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发展的发展会有哪些新的特征或方向

2014电子政务期末复习(大题)-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法学
2014电子政务期末复习(大题)
1.分析电子政务的含义。答:电子政务概念包括了四个含义:第一、电子政务的主体是国家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涉及和处理的是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有关的公共事务----国家公共事务、公共部门自身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涉及公共服务的提供。电子政务有着比电子商务更为广泛的内容。第二、电子政务是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主要以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为基础,借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来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实现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重组、部门间关系的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电子政务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其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网络信息技术和政务的简单组合,不是简单的将公共事务处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更不是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去模拟旧的办事方式;而是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服务范式、公共管理价值与目标有机结合,对组织结构、运行方式、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第四、当代电子政务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应用这个层面,而必须注重组织结构的调整、跨部门业务与信息的集成整合,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2.比较分析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答:概括的说,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有两个基本的区别:一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上的区别;二是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的区别。技术手段上的区别是外延式、形式的区别,而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上的区别才是内核的、根本的区别。3.以行政事审批为例,分析电子政务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答:电子政务是网络信息技术在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全面应用。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即使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情况下,公众也只需要通过一个政府入口,这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还为公众获取政务信息与服务提供了方便。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管理,一方面,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与控制能力,拓展了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领域,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在信息获取和控制方面的垄断优势因网络技术的广泛而将被打破,面临着来自各个层面的竞争,导致某些职能收到压缩,甚至推出社会。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将使公共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公共管理革命。4.如何正确认识电子政务管理价值与服务价值的关系。答:从根本上改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终极价值。电子政务最终发展目标及其效益来自公共部门对社会的电子化服务。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的电子化服务是电子政务最根本的应用。服务是电子政务的第一要务,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方向。管理与服务本来就是公共部门的两项根本职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不同社会问题而有所侧重。电子政务服务价值的实现程度反映了电子政务发展完善的程度,电子政务服务价值的实现程度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条件想联系,是一个分步实施、逐步发展的过程。兼顾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价值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服务能力日益成为公共部门合法性来源和决定性竞争力的基本手段之一的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的价值就日益表现为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绩效,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5.根据美国的经验,分析电子政务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答:根据美国的经验,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可分为:第一、孤岛式的计算机系统阶段,电子政务系统以部门划分、表现为孤岛式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是这个阶段的总特点。特点为(1)分散式建设(2)分散式应用(3)以技术为导向,在管理与维护上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消耗大量资源。第二、公共部门内部互联阶段,特点为:(1)强化统一规划,实现从单机到联网、从分散式开发到集中统一开发。(2)实现从分散应用到集成整合、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化,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建设部门之间专用网络和数据定义的标准化。(3)以政务为导向,构建统一的协同公共应用平台和公共数据。第三、公共服务阶段。特点为:(1)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交换共享、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政务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2)在强化业务应用系统提升公共管理效能的基础上,非常强调通过公共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和各类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电子化服务。(3)电子 业务应用系统功能健全、安全可靠。6.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5个阶段上建设、应用的不同内容。答:第一,起步阶段(1)建设内部局域网和OA系统;(2)建设和开通网站,发布静态信息;(3)实现文档电子化和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第二,提高阶段(1)网站增多,提供动态信息和专业信息;(2)提供检索功能和电子邮件;(3)建设系统专网和单一业务应用系统。第三,交互阶段(1)信息定期更新,实现网上表格下载,查询等简单交互功能;(2)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互动交流;(3)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业务信息检索和统计功能。第四,在线办事阶段(1)整合基础网络;(2)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交换共享;(3)在线交互式办公和在线办事;(4)数字身份认证广泛有效,信息安全有保障。第五,无缝阶段(1)公共管理从职能导向转向服务导向;(2)实现了跨部门业务无缝集成和网络化协同办公;(3)在线服务完全整合,随需应变提供一体化服务;(4)形成了网路状电子政务。7.如何分析电子政务的研究对象。答:第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研究。(1)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及其应用研究;(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3)电子政务支撑体系建设及其功能研究;(4)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及其功能研究。第二、电子政务的社会环境条件研究。(1)政务信息化专门法域研究;(2)技术标准和政务规范研究;(3)信息化专门人才管理体制和CIO制度研究;(4)应用心理调适与文化研究;(5)宣传及推广应用策略研究。第三、电子政务的政务环境条件研究。(1)理念、观念研究;(2)组织结构重组与网络组织研究;(3)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性障碍研究;(4)业务流程化研究;(5)建设规划、项目管理、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估研究。第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研究。(1)网上办理业务范围的拓展研究;(2)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与深化应用研究;(3)业务应用系统之间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研究;(4)业务应用系统的结构层次、技术支撑体系研究。第五、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机制研究;(2)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3)政务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和开发利用规划研究;(4)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开发利用评估研究。8.科学构建电子政务知识体系有什么意义?答: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打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网络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产物,适应了网络经济、公共管理变革、管理民主化和提升公共部门服务水平的发展要求,具有不可逆转和循序渐进发展的特征。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增长点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都是由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相互参透而产生的。电子政务是一个具有重要国家利益和科学意义的领域,同时又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众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电子政务是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优化、公共事务处理等政务活动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统一体。电子政务的这种综合性,不是任何单一学科知识所能科学认识的,必然需要多学科交叉与渗透。1.分析电子政务蕴含的各种理念及其应用网络信息无法自动产生作用的理念第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要为明确的目的服务。第二,支配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意志和理念,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应用程度的更加深入、公共管理面临的不同问题而转变。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必须区分为不同的发展和应用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上要有支配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不同意志和理念。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技术(电子)与政务的关系;2建设与整合的关系;3概念与应用的关系政务先行的理念:1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发展是技术运用与公共管理改革一体化的演讲过程2电子政务深入发展和深度应用的根本任务3电子政务中技术运用的方法论意义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电子政务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公众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形成了“服务链”的业务处理流程。2.如何分析和理解电子政务中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的方法论意义网络信息技术如同任何一种管理的方法或手段一样,不会自动产生作用,谁使用它,它就为谁服务;什么样的意志和理念支配它,它就朝什么样的方向发挥作用。同时,支配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意志和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应用程度的更加深入人、公共管理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同,这种意志和理念也需要随之而变化。电子政务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共管理创新,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的方法伦意义不能代替技术运用的目的本身。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决不能只是外延式的运用技术,而必须注重组织结构重组、业务流程化和部门间关系的改善。网络信息技术无法自助产生作用的电子政务理念告诉我们。建设和完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而业务应用系统又都是由许许多多的业务流程所构成的。因此,优化业务流程、强化跨部门业务的集体整合、建立和完善各类标注规范,是由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核心环节,是今后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最主要的内容。3.比较分析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及其内容政府间电通常所说的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包括政府间电子政务、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以及政府与其所属雇员间电子政务。1.电子政务。
主要运用在以下系统中:(1)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2)电子公文系统. (3)电子邮递系统. (4)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5)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6)电子办公系统. (7)电子培训系统. (8)网络绩效评估系统. (9)垂直化网络管理系统. (10)风险网络协调管理系统. (11)城市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城市综合化执法系统。2、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电子化、政府为企业办事的电子化、政府为企业提供各种电子化查询的服务三个方面。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 (1)电子采购与招标. (2)电子税务. (3)电子政照办理. (4)信息咨询业务. (5)对中小企业电子化服务。3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
其内容主要包括. (1)教育培训服务。 (2)就业服务。 (3)电子福利支付。 (4)电子医疗服务。 (5)社会保险网络服务。 (6)电子身份“一卡通”。 (7)公众信息服务。 (8)交通管理服务。 (9)公民电子税务。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其具体应用主要有:(1)公务员日常管理。 (2)电子人事管理。4.分析电子政务运行模式、功能与应用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政府间电通常所说的电子政务的运行模式包括政府间电子政务、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以及政府与其所属雇员间电子政务。1政府间电子政务。2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政府与企业间电子政务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电子化、政府为企业办事的电子化、政府为企业提供各种电子化查询的服务三个方面。3政府与公众间电子政务。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功能:1.电子政务的“ 5E”功能:(1)促使公共管理更加高效。电子政务促进了公共管理改革和业务流程优化.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被打破、资源共享..进而大大提高了公共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质量。(2)促使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为流畅。首先..电子政务中公共部门网站的建立为政府公开和公众监督提供了新的载体。其次..政府公开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政务公开就不可能最终建成电子政务。再次..电子政务创建了平等、一体化和规范化的服务。(3)促使交易成本更加节省。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公共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第二电子政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公民和企业的办事成本最小化。(4)促使跨部门之间业务协同更加深入。具体表现在:一是先进技术的实用化..是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三是需求与实现的互动..四是经验与科学的同化。(5)促使公众更加满意。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按需要、按兴趣获得其所需要的电子化服务。2.电子政务的改革功能.1、实现了公共管理组织结构优化重组与体制创新.2、进一步推动了职能转变..增强了公共服务的能力.3、促使公共部门提高了科学化决策的水平.4、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竞争力.5、促进了公共管理模式创新。1.分析英国在推进政府在线服务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在全国建立了6000个信息中心,以保证所以想上网而又不具备条件的人都能上网。二是政府还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微机贷款。三是英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措施,为鼓励人们以电子化的方式纳税,英国政府规定对上网纳税者提供给予10英镑的优惠措施,对采用电子方式同政府打交道的人,在恢复时间上给予保证或提前等。四是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民上网,保证公众在家,在工作单位及在社区都能接入互联网,开展ICT培训及电子终生教育系统,帮助人们掌握互联网技术,建立消费者信息,如建立电子信心章程(e-trust)促进在线交易,以及建立“互联网观察基金会”,处理有害的网站内容。2.分析英国在线的具体功能与特点。人生事件1应付犯罪处理,2死亡与不幸伤亡,3新婚度蜜月,4生儿育女,5学习驾驶,6寻人启事,7上学读书,8工作求职,9住址搬迁10养老金与退休金等。特色1能够进行快速查找,2能够进行在线交易,3有公众空间,4方便进入,5能够提供相关的链接特点1提供多渠道、多媒介的互联网接入,除了通过PC机之外,还通过数字电视、WAP手机、公共信息服务站等多渠道、多媒介的互联网接入,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个性的大众。2提供高级的人一机界面。实现更智能化的自然化语言的搜索、多语言的输入、识别语音等功能。高级客户化与个性化使政府能够公众的个人需要与兴趣,制定个性化服务、提供更新及时的信息与服务,为公众提供不同的颜色、配置与图像界面。3建设“政府入口工程”。2001年7月,在英国政府突出建设“政府入口工程”,它与“英国在线”共同向公众提供事务交易的服务。因为没有“政府入口”,“英国在线”还只能实现普通的服务传递,最多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式信息传递,“英国在线”的设计bing6bs针对交易性的。3.分析评价英国电子政务跨部门协作的基本框架。英国政府部门协同工作框架的主要内有有:1在政府各级系统中采取互联网与广域网标准,2采用XML语言作为数据交换的主要标准,3采用市场广泛支持的标准,4减少政府系统的成本与风险,5确保浏览者的主要界面可以获取并操作所以信息4.论述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共同特点。制定出各自发展电子政务的远景与战略,确定推进电子政务的重点与悠闲顺序,注定有关的政策和完善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统一的规划,同时设立相应的机构监督管理规划的实施,以此来规范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做出相应的组织安排,乃至新建相关的领导机构,为电子政务发展做出安排并相应投入资源等5.论述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启示吸取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①要关注应用,首先在重点应用领域进行突破;②要立足服务,面向全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③要循序渐进,政府及各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建设。(1)国家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 首先重视的问题应是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技术标准, 以此来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努力贯彻落实。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其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党政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调整和协调。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从而能够对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 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了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2)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信息网络信息库。政府信息化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整个社会所需要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多, 政府决策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更开放,公众的参与性更强,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更具体直接。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①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经济结构、信息系统及社会文明的其他特征相适应;②建一条能将所有部门连在一起并让它们协同工作的安全的政府内部网和中央数据库;③提供满足公民特殊需要的服务, 公民能够从网上方便、安全地得到这些服务。(3)建立和维护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建立关系到实际的应用,是发挥整个电子政府的功能的一个具体表现,在电子网络政府建设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般应与数据库的建立同步或更早一点,但它也必须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得比较完整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应用系统的范围较之数据库系统更为广泛,使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内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政府对城市和社会的管理工作水平真正上一个台阶。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建设内容是什么?根据中国不同时期的特点,电子政务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办公自动化阶段:包括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这就是所说的“办公自动化(OA)”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替代一部分手工劳作,提高政府文字、报表处理等工作的效率(2)、“金字工程”实施阶段:1993年12月,我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了“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展的事想,正式启动了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即“三金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随着他们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信息化工程---“金税工程”。后来我国又启动了“金审工程、金盾工程、金卫工程”等新的“金字工程”。(3)、政府上网阶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政府上网发展阶段,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这期间许多政府机关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面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部门的基本信息。包括电子政务系统的软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应用形式上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应用于政府单位内部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第二类是纵向分布的、面向政府行业系统各单位使用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4)、电子政务全面应用阶段:在电子政务全面应用的发展阶段上,以“三网一库”建设为重点,电子政务建设将全面建成虚拟化政府。具体建设内容有:对政府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来说,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网络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不同政府机关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信息、下达文件和指示;对外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信息和服务,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内外两方面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相结合,最终要形成全国范围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间的信息交换、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与监管业务、政府对企事业和公众的信息交换、信息发布和政府服务等都通过网络进行,从而推动和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2.我国与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异同点是什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比较,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有一下几点:(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基础条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所具有的民主宪政社会基础、契约政治文化,以及在国家形态上完全摆脱了资产型国家而实现了税收国家形态等社会基础条件,能够使得公众对政府具有制约力和影响力。我国电子政务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政府的”经纪人“特性比较容易使电子政务建设朝着有利于政府管理和控制的方向发展。(2)、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的关系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政务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没有结成必然的密切联系,这就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只注重或只停留在技术使用的层面上,是以技术为主导(3)、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起步早,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功能是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强调用户需求。电子政务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中进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起步晚,由于受争睹推动的影响,各个部分首先从自身的业务应用角度、从解决本部门需求的角度考虑运用新技术,追求机构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形成了自动化的孤岛和信息孤岛。(4)、电子政务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功能的侧重点主要是为了改善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质量,强调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把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推崇为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我国电子政务功能的侧重点主要是为了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着眼于政府部门管理效率的提高,为社会提供无缝式电子化服务的能力差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电子政务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他地方政府和待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有多样性。在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质转轨的历史过度时期;在国际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社会信息化、管理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些客观环境条件,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4.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五个当面:(1)、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表现是:第一,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我国在互联网应用与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我国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人们对电子政务的应用具有了普遍的心里认同。第三,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政府网站建设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政府网站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载体,政府信息网络建设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3)、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出三种模式:第一,以核心业务流信息化为主线的电子政务应用。第二,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线的电子政务应用。第三,门户网站+核心业务的电子政务应用。在建设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与公众的接口。(4)、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结合日益紧密。电子政府的发展要求政府管理范式从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没有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就不能最终建成电子政务,即使建设了,充其量也只是“形象工程” 。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制度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电子政务促进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带动了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第二、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透明度,实现了平等和规范化服务的创新。第三、电子政务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四、电子政务为政府提供新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环境,实现了管理方法创新。第五、电子政务促进改善和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了政府竞争力。5.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观念滞后,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2)、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性标准。(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着体质障碍(4)、违背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盲目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5)、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缺乏有机结合(6)、政府公务员缺乏应用电子政务的知识素质(7)、电子政务立法滞后,应用缺乏法律保障(8)、存在着潜在的电子政务安全问题如何处理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与政务活动的安全性之间关系是束缚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部环境因素。在我国现实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不相信已有安全技术与措施对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支持,以安全问题反对通过网络传输政府信息,对电子政务建设采取消极态度,甚至反对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二是把电子政务建设当成是一个时髦工程,认为不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就是不先进、不现代化,有的地方把凡是不能通过网络传输和处理的事项就从政府管理事项中删除。如何把握政务活动的安全与政务平台开放性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和分清哪些信息是政府机密、哪些是开放。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摆脱“安全绝对化”的倾向,科学评估、科学管理安全系统,积极采取安全措施。切不可用安全问题作为托词来阻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1.运用实际事例分析电子化管理的含义与特征。电子化管理的含义:电子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量化管理对象、管理行为与业务流程,实现计划、组织、只会、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管理方法和政府服务电子化的总称。电子化管理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实现是基于网络的,即公共部门及其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富都实行了电子化;二是运用量化管理技术解决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问题,即管理过程和服务提供的可计算性。电子化管理的特征:(1)、定量化:运用量化管理技术来解决电子政务中的管理问题,实现管理的可计算性。(2)、智能化:电子化管理集成应用了许多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从而使电子政务系统具有了分析和模拟人脑来进行信息处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赋予了人工智能。(3)、综合化:电子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当代公共管理多科学叉参透和跨科学的特点,强调了综合应用多科学、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信息论、系统论和计算机等。同时,随着管理对象的不同,电子化管理还强调综合运用行为科学、社会学、会计学、物理学、化学、控制论及各种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4)、虚拟化:在电子政务模式下,电子化管理通过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协同工作网络平台,这个网络平台就是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5)、集成性:集成性能使不同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异构,使部门之间实现无缝集成,形成为一个整体。(6)、动态开发性:电子政务的动态性特征包括了公共管理者在电子化管理的过程中要随着内外部的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和修改电子化的信息输入,从而向社会提供电子化的信息输出,包括了各应用系统之间,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联通,以及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信息交流与网上办事(7)、系统性:系统性特征要求电子化管理根据系统观点来设计各种功能的关系和业务流程,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2.论述电子化管理的构成要素。电子化管理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管理要素电子化。管理要素电子化主要包括管理手段电子化和管理内容电子化。管理手段电子化是指运用电子技术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和各类业务应用系统,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与业务处理。正式管理内容的电子化,实现了公共部门的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电子化沟通。(2)、管理过程电子化。管理过程电子化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第二,管理过程的综合化。第三,管理过程及其管理的柔性化。要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电子化,推行业务流程优化、结构重组、统一标准规范是至关重要的。(3)、行政组织虚拟化。行政组织是电子化管理的主体。从行政组织理论的意义来说,行政组织是指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组件的、行驶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管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体系。(4)、资源电子化。传统的资源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等,但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信息在生产力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原料、机器、能源、劳动力一样成为生产资源之一。(5)、服务电子化。服务电子化是指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数字资源管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及运用网络上的开放式个性化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互动型、开放式和个性化服务。3.电子化管理是如何应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电子化管理在公共服务应用方面的功能主要有:发布政务信息、收集和回应公众意见、处理公共事务。1) 公开政务信息。公共服务过程是一个公开过程,电子化管理所建立的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服务系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2) 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提高了公众办事的便捷性。公共服务系统使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改变了传统的通过一个个“衙门”去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政府内部业务处理可以并行式办公。4.分析电子化管理是如何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务再造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只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促进政府部门转变战略。主要是由行政组织目标、使命、价值、观念、组织文化等内容所组成。电子化管理谋求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更谋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发展公共责任机制。(2)、再造业务流程。业务流程优化就是要使传统的面向职能管理的组织设计转变为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设计,使牵涉到业务流程运作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虚拟整合,为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扫清道路。(3)、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优化是指行政组织的结构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再造,是行政组织的彻底创新。(4)、重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重组、人力资源重组、技术资源重组、社会资源重组等。资源重组的核心在于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应用的服务。(5)、合理界定事权,构筑多层次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重组行政组织结构、转换公共管理模式,构筑多层次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1.分析多样化、更为便捷的接入终端有什么意义。答: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接入平台负责全面向GMS/GPRS,互联网,PSTN和CDMA等多种接入方式为用户提供一门式服务接入。Web门户平台提供了到各类具体的政务业务服务系统的连接。信息交换平台为电子政务平台到对应公共部门的业务网提供了业务数据交换功能。后端的业务网则实现业务的审批处理。在计算结构上,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结构有利于对原有政务业务系统的数据、技术资源和业务资源的集成,能够有效的保护用户已有的投资。多样化的电子政务业务终端是整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适应移动办公和灵活政务服务的关键。2.如何科学设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答: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以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具有较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为目标,既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有效利用和对政务管理的有力支持,又要保证其可适用性和可持续性,分阶段、分重点逐步建设,还需坚持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及应用信息层次化组织和决策支持智能化原则。3.分析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答: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包括:1、待办事宜系统2、公文管理系统3、督办查办系统4、收文系统5、发文系统6、公共信息系统7、个人信息系统8、会议管理系统9、领导讲话管理系统10、人事档案管理系统11、电子邮件和自动传真服务系统12、文档管理系统13、视频会议系统。4.分析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三大构成。答:电子政务的三大构成:1、面向政府决策支持、日常业务的内部办公系统;2、面向各部门应用的业务系统,通过专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系统,实现跨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3、面向社会的公众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沟通和网上办事。5.为什么要进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集成整合?答: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呈现着从政府机构工具信息化、事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到组织信息化的发展轨迹,从桌面基本系统,到独立应用程序,再到集成业务应用系统,最后实现实时在线与快速反馈。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还基本上处于从事务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和组织信息化的过渡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应用集成和整合问题,将分散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机的集成和形成一体化。只有进行集成整合,才能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才能提供网络化、无缝式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才可能向更高水平的应用发展。6.分析“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改进服务提供方式的特殊作用答:首先“一站式”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范式;其次“一站式”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为公众提供方便。在“一站式”电子政务模式下,政府各个部门、各个机构成为了一个网络化的整体,通过网络公众不再需要特别地关心他们需要的信息是哪个部门提供的,而只需关心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信息与服务;在公众看来政府部门之间的边界不存在了,形成了无缝隙政府。“一站式”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府部门的虚拟整合和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实时在线与快速反馈极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为公众提供了方便。7.比较分析一般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功能。P220-221答:一般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功能主要区别在于:1、可信信息交换功能2、工作流引擎功能3、通用电子政务构件4、个性化管理5、服务集成6、客户端。正是通过这些核心功能,“一站式”电子政务发展的进程,提升了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对社会服务的功能。1.如何认识和分析企业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与特征。答?企业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1)以顾客为中心。传统的分工理论将完整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并把每个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工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任务上,从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满足顾客的需要。(2)以员工为中心。企业流程再造将直接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扁平化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形结构的新模式,再造后的企业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神实现挑战性的目标。(3)以效率为中心。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了企业效率效能和效益的极大提高。企业再造特点:1工作单位发生变化2工作交换3人的作用发生变化4职业准备发生变化5衡量业绩和报酬的重点发生变化6晋升标准发生变化7价值观发生变化8管理人员发生变化9组织结构发生变化10主管人员发生变化。2.分析企业流程再造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目标。答?最早出现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与信息技术在一起,1993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教授和詹姆斯?钱皮在《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一书中系统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方法。企业流程再造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为满足用户需要服务系统化的,改进企业流程的一种管理哲学。企业流程再造以流程为导向替代原有的以职能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形式,为企业管理活动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3.如何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复杂程度与制度性障碍之间的关系。答?电子政务的推行,不仅具有政府业务流程操作层面的意义,而且业务流程再造必然会触及制度和体制层面的要素,具有推进公共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模式变革促进公共管理革新的意义。通过电子政务再造出全新的只是型的高效廉洁和对公众负责的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和政府流程再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表现为电子政务为政府流程再造提供了手段和实现平台,使政府流程再造成为可能。电子政务为政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电子政务为政府流程再造提供了推动力和现实途径,电子政务本身也就是政府流程再造的重要内容。4.如何认识和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指导思想与特征。答?指导思想1政府流程再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向导,彻底改变传统政府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与方式,2是以流程为中心,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做法,3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和网络信息技术,4强调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重新设计,强调绩效的大幅度提高,注重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政府服务质量。政府流程再造的特征1政府流程再造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方法,它不是纯粹的网络信息技术解决方案,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政府改革的有机结合。2就是要通过再造政府组织机构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和部门界限,来建立虚拟政府,实现政府部门资源共享跨部门的网络化管理和协同办公。3强掉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4再造十分重视公众的需求,重视公众和利益 相关者。1.如何理解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答: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是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规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等活动总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务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和信息设施的呢过在内的信息资源的管理。2.列举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答: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啊博客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设施、标准化术语和标准化管理过程四部分。信息技术标准化是整个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保证。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生产、是不、提取、检测和分类编码、交换和传输、处理、显示、打印、控制及信息资源的利用等技术的标准。信息技术标准一般包括:信息采集、编码与记录标准,中文信息处理标准,数据通信与开放系统互联标准,软件工程标准,信息的安全域保密标准,声像技术标准,文献标准等内容。标准化设施是政务信息资源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内容包括:学习和执行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贯彻设施操作规程和制度等。标准化术语是堆信息活动中某一事物或过程的称谓或代号的标准化和国内术语的统一,避免术语的二义性。标准化管理过程是使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包括学习和贯彻标准、制定标准,以及制定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3.分析影响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因素。答: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是指个政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根据政务信息用户的需求,从有关信息源或载体内对各种形态的信息选择、采集、提取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即子啊“需求驱动”下,根据目的和要求将蕴涵、分布在不同时空域的设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政务信息采掘、加工处理和积聚起来的过程。政务信息采集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政务信息资源涵盖面广、内容复杂。因此,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应当遵循职能原则形成信息采集分工负责制、目的性及时性原则、真实性与可靠性原则、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原则、计划性与预见性原则。4.列举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的具体措施。答:政务信息资源库的构建的具体措施。构建政务信息资源库,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要从国民奸计和社会反战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健全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刮泥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应采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必须制定和实行严格的、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和政策,并监督该政策的执行过程,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原则、方针的标准的实施;同时,还要评估相关政务信息化管理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活动并确定其适用性、有效性和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政策、原则、标准方针等;以公共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手段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二,遵循由易到难、分布实施的原则,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公共部门与企业、公众的互动式交流与服务,实现公共部门业务的重组和优化,建立集成系统以及方面使用的技术体系。第三,加强对政务信息资源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和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这些基本规范包括:信息系统操作规程、系统修改扩充升级规程、系统定期维护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以及运行状态记录和日志归档等。第四,建立有效、可操作的政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要注意可操作性和内容实用性评价。5.列举并分析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管理措施。答:(1)编制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目录体系。由于政务信息资源产生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部门,它的存在和分布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的;政务信息资源由相关机构分权管理、储存地点分散、搜寻不易。因此,为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就需要一种可分可合的工具来管理政务信息资源。这个工具就是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具体包括:第一,科学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1)资源层,包括各类共享信息科、共享文件库、门户网站等资源;(2)目录层,包括专项资源目录库和共享资源总目录库,具体有各部门根据系认同应用需要建立的部门间共享目录库、根据对公共服务应需要建立的门户网站服务目录库、果然那句本领域应用特点建立的专项资源目录库,(3)服务层,包括目录体系与胶原体系的互通,目录体系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4)应用层,只是目录服务向用户的展示层,用户使用应用层提供的各类工具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检索、查询、访问,也可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著录和注册,以及对目录库进行管理。第二,科学构建目录体系服务模型。目录体系主要包括目录体系生产系统、目录体系管理系统和目录体系查询系统3个部门。其使用者包括元数据生产者、目录体系管理者和信息查询者三类用户。第三,明确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目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务技术信息共享目录、应用信息共享目录、数据库管理目录与政务信息采集责任公开目录。(2)健全与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标准规范。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规范化运行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3)健全与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管理制度。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涉及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管理方、信息资源使用方、技术平台管理运维方、技术平台建设方等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管理对象包括政务信息资源、技术平台。(4)嘉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共享库的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试试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形成跨部门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和提供及时有效的便民服务的技术和重要技术支撑。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应本着“资源整合,集约建设”的原则,统筹建设。6.分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框架。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但是,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驱动思路不能完全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而必须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框架,包括机制框架、经济框架、建设工程框架和建设内容框架。(1)机制框架
(2)经济框架
(3)建设工程框架
(4)建设内容框架框架里面的内容见书P295-P2977.分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答:政务信息资源法制建设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和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重要保障,法制化成为了真武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运用法律手段调整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新出现的法律管理,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的司法与执法,来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新秩序,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包括“管什么”、“谁来管”和如何管的问题进行规范。(1)确定信息资源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地位。(2)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治建设的内容框架(1)和(2)内容见P300-P3021.分析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共管理电子化的具体应用功能。答: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以下功能:第一,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第二,具有强大的数据信息能力;第三,具备多种共享方式和强大的共享能力;第四,优化政府工作流程;第五,具有完备的安全特性。2.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科学化决策的具体作用。答:具体作用:分析和识别问题;描述和表达决策问题以及决策知识;形成决策筛选方案,包括目标、规则、方法和途径;构造决策问题的求解模型,如数学模型、运筹学模型、程序模型和经验模型等;建立评价决策问题的各种准则,如价值准则、科学准则、效益准则等;多方案、多目标、多准则情况下的比较和优化;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把决策结果或方案分到特定的环境中所作的情景分析,决策结果或方案对实际问题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及各种环境因素、变量对决策方案或结果影响程序的分析等。3.分析政府业务的应用集成对解决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体制的意义。答:意义:只有进行跨部门的业务、信息与服务的集成整合,才能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才能以整体的方式而不是一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政府服务,电子政务及其应用也才能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无缝隙政府的形成,最终也就是要实现数据、业务流程和服务的全方位的集成整合。4.分析电子政务安全隐患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答:1)从电子政务面临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安全威胁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息的截获和窃取,攻击者可能通过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搭线、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安装截收装置或在数据包通过的网关和路由器上截获数据等方式,获取传输的机密信息,或通过对信息流量和流向、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的分析,推出有用信息。第二,信息被篡改,当攻击者熟悉了网络信息格式以后,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篡改信息流的次序或更改信息的内容、删除某个信息或消息的某些部分、在信息中插入一些信息,让收方读不懂或接收错误的信息,从而破坏信息的完整性。第三,信息假冒,当攻击者掌握了网络信息数据规律或解密了商务信息以后,可以假冒合法用户或发送假冒信息来欺骗其他用户。第四,交易抵赖,包括发信者事后否认曾经发送过某条信息或内容、收信者事后否认曾经收到过某条信息或内容、购买者做了订货单不承认;商家卖出的商品因价格差而不承认原有的交易等。2)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物理保护;第二,对重点服务器加强保护;第三,对个人终端加强安全防护。第四,实行网络隔离;第五,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第六,对涉密信息进行加密保护;第七,网络防病毒;第八,开展网络安全评估。5.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作用。答:管理信息系统既能进行一般的事务处理工作,代替信息管理人员的繁杂劳动,又能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功能,为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应用技术和基本工具。具体来说其作用:第一,数据处理功能;第二,预测功能;第三,计划控制功能;第四,决策优化功能,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辅助各级领导者进行决策。6.分析强化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具体意义。答:电子政务的规范标准是实现电子政府绩效不可或缺的因素。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能否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作用,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规范标准,并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去建设,这也是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完善电子政务规范标准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健康发展、实现电子政务绩效的关键。因此,国际上其他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都十分重视电子政务规范的建设与完善。1.如何理解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含义?答: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动态上就是指将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转化为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发展战略和基本技术实现方式的过程。具体指由政府高级管理层和高级信息管理层,从政府自身及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政府治理范围的全局出发,以政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问题为重心,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政府系统确定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整体建设目标、战略和资源计划,勾勒电子政务系统总体结构,和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遴选系统基本技术实现方式和基本技术设施等一系列工作的过程。另一方面,从静态上是指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针对电子政务当前的基本形势和现状,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实现途径所做出的综合部署。一般表现为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贵阳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等。2.简述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分类与层次。答: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分类:1)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规划2)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规划3)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规划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层次:1)概念模型
2)逻辑模型
3)物理模型3.分析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意义。答:1)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评价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3)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是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和评价标准4.列举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内容。答:1)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2)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4)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及其实施方案5)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5.简述关键成功因子分析法(CSF)。答:关键成功因子分析法,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的一种方法,由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提出。198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ohn Rochart将CSF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中。1)关键成功因子的界定,关键成功因子是指对机构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2)关键成功因子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关键成功因子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机构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在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1)通过访问谈话,了解机构的战略目标和使命;(2)通过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找到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3)讨论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对所有的成功因素进行评价,根据机构现状与目标确定关键成功因素;(4)识别性能指标与标准,即给出每个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标准。3)评价,CSF是一个帮助组织最高领导确定重要信息需求的高度有效的方法。6.简述业务系统计划方法(BSP)。答:业务系统计划法是IBM公司作为内部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机构目标制定出信息系统战略规划。1、BSP方法应遵循的原则(1)信息系统必须支持机构的战略目标(2)信息系统的战略应当表达机构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3)信息系统应保证信息的一致性(4)自上而下的信息系统规划,自上而下的信息系统实现2、BSP方法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资料收集阶段(3)定义机构过程(4)定义机构数据7.简述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原则。答: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1)成立实施领导小组(2)确定实施的优先级(3)安排实施的阶段和时间(4)分配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5)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估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实施原则:(1)由易入难、分步实施(2)政务主导、体质匹配(3)统筹协调、加强领导(4)明确任务、突出重点1、分析电子政务外包决策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因素?答:1)成本的因素。外包商由于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通常都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所以他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由外包商承担服务的提供,成本更容易预测、更好控制。2)技术的因数。大部分的公共部门都缺乏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所需要的专门技术,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部门也难以追踪掌握最新的技术。采取外包的方式可以使公共部门不需要做出额外的投资就可以使用到他们所需要的技术。3)人员的因素。公共部门缺乏相应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的人才,而且与其他的信息技术公司相比公共部门也很难吸引到一流的技术人才。利用外包借用外部的人才就可以解决公共部门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4)电子政务外包可以为政府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获得先进的技术;满足对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选择适用技术的灵活性;灵活的现金流管理;成本的节约;优化的资源配置等。2.比较分析各种电子政务外包方式的优缺点。答:1)按外包目的分类:①信息系统改进模式关注的焦点是通过外包提高组织核心的信息系统资源的绩效,从而达到其改进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通常包括节约成本、改进服务质量以及获取新的技术和管理能力;②业务提升模式:有效的提升业务的核心层面,+P390页第一段;③商业开发模式,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传统的效益价值,主要是指通过外包为组织产生新的收入和利润或抵消组织的成本从而提高组织信息技术投资的收益。2)按外包层次分类:①自建自管模式:+P390页最后一段;②完全外包模式:+P392页第一段;③有限外包模式:克服了自建自管所给政府带来的繁重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压力,同时也结合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ASP服务市场管理及功能不完善的实际情况。3)按外包融资形式分类有BOT模式、BOO模式、PPP模式,+P395页第3段。4)其他分类方式:①按外包项目的类型划分:+P365页第1段;②按外包关系分类:+P365页第3段。3、如何进行电子政务外包质量的控制?4、强调和完善电子政务外包程序有什么意义?答:P397页11.3.1外包决策这这一节。(不确定)5、应从哪些方面来评估电子政务外包的绩效?答:第一、建立电子政务外包评价的标准体系。实现从外包服务机构的选定到外包成果的评价都有据有循,实现项目外包的公开、公正、公平。第二、吸纳多元化的电子政务外包评估主体。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项公共服务型的应用工程,服务接受者在评价工程绩效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首要作业。第三、运用立体化的电子政务外包评估方式。作为绩效指标的实现,绩效评估方式的运用直接关系评估结果的效用。第四、推进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在进行电子政务外包的绩效评估之后,评估的结果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并发挥作用。1.如何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涵义。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估。①从控制论的角度,绩效评估就是系统中最关键的反馈环节。绩效评估通过不断地反馈和矫正,实现理想的电子政务治理理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包括对电子政务一切投人和产出的过程的评估。这种过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包括电子政务“硬件”建设,又包括电子政务“软件”发展的政务活动过程。全面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以政府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信息技术、投资均衡理论和资产评估、网络评估等为基础。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内容可规范为四个大的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业绩二是电子政务效率。三是电子政务效能。2.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体构成有哪些?试分析每种主体的利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构成是指组织和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机构、组织和公众及其资格条件的规定。而评估主体构成的多元性是保证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包括三大基本类型。1.行政主管机关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具有国家机关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是重要构成主体。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建立评估机构,实施组织领导。其职责一方面是制订评估方案和评估计划,使评估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还要指导整个评估工作。对整个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收集、反映、监督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防止评估过程中出现错误,及时纠正方向性的偏筹。(2)建立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过程。绩效评估的最大策略就是消除评估过程的神秘性。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通过评估发现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3)评定行政绩效,建立奖惩制度。评估电子政务绩效的主要动机和目的是通过评估,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姿标准,使之成为衡量政府业绩,影响政府官员晋升以及物质收入的重要因素。这有利于建立一种竞争激励机制,从而对电子政务建设发挥促进作用,有效改善电子政务建设效率。2.中介机构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这是指依据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教学研究机构的章程,经申请而成立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分属于企业组织、事业组织和群团组织。社会公共组织,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带有一定的“第三方”性质,其评估就比“官办”的绩效评估具有较为广泛的民间基础;其评估过程也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因而更容易得到全面的意见和公众的认同;与此同时,中介机构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储备有电子政务方面的专家学者,这就使其评估更具有人才、理论和学术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指导性的意见;社会评估力量的兴起,还会节约政府部门的资源,使其本来用于评估的资源用于其他行政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来看,中介性质的专门评估机构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1)专业性。中介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拥有众多相关专业和知识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于该领域的知A是熟悉的,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中介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可以作为政府自身评估的一种参考依据或有力补充。(2)公正性。巾介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居于第三方的位置,具有独立性。它不是政府机关的附属机关,不必听从政府机关的行政命令,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所以,这就会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可靠性。(3)可行性.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实施,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对政府进行研究和专业化指导的科学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当前,无论是在综合性高等院校还是专门的政治研究机构,都建立了相对比较专业的从事政治和政府研究的专业组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电子政务研究方向的机构。3.公民个人当今的服务型政府决定了政府是公众的政府,公众是政府的裁判者。因此,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评判者。当前的评估主要是以政府自身、社会中介第三部门或二者的结合为主。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评估力量还比较薄弱。3.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指标体系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答:1.建立科学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休系的原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够较完整地表达绩效评估的目的和评估对象系统运行目标的评价指标就构成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但是,构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1)目标一致性原则。所谓日标一致性,就是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与被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估的目的三者之间的一致,
首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与被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其次,绩效评估指标与绩效评估目的的一致性。(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结合和采用科学方法等方面。(3)系统优化的原则。对电子政务进行绩效评估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系统性问题,不是用一两个指标就可以解决问题。(4)可比性原则。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同一单位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相比较,同时还会涉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在两个方面具有通用性和可比性(5)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评估指标体系繁简适中,计算评估方法简便易行。在能基本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应尽可能简化; 第二,评估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要易于采集,各种数据尽可能在现有的统计制度、会计制度和数据库中获得;第三,各项评估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各项数据都要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第四,在评估过程中体现质量控制原则,依靠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计算评估方法的正确实施来保证整个评估过程的质量。4.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2.科学推进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措施与途径(1)优化政府职责配置,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健全和强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职能,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组织体系,建立权威和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履行政策制定、绩效督查和科学评估职责。(2)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建构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主体。(3)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健全评估内容。(4)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5)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6)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7)加大绩效评估力度,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体系。5.试述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经验以及给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启示。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作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前沿国家,其对电子政务政体发展的认识和对评估体系的开发研究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将公众纳人到评估中去,并作为指标度量的主要依据。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创造性地将“公民中心”管理引人对电子政务的评估,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评估趋势。公民的参与不仅可以准确地度量网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还可以让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调整战略和策略,让电子政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此外,对于我们这样沿袭了几千年官本位制度的国家而言,公民对评估的参与体现了公民自由、平等和权利的实现,对于弱化官僚作风,树立政府形象,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大有裨益。(2)评估既突出全方位、深层次的特点,又兼顾微观层面的分析与评价。美国电子政务的评估视角相对宏观,突破了对政府网站的单一评估,将电子政务的产出过程视为一个由“输人”和“输出”组成的黑箱系统,从各个方面测评了电子政务实际的实施效果和公民的受益程度。但是,在微观层面上,做得不够充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持,而基层电子政务恰恰又是实施中的重点。(3)加快建立内部评估的制度基础。美国的电子政务评估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评估制度的支撑和保障:首先有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政府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其次有作为政府预算常规程序的投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再者还有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的法制化保障。但纵观我国的制度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处于起步阶段;预算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电子政务评估的立法更是少之又少。(4)将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结合起来,注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跨阶段特征。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指标对事实的度量和测评,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和量化的数据排序,以此为依据确定各个参评机构或部门电子政务的成熟度水平。关国的绿、黄、红三级标签制度为我国下一步制定分阶段的电子政务评估流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国目前的评估结论虽也有详尽的名次排序,但是排序通常是基于各部门的总分得出的,未能将指标体系的实际程度很好地表达出来。(5)侧重于对电子政务特殊服务对象的评估。电子政务在各个国家都表现为系统工程,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数字鸿沟”的挑战。美国电子政务的评估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以及残疾人网上服务等项目的评估已经提上日程。“数字鸿沟”在我国尤为严重。农民、残疾人和偏远山区的公民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几乎为零,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些群体的设施保障和知识保障,只有评估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绩效才能向完善的方向发展。6.如何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措施?1.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立法和相应制度的保障。缺乏立法和制度保障的根源在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2)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误区:政务网站绩效评估基本等同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而对于电子政务项目的评估和成本一效益分析则是明显缺失。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带来了评估的盲目性。(3)标准化进程推进缓慢。一方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化进程推进缓慢。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导向的。(4)评估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一是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大都聚焦于政府网站,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政府流程改造和重组程度、公共参与等方面的评估有限。二是许多评估主要限于对电子政务(政府网站)的一般功能上,特别是信息公开、政府服务、互动交流、在线办事等方面,而这些功能仅从电子政务的现状,没有从公共管理改革、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等战略高度进行评估。(5)评估结果的应用比较薄弱。对电子政务绩效进行评估不是目的,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改进电子政务绩效并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2.科学推进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措施与途径(1)优化政府职责配置,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健全和强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职能,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组织体系,建立权威和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履行政策制定、绩效督查和科学评估职责。(2)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建构多元化的绩效评估主体。(3)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健全评估内容。(4)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5)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6)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7)加大绩效评估力度,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