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如何体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 东营日报 --
发 展 理 念 新 指 向
——纪念建党 95 周年述评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韩洁 李延霞 陈炜伟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梦想,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95年前,在南湖烟雨中起锚,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中华儿女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航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壮阔进程中奋勇前行。  从苦难步入康庄,从危亡走向复兴,此时此刻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长风吹万里,乘势再启航———  在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驾驭中国巨轮继续破浪前进,驶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愿景———  历经95年奋斗发展,中国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6月的杭州西湖,小荷含苞待放,湖中三岛在夜景灯光映衬下宛如一幅秀美的水墨山水画,让全球对即将亮相G20峰会的“西湖会客厅”充满期待。  再过两个多月,中国将在这里迎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共商世界经济的未来,展现中国新的发展。  88公里外,嘉兴南湖红船静静停泊,见证着近百年来中国的巨大变迁———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95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创业、奋斗和发展史,亿万百姓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登上中国达人秀舞台、走出国门亮相国际民间艺术节……如今,平均年龄40岁的浙江嘉善洪溪村“辣妈宝贝”舞蹈团已是家喻户晓。  “村民吃喝不愁啦,文化生活也要跟得上。”舞蹈团队长、洪溪村党总支书记陈俐勤说,舞蹈的魅力带给洪溪村新生的力量,昔日的上访村如今正变成“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乡村。  洪溪村,正是中国农村走向富足的一个缩影。  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大规模的人群实现了“命运逆转”———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如今,人均国民总收入约788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超过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13亿多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创造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跃居第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和贸易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国际游客最大来源国……一个个崛起的标志性变化正改写着世界经济版图。  尤其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分量十足。据世界银行报告估算,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贡献率达到26.1%,居全球第一位。  “中国仍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为稳定全球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  历史昭示未来,梦想铸就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引起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共鸣,也让全世界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核心力量,是引领中国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国富民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传奇性贡献’。”德国外交家马克·穆勒说。  “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实现复兴,其影响是深远的,使全球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了东方。”去年底的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价。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95年逐梦,中国巨轮驶入新的航程———  “一个梦想、两个百年,是对‘三步走’战略思想的重要发展,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架构的逻辑起点。”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历在目,决胜可期;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尤须奋勇前行。    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  顺应时代之变,共产党人回答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东北三省GDP增速位居全国倒数之列,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东北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既有经济新常态下各地区面临的共性原因,又有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相对落后等个性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经过30多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站上新台阶的中国在遭遇“成长的烦恼”———  审视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经济增速逐渐回落到个位数平台,传统产能过剩、劳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预期不确定性加大,各经济体发展呈现分化态势,中国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削弱。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时代新课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做出回答———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后的奋力赶超,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再到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每一次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总是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校准航向,引领中国巨轮在正确的航道上前行。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站在时代的节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悉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紧抓新形势下的新机遇,科学谋划应对新挑战,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探索出发,新理念应时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到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从反腐倡廉到从严治党……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示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和着力点。  “新发展理念与党的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结合发展阶段新特征和发展时代新特点,实现了发展理论的新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不久前在北京表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以及实现经济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历史大变局中间。“这一转折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有益的。”  “新发展理念通过五条路径,最终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而且是发展方式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更长时期的发展后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巨轮驶向光明未来    雄伟的江西南昌八一大桥,横跨赣江两岸。大桥南端处,一黑一白两只猫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黑猫抓住一只老鼠,白猫呈跳跃起伏状。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广为人知的话语,显示出改革之初解放思想寻求加速发展的勇气和魄力。  如今的赣江之上,南昌市正在启动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整治入鄱阳湖水道,让生态健康的水环境水景观造福地方发展。  江西水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正是我国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生动缩影。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正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  制作光纤最核心的光棒技术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历经数年科技攻关,江苏亨通集团最终摘得这颗光通信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去年实现了利润增长60%,并牢牢占领全球光纤市场10%以上份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所言:“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了最大的底气!”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发出了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动员令。  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一大批以前碰不得、啃不动的“壁垒”被相继冲开。  “30多年前中国作出的最好选择就是改革开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伦·路斯科尔斯评价说,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银行业、国企、土地制度等助推经济转型的改革,将给经济带来更大的新增长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是“全面”,但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引领全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当前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关系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一场硬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按照中央确定的五大任务部署,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践行发展新理念,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髓———  63岁的井冈山市茅坪村贫困户刘秀峰,受益于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如今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坯房,搬进了紧挨八角楼景区的二层新房,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有了1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  “当年穷人求活路闹革命,靠共产党;如今过上了好日子,还是因为党。”刘秀峰由衷地感叹。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还陈列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土地法——— 《井冈山土地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等内容清晰可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亿万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彰显一个铁的事实:发展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  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实质所在。  “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韩庆祥说。  新发展需要新理念,新理念呼唤新作为。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各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问题与挑战并存,这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工作准则提出了全新要求。  梦想在召唤,中国再出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亿万中国人民必将凝聚起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 (不填默认为匿名)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李海青  以什么为中心推进或实现发展,涉及的是发展的本质与目的问题,体现的是对待发展的根本立场与根本态度,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方式方向与思路战略。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这一表述写进党的正式文件,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整体转型升级特别是动力转换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从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讲,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劳动力的低成本与不顾代价的高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的高投入和资本的高投入。换言之,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上是大量低成本的简单“劳动”力、“物”的力量以及“资本”的力量。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使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可持续性。为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计,发展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引导下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依赖于人的创新驱动战略成为必然趋势。所谓创新驱动,其实质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注重依靠人、解放人与开发人,充分释放人的创新激情、活力与能力。  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确立对于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定向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在我们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与人自身的发展相关,但并不等于人的发展的本身与全部,蛋糕的做大也并不意味着分配的正义与利益的合理共享,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有利于更加广泛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意志,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依靠人;把人当作尺度,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为了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含着以下三个维度的丰富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要把人当作主体,依靠人,亦即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注重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之中。十八大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更是多次重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要把人当作尺度,尊重人,亦即从现实的人出发,了解民情民意,以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满足与真实感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群众具有鲜活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权利主张与利益需要往往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内在要求,就此而言,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切实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需要与价值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前后的多次讲话中,都对调查研究的问题做过高度强调与精辟论述。汇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重要论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就多次阐述了调查研究的问题。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此多次强调,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3年多的时间里,已多次到全国各地开展深入调研。以人民为中心,把人当作尺度,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同时也要求领导干部在改革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从群众的评判中知得失,把人民的评价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认可与否及其程度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标准,努力赢得百姓的“口碑”,从而实现“群众满意”与“领导放心”的有机统一。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一新标准的提出超越了以往主要从经济方面评判改革成效的思维,体现了发展与公平的内在统一,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目的和意义的新定位。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要把人看作目的,为了人,亦即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切实维护人民的权益、努力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的改革形势下,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正当利益需求是以公民权利的形式予以体现的,必须要通过法治予以保障。所以,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应地,各级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治思维与公民权利思维,学会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障人民权益。  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指导功能。  就理论意义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的核心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其他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奠定了价值原点、明确了价值立场、提供了价值引领。日,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其他各方面的理论创新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就实践功能而言,现阶段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立并有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以之为基本原则指导现实中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我们才能切实破解难题、应对挑战、化解危机、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把握机遇、用好条件、实现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的:“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作者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相关新闻最新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欢迎来到CNFLA学习网, 免费公益的学习网站!
最新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来源:cnfla儿童网浏览:0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篇一: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3.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4.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开展知识性、专业性学习,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性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篇二: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0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社会发展理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