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经济政治行业信息及相关标准

武汉市情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_长江网_长江日报_武汉晚报_武汉晨报_电子报_数字报
&&&&&&&&&&
论坛用户:
| 标题导航
第3版:要闻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上接第二版)&&&&四、坚持协调发展,整体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协调性,坚持空间与功能协同、新建区与老城区共同发展、城乡一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着力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发展后劲。&&&&(一)推动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着力增强城市宜居性,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各区域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探索建立全市范围内“多规合一”和规划“一盘棋”工作机制。支持优化开发区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重点开发区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支持都市农业发展区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挥好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功能。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固化“1+6”空间格局。贯彻“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锁定城区永久性开发边界、主城永久性增长边界、基本生态永久性保护边界、城市历史文化永久性保护边界。坚持主城集聚发展、新城轴向发展、绿楔相间入城的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主城按照“三镇三城”均衡发展要求,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科学规划开发地下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能力,集聚现代服务业,打造品质主城。新城独立成市、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中等规模、职住平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城。加强新城与主城之间快速交通连接,加快构建三环线生态隔离带。&&&&塑造城市整体风格。优化城市设计,规划建设错落有序、疏密有致的城市内部空间,避免城市内部空间开发强度简单划一。强化对城市天际线、色彩、整体风格的设计和规划控制。&&&&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成四环、天河机场三期、阳逻三期等重点工程,推进湖北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策划建设第二机场,高标准谋划建设沿江高铁,武汉至西安、杭州、厦门、青岛、贵阳等方向高铁及新汉阳站,加密武汉至城市圈城市出口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外环高速,完善铁水公空集疏运体系,基本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重要门户枢纽机场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突破性推进地铁建设,启动“公交1.5”行动计划,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加密城市快速路网,策划实施连接二环三环、过江越湖快速通道,织密微循环路网,形成二环内30分钟畅通圈和市域60分钟交通圈。推动多种交通方式无缝换乘,建设一批“微枢纽”。合理布局、适时建设停车场。努力建设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提高老城功能品质。在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区域探索织补城市、微改造等新模式,留住城市历史记忆。注重留白,为城市未来重大功能性拓展留足空间。&&&&构建百年市政设施。实施排水能力提升工程,探索推进深隧建设。加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供水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统筹推进电力、燃气、通信、垃圾收运处理等设施建设,增强市政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城市管理升级。完善大城管体制,严格落实城市综合管理条例,构建智慧化城管系统,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探索加强机动车需求管理的有效途径。&&&&(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建立省市成本分摊机制、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分类分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类推进中心镇、一般镇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扩大人口聚集能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农村社区、农业型农村社区、生态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特色村落和名居保护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村。&&&&(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宣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实施文明城市提升工程,增强武汉自信,强化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快“志愿者之城”建设。深入实施《武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支持新型智库建设。&&&&建设文化功能集聚区。深入推进“文化五城”建设,重点实施琴台中央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青岛路片历史街区改造等项目,打造以琴台—龟北区域为核心,以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和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为支撑的“一核两带”文化功能空间格局,用文脉支撑起主城骨架和城市肌理。强化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武汉文化品牌。实施重大文化赛事活动培育工程,积极策划引进世界级文化体育重大活动,不断提升琴台音乐节、国际渡江节、武汉网球公开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杂技节等赛事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培育发展电子竞技、航空、水上项目、赛车等赛事活动,办好2017年世界飞行者大会。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快布局建设长江、汉江、三环线等全民休闲健身带,打造中部体育休闲之都。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京剧、楚剧、汉剧、湖北大鼓等传统曲艺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武汉作品锻造工程,坚持创作引领,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巩固提升“文艺汉军”全国地位,讲好武汉故事,传递武汉正能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完善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实施媒体融合发展工程,支持九派等新媒体尽快进入全国前列,让武汉声音远播海内外。&&&&五、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化城市生态布局,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治理保护,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一)优化城市生态格局。落实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全面划定和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重点保护好长江、汉江、东湖等主要水体,建设四环、二环景观生态带,提升一环、三环、外环和快速路网生态景观水平,强化“六楔”生态功能,形成“两轴五环、六楔多廊、蓝绿织城”的多层次城市生态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落实生态文明主体责任制度,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资源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二)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把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主动控制碳排放。扩大天然气、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从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低碳城市试点,积极创建低碳城区。推动钢铁、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控碳。加大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着力发展低碳交通,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提升建筑工业化的产能与质量。推动武汉碳交易所提升功能水平。&&&&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强青山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和经验推广,加快全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形成产业循环链接、资源高效共享的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加快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无公害处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完善武汉城市矿产交易平台,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创新绿色服务业态,着力推进服务设施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服务产品生态化。&&&&(三)全面节约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强化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清理闲置土地,发展城市节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行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和培育水权和节能量交易市场,丰富和完善排污指标专业市场功能。&&&&(四)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综合整治水、大气、土壤和噪声等重点领域污染,让武汉“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静”。&&&&着力改善大气环境。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控制PM2.5为首要任务,参与和推动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幅减少重污染天气数量。&&&&强化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污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强化工业聚集区水污染治理,中心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新城区基本形成骨干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主要河流治理,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等污染问题。&&&&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农村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监管治理。&&&&(五)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着力构建城市蓝绿网络,彰显滨江滨湖生态特色。&&&&实施蓝网工程。锁定江河湖泊水生态安全红线,加大保护治理力度,确保水生态安全。加快推进两江四岸水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百里滨江画廊。严格落实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实现城区湖泊全面截污、水质全面好转、环湖路全面打通、湖泊公园全面建成。推进全域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实现江湖相济、湖网相连。加强沉湖、涨渡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绿网工程。构建郊野—城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加快中心城区环湖、沿江、临街、绕山、穿城绿道建设,形成覆盖三镇、串联主城和新城主要区域的绿道系统,将东湖绿道打造成世界级绿道。构建完善国家、市、区多级公园体系,集中建设一批郊野公园,协调推进街心公园、街头小景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林荫道,积极发展屋顶墙面、高架立交等立体绿化,打造一体化生态景观体系。全面修复破损山体,推进山体显山透绿,逐步恢复山体视线和自然景观。&&&&加快推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强青山、四新生态新城试点工作,结合“三旧”改造、新区建设,统筹推进全市海绵型城区、建筑、设施等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六、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化区域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努力把武汉打造成联络“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面向世界的内陆开放高地。&&&&(一)构建多层次开放新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国际通达能力倍增工程。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并中心,推进更多班列开通,通达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区域更多城市;拓展武汉至中国近海、东南亚、日韩、南亚等近海近洋航线,依托“水铁公”多式联运枢纽体系,提升武汉连接三大洲、三大洋的节点功能。力争2020年国际客货运航线、近海近洋货运航线、中欧(武汉)班列数量及吞吐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充分发挥武汉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鼓励企业组团参与沿线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在沿线地区集聚发展,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探索与当地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等领域合作。&&&&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优化岸线使用效率,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密切与上海、重庆、南京等航运中心合作;积极参与长江流域产业分工协作,联手打造沿江优势产业集群,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进一步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作用。完善四省会城市会商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平台,推动城市群优势产业协作发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新的增长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更好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开放共享。推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进一步发挥省内龙头城市作用。围绕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推动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市场、生产要素配置等一体化,在体制改革、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优化结构等领域实现新突破。积极参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努力实现汉江两岸联动发展和绿色发展。&&&&(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优化升级。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相关产业全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外资利用效益,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放宽外资准入,着力引进高质量外资。积极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产重组和国际化经营,探索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实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全面开展自贸区先行先试工作。争取获批建设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实现海关监管区整体联动。推动口岸升级,扩大口岸开放范围,加快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申报建设,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探索多式联运一次申报,共同推进区域通关及检验检疫一体化,构建大通关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国际环境优化工程。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加快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管理法制化、服务规范化、环境国际化,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努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生活环境。&&&&(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着力引进国际机构,加快推进外国领事区建设,争取外国政府在汉设立领事馆、贸易代表处,增加签证等业务,争取更多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等落户。积极策划、引进、承办国际性政商、文化、学术等重大活动。全力办好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扩大国际交往。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对外交往,形成全方位对外交往网络。深化友城交流与合作,提升“双谷双城”合作水平。加快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打造国际合作典范。&&&&实施城市形象塑造工程。开展城市形象&“全球营销”,向世界展示武汉魅力。完善武汉城市识别系统,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七、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武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实施民生托底计划和公共服务供给创新计划,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让全体市民成为共建共享发展的主体。&&&&(一)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作用、农业现代化引领带动作用,优先支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区域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产业扶持脱贫一批、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助学扶智帮扶一批、医疗保障扶持一批、低保五保兜底一批,确保2018年现有全市扶贫考核对象全部脱贫,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市外对口帮扶及援藏援疆工作。&&&&(二)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城乡学校在布局规划、办学条件、师资共享、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一体化。逐步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办好各类特殊教育。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师人事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大力提升市属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加快建设全国教育服务中心。&&&&(三)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就业服务提升工程。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就失业动态监测预警,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打造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城市。&&&&(四)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障提升工程。推进全民参保,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完善农村居民养老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异地就医和即时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之间的有序衔接。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和慈善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促进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国资、财政和土地收益等多元投入的社保筹资机制。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改善城乡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实施基本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完善医联体、分级诊疗等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加强传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加强医疗质量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探索“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医院,打造若干医疗健康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按照建设超大城市要求,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力度。实施养老服务提升工程,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积极发展“银发事业”。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全市各级党委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抓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坚持事业需要原则,大力选拔任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治理“为官不为”。探索建立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突出政治属性、强化服务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员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治庸问责等工作机制,用好电视问政等有效平台,持续整治作风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二)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群团组织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加强国防动员和基层武装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法治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健全由市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计划,完善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规范,减少自由裁量权,推进立法精细化。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发展战略引领性立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完善大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推进市场监管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综合执法全覆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街道(乡镇)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街道(乡镇)管理服务职能。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推动街道(乡镇)成为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中枢。完善社区(村)治理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深化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群防群治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五)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立特大城市平安稳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与特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安全设施建设和常态化管理体系,打造最安全城市。&&&&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完善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公共安全规划,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项目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同交付使用,加强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强化交通枢纽、大型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体系,有效提升防灾减灾、风险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全民安全教育,增强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为主,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水平,及时排查化解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贯彻国家安全战略。落实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六)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区、各相关部门要饱含武汉情怀、树立&“精准”理念、坚持“工匠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区、本部门“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经济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