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推销员作文我要推销小小的笛子

我是小小推销员作文要用三种说明方法_百度知道达州日报电子版-达州日报网络版-达州日报电子报纸
第02版:教育周刊23合版
今天一小步 未来一大步
本报小记者暑假世博采风满载而归
  达州市政协副主席,达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刘方棠为本次活动题词鼓励。
  达州日报社常务副总编陈纯海(中)为小记者世博采风团授团旗。(本报记者 唐兵 摄)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参观浙江大学 (本报记者 李黎 摄)
  为小记者过生日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世博园采访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浙大采访 (本报记者 李黎 摄)
  参观世博园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学洗衣服 (本报记者 桂爽 摄)
  写作比赛 (本报记者 陈鲸印 摄)
  认真听讲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自我介绍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表演节目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梳头比赛 (本报记者 桂爽 摄)
  学叠被子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摄)
  7月9日——16日、7月18日——7月25日,由达州日报社教育周刊部与达州阳光假期旅行社联合组织的达州日报小记者暑假世博采风团,乘火车路经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西、贵州、重庆等地,分别于7月16日、25日安全返回达州,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采风活动中,450余名小记者在本报编辑记者和旅行社导游的带领下,畅游祖国大好河山,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既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写作水平。一路上,小记者们游览了美丽的南京城,前往雨花台高唱国歌,深情缅怀革命先烈,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置身明孝陵博物馆真切感受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路上,小记者们参观采访了浙江大学,饱览了杭州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景,惬意地走在号称“皇城根外第一街”的“明清河坊街”,挑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品味应有尽有的江南特色小吃。采风过程中,小记者们零距离接触了独具魅力的上海,迷人的城市风貌、丰富的人文资源、繁华的商业街市、欢乐的节庆气氛给小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让小记者难忘的,是两次走进上海世博园区,亲身感受到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在这里,小记者们大饱眼福,尽情领略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在这里,小记者们看了浦东看浦西,坐了轮船坐地铁;在这里,小记者们排队看场馆后再排队盖章获取“世博护照”,乐此不疲。  活动中,本报随行记者和旅行社导游与小记者们同吃、同住、同游,手把手地教小记者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写作,在平等相处的过程中跟小记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组织采访考察的同时,还开展讲故事、智力竞猜、做游戏、猜谜语、歌词接龙及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举办了“给爸爸妈妈写封信”、“洗衣服比赛”及女生“梳头比赛”等活动。  本次参加世博采风活动的小记者,最小的5岁,最大的十几岁,他们中许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第一次走出四川,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梳头,第一次写信,甚至第一次自己泡方便面,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但他们却表现得非常坚强,克服了旅途中的各种困难,积极接受社会锻炼,最后还写出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来自通川区一小的伍飞舟小记者,出行前患了重感冒,父母很是操心,劝他别去,但他执意要参加活动并向父母保证:“放心吧,爸爸妈妈,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有一个叫郝唐州的小记者,最初连做自我介绍也不敢上台,面对大家的掌声,他只好红着脸跑到一边去,但在接下来几天与老师和其他小记者的相处中,渐渐提高了胆量,在后来的文艺表演中,他敢于表演节目了,猜谜语活动中甚至还获得了一等奖;那个出行前吓得直哭的来自达县北山中心校的梅益嘉小记者,在活动中叠被子叠得比谁都好,不仅自己照顾好了自己,在火车上还争着倒垃圾,其前后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不少小记者活动结束后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天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阔了眼界,放飞了梦想,明天将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许多家长坦言,今天,对于孩子而言,走过的也许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却是成长中影响深远的一大步。他们感谢报社为孩子提供的这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希望报社今后多组织这种有意义的活动。  本报本期和下期将对小记者世博采风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敬请读者留意。  参观篇  纪念馆里许心愿  7月11日,本报第一批小记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  进入纪念馆,不少小记者看着30万的数字发呆。他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追忆着那段悲惨的历史。进入“万人坑”展览现场,看着一堆堆白骨和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小记者们被深深的震撼,不少的小记者流下了悲痛的泪水。小记者们以不同的方式,向死难同胞表示深深的祈福。  “这场灾难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其实许多日本人民还是热爱和平的。你看,许多日本友人在场馆里种下了长青树,许下了和平的心愿……”在和平广场,看着一位母亲背着一位婴儿放飞和平鸽的雕塑,小记者们懂得了和平的重要意义。不少的小记者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当一名和平使者,让这个世界不再有仇恨和战争。  (本报记者&李黎)  世博园里开眼界  7月12日上午6时30分,小记者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起床,吃过早饭后直奔世博园。经过一阵紧张的排队、安检、剪票后,小记者们终于进入了向往已久的世博园区。  首先,小记者来到中国馆前,在外围进行参观。当看到雄伟壮观的中国馆矗立在园区中央,小记者们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随后,小记者们走进宏伟高大的城市主题馆,当看到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干着相同或不同的事时,小记者们禁不住啧啧赞叹设计的创意;当看到世界各地风格各异的建筑时,小记者们感觉来到了不同的国家;当看到多年后的城市生活场景时,小记者们对设计者们的奇思妙想深深佩服。  接着,小记者们依次来到参观了太平洋联合馆、俄罗斯馆、英国馆、意大利馆,最后,小记者们还参观了非洲联合馆和加勒比海联合馆。参观结束,小记者们还来到风景秀丽的上海外滩参观。  (本报记者&李黎)  参观世博受优待  前往世博园参观的游客如织,平均每天在45万人左右,各种形式的夏令营更是占了团队中的多数。由达州日报社与达州阳光假期旅行社联合组织的小记者世博采风团特别耀眼,成了世博园中一道特别的风景。  当小记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园区时,执勤的武警战士对达州小记者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说好样的。很多游客也纷纷走上前来,围着小记者问这问那,充满了好奇。  在园区参观时,小记者更是一路绿灯,很多展馆见小记者前往参观,便向小记者开通绿色通道。在城市地球馆、城市人馆、西班牙馆、城市未来馆、卡塔尔馆等,小记者没有排队便直接进馆参观。在中国省市联合馆内,看到黑龙江馆排着长长的队伍,小记者也很想前去一看究竟。当小记者站到队伍中时,工作人员前来经过简单的询问后,便优先让小记者进馆进行参观,并希望小记者对该馆进行报道。  (本报记者&王万礼)  娱乐篇  自我介绍展风采  7月10日上午,在前往南京的火车上,各团开展了自我介绍活动。通过自我介绍,加深了每位小记者之间的了解,同时也展示了小记者的风采。  “我叫文竹源,竹是大竹的竹,源是万源的源,我的妈妈是大竹的,爸爸是万源的。我的名字既是爸爸妈妈爱情的见证,也是大竹与万源友谊的见证。”来自通川区七小三年级八班的文竹源,别看年纪小,她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的人。紧接着,苏小洪、邵丹、金山靖……小记者们按自己的编号,一个接一个进行自我介绍。每一个同学的介绍都不一样,有的以唱歌的形式介绍,有的以英汉双语介绍,还有的一边介绍一边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自我介绍中,徐嫣泓的歌声、段权桓的英语、吴菁菁的舞蹈给小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报记者&王万礼)  火爆的智力竞猜  7月10日下午,为了让小记者在火车上的生活不单调,带队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智力竞猜活动。活动中,小记者们踊跃参加,场面火爆。  活动开始了,有简单的脑筋急转弯,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违规抢答扣一分,集体抢答集体得分;有风险题,对一些比较难的迷语题设为5分或10分,答对一题得5分或10分,答错一题扣5分或10分。如果不愿扣分,可以选择表演节目。最后按得分多少评奖。  抢答开始了,小记者们积极抢答。答对的同学得分,答错的同学大多选择了表演节目,有的表演魔术,有的讲故事,有的讲笑话……笑声、歌声、掌声在列车里久久回荡。(本报记者&王万礼)  我是小小推销员  “哪个有方便面,我要买。”、“我有鸡爪卖,哪个要?”7月19日临近中午,K570列车14号车厢响起稚嫩的叫卖声。  “刘清沂,爸爸妈妈为你准备的干粮,是供火车上吃的,你干嘛要卖掉?”大记者关切地问小记者刘清沂。刘清沂笑着回答道:“东西太多了,卖些背起不累人。”“火车上的东西要贵些,你卖多少钱呢?”大记者反问刘清沂。刘清沂说:“妈妈买成多少钱我就卖多少钱,我才不赚同学的钱呢!”  “哪个要方便面,10元一碗。”这时,达县逸夫小学何旭也向小记者们推销她的方便面。当同学真要向她买时,何旭却直嚷嚷:“10元一碗你还要买呀,明明是开玩笑嘛!”“哈哈哈!”车厢里响起小记者们快乐的笑声。  (本报记者&陈鲸印)  不领奖证也开心  7月24日下午,各团小记者在火车上开展了才艺大比拼活动。讲笑话、猜谜语、唱歌、跳舞及笛子演奏,车厢里欢声笑语不断。第二批第三团年仅5岁的小记者冯橹行是本次活动中年龄最小的小记者,她喜欢跳舞,同学们一边为她唱歌,一边替她打节拍,她跳起了好看的舞蹈,高兴得合不拢嘴。  评奖时,带队老师十分头痛,孩子们的表演都非常好,可所带的荣誉证书却有限,评谁不评谁一时拿不定主意。“大一点的就受点‘委屈’,把奖项让给小一点的同学。”在和陈宣璇、王军捷、桂丹倪等几个大一点的小记者交换意见后,带队老师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没有领到奖证,你不会不高兴吧?”大记者问王军捷、詹湖年、闫悠澈几位小记者。“参与了就行,没领到荣誉证书我们照样高兴。”他们乐哈哈地回答道。(本报记者&陈鲸印)  生活篇  文弱女孩变坚强  “哎哟!”在第二批小记者在返程的列车上,正当文艺表演进入高潮的时候,人群里传来一声惊呼。记者寻声望去,只见一名女同学从列车卧铺的侧梯上滑了下来。记者上前把她扶起来,发现是团里最文弱的向聪颖同学,只见她的手臂上被刮出一大块红斑。同学康熔芹把她扶起来,记者正欲叫停演出,给她找医生,向聪颖急忙拉着记者的手,说不要紧,等演出完了再说。  向聪颖以前从未离开过家人外出,记者十分担心她是否承受得了。没想到,接下来,这位文弱的小女孩竟变得很坚强,没给带队老师为难,也没给家长诉苦。不少的老师和团员说,这个小女孩真坚强!  (本报记者&李黎)  从丢失手机受启发  临睡前大记者一再强调,要小记者把贵重物品随身带好,手机晚上要放在枕头边或背包里。然而7月19日凌晨,大记者在检查熟睡的小记者是否盖好被子时发现,部分小记者仍把手机随意乱扔在床上。大记者帮他们把手机收好装进背包,待孩子们醒来后,大记者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希望他们不要随意乱放贵重物品。  “陈老师,不知是谁把手机扔到了我的床上。”不一会儿,钟姝妮突然向记者交来一部手机。她还对大记者说:“我的手机掉了,是老师帮我捡回来的,如今我不再掉手机了,但我要帮助其他同学改正丢三落四的毛病。”(本报记者&陈鲸印)  梅益嘉有了大变化  7月18日晚,当第二批小记者即将出发时,分在第二团的梅益嘉同学哭了,说要回家。原来今年10岁的梅益嘉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刚进入一个陌生的集体,他很不习惯。  达州日报教育周刊主编冯尧得知此事后,耐心地向梅益嘉做工作,经过交流,最后梅益嘉不哭了,并表示愿意随团参加活动。为了照顾好梅益嘉,带队老师在安排床铺时,特地把梅益嘉安排在了身边,并特别安排了本团较大的桂海博同学照顾他。  19日早上,梅益嘉起床叠好被子后,又把桌上的垃圾倒进了垃圾桶,然后开始吃早餐。当老师问他还会不会哭时,他摸摸头笑着说,我再也不会哭了,不怕离开父母了。(本报记者&王万礼)  每个人都不甘落后  7月15日上午,带队老师组织小记者开展叠被子和梳头比赛。活动开始前,当老师问低年级的同学有没有信心时,文竹源、苏小洪、邵丹、邓妮等小同学不约而同说自己有信心。  比赛开始了,无论高年级同学还是低年级同学,大家都积极参与,一会这里在喊王老师来检查我的被子,一会那里在叫王老师看我的被子。几位小同学除了时间用得多一点外,他们的被子叠得有棱有角,一点也不比高年级同学逊色。  接下来是梳头比赛,低年级同学依然不服输,在男孩子们的加油声中,很快结束了比赛。比赛结束,王雨桐、蒋卓妮、徐嫣泓、周俊岑等取得叠被子比赛的胜利,文竹源、苏小洪、邵丹获得梳头比赛的胜利。  (本报记者&王万礼)  精打细算好榜样  外出时,不少学生都准备了零花钱,多则近千元,最少的也有一百多元。一些同学花完自己的零花钱后,还在带队老师手里借钱,见啥买啥,几乎成了购物狂。  而何亚芯同学,每买一件纪念品、每买一样零食,都要在采访本上明确记录,并标明余额,由于计划开支,活动结束,她父母存放在老师处的几百元钱丝毫未动;通川区二小的汪俊册,几天活动里只用了26元钱,其中有6元还是在杭州献爱心送给一位乞讨的老太婆的。活动结束评奖,当一些疯狂购物的“大款们”看到他们领到“精打细算巧安排”奖状时,一个个羞红了脸。  (本报记者&刘礼全)  友谊篇  采风团里的小翻译  7月11日,第一批小记者走进上海世博园参观采访。忽然,迎面走来几位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友人,小记者顿时兴奋起来,有几个走上前去,想与外国友人合拍一张照片。看着小记者们跃跃欲试的样子,记者特许他们上前合影。几个小记者走上前去,用汉语与外国友人交流,可外国友人直说“NO”,弄得几个想拍照的小记者抓耳搔腮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来自达一中的方虹鉴主动走前去说:“hello!……”几个外国友人一边说“OK,OK”,一边把几个孩子揽入怀中,摆出各种姿势让孩子们拍照,小记者们兴奋得合不拢嘴。随后几天里,只要遇到小记者想与外国人拍照或是打招呼,方虹鉴便主动上前担任翻译,俨然成了小记者们的随团翻译。  (本报记者&李黎)  小记者们的好姐姐  “妹妹,该吃药了。”、“妹妹,拉住姐姐的手,小心走失了。”在第二批第二团小记者中,有三位上初一的大姐姐,她们分别是来自开江甘棠初中的朱铭欣、陈诗洁和达一中的曹曦月。一路上,她们不停地照顾年龄小的小记者,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们为姐姐。  蒋雨宏、周娆、郭春妍几位女孩年龄较小,三位同学一路上对她们照顾有加。在火车上,她们主动为小妹妹调换下铺,帮小妹妹接开水;在宾馆里,她们主动要求与小妹妹住在一起,帮她们梳头、洗衣服;吃饭时,她们不时为他们盛饭、夹菜,担心她们吃少了。郭春妍小记者身体不适,当老师陪她到医院看完医生后,朱铭欣、陈诗洁、曹曦月立即到寝室给她倒开水、喂药。因为有几位大姐姐的照顾,几位小同学一路上玩得特别开心。  (本报记者&王万礼)  拾金不昧的张晋珲  “王老师,我捡到了一百多元钱。”7月15日下午,在回达州的火车上,小记者张晋珲拿着一叠钱交给带队老师,经清点有177元。后经查找,失主是段博文。  老师了解到,父母临行前给张晋珲的零花钱并不多,经过一周的花销,他身上只剩二十元钱了。177元,对于正需要钱的张晋珲来说,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可张晋珲捡到钱后,没有据为已有,而是及时交给老师。  据了解,一路上张晋珲都很节约,很少买零食。选购纪念品时,他也从来不挑贵的买。他说父母挣钱不容易,不能乱花。  活动结束总结时,全体小记者一致推荐给张晋珲颁发拾金不昧奖。  (本报记者&王万礼)  和英国大哥哥换礼物  在世博园英国馆参观时,一位在馆内工作的英国小伙子对小记者的旅行帽非常感兴趣,几次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请求同学们与他交换礼物,想要一顶旅行帽回国做纪念。  “刘老师,我把我的旅行帽送给这位大哥哥,可以吗?”艾馨小记者跑到我面前,征求意见。“当然可以啊!”在得到我的许可后,艾馨高兴地摘下帽子,双手送给了英国朋友。那位英国小伙子连说了几声“谢谢”,接过旅行帽后,将自己收藏的吉祥物“海宝”送给了艾馨,并与艾馨合影留念。(本报记者&刘礼全)  慷慨解囊帮助同学  7月9日晚,是第一批小记者采风团出行的日子。那天,从万源赶来的25名小记者由于在火车上吃光了随身带的食品,加上晚饭没吃好,到深夜12点时,一个个直喊肚子饿了。  小记者何亚芯、尹岚、杨雪宁等几名小记者见此情景,纷纷拿出自己随身带的小食品,送到了万源学生的手中。在几名小记者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纷纷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干粮,送给万源的小记者吃。  “谢谢大竹的小朋友,谢谢达州城区的小记者!”万源的小记者不停地道谢。  (本报记者&刘礼全)  助人为乐的胡潇月  第二批第四团有个叫胡潇月的同学,来自通川区一小,今年6月才满10岁。别看她个子不大,一路上做的好事还真不少呢!  在火车上,胡潇月不仅主动和小个子同学调换上下铺,而且还帮同学们摆放行李、泡方便面、调铺位等;在行走的路上,她自己驮着重重的包袱,还帮助其他同学提行李;吃饭的时候,她帮同学倒开水、盛饭、夹菜等,不时劝小同学多吃点饭;排队参观英国馆时正值高温酷暑,她拿出自己的手巾在馆内的青年志愿者那里渗泡冰水,给排队学生擦抹额头、脖子,还将随身带的人丹分发给其他同学……“胡潇月成了我们四团的后勤部长!”一路上,不少同学这样赞美道。  (本报记者&王万礼)  关爱篇  列车上的爱心救治  7月10日上午,带队的达州阳光旅行社的刘娇老师发现一向活泼好动的小记者谢馥百没有起床,走到床前摸了摸她的额头,感觉有点发烧。刘娇给她服了点感冒药,谢馥百有了好转,并参加了自我介绍、才艺展示等一些活动。  但老师们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她的关心。晚上8时许,刘娇再次走到谢馥百床前,感觉她还是有点发烧,立即向带队领导作了汇报。老师们立即与列车长取得联系,通过列车广播向旅客求助。不一会儿,皖南医学院一位大五的学生刘霞来到谢馥百床前查看病情,并进行现场指导。随后,列车长带着体温计过来了,一位旅客把治疗感冒的药品也送过来了……  7月11日凌晨2时,列车行至安徽合肥站,老师们决定把高烧不退的谢馥百送下火车进行治疗。带队的达州阳光旅行社执行经理桂乐主动护送孩子到合肥市人民医院进行急救,通过在医院的紧张救治,谢馥百终于转危为安。(本报记者&李黎)  原来是虚惊一场  7月22日晚上,在杭州酒家进餐时,两名小记者不知怎么呕吐起来。“该不会是食物中毒吧了!”几个小同学怀疑的声音,让带队老师和在场的小记者都紧张了起来。  随即,酒家老板迅速派车将三位学生送进杭州一家大医院,带队老师也随车到了医院。经医生检查,才知道是肠胃不适而引起的呕吐。据三位小记者讲,他们背着老师偷偷买了一些零食、饮料食用,东西吃得太杂了。医生给他们开了一些中成药,嘱咐他们以后要认真注意饮食卫生。  回到宾馆已是晚上11点了,当小记者得知事情的原委后,悬着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本报记者&刘礼全)  老师就是义务列车员  往返都要坐火车,列车在一些大站要停留一会儿。事前,老师再三强调列车中途停靠时不许下车,但大记者在巡查安全时发现,仍有部分小记者在列车停靠时和列车员讨价还价,要求下车去玩一会儿。为确保小记者安全,大记者告诉列车员,坚决不准小记者下车,并先后跟其他车厢列车员联系。  “老师真负责呀!”列车员这样评价大记者。大记者乐哈哈地对他们说:“我们是义务列车员,还要向你们学习呢!”  (本报记者&陈鲸印)  忙个不停的周姐姐  达州阳光假期旅行社总经理周纯真是第二批世博采风团总团长之一,此外还担任第二分团的团长。为了让小记者玩好、吃好、住好、看好,一路上,她的电话响个不停,三个手机交替打接。什么时间吃饭、今天游哪个景点、各团今晚住哪家宾馆,她总是要早早地安排好。每天安排好采风团的行程后,她又急忙投入到二团工作中。  “小记者,来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小记者,让我们用掌声邀请杜老师给大家表演节目。”、“小记者,让我们分组拉歌比赛。”旅行途中,周纯真总是换着法子组织小记者开展文娱活动,欢声笑语洒了一路。因为周纯真年轻漂亮,且和蔼可亲,小记者都亲切地叫她周姐姐。(本报记者&王万礼)  列车员为小记者过生日  7月14日,是唐伟霖同学满10岁的生日。那天,正巧是在从杭州开往重庆的火车上,买不到蜡烛,也订不到蛋糕,怎么办呢?在同学们的提议下,大家一起为唐伟霖唱一首生日祝福歌,一些同学用可乐塑料瓶做话筒给唐伟霖发表了祝福语,一些同学为唐伟霖买来了小食品,整节车厢洋溢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没想到的是,列车员也欣然加入了祝福的行列,并与唐伟霖合影留念  “谢谢大家,是你们让我在旅途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唐伟霖接过可乐“话筒”,激动地对大家说道。(本报记者&刘礼全)  两部手机失而复得  7月13日,第一批小记者从杭州出发踏上归途。突然,蒋卓妮、刘洋成两位小记者分别向带队老师报告说自己的手机丢失了,带队老师询问了大致情况后,认为手机极有可能丢在了头天晚上所住宾馆的房间里,而此时时间已不允许再返回宾馆,怎么办?带队老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此事告诉了地陪导游,地陪导游表示立即与两个宾馆取得联系。因时间关系,两位小记者只好带着遗憾回到了达州。  7月22日,第二批小记者来到了杭州,但入住的宾馆与第一批不同,为到第一批入住的宾馆去取回手机(之前已通过电话确认),地陪导游精心安排了线路,绕道前往并顺利取回两部丢失了十天的手机。见到失而复得的手机,两位丢手机的小记者高兴不已。  (本报记者&桂爽)  学习篇  给父母写家书  在上海世博园参观期间,本报小记者在大记者的指导下开展给爸爸妈妈写家书活动。  一开始,有些同学因为太累不愿意动笔。“写家书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用这一方式告知爸爸妈妈,自己想念他们,谢谢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当大记者宣讲完写信的目的后,小记者们立即来了精神,人人动笔给爸爸妈妈写家书。  “我的家书非常简捷,就是‘爸爸妈妈,我爱您’。”、“我写的是,‘爸爸妈妈,Iloveyou’”、“我向爸爸妈妈报了平安,告诉他们玩了哪些地方。”写信结束,同学们七嘴八舌交流起了自己所写的内容。通川区八小年仅7岁的陈羿杉小朋友告诉大伙儿:“我给爸爸妈妈画了一幅画,画了好大一个爱心,相信爸爸妈妈收到一定会喜欢。”(本报记者&陈鲸印)  累并快乐着  7月22日晚,第二批出行的小记者举行写家书活动。吃过晚饭,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10点了,白天小记者们在世博园参观了一天,大家都很累了。当老师告诉同学们晚上要给父母写信时,原以为小记者会反对,没想到小记者们愉快地接受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小记者从老师手中接过信纸后,便各自开始写信了,他们有的写自己的参观感受,有的写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有的了解家乡的受灾情况,还有的写这些天来发生的故事。晚上十二点,老师到各房间查房,看到还有不少小记者在写信。当问他们累不累时,小记者们异口同声回答道:有一点累,但是很快乐。  (本报记者&王万礼)  一路记录的陈曦  在第二批小记者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引起了带队老师的注意,她就是二团的陈曦。陈曦手里随时都拿着采访本和笔,在开营培训时,在火车上,在世博园区,在宾馆……只要有空,你总会看到她在记录着什么。  当记者从她手里拿来采访本一翻,从7月18日报到起,她一路写着游记,一路记着自己的参观感受。除此之外,她还正在构思一篇小说呢。  陈曦说,她爱好写作,喜欢平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她说这样对自己的写作很有帮助。  (本报记者&王万礼)  沾一沾浙大的灵气  旅途中,小记者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三的浙江大学。在占地面积1700亩的浙江大学老校区,小记者们在学校解说员的带领下,瞻仰了矗立在该校校园内的毛主席塑像及学校第一任校长、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塑像,参观了雄伟壮观的图书馆、邵逸夫科学馆,领略了软件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院系风采,采访了满腹经纶的教授和英姿勃发的大学生。通过参观采访,小记者对浙江大学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置身其中,小记者纷纷表示要多沾一沾她的灵气,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是一种激励。迟安然、陈香露等在今年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小记者更是雄心勃勃,立志三年后也要到浙江大学去读书。  (本报记者&桂爽)  采访篇  在城市未来馆采访  7月21日上午,小记者怀着愉快心情到世博园城市未来馆参观。看到小记者排着整齐的队伍远道而来,城市未来馆的工作人员打开绿色通道,让小记者不排队直接进馆参观。  走进城市未来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幅幅科学的生活场景,深深地吸引着小记者,让小记者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为进一步了解高科技在未来生活中带给人们的方便,小记者希望能采访工作人员。当陈沼宇、曾卓、奚菡晨、刘子怡、张樱兰等小记者向工作人员说明意图时,工作人员非常高兴,带着小记者一个展位一个展位介绍,从未来的门脸识别系统到未来的厨房至厕所,逐一向小记者介绍。小记者一边认真听,一边详细记录,现场不少参观者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达州来的小记者真棒。  (本报记者&王万礼)  与上海小记者交流  7月13日上午,当第一批小记者在世博园欧洲展区参观时,碰上了上海少年日报的小记者。看到达州的小记者,上海的小记者们觉得特别亲切,纷纷走上前来与达州小记者打招呼,并对达州小记者和带队老师进行了采访。  达州小记者告诉上海小记者,达州日报社组织此次采风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让小记者参观世博会,从而更多地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同时锻炼小记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交流中,达州小记者还向上海小记者详细介绍了达州的红色文化,并热情邀请上海小记者到达州作客。  (本报记者&王万礼)  采访浙大优秀学子  对方潞、桂丹倪、王军捷、詹湖年、闫悠澈、向书廷、陈香露等初中生来说,参加这次世博采风活动,最难忘的是到浙江大学进行参观采访。  在浙江大学,小记者们参观了优美的校园,听导游讲解了浙江大学的校训,以及学校的办学历程、办学特色等。同时,小记者们还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浙江大学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向他们讨教学习方法,探讨未来人生。浙江大学的优秀学子听说小记者们远道慕名而来,非常热心,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小记者的提问。  和浙江大学优秀学子告别时,不少小记者表示,要好好读书,力争将来能考入浙江大学学习。(本报记者&陈鲸印)  资深小记者郑世杰  肩挂摄像机,手拿照相机,时而蹲下静静地拍摄风景,时而一路小跑抢拍一些精彩的瞬间。他的动作和神情,看上去是那么的专业。  这个小男孩名叫郑世杰,来自达县实验小学,今年刚满9岁。别看他小小的年纪,矮矮的个子,却是《达州日报·校园周刊》一名真正的资深小记者。2006年暑假,郑世杰才5岁多,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要参加本刊组织的小记者到华东参观考察活动,看着他那么小,报社不同意。在郑世杰母亲的一再恳求下,郑世杰如愿以偿参加了他的第一次小记者外出考察活动。随后,他还参加了赴遂宁、广安及在市内的一些大型小记者活动。如今,他已练就了新闻采访、写作、摄影等一系列基本技能,成了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小记者。  (本报记者&李黎)  ·本报记者&桂爽·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日报热线:  晚报热线:  本站热线:
新闻QQ: 业务QQ: 新闻投稿邮箱: 图片投稿邮箱:
公安备案号: 川新备07-140011 -当前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小小推销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