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博士钢结构蔬菜大棚大棚

114网址导航欢迎通过访问 www.
湖北省财政厅公众网
当前位置: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评选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人社部〔2015〕40号)要求,经层层评选推荐,经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我省枣阳市财政局等5个单位和罗细刚等4名同志为2015年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日至10月&14日。公示期间,如对公示对象有异议,请与湖北省评选推荐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联系电话:027-。&&&&附:湖北省2015年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
  先进集体&
  湖北省枣阳市财政局
  湖北省潜江市财政局广华分局
  湖北省阳新县农村财政管理局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财政所
  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财政所
  先进工作者
  罗细刚&&&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财政局国库科科长
  廖贤才&&&湖北省宜都市财政局局长
  王&&平&&&湖北省荆门市财政局部门预算编审中心主任
  王四平&&&湖北省应城市杨岭镇财政所所长
  主要事迹
  枣阳市财政局:枣阳市财政局现有干部职工94人,其中:退休人数15人。下属12个二级单位,15个镇财政所,2个农场管理区财政所,1个开发区财政分局。2014年全市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6.27亿元,是亿元的4.7倍;财政支出达到53.4亿元,是亿元的2.1倍。其中,教育、文化、保障性住房、就业与再就业和“三农”等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4.3%。
  好班子带来好队伍
  “群雁高飞头雁领”。领导班子是一支队伍的灵魂,在大浪淘沙的风口浪尖里,这个班子是坚如磐石的砥柱;在克难攻坚的主战场,这个班子是冲锋在前的旗手。
  2012年2月,年富力强的任显成接过局长的担子。凭着在财政部门多个工作岗位积累的丰富经验,他深深意识到,要抓好财政这支队伍,必须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他抓团结,通过组织调研、召开民主生活会、局务会等形式凝聚班子成员,形成合力,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把心思放在落实上,营造“风正、气顺、劲足”的和谐工作氛围;抓廉洁,局领导率先垂范、勤政廉洁,要求作为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一个样板、一个标准,筑起拒腐防变的壁垒;抓学习,带头认真学习、钻研业务,真正成为财政工作的行家里手;抓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以此来带动整个工作的协调发展。在抓班子建设的同时,在队伍建设上严格要求。
  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和完善机关考勤、机关财务、公务接待等20多项规章制度,组织编印《建设服务型财政机关制度汇编》;建立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方案、考核办法等考评制度,将乡镇和市直财政单位划分为三个赛区,进行公平竞争;全力打造财政文化,编印《财税改革业务知识读本》等8本学习资料,推荐40多本精品图书为学习书目,加强财政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同时制作《财政文化手册》,把财政文化作为一种行为约束和价值取向,作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无形力量。
  近年来,为全系统干部职工组织40多场(次)党的理论教育、依法理财、拓展训练、新《预算法》和新会计制度等培训;多渠道邀请财政部、省财政厅等专家学者,讲解财税政策动向、地方财政管理等热点问题,拓宽干部职工的视野;先后组织到襄南监狱和枣阳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现场聆听在押人员讲述违法犯罪经历和忏悔;开展“大浪淘沙”反腐倡廉巡回宣讲等方式,把警示教育常态化。把理论修养、思想境界、服务水平、管理能力融为一体,不仅在全市进行典型发言,而且得到省委巡回督查组的高度评价。
  结合行业特点,推出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和AB角工作制。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为突破口,推动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好思路带来好前景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经济调整下行的新常态,枣阳财政人紧扣围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这一目标,巧牵市场的牛鼻子,盘活盘大经济实体,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围绕百亿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调整财政政策扶持方向和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导功能,加大财政资金、资产、资源整合力度,科学综合施策,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出台促进市场主体跨越发展的意见、工业企业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争取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中国传统村落前湾建设项目、隆兴园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国家级创新试点等六个“国字号”项目,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推手。
  三年来,该局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性资金80多亿元,支持主导产业、重大项目、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使立晋钢铁、金兰首饰、三杰麦面、中兴技术、润阳电池等10多家企业迅速发展成为百亿元产业集团。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9.6亿元,同比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4.8亿元,同比增长12.2%。
  该局驻点招商引进的丹阳工业园,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园区规划面积925亩,项目总投资50亿元。目前已有21家企业入驻,园区建成后,可容纳100多家企业入驻,全部可提供1万多个岗位,实现年产值40亿元以上,成为汽车零部件、节能照明、机械加工等产业配套与服务的聚集区和示范区。总经理金武介绍,该项目从签约起,就实行首席服务人、项目秘书、“帮你办”办公室三重服务,这个项目秘书就是枣阳市财政局局长任显成。襄阳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枣阳调研时指出:“丹阳工业园的建设是在外驻点招商的成功案例,各地都应学习枣阳财政的经验……”
  好措施带来好效益
  近年来,在财政收入基数较大、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等方面的影响下,枣阳财政精打细算,合理安排,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措施入手,构建科学合理、职责明晰、覆盖全面的制度体系。
  加强预算管理,对乡镇实行了“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交定补,超收全留,短收自补,同增同减,有保有挂,一定五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市对乡镇每年倾斜财力2.05亿元,调动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的积极性。
  优化支出结构,从严从紧控制接待费、会议费、购置费等一般性、消费性支出。近年来,组织专班对全市“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全市“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稳步推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业、教科文卫等法定支出的增长,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
  三年来,通过存量整合、增量倾斜,先后筹措资金20多亿元,加大对三农、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环节的支持力度;发放各类粮食补贴2.43亿元,确保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
  好管理带来好服务
  2012年以来,枣阳市财政局大胆进行理财的改革探索,在服务的过程中寓含着管理,在抓管理成效上体现着服务。
  深化财政监管制度改革,改革工程类、政策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实现监督关口的前移;探索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追踪问效”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被省财政厅选择为全省13个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联系点之一;创新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电子网络管理新模式,实行网上开票,网上征缴,加强监管。同时,还积极推行了财政资金审批管理、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公务卡结算、金财工程等项改革。在财政资金审批管理改革上,通过明确资金审批权限,规范预算调整程序,简化资金审批环节,理顺资金审批程序,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先后创新的乡镇财政专管员“双选双诺”制度、惠农补贴实行“一户见全组”制度、“明白袋”制度、财政监督实行“伴随式监管”模式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推得开。其中《枣阳市推行“一户见全组”,确保惠农政策阳光运行》的经验材料,被湖北省政府《政务信息》全文刊登。省财政厅长王文童、副厅长洪流在枣阳调研时,对枣阳财政工作特别是惠农补贴“一户见全组”公示办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今年初,省审计厅在该市进行的种粮补贴资金审计中,对推行以公开、透明、监督、可复制见长的“一户见全组”公示监督制度,发审计专报予以充分肯定。
  枣阳财政把改革创新作为工作的基调,在创新管理中挖潜力、增活力、促发展。三年来,共探索创新工作167项(次),修订完善制度办法79个,有力地保证了财政工作规范高效推进。连续8届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11年在省财政厅工作目标考核中荣获A等次;连续8年在枣阳市实绩考核中稳居前列;2011年被省人社厅、省财政厅授予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被枣阳市委推荐为全省制度创新成绩突出单位。先后获得省财政厅表彰93项(次),有27项(次)工作在全省财政系统和枣阳市进行典型交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枣阳财政人正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卫填海的坚韧,在经济新常态的潮流中,书写帝乡财苑的崭新篇章!
  潜江市财政局广华分局:潜江市财政局广华分局地处湖北省潜江市西城区,是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所在地,辖区面积50.6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人。分局现有干部职工16人,其中女同志12人,分局干部职工全部拥有大专以上文化,中级职称13人,中共党员9人,平均年龄43岁。
  近年来,分局以服务基层、助推发展为目标,以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分局连续21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连续5年被评为潜江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党组织;连续8年在市财政系统年终工作考评第一。
  兢业奉献,创业兴“家”
  一是培植税源抓聚财。2014年以来由于受国际油价“10连跌”的影响、石油产业限入寒冬,部分企业停工停产、人员轮岗,油井检修关闭,江汉油田存量税源逐步消化,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我们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当参谋,出点子,大力开展协税护税,摸税源、找信息,全面完成了11.4亿元税收任务,同比增收1亿元,此外我们还协助税务机关查处欠税3924万元。二是切实加强乡镇预算执行。我们认真组织编制收入预算,同时指导各单位按要求编制支出预算,并充分利用指标控制、核算管理等手段,强化预算执行。三是着力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为确保资金更安全,运转更有效,我们从项目申报到资金的拨付,要求财政专管员全程把关,并建立相应项目台账、提出资金审核意见,然后由办事处分管财经领导,分局长三方签字资金才能拨付。在村级财务管理上,让专管员全过程参与,2010年国家南水北调移民迁移我处后,由于种植模式的转变,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委托村委会将5241亩土地全部进行流转,亩平价格650元。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土地流转公开招标,导致部分移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并组织部分移民群众到省、市政府上访。2013年初,我们积极向办事处党委建议:所有移民土地由财政部门统一进行公开招标。这一建议得到了处党委的积极支持。我们通过深入到各村各户,走访移民群众了解群众意愿,并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和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宣传政策等方式,得到了移民群众的一致支持,2013年10月我们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群众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对移民土地进行公开招标,整个过程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整个土地流转做到了阳光、公平、公开、公正,最终招标价为900元/亩,一举为移民群众增收131万元,从而得到了移民群众的极大信任,财政部门在他们心口树立了良好部门形象。据统计,2014年我们共下村、场督查项目建设9次,退回不合格项目申报4次,核查村级财务公开公示12次,检查惠农资金补贴30多次,人均记录50多篇监管日志,拍摄375张影像资料。四是严格落实惠农政策。从2010年来,我们共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1824万元,全部不折不扣落实到了实处,此项工作5年来实现了“零信访”、“零投诉”和“零差错”。
  井然有序,严谨持“家”
  一个温暖的“家”,很重要一点是要培养好的家风。好的家风要突出一个“严”字,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分局各项工作制度,是分局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规矩。年初,我们对每个人的职责及每项业务工作都制定了详细的业务流程、工作规则和服务标准,从而把制度落实到了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初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管理有序、机关高效运转、职工遵章守纪。
  好的家风必须勤俭持家。新形势下,必须适应新常态,时时守规矩,以廉为乐,以俭为本。2014年,我们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严控“三公”支出,全年生活招待费2.1万元,同比下降60%;公车费5.5万元,同比下降30%。分局基本无大额现金支出,所有支出基本实现公务卡结算和政府采购。
  敬爱扶助,和谐旺“家”
  建设和谐文明幸福广华财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分局高度关注干部队伍的内心和谐,在丰富文化载体和方式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各项文体活动、座谈会等形式的开展,给干部以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了解,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内在活力。通过开展“我为单位献一策”、“我为单位出一力”、“我为单位节一分”、“我为单位添一彩”活动,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力。建立干部职工谈心交心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周一报、每月一谈、每季一会,及时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化解内心纠结。从内心把单位当家来经营,把职工当亲人来对待,同进退,共荣辱,切实关心干部成长和生活处境,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为职工谋福。帮扶困难职工,走访困难干部家庭,努力化解家庭困难和矛盾。组织干部身体健康体检,关心职工身体状况,为职工送健康,为事业送保障。进而促进干部与干部、干部与工作、干部与家庭的自然和谐。
  分局在抓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时刻不忘履行社会责任。2010年10月,全省最大的移民点搬迁广华办事处,为了让3500多移民迁得出、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我们分局所有干部职工实行移民村包点驻村,每村由一名班子成员带队,与群众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了解倾听移民群众意愿和诉求。2010年春节,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到有部分移民生活困难,年关难过,为了让困难移民在潜江过第一个和谐美满的新年,分局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3万元资金,另外号召干部职工捐款9000元,给4个移民村48户困难移民每户送去1幅对联、100斤大米、20斤面粉、10斤肉、10斤鱼、10斤油、50个鸡蛋、300元现金,让他们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当知得移民群众想建冬暖式蔬菜大棚但苦于没有资金的想法后,我们不仅帮助联系专家现场指导,还积极向上申请50万元资金进行重点扶持。不到3个月时间,一个占地200亩的钢结构蔬菜大棚生产基地便在移民新村拔地而起。2013年我们通过走访了解到移民陈帮军在广泛考察后,看准油田城区以及周边庞大的消费群体,有较大市场,但苦于资金、场地有限,无法创办企业。我们积极争取扶持资金2万元、协助办理财政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创办了“合家欢”面条厂。该厂占地600平米,日产量面条2吨。年盈利15万元,还解决了40个移民的就业问题。
  近三年来,分局共投入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帮助群众建产业基地、改造村居办公场所等,还救助了10户困难村民,资助了4名贫困学生。
  以人为本,以财为家
  我们始终注重机关自然环境,设施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文体活动实现了有阅览室、有荣誉室、有党团活动室、有健身场地等,分局现有各类藏书达400余册,各种健身器材10余类。在走廊、会议室、等处张贴了名言、警句、字画,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办公区、生活区、档案室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和防火防盗设施,各科室建立了保密制度,实行了出入登记和值班制度,职工生活区建立了安全保卫制、卫生责任制、家庭纠风调解制、家庭教育制等,多年来分局未发生一起纠纷事故以及黄赌毒迷信等现象,实现了和谐共处,确保了文明安全。
  净白做人,廉洁护“家”
  严以律己、为政清廉是每个财政干部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加强干部职工的廉政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树立健康的家庭生活观念,从而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的“两个安全”。切实对分局干部职工加强管理、建立廉政档案,时刻关注每个干部职工的动向,及时进行提醒教育,做到警钟长鸣,此外我们以发生在身边的正反事例为教材,警示和教育全体干部职工,让他们珍惜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廉洁自律。
  2014年3月,办事处4个移民村准备对一片集体林木进行处理,怎么“卖”?有人主张“对谈”,谓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主张得到了我们的制止,买主想通过向分局领导行贿,让我们睁只眼闭只眼。分局领导义正言辞予以拒决,理由很简单:群众利益不能伤害,集体资产的处置必须公开透明。3月17日,我们对3个村集体林木拍卖发出招标公告。详细告示了出售树木的地点,拍卖方式,报名条件,砍伐手续及砍伐期限,付款期限及方式,报名时间、地点、联系人、截止时间,拍卖时间等事宜。&3月31日上午,在移民村三楼会议室,林木拍卖会经广华财政分局精心筹备,如期举行,13位竞买人和3个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70余人。经过“13位竞买人经过70余回合的竞价,&3个村的集体林木最终以7.65万元的总价成交,高出底价3.65万元,溢价率高达91%。这一结果,让在场的人激动不已,对财政分局的廉洁、公平、公正的过硬作风深深的感动。
  阳新县农村财政管理局:&阳新县农村财政管理局的前身是阳新县农税局,现有在职干部16人,主要负责乡镇财务管理、“两金”征收、农村公益性服务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组建8年来,&我局以“三化”(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围绕打造“阳光财政”,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在做好农村公共服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制度设计&“三资”监管成亮点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简称)监管,曾一度成为改革开放后农村财经工作的“盲区”和贪污腐败的“重灾区”。阳新是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过去由于监管乏力,衍生的财经乱象和社会矛盾颇多,群众反映十分强烈。2007年,县政府将农村集体“三资”移交农村局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认为: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问题,必须从创新机制入手,从制度设计做起。&
  2008年初,我局制订了《阳新县集体“三资”监管实施办法》,“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其基本内容是:&
  装进“一只笼子”。即:按“三不变原则”(村级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处置权不变,县、镇不侵占、不平调,不划拨),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资产、农业资产、存贷无形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然资源等统一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并交给农村局代管。
  落实“两个保障”。一是财力保障。县政府在清理锁定原有村级债务的前提下,按照核定支出标准、实行收支预算、集体收入归村、总额均衡补助、超标支出报批、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对村干部工资、工作经费实行补助,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基本财力保障。二是组织保障。成立由乡镇政府、纪委、财政所及民政等单位人员组成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依托乡镇财政所设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代理中心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交易中心。
  明确“三个主体”职责。乡镇“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代理及交易工作的领导和实施;督促“三资”监管代理中心,指导村级组织编制村级年度预决算方案;审核村干部报酬、养老保险办理;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年度审计、专项审计、换届及离任人员的财务审计和交接工作;审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交易项目,审定交易方式;配合县纪检和上级有关部门对违规违纪人员进行查处。“三资”监管代理中心的职责是:为代理单位设立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指导、审核、监督村级年度收支预决算;代管现金;代理现金支付;负责资产、资源的动态管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协助监管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交易。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交易中心的职责是:组织实施农村集体工程及资产、资源交易活动;农村集体工程建设及资产资源交易档案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交易活动中违规行为的调查处理;负责资产、资源及项目建设招投标工作。
  健全“四项制度”。一是“四议两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凡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的事项,由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并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二是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农村集体所有收入必须及时进入乡镇“三资”监管代理中心专用账户,实行票款同行;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监制的统一收款收据,并由“三资”监管代理中心代开票据;所有支出实行预决算制、按时报账制、“财务审签制”、资金直达制。三是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资产,按类别建立登记台账,如有异动,应及时记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产品物资每半年盘点清查一次;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购置,由村“两委”提出意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报乡镇“三资”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或对外租赁,一律经过招投标程序。四是集体资源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生产经营、兴办公益事业等,其分配方案须经农村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的处置实行招投标。
  实行“多级问责”。2013年元月,县纪委、县监察局、县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村级“三资”监管实行“三级”&问责的规定》,重点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一是问责主体“提档升级”。即由县纪委统一管理,一般干部违纪由乡镇或主管局纪委问责,问责结果报县纪委、监察局备案;乡镇、部门主职干部,由县纪委直接问责。二是问责对象“扩面增幅”。村级问责对象由过去单纯针对&“村两委”主职干部,扩大到村级报账员;财政所问责对象由过去单纯针对代理会计,扩大到财经所所长、镇(区)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镇(区)党委、政府问责对象由过去单纯针对主要领导,扩大到分管领导、住村干部。三是问责应用全面细化,“对号入座”,“一把尺子量到底”。
  由于制度设计合理,实际操作阳光透明,因而实施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一是构筑了“不易贪、不敢贪、不想贪”的反腐防线,遏制了村干部任意开支、随意挪用、到处跑钱行为。二是控制了新增债务,农村“三资”监管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三是提高了“三资”使用效益。浮屠镇某村一个养殖湖原来每年承包费收入只有56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猛增到200万元。富池镇某村新修一条公路,村组上报预算45万元,财政所核定预算23.8万元,通过公开招标,最后只花了23.4万元。
  阳新“三资”监管新模式,得到了村民的拥护,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中纪委内部简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湖北日报》等先后作了专题报道。2009年9月,黄石市农村“三清三建”工作现场会在阳新召开。2012年至2014年,我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三资”监管工作先进单位。
  精化细化程序&&“一事一议”得民心
  细节决定成败。几年来,我局之所以能够在农村财政管理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不仅仅是因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在程序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不断“倒逼”,不断细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补贴,是一项旨在推进多方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德政工程。为把这一好事办实,我局制订了《阳新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细则》,特别是在操作程序方面进行了精化、细化:
  项目实施前期:年初,以村为单位,由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制订本村“一事一议”3-5年项目总体规划,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财政所申报当年要实施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项目经当地人民政府和财政所审核通过后,报县农村局审批;县农村局组织相关单位和当地政府前往项目地论证,随后下达批复;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项目筹资筹劳方案公开表决,并将表决结果张榜公示;村委会对项目进行招投标。
  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前,建设单位对项目现场拍照存档。施工后,财政专管员、乡镇项目负责人经常到施工现场视察和监督,农村局抽出专人不定期到项目地抽查。
  项目建设完工后:项目建设完工后,建设单位向当地财政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和申报财政奖补资金,我局组织专班对项目进行现场勘察,验收合格后拨付财政奖补资金。
  由于操作程序相互制约,环环相扣,4年来我局累计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100多个,发放奖补资金13336万元,带动农村和社会投入村级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4357万元,没一个项目成为“豆腐渣工程”,也无一人向上投诉。
  同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工作,由于我们细化了操作程序,加大了监管力度,因而年年超额完成征收任务。2014年,征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34万人、基金3400万元,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89%;征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70万人、基金6790万元,农民参合率达到97.2%。
  强化自身建设&&“窗口形象”在升华
  事业成败关键是人。几年来,围绕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小环境,形成自身发展的强大气场,我们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并重:
  1、抓教育。一是通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职工进行宗旨教育,鼓励职工做一个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的人。二是通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职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鼓励干部拒绝诱惑,做清清白白的“红管家”。建局8年来,我局无一人受到村民和基层组织的举报,更无一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三是开展业务培训,让每个职工都成为理财的高手。近年来,我们每年对乡镇财政所专管员和本局职工都进行了集中封闭式培训。
  2、抓制度。建立健全《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劳动考勤制度制度》、《首问负责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
  3、抓领导。一个单位是否风清气正,关键是领导班子,关键是一把手。为此,我们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严于律己,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必须带头做到,凡是要求职工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为。
  追求卓越,不断创新,为我局赢得了众多的荣誉。8年来,我局先后5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09年被团市委评为青年文明号,先后6次受到市财政局表彰,连续8年被县财政局评为先进集体,在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历次行风评议中,均被评为“优胜单位”。局长王义华先后获“黄石市青年五四奖章”、“阳新县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财政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素有鄂东南“矿冶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汀祖镇荣获“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经济发达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省文明乡镇”、“全省百强乡镇”、“全省四化同步改革示范试点镇”之美誉,这些荣誉的光环,浸透着汀祖镇财政所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他们通过“文明创建”,锻造敬岗爱业,乐于奉献队伍之魂;通过“文明理财”,打造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财政;通过“文明用财”,塑造服务民生、奉献社会的魅力财政。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催人奋进的高昂旋律,谱写出新时期财政工作新的华章。、、、年度,汀祖镇财政所连续四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以来,连续五年被鄂城区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单位,、年被市财政局评为财政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文明创建——塑造敬业奉献之魂
  汀祖镇财政所组建于1984年,现有干部职工20人。这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的、充满活力的群体,在一个同样充满活力的、年财政收入过亿的湖北省百强乡镇充当着“大管家”。走进汀祖镇财政所,不问什么也能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靠近财政所大门的花园中有一尊巨大的平面石块,刻着“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八个鎏金大字,那不是丰碑,而是“所训”。花园式的院落中,进门的左侧是学习专栏,有关“三严三实”的24字箴言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醒目。彰显着财政人的品行操守,政治品格、理财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梦想之舵,精神之钙,兴镇之魂。
  首先是班子带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定期的民主生活会已经成为常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了形成良好的文明创建氛围,从所长到班子成员,大家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严格上下班纪律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2012年,所里引进了人脸识别打卡考勤机,对于迟到早退的人员,按照有关制度加以处罚。一开始有人接受不了,但是自从发生了一件事儿,大家都无话可说了。有一次,所长金良策和副所长张小河上班乘坐的通勤车,因为在铁路道口遇到货运列车而被拦停,一耽搁就是十多分钟,结果导致上班迟到了几分钟。开车的司机师傅说,“这次迟到又不是你们的错。再说了,你们二位是所里的领导,就随便找个理由说出外办事去了不就行了?”所长金良策说,“不行,规矩定了咱们就要严格执行,而且还要带头做好。”最后,严格按照打卡规定,两位所长被扣了当月绩效工资。通过这次事件,以后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气质来源于良好环境的濡染,财政所在文明创建上重载体培养,文体活动的举办、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办公环境的升级改造和道德正能量的传递,形成一种良好的财政文化环境。建党90周年演讲比赛、建国60周年歌唱比赛,加上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提振了大伙的精神头。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到了每一扇窗户、每一个烟头,所里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控烟小组,抽烟的不管是内部职工还是外来办事的,一律拒之门外。办公环境的升级改造体现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过去简陋的档案室,如今一跃提升为省一级。道德正能量的传递落实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汀祖财政人每年都会筹备几场“财政道德讲堂”,深入村组、学校进行宣讲。邀请“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胡敏、苏柳英等家喻户晓的道德模范主讲。每年重阳节和春节都要到镇福利院开展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年来,在汀祖镇财政所,爱心的善举从未间断。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帮扶文明共建村扩建农家书屋,增加科技致富书籍;每年为汀祖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沈谋资助学费和生活用品,直至其考入省级重点高中……
  文明理财——筑牢增收节支之基
  财政就像一架天平,一边是收,一边是支。汀祖财政人用文明理财的“巧手”,演绎着“四两拨千斤”的平衡艺术。这种“巧劲”来自于接地气的走访与调研。
  镇财政所所长金良策,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人物,2004年他调离泽林财政所,来汀祖所上任,可谓是奉命于危难之际。他在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便下决心要在矿业资源整合的战略中抓改革,出效益,出成果。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同志们扎进基层,走访企业和矿山,为了在矿业资源整合上写出大文章。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所长和同志们的辛勤,让许多企业家和矿主感动,他们主动配合,有力地推进了矿产资源整合的进程。汀祖镇的财政收入逐年翻番,到2008年时,突破亿元大关。至年,汀祖镇财政收入已连续两年突破两亿元,有人在汀祖街头手舞足蹈地唱道:“要喝酒,到汀祖,豪饮的大款跟你赌。”这种富裕繁荣所带来的浮躁,引起汀祖所领导班子的警觉与思索,并告诫同志们,一定要戒骄戒躁,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以创新拼搏的精神,进一步推进改革,2009年,汀祖财政所依据从地下走向地上,从矿上走向非矿,寻找替代财源的设想,写成的建言建议,获得镇政府批准,并于次年开春拉开了建设“一主带四园”(即以矿业为主,带动民营创业园,王边、刘畈工贸物流园以及农业产业园,生态旅游园)的序幕,建设生产搞得如火如荼,昔日矿业独大的一花独放已成为“四化同步”的百花盛开。
  “财”如同脚下有限的土地,汀祖财政人深知自己“守土有责”。在“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支出”的基本原则下,汀祖镇科学界定收支范围,并将量化管理做细、做实、做全,形成了详尽的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同时,在预算执行上,汀祖财政所牢牢把好关,严格按预算花钱,按进度拨款,强化预算约束;在资金监管上,特别注重涉农资金和民生资金的拨付使用,确保不乱花一分钱。在全面推行乡财区管、村财镇管的基础上,试行组财村管。财政专管员全面介入村级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管,无论收入支出,没有财政专管员的签字许可不予入账。通过完善村级财务、组级财务双代管,农村财政专管员等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效力得以增强,成为汀祖的一大亮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汀祖的村级“三资”管理已经逐步形成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步伐和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汀祖财政所不断加大镇直部门“零户统管”集中核算是财政监督管理工作又一亮点。在巩固“钱账双代管”的基础上,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授权)申请支付,除零星支出现金支付外,一律通过转账或公务卡支付,逐步杜绝现金直接支付,在遏制发票腐败上屡出新措。先进的经验,先后吸引全省财政所长培训班全体学员,襄阳市樊城区、咸宁市向阳湖所、宜都市局、团风县局等单位前来汀祖所参观学习。
  文明用财——做好兴业惠民之实
  财如清泉,源远流长则生生不息;财似甘霖,倾情播撒则万物滋润。汀祖财政人,将文明用财写进了自己的工作日志,契合着汀祖镇从“矿业独大”到“四化同步”的改革发展节奏,将“财”更积极地投入到农业、投入到民生。
  农业上的投入自不必说,近年来,仅用于集镇、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就超过了两个多亿。“一园两场三港四楼五路”等具体实事,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让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科教文卫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强。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支持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加大对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投入,解除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为百姓的“健康工程”增加财力保障。在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的同时,还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大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支持和解决民生问题。在汀祖镇,多年来的财政工作见证着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财政资金有多紧张,也要优先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拨付到位。
  作为“管钱部门”,公益最能折射它所秉持的理念与价值。在汀祖镇下辖的丁祖村下门湾的活动广场上,一座大气、美观的道德文化长廊,总是能吸引村民以及众多外地参观者的目光。节假日,不少学校组织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被市区文明办称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村里的丁大爷说,来这里学文观画与休闲的村民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夸财政所为民播洒福祉,真是太棒了!在一次日常的财政调查走访中,副所长张小河意外得知镇文体中心职工余志芳身患重病、经济困难。随后,立即在全所组织了自发捐款,当场筹得4000多元善款;与此同时还由所共青团向全镇机关事业单位发起“救救志芳”倡议,最终,又将筹集的2万余元爱心捐款送到了医院。
  全所在文明创建等财政工作各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组织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了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和鄂州本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文明,它拓展了财政的广度;文明,它见证了财政的热度。在基层财政这片广阔的天地,我们要用文明创建的钥匙,去开启更多创新的大门;我们要用文明创建的火把,去点亮财政工作更加卓越的未来!让文明之花绚美绽放!让文明财政闪耀时代光华!
  蕲春县大同镇财政所:&蕲春北部山区大同镇“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有27个村,3.03万人,是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财政所现有干部职工13人,其中党员11人,大专以上9人。自1984年财税机构分设以来,该所弘扬具有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的“大同精神”,30年创建不停步,于1993年获得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的殊荣,并于年连续10届蝉联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最近5年来,所党支部班子在叶凯同志带领下,继续用精神引领、用文化育人、用激情干事、用服务塑形,做到持之以恒抓创建、久久为功“常态化”,形成“文明为旗,机制为基,精神为魂,服务为重,民生为本”的良好格局。
  (一)弘扬一种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同财政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形成“扎根山区,团结战斗,优质服务,无私奉献”的大同财政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激励下,文明理财的接力棒你传我接,历久弥新。在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新任支部班子召开“传承大同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讨论会,干部职工一致认为:大同精神16个字既上口好记,又微言大义。这一精神理念包含干事创业品质、求真务实作风、吃苦耐劳美德、爱岗敬业精神和理财为民宗旨,不仅需要意会言传、入脑入心,更需要化虚为实、自觉践行,做到“把职业当事业,把重任当信任,把要求当追求”。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全所借助“创省佳、进国家”之势,突出主旋律,高擎文明旗,深入推进大同精神“薪火相传”,共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应”的精神家园。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的全县财税工作会议和全市财政“双创一争”表彰会上,推广了他们《凝聚“共振点”,永葆“山里红”》的成功实践。
  (二)擦亮两张名片。在大同精神引领下,所支部一手抓创业图强,一手抓创新出彩,着力擦亮两张名片:一是擦亮“有困难,找财政”名片。所里实行“住点连心,包户扶贫”责任制,把各人联系的困难户当亲人,交朋结友“走亲戚”,人人践行“五个一”,即:带一份礼(捐钱捐物或学习生活用品),干一天活,吃一餐饭,谈一次心,结一份情(留电话常联系)。在面上,广泛开展为农户送政策、送科技、送资金、送信息、送温暖的“五送融情”活动,涌现出一批为孤寡老人洗衣被、为贫困学子献爰心、为住点村(户)送温暖、当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等“群众忧乐挂心头”的典型人和事。二是擦亮“进熔炉锻炼成才”名片。持续坚持“学校式教育、军队式严格、家庭式温暖”的“三式管理法”,组织员工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体验贫困中锻炼意志,在山区摸爬滚打中增进财农感情。艰苦的锻炼升华了“住村不怕苦、工作不怕累、扎根不言离”的思想境界,几名家住城区的职工在大同一干就是十几年,一批人才在磨炼中成长,先后有三十多人(次)被省、市、县表彰,有多名同志被提拔为正副局级干部,近三年又有5名同志提任正副股级中层骨干,被誉为培养和锻炼人才的“熔炉”。
  (三)练就三个硬功。在落实财政专管员制度中,全所提振精神、提高效能、提速办事,苦练上门服务的“脚功”,一专多能的“手功”,加班加点的“夜功”。为切实履行财政专管员15项职责,全体员工人人进村入户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个个代管村财打好“铁算盘”,开展了“四大超越”的文明优质服务竞赛,即:超越时间——服务群众不分八小时内外;超越空间——哪里群众有需要,哪里就有财政人的身影;超越内涵——不怕做不到,只怕没想到,最大限度地拓展财政服务内涵;超越自我——叫响“办事有我,满意有你”,急难险重任务冲在前头,不懈追求新高。“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财政部和省市县四级检查,大同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民主理财和落实财政惠农政策等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四)营建四项工程。文明创建要“竞进提质”,重在“新”、贵在“实”、难在长期坚持。财政所开展接地气、鼓士气、扬正气的育人塑形“四个一”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进一步把文明品牌做活、做特、做新。
  ——开办一堂:举办道德讲堂。把对外宣传和所内教育“双管齐下”:外与镇直单位联合讲,内树“身边好人”经常讲,做到“贴近实际”,“能听、爱听、愿意听”。先后树立了工作不分白天黑夜的“爱岗敬业的老黄牛张万桥”、“爱所爱岗爱家的家庭美德标兵陈骁剑”、“立足平凡岗位、执着点亮青春的‘三八’红旗手李华敏”等三个方面的标杆,人人见贤思齐,推动核心价值观在财政所落地生根。
  ——组建一队:“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三关爱”活动,即:经常到镇福利院看望“五保”老人,并为两河村福利院送去两台空调;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给两个住点村儿童送学习用品和节日礼物;关爱女孩家庭解急难,为南冲村5名考入大学的每个学生家庭每学期捐资400元;未成年人教育进中小学校,做好家访和心灵沟通,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同时,在大同仙人湖举办的全国湖库垂钓比赛活动中,当好交通引导和保安员。通过“吹和风”、“送和气”、“添和景”,让文明新风吹拂大同红土地。
  ——打好一仗:作风整改攻坚仗。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定“承诺践诺”的整改方案,采取“一卡”“三台账”的过硬措施,修筑服务高速路,打通“最后一公里”,即:“一卡”——财农联系卡片,做到“群众动嘴许愿,财政跑腿帮办”;“三台账”——建立“村里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众最满意的人(专管员)”、“老百姓最盼望的事”三本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楚、问题清楚、需求清楚、绩效清楚。坚持结账考评、奖惩到事到人,促进专管员常态化为民办实事,将“做好事”转化为“好做事”。在“结对共建”的3个村,苦念“山字经”、齐唱“水字调”、共谱“兴农曲”,加速“造血”脱贫步伐,有一个被授予省级文明村(李山)、两个被授予市级文明村(两河、南冲),突显了“创建为百姓,百姓创文明”的示范辐射效应。
  ——重抓一创评:开展“五星级”创评。为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管理,让好的精神发好力,财政所将文明创建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来抓,研究建立了比较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确立“行动军事化、服务优质化、作风建设常态化、完成任务先进化”的“24条军规”,在全系统率先推行“星衔制”管理——评选“五星级员工”,使文明创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方位保障落细、落小、落实。所支部研究制定“五星”(学习星、团结星、纪律星、作风星、政绩星)考核细则,分别从工作态度、工作形象、工作作风、工作机制、工作效率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坚持按月记载、季度考核、半年小结、年终总评,将职工素质高低和贡献大小与评定星级对等:对未满80分的四星以下职工,予以待岗整改;对总评90分以上的授予“五星级”称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岗位有了“定盘星”,履职尽责下实劲,进一步活跃文明细胞,奏响文明强音。
  (五)提升“五有”保障水平。大家在“小岗位”上恪守“大责任”,“小财政”服务“大民生”,保证党的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千家万户。在人少事多、收支管理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全所齐叫一声干,开展“干好每件事,激情工作每一天”的劳动竞赛,一人顶起了几个人的工作,形成“5+2”、“白加黑”的加班加点新常态,当好资金分配的核算员、村级财务的代管员、财经纪律的守门员、社会各界的服务员,全面实现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标。即:一是采取宣传政策、普遍调查、张榜公示、入户稽核的方式方法,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库区移民和退耕还林等项惠农资金400.9万元,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40多万元,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种田人“劳有所得”;二是做好农村校舍维修和免费午餐及贫困生补助,保证义务教育在校生“学有所教”;三是加大新农合和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全年共收取合作医疗资金122.85万元,完成养老保险基金140万元,保证了全镇6000多户3万多人“病有所医”和1.2万多名参保农民及59岁以上老人“老有所养”;四是本着快捷、高效、便民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将农村低保、五保、优抚资金,以及孤儿及大病救助资金发放到户到人,全年累计发放民政资金367.26万元,保证了弱势群体“困有所助”。这样,用财政人辛苦指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当地干部群众赞誉大同财政所“发扬老传统,文明树新风”,改写了“旗无百日艳,花无百日红”的民间箴言,做到“常练创建功,花红旗更红”。
  顾后思奋进,瞻前赴新程。借助国务院批复同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东风,与时俱进的大同财政人将继续用“文明人”的素养建好队伍,用“明白人”的风格管好财务,用“贴心人”的亲情抓好服务,为大同文明品牌再添亮色,为加速老区人民奔小康进程、建设“旅游名镇、秀美山村、脱贫样板、鄂东明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罗细刚:&男,汉族,湖北武汉人,1969年5月出生,1989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助理会计师职称,现任武汉市江夏区财政局国库科科长。参加工作26年来,他在财政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是他的男儿本色,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是他的青春舞台,科目代码、收支金额、财务数据是他的美妙音符。他主导了江夏区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初步建在江夏区立了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框架。
  一、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财政业务
  他善于学习,精通财政业务,在区财政局有“博士”的雅号。1998年,他调入基建外经科从事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基建财务管理要求极高,既要求懂财会知识,又要求懂工民建知识,他自费报名参加了省建设厅组织的工程造价管理培训班,从看工程图纸学起,很快取得了工程造价技术员资格,改变了财政在工程造价评审方面没有发言权的局面。2004年,区财政局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安排他负责区“金财工程”规划和建设,他又拿起了计算机和网络书籍,一有时间就捧着书学习,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情况,他参与规划和建设的江夏区“金财工程”网络得到省市上级领导的肯定,顺利通过验收。他就是这样,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从头开始,孜孜不倦地学习,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
  二、勤恳工作,争当财政改革排头兵
  他勤恳工作,锐意改革,是公认的财政铁算盘,改革排头兵。2005年,江夏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适应公共财政管理需要的新生事物,改变了五十多年的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模式,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艰难工作。他服从领导安排,从轻车熟路的经建科长调任国库科长,负责全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从此他便全身心投入改革,那时候国库科办公室的灯光在深夜常常亮着,他与国库科同志常常没日没夜没节假日地工作,妻子说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女儿说他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财政干部。在他和相关同志的努力下,2005年6月份全区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60家一级预算单位一起上线,一气呵成,取得改革的初步胜利;2005年10月份清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在武汉远城区中率先将全区财政资金集中到国库科管理;2006年10月份在武汉市率先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延伸到乡镇街;2007年全区二级预算单位启动国库集收付制度改革;2008年完成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启动全区“公务卡”改革、现金管理改革、涉农补贴财政直接支付改革;2010年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覆盖;2012年建成财政国库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将国库集中支付、总会计核算、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公务卡管理、工资发放、银行账户管理、预算单位提现管理等集成为一个综合系统;2013年开始网上公开政府财政决算和部门决算及部门“三公”经费决算;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收支报告,2014年统一辖区各街道总预算会计核算,实现统一软件、统一科目设置、统一核算规则、统一报表。他在财政改革的路上从不停顿,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构筑了阳光财政的制度体系。
  三、牢记宗旨,努力为预算单位服务
  他态度亲和,服务当头,是新时期财政人的代表。财政国库改革改变了五十多年财政资金运行方式,很多单位领导不理解,财务人员不会操作。为了顺利推进财政改革,减少预算单位抵触情绪,维护财政形象,他将服务融入本职工作,把预算单位的意见作为第一信号,把预算单位的满意作为第一目标,强化宗旨观念、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为预算单位和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每个来国库科办事的人,他都耐心接待,先倒上一杯茶,再认真听情况,耐心讲政策,使他们满意而归。在工作中他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尽力减少预算单位跑财政的次数,能够电话解决的,不要单位跑财政,能够一次解决的,不要单位跑二次。
  四、人生无悔,将生命融入财政事业
  他追求无悔的人生,将生命融入到他热爱的财政事业。他廉洁自律,从不徇私情。他当国库科长后,亲戚朋友说他是“财神爷”,想找他借钱的很多,有的还表示可给高额的回报,他都全都一口回绝。他说,“国库的钱是国家的,不是我的,对我而言,它只是一串串的数字符号,我的责任是把数字算准,把钱保管好。”2010年10月,经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诊断,罗细刚同志不幸患上了结肠癌。谁也不曾预想到,平时工作中加班加点时不经意的小腹隐痛,却变成了癌症。了解自己的病情后,他没有害怕,更没有绝望,他选择了与病魔抗争!住院12天,小腹开了15厘米口子,切除了30厘米结肠,缝合了16针,体重骤减10公斤。在入院期间,他积极治疗,忍着巨痛与病魔抗争;躺在病床上,他用电话布置“十个全覆盖”迎检工作,由于工作细致,措施得力,该项工作顺利达标并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出院后,正值年关。他深知,国库科负责全区财政收支重担,保障全区社会经济正常运转,财政资金运行顺畅,责任重大。每次化疗完后,他总是放弃休息,忍着病痛,坚持工作,用生命和意志诠释了一个默默奉献的共产党人面对事业的无悔,面对生命的坚强!曾经有人说过“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人生不一定伟大,但一定要崇高”。正是平凡的岗位,升华了他的生活,使他萃取了人生的真谛,无悔的人生!
  廖贤才:&男,汉族,湖北宜都人,1965年12月出生,1984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会计师职称,现任宜都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1984年,经过招考进入基层财政所工作以来,廖贤才先后担任过农税专管员、预算会计、副所长,财政局会计科长、监督科长、国库科长、预算科长、总会计师、副局长。三十年默默坚守,三十载奋力拼搏,始终保持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精神。2012年10月,担任宜都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后,带领全局一班人,锐意进取、勇创一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收支科学规范,财政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队伍素质不断提高。2013年,助推宜都市跻身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获得宜都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嘉奖令;财政局机关继2005年连续四届荣获“全省最佳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后,2015年2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铁算盘”打出高效益
  1984年,廖贤才通过干部招考,走上了基层财务工作岗位。经过几年不懈努力,他做出来的账务,毫厘不差;扎出来的账册,干净齐整,“写写算算”、“收收支支”的琐碎工作在他身上变得严谨细致,成为乡镇财政所预算会计学习的样板。“铁算盘”的名号从此在宜都市财政系统流传开来。
  调至财政局从事预算工作之后,适逢启动部门预算改革,他下定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实做新。2007年,宜都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规范化部门预算编制唯一试点县市。作为总会计师兼预算科长的他,抓住机遇,严格按照“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严格执行“八统一”的编制原则和“三个三”的编制办法,初步建立起规范化的部门预算编制体系,得到了上级财政部门的肯定和推广。2010年,宜都被财政部预算司确定为财政运行分析直接联系点。
  2013年,宜都被纳入全省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县市,保障性住房预算绩效管理纳入全省唯一全国试点县市。利用试点的契机,作为局长的他力推加强全市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组建100多人的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对全市102家预算单位申报的133个项目进行绩效目标和资金审核,审减率均达到30%以上,财政资金从“要钱难”向“花钱难”转变。2014年,宜都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绩效管理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并上报财政部领导参阅。
  财政监督检查中,某学校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执行不严,他当即要求必须将这35万元的违规支出收归国库,市长说道“财政管理就是要像这样滴水不漏,当铁算盘!”
  “不该用的钱1分钱都不能乱用,该用的钱1亿元也不算多。”他主张大力扶持宜都的茶叶、柑桔等优势产业发展。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近三年累计投入中央、省无偿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和重大产业发展基金近30亿元,培植骨干财源和支柱财源。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市财政给予奖励,享受研发经费税费减免和各项税收优惠。&&&&&&&&&&&&&
  面对2013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效益下滑,刚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加大的严峻形势,他认真研究,提出要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制定应对方案,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加快发展,强化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快增长”顺利过渡“稳增长”。宜都市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0.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6.6亿元,地方财力实现了“量”到“质”的提升。宜都市连续十一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考评中排名前三甲。
  “急先锋”领航新改革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局里出了名的“急性子”。他急干部职工办事拖拉,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高;急干部职工因循守旧,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敢创新;急干部职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失去争先创优的动力。
  为了切实改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他提出文件处理“不过夜”,办文拨款“见文不见人”;推行专项资金到账告知制,要求专项资金到账后,在三天之内通知到用款单位;实行限时办结制、群众来访首问负责制、假日预约办公制、今日去向告知制等。通过对内实行量化考核,督察考评,加快服务提速,宜都市财政局自2006年以来连续9年获宜都市效能建设“十佳满意机关”。
  “因循守旧,财政事业就会停滞不前;勇于创新,财政工作就会生机一片。”这是他经常急在心中、挂在口中的一句话。为了鼓励干部职工争先创优,他多次召开财政所长会、干部座谈会、党委会,广集民智,推出了《宜都市财政局工作创新奖评选暂行办法》、《宜都市财政局优质工作奖励办法》,对在全省、宜昌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进行表彰,推进财政改革与创新,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品牌。探索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发放律师约谈制度”,从法律层面更进一步规范了调度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创新建立“宜都市农村财政专管员信息平台”,搭建起农村财政工作“信息库”。在全省率先推行村级财务预决算,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在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将用于养人的财政性资金转移到兴办农村公益性事业上,变“花钱养人”为“以钱养事”,连续10年获得全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优秀等次。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二次询价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3.0系统升级改造纳入湖北省唯一试点县市。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被纳入湖北省、宜昌市首批试点。被国家卫计委、财政部确定为县级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还被纳入全国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试点,都是面对财政管理核心领域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争当创新“急先锋”的尝试。
  2014年,他发起了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的集结令。为了营造和谐、向上的创建氛围,他倡导组建起一支“朝阳财子”志愿服务队,设立“朝阳财子”微信公众号和LOGO,定期向社会公众推送文明用语、文明礼仪小常识和志愿服务的动态、新闻,定期开展文明劝导、义务献血,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困群体等志愿活动。坚持办好每一期道德讲堂,与大家一起定主题、找视频。2013年,宜都市财政局的道德讲堂被宜昌市文明办确定为“宜昌市示范道德讲堂”。
  “好班长”带出强队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从上任伊始,便将财政队伍建设视为头等大事。作为财政“班长”,他始终坚持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的,他带头做到,他工作起来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力争工作当先进,业务当标杆,创新当样板。同时,他廉洁自律,要求别人不能做的,他坚决不越雷池半步。2013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企业的老总为感谢财政局的扶持,去给他父母拜年,被他果断拒绝,但那位老总却执意要送,最后他亮出“如果不拿回去,就把礼品拿到财政局大厅展览”的底牌,那位老总只好作罢。他一身正气,敢于当面说“不”的拒绝,给财政干部职工上一堂活生生的廉政课。
  一个“好班长”,也自然要有一个优秀的“班委”。为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他把增进班子团结作为干好一切工作的核心工程来抓,重大决策一律上党委会、局务会,由集体研究决定,局党委一班人形成了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的良好氛围。
  宜都财政系统目前共有干部职工243人,其中45岁以上的中老年同志占到70%以上,财政干部队伍年龄断层、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十分突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组织制定《宜都市财政局青年干部培养办法》,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大胆选拔青年干部担任科室负责人和财政所副所长,到财政部、财政厅跟班学习,每次安排青年干部旁听局务会、领导班子成员会,给青年干部压担子、搭梯子,全面提升青年干部的党务、政务、业务、服务的“四务”能力。他还创造性开展干部家访,了解青年干部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换取家长对青年干部的理解和工作上的支持。青年干部李翔的母亲在宜都网上发了《女儿领导来家访》的文章,称“这是真正关心干部成长的互动交流”。
  学习教育是干部队伍的发动机,班长不仅自己带头学习,也带动整个班级勤学善思。王家畈财政所一名普通干部总结出“周学一文,月读一书,季撰一稿,年习一技”的“四个一”学习理念,他得知后在全系统加以推广。每年组织开展“四个一”成果汇报会、学习交流会、理论研讨会,2014年又提出“四个一”学讲评活动,要求班子成员、科长、青年干部轮流上台讲课,他自己则亲自带头,讲了题为《谈新预算法十大变化》的第一课。同年“四个一”学习理念被写入宜都市党代会报告,作为一项品牌在全市推广。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财政干部职工考学历、考职称。并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定期让财政干部“充电”。
  信念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面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他展示了当代财政人的风骨,把一种情感交给了生他育他的土地,把一份情愫注入了财政这个家园。
  王&&平:&男,汉族,湖北荆门人,199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会计师职称,现任荆门市财政局部门预算编审中心主任。
  从事财政工作20年来,他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服务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他外树形象,在财政工作中兢兢业业、热情服务;他精益求精,始终坚持依法理财,廉洁自律不放松。2009年,他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第六届“湖北省优秀青年卫士”;2004年,被荆门市人民政府授予“荆门市劳动模范”;&2014年,被共青团荆门市委授予“荆门市第七届优秀青年”。此外,他连续8年被评为荆门市财政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请专家不如当专家”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平就一直与指标数据打交道。刚开始从事财政预算执行分析、财政专户出纳、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预算指标管理、部门预算编审等工作的时候,他经常是一知半解、关键时刻常常“卡壳”,需要请专家帮助解决,费时费力。他下定决心,请专家不如当专家,一定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补齐“短板”,在行业中争当“领头羊”。
  王平知道,要当一名“土专家”,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必须有过得硬的本领,有敢“较真”的底气。他坚持学政策文件,吃透上情;坚持去基层挂职,掌握下情;坚持进单位调研,分析实情。同事们会经常看到他一个人,抱着一本专业书入痴入迷,下班了都还在学习。几年下来,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专家,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县(市、区)单位,遇到难解决的问题都找他,他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王老师”。由于专业知识过硬,一些创新课题和工作也交给了他。2002年,荆门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当时这项改革在全国也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在征求多方意见和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他主笔拟定了《荆门市市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等5项市级财政国库管理系列制度,为改革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和市直非税收入电子征缴管理系统建设中,他被聘请为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了“双系统”建设,他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的8条系统建设意见均被采纳应用,使荆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其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
  “不能让事情在我手里耽误一分钟”
  财政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性强,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上多专注一些,少抱怨一点,精益求精,争创一流”是王平为人处事的原则。他对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交办的每项工作任务都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绝不拖延一分钟。
  荆门市财政局的同志们都知道,从事财政预决算工作近17年,王平加班加点早已成为常态。为了按时完成决算工作,当千家万户沉浸在春节假日喜庆氛围中的时候,他还奋斗在决算工作的第一线;为了确保报表质量,当大家都已经下班回家、休息放松的时候,他还在办公室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枯燥的计算。2010年春节前,他的儿子在幼儿园摔伤,颅内浅表出血,病情严重入院,但为了按时向省厅报送全市行政运行成本情况,他向家人扔下“不能让事情在我手里耽误一分钟”这句话,便一头扎进办公室连续加班,儿子住院期间都是家人照顾。“财政局的事都被你一个人做了?”面对妻子的埋怨,他常常是低着头,一笑带过。在事业与家庭、在“大家”与“小家”之间,他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无私地奉献着。
  “要么不做,做就要做成样板”
  财政是政府的“管家”,每年9月份预算编制启动,到下年人代会审议批准,特别是12月份前后,既要编下年预算,又要对当年预算执行办理年终结算对账工作,耗时长、压力大、任务重,有的同志心中就犯嘀咕了,可他的“脾气”一下就上来了:“要么不做,做就要做成样板”。这就是他的责任和担当。
  每年预算编审工作启动前,他就会与同事开展大量前期调研准备工作,简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对预算编制中每一份文件的贯彻落实、一项政策的调查兑现、每一条领导意见的落实办理,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期间,他们经常是前一天汇报的预算,晚上通宵达旦完成修改,第二天再汇报。2014年市级预算实施全口径管理,受收入不确定因素叠加、刚性支出需求多等因素影响,市级人代会临时要求制定二套预算方案,他连续4天加班,吃住都在单位,确保在会前按时完成市级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在财政总决算报表上,他更是精益求精,他经办的财政总决算报表在全省评比中经常性的获一等奖,并作为模板在供全省参照学习。
  “该讲原则的就要讲原则,怕什么”
  财政无“小事”,服务对象多、资金流动大,每一项政策的执行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守好土,看好门?王平的要求是“铁账本、铁算盘、铁制度”。
  他十分重视自身的廉政建设,将“管好财、用好财、秉公办事”当作座右铭,坚持制度规范化,操作定型化;坚持业务笔笔清、交待清、事后检查清;坚持健全表单簿,齐全凭证要素,遵守操作程序。从事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账务管理的8年中,他每年经手拨付的财政资金都有几十亿元,都能做到“一分不少、秋毫无损”,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由他负责核对的市直近220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账务,从未出现过一例错误。
  2012年10月初,正值政风行风评议期间,某单位的财务科长要超计划拨款,在办公室对他软硬兼施:“这个月多拨20万元,下个月少拨20万元,不是一回事吗?帮个忙,我会感谢你的。”面对来人,他耐心细致地讲解超计划拨款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并拒绝了相关要求。财务科长无言以对,悻悻而去。当同事提醒他,小心得罪这个科长,政风行风评议过不了关。他笑着说:“得罪他是小事,违反财经纪律、随便开口子可是大事。该讲原则的就要讲原则,怕什么!他也会慢慢理解的。”
  王四平:&男,汉族,湖北应城人,1964年11月出生,1986年4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应城市杨岭财政所所长。在基层财政所工作近30年,先后在应城西南最偏远的汤池、义和、天鹅、杨岭四个地方工作,从专管员到农税会计到财政所长,始终无怨无悔,扎实工作。他长期与病魔抗争,不落下一份工作,不向组织伸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日,《孝感日报》头版刊发了《走村串户的财神-记应城市杨岭财政所所长王四平》;省财政厅印发《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财政系统开展向王四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7月7日,湖北日报二版头条刊发《王四平,6000多户村民都叫得出的名字》、湖北文明网刊登《财政所长王四平:哪怕只剩10块钱,也要倾囊助人》;被省文明办授予“湖北好人”荣誉称号;《中国财经报》以“一个比芝麻官还小的官”对王四平予以报道。
  忙忙碌碌的“老病号”
  群众的事,王四平都一点一滴听在耳里、记在心头、忙于落实。明光村是一个典型的“旱包子”村,十年前,村民们改种葡萄,缓解了农业用水矛盾。2008年,王四平调任杨岭财政所所长,得知村民最大的期盼就是解决水源问题,王四平马上和村干部们一起,走访农户制定方案,跑遍市直部门争取农业基础项目。七年间,明光村新建8口塘堰,硬化3公里机沟,整修了泵站,更换了机电设备。粗略算下来,自2008年以来,明光村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余万元。
  落实惠农资金,确保群众利益,他总是忙在第一线。2008年夏天,王四平带领同事们走村串户,发放惠农补贴“一折通”,炎热的天气导致他的身体严重脱水,同事们见他捂着肚子直冒冷汗,劝他去医院检查身体,但他坚持先忙工作,“一折通”发完了,他却因严重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医院住了将近三个月。出院后,伤口还未痊愈,腰间还别着导流管,他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当时正值核实小麦补贴种植面积,好为群众发放惠农补贴,他不顾同事的劝说,别着导流管就到驻点村核实面积。晚上回到所里,导流管里浸出的鲜血已模糊成一片。2013年,省督查组到杨岭镇检查惠农补贴发放情况,随机抽取了两个村的农户作为检查对象。他带着督查组到农户家中,对每户的情况都如数家珍,对督查组的问询对答如流。省督查组领导感慨地说:“情况熟悉到户真是难能可贵,有你这样亲力亲为、负责任的所长,杨岭以后可以免检了”。
  在勿忙的路上,他从不停歇。近几年来,在他的手提包里,总是带着些小药瓶和几副中药,对外他总说是老胃病,没事的。也没见他请过假,甚至正常的年休假,也常常被工作占用。他从来都是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无论是在省财政厅组织的财政所长培训期间,还是外出招商引资期间,他没有因为有病而落下一堂课,少参加一次招商引资活动。他和镇领导一道,用真心真情成功地引进了三家民营企业,杨岭镇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588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772万元,近3年均保持了近30%的增幅。
  细致入微的“大老粗”
  王四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脸络腮胡子、长得五大三粗,经常坐在农户家门口说着土话和农户拉家常,一看就是个典型的“泥腿子”、“大老粗”。但这位“大老粗”在工作、生活却有细心的一面。
  在财政所的管理上,他细致入微。为方便农民群众办事,他在财政所定了一项新规:在遵守正常工作作息时间的前提下,全所干部职工每人一床被子,轮流晚上值班,方便农户办事。农民办事要有记录,农户签名、要有落实。如今,这本记事簿,成了他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生动写照。在创建规范化财政所工作中,他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带领干部职工,日以继夜,勤俭办事,因地制宜地改善硬件环境,服务大厅、学习室、会议室、档案室、活动室功能齐全。同时他更注重练内功,强化队伍管理、基础管理、档案管理,实现了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财政所连年被评为应城市财政系统先进单位。2013年,应城市“以钱养事”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杨岭召开,在财政系统“三项重点工作”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杨岭财政所均获第一,并被评为孝感市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创先争优”先进单位。
  在帮贫扶困上,他尽心尽力。2012年夏天,王四平进村入户时,偶遇明光村孤儿徐泽枫。小泽枫与年近七旬的爷爷相依为命,已经辍学在家。王四平看着家徒四壁和孩子困惑无助的眼神,眼眶湿润了。他想帮孩子上学,但想到妻子没有正式工作,自己因病而债台高筑,又犹豫了。临出门时,孩子期盼的眼神,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资助孩子读书,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几年来,他戒了烟,舍不得为自己买件好衣服,却硬是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近6000元“巨款”资助孩子念书。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底,慰问农村困难户和老党员,成为杨岭财政所干部职工的必修课。
  在关心职工生活上,他无微不至。杨岭财政所预算会计徐文静,2002年被聘用到所里,每月工资1250元,全家5口人生活得十分紧巴。2008年,王四平帮他在镇政府找到一个兼职会计工作,现在,徐文静每月工资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每年年底,杨岭财政所有2个先进名额,每次他都主动让出先进。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励干部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事业中去。
  负债累累的“财神爷”
  王四平同志始终严格自律,清正廉洁。他牢记“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乱用”。王四平干的是和钱打交道的工作。在常人眼里,王四平就是“财神爷”,手里握的都是金元宝。2008年12月,一位与他私交很好的村干部,带着礼品火急火燎地找到他,希望能从财政账上借5万元资金周转3个月,并许诺给一定的好处费。一边是好朋友,一边是党性原则,他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说:“你做生意缺钱可以找银行贷款,我手里管的钱是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乱用。”朋友忿忿地说:“现在是生意旺季,资金给我周转几天,又没有风险,到时候一定还给你,你还有好处费拿,死脑筋。”说完后甩门而去。望着朋友的背影,他自嘲地说:“脑筋死点,心踏实点。”
  他坚守“别人的钱,一分也不能拿”。2013年8月初,杨岭财政所开始建设便民服务大厅。为确保质量和工期,所有建筑材料他都亲自随施工方一起采购,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包工头趁他打点滴的时候,进了一批不合标准的玻璃,偷偷在晚上安装,没想到第二天还是被王四平发现了。包工头塞给王四平一沓钱,希望能“手下留情”。王四平当场回绝,并告诫包工头:“如果你不按合同规定施工,就马上停工,并且一切后果由你承担。”包工头只好用上货真价实的材料。
  他总是“私事的要求,一句也不能多说”。王四平从2008年生病,这几年来都用了近60万元,已经负债累累,现在每天在协和医院的医药费就得几千元。但除正常医保报销、向亲戚借钱外,他没向组织提任何困难、额外报销过一分钱医药费。为不影响工作,他也尽量向组织瞒着自己的病情,2014年3月他病情加重,查出胃癌晚期,在武汉协和医院的病床上,他还对领导说不是在看病,是在武汉办事,还在关心着所里的工作。3月25日,夏继延带领局班子成员到武汉看望了王四平,并带去了大家的心意和问候,全力用组织的温暖,重燃他生命的希望。
  然而,不幸的是,王四平的病情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好转,日,王四平同志患胃癌晚期在他的家乡应城市去世。在他病危期间,他依然乐观,依然惦记着财政所的事、村里的乡亲。期间不少领导同事来看望他,和他面对面,坚强乐观的他让你感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情善良的中年汉子,一个忠于事业、恪尽职守的基层财政干部,一个顽强与病魔搏斗的英勇斗士!
【改革调研行】土...
【健康中国】医改...
湖北首批32家地质...
国务院印发《“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结构大棚施工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