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第一季是好事吧?

疯狂的中国房市,早被这部五星港剧说中--百度百家
疯狂的中国房市,早被这部五星港剧说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居然有比电影还要疯狂的行业
昨天头图,炸了。
如某位毒友所说,可能是Sir文章意见分歧最大的一篇。
感谢所有理解的,也接受所有批评的。
Sir特别想回应的,是下面这个毒友。
很佩服这个公众号能将评论区的留言选成讨论区,让读者在接受作者的引导之后重新思考。希望这个号能一直做下去。@好名字
嗯,言论自由比言论正确重要得多,只要你们支持,《毒舌》会一直做下去。
好,进正题。
今天,Sir想聊聊近期朋友圈另一个热点——房地产。
比如有这么一则新闻:&
连孕妇都要坚持离婚……
还有一则国字头的媒体发表题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评论文章。
文中提到:
有人感叹:美的、海尔、苏宁、国美做地产,娃哈哈、喜之郎、五粮液做地产,连长城床垫都在做地产,房地产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
看完后,是不是感觉更不好了?
我们对房子的挫败感,总让Sir想起一部香港电影,彭浩翔导演,何超仪主演的《维多利亚一号》。
英文名《Dream& Home》。
故事大写的绝望。
女子郑丽棠为了实现儿时梦想,拥有一间能看到维多利亚港的房间,不惜靠杀人制造凶宅来对抗疯涨的楼价。
当然,这是夸张的戏剧效果。
相比之下,Sir更想推荐那些通过影像,更深入审视现实的作品。
这些,才算经典。
最近,又有一部经典在TVB深夜重播。
当年追得Sir三魂不见七魄,今天再看,依然心潮澎湃。
超五星推荐——
《创世纪》
《创世纪》是TVB1999年出品的台庆剧,分两部,共107集。
导演戚其义,编剧班底以司徒锦源为首。
主演囊括香港无线老中青台柱,包括罗嘉良、陈锦鸿、郭晋安、郭可盈、汪明荃、秦沛、古天乐、蔡少芬等等,林峯、刘恺威、黄宗泽等新人也有出演。
从题材上来说,《创世纪》是TVB的传统强项,商战加家族戏。
在港剧的黄金时代,这类题材的剧集一直都很敏锐地号准香港社会变迁的脉搏。
某种程度上,《创世纪》可以说是同样经典的《大时代》的PLUS版。
后者说股市,前者是房市,不管是哪个“市”,骨子里都是讲疯魔的欲望——
传统家族里的人伦道义如何被金钱巨轮碾压,还有没有人能守住初心。
《创世纪》堪称港剧的高峰之作,耗资1.5亿港币,迄今为止,仍是TVB成本最高一部。
不仅如此,剧中几个角色叶荣添、许文彪、霍景良、方建平,都可以说刻画入骨,金句不断。
尤其对房地产的超预言,再一次印证了Sir的“邪门歪理”——
电影来自生活,又将反哺生活。
比如,为什么要买房?
我们先来看一段台词,来自大反派许文彪:
我不是没有尝试过,我尝试安分守己,拼命干活!挣那么一点点钱!我试过!
但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他们懂建筑懂盖楼吗?他们只是拿一点点钱出来,花一点点时间,把房价炒高不断的赚大钱!
这叫做公平吗?
你去问问他们!随便问一个人!问问他们需要些什么!
他们的答案你很简单,只想要一间很普通很普通的房子!为什么他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供一间房子呢?
因为是那些有钱人在耍他们!越有钱的就越玩的起!
这个世界公平吗?这个世界公平吗?!
这段话其实是编剧司徒锦源,借许文彪之口说出来的。
也是他自己的心曲。
司徒锦源,这位曾经为杜琪峰写出《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非常突然》等经典剧本的编剧,在1999年回归香港无线,创作了这部《创世纪》。
45岁的他没有买房,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为何用真金白银买楼,建筑商只给你七成实用面积,你也要接受这近乎骗人的行为?”
在他看来,政府是保护极少数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实力雄厚的房地产财阀,比如剧中的奸商霍景良。
霍景良曾经说过:
“你看外面的大楼,我敢说十栋有九栋是骗回来的,就看你是做骗人的那个还是被骗的那个!”
司徒锦源应该是倾向于赞同“为富不仁”四个字。
房市就是这帮人的游戏场。
还不够清楚吗?陈锦鸿扮演的许文彪,正是司徒锦源的代言人(是的,并不是罗嘉良扮演的叶荣添)——
从外形上看,都戴着眼镜。
许文彪天生遗传母亲的哮喘,想通过跑马拉松来锻炼身体。
司徒锦源,天妒英才,48岁因为肺癌在香港过世。
或许,司徒锦源在许文彪这个角色里寄托了不少个人的情愫。
也正因为此,许文彪成为TVB剧里思想最丰富的反派。
他的“变坏”是一个本来打算安分守己,相信天道酬勤的有志青年。
在不断被挑战做人的原则,被冲击道德的防线后,最终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更轻松”的道路——
投入到翻云覆雨的房产交易中,成为叶荣添的幕后师爷。
而一旦羽翼丰满,又站在好兄弟的对立面。
读懂许文彪和叶荣添的关系,也就读懂《创世纪》了。
与从小凄惨的许文彪不同,叶荣添的家庭,是半路中落的。
所以,他是达尔文主义的绝对信徒,相信适者生存。
有人的地方就有变数,有变数就还有机会。
这个角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不是滥好人,但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辈。
他做生意时可以说不择手段。
但是做人又恪守对家人、朋友的忠诚,对恋人也算有情义。
是真正把职场和生活分得很开的男人。
还记得叶荣添的第一桶金是怎么赚出来的么?
图片来自网络
屋村就是公房,是港澳一带对于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廉租房的称呼。
如果经常看港片的,对屋村的环境应该不会陌生。
不少电影都有过展示,《天水围》系列、《窃听风云3》,还有麦浚龙的恐怖片《僵尸》。
屋村是时代产物。
相对逼仄、沉闷的建筑环境,在香港发展的早期却成为部分房地产商人掘金的战场。
可以说叶荣添的发迹也是有“原罪”的,也是在灰色地带里摸爬滚打过来的。
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悟性高,很会学习。
在《创世纪》的后半部,他想到了一个故事,并且拿这个故事作为自己的毕生梦想——建造一个无烟城。
这个梦想并不是他的。
是他的好朋友兼敌人,许文彪。
把中国人一步一步地带向全世界,在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是下一个世纪。
为中国人提供最好的民生设施,把全世界最理想的城市规划融汇一体。
有没有发现,这一对相爱相杀的好基友构思的“无烟城”,神似上海浦东,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
而此时,真实的“无烟城”房价飙升。
在要不要买房的问题上,我们其实是为所谓的“安全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奸商霍景良有一句台词,太戳真相。
他说香港人有“一窝蜂”的毛病
省吃俭用玩股票,妄想一朝发财,他们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赢家是什么人。
眼下,到处可见“一窝蜂”。
如新闻报道,因为担心限购政策,上海市民也纷纷涌入民政局办起了“离婚手续”。
这,应该不是叶荣添所能想象得到的“安居乐业”吧?
说白了,无烟城,其实寄托了香港人崇尚自我奋斗,创造理想家园的信仰。
整部《创世纪》,其实一直在强调"家的概念”。
还记得叶荣添最后震撼人心的演讲么——
我记得我爸爸曾经说过:“万丈高楼从地起”,当时我爸爸希望我明白“做人要务实”这个道理。
但是到了今天,我从中领略到另一番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他来的地方,就是他的家,所以,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个基础的话,我们所走的路就不会宽敞,也不可能攀得更高。
但最后真正赢得“家的幸福”的,不是聪明的许文彪,也不是自信的叶荣添,恰恰是“三兄弟”中,最傻乎乎的马志强。
他说不出那种听起来振聋发聩的强者金句。
马志强的名言是:
做人真正的精神,首先是要让身边的人开心,然后自己才会开心,这种才是做人真正要享受的意义。
他用简单消解复杂,用善良抵御心计,活得很坦然。
但也正因为此,马志强没有疯狂投入到尔虞我诈的商战中。
与叶荣添、许文彪相比,他是唯一做成了自己的那个。
这是不是在暗示:无为,有时候是一种保护机制。
在Sir看来,《创世纪》的本质,是反英雄主义。
它不经意呈现的,是理想主义者在失败,或成功后不可避免的绝望与茫然。
有一场戏,Sir至今想起来,都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感。
这段情节讲的是“放弃”——
许文彪得知自己的恩师、人生导师坚叔也在收黑钱,为地产商贩卖内部信息。
本来就遭遇家庭压力的他已经到达崩溃的边缘,他照旧打算靠跑马拉松来发泄。
但是随着他超过一个又一个跑友,脑海里却浮现着曾经经历的一切。
他突然开始怀疑自己如此坚持的意义是什么。
赢了又如何呢?
于是,在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然后“潇洒”地掉转头离开跑道。
终于,他放弃了之前坚持的所有原则。
选择成为他最不想成为的自己。
当然,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像许文彪那样,面临大善大恶的选择。
我们经常面对的选择往往是很具体,甚至是很庸常的,比如要不要买房。
坦白讲,很多人都说过,我不要买房,我打算租房,租房多好啊,不想住了就搬家,可以尝试不同的地方,不同风格的房间等等。
可是,当年这样说过的这些人坚持下去的越来越少,看房买房的越来越多。
怀揣着诗与远方的我们,或许曾经鄙视过为几块砖瓦所累的现实生活。
但随着亲密关系的稳定,家庭成员的加入,社交圈子的更迭,拥有自己的房子越来越成为刚需。
而讽刺的是,很可能,我们开始像许文彪那样选择了被欲望裹挟得更紧,更喘不过气的生活。
这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我们反对媚俗,希望获得身心的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所带来的失衡、无所适从又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相反,媚俗反而是容易的。它只需要你放下个人意志、个人追求去迎合大多数的意志,于个人来说又是轻松的。
这就是轻与重的悖论。
可惜,在此之后,Sir鲜少看到对人生困境如此精确描述的TVB剧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毒舌电影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大的原创电影自媒体,公众号:毒舌电影,微信ID:dsmovie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昨天楼市两件大事,一个是北京突然提高首付比例。限贷力度最大,另...
老胡说科技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人民日报评炒房:失去奋斗 房产再多我们也无家可归!
&lt!--报名窗--&gt原标题:【锐评】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这段时间以来,房价问题备受关注。在杭州,一条限购令,五千追随者,限购实施前一天签约5105套房产;在上海,为了获得更低的首付和契税,不少市民排队假离婚;在北京,一家上市公司通过出售两套学区房来续命保壳……全国大中城市这一轮房价风云,制造出新一轮楼市热潮,也在众人心中卷起波澜。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有人冷眼旁观,有人莫名恐慌,有人犹豫观望,有人则不惜借高利贷凑首付,房价就像一面多棱镜,映照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选择。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上涨预期的助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经济学的专业分析,从各个角度展现出房地产市场的复杂。高企的房价,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已经显现。早在深圳房价上涨时,网上就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商人10年前卖房创业,经过10年的艰辛奋斗,又用赚来的钱把当年卖掉的房子买了回来。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用一种近乎寓言的方式戳到了现实的痛点:在快速上涨的房价面前,奋斗者最终又回到了起点。于是,有企业主关厂炒房,直言“开工厂不如买几套房”;而有房一族则从房价涨幅与工资收入的对比中发现,“房子升值秒杀努力工作”。这些社会现象潜藏着这样一个逻辑,即快速上涨的房价,会令奋斗的价值贬值,解构奋斗的意义。这或许是高房价对社会心态的最大影响。“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这句话应该是一个社会最为牢固的共识。只有人们相信奋斗与劳动,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一个社会才能充满生机活力。相反,如果一套房子的升值就能覆盖奋斗的努力,甚至成为一个人无论怎样奋斗都无法跨越的鸿沟,那么按照理性选择的原理,房产投机自会大行其道,而踏踏实实的奋斗、勤勤恳恳的努力,则会遭到冷落。而当努力奋斗还不如投机房产,就可能树立一种错误的导向和价值观。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其中住户部门新增贷款占比近9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有人感叹:美的、海尔、苏宁、国美做地产,娃哈哈、喜之郎、五粮液做地产,连长城床垫都在做地产,房地产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如果公众把更多精力放在房地产投机的短期收益上,就会挤占为长期目标努力奋斗的空间;而如果企业偏离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则有可能丢失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最终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房价涨跌有其自身规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有自身路径。但无论怎样,都不应该让房价消解奋斗的价值。否则,没房的人为房子日夜奔波,成为物质上的房奴;炒房的人则梦想着躺着把钱挣了,成为精神上的房奴。其结果,则可能是房价在高歌猛进中,消解了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当每个人都相信依靠奋斗能够改变命运,当每个企业都相信坚持主业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这个社会才能释放更强发展动力、开拓更好发展前景。纵览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史,房地产可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房价高企而失去对奋斗的信仰,相比于房子,我们更应该相信自己的双手;相比于炒房,我们更应该激发努力奋斗的士气。否则,失去奋斗,拥有再多的房产,我们也将无家可归。早前报道:1个月如何买3套“首套房”:炒房洪流中的数据后门 11:35:32财新网原标题:炒房洪流中的数据后门【财新网】(专栏作家涂子沛)最近的房地产市场有点热,热到从专家学者到扫地大妈都在谈论买房的事,热到不说点房子的事,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待着。9月25日,楼市四小龙之一的南京重启限购,而一周前杭州也刚出台限购政策,外地人在杭只许买一套住宅,限购前一日更是刷出了5105套的单日交易纪录。哪里有开盘,哪里就有抢购,抢到的眉飞色舞,没抢到的垂头丧气。比楼市更热的还有各种传言,媒体圈里传播着这样一个故事:有投资客一口气买了20多套房子。如果是买商业用房,比如酒店式公寓,这是可能的,因为商业用房不限购不限贷,可如果是住宅,就蹊跷了。根据政策,一户家庭若已购两套以上住房且仍有贷款,再次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时,银行会拒贷。没有了杠杆,炒房客的资金压力是非常大的,很难下那么大的手笔。但是,一位朋友却神秘兮兮地在朋友圈告诉我,有办法一个月内买3套“首套房”。办法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动用什么关系、打通什么环节,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我们的征信系统基本来自央行,央妈负责打通各个银行的门弟界线,让信息共享,也就是说只要能蒙住央妈就成功了一半。办完一套房子的贷款时,征信系统不会立即显示贷款记录,因此出现“明明已贷款,系统却无记录”现象。央行的征信系统中,个人信息每月才更新1次,而银行审批放贷仅需数日。从理论上说,如果巧妙地利用这一时间差,市民就有机会在1个月内买3套“首套房”,分别在A、B、C三家银行成功办理贷款。不得不说,办法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不是不可能的。炒房的数据后门不只一个百密总有一疏,任何政策都可能有漏洞,这位朋友的方法让我想起了“进京证”。外地车进入北京需要办理进京证。从2014年元旦起,北京将进京证的有效期从最长半年缩减至最长7天,人们办证的频率大大增加。偶尔进次北京的人当然无所谓,可是由于北京车牌摇号难,许多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也挂了外地车牌,七天的有效期一过,人们不得不驱车四五十公里至进京的地方办证。大量的车子,大量的人在办证门口排起了长队,由于办证的时间成本高,权力寻租、代办“黄牛”等乱象一一出现。今年5月,北京交警APP发布,进京证可在线办理,全部过程仅需半小时,外地车牌的司机从此告别了熬夜排队办证的历史。申请办理方便了,可另一方面监管的措施却没有跟上。交管部门拥有车辆信息,能够通过拍照识别等技术手段,对比出哪些外地车无进京证上路。但由于数据并非实时处理,只有每晚12点之后才能对比当天抓拍的照片,有人就动起了歪脑筋,无证或证件失效后,大白天仍在京城大摇大摆开车,办完事儿后再用APP“补”办一个进京证。这无异于“先上车后补票”,办证程序的“快”和数据更新的“慢”之间产生了时间差,让抓违效果打折。而朋友所透露的“一个月买3套‘首套房’”也是利用了数据未实时更新的漏洞。截至2016年3月底,央行的征信系统共收录8.85亿自然人、0.21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数据。2007年央行就说,央行的征信系统中,企业数据库每天更新1次,个人数据每月才更新1次。2013年实施的《征信管理条例》也仅表述为“确保及时更新”信息,对更新频率无具体规定。论规模,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已经非常庞大,但论作用,更新迟滞将使效用打折。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每月更新一次的低频率,慢了不止一拍。就像进京证监管的数据一天才处理一次一样,数据更新不及时,就会留下后门。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办假离婚证、利用“纯公积金”贷款在征信系统的漏洞绕过“限购”政策的篱笆。前者是因为,民政局与银行数据未联通,有人在路边花钱办了个假离婚证、假单身证明并顺利购房。后者是因为,银行判断一个人有几套房贷,唯一的依据是央行的征信系统。但是,纯公积金贷款并不在系统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购房资格。我注意到,今年8月贵州才将个人公积金相关数据,采集到央行征信系统,看来公积金和央行征信系统彼此孤立早已有之。消除时间差才能堵住后门所谓的时间差本质上是信息的不对称,利用这种不对称,可能谋取一些特殊的利益。股市里掌握内幕消息的人永远比别人先走一步,楼市也一样。人类社会已经打了无数次消除时间差的战争,从烽火台战报,飞鸽传书,驿站系统的运用,一直到电话的发明,再到大数据时代,信息越跑越快。今天的经济生活,很多领域,已经要求把时间差缩短到一天、一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这就是数据的实时更新。作为中央、地方制定的购房政策,出发点是稳定市场、防止炒作、维护公平,制度的刚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政策只对一部分人有效,对其他人而言就是不公平了,数据后门的存在也很容易让市场失真,给监管埋下隐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办法不是没有,既然问题出在信息的采集、更新沟通不畅上,解决的办法自然是让信息尽可能自由无阻地流动起来。央行的征信系统应该每天更新,忠实地记录数据的产生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应该通过自动化方法,时时刻刻通过软件包自动抓取各大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数据,录入自己的征信系统,对一天之内多笔贷款的申请者按风险大小予以拒绝。当然,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各大银行之间应该联网,开放贷款数据的互查,减少人民银行的压力,杜绝骗贷者在不同银行间游离的空间。央妈再强大也无法包办一切,银行系统仍然有巨大的自治空间可以挖掘。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好的设备,更多的人力,更高的成本。可是就推动精准调控能力、防止调控政策被架空、防范信贷风险而言,这是有必要的。一个四处借贷的炒房客,将金融杠杆用到极致,是每家银行的潜在威胁。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各行各业。现代的经济生活,有大量数据需处理,包括消费者的动态和每一名雇员的工作状况。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交易和客户反馈,以及组织内部的活动都有数据记录。而组织要用好这些数据,从当中获得有用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两项基本的工作,就是数据的联通和实时的处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数据更新亦如此。所谓大数据,我一直认为,大数据之“大”,一是量大、二是多维、三是实时,后两者更为重要。正是因为多维和实时,数据的体量之大才能转化为价值之大。■(人民日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均价:均价42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均价62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均价208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均价3400元
均价:均价3400元/平方米
特色:打折优惠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 发布时间:
▌一、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的老大,在差不多整个19世纪,英国所向披靡。到了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蒸汽与纺织时代跨入到电气与钢铁时代,美国、德国和日本强势崛起。进入20世纪中叶,美国借助信息科技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其霸主地位。以上是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大概的行走路径。很遗憾,近两个多世纪里,没有看到中国的身影。中国去哪儿了?很可悲,封建自闭,一枕黄粱。▌二、进入新世纪,全球产业竞争暗流涌动。中国制造面临着新的发展拐点,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一些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谋划布局。在工业强国面前,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差距,特别是当德国吹起嘹亮的冲锋号角-德国的工业4.0时,我们自己觉得有点慌,快马加鞭,奏出不甘人后的乐章,于是在去年的5月,《中国制造2025》横空出世。乐章有三节,第一节是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历史的包袱那么重,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不能再失去任何机会,不管能否实现,梦想还是要有的。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几排小山丘,而是一座座大山。首先,整个产业资金流脱实向虚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每次谈都感到很沉重。其实作为一名身处制造业的人,我自己也是很担忧。我担忧的不是自己的饭碗,因为毕竟是我所处的行业属于高端制造业,和传统的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的制造业还不一样。但即便是高端制造业,目前还是国家在主导,说到底是国家烧钱在推动大基建,但你会发现政府提出的PPP项目模式根本没有人搭理。更可怕的是,民间投资持续下滑,现已负增长。现在人们崇尚的不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而是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投资重点转移到银行理财、信托投资、股权投资及不动产等领域。脱实向虚急剧蔓延。为什么?因为钱多,傻子也多。即使自己是傻子,只要比别人聪明一点,钱就会向你砸过来。其实本质是整个社会的浮躁不安,人们心中已经信心散失,缺乏安全感,致使虚拟资本不择手段追逐暴利。我相信人性本恶,贪婪是人的本性,如果不加以遏制,无异于全社会都在play fire!▌三、我担忧的是脱实向虚后的一地鸡毛!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很火。可以说BAT是目前中国很了不起的公司,但在本质上BAT们只是起到了平台的作用,起到了管道的作用。我从来不认为中国有了BAT就是有了王牌在手,因为它们本身不创造水。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水源,有了平台,有了管道又如何?反而管道长期空置会生锈。所以BAT了不起,毕竟提高了社会效率,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没必要去拔高与神化,因为它们还能活多少年,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金融领域是乱象丛生,在该领域有很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P2P等,其业务范围也不一样。也许是我个人的视野不够,我承认它们是参与社会经济运转的一部分,但总觉得太多太多的机构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只是在玩投机炒作,在玩资本的游戏,你说他们创造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为部分人牟取暴利也算一种价值的话,可能还是有点价值?再来看看楼市。从去年开始,当房市四小龙腾地而起时,空气中弥漫着蛋糕的芳香,但多数人只是闻到了点香味,便再无缘分享这场盛宴。人们望房兴叹,企盼那些人吃的是最后的晚餐。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表示,中国在2015年底的居民房货收入比就已高达0.46,已经超过日本泡沫时期的水平。每一轮房价的上涨,都伴随着居民杠杆率的持续上升。中国居民杠杆率从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今年这个数字可能超过43%。钱是最聪明的,它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地方,资本用看似最合理却又最无情的方式在攫取着越来越小的蛋糕,于是人们不断地加杠杆。感觉很酸爽,后果很严重。▌四、实业为本,金融为用。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高附加值的制造产业。我们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王者风范,但随着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国内的食利阶层日益壮大,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投入不断下降,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后来走向了没落。大家再想想德国,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中,唯有德国经济一枝独秀,为什么?因为工匠精神,因为德国从不投机取巧,因为德国高端工业制造业占GDP的29%,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再者,从整体来看,企业技术人员对技术的尊重与热爱不再,至少不像以前那么踏实,默默耕耘。工程师无心钻研,遑论创新,弃技从商已不是少数人的选择。创新?能更新就不错了!其实,中国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技术的敬仰与尊重,对创新的冲动!为什么?当人们高谈阔论互联网+的神奇时,当人们被一夜暴富的金融神话诱惑时,当人们被日益高涨的房价抛弃时,还有多少人能在试验室里埋头到凌晨?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我国企业缺乏明晰的研发投入体系,研发经费缺乏持续性。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愿意从事科研,而是没有强大稳固的工作及家庭保障。技术人员也有自己的家庭,当每一个普通的个体还在为自己的父母、子女担忧住房与柴米油盐时,你还指望他安心地在冷板凳上做上三年五载?笑话!对于我国制造业,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方面,就是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其实目前的融合度并不高,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与高校各打算盘。产、学、研本来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在我国走得却很缓慢,也变味了很多。高效的研究成果很多就是闭门造车,在数量上可能可观,但没有太多市场价值,实乃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企业的技术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拼数量,实际上很多都没有太大的价值。事实上,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特别是国企,行政化色彩甚浓,官员的眼里只有政绩、土地、金融,很多对实体技术一窍不通,缺乏合理的实体产业政策规划。体制问题始终严重制约着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虽然现在中国智造已在前进的路上,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依然任重道远。一线的人都清楚:我国制造企业虽然也有技术上的革新,但缺少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任何缺乏核心技术的模仿创新,将无法根本扭转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弱势地位,更别说弯道超车。▌尾声毫不夸张地说,国与国技术上竞争的残酷丝毫不亚于战争,只是它是一种表面文明的战争。纵观历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不管是当初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挟高附加值制造业睥睨群雄、傲视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制造业实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国一直在打盹。建国初30年,一直在各种乱折腾。改革开放30年,终于醒了,中国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拿来主义与模仿,外加中国人的勤劳,低成本且快速地创造了经济奇迹,让我们跟上了世界,没有被拉下太远。这是一种幸运,但也是一种诅咒:当某一天,我们发现无法再复制上述模仿玩法的时候,我们会无所适从。于是我们开始玩金融、玩资本。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我希望如今的中国,能够自我革新,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制造业,做“中国制造”。否则,目前看起来热火朝天的各路资本游戏,就一定是一枕黄粱。大国梦,也真的会是梦。“地产兴邦,实业误国”……房地产的盛宴,却是国家的悲哀!作者 博览财经 来源 跟我读研报 ID: FollowmeRR企业主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实体,却发现远不如在一二线城市买套房赚的“差价”,一种背离中央“脱虚向实”政策导向的现实情况是:小企业主,小资本,很多已不打算在传统制造业煎熬,而在清资产去买房;大企业,大资本,则直接去做“房企”,争当“地王”了;当然,普通的打工仔也不要着急,不要自卑,还有出路——去地产行业上班,月薪逾2万,年终18个月工资奖金,成功迎娶“白富美”……“幻觉”就是这么美好!总之,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社会整体性的对产业转型、经济企稳的悲观、买房当金融理财的心态下,让中国房地产正开启史上最隆重、但也最畸形的一场盛宴,“无坚不摧”——◆传统制造业开启倒闭潮,几百人、几千人的大厂陆续大批倒闭。幸运的、“及时成功转型”进入中国大房地产的,则盆满钵满(但是把泡沫风险、金融隐患丢给国家)。“后知后觉的”或坚守实业报国的,只好不幸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还肩负一屁股债,永无翻身之日。◆即便所谓受到政策各种扶持的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等,也不堪忍受高房价。以深圳为例,土地在涨,房租在涨,工资涨,企业成本在涨。高科技企业在牵离,人才在逃离。旨在打造成中国的“硅谷”的深圳,其雄伟目标或可能被高房价而埋葬!!!传统制造业倒闭潮开启:企业主做十多年工厂,不如买几套房“忙得焦头烂额收入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一句话早上岸早解脱。”东莞某灯饰厂唐老板说,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他在两年前将工厂关闭在广州买了4套房。唐老板在东莞的灯饰厂最忙时有100多名工人,灯饰订单多数都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几个月加班,“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了;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于是唐在2014年下半年果断关掉工厂,回到了广州的家,动用了亲人的指标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他笑着说。而唐的案例正是目前珠三角和部分长三角一带外贸实体企业正陆续上演的缩影,实体经济就是这样被楼市打败的。在唐先生拍脑袋懊恼没多买几套之时,其他的民营企业家并不如他那么走运。近日,东莞某纸类制品有限公司倒闭后,其累计拖欠工人工资、经济补偿金、海关关税、供应商货款共计4700余万元,当地法院拍卖其名下资产等方式已执行900余万元。倒闭、欠薪、供应商货款追偿、资不抵债……最近几年,部分制造业企业老板陷入困境。很多民营企业老板的感慨是:做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大,连觉也睡不好,买房子躺着也能赚大钱。2800多家上市公司2015年公布的年报显示,当中40%的公司一年的利润不到1500万,但在一线城市随便炒几套房,利润可能就是几千万!这真是企业家的悲哀。金融系统的“最优选择”加剧了楼市的畸形繁荣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远低于市场8000亿元左右预期,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创近年来新低。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几乎全都是房贷撑起,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8月以来,伴随着楼调趋严的风声,房地产火热继续上演,一线城市地王频出。8月17日,位于上海静安中兴社区一幅住宅地块挂牌竞拍,最终拍出110亿元地王,楼面地价14.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8月份各地已出现超过20个地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货币继续脱实向虚,房地产持续狂欢的背后,是银行系统在所谓综合“业绩考虑(房贷利差稳定、规模庞大)、贷款质量(相比实体企业,违约率极低)”等趋利避害考量下,对房贷膨胀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是鼓励炒房!这是火上浇油、助纣为虐!海外对冲基金经理付鹏指出,当前银行对实体经济惜贷甚至是抽贷,放款业务主要依赖政府部门和房地产销售,“7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5122亿元。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扣除贴现后为负,意味着贴现可能大部分流向了房贷。”甚至有一些制造业企业能以实体投资为名义拿到银行贷款后,也根本就没有进行实体投资,而是去炒房了。而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银行系统当前如此,既是各大银行在改革并不彻底(绩效考核市场化、人事任命依然行政化)背景下利益短期化的取舍,也是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对于资金“脱虚向实”引导不力,更是高层的楼调“因城施策”(一二线要紧、三四线可继续松)实际在执行中存在混乱和歪曲。金融业人士都认为,7月单月数据引发市场担忧,虽说判断实业是否集体陷入困境要看连续3个月的数据。但7月金融数据出现的苗头,的确是一个坏消息。以及诸多现象表明,制造业的资金的确正在向房地产市场流入……有人感叹,七匹狼做地产、美的做地产,海尔做地产,雅戈尔做地产,苏宁做地产,国美做地产,苏泊尔做地产,格力做地产,格兰仕做地产,奥康做地产,娃哈哈做地产,喜之郎做地产,奥克斯做地产、长城床垫做地产、长虹电器做地产,五粮液、郎酒、水井坊、阿里巴巴都在做地产,神奇的地产啊,让72行最后都殊途同归!甚至博览研究员的一个好友都在为去错公司业务而“叫屈”,同是葛洲坝集团,地产板块员工年终奖相当18个月工资,而其他的业务板块深处“产能过剩”而发不出工资。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企业和个人从最大利己化的角度,当然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决定,这无可厚非,但从国家整体来考虑,这个微观个体的利己化选择,却在侵害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经济、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这到底是谁知过?是百姓过于短视,还是政策引导和执行出现了问题?这恐怕体制内外,都需要好好反思。高房价不仅加速捣毁“传统制造业”,连“高科技产业”也干不下去了!以深圳为例:深圳在全国创新城市排名第一。根据官方数据,2015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13308件,连续12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PCT申请量更是达到9002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51.8%。深圳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高速增长17.4%。而在明星企业数量和经济的人格化代表——杰出企业家群体的数量上,深圳更远超上海。袁庚精神、蛇口精神似乎是一种基因,在深圳代代相传。然而,高房价也正在逐渐挤压这个城市的创新企业,弱化这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挑战深圳“蛇口”精神,企业家精神。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深圳早在2015年5月就超过了北京和上海成为全中国房价最贵的城市。另据房地产中介链家的数据,今年4月,深圳房价同比上涨62%,同样是科技中心的北京房价上涨了28%。链家数据显示,深圳4月房屋均价为每平米人民币49259元。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购房网站Estately的数据显示,这一价格几乎与加州奥克兰Rockridge区的房价差不多,这里是旧金山湾区的昂贵地段,但深圳市人均收入目前只有硅谷十分之一左右。深圳房价的快速上涨已经对最初催生房价上涨的那个目标构成了威胁——这个目标,也就是深圳市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将深圳从一个制造业中心,转变为一个以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城市,打造中国的“硅谷”。然而,房价过高正在导致深圳的人才和企业迁离或考虑迁离这座城市,转投房价更便宜的城市。留下来的企业则不得不想方设法地留住员工,降低雇员流失率,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总部设在深圳的大型企业之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近日对深圳市的高房价表示不满。他接受官方媒体新华社采访时说,在资本和就业可以随意流动的时代,高成本可能摧毁深圳的竞争力。他指出,人们需要住房和各项生活设施,如果生活开销太高,企业负担不起。深圳的高房价是多年来主导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热潮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在有所谓的“概念”可以证明房价上涨完全合理的时候。而“中国硅谷”这个概念,恰恰就为深圳市的房价上涨提供了这样的遐想空间。深圳市的科技企业高管担心,高房价的负面效应在深圳会更加显著,因为深圳打造成熟的科技中心尚需时日,而房价飙升已经开始损害其竞争力了。比如,当深圳市智作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吴楷龙邀请一些工厂老板使用自己公司的自动化和数据交换技术时,这些老板反问他:“何必呢?”这些老板告诉他,他们宁愿投资住宅而不是升级工厂,因为如果他们当初卖掉工厂而投资房地产的话,他们赚的钱远比现在要多。这种现象正在推高初创公司的成本,迫使创新企业离开深圳。无人机生产商深圳市星图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旗每个月给低薪员工发放人民币500元的补助,因为房租最高可能占到他们每个月大约1000美元薪水的一半。他表示,即使是年薪超过人民币30万元(这在中国是相当可观的收入)的顶级工程师,也跟他开玩笑说他们的年薪只够在深圳买个小卫生间。今年3月,张庆旗将一个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搬到了武汉市中心,4月份武汉市中心住宅价格为每平米人民币11217元,约为深圳房价的四分之一。不仅是创新企业在搬离深圳,深圳的人才也正在逃离!另一些初创企业则为员工提供了免费宿舍,这让人想起老式制造企业为廉价劳动力提供宿舍的做法。今年5月份,硬件设备设计公司疯童科技为六名女员工租了一间三居室,这是该公司租的第一间宿舍,同时还要给男员工租另一间宿舍。疯童科技创始人张海星说,没有太多私密空间,但又能怎样呢?有宿舍住并不能让程序员们满意,他2014年加入一家硬件初创公司,当时和另外三个人挤在一间一居室的宿舍里。每个月的税后工资是人民币7700元(约合1,170美元),他觉得自己在深圳永远买不起房了。今年4月份,在决定和女友结婚后,他离开了深圳,前往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总结实体经济已经“房地产化、空心化”如此!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非常忧虑。这是房地产的盛宴,却是国家的悲哀!专注商务领域,为政府、企业及商务人士提供商务资讯服务,精选商务领域第一手讯息、发展动态、专业商务政策解读。了解更多资讯,请登录:/list.php?tid=1联系我们:0571——88427欢迎推荐好友关注我们的微信,微信名:商务知讯微信号:zjswzx扫一扫:
10元优惠券
¥49.00包邮
10元优惠券
¥19.90包邮
40元优惠券
¥19.90包邮
20元优惠券
¥39.00包邮
¥64.00包邮
20元优惠券
¥9.90包邮
50元优惠券
¥28.00包邮
20元优惠券
¥12.00包邮
15元优惠券
¥24.00包邮
30元优惠券
¥8.00包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殊途同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