药材,年产5200公斤,年生产总值107.8万元,有效解决了42名当地农民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向市场推出&斯灵姜霸&生发露,产品销售情况良好。
&我们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年纯利润43.12万元。其中的40%作为42户贫困户受益分红,户均增收4106元。&琼嘎村藏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洛桑金巴告诉记者。
&现在大家都愿意种植藏药材,每亩的收入能达到2200元,合作社正带领全村群众奔向小康啊!&谈起合作社的好处,琼嘎村村民扎西洛巴喜笑颜开。
【责任编辑:王惠芳】
桑巴东村有65户、177人,是一个边境小村落。多少年来,桑巴东人都在致富的路上辛勤耕耘,为致富的梦想...
备案号:藏ICP备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藏)字第00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 邮政编码:850000
西藏传媒集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萨到洛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