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执法者怎样做才能适应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态

您当前的位置:
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
发布: | 分类: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最大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专题页面精选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央1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 ...
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央1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新常态下,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认识和厘清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继续为国民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认识形势是做好农业工作的基本前提。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围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等九个维度作了系统分析。这些趋势性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即:速度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由低端产业结构、低端产业布局转为高端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动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过去更多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转为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包括农业在 ...全文地址:
本文关键词: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王文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图)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两个关键词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它既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又是对“十三五”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指导。对此,有两个关键词可体现:
  一个是“综合性”。农村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能顾此失彼、又不能急躁冒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及相关部委出台了很多涉及三农的文件,推进了诸多的重要改革,但又总觉得有点千头万绪,不成体系。改革既需要放得开,又要统得起来,才能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偏离。《方案》的出台,显然是要加强农村改革的协调性,这是近些年来中央部署农村改革的文件中是比较少见的。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一共分解了336项改革任务,其中大约有50项是直接和三农问题有关的。这么多的改革任务要落地,具体的落实方案很重要。《决定》出台后,中央相关部门和各省市都在探索,在土地、农村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很多方面进行了试点,现在也已经探索了2年了,总结了有益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中央在这个时候出台实施方案,部署在“十三五”如何推进这些改革,既有必要,也有基础,可以说恰适其时,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科学周密稳妥的工作部署。
  完善经济新常态下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方案》提出26项重大措施,其中涉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有6项重大措施。众所周知,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增产难增收,或者说提高农业效益的压力很大。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档次化、个性化、多样性将成为常态,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从侧重数量转向侧重质量、品种、品牌、加工。缺乏质量的、温饱型的一般农产品需求相对缩减。二是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下压与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而国内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已经“倒挂”。这导致农民增收空间受到挤压。
  《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调“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完善农业生产激励机制”,这为农业适应经济新常态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保障农业财政投入意义重大,实行农业高财政投入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方案》进一步明确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同时强调“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专项资金要坚决整治;对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并提出“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推进各级政府支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这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即要对原来那种农业财政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机制进行改革,着力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的透明度和效率。当前涉农资金是多头管理,透明度也不高,要么一个项目上扎堆投入、重复建设,要么一个项目只投前一截,后面的没人管;也有很多想投资者根本搞不清涉农这块的财政支持政策有哪些,涉及太多部门了。所以对于投入这一块,《方案》不仅要求加大投入,而且要求加强规范。在这方面,湖南正在进行相关试点,改进项目审批制度,下放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在汝城、武冈、宁远等地进行“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支农资金整合模式的试点,具有推广价值。“十三五”期间,应该按《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农业扶持政策转型,将分散的农业支持资金整合起来更多地投入到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及职业农民的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去,变普惠制的低效投入为针对性的强农措施,吸引市场资源要素向农业配置。
  二、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对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干预过多,实行保护价收购,影响到市场的交易行为,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不遵循市场规律的不断上升,而在收储方面完全由政府来“兜底”,所以当市场有所波动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像今年很多地方出现了“卖粮难”问题,粮食丰收了但卖不出去,政府收储不了,市场上也卖不出去。《方案》要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明确“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意味着要逐步发挥市场决定价格的作用,但并不就是要放任自流,政府将通过改革补贴的方式等其他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方案》也对农产品的收储与流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积极鼓励引导流通、加工等各类企业主体参与粮食仓容建设和农产品收储,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从湖南来看,湖南是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十三五”应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价格的导向作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探索粮食、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实时监测体系,构建全省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平台,为农产品市场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农业补贴的针对性与效能
  农业补贴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方案》要求“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出,“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开展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将现行的‘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优化补贴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这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随着我国农业补贴投入不断加大,价格补贴、种子补贴等“黄箱”补贴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再高就会超出WTO规则的约束,所以《方案》提出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也就是通过补贴价格变成补贴农民收入,由生产环节的补贴变成补贴基础设施、农业科研等服务环节的补贴。二是原来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是一种普惠制的,在激发真正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方面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方案》提出要“优化补贴方向,突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目的就是不让种粮农民吃亏。从湖南来看,湖南在今年已经推行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全国五个试点省之一),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全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以及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80%,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将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20%,加上农业“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十三五”应该进一步完善这项政策,发挥农业补贴的激励作用,既要加强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力度,又要避免“垒大户”,并探索对农民收入补贴的办法。
  四、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方案》就“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作出了具体部署。尤其是对农村金融服务,强调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农村总是被城市“抽血”,大量的资金通过金融渠道从农村流出,农民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连农业企业也很难贷到款,农民既没有抵押物、也没有信用贷款,城市居民住房、车子都可以抵押,办个信用卡很容易,这是显失公平的。《方案》除了对银行、信用社、担保机构提出要求外,还明确“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重要改革举措,为农民解决资金问题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很多地方进行试点,形式多样,湖南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和常德、益阳、郴州、怀化4市及株洲市荷塘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资兴市、汉寿县、湘乡市、岳阳县等多个县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浏阳市开展了农房抵押贷款试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湖南还开展了肉鸡、肉(蛋)鸭、肉鹅等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如何按照《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普惠金融向农村覆盖,应成为“十三五”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本文来源湖南智库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来源:红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图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_新浪新闻
湖北日报讯 图为: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 刘兆麟
  图为:襄阳市襄州区机械化收割花生。(资料图片 记者 刘曙松 摄)
  省委、省政府已公开发布了题为《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1号文件”,给广袤田野和广大农民送来了“春”的气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12年以“1号文件”安排部署“三农”工作,充分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关怀和落实“三农”发展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坚强决心。今年的“1号文件”,立足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改革添活力、法治做保障”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必将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三大目标催人奋进
  2014年,我省“三农”发展呈现持续向好、亮点纷呈、活力迸发、态势喜人的大好局面。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食品工业继续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三万”活动再结硕果,农村改革稳步前行,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五项举措力促新发展
  我省三农发展站在新起点,必须适应新常态,以新举措推动实现新发展。为此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举措之一: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我省粮食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为什么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仍然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这是由湖北的省情决定的。粮食不仅是口粮,还是饲料粮、加工用粮,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湖北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让国人“饭碗”里装更多的湖北粮,是重大政治责任和使命,不可有丝毫懈怠。今年“1号文件”继续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潜力如何挖?“1号文件”从五个方面加以部署:
  一是在保护耕地上做文章。文件提出了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地力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等措施。
  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做文章。文件强调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统筹规划实施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高标准农田等建设项目,提高主产区粮田基础设施标准。
  三是在创新粮食生产方式上做文章。文件从扶持规模粮食生产主体、扩大水稻集中育秧规模、发展双季稻和再生稻生产、重点建设鄂西山地春玉米和鄂北岗地夏玉米生产基地等方面作了安排部署。
  四是在强化科技支撑上做文章。文件提出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应用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等几个方面。
  五是在调动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下做文章。文件重申,要强化粮食生产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举措之二: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做强农业,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文件强调,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1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完善全省农业布局规划,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如何合理布局农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系统谋划,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其次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结合我省优势农业产业,文件从蔬菜种植、茶叶和水果品种改良、畜禽养殖、水产业等产业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
  第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文件要求,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举措之三: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双重挤压”和“紧箍咒”,唯一出路,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今年的“1号文件”给出了如下答案。
  转方式、强农业,要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上下功夫。“1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运用。
  转变方式、强农业,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上下功夫。一号文件对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转方式、强农业,要在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型升级上下功夫。“1号文件”提出,要编制完善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加快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公益化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业务,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转方式、强农业,要在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上下功夫。今年的“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耕地环境保护,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快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农村生态水系整治和修复等举措。
  举措之四: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省委“1号文件”要求,要加大支持力度,挖掘增收潜力,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农民增收“多轮驱动”。
  一要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文件要求,加快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强化完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能。
  二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立体养殖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涵养、文化教育价值;要加快培育农产品网络营销、休闲观光、社会服务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三要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文件要求,要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劳务品牌创建,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举措之五: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省委“1号文件”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是强基础。“1号文件”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安排,同时强调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用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组织参与农村各项事业。
  二是惠民生。文件部署安排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在农村进一步消除盲点、扩大覆盖、提升水平和推进并轨的举措。
  三是整环境。“1号文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洁万家”活动成果、农村污水处理、宜居村庄工程、村庄整治等作了全方位的安排部署。
  四是抓载体。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编制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推进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建设“人的新农村”。“1号文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两个“依靠”增动力强保障
  农业农村的发展动力来自哪里?政策落实、推进改革的保障是什么?“1号文件”提出了两个依靠: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这两个依靠,一个是动力,一个是保障。
  文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必须着力抓好试点试验。今年我省农村改革有4大重点:一是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2015年整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扩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三是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推进农房等不动产登记,开展土地利用增减挂钩、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等。四是安排部署了农村“两权”抵押贷款、10个县市开展“合作社+金融”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此外,“1号文件”还对水利、林业、农垦和供销社等重点涉农领域的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
  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必然包括依法治农。“1号文件”首次大篇幅聚焦农村法治,提出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涉农法规体系,提高农村依法治理水平,增强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工作能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原标题:图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
这年头,盛产断头新闻。岁末年初,媒体盘点的2014年十大断头新闻中,有一例曾亲历,那就是位列第五的河南洛阳副市长郭宜品畏罪潜逃落网事件。
我认为,成年人之间自愿的性行为,无论发生在两人之间还是三人之间,均为公民宪法权利,没有足够的理由用刑法加以惩罚,原因在于,三人以上的性行为如果出于公民自愿,则该行为无受害人。
民革中央将提案修订婚姻法,子女未满10岁父母不得协议离婚。记者获悉,民革将提交提案“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当事人,不适用协议离婚;有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协议离婚前须让子女表达其真实的意愿。”
华师大出版社的”一课一练“,应该说是受到肯定和欢迎的教辅精品,其走出国门,更给我们观察国外基础教育的一个窗口,国外学校、学生怎么对待、使用这一读物,值得跟踪观察,这反过来,可能为国内治理教辅问题提供经验。千万不能就此认为国外学校全面学习中国,连教辅也全盘采用。适应农业经济新常态 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适应农业经济新常态&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适应农业经济新常态&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适应农业经济新常态 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
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xx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攻坚区,务必抓住这次经济转型的新机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一、xx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下,我市各县区充分发挥区位、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着力夯实底部基础,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平稳较快。2011年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xx%,2014年所辖7个县区县域经济总量为5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快1.8、0.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98.57亿元,增长4.2%。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中,利州区居全省第34位,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二)产业结构逐步改善。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为17.4:47.7:34.9,与2011年的34.6:44.6:20.8相比较,一产所占比重下降了一半。其中利州三次产业比为4.9:55.5:39.9,xx六县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三)“两化”互动加快推进。2014年,全市工业化率为40.8%,工业增加值总量为231.03亿元,增长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8%。其中xx县工业化率为51.3%、利州区工业化率为48.2%。城镇化率39.33%,提高1.53个百分点,其中利州区城镇化水平最高,达到78.1%。
(四)县域经济独具特色。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县区特色产业日益凸现。以xx雪梨原产地、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为主的果业产业带已经形成,xx的核桃、xx的山珍、xx的茶叶、xx的烟叶、昭化的食品加工业初步形成规模,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二、xx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纵向比较,全市县域经济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实现了较大发展,为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但横向与省内兄弟市州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
(一)总体规模偏小,整体实力弱。2014年底,xxGDP总量排全省第17位,不到龙泉驿区944.6亿元的60%,各县区平均为80.88亿元,仅相当于全省十强县平均规模510.7亿元的15.8%。我市经济实力最强的利州区也只有194.10亿元,占全省第34位,其余六县区都在100位以后,昭化、朝天、青川还在140位之后,经济实力明显偏弱。
(二)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总体来说,xx仍然是一个山区农业市,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全市提出“工业强市”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384家,工业增加值231.03亿元,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苍溪工业化率只有26%。全市高薪技术产值75.74亿元,产业层次较低,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三)人均水平较低,投资拉动乏力。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7元,比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3834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82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601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690元。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是最直接、最有力手段,但长期以来,xx市投入严重不足,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1.74亿元,排全省第18位,对经济的支撑不力。除投入不足外,大部分县区县域经济没有形成支柱产业、拳头产品,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后劲乏力。
(四)资金人才外流,发展后劲不足。xx财政拮据,消费水平高,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从xx流向外地,2014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但贷款余额不到500亿元,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产出。xx地处川陕甘结合部,远离中心城市,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生活待遇等多方面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无论农业、工业,还是金融业,人才都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按照市委六届七次会议确立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农村和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城市和工业经济为主导、“三化”联动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型。
(一)坚持生态立市,明晰发展思路。xx是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和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这些荣誉来之不易,保持更需定力。一要深刻领会市委六届七次会议精神,坚持低碳、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生态立市”真正放在第一位,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三要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农村沼气和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强对新上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生产力过剩项目,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及工艺技术装备。四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突出抓好工业节能,深入开展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对标活动,强化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大力推进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推广应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扎实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xx幸福家园”。
(二)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园区建设。xx县域经济整体上仍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是xx未来加快发展的龙头和全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所在。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强市的工作思路,确立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二要依托优势资源,以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建材、金属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为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做大工业产业、做强工业企业、做优工业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建设好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然气产业园区,重点建设旺苍、苍溪、剑阁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利州、青川、朝天、元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
(三)坚持文旅兴市,做优旅游产业。xx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蜀道文化、女皇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应有尽有,女儿节、翠云廊还具有唯一性。一要按照“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的品牌定位,围绕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明月峡等重点景区,突出蜀道历史文化特色,推动文化旅游相融共生、协调发展。二要围绕唐家河、曾家山、天咨健琢⒐某巧降染扒怀鲎匀环绻庑忝捞厣蛟焐菹新糜伟蹇椋⒄箍笛菹胁怠H坪炀恰⒛久潘隆⒑炀伞⒑煨枪暗染暗悖蛟旌焐糜伟蹇椋庠诘鼻昂苡星熬暗摹
(四)坚持统筹发展,推进“三化”联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一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加快编制全域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方便、适宜人居的特色城镇。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要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重大机遇,整合扶贫、移民、以工代赈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加快边远地区、高寒山区、移民库区的发展,确保实现同步小康。
(五)坚持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xx地处盆周山区,没有平原地区的交通、区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但有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习俗,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实行重点开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走特色化错位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以苍溪昭化红心猕猴桃、旺苍青川茶叶、剑阁烟草业、朝天核桃蔬菜、青川山珍、剑门关土鸡等“六绝”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二是大力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做强以苍溪天然气开发、旺苍矿产资源开发、朝天建材开发、剑阁锂电池开发、昭化食品工业开发为支柱的特色工业。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做优剑门蜀道历史文化游、鼓城山七里峡自然风光游、木门寺红军渡红色旅游为主体的特色旅游业。
(六)坚持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把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要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降低创业门槛,激活创业资源,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二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建立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竞争平台,放宽准入限制,让民营经济平等进入投资市场,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参与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银、担、企有效沟通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三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通过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尽快改变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县城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
(七)坚持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相对于沿海及省内发达地区,我市各县区无论在区位还是资源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搞好环境建设,做到门槛更低、服务更好、环境更优,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秦巴山区扶贫攻坚战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形成现实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xx幸福家园”做出新贡献。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