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16芜湖市平均工资统筹地区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热搜TAGS:
芜湖市:关于我市日至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缴存额上下限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我市日至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缴存额上下限有关问题的通知
房金委〔2015〕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驻芜各单位,各公积金缴存单位:
按照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问题实施意见》(房金委[2006]2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日至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月缴存额上下限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缴存基数上下限规定
芜湖市统计局已公布2014年度芜湖市区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2578元。本年度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应以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来确定,但最高不超过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即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为13145元。下限市区仍为1030元不作调整,无为县、繁昌县、南陵县、芜湖县仍为900元不作调整。
二、缴存基数计算口径规定
1、各单位应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计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口径计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作为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核定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各单位应在核定职工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后一个月内,将核定情况告知职工本人,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日起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应以该职工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的当月工资收入或以其新参加工作以来实际发放的月平均工资作为其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
3、日起新调入的职工,以调入后发放的当月工资收入或以其实际发放的月平均工资作为其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
4、调整时间自日起至日止,2015年7月以后的月份调整,期间所产生的差额可以补缴。
&三、月缴存额上下限规定
日至日职工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为5258元。市区月缴存额下限为206元,无为县、繁昌县、南陵县、芜湖县月缴存额下限仍确定为180元。
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授权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批单位住房公积金缓缴、降低缴存比例申请,并报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备案。
四、缴存情况核查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在年度基数调整期间对各缴存单位的缴存情况进行核查。各缴存单位应准备好职工用工名册、社会保险费缴纳通知书、工资核定表等资料以备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核查;单位须配合完成确定应缴存人数、实际缴存人数等核查工作后,方可办理年度基数调整工作。
特此通知。
&& 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作者:佚名
编辑:wh12333)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住房公积金委托划转业务介绍职工......
近日,经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
(中国社会保险服务网)芜湖市个人......
(1)此项业务仅适用于办理偿还住房......
近日,我市出台了《芜湖市支持市区......
关于我市日至2016年6月......
转发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
芜湖2015年公积金贷款额度明细 ......
芜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文件......
(1)单位和委托人必须按月足额缴存......
(工作日:8:30-17:30)
社保、公积金代理:
客服电话: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5:24:11 & &来源:中工网&&&&& && &
  “十三五”时期(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芜湖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奋力拼搏,创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及长三角城市前列,《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预期性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到“十二五”末,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45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470亿元,年均增长16.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年均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3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进出口总额68.2亿美元,其中出口55.4亿美元,年均增长26.5 %。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末的6.8∶63.5∶29.7调整为“十二五”末的4.9∶62.7∶32.4,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提高4.0、2.7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97亿元,增长11%;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13亿元,年均增长18.9%。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跨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无为县二坝、汤沟、白茆镇划入市区,市区面积从“十一五”末的827平方公里扩大到“十二五”末的1491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4.6%上升到62%。芜湖新火车站、宁安高铁、合福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建成国家、省级生态镇27个,我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4.5%、2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累计降低69%,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18.8%,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建成绿地2500万平方米,完成造林55.6万亩,建设森林长廊275公里。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在全省率先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等一批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对外开放合作全面拓展,芜湖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芜湖港跻身亿吨大港。芜马同城化建设、芜亳结对合作不断深化。
  ——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滚动实施184项重大民生工程,财政累计投入重点民生领域371亿元,年均增长20%。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8%、13.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扎实开展“双联系”活动,创新“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群众工作新模式,社会稳定风险管控机制不断健全,基层维稳应急处置“南陵经验”和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五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开始进入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以国际化促进市场化,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阶段迈进,“十三五”时期将是芜湖打造经济升级版和城市升级版的关键时期。
  第一节& 发展的机遇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的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组合的整体优势,促进与国际国内全面接轨,成为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和内陆地区新一轮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形成全方位开放态势。
  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机遇。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打开了“机会窗口”,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措施,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有利于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全球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芜湖可以充分利用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国内扩大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等重要机遇,以加快服务业发展为重要取向,着力引聚服务要素,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为芜湖推动跨江发展、建设组团城市,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助于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速产业、人口、创新要素的集聚,不断提升芜湖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芜湖城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发我市发展活力与创造力,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真正把发展“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第二节& 面对的挑战
  “三期叠加”和“新常态”的考验。随着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运行中体制机制阻碍、结构失衡、不可持续等问题突显,我市既面临着经济下行带来的各类风险,也肩负着探索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任,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更加艰巨。
  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依靠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传统发展路径的中小企业困难加大,同时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比较优势弱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刻不容缓。
  城市功能和品质亟待提升。高速铁路、公路、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与相邻城市交通连贯性、便捷性不足,整体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仍需提高,城市管理不够精细,区域发展存在差距,“补短板”任务艰巨。
  区域要素资源竞争加剧。在东部转型创新先发优势及西部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后发优势双重挤压下,围绕人才、技术、产业、资本等要素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芜湖城市能级不高、省内核心城市地位不突出等问题较为突出,芜湖在“十三五”区域竞争中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科教支撑体系有待加强,缺乏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紧缺。创新发展支撑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社会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社会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民生“短板”仍较突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不均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总体滞后,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新老问题交织并存,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增多,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和群众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既是负重爬坡、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也是厚积薄发、弯道超越的战略机遇期,只要牢牢把握好新一轮发展机遇,在转型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先一步,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旅游目的地、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力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芜湖实际出发,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务实创新。敢闯敢试、敢于创新是芜湖的优良传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把中央精神、省委要求与芜湖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敢想大事、会干要事、善做难事,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紧迫性、坚韧性,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发展之路。
  ——坚持依法治市。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扎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扩大开放。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抓住国家全方位对外对内开放战略布局的机遇,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芜湖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节& 主要思路
  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战略部署,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突出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走出一条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发展路子,奋力实现弯道超越。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都有赖于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处于行业发展最前沿的领军人才。必须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主战略,持之以恒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大规模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努力打造中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是支撑芜湖经济长期领先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产业发展,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增长动力实现新转换、产业结构率先迈向中高端,全面构建高层次、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外向度和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城市是承载产业、集聚人才的载体,是全体市民的共同家园。要把建设高品质城市作为集聚高素质人才、培育高水平产业的重要抓手,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科学治理、精细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在城市功能和品质上与一、二线城市等高对接,让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活力不断增强,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归属感、自豪感。
  实现人才、产业、城市的良性互动。高品质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发展高水平产业,高水平产业和高素质人才成就高品质城市,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要更加自觉地促进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努力探索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奋力谱写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第四章& 战略定位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调转促”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芜湖制造知名品牌,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国家级旅游目的地。紧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民旅游休闲消费转型升级发展契机,采取“旅游+”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旅游宣传推广,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以“欢乐芜湖”为品牌,以高水平主题公园集群为重点,以个性化体验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目的地。
  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过江通道建设,发展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形成涵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运和航空的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内外畅达、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衔接高效的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
  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发挥地处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与华东第二通道交汇区域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强综合物流园区和仓储物流基地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影响深远、带动作用强的现代物流重大项目,提升芜湖在全国物流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成为立足皖江、辐射长江流域、面向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抢抓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发挥芜湖在皖江联动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提升城市品质为重点,完善与省域核心相匹配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着力构建“开放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芜湖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目标
  按照“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在提高发展平稳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努力向4500亿元冲刺,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及长三角地区前列。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产业率先迈向中高端。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特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创业特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高。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民航机场为主的区域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综合配套功能逐步完善,“中西合璧、精致繁华”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城市品质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综合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建成碧水畅流、河湖健康的水生态,大气、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芜湖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全国前列。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常住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就业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物质生活殷实宽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制度体系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篇& 主要任务
  第五章&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中部地区影响广泛的创新要素集聚地以及安徽最具活力的创新中心之一。
  第一节& 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
  深入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以全球化视野集聚人才,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扶持力度,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健全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设立一批人才工作站,健全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在芜湖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芜湖打造成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人、创新创业团队300个。
  第二节&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依托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30家,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0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建设,加强共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工程,加快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将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打造成全国百家“标杆孵化器”。积极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国家人才社区,努力将芜湖建设成为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重要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
  第三节& 促进创业带动创新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形成以创业带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创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强化创业扶持,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众勇于创业的合力。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覆盖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校地创业孵化合作,实施高科技创业“雏鹰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第四节&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储备,到2020年,实现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强化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查询、评估交易、咨询服务、维权援助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知识产权申请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许可转化、出资入股等方式拓展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第六章&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品服务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率先迈向中高端,着力构建高层次、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外向度和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高端引领、集群集聚的发展导向,结合中国制造2025,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生产方式,打造一批智慧工厂,努力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重塑、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总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双提升,到2020年,形成2家产值超千亿和8家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超10亿的龙头企业,把芜湖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契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通用航空、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九大产业基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聚焦攻关机器人核心部件,努力在精密减速机、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升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能力,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广泛应用的六自由度机器人、并联机器人、重载搬运机器人、洁净机器人以及少自由度的经济型机器人。发展系统集成推进工业智能化,建设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化在线检测装置、物流及仓储系统、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提升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向智能装备、3D打印领域和服务机器人领域延伸拓展,大力发展与智能家居相结合的家庭服务类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护理、管道检测等社会专业服务类机器人。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知名企业和品牌。
  ——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玻璃基板等上游配套关键原材料和生产设备领域,以及LED外延片、芯片、背光源及配套器件、蓝宝石衬底晶体、激光显示等绿色照明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发户外显示屏、交通信号灯及景观照明、汽车照明、船舶照明等。引导和鼓励上、下游厂家合作,不断提高国产新型显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中小尺寸平板显示玻璃基板和触控显示等优势产业的国内领先地位。&&
  依托长信科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的研发力量,实现对新型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和产业化突破,进一步完善LCD、OLED有机材料、光刻胶等配套产业环节,形成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集聚超过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现代农业机械产业基地。加快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现代农机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上下游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加强集群企业内在互动,形成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推动农技、农艺、农资的新融合,组建耕整机械、收获机械、产后加工机械、畜牧机械等高端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提高农业机械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把中联重机培育成为跻身全国第一、世界前三强的国际化公司,力争产值超过500亿元,芜湖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现代农业装备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等新能源汽车,构建动力电池、电驱动、电控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围绕智能化与电动化的结合,谋划研发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推进芜湖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打造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平台。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努力在先进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整车控制三大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到2020年,实现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以上,关键零部件配套率达到60%,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芜湖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构建以通用飞机整机制造、航空发动机、通航运营、临空经济为主的航空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全国通航网络运营区域骨干枢纽、安徽省航空产业标杆。到2020年,基地培育产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机身材料等占据国内航空市场主导地位,航空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水泥窑炉纯低温余热发电、节能立磨成套设备、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电站锅炉、危废处理等,在烧成系统的低耗高效和废气余热的高效回收、水泥窑内高温环境中有机组分分解和固化、新型干法水泥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大攻关力度。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安徽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中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石墨烯、环保纳米材料、单分子多孔纳米复合材料、改性多孔陶瓷纳米材料等,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依托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基础,发展光电复合传导新材料、铜基、铝基等新型复合导体材料、智能电网用传导材料以及用于特殊用途的信息传输和系统控制材料等,培育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标杆企业。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一流、省内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生命健康产业基地。重点在高品质化学药品与原料药、生物技术新药、健康管理服务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物联网医学”推广应用,积极打造“一会一院三平台”模式,创建物联网医学中心,推动建立国家级物联网医学专业委员会和物联网医学研究院,实现医院、病人与医疗设备的整合。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300亿元,在免疫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新型诊断试剂开发与生产、抗体药物生产项目国产化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装备制造、工程建造、运行控制系统设备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核心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形成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加强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推动支柱产业实现技术、管理不断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兼并重组,促进支柱产业集约发展。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改造提升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奇瑞汽车、海螺集团进军世界500强。到2020年,支柱产业实现产值7000亿元,年均增长1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左右。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企业重组和产业链重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效发动机、先进变速器及传动、电子电器及信息、轻量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协作,努力突破核心及关键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支撑能力与水平。
  ——材料产业。在做大做强建筑、铜基等传统材料产业基础上,着力提升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特种材料研发水平。做好碳纤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构筑现代材料产业体系。
  ——电子电器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智能家电、绿色家电、电子电器制造,加快发展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和信息智能产品制造,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电线电缆产业。立足高沟电线电缆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电力能源电缆、电子电线电缆、通讯电缆及光缆等产业链,大力推进产业重组,支持企业引进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新产品,鼓励和引导产业向要素集中、结构完善、协作紧密、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推进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支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实施。深入整合运用军民科技力量和资源,推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促进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加快军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产业园区。
  第二节&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实施服务业重大增长点培育“6115”工程,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着力构建区域商贸、金融、物流、信息消费服务、旅游文化和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六大中心,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50%,全国500强服务业企业达到3家,实现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以上。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消费、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研发及工业设计、商务咨询及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会展、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消费三大中心。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
  ——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和物流业开放,构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物流有效协作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全力推进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三山临港产业物流园等园区建设,推动芜湖港向保税仓储、配送、市场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综合物流型港口转型。争创国家快递示范园区,加快皖江(芜湖)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芜湖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各类物流园区功能和直销网络体系,实施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广标准托盘等物流器材的循环利用、推进物流设施标准化和物流服务标准化,培育一批有品牌、经营理念及技术管理手段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到2020年,现代物流业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00万标箱,船舶总运力和船舶交易市场稳居全国内河龙头地位。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金融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建设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金融改革创新、金融要素交易、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30家、力争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20家、力争150家,直接融资净额超过1200亿元,其中股票融资超过400亿元。整合设立金融投资控股平台,发挥政策性担保、融资平台等功能,完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普惠金融,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加快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及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不断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加快区域要素市场培育,拓展长江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功能,积极推进各类产权、股权与资产的规范转让和合理流转。
  ——打造区域信息消费服务中心。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大力促进互联网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重点发展以分享经济、体验经济为特色的消费新业态,提升互联网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努力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215”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以上,重点打造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3个以上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培育2家年销售额超50亿元、10家销售额超10亿元、50家销售额超亿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区域电子商务中心。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为重点,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中心。
  ——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做大做强专业市场,建设弋江南路、扁担河综合市场群,煤炭、船舶、汽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茶叶、花卉苗木六大特色专业市场。实施大企业培育战略,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主体。积极发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节庆消费和品牌消费。推动传统农贸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市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通道。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形成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30家、超50亿元的5家、超100亿元的2家。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中心。全力打造“欢乐芜湖”城市品牌,抓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契机,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欢乐体验为特色,以高水平主题公园集群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培育和丰富具有欢乐要素的旅游产业链,围绕“古、商、水”三大主题休闲旅游业发展,打造一批集滨江山水、观光休闲、生态养生、乡村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区。围绕“自然、人文、科技”主题,加快方特系列主题公园、新华联文化旅游、大浦乡村世界、长江游轮码头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市文化旅游收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10个高水平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新媒体、新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和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打造区域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中心。推进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式办学等方式办好新建学校。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启动中德职业教育跨国培训合作项目,推进校企联合招生、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加快职教园区建设,组建多元化职教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再升级。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兴办教育,促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名校创建和名师培养。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支持在芜高校与国外大学、知名企业合作办学。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达到省内一流、中部前列,我市成为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中心。适应人口老龄化、健康消费增加等需求,大力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组建现代健康医疗服务机构,促进高端医疗、健康养老等现代健康服务业态发展。以医学教育转型、健康服务业研究和健康保险业发展为助力器,借助人口与健康信息化、移动医疗、物联网医学等手段,打造数个以芜湖为总部的医疗集团,带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物联网医学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发展,形成产业竞争力强大、辐射范围广阔的现代化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医疗资源辐射中心。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要求,全力推进12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集聚区培育申报和建设力度,以服务外包、研发及工业设计、航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需求为导向,再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0个以上,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达40家以上。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达到6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5%,打造3个百亿元级的农机、农资、农产品冷链物流平台,实现主营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超过百亿元的1家。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实粮油棉基础产业,做精菌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作物和特色林果产业,做优畜禽与水产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服务业,做大农业装备产业,做活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流转或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逐步提高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集中连片开发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稳步提高基本农田农机综合作业率。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扩大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范围。
  切实保障农业安全。坚守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130万吨的粮食年产量。杜绝滥施农药、乱用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管理和建立可追溯质量安全体系的要求,把提高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合作经营水平作为守住食品质量安全底线的基础工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发展新模式,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开展农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加速构建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第四节&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品牌升级工程
  发挥质量和品牌在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造品牌芜湖。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切入口,推动各行各业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建立健全计量标准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创新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质量升级工程,引导企业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树立质量标杆。支持优势领域科研单位和企业提升标准研制水平,争取全市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50项以上。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重点消费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水平居全国前列,群众对总体质量水平比较满意。
  实施品牌升级工程。启动“芜湖制造”品牌培育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创立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芜湖制造”、“芜湖创造”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企业,增强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打造一批高知名度企业群体。力争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超过50个,安徽名牌产品300个,品牌经济比重超过60%。
  第七章&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实施城市交通提升六年行动计划,统筹铁路、公路、航空、过江通道建设,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全面强化和提升芜湖交通枢纽城市地位。
  第一节& 重构芜湖铁路综合枢纽
  打造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货运中心。以既有铁路扩能升级和货运站场建设为重点,完成宁芜铜、皖赣、淮南线电气化改造,建成庐铜铁路,争取推动开工建设铜南宣铁路、推动塔桥华东铁路货运中心和芜湖火车站货运铁路外迁工作,完善货运铁路路网结构,形成以塔桥站、裕溪口为专用货场,化鱼山、火龙岗为主货场,湾沚、南陵、繁昌、高沟为副货场,小杨村、沈巷镇为编组站的货运布局,尽快形成高效、快捷、大能力的铁路网,打造全国重要铁路枢纽货运中心。
  打造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以高速铁路、客运站场建设为重点,建成商合杭铁路、皖赣新建双线(芜绩段)、庐铜铁路;加快推进安九客运专线建设,打通宁安客专西行通道;推进皖赣新建双线宣城至绩溪段建设;争取北沿江高铁尽快实施。尽快形成“一主六辅”布局,即以芜湖火车站为主站,弋江站、芜湖江北站、繁昌西、南陵、无为、湾沚为辅助客运站,实现客运网络快速化,从东南西北方向连接全国高铁“四纵四横”骨干网,并以芜湖火车站为中心基本实现零换乘,构建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
  第二节& 建设畅通高效路网体系
  以提高通达度为重点,高起点规划建设路网体系,形成高速公路“两环九射”、国省干线“四纵五横”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对外大通道,新建合福铁路公路桥北接线、北沿江、芜黄等高速公路,实施合芜高速改扩建工程,建成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推进岳武高速东延接芜湖二桥、泰山路长江大桥、芜宣高速改扩建、芜马高速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市域内中心城区与副城区、各副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纵横交错、对外放射”的主干公路网体系,实现与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加强各县区、村镇之间交通联系,完善城乡旅游景点、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公路网建设。
  第三节& 打造江海多式联运综合枢纽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两主七辅”的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发展铁水、公水、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着力提升长江芜湖段及支流通航能力,积极推进芜湖长江大桥以上至三山港区高安圩段航道维护水深提升至9-10.5米,完成芜申运河航道整治和合裕线航道改造工程,实施漳河、青弋江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建成中外运三山码头二期、朱家桥国际集装箱码头二期等一批公用码头工程,改扩建部分老港区,提高效能,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港口群。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港口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提升中转功能。发挥芜湖港与上海港的战略合作优势,全力推进皖江航运中心和安徽外贸主枢纽港建设,不断增强港口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努力将芜湖港打造成安徽水上门户、长江中下游江海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
  第四节& 加快航空港建设
  建成芜湖民航机场,推进无为县、南陵县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依托空港资源,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兼容发展航空修理、航空服务、航空培训等产业,发展临空经济。利用航空运输优势和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化空港物流产业,通过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和物流企业的集聚、扩散、辐射,构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框架,打造长三角地区空港物流基地。
  第五节& 推进过江通道建设
  加快跨江发展步伐,加密南北交通通道,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重点建设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泰山路长江大桥4座过江通道。
  第八章& 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提高城市品质,积极推进跨江发展,不断提升芜湖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第一节&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完成城市交通提升六年行动计划,打通断头路、健全微循环、拓展出入口、构建快速网。实施交通优化工程,打通老城区支路“微循环”,推进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及网化工程。进一步规范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改善交通环境。建成中心城区17座停车场及慢行系统,增加停车供给。完善城市供水保障机制,建成江南城区城市备用水源,推进市县供水一体化,推动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实施燃气干管跨江工程,建设液化天然气及配套工程项目,提高LNG应急气源储气能力。加快综合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涝能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完成市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棚户区改造、老城区修补和有序更新,基本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6万户。
  第二节& 积极推进跨江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全力支持江北产业集中区加快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园区布局、项目布点、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城市功能要素方面给予重点配套,推动集中区向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区转型。加快江北新区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打造大龙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推进跨江通道和江北路网建设,构建江北骨干交通网。支持无为县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无为经济开发区城东园区、高沟经济开发区建设,建设无城至高沟快速路,加快无为西部、西南区域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第三节& 创建“公交都市”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公交系统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公共租赁自行车等为补充的高品质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对城市周边农村客运班线实施公交化改造,提升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公共交通与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和换乘设施,提高换乘效率。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成1号和2号线一期,构筑大容量快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新能源汽车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到2020年,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30000辆,建设充电桩25000个。优化城市常规公交线网,构建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快线+干线+普线+支线”四级公交运营服务网络体系。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市区公交车辆万人拥有量不低于15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40%,基本形成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较好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
  第四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构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政府服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产业经济”四位一体的智慧芜湖体系。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推广监控摄像、传感器、射频识别等各类传感终端,构建全方位的城市智能感知体系。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规划建设,建设公共设施资源虚拟化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政务云计算中心整合和升级各部门基础硬件设施,实现效能最优化。构建城市共享数据资源,完善地理空间、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服务数据库资源建设。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管理建设应用,建设和完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实施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工程。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提高市容、环卫、市政等城市管理养护信息化水平,建立运行高效、服务完善、监管有力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第五节& 加快城市人口集聚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品质提升带动人口集聚,更加注重为人口转移和流动人口本地化创造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积极探索建立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农民进城,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公租房范围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和稳定就业的公租房提供、房租补贴、就业奖励等一揽子政策,吸引高校教师、高校毕业生、科研人员、企业高管来芜就业创业,广聚各类人才。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第六节& 打造特色山水文化名城
  加强城市形象塑造,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山水园林、历史传承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山水文化旅游名城,彰显“中西合璧、精致繁华”的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推进芜湖古城、西洋风情特色街区和扁担河特色街区建设,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推动城市工业遗址保护利用。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注重公园、街头绿地、特色大道、绿化小品、城市绿雕建设,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到2020年,新增绿地2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7%。丰富城市公共艺术品,提高城市街头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夜景亮化水平,实施城市重要区域夜景亮化提升工程。
  第七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实现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对接,统一规划建设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运营管理的新型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突出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入。加强公共事业投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实施“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第九章&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坚持以改革求突破、拓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上取得突破。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规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运行机制,进一步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政务服务网上运行,创新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构建政府基础性数据信息化平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扎实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新模式,构建基于网格化、大数据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源头管控的系统化政府债务管理模式。开展三年滚动财政规划试点,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市和县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规范建立市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第二节& 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成本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在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创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国有资产配置效率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相互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完善和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节& 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
  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市县一体化交易体系。大力发展各类资源要素市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实施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国有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市场。
  第四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建设,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优化行政区划和创新行政管理,有序推进无为县、南陵县撤县设市和芜湖县、繁昌县撤县改区。深化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创新,探索降低成本的行政管理新模式。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权制度、住宅金融制度、城镇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五节&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实施基层行政监管执法体制、基层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协商共治模式创新,推动政社良性互动。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为引领,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一站通”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等便捷高效新模式,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施信用体系评级发布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十章&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连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重要门户优势,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营造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环境
  提升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水平,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建设经验,积极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投资、贸易、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引进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和城市治理经验,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国际化社区、学校、医院,提升外籍人士在芜居家、休闲、创业、社交环境。
  第二节& 全面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合作,紧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加强在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力争在引进高端产业、高级人才、高新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推进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促进内外资企业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打造全产业链、绿色循环的特色园区。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吸引更多外资来芜投资兴业。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交流合作,推进芜马同城化、芜亳合作共建,努力在基础设施、港口和园区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宽领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打造皖江示范区升级版
  加快推动皖江示范区全面升级,大力提升江北产业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承载能力。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大力引进国际创业和股权投资,加大新兴产业引资力度,努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区域研发、销售、财务中心,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7亿美元。
  第四节& 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
  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实施“15511”工程,以15个开发区为载体,培育支持50个领军企业,到2020年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以上,经营(销售)收入10000亿元以上。支持省级开发区以一区多园、合作共建等形式,打造各自的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配套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按程序申报扩区或调整区位,鼓励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质量好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国家高新区、经开区等创新园区提质工程,着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第五节& 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外贸平台发展水平,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快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扩区,启动“一区三园”规划建设,谋划铁路口岸、空港口岸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口岸商品直销中心和期货保税交割平台建设。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健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大通关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朱家桥港区、三山港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拓展完善口岸功能,提升口岸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等出口基地,力争“十三五”期间,打造2个国家级出口基地、5个省级出口基地、40个出口示范基地企业,力争出口比重达到90%,培育省级出口品牌20个,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
  第六节& 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拓展、资源开发和资产并购,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布局。支持奇瑞巴西汽车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园区,加快海螺印尼工业园建设,支持海螺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项目合作。加强境外投资指导服务,引导企业面向欧美国家开展跨国并购,提升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展加工制造、铁路、建筑等行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技术、标准、劳务输出。到2020年,力争对外投资额突破20亿美元。
  第十一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使芜湖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由“山林屏护、湿地串接、廊道贯通”的生态安全格局。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抓好森林、湿地、湖泊、水系等重要生态系统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矿山修复生态治理。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深入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万公顷,促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第二节& 推进资源和能源节约
  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工业节能,推进余热发电、锅炉(窑炉)改造等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加强节能减排预警调控制度,严禁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上大压小”、环保搬迁项目严格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加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岸线资源保护和管理,优化岸线功能布局,合理安排开发利用时序,促进长江岸线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可持续开发。强化岸线资源监管,加大取水口保护力度,及时查处违法占用岸线及非法建设行为,杜绝新增违法占用岸线现象。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聚焦工业企业、秸秆禁烧、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等行业实施重点污染治理,深化VOC污染整治,实现PM10与PM2.5、AQI三重指标达标。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强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环境整治,建成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实施畜禽养殖的污染整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到2020年,市域主要河流水质优良,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县城、市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实施面源总量控制试点,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禁核准(备案)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加强对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围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和机床再制造以及再生资源拆解加工、交易,加快芜湖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以核心资源开发利用、关键补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推进分布式光伏、地面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7%以上。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等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低碳试点,树立典型模式,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
  第十二章& 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让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节& 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与北师大、华师大、安师大等合作,强化皖江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培育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打造教育名城。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集团化发展,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推进高中办学多样化。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新方式。深化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
  第二节& 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规范公立医院功能任务和运营发展,引进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大力实施“金医”工程,积极引进培育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与专科医院集中区。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医保支付制度。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人口健康信息化,大力发展物联网医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化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血吸虫等地方病防控工作。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增强全民文明健康素养,预防消除疾病,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第三节&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保障事业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强城乡医保统筹,积极探索“三保合一”。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政策。完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经办业务,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深化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完善总额控制下多种分值付费方式,建立门诊慢性病费用议价谈判机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让政策惠及更多群众。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到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87.5万人。
  第四节& 积极扩大就业
  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和工作机制,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推动就业政策普惠化和实效化。着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和困难群体就业扶持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和重点群体就业。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
  第五节&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加快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增加财产性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构建政策、项目、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机制,引导各类扶贫资源有效对接贫困对象,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到2017年,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村全部出列。
  第十三章&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着力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以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为核心内容,深化拓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结对共建、好人评选、美好乡村大舞台、公益广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深入推进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嘉许制度建设,弘扬正能量。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十三五”末,把芜湖打造成全国文明城市样板,为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提高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优化提升城乡文化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大力发展新媒体,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水平,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收藏馆等和文化体育培训机构,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节&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管理机制,以铁画锻制技艺、无为鱼灯、繁昌民歌、大桥民歌、梨簧戏、十兽灯、目连戏等为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芜湖历史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大文艺创作投入力度,着力培养高素质文艺创作队伍,凝聚吸引优秀创作人才,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充分激发文艺生产力,不断增强艺术院团、美术馆和文化馆的创作演出(展览)能力。到2020年,在推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等各艺术门类创作全面繁荣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我市特色、具有市场潜力的文艺精品佳作。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把依法治市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全面提升全社会法治化水平,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法规规章体系建设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人大立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立法制度建设。加大关键领域法制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完善城乡建设与管理、改善民生、农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第二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和检查评估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第三节& 坚持司法公正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司法公开为重点,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以司法为民为宗旨,树立严格公正文明司法的良好形象。
  第四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增强法治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引导全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自觉守法。推进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健全依法维权和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和支持全社会理性合法逐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鼓励全社会通过法律维护权益。
  第五节& 深化“平安芜湖”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积极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杜绝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坚持和深化“双联系”工作以及“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坚持和深化基层维稳应急处置“南陵经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县级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建设,加快公安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有效化解、管控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预防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网络舆情监测与反应能力。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实现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一体化。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 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确保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节点的要素供给,巩固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保障用地需求
  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用地向节约集约用地转变,由注重增量向重视存量挖潜转变,由重使用、轻管理向用管并重转变。积极探索科学用地和弹性供地机制,把握好土地供应节奏,创新土地出让方式,积极盘活土地存量,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用地供应和保障服务工作。加强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批后监管,全面规范土地管理。
  第二节& 加强资金保障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推进财政基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结合,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加强政银企沟通对接,鼓励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大力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落户,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强化人口支撑
  着力提高人口数量和质量,采取各种前瞻性、实用性措施加快人口聚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外来人员在芜湖就业,积极吸引外出就学、就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实施人才服务工程,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的人才服务体系,吸引外国人来芜湖就学、工作和生活,鼓励移民。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人口统计、监测和调研,建立芜湖市人口数据库和实时监测系统,加强数据分析和预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人口政策措施。
  第四节& 强化风险防控
  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债务资金使用,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依法妥善处置金融风险,规范各类融资行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数据运用,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打破刚性兑付,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 优化发展环境
  创造一流发展环境,激发潜在发展能力,把芜湖打造成全国软环境最优的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思想解放,更新观念,发扬顾全大局、感恩奉献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新创业文化,塑造芜湖开放包容的观念、文化和品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打造投资的热土和创业的乐园,形成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和创业激情竞相迸发的局面。
  第二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群团组织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强化国防宣传,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快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节& 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效率、质量和水平。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深化开展“双联系”、“亲切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市民心声”等载体的作用,把行风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引向深入。践行艰苦奋斗精神,严控行政成本,打造简朴政府,树立执政公正廉洁、政务公开透明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廉洁氛围。
  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略)
[责任编辑:谢晓侠]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请将留言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
中工网 版权所有(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芜湖市平均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