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全福建少儿频道覆盖人口外出人口国家给盖房子吗

标签:乌兰察布市;嘎查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文化活动室;放映室
责任编辑:谭佩妮
相关阅读:
 |  |  |  | 
版权所有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 (C) 2007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集宁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
结合集宁区实际情况,现将“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工作思路和主要原则
(一)基本情况。集宁区现有25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10个乡属社区、农村居住户数11409户、常住人口20733人。目前,已实现村村通电、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全覆盖;农村常住人口养老医保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工作思路。集宁区农村面积小、农业人口少、城镇化率高,且乌兰察布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方案已获自治区政府批准,将集宁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重点突破,先行开展。鉴于这种实际情况,集宁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要思路是:积极落实自治区“十个全覆盖”项目,以统筹城乡为发展目标,以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全力推进村庄整治和生态移民,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城市建设和产业规划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实现协调发展。坚持与全市、全区“十二五”整体规划、县域经济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等相结合。重点从规划区外和规划区内近期不拆除的自然村实施,城市规划及产业规划范围内原则上只征拆不建设,主要为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区、皮件园区、保税区、产业发展区和空港经济区等相关产业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样既衔接了产业发展规划,又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发展。二是坚持科学布局,推进城乡一体。按照国家提出的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周边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先行在规划区外选择条件好、宜居宜业的农村实行“十个全覆盖”工程。三是坚持整村推进、分类实施。鉴于区内财力有限和农民自筹能力弱的实际和集宁区大力发展中心城区的目标,多数村庄农民向城市集聚,只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保留小部分村庄发展设施农业,按示范村、一般村分类推进。引导一般村向示范村集聚,最终实现农村居住的集聚,农业发展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四是坚持产业同步、共同推进。在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合作社作用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在示范村内,要将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突破。将扶贫的整村推进项目、金融扶贫等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实现环境宜居、产业留人。
二、工作进展情况
年初,按照市委、政府对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有关要求,集宁区及时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政府区长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一乡一镇及区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十个全覆盖”统筹推进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集宁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2月14日全市召开“十个全覆盖”专项工作推进会后,集宁区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市委政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安排布置了相关工作,对相关自然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形成了实施方案。3月11日市委斯琴书记、赵锦市长专项工作现场会,对集宁区实施项目的自然村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原计划中的泉脑村、大井湾村由于现住人口较少,空置房较多等因素推迟实施。
之后,集宁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再次进行实地调研,将人口较为集中的白海子镇黄土场、马莲渠乡罗家村纳入今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并作为示范村进行实施,由5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变为4个行政村18自然村。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反复酝酿,主要考虑为以后城市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留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最后确定2014年“十个全覆盖”实施自然村为18个,分别为4个示范村为(石家村、大十号、黄土场、三股泉罗家村),14个一般村(大三号、头号村、察汉庙、南洼、宋家梁、窑卜、李家村、白家村、黑土湾、蒙古营、赵家村、武英村、李家村、黄土场罗家村)。此外,结合集宁区实际,整合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资金,在物流园区内建设900户的移民小区,将农村部分人口少,产出低的自然村插花安置和整村搬迁到城市,并为皮件园区、集宁古城等项目提供就业人员。
同时,集宁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对示范村和一般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示范村的建设要达到规划科学合理、覆盖要素全面,建设标准高,亮点突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达标村建设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基本实现“十个全覆盖”;一般村基本实现饮水安全、道路畅通、环境干净,“清五堆、抓五改”。
1、农村居住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危房改造主要在示范村共4个自然村(大十号、黄土场、石家村、三股泉罗家村)进行实施,计划实施户数396户,计划投资741.8万元,户均1.87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534.6万元,市本级配套103.6万,地方配套103.6万;村庄整治重点对示范村进行实施,一般村基本以“清五堆、抓五改”为主,同时对残墙断壁进行简单修缮,计划实施户数1980户,计划投资1283万元,户均0.64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群众自筹。目前,实施项目的自然村进行电子档案的录入和资格审查等前期筹备已全部完成,危房改造已开工30户,
村庄整治工作同步进行。
2、行政村主街巷硬化。2014年计划在4个示范村建设水泥混凝土路20.8公里,60万/公里,计划投资1248万元。目前,因自治区交通厅至今未下达建设任务和资金匹配,正在做前期道路设计、实地考察和测量工作。
3、安全饮水。2014年计划解决2个自然村(五贵村和高连池)、756人、583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计划投资53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全额拨款。目前,正在做前期筹备工作,计划4月下旬开工建设。
4、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2014年计划新建小学2所(家合小学、物流园区小学),计划投资8770万元;两所小学分别位于新区棚户区改造移入区家合欣苑小区和物流园区附近,是为周围居民和农村所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计划改建幼儿园2所(桥西幼儿园、区直幼儿园),投资1020万元,规划面积;。截至目前,物流园区小学建设工程正在整理设备、收拾工地、准备复工;家合小学建设用地规划手续已办完,下一步准备进行相关设计工作和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桥西幼儿园改造工作准备请专业设计院拿出具体方案,将主楼的使用功能变更为适合幼儿园性质的教室;区直幼儿园正在论证阶段。
5、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2014年计划在南界、六苏木、章毛、富贵和赵家村新建5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范围内的石家村、大十号、黄土场、三股泉罗家村已建成卫生室,年内计划完善卫生设施),计划资金90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全额拨款。目前正在准备开工。
6、文化活动室。为减少建设成本,通过整合空置用房,加固改造现有用房,利用闲置学校的空余教室,逐步改善文化活动室条件。2014年计划在南洼村、李长庆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个,总投资60万元,其中申请自治区资金45万元,地方自筹15万元。目前,因自治区建设资金没有到位,尚未开工。
7、便民连锁超市。2014年计划在黄土场、石家村、大十号、东园、三股泉罗家村新建便民连锁超市5家,共投资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万,自治区投资12万元,市级投资4万元,地方自筹4万元,农民自筹12万元。目前,正在做前期筹备工作,近日即将开工。
8、新增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目前,实施项目的18个自然村新农合6146人,计划资金240万元,自治区投入135万元,市本级配套31万元,地方自筹31万元,企业社会筹集43万元;养老人数为255人,计划资金23.8万元,其中自治区投入21万元,市本级配套0.8万元,地方自筹2万元;;五保245人,计划资金85.7万元,其中自治区投入29.4万元,市本级配套16.9万元,地方自筹39.4万元;现金直补1034人,计划资金155万元,其中市本级配套15.5万元,地方自筹139.5万元;低保308人,计划资金92.4万元,其中自治区投入55.4万元,市本级配套18.5万元,地方自筹18.5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三、投资计划
集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工程欠账较多,财政可支配额度较小。为此,在财政预算可承受的范围内,既要全力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行、突出亮点,又要遵循客观条件和事实,量力而行。
2014年计划总投资12695万元(剔除校舍建设8770万元,集宁区农村学校都已迁建到城区,现集宁区没有农村学校),其它项目计划投资3925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和自治区现有项目资金1138.25万元,市本级配套196.25万元,地方自筹1075万元,农户自筹1515.5万元。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按照全市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总体要求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农村居住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充分发挥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引导带头作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保证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同时,要把“十个全覆盖”工作进展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严格检查考核,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集宁区“十个全覆盖”各项工程顺利进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让阳光雨露均洒乡村大地――“十个全覆盖”融媒体报道乌兰察布行-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微信扫一扫阅读
让阳光雨露均洒乡村大地――“十个全覆盖”融媒体报道乌兰察布行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16:34:41
乌兰察布市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全市8000多个自然村中,30户以下的就占了一半以上,外出人口多、村多村小是乌兰察布市的特点,也是难点。据测算,小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平均花费300万元,如何在不影响覆盖面的同时,尽量节约工程资金?对所有自然村分成3类进行小村整合与易地扶贫搬迁成了破解的招数。 航拍的丰镇市南城区二号沟社区史家沟村全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金鹏 摄 商都县三大顷乡的史家村交通不便还缺水,原来65户的村子现在走的只剩21户,平均年龄65岁;距离不远的二侉店村全村35户、164人,紧靠公路,还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小村子怎么覆盖?乡党委书记翁彦军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史家村居住分散,全村一条街就有1公里,加上街巷硬化和1.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仅工程款就得70万元,如果两村一起修,水电、街巷、广场、卫生院、超市等,总共节省80多万元。”
对4000个左右30户以上村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基础条件较好的2000个30户以下自然村,鼓励实施小村整合搬迁,确需保留的,同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外出人口多和贫困比例高、立地条件差的2000个30户以下的偏远小村,全部进行整村搬迁销号。整合后,预计全市可以减少投入40亿元左右。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2亿元,覆盖2097个自然村。
小流汇大江,小村靠拢中心村,在已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中心村、行政村新建安置房、配套幸福院,村容美了。下一个问题是,住进移民新村的老人们如何能更幸福? 走进化德县德包图乡幸福院199号,62岁的刘竖琴老人正在门口小菜园里摘菜。36平方米的屋子,明亮干净,摆着电视机、洗衣机、烘干机、冰柜等家用电器,政府给配齐了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柜、餐桌和4把餐椅。老人来自开地房村,是农村危房改造户,2013年老房子拆除搬进幸福院后,认识了来自阿拉乌苏村的66岁老人李庆宽,自此开启了一段幸福黄昏恋。刘竖琴老人告诉记者:“住在幸福院,环境好了,生活方便,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每天还能去跳跳操,日子好过啦!”
73岁的“院友”王祥老人介绍起幸福院的情况如数家珍,原来他是这里的党支部书记。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入住293户,来自12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60岁以上无生产能力、有生活能力的老人都能入住,最大的93岁。说起“退休”生活,老人难掩自豪:“我从里大井村来,在那儿当了23年大队书记。住进幸福院,统计了一下,一共有23个党员,按党章规定3人以上就得成立党支部,我们就选举产生了幸福院党支部,我是新选举的支部书记,平时组织党员学习,给大家发发报纸,每两个月还要召开院民会,督促大家搞好卫生。”幸福院成了老人颐养天年的乐园,老支书的“退休”生活有了新内容。
除了家庭条件好、自行选择居住地或者进城入镇的村民,在实施小村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时,还在产业园区或者近水、沿路等立地条件好的区域建设移民新村。住进新村的移民们如何变得更富裕? 政府主导迁出区的土地向大户和企业流转,流转补贴价格年均每亩不低于100元。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各方力量投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用产业扶持带动脱贫。
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丰镇市巨宝庄绿康源移民新村,这个新村的运行模式很特殊:企业利用流转土地,通过“股金+租金+薪金”的模式与安置在这里的50户贫困户签订就业协议,同时,把贫困户每户5万元贷款资金,以股金的形式注入合作社进行分红。一方面,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指导贫困户利用企业蔬菜下脚料进行养殖,用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回收。 统筹兼顾,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相结合协同推进,为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建设探索了新模式,走出了新路子。 集结在一起的多项惠民政策,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让阳光雨露均匀洒满乌兰察布大地。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杨凡 皇甫美鲜 李文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编辑:马铃翔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微信号:neimengguribao当前位置:>>>正文
&&&“以前一直想盖新房,如今好政策让我梦想成真。上梁那天,我站在院墙上足足放了10分钟的鞭炮。”刚刚搬进红砖大瓦的新房子,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古营盘村村民张奎十分激动。乌兰察布市像张奎一样得益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农牧民,今年就有5万多户。据悉,该市2年共投入46.5亿元,完成了1024个行政村的“十个全覆盖”任务,受益群众达92万。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从2014年开始,该市计划投资87亿元,用3年时间完成1321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新农村牧区建设,该市大力发展节水高效设施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以及农家乐、牧家乐等特色产业,保证农牧民都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努力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成新农村的典范。卓资县梨花镇土城子村依托武要古城遗址着力打造文化古城,四子王旗“六旗会盟”所在地白音敖包村、“王爷府”所在地查干补力格嘎查、“锡拉木伦庙”所在地红格尔等乡村嘎查都结合显著文化特色,农家乐、牧家游发展得红红火火;更多的农牧民则是加入农民合作社,不仅从土地租金中获益,还就近打工,像城里人一样领到工资。在实施工程中,该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在内外兼修上下足功夫。村委会助农服务点全覆盖将在年内实现,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社保、医保、低保等业务;同时,切实提高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出台嘎查村卫生室管理办法,村卫生室人员每3年聘用一次,每月接受2次免费岗位技能培训。
  在中央和自治区补助政策基础上,市财政每年为每个卫生室补助3000元,旗县补助2400元,有效保障村卫生室的正常运转。
  “院落按照人、畜、草分离改造,家里家外一样干净,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真舒心!”商都县七台镇驼盘村村民陈俊花高兴地说。村民们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是,谁被评为好媳妇了,谁家被评为文明户了。如今,村容村貌变了,村风民风也变了。截至8月17日,该市危房改造新建、维修加固、转移置换3种模式在建及完工5.4058万户,占计划的104%;村庄整治拆除危房及整治附房、棚圈10.1047万间,占计划的86%;街巷硬化在建及完工2548公里,占计划的103%;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在建及完工1.8481万户,占计划的90%;安全饮水在建及完工482处,占计划的113%;校舍建设改造在建及完工16个,占计划的80%;卫生室在建及完工371个,占计划的94%;文化活动室在建及完工509个,占计划的91%;便民连锁超市在建及完工382个,占计划的98%。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29.9亿元,占计划的81.8%。
〖文章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包阿如娜〗
主办单位: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乌兰察布市政府电子政务办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  传真:  地址: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察哈尔西街18号  Email: 
ICP备:号  网警备案号: 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全力推进 “十个全覆盖”高龄津贴发放工作 -
工作动态 -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正文
乌兰察布市民政局按照市委、政府“十个全覆盖”工作的安排部署,认真组织落实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发放工作。为了全力推进高龄津贴的发放,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决定从201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提前发放高龄津贴,并规范发放程序及标准范围,确保高龄津贴按时、足额精准发放到高龄老年人手中。
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龄津贴发放管理的规定》(乌老龄办发[2015]11号)文件,规定凡具有乌兰察布市户籍、年龄在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的老年人,从2016年开始,高龄津贴每年分两次发放,每年1月10日前发放一次,6月10日前发放一次,上半年将高龄津贴全部采用一卡通发放完毕。
标准为:低收入80-99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年1500元;享受低保待遇80-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年1200元;领取离退休及职工养老金80-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年600元;10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6000元,并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门诊医疗补助金。
全市高龄津贴提前发放是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的具体措施,是让高龄老年人切实感受“十个全覆盖”的惠民举措,为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章来源:〗〖责任编辑:民政局〗〖〗〖〗
乌兰察布市民政局承办
地址:乌兰察布市集宁新区永安路中段 电话:  邮箱:
乌兰察布市民政局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