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省家禽科技入户,我想知道在东北吉林东北虎吧有这个项目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梅河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www.
   13:06
  发布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梅河口市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建成中等城市的冲刺阶段。把握时代特征,立足梅河口市实际,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时期,梅河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持续跨越式发展。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坚持抢抓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坚定不移上项目、兴产业、抓改革、惠民生,坚持依法治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顺利完成了&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已成为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建设力度最大、社会事业成果最丰、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为&十三五&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8%。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2亿元,年均增长20.3%。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7.9亿元,年均增长22.3%;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9亿元,年均增长26.9%。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省县市前列。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1:47:42优化为8:49:43。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特别是医药产业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的40%以上、财政贡献率达到53%,建成四环医药工业园、步长科技产业园、弘美(中国)医药园、北环医药园区等医药工业园区,医药产业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以第四代人工胰岛素为代表的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项目落地,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建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棚膜蔬菜、食用菌、中草药、出口花卉、农耕园等产业基地相继建成;畜牧业小区达到258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305户;粮食总产量达到53.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5.7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4081吨,牛奶产量达到2285吨。商业实现跨越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4.8%。新建商业综合体凯购城、城市综合体维港城等重大项目,引进国美、苏宁、欧亚、浙商等企业;果仁、大米、农机、建材、农产品等批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新建了果仁加工仓储监管物流园区以及关东大宗商品等电子交易平台。
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文明城、生态城、园林城,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实施了新区路网、森工热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37亿元改造棚户区131万平方米;建设了辉发河景观带和长白山植物园;投资13亿元对老城区域的老旧住宅小区、主街巷路以及步行街、临街建筑立面进行了全面改造,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文明城、园林城验收,获得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规划了&两城一港&项目。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0.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3%。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节能减排指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开放层次明显提升。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00万美元。成功引进北京四环、西安步长、国药集团、康美医药等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国美、苏宁、欧亚、浙商等国内领先的大型商贸企业。中科院、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战略投资者落户梅河口,与中关村合资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金宝药业完成资产重组成功在创业板上市。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71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3.2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3.7倍,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主平台。现已建成了生物医药、果仁食品、轻工机械、冶金化工、商贸物流等5个园区,现落户企业达到240户。经济开发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最佳投资环境工业园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改革工作稳步实施。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权限对接工作基本完成,明确省直管体制的省直管部门89个,承接地级市管理权限448项。重点实施改革事项22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列入全国试点,扩权强镇、城市管理等8项改革事项列入省级试点。推进政府转变职能和机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由31个精简到24个。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人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显著,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40元,年均增长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00元,年均增长14.3%。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施低保户救助政策,对患有尿毒症、白血病、癌症等27种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实施全额救助,医疗费用100%报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入全省前列,荣获&平安建设先进市&和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平安杯&。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十三五&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为吉林省和梅河口市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梅河口市在未来五年(2016年至2020年)如何把握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将要实施的推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战略以及如何主动融入吉林省的长吉图发展战略。就要求梅河口市要充分利用好吉林省扩权强县改革重大机遇,深刻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来吉林省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吉林省委提出的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战略,明确在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发展板块中的定位,借助吉林省&十三五&期间明确提出的加快把医药健康产业、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实现全面快速均衡发展。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梅河口市应主动融入国家和吉林省各项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国家和吉林省将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主动融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发展规划,充分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各项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活力,顺势而为,借势发力,着力建设东北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吉林省东南部商贸物流中心、养生养老健康城、打造中部城市群支点城市和吉林省南部门户城市。
三、&十三五&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看到成绩和机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受全国和全省经济形势影响明显,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少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带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有待提高,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艰巨。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织,风险积累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强。这些都将成为梅河口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十三五&期间,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主要挑战。生产要素流失的挑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下,对人才、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有效缓解生产要素流失面临较大困难。产业支持不足的挑战,面对交通优势弱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我市传统的支柱产业优势地位正在逐渐减弱,新兴产业正在培育中,有效保持和增强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任务艰巨。政府财力紧张的挑战,财政收入增幅将呈现放缓趋势,政府债务进入集中偿债高峰期,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降和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融资受限,政府面临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投资增长乏力的挑战,楼市低迷、产能过剩使传统领域投资相对饱和,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领域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效应尚不明显,新兴产业还没有成为投资热点,投资拉动效能难以放大。社会问题凸显的挑战,经济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百姓诉求向多样化发展,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困难较多。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加快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为总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深化扩权强县改革的重大机遇,坚持不懈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坚定完成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目标任务的信心,坚定成为全省发展格局中重要增长级的信心,坚定建成中等城市的信心,努力建设实力梅河口、活力梅河口、法治梅河口和幸福梅河口。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继续保持先行先试锐气,增强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和机制,推动中等城市建设。
坚持协调发展。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渐消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坚持绿色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建立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机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
坚持共享发展。坚定不移把以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关系,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善民生、富裕人民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久动力。
三、规划目标
总目标:经济转型取得重大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城市转型扎实推进,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得到持续优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成为中等城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增速保持在9%以上,到2020年达到505亿元以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投资效益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出口实现大幅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率先突破,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巩固提升医药健康、食品加工、新能源、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8:46,形成多产业支撑、多极化发展的格局。
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承载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均等化。城镇化率达到70%,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民生改善持续加强。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岗位更加充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城乡卫生服务全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第三章 突出创新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按照创新发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创新发展主动力,向全面深化改革要红利,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注重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实现我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强化创新发展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进一步推动政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高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建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二)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抓好重点中试平台建设,探索地方与科研单位、国内外名院名校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新模式。
(三)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创业园,发挥高端人才的领军作用。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工程,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实训基地。千方百计引进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
(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鼓励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尊重企业家的首创精神,弘扬勇于创业创富的社会价值取向,鼓励更多社会成员自主创业,强化资金、场地、技术等创业服务,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机制体制,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全面深化改革
(一)加快专项领域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中长期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金融征信平台,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模式,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明确政府权利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立政务服务网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行为和中介服务,建立重大项目即办、领办、代办制度,构建科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三)&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四)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民主法治体制改革,加强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性,促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健全责权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教育、卫生、社保、人口等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全民公平享有公共资源的服务体系。
三、实施全方位开放
(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国家战略,加强与东北亚区域性及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关村、中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移;积极融入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积极参与东北地区及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合作。
(二)承接落实吉林省发展战略。借助吉林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吉林省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坚持开放思维,通盘谋划,借势发力,主动承接吉林省在落实各项规划中赋予梅河口市的发展目标任务。努力在畅通对外通道上、发展外向型产业上、提升开放平台上和做大对外贸易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国家、省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在争取中央和省里扶持中生成一批项目;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主线,从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集聚和产业关联中生成一批项目;从国家进一步放宽投融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意愿中生成一批项目;从专家策划和科研及中试成果转化中生成一批项目;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补齐要素短板,完善要素服务平台中生成一批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依托我市医药产业优势和商贸物流产业基础,围绕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集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在充分研究大型企业集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提高与本地产业的契合度,实现叩门招商。围绕区位和资源等优势,突出引进欧美、日韩、港澳台及国内重点企业,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等重要战略投资者。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在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基础上,加大就地推介招商、以商招商、盘活现有资产招商等精准招商工作力度。抓住项目谋划、洽谈对接、跟踪推进、后续服务、检查考核等关键环节,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核心产业项目和重大支柱项目。
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一)强化投资推动力。坚持&抓大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路不动摇,加大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努力通过精准有效的项目建设,以增量带动盘活优化存量,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牢固经济基础。适度增加政府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有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采取PPP、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提升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城乡公交、保障房、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等领域发展水平。
(二)提高消费贡献力。立足于区位优势,加强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吸引周边地区社会购买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同时加快培育消费热点,创新模式和业态,扩大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网络信息、家政服务、社会文化以及绿色、旅游休闲、住房、汽车、金融等领域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试点示范工程,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网络消费规模。切实改善消费环境,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确保放心消费,营造便利安心的消费环境,打造城乡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三)增强出口拉动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提升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扶持出口骨干企业,抓好外贸企业培育和出口基地建设。争取国家级果仁出口基地、省级渔具出口基地以及其他特色产品出口基地。重点培育果仁、渔具、耐火材料、滤材、纺织品、花卉等出口产品。到2020年,进出口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进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4.5%。
第四章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打造国家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中国最具特色黑土地农业基地、世界最大的坚果加工产业集聚中心、中国果仁加工业总部基地和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国际物流港为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绿色安全粮食、优质&菜篮子&、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水产养殖、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农业六大主导产业,推广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争取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良法集成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黑土地示范性保护、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6亿斤阶段性水平,土地集约经营面积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左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达到10万亩。推广玉米联合收割、脱粒、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机械、深松整地5万亩。旱田深松整地面积达到50%。
二、建设绿色安全农牧生产基地
紧紧抓住规模经营,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建设规模效益型现代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建立农业生产监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全程追溯体系,确保绿色农产品安全。绿优大米产业,以梅河大米为突破口,发展规模化的鸭田稻、蟹田稻、鱼田稻,打造东北地区新的绿优水稻生产基地和名优大米品牌高地;拓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等绿色产业基地规模,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食用菌;扩大红松、山核桃种植,发展林下参、高丽参等中药材,发展蕨菜及大榛子等特产生产基地;发展精品畜禽产业,巩固发展生猪、家禽养殖业,重点发展牛、羊、兔(长毛兔)等草食型畜禽养殖业,适度发展特种养殖业;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以水库、鱼塘养殖区为重点,继续加强种苗生产,大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20年,新建生猪、家禽、肉牛、肉羊、特种经济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50个。年出栏生猪165万头、出栏肉牛13万头、出栏肉羊6万只、出栏家禽2300万只,经济动物梅花鹿饲养量发展到3万只、貂和貉饲养量发展到1.6万只、兔饲养量发展到85万只。肉类产量达到17万吨、蛋类产量达到6000吨、奶产量达到3200吨。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外招商和现有企业扩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原字号、初字号的农产品资源就地转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确保绿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加快龙头企业与农业优势产业对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联结起来,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以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到2020年,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35%以上。
四、做精做强农产品品牌
集中打造若干个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并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合作,推进网络销售体系建设,使农产品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知名、著名、驰名,确保市场占有率。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平地人参、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与认证工作,推进优势产品品牌化、名牌产品产业化。到2020年,名牌农产品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名牌产品(农产品)总数达到5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五、推进&互联网+&
推进&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电商村镇和&村淘&试点,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发展农牧业电子商务,鼓励农民通过APP销售农畜产品。
第五章 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依托现有的企业,努力探索园区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培育建设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做优食品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互联网+&产业行动,强化新型工业整体实力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提升经济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推动经济开发区和四大产业园区建设,着眼于突出专业特色、完善开发区功能、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布局,加快推进开发区(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中关村、中科院合作平台,整体提升吸纳项目落地和承载发展能力,吸引更多项目向园区集中发展,使其成为我市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着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增长中心、区域创新中心,争取成为&高科技&、&绿色生态&、&综合配套&的国家级工业园区。
二、壮大医药健康产业
以打造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区为目标,突出集群化发展,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园。围绕发展大健康产业,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保健品生产以及物流、研发、包装等配套产业。鼓励支持医药企业启动现有品种生产和市场开发,尽快把品种优势转变成为产业优势。积极争取建设北方中药材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保健品生产和中药材种植,形成原料生产、药品加工、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扩大与四环制药、步长制药、国药集团、康美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依托国家火炬梅河口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吉林省梅河口医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力打造集医药科技研发、中医药企业孵化、医药生产、医药商贸物流、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完整的医药产业集群、国家级长白山医药健康基地。到2020年,努力形成经济总量1000亿的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三、做优食品加工产业
以打造吉林省绿色产业基地为目标,突出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打造食品产业园。重点发展酒精、果仁、大米产业。支持阜康酒精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果仁、大米产业要做好现有资源文章,借助外来因素,促进果仁产业资源整合,打造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产品向中高端拓展,巩固和扩大果仁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积极与&珠三角&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整合区域内大米资源,促进规模生产和经营,打造梅河口大米品牌。同时,支持鹅肝、肉鸡、生猪等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到2020年,努力形成产值超300亿元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发展新材料产业为突破,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高附加值的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发展、培育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以开发清洁能源为载体,重点发展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巩固扩大弘业钢管、吉森化工、跃兴集团等新材料、专利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发展成为全国全省有影响、有地位的龙头企业。突出发展以第四代人工胰岛素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抽油泵管、锆质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软件开发及应用、大数据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的信息产业等。努力使原有的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五、改造提升其他产业
强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机械制造产业链,打造农机制造产业基地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扩大阜康集团化肥生产能力,打造化肥生产基地;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渣资源、稻草等生物质资源,发展粉煤灰综合利用等新型建材产业,以及木塑板材、PVC塑材等建材产业;建立渔具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以出口为重点的渔具休闲制造业。
六、促进&互联网+&
推进&两化&融合及智能制造。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第六章 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壮大服务业
深入挖掘服务业潜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着力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壮大商贸物流产业,做大做强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产业,培育文化产业、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提高信息服务功能,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争把服务业培育成梅河口市的主导新型产业。
一、壮大商贸物流产业
发挥区域中心优势,赋予新的内涵,打造商贸物流产业园。立足把商贸物流产业培育成新的主导产业,支持现有果仁、大米、建材、农机、农资、农贸等专业批发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的同时,跟进新型特色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东北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北方药材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八大专业批发市场,充分释放商贸物流优势,形成区域物资集散中心。继续推进现代物流港规划建设,形成口岸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产值超100亿元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二、培育休闲养老产业
结合城市基础条件,寻求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打造区域内领先的休闲养老产业园。提升辉发河景观带、长白山植物园功能,加快五星级宾馆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园区化发展,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建设娱乐、康体养老、农业观光等多业态产业,大力开发温泉、水上乐园、骑行公园、体育赛事、文化演艺、康复保健、田园养老等项目,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到2020年,努力把休闲养老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三、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发掘和培育文化产业。围绕区位交通优势、绿色生态优势,依托现有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发掘以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劳动服务和为其他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演艺、传媒策划、会展、学术研讨论坛,承办国家、省级体育赛事,举办各类区域性文化、体育赛事,全面打造区域文体中心。到2020年,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6亿元。
四、发展金融服务业
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发挥国家金融服务基础性作用基础上,创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建立城市社区银行,工业区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农村金融业,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争取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贷款,农村土地收益权质押贷款、农民产权贷款、惠农补贴抵押贷款等。到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50亿元和200亿元。
第七章 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宜居环境,努力实现产业、城市、生态之间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适度拓展、重点聚集、产城互动、提高质量,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生态环境容量、发展基础、发展需要,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多规合一&的三个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
重点开发功能区。包括市区、重点城镇及其他城镇、产业开发区及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经济社会重点发展区域;
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主要森林区、水源地、湿地、河流,重点是海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磨盘湖湿地公园)、鸡冠山森林公园、五奎山风景名胜区、碱水水库、新合水库等5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优化开发区(重点是农业发展区)。除了上述重点开发功能区、生态功能区之外的其他区域。
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按照多元发展、彰显特色、提升质量的原则,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突出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建设,赋予城市建设管理新内涵,努力争创国家级卫生城、文明城、生态城、园林城。突出&一街一景一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统一建筑立面标准,统一建筑色彩和造型,打造具有梅河口特色的城市风貌和风格。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加快信息网络升级,打造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与中等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网格化、智能化、人性化、市场化运作等管理新模式,改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加强绿化亮化、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到2020年打造成为全国县域城市管理示范市。
三、培育特色小城镇
深入推进山城镇省级示范镇建设,支持重点城镇在行政管理、户籍、城乡建设用地、城乡保障等方面加快制度创新,激发重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向海龙镇、红梅镇等重点城镇下放经济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推动经济实力强、发展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山城镇:定位为工商贸旅游镇。巩固次中心地位,强化商埠重镇、工业强镇、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功能。海龙镇:定位为历史古城。突出恢复历史古迹、农副产品加工、商贸休闲服务,强化东北区域经济、交通中心作用。红梅镇及中和镇:定位为煤炭工业转型镇。治理采煤沉陷区,建设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合镇:定位为绿色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休闲镇。重点发展鹿产品加工业、旅游休闲业。牛心顶镇:定位为承接产业转移工贸镇。康大营镇:定位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新城镇。发挥交通区位及生态环境、温泉资源优势,建设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功能区。水道镇:定位为金矿开采及绿色农特产品镇。&围城&镇:包括黑山头镇、曙光镇、进化镇、李炉乡、湾龙镇。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包括棚膜设施农业(蓝莓、火龙果、蔬菜、食用菌等)、市民农园、旅游休闲等产业。吉乐乡:定位为旅游乡。依托鸡冠山森林公园及平地人参,发展旅游产业。小杨乡:定位为绿色农业及旅游乡。重点发展绿优米、梅花鹿特色养殖、林下参等特产业和庆云女真摩崖石刻旅游等。杏岭镇:定位为畜牧产业及绿色特产镇。一座营镇和兴华镇:定位为特色产业培育和畜牧业镇。重点发展坚果种植、灵芝培育及畜禽规模养殖。双兴镇:定位为绿色农业镇。重点发展食用菌种植及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业。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强化规划引领。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趋势,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引导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空心村向中心村集中。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水泥路升级改造,改造修复破损路面。全面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突出抓好乡村绿化,用种植树木改善和提升环境,逐步建设公路和环村、街巷林带以及村屯公园,提高绿化层次和效果。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清理整治,科学分离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居民生活区;突出抓好美丽庭院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一围墙、边沟样式和标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到2020年末市级标兵村要达到30个以上,美丽乡村要达到40个以上,共完成95个省级示范村、88个省级重点村的完善提升,形成点面结合、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和城里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文化生态乐园。
第八章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
南部森林与水源保护生态区、中部工贸生态功能区、北部林业农业生态区。南部森林与水源保护生态区:主要包括曙光镇、进化镇、红梅镇、中和镇、山城镇、水道镇、吉乐乡、小杨乡等8个乡镇;中部工贸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梅河口市区及海龙镇、新合镇、李炉乡、黑山头镇、杏岭镇等5个乡镇。北部林业农业生态区:主要包括湾龙镇、牛心顶镇、一座营镇、康大营镇、双兴镇、兴华镇等6个乡镇。
二、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强化城乡生态建设。坚持水生态文明。加大水资源及河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水环境超载区治理,建立城区湿地公园群。&十三五&期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强化矿山及塌陷区治理,重点综合治理中和镇张家油坊&兰堡地面塌陷、曙光镇五人班地面塌陷、吉乐乡与小杨乡一带山体崩塌区。到2020年,矿区土地复垦率达100%;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45%以上,开采破坏土地复垦率达45%以上。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全防全控、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辐射安全监管控制。农村环境保护,重点突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焚烧污染控制、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产业支撑、资源保证。重点实施生态用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绿化美化提升、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林业产业倍增工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到2020年,林地面积不低于7.8万公顷,森林面积不低于6.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不低于380万立方米;自然湿地面积不少于3.4万公顷;濒危动植物保护率不低于90%。
建设&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启动低碳工业、低碳商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低碳试点。落实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工作,建立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低劣项目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煤炭循环经济园区,推进废弃资源再资源化。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推进&互联网+&。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建立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第九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发展能力
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适度超前,加强城市基础、信息网络、交通网络、水利设施、国土利用等领域建设,努力提高全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支撑。
一、城市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多元投融资体系,提高直接融资能力。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信贷,扩大间接融资规模。加大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支持开展PPP融资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化运营。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保障性住房、松花江流域治理、节能减排等民生项目建设。强化城市路桥、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人防工程、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河流、道路等绿化工程,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及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5平方公里以上,老城区改造总面积7.9平方公里。
二、信息网络建设
推进&宽带中国&试点,加快信息网络演进升级,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建设3G、4G光纤宽带、新一代互联网等网络,加快推进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数字广播网&三网融合&。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全面深化信息服务应用,围绕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民生核心需求等关注点,全面建设&智慧梅河口&重点工程项目。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推进信息网络发展,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到2020年,城乡移动网络人数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5%,使城乡人们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三、交通网络
着力推进&高速交通&、&优质交通&、&智慧交通&。建设四平至白河、沈阳至吉林的高速铁路,形成链接环渤海地区和沈阳、长吉都市圈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维护提升梅海南线等市区到各乡镇(城乡)的公路网,以及屯屯通、户户通公路,形成连结市、乡镇、村的优质交通网。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体系。
四、水利设施
建设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提升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等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江河湖泊系统、修复生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建成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等体系,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
五、国土利用
突出&保发展、促集约、盘存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保证城镇化及产业化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资源整体质量和土地开发利用综合效益。&十三五&期间,通过适度开发荒地坑塘等未利用地资源、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治理采煤沉陷区及复垦土地,增加有效耕地及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建设用地控制在23071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554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581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30平方米。
第十章 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全面建设幸福梅河口。
一、全面提高文明素质
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快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步伐。建立分工明确、广泛参与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各类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学习宣传及&中国梦&公益宣传活动,搭建艺术化、永久性的公益宣传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市民共同的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围绕&暖心城市&品牌打造梅河口特色志愿服务。坚持制度化、常态化和广覆盖发展思路,以贴近民生、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
优先发展教育。打造区域教育中心为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提档升级。大力推进教育规划布局,引进优质教育品牌和社会资本,打造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教育园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快职教中心省级示范校、示范专业建设进程,与高校合作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操场、厕所和寄宿制学校食宿楼全覆盖;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扩大公办幼儿园比例,发挥优质公办幼儿园主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幼儿园,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全员参加国培、省培、市培、学区、校本五级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有序流动;大力加强对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接近90%以上;小学学龄儿童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普职比例大体相当。
强化卫生医疗。以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为目标,加快推动我市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以市中心医院、中医院公立医院为主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资本办医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为载体,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突出公益性;不断提高疾病控制、妇幼保健、院前急救及临床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卫生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全力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配足医疗卫生人员,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卫生人才能力建设;以特色专科建设为重点,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加大引进社会资本力度,提升周边辐射力度,扩大辐射半径,打造成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繁荣文体事业。以打造区域文体中心为目标,制定文化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定位,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强化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城乡10至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能力,促进本土文化特色原创精品,发展全媒体的新闻出版事业。以全面增强全市人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互联网+&文体,做精民俗文化节、体育节等文体活动及会展业。到2020年,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1.5册,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10平方米,人均文化支出100元;所有乡镇建有室内使用面积累计在500平方米以上多功能活动中心、室外有15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广场及灯光球场,所有行政村建有室内外全民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三、提高民生福祉
集中力量推进精准扶贫。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上下功夫。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一事一议帮扶脱贫一批的原则,到2017年末,全市16个贫困村13254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吉林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保障有效覆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住民生底线。统筹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成工矿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互联网+&社保,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一卡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卡持卡率和应用率。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98%以上。
促进收入持续提高。推进就业创业工程,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到2020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7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000万,开展创业培训25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率达到100%。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不断完善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推进以护理型为主、助养型为辅、居家型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建设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养老示范中心,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床位数量达到0.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以上,孵化发展30个以上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完善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平等权利、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权利的服务体系;完善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服务体系。到2020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5%;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以下;支持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确保残疾人基本生活质量。建立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机制,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加强残疾预防、康复和文化体育服务,加大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服务设施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增强残疾人自身发展能力。
第十一章 努力推进依法治市,保障经济社会有序运行
充分贯彻落实我们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从根本上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全面提升全社会法制化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建设法治梅河口,有效保障经济社会有序运行。
一、全面实施依法治市
政府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强化法治制度创新。完善执法全过程监督机制,提升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建立监督问责和检查评估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执法制度建设,推进文明执法、和谐执法。
依法推动政府履职。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防止不作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坚决纠正乱作为。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利用&国家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有利契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司法工作监督,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
营造法治社会氛围。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提高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鼓励全社会通过法律维护权益。
二、社会公共安全治理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动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法制创新。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鼓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丰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
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探索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民营企业拥军的新路子,加强军地双方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军民深度融合的方法途径。依托我市双拥工作良好的基础,打造梅河口市双拥工作品牌,实现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长效机制,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制度、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互联网+&公共安全,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及网格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四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升公共安全智能化、网格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守住安全生产工作底线。必须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重点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持续改进企业安全现状,实现企业安全发展。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持续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切实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我市安全生产形势向好发展。
上一篇:当前为第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市东北假日旅行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