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宁矿业有限公司金铂矿业法人是谁,是不是骗子公司

中国企业(矿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矿业)走出去
中国矿业走出去的收获
日&16:30 &
  尽管在境外矿业勘查开发投资与经营过程中,中国企业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但也有一些成功案例。通过对这些成功案例的剖析,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经验。
  把握矿业周期变化规律,抢抓矿业低谷战略机遇
  矿业并购必须与矿业的周期性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海外并购尤其要清醒地分析形势,掌握规律,瞄准矿业周期性变化中最佳有利时机,果断出击,才能取得最佳收购效果。
  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中钢前身)于1987年11月国际矿业低潮期,与澳大利亚CRA公司(力拓前身)建立了合资项目恰那铁矿,自1990年正式投产至2015年8月底,恰那铁矿已经向中国提供了约2.4亿吨高品位铁矿石,成为中钢铁矿石包销的主要来源,而且为中钢贡献了理想的投资回报,最好的年份能为中钢贡献超过2亿美元利润。
  2009年,五矿集团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一落千丈以及澳元贬值的机会,低价收购陷入财务困境的澳大利亚OZ公司,不仅使得五矿资源公司成功转型为国际采矿生产商,而且并购取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收购的资产为五矿资源公司2010年即贡献息税前利润(EBIT)7.15亿美元。
  2009年,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地科”)同样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以0.05加元的低价介入优质初级勘查公司,2011年以5.40加元的高价变现部分股权,在获得相当于投资额120倍的现金回报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创造了矿业界广为乐道的传奇故事。
  强化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实施科学的决策与管理
  中国企业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资源风险、文化融合风险、社会治安、地区性疾病等,这些风险将一直伴随着企业境外勘查开发的全过程。海外矿产勘查开发风险的错综复杂性与引发后果的严重性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需要对这些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实施科学的决策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或规避。
  中国五矿在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活动中一贯表现稳健,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尚未发现过重大失误,这与其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详尽的了解与科学严谨的决策不无关系。五矿对澳大利亚OZ公司并购的成功,基于其对该公司长达三年多的密切关注与全面考察。2011年五矿果断放弃对伊奎诺克斯(Equinox)的收购,也使其避免了因后者旗下卢瓦那(Lumwana)铜矿开发高额运营成本和持续资本支出的拖累。
  中色地科在对境外上市初级勘查公司投资并购过程中一直坚持严谨的技术、法律、经济全方位尽职调查,对自身比较薄弱的法律、财务、金融方面的问题聘请业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行把关,不仅创造了“加纳克传奇”,还先后成功并购6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上市初级勘查公司,控制了多个海外优质资源项目。
  重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争取各方的理解与支持
  由于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在境外矿业投资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冲突。因此,在境外矿业投资并购过程中充分重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获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是决定投资并购与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前就做足了功课,与被收购方股东、公司管理成、东道国政府都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能针对敏感问题设置应对举措,获得了相关方的充分认可,为并购铺平了道路。
  四川泰丰集团在澳大利亚收购IMX铁矿项目过程中,通过与所在国政府的充分沟通,有效解决了项目位于军事基地附近可能带来的政治障碍。
  五矿集团在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过程中,拜访了澳大利亚总工会,对其承诺完成收购之后仍然用当地劳工;游说反对党,获得其支持;拜访OZ矿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部门,向其承诺税收和就业;给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写信及时回应对方提出的质疑,最终赢得各方的信任获得收购成功。
  提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营造和谐友好外部环境
  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当地文化认同的过程,跨文化管理的理念与运作,应当贯穿于并购阶段、业务接管、日常经营管理等各个阶段。在跨国文化管理方面,中国有色集团公司通过近20年的境外矿业投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非常好的经验:
  首先,在并购阶段,除了做好并购项目本身的可行性报告和投资收益分析外,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还要做好政治和经济形势、法律环境、人力资源情况,以及自然环境和社区情况的分析,通过全方位、全要素的分析,弄清项目的优劣势,为并购谈判做好准备。
  其次,在业务接管阶段,须加强对公共关系和当地舆论的主动引导和干预管理,稳定原管理团队,主动寻求与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工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点,尊重当地社会政治与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举办当地重大文化节日活动、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提高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企业的“本土化”,坚持把企业发展与社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维护社区生态环境。
  携手知名国际矿业巨头,学习跨国矿业运作经验
  力拓、必和必拓、巴里克(1164.00)、嘉能可等知名国际矿业公司不仅掌握着全球优质的矿产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跨国矿业项目并购经验和成熟的经营管理体系,对于中国企业有很好的借鉴。通过直接参股这些矿业巨头或与其组成“联合体”共同并购大型矿业项目,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快速掌握跨国矿业运作的经验,少走弯路。
  抱团出海,以联合体形式并购境外大型优质项目
  所谓“大型优质项目”是指资源品质佳、产能大、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的项目。此类项目不仅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回报,而且可以对国际矿产品市场的走势产生一定影响,使投资者掌握市场主动权。此类项目应该作为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的首选。然后,通常对好项目的并购,规模体量大、过程复杂,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单枪匹马都难以获得成功。因而,需要中国企业形成“联合体”(以“矿业并购基金”的形式,或者以“财团”形式),同心协力发起并购,以增强竞争力,加重成功的砝码。
  日,由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中信金属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联合体(“中国五矿联合体”)正式接手秘鲁拉斯邦巴斯(LasBambas)特大铜矿,完成股权交割,从而实现了中国金属矿业史上的最大海外并购交易,也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收获大型优质项目的经典案例。
  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全球矿产风险勘查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是全球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的中心,拥有成熟的矿业投融资交易规则与监管体系,近2000家初级勘查公司活跃其中。在我国“矿业走出去”的队伍中,既有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型矿业公司,也有技术优势明显但缺乏资金的地勘单位。对于地勘单位而言,发挥技术优势,对接全球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最佳选择。
  中色地科作为国内最早“走出去”的地勘单位之一,以“矿权-技术-资本三结合”作为海外发展战略,构建“(投资)平台公司-上市公司-项目公司”三级管理架构,以技术带投资,以境外上市公司为重点,形成了支撑美洲、非洲、澳洲、亚洲等主要资源大区海外风险勘探的上市公司群,以铜、镍、金、铂族、铀、铁等国家紧缺战略矿种为重点,实现了海外低成本资源扩张。
业内人士:矿业低迷 海外抄底现难得机遇
日&04:46 &
  业内称海外矿业现抄底机遇
  21日,由国土资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及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业大会”)在天津开幕。
  会展期间,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彤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矿业企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平台。他呼吁在其沿线建立“区域矿业发展共同体”,形成矿业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尽管国际矿产品价格进入低谷,但是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王京彬看来,全球矿产资源出现了难得的价值投资机遇期。“短期来看,矿产品价格低迷,矿业公司处境困难;但长远看,矿产品价格仍将波动上行,矿业仍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思德认为,在进行海外矿业投资时,需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各种国家风险、利益相关方等多方素。尤其是,应该避免国内投资经验的误导。
  北京国际矿业城董事长刘玉川也同样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目前环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国际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国际矿业价格已处于最低点,不少国际矿业公司市值锐减,资金链条断裂,急需海外投资,这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抄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乃至全球矿业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日&16:59 &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21日说,当前国际矿业需求不振,投资下降,市场波动加剧,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需要更多地看到矿业的增长潜力、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矿业复苏和健康发展。在长期向好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中国乃至全球矿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姜大明在此间举行的“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从全球来看,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发达经济体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正在推进。这将保持对矿业资源的稳定需求。
  他说,从中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了7%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走势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姜大明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使用量并未减少。上半年,石油进口量同比增长了3.5%,铁矿石的进口量基本持平。当前,中国正在协调推进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旧动能的转化带动了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关联需求。
  姜大明表示,在长期向好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中国乃至全球矿业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要看到经济转型给矿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当今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加快形成,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矿产需求不断增长,为矿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此外,他认为国际产能合作蓬勃兴起,基础设施、装备制造、重大工程等领域日益广泛,为创新矿业合作模式,打造全球矿业产业链提供了新契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大数据、自动化、互联网、遥感监测等新技术与矿业交叉融合,为矿业发展创造了新动能。
国土资源部:对矿产资源需求将维持高位并保持增长
日&09:36 &
  生意社10月23日讯
  2014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调整期处于低迷态势,矿业市场波动加剧,矿产品需求不振,矿业投资、融资形势都表现不佳。但是,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仍对中国的矿业增长潜力和发展机遇保持乐观。
  “未来五至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总量仍将维持高位并保持增长态势,中国需求将依然引领和支撑全球矿业发展。”10月21日,姜大明在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做出上述表示。
  姜大明介绍,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但今年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实物量并未减少。
  举例而言,上半年,(8.83)进口量同比增长3.5%;铁矿石进口量与去年基本持平。1-8月份,中国进口铁矿石61296万吨,同比下降0.2%。
  姜大明表示,从中国来看,虽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都将极大带动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关联需求。
  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全球酝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对新能源、新材料矿产的需求会持续快速增长,这为拓展矿产勘查开发领域提供了重大机遇。
  姜大明还介绍了中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目前已经基本摸清了25个主要矿种的资源家底,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铜、铀、铅锌、钨等矿产探明地质储量保持高位增长,形成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简政放权”得到进一步实行。2013年以来,经国务院决定,国土资源部先后取消包括矿业权设置方案审批或备案核准、中外合作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前置性审查等24项地质矿产资源管理领域行政审批事项。
  姜大明表示,国土资源部还将对目前实施的12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再做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流程。
  面对低迷的市场形势,矿业市场该如何复苏?姜大明建议各国矿业公司,要坚持实施矿业开放合作政策,构建重要矿产品供需对接协调机制,不断深化矿产勘查、开发、加工、贸易、投资等各领域合作,推动全球矿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发展。
  其进一步强调,实施促进矿业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也非常重要,要创造良好的矿业投资营商环境,激发各国企业投资创业的热情。
  同时要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矿山绿色发展。姜大明指出,要完善绿色矿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加强绿色矿业政策、管理、标准等方面国际交流。
10月22日 10:15
10月21日 10:52
10月21日 11:54
10月23日 14:09
发改委官员:中国能源行业对外投资失败金额最高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李晓喻) 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28日在北京透露,能源和电力是过去十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项目金额最多的领域。
  刘建兴在财政部亚太中心当天举办的“构建多元投融资机制,促进亚太区域互联互通”研讨会上做此表示。
  能源和电力是中国对外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据刘建兴提供的数据,2005年-2014年间中国能源和电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项目金额最多,达893亿美元,占同期全部失败项目金额的36.3%;其次为金属矿业,失败项目金额占比为27%。
  值得注意的是,交通领域投资失败项目金额占比达9.9%,显著高于房地产、化工、高新技术和农业。
  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之一。刘建兴表示,项目失败率较高表明表明交通领域互联互通投资虽收益大,但风险高,需谨慎考虑交通领域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通过两国政府间的沟通降低项目风险。
专家:中企海外矿产市值平均跌80%
  扬子晚报讯 (记者 徐兢)“很多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出去’一看遍地是黄金 ,却看不到风险,导致在海外投资损失很大。”昨天,在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北京润世恒艺文化传播举办的“'一带一路话商机’2015(首届)国际项目管理最佳实践论坛”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运成提醒企业家,“走出去”要“投得出、收得回”。
  张运成认为,由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风险评估与防范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后期持续的风险防范,未来在新兴经济体的投资风险仍将增大。如中国汽车出口因汇率、政策等因素,年在俄罗斯遭遇很大困境,再比如某基建企业这两年在南非赚来的钱全被汇率给“吃”掉了。今年7月中国银行进驻南非,可实现人民币结算,“走出去”的金融服务应当被重视。
  “过去五年中,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控股参股的矿产企业(包括煤炭、铁矿、金矿及其它矿业行业),市值平均下跌约80%。”张运成表示,事实上,“走出去”投资大、周期长、回流慢,需长期经营,若扎根不深很难回本。然而,许多民营企业想赚快钱,最终却亏钱,不妨借鉴中国的华为和日本的丰田。张运成介绍道,华为手机目前在墨西哥深受欢迎,不仅产品质量好,更关键是反哺当地,当地员工占90%,经常举办员工文化活动、培训。而丰田在海外投资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甚至在非洲沙漠建有汽修厂。
2015年 9月18日 02:43&
商务部官员:十三五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将达67%
日11:04 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宋薇萍)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支陆逊19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上表示,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等的发展,中国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进口也将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国油气需求预将达到6亿吨,其中进口将达4亿吨,进口额将达到10万亿。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
  支陆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建立开放、多元、高效、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未来将有更多的原油加工企业将获得进口权。同时,中国将继续扩大投资,深化与世界各能源国的合作,优化能源贸易渠道,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境外油气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球应急能力。此外,中国还将推动和完善国际油气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鼓励外商来华进行常规和非常规的油气资源投资。&中资外闯并购首月飙12倍 内地放缓无碍走出去日06:44
&&&&&&&&&&&&&&&& 新浪财经讯 2月11日消息,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中国经济虽放慢,但未有阻碍企业“走出去”,今年来中资企业境外并购额更大增12倍至逾700亿美元。荷兰银行ING认为,今年中资海外并购仍有不俗机遇,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根据Dealogic数据,今年初至2月4日,中国公司到境外并购的宗数已增加25宗至78宗,涉资金额更大升近12倍至727亿美元(约5670亿港元)。  估巨型并购减 中小型居多  据ING统计,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1029亿美元(约8026亿港元),ING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及商业银行业务主管何亚扬接受访问时指,今年巨型并购(elephant deals)会减少,但估计会有更多中小型并购出现,估计中资企业会藉一带一路机遇外闯收购同业,一方面壮大规模,另一方面在海外建立品牌形象。  事实上,除拟以430亿美元(约3354亿港元)收购先正达外,逾十亿美元的并购亦已有数宗,包括海尔计划出资54亿美元(约421亿港元)收购通用家用电器,以及集资35亿美元(约273亿港元)收购传奇娱乐。  重长远增长 无惧人民币年贬5%  近年人民币汇价不再如以往般单向升值,变相限制境外收购时的购买力。何亚扬指,中资到海外并购,更看重的为长远策略性增长,回报期可能长远5年,汇价一年贬值5%对实际影响有限。  近年外资不断唱淡中国经济,何亚扬表示,自己对中国看法相对乐观,又指该行近月起,开始为大中华区航空业客户提供包括并购等服务。由于客户需求愈来愈广,故由集团引入相关经验及资源,支持客户在航空业作并购。  何亚扬表示,ING的行业专家,能助客户进行收购时,提供相关行业更深入的资讯,避免客户因不恰当收购而造成财政危机。现时ING的行业专家,覆盖全球40个地区,单计一带一路的地区已有20个。  除支持中资企业作海外并购,何亚扬称,ING亦会更大力发展与客户的日常往来业务,一方面以不同方式为客户提供成本更低的周转方法,另一方面更可加深对客户了解。
2月1日 15:19&2016年 1月27日 00:37&美媒称中国对非洲投资10年增长40倍 正在改变模式
&&&&&&&&&&&&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美媒称,非洲越来越多的新投资来自中国。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2月22日报道称,非洲一直是大国的一个战场。近来在这里博弈的两个巨头是中国和美国,前者正在整个非洲大陆慷慨投资,旨在获取资源并利用 那些全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后者正在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中美两国企业都希望从非洲盈利。问题在于,非洲人是否也能从中受益。  现状  报 道称,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增长了40倍,中国在每个非洲国家都有投资,例如,建设水电大坝,在产油区建设公路,修建运送铁矿石 的铁路等。中国政府与非洲开发银行共同成立了20亿美元的“非洲共同增长基金”。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只引进中国劳动力,而不是培训和雇用当地人的作法遭到 批评,现在,它们开始建设服装厂,利用非洲的廉价劳动力。美国在非洲的发展一直以私有部门为主,而且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如利比里亚、毛里求斯和南非。 在201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美非领导人峰会上,美国企业承诺投资140亿美元。美国于2013年启动“电力非洲”计划,希望通过非洲企业与拥有先进技术的 美国企业(包括通用电气公司)的合作,帮助6个非洲国家建设电网和发电站。  背景  欧洲帝国 主义给非洲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非洲扶植独裁者,这些人中饱私囊,给非洲留下了贫穷、饥荒和冲突。外国援助常常被滥用,或者用于购买 武器。粮食援助导致粮价下跌,打击了本地农民。动荡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几乎为零;即使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6亿非洲人中,70%的人还生活在没有电的地 方。尽管非洲矿产和能源资料丰富,但只有极少数非洲人从矿产品出口中收益。一些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一直认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弊大于利,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能源诅咒”。  观点  报道称,中国政府出资的快速建设,可以迅速缓解非洲的基础设施需求。虽然中国政府有时不在意投资的政治和环境影响,但在中国的投资受到威胁时,中国政府会介入,这有助于恢复稳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降温,该国在非洲的投资速度也放慢了。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在非洲投资减少了40%。与此同时,中国模式也出现了改变的迹象。2015年12月,中国领导人承诺,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促进在非洲的合作与发展。  报 道称,美国则一直把发展用作支持地区稳定的工具,但该国的投资落地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企业必须让股东满意,项目在落地前还往往要接受环境审查。美国企业 还必须遵守反腐败法律,这就意味着它们几乎不可能在那些行贿普遍的地方做生意。美国和中国在交通和电力方面的投资,应当帮助非洲企业,使商品和服务在非洲 大陆的进出更便捷。非洲的决策者们希望,这些投资最终能够帮助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编译/王栋栋)&余丰慧:经济衰退 中资横扫全球收购还是悠着点
日 07:35作者:来源:
  中国企业不断在海外“扫货”,激进的阵势“吓坏”外国监管机构,使得不少收购案遭遇法律障碍。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又一个寒冬。反映在投资市场就是风险偏好受到抑制,规避风险情绪浓重。股市低迷,债市和黄金受追捧。反映在并购市场就是,全球并购市场身处“寒冬”,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全球并购交易同比下滑23%至3,360亿美元。然而,中国企业却背离全球大势而为之,掀起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潮。
  根据Dealogic数据,今年开年仅两个月,便宣布了102桩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协议,价值总计816亿美元,占全球的24.3%,成为史上最抢眼的开年表现。去年同期仅有72桩案例,价值110亿美元。一些中资大企业斥巨资进行海外并购。例如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收购美国工程机械巨头特雷克斯公司、清华紫光收购美国西部数据15%股份、中国化工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等。就在最近,海航集团还宣布拟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IT产品服务分销商英迈(Ingram
Micro)等等。
  中资企业这轮海外并购相比此前有几个明显特点。民企与国企并重,民资企业比重越来越大。中资企业走出去并购还是要以民企为主,国企为辅。毕竟诞生于市场的民企更能适应欧美以及大多数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制度环境。接轨比较容易一些。另外,民企产权明晰,内部治理机制完善,资本、股东约束力强,走出去经营好坏、并购成败,承担风险的股东非常明确。而国企走出去山高皇帝远,管理监督难度较大。以民企海外并购为主正在形成趋势,这是一个可喜现象。
  这轮并购瞄准了IT等行业以及新兴产业也是特点之一。比如:清华紫光收购美国西部数据15%股份;海航集团还宣布拟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IT产品服务分销商英迈(Ingram
Micro);中国化工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这些也许正是中国企业的短板,也是捷足先登、借力并购赶上新经济步伐的捷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乏有抄底全球的思想。目前一些项目、资本、企业受全球经济寒冬影响,已经很便宜,或是抄底良机。中资企业正好急于弥补自身短板,特别是全球竞争短板,就出现了买买买的全球横扫之收购格局。
  不过,目前全球投资市场风险加大,并购同样面临风险。特别是目前并购对象主要在美国企业,以美国企业为目标的跨境交易创纪录高位,全球资本都在加速流入美国。上述提到的五家中资企业收购案例,四家都是收购美国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并购风险似乎更大。
  中资企业疯狂在美国收购,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在美国收购的场景和阴影。如今包括、货币、汇率等环境,中国与那时的日本惊人的相似。真担心重蹈日本覆辙。
  中资企业在海外包括美国在内收购企业顺利的似乎不多,包括联想收购IBM现在看都不能算成功。同时,中资与西方文化、法律等融合都有难度,磨合期非常长、成本很高的。万达收购西班牙大厦正在骑虎难下,就包括李书福的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最终究竟如何都很难说。
  特别是与美国打交道占便宜、占上风的更不多。美国对外资收购的法律似乎更加严格。梅麦思律师事务所(OMelveny & Myers
)最近的一份研究显示,大量中国投资者看好美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所以让美国企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其中近半投资者认为美国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但也有47%的人认为美国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收购行动的主要障碍。最近颇受争议的一件收购案例是中国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收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导致45名美国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财政部,要求对此项收购进行“全面和严格的调查”。同样在本月,民营企业与央企华润集团对外收购的两笔交易在同一天受挫。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年度报告显示,该委员会2014年审核了24宗来自中国的收购申请,这是遭到审核的中国买家数量连续第三年超过其它国家。
  总之,中资企业走出去要防全球经济衰退大环境、大趋势带来的风险,又要防止“水土不服”障碍。还是悠着点好一些!
  (余丰慧,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
  相关新闻&&&
  &海外投资警惕这些花招骗术日08:44&&&&作者:&&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夏心愉  杨女士经朋友介绍投了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原始股,结果却发现这家公司只是“借壳”上了美国的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介绍人称此是“纳斯达克的副板”,相当于中国的创业板,上市后股价肯定大涨。这个“上市”只是上了一个会员报价系统,不提供自动交易执行体系。警惕海外投资这些花招骗术  全球宏观经济走势叠加国内富裕阶层数量的攀升,让“海外投资”成为了热门话题。在经历了股市起伏、人民币汇率波动、一线城市房价已成追不上的“窜天猴”之后,有投资者把眼光放去了“海外”,甚至有不少观点直接预测2016年将是海外资产配置元年。  “境内资产篮子里好菜难找,要去海外挑挑看。”年前采访一场私人银行客户活动时我就听客户抛出这样的论点,并被赞同。  一方面,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金融教授Randolph在一项关于全球资产配置的调研中发现,全球高净值人群在本国之外配置的资产平均比例为24%,但在境内这个比例只有5%,高净值人群投资出海其实还在培育和成长的初级阶段;而另一方面,在一些投资主题的社交媒体群里,澳洲扫楼、美国置业、香港保险等话题,已经引起了热议。  一切还在起步阶段,但趋势已显,且热情已高企——这是一个有张力的组合。不少中产阶级其实在海外投资这事儿上还处于半启蒙,面对着海外完全陌生的市场环境和交易规则,却在盲人摸象的羊群效应下准备或开始下注。  问题是,海外投资这个香饽饽,真有那么好吃易吃吗?实际操作中,遇到过中介的花招、甚至投资陷阱者并不算少。“愉见财经”跟踪多个海外投资案例,采访记录了其中一些典型的花招骗术。  海外买房、炒股被“套”  张先生有过一单曾经看似“稳赚不赔”的投资:他付下首付款在美国买了一处别墅,房产中介承诺“包租两年”且能够“以租养贷”。投资后,一切都如中介所说的完美,张先生的确不需再为这房子花钱,而且听说房价还稳中有升。  张先生告诉“愉见财经”,他对投资决策的得意直到包租期满。他此时再通过各种渠道出租房屋,却发现这房子根本不好租,即便勉强租出去也租金低廉,非但不足以还贷还要动辄支付上千美元的维修费用,而如果想再转手卖出,卖价甚至没有当时的买价高。  张先生这才从业内打听到,原来他的买价比市场均价几乎高出了30%,而所谓的高租金回报、以租养贷全都“羊毛出在羊身上”。  张先生买房被套,杨女士则是炒股被套。她经朋友介绍投了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原始股,结果却发现这家公司只是“借壳”上了美国的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 Bulletin Board)。介绍人称此是“的副板”,相当于中国的创业板,上市后股价肯定大涨。并不了解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杨女士怎会知道,这个“上市”只是上了一个会员报价系统,不提供自动交易执行体系。换句话说,杨女士手上的股票难以卖出。  信息不对称、“小钱不当钱”、追求高收益、要求效果立竿见影,这是海外投资“花招”最易抓住的国内投资人四大弱点。宜信旗下海外投资品牌好望角咨询总裁詹惠敏在接受“愉见财经”采访时介绍了她多年的观察。  别让“先投点小钱”成为风控标准  影响着境内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至关重要的理由,有时候往往是“某个熟人也买过”,或是“中介销售人员说得好”。上述案例里的杨女士就栽在了这样的坑里。一名曾就职于搜房网熟悉此类业务的人士说,以海外置业为例,相当一部分投资人在买房时都没有前往当地实地考察过,只是听人推荐就能拍板;即便亲往考察,不少也只是在中介安排下集中看一两个盘,并没有时间对比研究,看到别人买了,自己就会买。  “过程中可能被隐匿掉的信息会有很多。”该人士说,比如,在一些地方,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酒店式管理公寓只是好租、但很不好卖,中介机构就会向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以“包租”为诱饵推介,结果买家都是境内投资人,未来想转卖也只能寻找境内投资人接盘;又比如,一些中介推介的所谓“价格实惠”的房产其实位于一些低端社区,又或是根本不在指定的大城市内,而在毗邻的小城市或周边地区。  更容易藏“猫腻”的是,根据各地政策不同,购房后会有每年的税收、房屋维护维修等隐性成本,这些是境内投资人不熟悉、甚至意想不到的。投资人如果不问,销售方很可能不会多说或一笔带过。有时候投资人要等真金白银付出去时,才第一次算出这笔帐有多大。正如上述案例里的张先生,直到收到一封邮件里的“开支清单”才恍然大悟:“刷个墙面、清洁个地摊要几百美元,处理废弃物也要每月花钱,经常一张清单过来就是上千美元开销。”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人容易从自己熟知的环境出发去判断境外情况。比如在杨女士的案例里,由于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设成熟,投资的公司“上市”、哪怕在新三板挂牌都是一件稀罕、神秘且有利可图的事情,但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等地,多层次资本市场里“挂牌”并没有那么困难和稳赚不赔,只有极小数公司能往上转板,很多公司也可能再被摘牌。此外,还不排除有公司打着海外上市的名义进行诈骗。  而在买房这件事情上,和境内高房价形成对比的是,不少海外发达国家的房价都不能匹敌北上广深,特别是在发达程度中等偏后的洲或城市,房价更低。“他们会觉得首付100多万人民币就能在旧金山买房,全款不到100万人民币就能在俄亥俄州政府哥伦布市买别墅,已经是划算的,因此容易轻信。”詹惠敏说。  曾在GMO资产管理公司做过多年基金管理人的詹惠敏,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更深一层。她觉得境内投资人的弱点有共性,很容易被一些玩“花招”的中介公司利用。詹惠敏目前也是宜信全资子公司好望角投资服务的总裁、宜信财富全球资产配置委员会成员。  在她看来,一些投资人有“小钱不当钱”的理财误区,并在欠缺风控手段、也找不到专家团队咨询的情况下,会把“先投点小钱试试水”作为一种本能的风控标准,不管是在投资基金、还是房产上。  以买房为例,如果首付资金本身也就几十万人民币,在不少境内投资人看来就算“小钱”。“他们不太愿意花时间研究、或花成本考察。”詹惠敏说。  一些中介机构吃准了投资人特点,还设计出一些低首付、甚至类似“炒楼花”(只需付房价5%~10%)的投资产品,配以房价上升预期下的高杠杆,就很容易让投资人掉以轻心。  别让“追求高收益”带来难以承受的高风险  除了“小钱不当钱”外,追求投资后的高收益、见效快和一劳永逸,也是相当一部分境内投资人的共性。比如上述以低投入的“原始股”博“上市”后翻倍收益的杨女士,正是受高收益的诱惑。  而从张先生的情况来看,假设中介没有玩加价“猫腻”,按合理市场价卖出房子,其势必也无法高租金包租,也就没有“以房养贷”的卖点。而“以房养贷”的一劳永逸恰恰是吸引张先生投资的要点。  搜房国际常务副总经理王凝此前接受采访时也提及了中介公司加价销售的“花招”。她给出的建议是,投资人在购房前应尽量了解当地市场价格,如有机会到现场需考察周边项目房产租售情况和价格,如果无法抵达现场,也可以从一些官方网站上了解意向国家的房产市场情况、交易流程及相关收费流程。  据詹惠敏对境外多国市场的了解,张先生遇到的情况不是个案,“澳洲的情况比美国严重”。张先生遇到的“花招”已算初级,据称,在一些案例里,连房屋按揭贷款产品都是国人不熟悉的梯度增长贷款,前几年月供较低(比如中介包打理的三年里可以只还利息不还本金),之后月供就会多起来。投资人如果不研究贷款协议,很可能会被“花招”玩进。  各种贷款工具(次贷危机后美国对此类产品收紧,但其它国家仍然可见)也被一些机构用来设计出高杠杆的房地产投资产品,比如诸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某种“炒楼花”形式。初期投入少、赌房价上涨而博取高收益,是最能吸引境内投资人的产品。这种设计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投资人是否足够了解各种工具、设计形式、以及背后的高风险。  别让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要真正做好海外投资,识别花招骗术只是第一课。在寻找到安全的投资渠道后,其实,无论是投资海外还是专注本土,真正能平衡避险与获利的技术活是“配置资产”。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说的一样:“资产配置多元化是投资的唯一免费午餐”。而这也是境内投资人的一块短板。  Randolph调研发现,我国境内投资人长期重储蓄、轻配置,更喜欢追逐高收益投资渠道,如房地产投资等,他们的非金融类资产占比50%以上,比北美投资者高出15个百分点;而由于缺少对全面操作投资资产配置的能力,使境内投资人的资产组合风险更高、收益却更低。  宜信财富《2016全球资产配置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当前高净值人士投资的“黄金法则”,建议投资者不但要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而且要进行多资产类别的配置,因为以“单一投资渠道”迅速积累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把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同时建议投资者要有意识地学习或者配置部分另类投资产品,以寻求在长线投资过程中的超额受益。  那么,怎样才能把鸡蛋放去不同的篮子里呢?Randolph表示,根据国际上普遍的认知,对于资产配置的依据和要求是:各类资产的回报是不完全相互关联的。  怎样才算是不完全相互关联?Randolph称,购买几只股票这样的方式并不算,因为股票之前的关联度极高。同理,股票和基金,房地产和信托,也都是有着极高关联度的。高关联度意味着,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相关资产会连带遭受损失。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投资者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其中的风险所在。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则建议投资者应循序渐进地选择相应投资类别。例如初涉海外配置的投资者,可以采用的投资母基金形式,相对来说更为稳健;在掌握足够的投资经验及能力后,再考虑投向具体的金融类产品乃至个体项目。法媒称中企大举收购外企:欲将五星红旗插遍世界日 07:53
参考消息网&
(83.57)(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消息网3月28日报道 法媒称,北京在经济下滑之际通过收购西方大企业及其技术重新部署大规模流动资金。  据法国《解放报》网站3月21日报道,中国再也不满足“世界工厂”的角色。它将五星红旗插到世界每个角落,不再仅仅在外企中持有少量股份。中国的半国营联合企业和私营集团毫不犹豫地收购能源和农业化学等战略领域的跨国公司。多年来,民族龙头企业的国际化是中央政权的一大首要任务。作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在通讯和家电领域成功兴建跨国公司(华为和海尔)。但在今年2月初,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是一个转折,象征着北京燃起新的国际资本雄心。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规模远远超过2013年总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这当然不是中国最后一场收购,因为中国经济非常需要在国门之外找到新的市场。  中国企业为何转向海外?  报道称,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活动倒退……2016年初,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和全球股市。所幸在这一连串不良数据背后藏着一个喜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生机勃勃。内部放缓导致中国企业巨头放眼海外,增加收购。它们的海外投资规模已经刷新纪录:专注于欧洲投资的亚欧联合资本公司(ACapital)指出,2015年,中国海外投资共计118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5%。投资目的具有多重性:掌握品牌、技术和经销商来提升价值链,获得未开发地区的市场份额,以及分散资金风险。这场攻势如此猛烈,2016年或将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海外投资曲线追平继而压过外企在华投资曲线。数据指出,当前两条曲线的差距仅为80亿美元,而在10年前的差距则高达480亿美元。在北京关注该领域的欧洲消息人士证实:“我们注意到这一重大趋势有一阵子了。中国正在变成资本净出口国。”  报道称,迄今胃口最大的是化学巨头中国化工。这个拥有14万员工的大国企在2015年以79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轮胎企业倍耐力,又对瑞士先正达提出了430亿美元的报价。今年2月3日,先正达接受了这一报价,但仍须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这场收购标志着一个真正的转折:中国人再也不畏手畏脚了。在他们看来,既然都要卖,那么就要买。亚欧联合资本公司曾为复星集团入股地中海俱乐部项目提供咨询,该咨询公司董事长龙博望解释说:“中国工业企业实现增长的地域范围不再局限于国内。它们如今在国际上找到了增长。为了保住竞争力,它们当下必须掌握经销商、品牌和'服务中心’。最近的收购浪潮证明中国开启工业转型,而且行之有效。”  欧洲已经变成中国人的新首选吗?  报道称,是的,毫无疑问。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22%的中国海外投资是在欧洲实现的,达到近250亿美元。北京的另一位西方消息人士评论说:“欧盟在技术领域就是中国人的'自助餐’。”分析人士还提到了导致欧洲资产贬值的“危机效应”。法国投资银行中国部经理克里斯蒂娜-朗贝尔—古埃解释说:“欧洲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遇挫,中国人利用这一点以更优惠的价格敲定收购。有的企业收购了欧洲的生产部门,在中欧之间的运输成本上挣钱。有的企业需要一个服务欧洲市场的切入点。中国人非常务实。”  中国人将继续投资哪些领域?  报道认为,一方面,中国化工、中国核工业和中海油等国有企业可以被视为北京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武装力量”:粮食自给自足、能源供应安全、工业和技术升级等。另一方面,私有企业力求保护资产。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的业务涉及三个领域:金融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该公司国际合作部总经理董斌表示,该公司资产仅有5%在海外,其他都在国内。该公司现在想平衡这一分配,希望到2020年投入海外的资产比例可达10%,到2050年达到20%。中国竞争太多,利润低,投资渠道有限。首创集团主要瞄准了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从行业来看,2015年投资涨幅最大的是工业。该领域的收购总额几乎翻了一番。相反,由于中国经济放缓,资源和原材料领域的投资额下降了60%,约为总投资的8%。克里斯蒂娜-朗贝尔—古埃说:“与中国最初的收购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收购目标的所属行业。3年到5年前,中国主要只收购原材料企业。如今转向了食品、房地产和技术领域,实现多样化。”(编译/赵可心)美称中国资金正收购八大美资产 并购规模前所未有
&&&&&&&&&&&& &&&& 美媒称,在有利的政策和获得海外资产的愿望的驱动下,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美国并购。  彭博新闻社网站3月30日报道,今年已经宣布的交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05亿美元,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两倍。以下是中国资金正在购置的几项资产。  豪华酒店   战略酒店与度假村公司的资产包括,奥斯汀和硅谷的四季酒店以及迈阿密与芝加哥的洲际饭店。中国安邦保险集团正准备斥资65亿美元,从总部位于纽约的私募基金公司——黑石集团手中收购这家公司。这距黑石收购该公司仅仅3个月。  更豪华的酒店   安邦保险集团目前还在收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国际集团的竞标中领先,其报价两次超过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喜达屋拥有的不动产价值约为40亿美元,包括纽约瑞吉酒店。安邦最新的出价约为140亿美元。  电冰箱、洗碗机和咖啡机   通用电气公司今年1月同意将其家电业务以5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海尔集团,这比伊莱克斯公司早些时候的出价高出20亿美元,但此前的交易因美国司法部的反对而流产。海尔集团还必须通过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和哥伦比亚四国政府的反垄断审查。  起重机   中国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收购位于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的起重机生产商特雷克斯公司。在特雷克斯公司与芬兰科尼起重机设备公司合并后,中联重科于今年1月发起了主动要约收购。上周,该公司把报价提高到了每股31美元。  《黑暗骑士》的好莱坞制作商   中国首富今年1月同意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哥斯拉》和《黑暗骑士》三部曲的制作商、《侏罗纪世界》的联合制作商——传奇影业公司。王健林将成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首位中国老板。  软件分销商   计算机、网络和软件分销商英迈公司今年2月被中国海航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收购,收购价约为60亿美元。英迈将成为这家中国企业的子公司。海航去年还收购了瑞士国际空港服务有限公司。上个月,该公司竞购伦敦机场失利。  同性恋交友应用   曾把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引进中国的北京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买下了全球最大的同性社交应用Grindr的过半数股份。该公司宣布以9300万美元的现金,收购这家美国公司60%的股份。  证券交易所   芝加哥证券交易所上月说,中国的重庆财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收购该交易所。这家有着134年历史的交易所,仅处理0.5%的美股交易。这项交易还需要通过管理部门的审批,如果收购成功,芝加哥证交所将成为第一家被中国企业收购的美国证券交易所。&外媒称中资全球大收购引警惕:很像日本80年代
&&&&&&&& 参考消息网4月4日报道 德国报刊近日关注了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大规模收购潮,想探究中国的目的何在。  德国之声网站3月31日援引瑞士《新苏黎世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低调的安邦想干什么?》的文章报道称,该文注意到了安邦集团正在竞购喜达屋酒店集团。  文章称,中国企业想要收购美国企业,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这些天,中国的安邦保险集团正在竞购喜达屋酒店集团,这牵动了华尔街的神经。 2015年底,万豪国际已经对喜达屋集团提出了报价,随后中国安邦提出了更高的收购价。然后,万豪再一次提高报价,但又被安邦的新报价压过。在中国,安邦 集团在吸纳客户资金时表现得非常强势。此前,安邦已经收购了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现在还想通过收购喜达屋来进一步拓展其在美国的投资组合。  文章写道,不少分析人士都由此回想起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而在现今的竞购喜达屋一案 中,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收购方可疑的动机,还有喜达屋集团出售的原因。该集团拥有喜来登、威斯汀、艾美、瑞吉、W饭店等多个连锁酒店品牌。分析人士认 为,喜达屋集团正成为自己成功战略的牺牲品。其他更大的竞争对手也复制了喜达屋的战略,让喜达屋现在步履维艰。此外,Airbnb之类的新型住宿平台经营 模式,也在蚕食喜达屋的客户群。因此,对于喜达屋集团而言,出售可能是最好的战略选择。至于安邦集团究竟是不是最佳买主,目前还不明朗。  德国《时代周报》30日发表题为《大采购之旅》的文章称,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文章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  文章写道,如果中国的大举收购依然这般继续下去呢?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投资又会成为一个问题。中国投资不太容易受到欢迎,有着多种原因:中国没有给外国以完全对等的中国市场准入权;而并购后技术流入中国、削弱(西方的)长期竞争力,这一危险也没能排除。今天10:12&2016年 3月20日 02:072016年 3月28日 00:22中国近年海外大规模投资 成中国崛起的一大标志日10:15
&&&中国海外投资趋多元  本报记者 王丕屹  中国资金海外投资,从买房子到买公司,投资方向越来越多。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说,中国的资金正在走出国门,进入从私人入手住宅到中国企业收购公司等海外多个领域。所有迹象均表明,这种趋势将会加速。华文媒体分析,中国资金海外投资呈现出多元特征,但风险和机遇并存。  买房子,入门级投资  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温哥华楼市持续火爆,加拿大国家银行分析指出,2015年温哥华楼市,有1/3买家来自中国,共斥资127亿加元在温哥华置业。数据显示,温哥华独立屋平均屋价达到180万加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30%,其中温哥华西区,独立屋的平均价格更高达300万加元。金融分析员劳特利奇表示,对于上述数据,他感到意外,因为温哥华一向比较吸引海外的移民和资金,楼市也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资金在海外置业早已不是新鲜事。万国置地日前发布《2016全球房产投资展望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去年中国海外地产投资出现飙升,全年达到980亿美元,同比增长52%。 2014年,在地产方面,中国海外投资额已经增长到了646亿美元,这比2013年大涨了68%。  有研究机构专门对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海外投资地域倾向进行了调查,最受青睐的五大城市都位于美国和加拿大:洛杉矶占18%,旧金山占16.5%,温哥华占13.6%,纽约占9.9%,西雅图占8.5%。  买公司,升级版投资  2016年以来,中国的海外并购投资已达到1060亿美元,逼近2015年全年的1090亿美元。让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融入全球经济秩序肯定是有益的。尽管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加可能带来巨大好处,但也存在风险。  澳大利亚新快网报道称,上海独立经济师谢安迪表示,中国企业会延续在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的收购狂潮。而寻求增值和收益机遇的保险公司可能成为澳大利亚新的购买势力。  中国企业,尤其是保险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储备。谢安迪说:“部分保险公司所做的就是向中国零售投资者出售带有收益担保的所谓信托产品。它们把这些钱用来收购外企。你向中国一些零售投资者保证5%(的收益率),而当地银行仅能给出2%或3%,那对方会觉得这很不错。”观察家预计,寻求增值和收益机遇的保险公司可能成为澳大利亚新的购买力。  控风险,机遇并挑战  中国安邦保险集团2014年以19.5亿美元,收购美国纽约著名地标华尔道夫酒店,成为美国旅馆业历来最大一笔交易,震撼各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盛宴”从2009年开始,国际知名会计公司德勤预估,每年中国海外投资激增三成。著名收购案例不胜枚举,如:大连集团去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中国复星国际集团以7.25亿美元,收购华尔街大通曼哈顿广场。美国东西两岸,中国财团购旅馆、标购大笔土地,拟开发成商业或住商混合大楼;或购买酒庄、度假中心,案例多不胜数。这些海外收购案例,带给中国人民族自豪感,认为中国人世纪到来。  中国近年海外大规模投资,成“中国崛起”的一大标志。华文媒体熟悉中国和海外的投资情况,美国《世界日报》分析,中国经济加速发展、资源和技术需求增加,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进行全球战略布局。这自然引人联想:这些投资适合否?风险多高?最终会不会被外国借金融操作手段而让你走入陷阱?(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 3月31日 20:104月3日 05:54&外媒评中企海外并购潮:已成世界投资三大来源之一
&&&&&&&&&&&& 自2016年年初以来,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并购势头似乎将超过创下史上最高纪录的2015年。&&&& 外媒最近持续关注中国企业放眼海外,掀起并购浪潮,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到国外寻找新市场。有外媒评论称,此举表明“中国已踏上行之有效的工业转型之路”。外媒普遍提到,自年初以来,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并购势头似乎将超过创下史上最高纪录的2015年。英国《金融时报》就此评论称,中国对外投资剧增彰显企业对国家前景充满信心。日本《朝日新闻》题为《中国企业在全世界展开收购攻势》的报道称,中国企业收购对象包括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等。它们已经不满足于饱和的国内市场,试图在全世界广开财路。法 国《解放报》评论称,中国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的角色,半国有的联合企业和私营企业集团正在收购能源、农业、化工等战略领域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今年2月 初中化出价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象征着中国燃起新的国际资本雄心。这场收购也标志着一个真正的转折:中国人再也不畏首畏尾了。该报还预测,2016年或将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中企海外投资曲线追平继而压过外企在华投资曲线,中国正在变成资本净出口国。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载文称,对外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惊人崛起而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国直接投资三大来源之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助力其拓展国际市场,对冲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西班牙《世界报》刊文说,中国企业掀起了海外并购高潮,力图在经济放缓和货币贬值的背景下打开国际市场。《朝日新闻》称,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意识到去国外挣钱的必要性。《解 放报》报道认为,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是因为中国经济非常需要在国外找到新市场。国内经济放缓导致中国企业巨头放眼海外、增加收购,它们的投资目的具有多 重性:掌握品牌、技术和经销商来提升价值链,获得未开发地区的市场份额,以及分散资金风险。报道引述亚欧联合资本总裁龙博望的解读称,中国工业企业如今在 国际上找到了增长点,最近的收购浪潮证明中国开启工业转型且行之有效。《金融时报》则认为,中国资本大举在海外收购,一是为规避人民币贬值而作出的投资组合多元化选择;二是由于国内部分企业业绩恶化,现金流动大幅减少,有投资意愿和能力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收益更高的海外企业或外国资产。不过,也有外媒提醒,中国加速海外并购也引发一些担心。韩 国《中央日报》网站、《朝日新闻》和《华尔街日报》等声称,急速的收购容易引发对方国家对技术流出的警惕;并购或成中国资本规避监督“逃亡”海外的一个渠 道;中国企业如果通过贷款方式猎杀海外企业的做法失败,或者并购后业绩不佳难以偿还贷款利息,就会陷入“并购的诅咒”。3月29日 15:53&3月28日 07:45&&&&&&&&&&&&&&3月17日 15:36&中国公司海外买买买 十年内已超越日英日 07:57来源:   私募股权公司KKR & Co。全球宏观和资产配置主管亨利?麦克维(Henry McVey)近期到访中国并且刚刚回国发布了报告。  麦克维在其报告中写道:“毫无疑问,此次出访中国的主流观点集中在中国众多商界领袖收购合并企业和资产的愿望,以及中国商界精英们想要在中国以外寻求更大发展的欲望。”  中国公司近几年一直忙于收购外国企业,2015年成绩尤为突出,共完成607起收购方案,总价值创下记录达1125亿美元.2016年收购规模扩大延伸,例如,阿里巴巴公司表示将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东南亚在线购物网站Lazada,同时还有中国化工亿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正达公司。  据高盛集团帕万?瓦利(Pawan Tewari)以及从事科技、媒体和电信行业运营的巴里?奥布莱恩(Barry OBrien),事实上,今年到现在中国的海外并购已经几乎要打破2015年全年的记录水平。  瓦利和奥布莱恩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的买家企业希望能够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而有助于其在价值链上获取更大份额的利润。”  麦克维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某些中国企业还希望可以通过并购得到技术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人才。这些中国企业还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发达市场中消费者的行为,为进驻当地成熟的市场做准备。  以下是麦克维相关问题的报告:中国在过去25年期间并购交易量大增:十年内已超越日、英、澳直逼美国  某些公司的收购项目与其公司内部建立的在特定领域“快速跟进者”战略相关,但与我们对话的大部分高管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收购海外公司,连带获得海外公司的客户信息、全球供应链、分销网络以及优异的知识产权。如果我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期待中国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更多的全球海外企业并购,同时期待未来全球商品价格大幅削减。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外的监管部门因为疯狂的并购项目越来越不安。有报道称中国监管部门反对安邦大量积累海外资产,在此之后,业巨头安邦公司放弃对喜达屋酒店集团的并购投标。  美国的国会议员担心中国企业并购获取敏感技术和信息,海尔公司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以及某个中国企业牵头的投资者团队竞价收购芝加哥股票交易所,这些收购案让美国国会议员的担心加剧。  即使这样,收购交易从没有受阻,而且中国政府通常都是支持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的。麦克维报告中表示,在去年八月份中国货币开始贬值后,中国企业显然把工作重点放到通过并购获取中国之外的资产。这其中也蕴含某些合理的产业逻辑。例如,中国企业越来越希望可以将国内经济过剩生产力转移到像美国那样的新市场中。  拥有充裕现金中国国有公司长期主导着海外并购项目,但是高盛认为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私营企业参与并购。中国政府最近简化了并购的程序准则,我们预计将会有更多中国公司积极参与海外并购项目。&外媒: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海外投资国
参考消息网5月16日报道 外媒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另一个方面超越了美国——迄今为止今年中国企业达成的海外交易金额居全球第一。这些交易大多是收购外国公司,自1月份以来交易金额达到1108亿美元。  据《印度时报》网站5月12日报道,英国数据提供商迪罗基公司的数据显示,实际上,中资企业已经超过了它们2015年全年的对外收购记录——1068亿美元。今年以来中资企业高于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已达成17桩,其中交易金额最高的是中国化工集团以现金收购瑞士农药和种子公司先正达,总额达430亿美元。  报道称,自2007年以来,美国一直在跨境并购中名列第一。迪罗基公司预测,到2016年底,中国将超过美国。  这次海外收购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减缓。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的高级经济学家阿卜杜勒·埃伦班告诉《印度时报》记者,经济持续减缓可能正迫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新的途径以保持增长。  报道称,中国企业发现很难在本国找到合适的投资目的地。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治家的反华言论几乎未能阻止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金融数据公司说,中国企业去年收购了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25家公司,而年分别只有4家和9家。  分析人士还说,今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将比2015年增长一倍多,因为中国企业今年打算收购的外国公司超过1000家。根据迪罗基公司的数据,去年中国企业集团取得了598家公司的控制权。  报道称,推动海外收购的一个目的就是把中国制造业的过剩产能转到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需要这一能力的其他地区。2016年 6月7日 10:40&2016年 6月4日 01:30外媒:中企海外并购频夭折 卖方忧交易无法完成
日05:12&&&&&&&&& 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对境外资产创纪录的需求,在今年上半年支撑了多起跨境并购交易。然而,在多个集团最近在关键节点退出竞购谈判之后,人们对中国企业进一步推动并购交易活动的信心已经减弱。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日报道,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到6月份,中国企业达成了1211亿美元的跨境并购交易,稳超2015年创下的全年对外并购交易额最高纪录——1115亿美元。  这轮由部分中国最大国企和民企掀起的收购狂潮,与2013年以来全球并购活动最疲软的上半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全球每个主要地区的交易规模下跌之际,总部驻中国的企业开展的并购交易占了所有跨境并购活动的21%。  德意志银行亚太区并购业务主管马约兰·埃拉林加姆表示:“中国企业对境外资产的收购欲保持坚挺,它也是2016年全球并购活动的少数亮点之一。”  埃拉林加姆指出,对高科技的需求、人民币的疲软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都是今年上半年促使中国企业寻找境外资产的原因。  报道称,但是近日来,由于更多与中国企业有关的并购谈判夭折,对于中国大规模并购交易能否持久,部分业内观察人士表示了越来越大的怀疑。  最近,中国最大的重型设备制造商之一中联重科,放弃了对美国起重机制造商特雷克斯(Terex)34亿美元的竞购。此前,中联重科曾试图对正在洽购后者的芬兰科尼集团(Konecranes)横刀夺爱。  自去年12月以来,中联重科一直在争取与特雷克斯达成协议。不过,5月底面临日益临近的截止日期时,中联重科退出了这一并购,称原因是双方未能就并购价格达成一致。  摩根大通全球并购业务协同主管埃尔南·克里斯特纳表示:“由于既存在负责任的收购方,也存在不那么负责的收购方,对于这轮中国并购交易活动能有多持久仍没有确定结论。我曾(见证)部分客户在六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买家的态度从满怀热情到不感兴趣,从'太好了,让我们找个中国买家’到对部分中国买家深感担忧。”  报道称,没有哪一宗并购交易,能够比安邦保险今年3月对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140亿美元的竞购,更好地代表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谈判中不成功的那一面。  监管方面的影响被证明是2016年年初以来,左右中国并购交易命运的一大因素。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1月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CFIUS)否决了中国风险资本集团GO Scale以30亿美元收购飞利浦Lumileds照明业务的交易。  今年6月,在中国化工不得不向CFIUS重新提交申请之后,人们对中国化工及其对先正达的收购所涉及的监管风险也越来越担忧。此事凸显出中国集团并购敏感资产时所面临的风险。  不过,有专家指出,如今阻止中国进一步开展对外投资的最大因素,并不是监管机构,而是卖方对买方完不成交易的担忧。  美国瑞格律师事务所驻香港合伙人詹姆斯·利德伯里表示:“中国买家对选择投资目标十分小心。然而,实际上更大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担心中国买家无法完成交易,卖方正变得不愿与中国买家打交道。”  利德伯里指出,今年2月总部驻美国的飞兆半导体拒绝了来自华润微电子和华创投资的2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选择了开价更低的一家美国集团。  利德伯里表示,这并非唯一拒绝中资公司、选择自己认为更可靠的竞标者的公司,“在不那么显眼的地方,情况一直都是这样”。&中国信保报告:政治风险制约中国企业全球布局日16:42
中国证券网&&&&&&&& 中国证券网讯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的2016年《全球投资风险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政治风险,尤其是政府违约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实现。  据新华社9月13日报道,中国信保副总经理黄志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报告时说,中国信保的承保、理赔、调研及相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政治风险,尤其是政府违约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除传统施工、生产安全之外的所有安全风险)成为当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风险,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实现。  报告显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面对的政府违约风险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更加突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政治安全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全球政治与安全格局面临调整重塑矛盾,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难以平复,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一些地区社会安全形势恶化,政治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持续凸显。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科技革命与工业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程度相对有限,需求不足、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均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同期发布的2016年《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国家风险参考评级15国调升、13国调降;主权信用风险显著国家28个。国家风险水平下降、评级调升的原因主要包括欧洲部分国家逐渐摆脱债务危机影响,阿根廷与国际债务人达成重组协议、逐步走出债务危机,伊朗、古巴等国同西方世界关系改善,制裁逐步解除等。国家风险水平上升、评级调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国际油价低位徘徊对石油出口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使得部分中小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加大等。&中国企业“走出去”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日 09:50&& 源:
  随着中国企业持续开拓全球境外市场,“走出去”的路径日趋多元化,注重资产配置,逐渐走向全球价值链前端。业内人士预计,目前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产业包括基建、高科技与精准制造,未来增长较快的包括生命科技、环保技术与文化产业。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呈现显著增长,一方面来自企业内生性的发展需求,比如产品面临转型升级,而国内企业估值偏高,选择出海并购的投资回报率更胜一筹。”德勤中国企业并购融资顾问服务合伙人陈尚礼说,另一方面来自外部性的政策鼓励,比如“”。  商务部数据显示,1-7月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459个,涉及6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15个行业,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超过2015年总额,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另外,前7个月我国企业与“”相关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79.6亿元,同比增长24.1%。  “依然是中国企业最热门的投资目的国,交易活跃度居高不下,排名靠前的还有德国、以色列和印度。”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席杨莹说,在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不断崛起,约占三分之二,呈现出来的多元化资产配置和价值追求也反映了企业越来越成熟。  今年4月份,绿叶医疗完成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私立医院集团交易金额6.88亿美元,7月份宣布拟逾12亿美元收购印度药厂,刷新企业海外并购金额。  另外,金融危机过后,很多西方汽车企业在财务压力之下,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合适买家这一趋势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包括并购与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增长态势有望延续至2020年或以后。  不过,相比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约50%,中国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不到20%,尤其是面对全球文化差异、监管问题以及商业准则等方面的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去”且“走得好”仍有一段较长的路程。  曾家喻户晓的“蝴蝶牌”缝纫机企业副总经理李晓峰表示,虽然过去接连收购盘活了两家德国“百年老店”,突出重围,可面对全球市场竞争,依然要紧跟技术创新,同时在商业策略上“智取”。  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高层则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形容了企业这些年“走出去”的心境:中国企业即便在国际舞台上逐步长大,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切勿太快,需充分做好不同地区的政策和市场调研。港媒看中企在欧洲“买买买”:收购欲望似永无止境
日 10:31&& 来源:
  参考消息网10月1日报道,港媒称,从足球俱乐部到工厂,再到,中国企业对购买欧洲资产的欲望似乎永无止境。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6日报道,对欧洲而言,一方面,中国抢购欧洲资产对它们来说是笔好买卖;另一方面,它们又越来越担心中国将欧洲最好的东西买走。  去年,北京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倡议,这是一项10年内推动中国变身为世界制造强国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此后,欧洲的这种复杂情绪进一步加剧。  中国欧盟商会为管理中国分支机构的企业老总举办了一场圆桌会议,讨论“中国的工业革命”。  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伍特克说:“貌似中国人手里正拿着一张很长的购物单。”他说,这或许会加剧外界对“红色中国将买下欧洲”的担忧。  在今年5月中国家电制造商宣布将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后,争论愈演愈烈。这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笔投资之一。  伍特克说:“对中国投资者而言,购买欧洲的飞机场很正常,但难以想象欧洲企业在中国做同样的事情。”他一直呼吁对在华欧洲企业提供同等待遇。  中国欧盟商会本月公布的年报称,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已达110宗,不论是已完成的还是即将进行的投资案,“这都是一个极为强势的年份”。  报告称,经济下行、不友好的待遇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都在考验在华欧洲企业。  报道称,在欧洲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后,尤其是在中国的私营和公有企业变得更加有钱后,欧洲企业资产对中国企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现在,中国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欧洲企业已成为最受中国企业青睐的目标,收购它们可以使其投资多样化,并成为提升价值链的一条捷径。  浙江桐庐县箱包制造商力高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爱芳在2011年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抓住了收购了1993年创立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海格林品牌的机遇。  潘爱芳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横扫海外市场,我们的出口大幅下滑。这让我们认识到在贴牌生产模式下,我们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在每轮市场波动时,注定受到的影响最大。”  此后,力高控股开始寻找机会,收购现成品牌,并将重点从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模式转移。  2011年给它带来了机遇,该公司毫不犹豫地收购了海格林品牌。  潘爱芳说,在斥资6000万美元进行收购后,公司提升了自己的市场形象,并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让该品牌的销售额增加了近一倍,并在欧洲聘请了高质量的设计团队。潘爱芳说,力高控股公司现在是2万多家中国同行嫉妒的对象,由于缺乏设计能力和独创性,这些企业正面临利润空间缩小的困境。  摩根斯坦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文·张说,中国过剩的资金正面临一个不太有利的经济环境,欧洲的开放和这些资金令中国投资者与欧洲资产形成了最佳的配对。  史蒂文·张说:“一旦中国经济能在国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遇,以及欧洲经济复苏令其企业价值回升,(抢购欧洲资产的)热潮可能会慢慢降温,并由此减弱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但对力高控股公司的潘爱芳来说,收购海格林品牌为她的公司提供了一块开拓海外市场的跳板。她说:“我们将继续寻找全球并购的机遇,因为贴牌生产只能是死路一条。”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