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一份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需要多少资金

所属目录:
关 键 词:
主题分类:
服务对象分类:
体裁分类:
生命周期分类:
怀宁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内容概述:
怀宁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怀宁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 怀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一五年五月
&& &一、指导思想
&&&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开展活动、培养人才为主线,以提升水平、树立品牌为目标,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全力加快旅游开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育、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县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盛,体育事业强势推进、成效突出,旅游产业换档升级、品牌响亮,确保到2020年底(“十三五”末)把怀宁打造成文化兴、体育强、旅游旺的安徽省文化强县,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怀宁提供强力支撑。
& &&二、规划目标
&& &以专业特长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着眼长远抓培养;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目标,突出重点抓建设;以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为己任,围绕活动抓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动力,挖掘资源抓突破;以文化强县建设为目标,强化措施抓落实。到2020年,高位建立起“公共文体设施、公共文体服务、文化旅游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五大体系,促使文化、体育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特色化,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影响日益增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强县。
& &&三、重点内容
&&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总体目标,深化文化体育旅游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文体阵地建设,合理配套文化体育旅游设施;完善县、镇、村三级文体网络,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群众性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努力培养、输送文体后备人才;进一步强化健康文化的引导和加强文化市场的监控,使产业管理和繁荣先进文化同步。形成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一)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事业
&&& 1,群众文化事业。
&&& 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文化优势,进一步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在抓好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特殊群体文化等工作的同时办好“广场文化”、“完白之星”、周末大舞台以及村级农民春晚活动,开展针对性的各类科技文化培训活动;继续加强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并不断增加免费开放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立一支有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快文化场馆的改造升级,打造成为现代化数字文化馆,提升美术馆硬、软件建设,通过国家等级馆评估;继续挖掘、整理、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力争1—2个国家级、3—5个省级非遗项目名录,逐步建成县、乡镇、村三级保护体系,建立“非遗”数据库,创建两个“非遗”展览馆以及六个传习所,使我县 “非遗”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实现一镇一品(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一村一特(特色文化),争取在十三五前期村村建有农民文化乐园。
&&& 2,图书事业。
&&& 按照国家一级图书馆的建筑与环境要求,建成E区新图书馆;引进技术,实现对馆藏纸质图书的数字化管理;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增加数字资源存储设备及系统引进,完成图书馆力博管理系统软件升级工作,引进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配置防盗门禁系统及监控系统,逐年购进一定数量的电子资源,在“十三五”末达到或超过,人均享有0.02T电子资源的馆藏总量;加大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和馆藏古籍保护力度,建立专业人员到位、保护设施齐全、展示设备配套的古籍保护室;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成20个乡镇图书分馆,巩固和扩大城乡现有图书流通点数量,在县城人口密集的区域建设若干24小时自助图书馆;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力争100%完成全县村级服务点建设;配置图书流动服务车;加强经费保障,购书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强职工培训,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的图书馆业从业人员队伍。
&&& 3,文物事业。
&&& 在县城E区新建怀宁县博物馆;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规定;组建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熟悉文物法律法规和文博专业知识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理顺执法体制,加大执法力度;探索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途径,开办"网上博物馆",全面展示馆藏文物,开设文物知识培训班,面向社会普及历史文物知识,为社会提供文物鉴定鉴赏服务等;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现有文物资源,加大对地上、地下文物开发、利用的力度,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在保护的同时,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创造出经济价值;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对馆藏文物进行技术性保护,继续对民间文物以及流失文物进行征集,编制和实施孙家城遗址保护规划,对南方村官闸、城河遗址等进行保护性修缮。
&&& 4,黄梅戏事业
&&& 完成好每年“送戏进万村”的演出任务;积极搜集整理流失的传统剧目;狠抓精品工程建设,力争每年创作一部大戏,通过省、市展演,宣传怀宁,宣传黄梅戏;做好人才引进计划,积极与艺术院校联姻,做好人才储备,保障黄梅戏事业健康发展。
&&& 5,电影事业
&&& 加快农村电影队伍的建设和放映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实现每个乡镇拥有一套数字放映设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进行定期广场放映或室内放映,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国家对县级中等城市数字院线建设和改造的精神,将老县城(石牌)的影院置换在新县城(高河)建数字影院。
&&& 6,文化市场管理
&&& 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全县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安全稳定。
&&& 7,体育事业
&&&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重视老年人体育事业,加快普及残疾人体育活动;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积极组织各项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活动;加快设施建设,改善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建成县全民健身中心,抓好城区、乡镇、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含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苑、健身路径、体育俱乐部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城镇社区、公园、绿地以及乡镇、村的体育设施要免费向全民开放。公办学校的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强体育社团建设,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快乡镇和村级体育社团建设,做到全县体育社团组织乡镇全覆盖;加强体育社团自身建设,实现民主自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用,做好全民健身普及和宣传工作,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健身活动,做好行业体育管理工作,实施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的行业管理,抓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加强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推动城区及乡镇、村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推进体育社会发展的道路。
&&& 8,旅游事业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做文章,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快旅游基础实施建设步伐,积极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合理布局旅游厕所建设,打通通往重点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开通县城至主要景区景点公交线路,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牌;着力培育旅游要素,完善旅游产业链,下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打造一批知名度高、效益好、带动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特产、地方美食、民俗工艺品;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之机,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戏曲、诗歌)、古遗址、名人故居、生态农业等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独秀故里、黄梅家乡、长诗圣地”的文化旅游品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基地、独秀山观音洞景区旅游开发、孙家城遗址公园、海子文化园、独秀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举办丰富多彩旅游节庆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各种类型旅游推介会,加大多种形式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发展各具特色农家乐经济;加大旅游市场执法力度,继续强化对县内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联合有关部门加大旅游安全和旅游市场的督查工作。
&&& (二)培育和扶持文化体育旅游产业。
&& &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努力把我县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成立高规格的“怀宁县文化产业领导协调小组”,编制好《怀宁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部署实施。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支柱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鼓励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扶持黄梅戏演艺产业,以转企改制后的县黄梅戏剧团为龙头,带动众多黄梅戏民间班社,壮大演出队伍,加快人才培养,大胆艺术创新,进一步扩大在全国演艺市场的份额,为我县传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推动高档娱乐场所的建设,促进娱乐消费的高端化,吸引周边地区居民来怀消费。做大做强包装印刷业,鼓励发展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
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无形资产开发等主体产业,鼓励社会各界举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形成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相配套的经营性的健身娱乐和技术培训网络,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服装用品等相关产业,促进户外、越野、登山、垂钓、游泳等体育旅游项目的快速发展,使体育旅游成为我县旅游和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做文章,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经典旅游项目;加快孔雀东南飞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度,积极谋划国保单位孙家城遗址公园项目,在保护中合理进行旅游开发,积极推进海子文化园项目建设;利用怀宁在皖西南独特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酒店业,加快德辰五星级宾馆、高宾大厦和石牌(麻塘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进度,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把旅游与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好,努力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格局。灵璧县信息公开――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规划计划&>&工作规划
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宣传口 > 灵璧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局)
生成日期:
名&&&&称:
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文号:
关 键 词:
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送审稿)
一、基本定位
1.规划目的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满足城乡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理清灵璧文化资源多样性谱系,分析灵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环境,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任务、重点、布局,科学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灵璧县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促进灵璧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灵璧重要的支柱产业,早日建成文化强县,特制定本规划。
2.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灵璧县全境区域,包括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等13个镇以及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等6个乡和灵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0万人。
3.规划年限
为了与灵璧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相衔接,体现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时限定为年。
4.规划依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
2.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9月);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月)
4.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4月);
5.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建设文化强省实施纲要》(2012年11月);
6.灵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2011年6月);
7.灵璧县人民政府《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1月)
8.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2012年10月)。
二、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灵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构建文化市场,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灵璧从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跨越。
――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整合文化行政管理资源,成立了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仅钟馗文化园、虞姬文化园、奇石文化园和“一会两节”等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融资超过10亿元,初步探索出一条工业经济小县、文化产业强县的发展新路。
――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进展。全县普查整理出15类29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钟馗传说、小白龙探母、泗州戏、磬石雕刻、唢呐等17项入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钟馗画、皮影戏、琴书入选宿州市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钟馗嫁妹”等民间习俗在电视连续剧《天师钟馗》中得以展示,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 文化产业集聚速度加快。一批文化项目进入省、市、县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以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钟馗文化园、钟馗文化街、钟馗酒文化博物馆、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天一园、灵璧石汇展中心、一品石苑、灵璧石国际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 文化品牌打造效果突出。秉承“反弹琵琶,错位发展”的战略理念,精心培育“奇石文化、钟馗文化、虞姬文化”三元文化品牌,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安徽省园林城市”和“中国十大特色文化旅游名县”。首届中国?灵璧国际奇石文化博览会暨首届钟馗文化旅游节、首届虞姬文化旅游节(简称“一会两节”)荣获中国最具创新价值品牌节庆。灵璧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批,灵璧石特色产品注册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 文化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奇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从事钟馗画、磬石雕刻、唢呐演奏、曲艺表演、泗州戏演出、网络服务的人员上千人。全县有各类石馆 900多家,经营灵璧石企业61家,奇石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钟馗画、磬石雕刻、磬石工艺品等手工艺产业年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文化旅游不仅拉动内需,更是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6%,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存在问题
同时必须看到,我县文化产业发展与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与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相比,与城乡居民文化精神需求相比,仍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
――公共财政文化投入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资源整合不够,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文化发展不够均衡,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足。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具有灵璧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较少,文化精品力作不多,国家、省、市级著名文化品牌缺乏,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优势。
――文化产业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全县缺乏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企业,缺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率有待提高。
――文化与科技融合度较低,文化科技平台建设滞后,文化产业设备落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足,文化产品创新和供给能力较弱,高端文化服务机构与领军文化人才严重匮乏。
――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文化消费政策创新不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文化消费市场亟待拓展。
三、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未来八年是灵璧县实现转型发展、加速赶超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县的关键阶段。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将从释放活力、夯实基础的蓄势待发阶段,进入改革创新、发展繁荣的跨越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1.发展基础
―― 许泗、徐明高速和宿淮铁路、京沪高铁穿越我县,为文化产业集聚创造了绝佳的区位优势。我县东临泗县,西连徘辖庸陶颉⑽搴恿较兀庇虢帐⊥健㈩∧较亟尤溃挥攀泼飨浴9104、省道303、302、201贯穿境内,距离徐州观音机场仅40公里,新汴河横贯东西,与大运河、长江相连,距连云港和南京港口均200公里,可以便捷地入江出海;紧邻合徐、宁徐、连霍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尤其是许泗高速、徐明高速、京沪高铁、宿淮铁路(“两高两铁”)穿境而过,“十二五”期间的“三高一铁”等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建成,我县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 悠久绵长的历史文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灵璧历史悠久,是汉兴之源、明盛之地,“一奇、一美、一神”享誉全国。境内有三山蒋庙、玉石山等两处新石器文化遗存,有霸王城、垓下古战场、散楚山、霸离铺、金银山、虞姬墓、阴凌山、上马铺、韩信点将台、垂僵井等多处春秋战国、汉代文化遗存,还有潼郡遗址、张氏园亭、三山汉墓群、磬云山摩崖石刻、灵璧古城、隋唐大运河花石纲遗址、老营湖战役遗址、睢水之战遗址、齐眉山古战场遗址等众多清代以前的历史遗存。有女娲炼石、精卫衔石填海、钟馗传说、小白龙探母、王莽撵刘秀等民间传说,有大禹、刘邦、项羽、虞姬、范增、张良、白居易、高适、苏东坡、米芾、范成大、方岩、朱元璋、朱棣、乾隆等名人与灵璧的历史典故。有钟馗传说、垓下传说、钟馗画、皮影戏、灵璧琴书、唢呐、五月二十八庙会、泗州戏、淮北花鼓灯、民间手工艺等民俗事项。这些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和宝藏。
――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增速较快,2011年全县GDP总量达到 111.80亿元,财政收入达5.28亿元,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经济总量日益扩大,经济发展进入腾飞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县GDP总量将年增长15% 以上,到2015年全县GDP总量达到200亿元以上,灵璧文化产业迎来了加速崛起的黄金期。
―― 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创新、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省、市都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并将文化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新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灵璧拥有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文化灵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恰逢其时。
―― 城乡居民收入、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重心逐渐从衣食住行等转向文化和教育,带来了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灵璧被列为安徽省首批优先发展的20个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试点县,灵城镇人口将达到50万。众多的文化消费人群,全新的文化消费理念,按全国现有文化消费水平计算全县年均文化消费将超过6亿元,文化消费成为启动市场需求的重要引擎,灵璧文化消费市场空间广阔。
2.面临挑战
――发展理念的羁绊。传统文化发展理念根深蒂固,科学的文化观尚未树立,文化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少数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对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足,存在文化依附于政治、文化依附于经济的固化思维,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愿、不敢、也不会谋划和发展文化产业。
―― 新旧体制的磨擦。全县虽然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但传统的条块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真正改革彻底,文化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改革遗留的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新旧体制的矛盾亟需磨合化解,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挥体制改革的成效尚需时日。
―― 市场主体的缺位。全县缺乏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也缺少有竞争力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现有的文化企业多数是家族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部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普遍缺乏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文化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知名文化品牌,特别是缺乏高端领军人才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集团,这将严重制约灵璧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
――先发区域的挤压。全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和文化品牌影响力等指标,与省内外发达县区相比均处相对落后状态,周边发达县区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直接影响灵璧文化产业布局和市场开发,对灵璧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定挤压抑制效应。
―― 文化人才的短缺。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不足,并存在结构性短缺。文化专业人才占全县文化人才不足1/3,创意型、技能型、营销型等高端人才比例更低。人才流动体制不畅,文化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在岗不能胜任的人出不去,有能力、有水平的文化人才进不来。政府扶持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过于强调传统的单位人才管理,忽视了现代市场条件下的柔性人才管理,文化人才队伍活力明显不足。
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以推进文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文化乐民惠民富民为主线,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主体培育、载体建设、品牌打造、产业融合、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水平,确立灵璧文化产业在皖北地区的示范地位,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权、创造权和分享权,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坚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适应建设文化强县的内在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同时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市场规律组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打造政策支撑、公共服务、投资融资、贸易合作和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发挥市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门槛,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文化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坚持传承创新开放合作。传承和开发灵璧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广使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实施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谋划和启动一批具有示范性、基础性、战略性、带动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加快灵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
五、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1.改革创新战略。坚持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速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公共服务水平,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龙头带动战略。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为重点,扶持引领中小文化企业创业兴业,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以争创国家、省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文化强县为抓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灵璧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的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产品和重点文化项目,全面提升灵璧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项目聚集战略。高标准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比照实行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引导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向文化产业园区集聚,鼓励相同产业链上的文化企业按产业流程在园区内合理布局、抱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4.科技引领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文化新业态、传播新渠道,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支撑和引领作用。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加强与县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的交流合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企业装备的科技含量。
5.协调发展战略。根据灵璧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文化发展布局,全县文化产业“北、中、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鼓励灵北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文化创新,提升文化品质,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支持灵中创新产业政策,扩大文化消费,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快文化产业崛起。引导灵南发挥历史资源优势,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6.品牌提升战略。增强文化品牌意识,建立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平台,建立健全文化品牌奖励机制,扩大优秀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加快形成一批安徽著名商标、宿州知名商标和灵璧有影响文化品牌,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品牌和节庆活动品牌。
(二)总体目标
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扶持文化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文化产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推动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网络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力争形成3-5家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
3.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4.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集群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文化产业成为全县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5.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同期服务业增长速度,文化产业规模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对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阶段目标
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分为“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阶段目标,以便于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分步实施,取得实效。
1.第一阶段(2013~2015年)目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30%左右。到2015年,全县部分产业和领域处于皖北领先、全省一流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县区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园区(基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步丰富,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效益更加显著,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省内县区前列,把灵璧建设成为在皖北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文化产业总体布局渐趋合理。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节庆会展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创意业等六大产业。初步形成“一核一点三带”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相对集中、城乡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1:年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GDP)(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说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按年增长30%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DP)按年增长15%计算。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显著提高。
――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国?灵璧国际奇石博览会、钟馗文化节、虞姬文化节在国内外影响逐步扩大,为灵璧发展集聚人气,带来商机。组织灵璧有代表性的文艺项目开展对外演出和展览,积极引进县内外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和交流项目,不断增强灵璧地方优秀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2.第二阶段()主要围绕 “文化产业四个强县” 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增强灵璧文化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目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15%左右,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幅度5个百分点左右。到2020年,建成以内容(创意)生产为核心、龙头企业为带动、园区基地为平台,结构合理、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强县,成为皖北地区具有重要有影响的文化资源聚集中心、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 文化产业强县。建设一个辐射皖北、影响灵璧接壤区域性文化产业强县。突出奇石工艺品加工、钟馗画、灵璧剪纸、文化旅游服务、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拥有5个以上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建成3个以上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区第一方阵。
专栏2:年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GDP)(亿元)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说明:文化产业增加值按年增长15%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DP)按年增长10%计算。
―― 特色文化旅游强县。使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乡村生态游、科学考察游、红色教育游、特色工业游等特色项目,形成景观与人文、怀古与创意相结合的旅游活动目的地。开展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营销,不断提升灵璧作为全省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兴文化业态强县。促进文化与科技、农业、工业、建筑、设计、机械电子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生活设计、工业设计等2-3个在皖北乃至全省有影响、有地位的新兴文化业态,其产业增加值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以上。
――文化产业人才强县。识人、育人、引人和用人的机制与政策逐步完善,培养造就10名文化名家,2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30名青年文化产业英才,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形成一支复合多能、梯次合理、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人才高地优势逐步显现。
六、主要任务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5665”行动计划,确立重点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加快文化园区建设,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提升灵璧县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专栏3:文化产业发展“5665”行动计划
五大文化园区(基地):重点建设灵璧奇石文化园、虞姬文化园、钟馗文化园、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灵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五个文化产业园县(基地)。
六大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节庆会展业、网络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六大文化主导产业。
六大文化工程:文化科技融合工程、奇石产业链培育工程、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工程、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工程、节庆会展品牌推广工程、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
五大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垓下古战场、“一会两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大文化品牌。
(一)确立重点产业
依据灵璧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和基础,彰显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将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节庆会展业、网络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产业作为文化主导产业。
―― 工艺美术业。发掘灵璧文化元素,突出灵璧文化特色,强化文化品牌意识。依托全县丰富的奇石加工(包括底座设计、制作)、手工钟馗画、木板年画、磬石雕刻、剪纸、编制扎制等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资源,以工艺资源相对集中的村镇为主体,加强创意和技术支持,培育集创意研发、生产销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集散区。有效保护传统技艺,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培育和建设省级文化艺术品市场。完善文化园区管理模式,鼓励艺术品产业集聚发展。制定中国灵璧石、钟馗画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登记认证数据库。
―― 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造以“三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丰富虞姬文化园、钟馗文化园和灵璧奇石文化园等景点的文化内涵,重点建设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全国最大的观赏石展销基地,规划建设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恢复建设张氏园亭和古运河上花石纲等历史遗存,丰富灵璧一日游内涵,将灵璧打造成吃住行、游娱购、赏石品石购石为一体,皖北地区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 演艺娱乐业。加快全县影院、剧场、电子票务、文化广场等演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演艺产品创作生产补贴机制,促进泗州戏、灵璧琴书、皮影戏及唢呐等原创性演出产品的生产。加快演艺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加文艺精品演出固定场地和场次。加快灵城及各乡镇歌舞娱乐场所和游艺娱乐场所建设,精心编排《霸王别姬》、《钟馗嫁妹》、《磬石乐坊》经典剧目,积极开发具有灵璧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业态。积极培养泗州戏、琴书、唢呐、剪纸、杂技等演艺人才,建立代表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制度。
――节庆会展业。继续办好中国灵璧?国际奇石文化博览会暨钟馗文化旅游节、虞姬文化旅游节,扩大“一会两节”影响力和经济带动力。支持办好五月二十八古城庙会和和七月十五白龙庙会。加强对文化节庆活动的规范引导,发掘传统节庆文化内涵,提升新兴节庆文化品质。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发展奇石展、钟馗画展、农产品展、手工艺产品展等特色文化会展,提升文化会展的交易功能和作用,促进文化会展与旅游、城建、商贸的深度融合,提高各类会展效益。
―― 网络服务业。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灵璧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传播的精品佳作,提高网络娱乐、网络艺术品、网络演出、网络文学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能力和文化品位。积极推进全县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
―― 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资源和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建设覆盖全县城乡的文化共享网络。依托灵璧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器,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创意设计类企业,推动中小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和成长。发挥创意设计对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服务业、建筑、家居装修等各产业领域的促进作用。培育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内容产业,推动泗州戏剧目、琴书、钟馗画、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灵璧民俗为内容,引进3-5家动漫游戏生产企业开发动漫游戏产品,形成以钟馗画产业链为主体,集动漫游戏创作、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绿色、特色、高新技术印刷,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做大做强县域印刷企业。
(二)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引导和支持灵北、灵中、灵南各片区依据文化产业发展自身属性和文化资源禀赋,确立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依托乡镇和集镇建设文化产业带,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形成“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 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以灵城镇为核心,渔沟、尹集为两翼,灵北、灵中、灵南三条文化产业带以及若干乡镇为节点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灵中产业带以灵城镇为核心、虞姬、娄庄、禅堂、杨疃为团组,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文化创意、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灵北产业带以渔沟镇奇石产业、尹集镇民俗文化产业为中心,朝阳、大庙、高楼、尤集、朱集、冯庙等乡镇文化遗存、手工艺产业为团组,加快发展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网络文化、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灵南产业带主要以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为平台,整合韦集、黄湾、向阳等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网络文化等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集聚化发展之路。
――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支持灵城镇发挥技术、人才、资金密集优势,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中心,发挥县城全县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鼓励各乡镇和经济开发区科学制定功能区域规划,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点突出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各乡镇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产业亮点。鼓励发展农村手工艺品、民间演出和乡村文化旅游,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挖掘各乡镇特色文化资源,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集,发展壮大一批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鼓励各乡镇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娱乐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集群。
(三)打造文化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以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垓下古战场为依托,精心组织实施“123”文化品牌工程,办好中国?灵璧国际奇石博览会暨钟馗文化节、虞姬文化节(一会两节),完成灵璧钟馗画、琴书、皮影戏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重点建设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恢复建设大运河遗址上的花石纲遗址和张氏园亭遗址,评选建设灵璧新八景,打造灵璧文化旅游新品牌。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保护创意设计。建立健全品牌授权机制,建立文化品牌营销推广平台,扩大文化品牌产品生产销售。
(四)加快文化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园区的孵化、集聚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文化园区创新发展模式,精心筹划园区项目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建设3-5个高起点、规模化、产业链完整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加快钟馗文化园的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虞姬文化园和钟馗文化园二期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完善灵璧石文化园的整体规划,将灵璧奇石园、奇石交易大市场、奇石小镇整合为灵璧奇石文化园。加快建设灵璧文化产业创意园、渔沟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
专栏4:灵璧县五大文化园区
虞姬文化园: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近400亩,总投资3.2亿元。规划按照国家级4A级风景区标准建设。园区重点建设墓V整治、虞姬展示区、虞姬享堂、虞姬文化广场、霸王展示区、霸王享堂、亲水平台、景观桥、书法碑廊、虞姬故事长廊、唐河水上景观及楚汉文化街。园区与垓下古战场遗址交相辉映,成为人们品味楚汉文化、爱情文化、军事文化,进而了解大汉王朝的兴盛源头的文化园区。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钟馗文化园:钟馗文化园项目规划占地2800亩,总投资5.6亿元。规划按照国家级5A级风景区标准建设。园区内有钟馗宝塔及山体景观、环山水体景观、钟馗大殿展示区、馗风苑景观、钟馗故居、钟馗文化展示区、钟馗百态雕塑园、综合旅游服务区(钟馗生态园)等八大景点,形成“一条轴线,一个中心,四大功能区域,八大旅游景点”空间布局,建设民俗文化体验、民间马戏表演、演艺影视基地、水幕电影播映、水上竞技娱乐、生态休闲养生等文化设施项目,主体建筑以唐代风格为主,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民俗文化旅游圣地、钟馗文化研究基地、钟馗画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展示及传习基地、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奇石文化园:园区占地350多亩,其中水面80亩,整个园区是徽派建筑。园区分为水景、汴阳楼、墙雕塑、水上桥亭、张氏园亭等五个部分。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汴阳楼为园区的主要观景建筑,也是灵璧县博物馆。园区南部是一组看墙雕塑,东部有公主亭、鹿鸣门,北部有文化长廊、来璧门,西部是凤仪门。园区西部建有拱桥卧波、九曲廊桥、双闲亭、万寿亭、湖中岛上亭等等。园区的西南角建有“张氏园亭”。将现有园区与奇石小镇、奇石大市场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奇石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合的中国观赏石综合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灵璧石盆景基地。
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利用灵璧石原产地的品牌,保护开发公园内的沉积构造、典型岩石、岩石地貌景观、地震足迹景观、古生物遗迹、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和岩浆岩等八大类地质遗迹和摩崖石刻、宋采石坑遗址、拔剑泉、御安庙、十八罗汉、将军洞、飞来石等等人文景观,结合渔沟镇、朝阳镇的专业奇石大市场、灵璧石汇展中心、灵璧石交易中心以及天一阁、一品石苑、龙山灌区等景点,将建设集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胜地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灵璧县文化产业创意园: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引进动漫游戏、网络服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数字印刷、数字雕刻、数字电影、戏剧曲艺数字化、磬乐研发、数字传输、数码产品、艺术培训、旅游工艺品、微电影、网络自制剧等文化企业,建设动漫研发、体验、销售、展示中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培育 5-8家骨干文化企业,每年推出2-3个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30%以上,成为灵璧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
(五)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塑造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产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组建灵璧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奇石加工、钟馗画制作、文化旅游、网络服务、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培育出 5-10家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培育文化产权鉴定、评估、拍卖、经纪等机构,大力发展演艺经纪、票务销售、节庆会展策划、版权代理、创意设计等文化企业。
(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奇石交易、书画展销、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手工艺品交易等产品市场,培育版权、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交易等文化中介行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
(七)鼓励引导文化消费
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加强文化电子商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培育网络文化经营和消费新模式。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发展文艺演出院线,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活跃文化消费市场。拓展艺术培训、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装修设计、服装设计、餐饮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探索建立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和政策,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加强文化产品价格监管,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文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八)实施文化产业工程
――文化科技融合工程。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快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娱乐演艺、工艺美术、节庆会展、创意设计等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印刷、数字雕刻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依托县外有关科研力量,联合开展文化科技攻关行动,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扶持2-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骨干文化科技企业。争创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形成一批文化科技攻关成果,增强灵璧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
―― 奇石产业链培育工程。加大灵璧石资源保护力度,坚持依法管理、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实现灵璧石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奇石文化园为平台,着眼于灵璧石深加工,完善灵璧石的采掘、洗刷、创意、设计、加工、配座、展览、仓储、运输、营销、交易产业链,系统开发磬石乐器、磬石文具、磬石工艺品、磬石纪念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
―― 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工程。大力实施“131”文化旅游产业工程,以三元文化为灵魂,打造具有灵璧特色的奇石文化游、历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科学考察游、乡村生态游等文化旅游品牌。奇石文化游以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奇石文化园为基地,加强与徐州文化市场的链接,建设以灵璧石为核心,集赏石、展销、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奇石文化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游以楚汉文化为核心,以虞姬文化园、垓下古战场遗址公园、古运河遗址为重点工程,密切与宿州文化产业的关联,以三山蒋庙遗址、玉石山遗址、潼郡遗址、龙山汉墓群、张氏园亭、灵璧古城、花石纲遗址、老营湖遗址、白龙庙、齐眉山古战场遗址、正学书院为旅游景点。民俗文化游以钟馗文化为核心,以钟馗文化园为依托,积极拓展蚌埠、南京、合肥的旅游市场,整合县内外饮食、节庆、婚嫁、舞蹈、戏剧、游戏、交通、贸易、服饰、手工艺等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游。加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研发设计,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与演艺结合起来,抓好泗州戏《霸王别姬》、《钟馗嫁妹》的生产和创作,打造一支磬乡乐坊。编排一台集灵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大型综艺歌舞节目《文化q灵璧》。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实现与周边城市的文化认同、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和多赢发展。
――节庆会展品牌推广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节庆文化活动。以中国?灵璧国际奇石博览会暨钟馗文化节、虞姬文化节为重点,以五月二十八古城庙会、七月十五白龙庙会和各乡镇集市交易场所为补充,统筹规划全县节庆会展工作,扩大灵璧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灵璧文化会展产业发展。争取承办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或承办国家级民俗文化节分会场,举办承办非物质遗产技能大赛、民俗文化高层论坛和钟馗文化论坛。扩大灵璧民俗文化的社会影响。扶持一批具有灵璧特色的精品文化会展活动,搭建灵璧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灵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工程。加强灵璧特色民俗文化整理申报,整合以钟馗画、皮影戏、琴书、剪纸、唢呐及泗州戏等为代表的灵璧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以钟馗文化园为载体,集中展示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开发灵璧民俗文化产品,提高灵璧民俗生产性保护水平,拉动文化旅游发展。
―― 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工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提升灵璧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灵璧文化产业不断发展需求。规划建设灵璧艺术职业学校或宿州学院灵璧艺术分院(教学点),以钟馗画、琴书、皮影戏、泗洲戏表演、奇石加工、剪纸、柳编、磬石雕刻等民间文化艺术为重点,培育灵璧民间文化人才。建立开放型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引进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来灵璧发展,使灵璧成为文化人才集聚的高地。
七、保障措施
1.公共财政投入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争每年争取中央、省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项以上,市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3项以上,文化专项资金规模年均300万元以上。
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要逐年增加。建立完善中央、省、市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财政支持保证文化建设资金的足额配套,对文化建设投入年均增幅不低于30%。确保财政投入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到“十二五”末,人均文化事业费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达到2%。建立灵璧县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争取“十二五”末资金规模达到2000万元。
2.文化经济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结合灵璧县实际,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项目等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
税收政策。对于入驻灵璧的文化企业及其配套企业,除了享受国家、省有关支持其发展的优惠政策外,根据文化企业本身性质和盈利情况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对文化企业生产出的优秀文化产品(以在国家和省级评比中获奖为准)给予相应的退税优惠政策。对本县国有和已获得省“百佳院团”称号的文化演艺企业在外演出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积极推进文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
土地政策。文化企业用地统一纳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文化项目,文化高新技术企业用地,由县政府统一调配划拨,土地出让金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优惠。引导文化企业进入文化园区,实行集聚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效益,带动经济结构优化。
投融资政策。依法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入我县文化领域,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投资,给予贴息、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促进金融部门对文化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
文化科技政策。加大对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和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打造1-2个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数字出版、文化创意、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各项行政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免征,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返还。对获得“宿州市知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以及牵头制定文化产业领域国家、省标准的企业、文化单位等,给予1:1配套补助。
项目政策。发改、交通、公路、农办、旅游、水利、建设、林业、环保等县直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目标,优先安排重点文化项目、文化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每年安排100万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50万元用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项目筛选、论证和申报。
3.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切实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管办分开。积极吸纳社会各阶层代表人士参与文化决策、管理和监督,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革试点,选择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人、财、物”三权上划至县文化主管部门的试点,确保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有机统一。
加快文化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坚持主管主办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根据灵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调整文化执法机构归口文化部门。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理念,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对文化系统人才情况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立灵璧县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对重点培养人才、后备人才等分类存档分别管理,跟踪培养。
制定并落实街道、镇文化站人员编制,每个文化站配备2-3人专职人员,每个社区、村配备1-2名文化协理员,并实行行业垂直管理模式。实施基层文化体育人才开发培育计划,以文化馆(站)和社居(村)文体专员为基础,联合各有关民间组织,以及老年文化志愿者和在校学生志愿者,建立每个社(村)居委1支群众文艺(体育、创意)辅导员队伍。有计划地开展文艺爱好者、民间艺术家、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训,全县打造3-5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城乡业余文艺骨干队伍。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维护,建立非遗人才储备制度,逐步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据库及终身教育档案,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制度。
实施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再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县的文化管理干部、街(镇)文化站干部、社(村)文体专员的文化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文化行业管理人才的县内外的学习交流,大力鼓励和扶持文化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发展,努力造就一批既熟悉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精策划的文化复合型人才。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柔性管理,吸引县内外优秀文化人才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创新型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行聘用制、聘任制,完善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制度,加强各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性文化产业人才的收入分配、政治待遇、表彰奖励等工作,落实特殊性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医疗服务、配偶安置和子女就学通道等配套措施,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文化领军人才。
八、组织实施
把文化产业建设纳入全县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核体系。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负责研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检查督促文化产业建设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政府文化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产业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各方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动权。领导小组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算、任期目标和年终考核。建立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社会听证和咨询制度。县乡人大、政协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督促检查。
本《纲要》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推进灵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纲要》与《灵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县文化局要尽快制定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县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地税、土地、科技、旅游等部门要制定落实政府投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立项,落实资金投入和保障政策;县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