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周晓超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什么是新上海人人,我想知道他在哪

真正的上海市中心在哪里???
上海市市区中心在哪里?对于一个2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要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一般的上海居民,尤其是“新上海人”基本不知道上海还有什么市中心。上海城市之大,每个区有其中心,甚至每个区都分为不同的中心。
一般认为,49年前,上海市区的范围以十里洋场。现在以内环线内作为上海市的中心。问题是范围太大,那市中心的中心在哪里呢?
徐家汇商圈?非也;
&&&&&静安寺商圈?非也;
南京路步行街?非也;
淮海路商业街? 非也;
四川北路商业街?非也;
虹桥古北商务中心?非也;
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非也;
黄浦江外滩万国建筑群?非也;
上海市真正的中心在原上海人民广场,(解放前的跑马厅)现在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和上海城市展览馆那一带。这才是上海市的真正中心。。。
坐落在人民广场中央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
正对上海市市府大楼是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笔者常去的地方,这里的青铜器馆和瓷器馆是全国最好的。平时还有国内外各种专题展览。如现在有“竹镂文心---竹雕竹刻精品展”。是个修身养性,陶冶心情的好地方。。。
上海大剧院的外景,在绿茵茵的草地衬托下十分美丽壮观。。。
人民广场附近的建筑,变化很大啊。。。
上海博物馆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吸引了许多鸽子。人与鸽子和平相处,一派祥和景象。遥想当年,人民广场是游行集会场所。每当有最高指示,这里是人山人海,红旗飘扬。锣鼓声,口号声震聋欲耳。如今这里是现代化的建筑,阳光,蓝天,草地,白鸽和悠闲的人们。两个世界,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这里是上海的中心,上海人民心中的永远的中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上海生活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按投票排序
143 个回答
你拎着一个包来,看不尽的秀。你屈居一隅,赚不够的铜臭。你故作潇洒地走,无人挽留。
作为上海土生土长31年的土著,谈一谈感受。上海作为迅速发展而起的大都市,在本质上与北京、深圳、广州等地不会有太多的差异。由于近些年扩张过快,人口与城市面积呈几何状增长,原有之海派文化被逐渐冲淡,小时候那种弄堂生活特有的气息早已消逝不见。虽然浦西市区还有若干区域的建筑有着显著的地区特色,但也早就表里不一。如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除了可供游人拍照留念之外,其内部功能早就新得不能再新。再如华山路两侧的旧式别墅,别看其样式老旧,但内部早已装潢得焕然一新,月租十万有余,与浦东江边的豪宅一样租住着不少外籍达官显要。在上海生活,不是非学沪语不可。因为人口涌入过快,本地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沪生活的必备。老辈的上海人有“排外”倾向,年轻一辈持此观点的却少之又少。经常听见有“讹传”说外地游客在沪购物时遭受白眼,这多半不可信。试问沪上商家还有多少本地姑娘做营业员?在上海生活过半年以上的人都心里有数。在沪购物而遭本地人白眼的机会是极小的。那些“狗眼看人低”,一口一个“外地人”、“乡下人”的“老姆妈、老阿姨”早已退休,现如今正成群结队地在街头跳广场舞呢。当然,如果你的口音带着过浓的乡音,多少还是会受一点鄙夷。这其实和“地域歧视”关系不大了,但“城里人”的傲慢多少还是保留着一些。这种“傲慢”不特上海土著独有,从各地而来的“新上海人”也有。所以不会说上海话问题不大,而一口标准的国语却是必备的。上海是一个拥挤的城市,尤其是市中心。每当上下班高峰,街上人流如织。所有人都带着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刷着手机拎着包,像一群蚂蚁熙熙攘攘而过。这和生活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上海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大家都有一种压迫感,都埋头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无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冷漠了。“高效”、“有秩序”、“冷漠”,是沪上生活的特色。人虽然多,但交通情况却比北京好得多。上海的地铁虽拥挤,但至少还有立锥之地。近些年轨道交通越造越多,确实方便了许多。周末想去城郊来个一日游,不必再乘旅游大巴,直接坐地铁就可到了。上海最大的优势是“服务”。在硬件上,北深广并不逊于沪,就连上海周边的苏州、杭州也不遑多让。但作为软实力的服务,上海就要好出许多了。当然这种“好”,只是以大陆作为标准,矮子里拔将军。与香港比有差距,和台湾更不能比。上海的气候非常糟糕。阴雨天多,湿气大。梅雨季节家具表面一撸一层水,有风湿病的极容易发作。冬天气温不低,但湿寒沁骨,习惯了干冷的北方汉子反倒难以忍受。这几年空气质量也每况愈下,时不时来个风沙满天,PM2.5爆表。上海实在不是个宜居城市。就饮食而言,在沪上生活是有“嘴福”的。因为经济发达且人口众多,各系菜肴都要携名厨抢滩上海。我曾经到香港做过一次“米其林”之旅,花了四五天,辗转于各大食肆,吃了十几颗星而归。现如今这些饭店多在上海开了分店,不必再跑去香港饱口福了。不过提前预定是必须的,上海吃货多,竞争激烈,想吃顿好的得早做打算。上海这些年的变化是巨大的,让人有些应接不暇。这些变化有好有坏,不能一言蔽之。但作为上海人我多少有些惆怅,因为上海已不是我童年的故乡。上海人生活在上海,心中却怀着一缕乡愁。客居他乡的游子终有还乡之日,而我的乡愁却永无归处。
来上海生活到今天整整五个月,目前月薪在温饱线上徘徊。打算在上海买房的朋友们就不必再往下看了,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对于毕业希望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们,希望答案对你们有所帮助。按照吃穿住用行五个方面来讲讲我自己的体验。住:首先讲住,住是根本。上海讲位置就是三个环:内环,中环,外环。现在靠着外环的房价也是高的难以接受,所以可以大概想见房租的价格。我住在中环边上,闵行区和徐汇区的交界处。该小区房价为一平米35000+元。我与他人合租,卧室大概13平米,租金一个月1400元。装修说不上精致,但整体比较干净。小区也很新。小区附近有一个菜场,一个很大的水果店。若干个红灯区(真的是每晚都有袒胸露乳的拉客女),两个宠物医院,一个24小时便利店,一个面包店,两个美发沙龙,一个麦德龙,一个苏宁电器。当然少不了的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两站路的距离是一个类似万达的商业广场,电影院是我的主要消费地点。我附近的小区基本都可以达到这样的配置,对于我来说是足够使用了。但并不是所有小区都能如此,比如松江不少地方我发现都只有可怜的几家小饭馆和水果摊别的什么也没有。这个需要自己去判断。一般我认为,便利店和中小型超市是必要的。便利店可以随时充公交卡,话费,买各种吃喝用品,保证你夜里三点不睡觉也饿不着。我是便利店重度依赖症患者,没有便利店我简直不知道该如何生存。幸运的是,上海的便利店多到你都数不过来。关于便利店,我个人最爱全家和711。最不喜欢快客。其他都差不多。行:这是一张上海的地铁图。可以看到地铁已经修的四通八达,基本上各种据点都覆盖到了。具体多方便就不说了。我觉得需要提醒各位的是:这是一张上海的地铁图。可以看到地铁已经修的四通八达,基本上各种据点都覆盖到了。具体多方便就不说了。我觉得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并不是每一站的换乘都方便!!像我就特别不能忍受宜山路站和陕西南路站的换乘,简直是坑爹中的战斗机。如果你从住房到上班需要乘地铁,那么,请一定在租房子之前,选择在上下班高峰期亲自去坐一次这条路线。感受一下人流量,考察一下换乘点(如果你需要换乘的话)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我是直接租在了公司附近,每天上下班单程走25分钟,就当锻炼身体,所以没有太多高峰挤地铁的经历。十月份我有三天必须去浦东,感受了一下高峰期的地铁。我在一号线等了三辆终于挤上……这时如果你还需要换乘,你就要考虑换乘以后是不是也要排队三辆才能挤得上。张江和漕河泾开发区是两大外地高级人才务工根据地,所以这两站每天在上下班的时候都能把人挤出翔来。因为不幸我的公司在此区域,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宁愿多花点房租走路上下班也不愿意去挤地铁。关于长短途出行,上海十分方便。我住的地方去虹桥火车站40分钟,去上海南站15分钟,去上海火车站不到1小时。乘坐高铁去北京5个多小时,去南京一个小时,去杭州一个多小时,去武汉五个多小时。至于苏州,那已经近到完全可以当做是上海境内了。机场巴士目前就我的感觉,还不算太多,很多地方都无法覆盖。不过也难怪,毕竟是机场巴士嘛。很多航线在上海都有。我没研究过,毕竟没钱出去玩哈哈。吃:吃的方面,由于我不是吃货,所以没什么太多的发言权。加之我目前还在温饱线挣扎,每天能做的还是吃小饭馆和自己做饭。我仅仅能说的是,各大品牌的中西餐在上海都可以找到,至于是否正宗那需要你试了才知道。更多详情可参考:目前麦德龙已经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食材供应了。穿:不用说了吧。江浙沪包邮哦!如果有钱,还是推荐去实体店。像我去过的日月光,虹口龙之梦,莘庄龙之梦,中山公园龙之梦基本应该能够满足各大品牌的购买了。商圈很多,由于我比较宅,没太研究过,希望生活达人进行补充。就目前整体上海人的穿着来看,我感觉也并没有很时尚。可能我是一个生活在中环和外环区域的打工狗吧,见到的大多也是外地人。有一个现象倒是蛮普遍:上海人早上穿睡衣出门吃饭。我很喜欢,太适合我这种懒人了。用:重点讲讲。这是我离不开上海的原因。音乐方面:育音堂,MAO,696Live,OnStage,Arkham等等摇滚演出根据地都是我每次出行的第一选择。各种乐队一旦有巡演,往往上海站是不会错过的。各种大牌国外乐队和音乐人如果有中国巡演,往往也不会丢下上海。在这边,你基本上可以感受到中国大陆最先锋和前沿的音乐表演现场。除了北京,上海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城市。同时特别推荐一下上海的爵士音乐节,今年是在世博公园举办,场地十分干净,阵容十分强大。我玩的很开心。我心中,爵士音乐节要比迷笛和草莓好玩好看的多的多。电影方面:影院很多,价格不一。可以通过猫眼电影和格瓦拉以及各种团购来买票。上海有很多咖啡馆进行主题放映,价格很公道。逼格高点的还可以申请成为上海电影博物馆的会员,每周末都会有一些主题式的电影放映。上海电影节没参加过,准备明年参加体验一下。CIFF的根据地在南京,有闲有钱的话随时可以去南京参加,同时上海某些博物馆或艺术馆会进行CIFF往年优秀作品的放映会。上海目前好像有8家影院提供IMAX。不是特别清楚。总之,你有钱看IMAX就肯定可以很便捷的看到。《星际穿越》没钱看IMAX,求捐款。。。。话剧方面:上海的话剧市场还是很繁荣的,每天都有话剧演出。我目前还有很多剧场没去过。由于刚开始接触话剧,所以暂时去的多的就是艺海剧院的先锋剧场,主要是看孟京辉。关于话剧演出,可以参考豆瓣的上海同城的戏剧板块。书籍:亚马逊买书,当天就能到手。上海图书馆我路过过,看着很大,还没进去过。暂时无法回答。办借阅证的话是100元的押金。至于藏书,可以参考上海图书馆的官网,检索一下冷门书籍看能不能查得到。我个人是偏向买书来看。展览:美术馆,博物馆都不少。我只去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当时里边展览着蔡国强的九级浪,还有朋克历史展览。我在里边看了“超级市场”的上海专场,收获很大。大型展览也很多,比如家具展,乐器展,车展。应有尽有。健身:健身房都是那些品牌连锁的,一兆韦德,威尔士等。目前感觉还是拉你办卡的比较多,服务水平并没有完全跟上。这个到底是不是全国通病啊。也有很多小型的健身馆。不过都不便宜。年卡都要2000左右。我暂时没钱健身,只能在小区外边跑步吸尾气哈哈。技艺: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巴西柔道,散打,泰拳,剑道,击剑,攀岩,网球,高尔夫培训均有。不用担心你找不到学的地方。不过各家道馆水平参差不齐,需要甄别。我暂时没钱学,不过打算明年钱攒够了去学剑道。总结:我目前的上海生活很开心,虽然很多事情暂时都做不到,买不起。但,它至少存在在那里。让我有动力去努力和奋斗,去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不管你有多么怪异,不合群,在上海,你都能找到同类。祝各位沪漂早日出头。
和其他中小城市不同,上海是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你的人生发展到什么层次,你在上海就会有什么样的体验,无法一言以概之。套用习总概括中美关系的话,上海内涵足够丰富,容得下发展的特别不好和特别好的你。十年前在上海工作过几年。头半年简直煎熬,因为上海话一句听不懂。后来渐渐喜欢上了上海话,很好听。可惜现在连上海人会说的也不多了。城市干净不干净,交通方便不方便,这些都是钱可以解决的。城市大到这个份上,人文开放到这个份上,换一个地方只垒钱未必能解决。几十年的开埠口岸,积累的东西太多了。上海老克勒隐藏的骄傲,石库门局促的骄傲,浦东从一片荒芜到繁华的骄傲,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理由,发展的脚步太快了,快到你感觉不到其中的艰辛。至今怀念,当年单位里的张阿姨,收入微薄,但很和蔼慈善,空下来就喜欢给我们讲她韩国留学的儿子。她说孩子们没有眼界怎么行。这是十几年前,虽然只是去韩国留学。等我加班的时候,她会默默的留下来,只为了做一碗我喜欢的面不让我饿肚子。单位里的面是要付钱的,但这种情分,钱买不来。至今没忘,当年邻居大哥,下岗自谋职业,其实收入不高,但每每在楼道里遇到都非常和气,当我咨询起附近不明白的事,那种热情充满诚恳。上海人排外,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在我的生活印象中,上海很公平,你是自强的,就会得到尊重。你是颓废的,不在上海也没人待见你。这也是很多中小城市给不了你的感觉。P.S:特别怀念随时遇到的便利店,24小时服务,各种功能,生活方便到发指。过街天桥下的碟商,总有《24小时》最新的DVD,让大洋彼岸的小强冒着枪林弹雨,陪我度过了无数一个人的周末。
Update 一下 微博上发现有人转载我的答案,其实转载了也没什么,但是您好歹提前跟我说一声,问问我可不可以吧。说了很多好话 其实我同样也有些担心。比如 离开了校园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真实的上海生活是否也是这样舒服呢?比如 以后要办各种居住证啊 医保啊 这些东西是不是会折腾掉我对上海的好感呢?比如 如果我真的要定居在上海,那么户口到底有多困难呢?上海是个“公认“的地域歧视严重,外地人本地人对立比较严重的城市,虽然我想给外地人贴标签的,只是那些除了户口本以外,一无所有的人。PS 一天20块那是我大一的美好生活啊,物价飞涨啊泪QAQ PPS 出租是14块,只有我们郊区是13哪,谢谢小伙伴们的提醒--------------------------------------------------------------------------------------------------------------------------------------------家乡是中部省份三线小城市,11年来上海念大学,呆了快四年时间,深深地喜欢这座城市。语言 很不幸到现在还不会上海话 只能听懂很简单的和会几句谢谢侬,但我遇到百分之99的上海本地人都不会因为我是外地人而对我有所偏见,反而会觉得我是外地靠过来的成绩一定很棒TAT 我很理解上海人对方言的担忧,我有一位上海室友的上海话就停留在会听不会讲的水准,现在发现很多公交车都有沪语报站了,感觉很棒。吃
上海是吃货的天堂啊,日式韩式西餐火锅自助餐,只要你能想到的美食,都能无压力的找到,偶尔去吃一顿肯定还是承受地起的,就是分量一般都挺少的,QAQ。在学校附近吃饭就更加便宜了,一天20块钱绝对能吃得饱饱的,水果零食都非常丰富,出门就是。就像上文所提,上海的便利店极其地多,走两步就能看到几个,无论加班到几点都能吃一个热的关东煮。我本来就是南方人,地道的上海菜除了偏甜一点儿也觉得挺好吃的。第一次吃小杨生煎简直幸福得要流泪了。气候 跟我家乡的气候差不多,我家那边甚至更潮湿一点,夏天真得好热,冬天真的好冷,北方人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适应交通 我个人乘坐最多的自然是地铁,只不过学校实在太偏远了,导致出行费用比较贵,如果出门实习的话一天来回得要12块。拥挤必然是非常非常非常拥挤的。这点不想重复了。 有时候加了班还得打车,打车很贵,起步费13块,记得遇到过一个爱聊天的差头司机,听说我是外地人,拼命告诉我说外地小姑娘一定要嫁到我们上海来,我们上海男人可好可好了,说得我都挺不好意思的。娱乐
电影院啊KTV啊这些普通的自然不必说,逼格很高的活动我也参加过好几个,上海经常有许多国际赛事和演唱会,对于文艺青年来说,真的很棒。人 说实话 上海人是被妖魔化和脸谱化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了,也许脸谱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大学里交到的好朋友几乎全部都是上海人,她们与我所认识的浙江人,北京人,东北人等等等等,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同样善良真诚,在你需要的时候会帮助你,在你难过的时候鼓励你。我还交过一个上海男朋友,虽然已经是ex了,但不说ex的坏话是作为好前任的基本素质,所以我百分之百承认,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咦我是在发好人卡么 = =)服务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上海是我去过地方里面,服务业态度最好,水准最高的地方没有之一。记得今年暑假陪我妈去电信办一个我家宽带的事,接待的是一个实习生,什么都不知道,还一副你自己看说明去吧的态度,我妈已经中年人了,对那些套餐什么的真的不太明白,很不幸我是文科生这方面我也懂的不多,最后我是百度出来那些套餐有什么区别的。出来以后我跟我妈抱怨这件事,我妈就说这种事真的很常见。我很生气,在上海,哪怕我是去肯德基多要一包番茄酱也不会得到这样的服务。最后夹带一点个人感受吧刚来上海的时候觉得这座城市真豪华,真漂亮,那些高楼,那些巨大的shopping mall,对于曾经17岁的我来说充满吸引力,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看见地铁里川流不息的人群,想想坐在我旁边的这个人,五分钟之后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他,我因此曾经害怕惶恐过,甚至这种恐惧时不时地还涌上心头。可是转念想想,这不正是上海或者其他任意一个大城市的好处吗?没有人会在乎你今天穿了什么奇怪的衣服,弄了什么奇怪的发型,没有人张嘴就问你工资多少结婚没有,大家都保持着礼貌和尊重,因为我们彼此都清楚,如果不想做朋友,那删了联系方式我们就再也不会见到了。这种微妙的距离感,让我感到十分舒服。快要毕业了,无论我今后呆在上海还是去别处,我会一直想念这座充满秩序和规则,开放与包容的城市。 Love you so, Shanghai~
无意间看到这个问题,一定要答一答。这答案里没有实用内容,我只写我在上海的感受。小时候第一次来上海,说实话不是很喜欢,可能因为第一印象不好吧。那时候上海给我的印象除了高楼大厦,就是冰冰冷的人脸,主要是碰到个奇葩报亭大妈,我去问路,她喊我买份报纸,不买就不告诉我路,当时很无助,不会看地图,也没有现在的百度地图,真的哭笑不得……后来暑假跟同学来玩,走了好多地方,怀旧情节作祟,我瞬间欲罢不能,下一秒就爱上了这个城市。这一趟来的很开心,那时候还会看到有人穿着睡衣逛夜市,好玩。再后来世博会跟爸妈来玩,在世博园走断腿的节奏。那时候我意识到,精彩的展览和活动,也许只有北京和上海酱的城市才有的吧,要么来念书?来工作?那会儿正值高考,由于我专业的特殊性,我在厦门呆过两个月,在北京呆了将近一年。那年,过年都是在北京过的,年少无知为爱情做了太多任性的事,想来好伤父母的心。不过走了这么多地方,心里也有个比量,虽说是因为爱情,但厦门太远不想去,北京人超级无敌热情,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比较很吸引我,主要是我想考的专业原因,于是决定考北京。结果,阴差阳错,我就这么来了上海读大学,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我从青岛来。刚来到这里念书,就觉得潮,平时比青岛潮,冬天比青岛还冷,然后没有供暖,教室里没有暖气,还好屋子里有空调。生活节奏极快,没有午休时间。来之前听身边人说,上海人排外,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没听进去。因为我这人是如此,我有自己的原则,我没亲自接触过的东西,谁评价都一样,我听不进去,一定要亲自接触才行。后来我发现,幸亏我机智,我们班级,上海本地人很多,35个人,就9个外地的,但我真心没有碰到几个排外的。有年夏天我没回家,在长宁住下备考。这个夏天,在我心里那个冰冷的上海彻底消失了。有天晚上心血来潮,吃完晚饭想四处溜达溜达,于是乘了bus来到人民广场。从来福士往南京路走,沿路有两拨人唱歌,路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弹着吉他卖唱,马路另一边,一个乐队动次打次的卖唱,超级无敌好玩,你会感慨这个城市里连卖唱的都是专业的(从设备到人)。走进南京路看见路头上有一圈人在玩游戏,再往里走,可以看见一圈人跳双人舞,旁边先开始只有一个萨克斯,奏着奏着,有个路人拿出自己的小提琴就跟着萨克斯和了起来。再往里走,一个矮矮的指挥,放着他们那些年流行的大合唱,路人甲乙丙丁自觉向后排排站好队,跟着指挥大声的唱起来,从三五个人到十多个人,大家都是自发来唱的,指挥越来越在状态,感觉像是拥有了世界……那时候网上正传着一个外地家长带小孩在地铁随地大小便的视频,视频里吵得很厉害,但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上海的阿姨会随身带塑料袋,不管认不认识你,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不要做错事,你甚至会觉得她们莫名其妙。没错,没来体会过上海的人肯定不会相信,上海人确实很热心肠,好人哪里都有,不要因为社会上的传言而搞地域歧视,有的地方你没去过就少说两句,有的人你没接触过就不要乱说话。如果是你做错事被谴责那就没办法了,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爱自己的家乡。(就比如我青岛,每次去海边看到游客们扔在海里的垃圾我就会火大!)于是乎,我读了研,身边桑海宁也不少,大家都很欢乐,我已经好久没有听到桑海宁说“外地人”这三个字了。有次去看展,回来了路上,望到了正在建的上海中心,我旁边一个桑海小姑娘说“其实,多亏了这些工人,否则上海永远不可能是国际大都市,桑海宁么,自我感觉良好,谁会愿意去工地搬砖啊……”话音未落,我已被感动的稀里哗啦,好想替正在盖楼的工人们对她说千万声个“谢谢!”估计大家跟我一样,真心没想到,土生土长的桑海宁会这么想(舆论误导嘛)。当然这个桑海小姑娘不是个例,我身边这种人还是比较多的,他们都认同,文化差异有的时候是件很有趣的事,你说说你家乡的特色我说说我家乡的特色,饭桌上可以聊好久的。说到与人相处,反正我是发现桑海小伙子喜欢你不会像北方爷们儿那样直来直往,而是会默默对你好,默默守着你,反正一切都是默默的,如果哪天你发现有个男生,默默地对你好,各种关心你,还各种小心翼翼,偶尔还说不把你当女人的那种,姐妹们,就他了!他绝对喜欢你,而且喜欢到害怕失去的程度,我身边曾经就有这么个好男孩被我错过了,嘤嘤婴!对于上海人不喜欢跟外地人做亲家这一说也没撒可大惊小怪的,因为哪个地方的人都是啊,希望闺女嫁的近一点,亲家近一点,文化差异少一点,矛盾少一点,这不是很正常的嘛,所以别掐啦,就饶过人家呆萌的桑海吧,莫名其妙遭到攻击谁都会不开心嘛。来这边五年了,桑海爱物听还是听得懂的,说出来是不太标准,所以经常被纠错(笑),桑海宁还是很好玩的,不过不排除偶尔会遇到一些小井市民,小井市民嘛,哪里都有的,正常。总的来说,这五年还是很开心的。^^
看了几天的评论,直观客观的大家讲的很详细了,我决定还是讲讲自己的经历和感受。07年青岛某普通大学材料专业毕业,当年上学的时候,就一个想法,留在青岛。毕业的时候找工作接到几个offer,一比较待遇就动摇了,当年青岛的本科毕业我们这个行业基本上在两千上下,上海的这个给两千六,本人性格里面有比较严重的妥协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上海这个历史悠久的国企,制造业。一待就是七年,没有跳槽经历。我背着我妈帮我打包的行李,一个村里面买的包一个装着被子的蛇皮袋(当年怎么没觉得寒碜),从济南坐了十一个小时的硬座到了上海,那是我第一次来上海,用举目无亲来形容十分贴切,出了火车站就脚底发麻,晕头转向了,上海太大了,楼又高又多,空气里是大城市夏天特有的味道,找了很久才找对车站,找对我要乘的那个公交车。车开动了,我的心思那个澎湃,上海,我来了!看到马路两边的高楼大厦,住宅楼阳台上凉着的被子和衣服,处处是生活的气息,说不定以后这里也有我的家(那个时候不清楚上海的房价如何)。第一个月的工资是三千块,比合同里约定的上浮了一些,我还记得第一次拿到这么多年的高兴,我把三千块都取出来,看宿舍没人(单位提供的两人间宿舍),一张张摆在床上看。嘻嘻,别笑话我,我当时发工资的时候身上只剩下16块钱了,印象极深。那个时候主要消费就是到打浦路农工商和斜土路华联两个超市,这个区域是我对上海的最初的印象。还有很多的兰州拉面,羊肉串的路边摊,便利店,生活的便利让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里。后来要买辆自行车,别人告诉我在虬江路可以买到便宜的,于是跑到那里才明白是黑车,花了一百五买了一辆捷安特,七八成新,这个伙计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骑着它到过很多地方,让我更熟悉了上海,我骑着它去福州路,去老西门旧货交易市场,后来租房住的时候,我还骑着它从瞿溪路一直到华师大附近,后来从华师大骑到大柏树,后来带着女朋友到处溜达它也功不可没,直到现在我已经开了好几年车也舍不得丢掉它。后来认识了现在的老婆,因为专业吃香是小语种,她当年挣得比我多一点,大概四千多吧(现在也是多一点),女的挣多一点在上海好像不是丢人的事情,我记得那时候我们俩主要在中山公园龙之梦一带游荡,那里能消费得起的店基本上都到过,这里留下了我们最美好的一部分回忆,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喜欢一个地方,并不因为这个地方有多美,只是因为你最美的回忆停留在这个地方。还有就是华师大后门的枣阳路,据说现在已经衰败了,但是当年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消费很低,可以直接进华师大,这对于刚出校门没多久的我们来说很爽,华师大很漂亮,我们可以冒充学生像大学恋人一样到处游荡。再后来到了08年老婆跳槽再跳槽,薪水翻倍,但新公司做的不是很开心,这一段是她事业的不稳定期,我的工资也有提高,大概四千多,国企这点是不好,做得再好不会马上体现在待遇上,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决定攒钱买房,专门弄了一个卡把每月能节省下来的钱存在里面,其实现在想想这样做挺形式化的,唯一意义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放弃,平常虽然把攒钱买房放在嘴边,消费玩啊什么的也都没有太节省,该怎么花就怎么花。09年老婆又跳槽到了现在这家公司,薪水又降回四千,但是这是一家美资公司,在上海同行业里面做的很好,看到前景,也就忍了。因为在五角场,所以华师大租住的房子决定换到虹口区,在大柏树地铁站附近,这里离她上班的地方近,一部公交车就能到。但是便利程度和华师大无法相提并论,门口只有一个华联和一个老盛昌。但是同时我们也看起房子来了,看杨浦看浦东,最远看过靠近外高桥的地方,一下公交车出去只有车没有行人,让人怀疑是不是还在市里,房子旧的吓人,贵的吓人。现在想想当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那个卡里当年大概只有十万不到一点,其中一大部分是我老婆上一份薪水八千的时候攒下来的。看来看起,其中艰辛不言而喻,有的房子我们是真看不上,太老太旧,而且形状古怪,其中一些是我们真买不起。最后就选择了现在这个位于昌里路96年的房子,是老公房,但是各方面也都还满意,关键是这一带生活非常便利。双方家长各拿出一点,凑了三十万首付,当时是一万六一平,小两室五十几个平米,纯公积金贷款,十五年,大概一月还五千左右。房子买到了兴奋了好一段时间,感觉自己终于有了安身立命的角落,不用在看房东的脸色了,不用担心无尽的搬家了。房子买好了我们一整年都没有装修,就住在里面,一是当时的装修还可以忍受,和之前租房住的时候也差不多,最主要的是当时真拿不出钱来了,这一年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我们把仪式办了两次,一次在我家一次在她家,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吧,上海这边本来说也要请大家吃顿饭,后来牵扯到要马上装修就不了了之了,到年底我就开始着手装修了,主要是自己有了一部分积蓄,很多一部分是结婚的彩礼钱。操持过装修的朋友应该知道里面的辛苦,不多说了,反正这个过程几个月让我意识到自己是有做项目经理的潜质的,无意之间让我增加了一份自信。同时这个时候我单位这个历史悠久的国企的优势发挥了一小下,可以给办理上海户口,不是对社会公布的那种,是特殊人才渠道,也可以理解成国企的优势。但是结婚了的话就只能两个人一起办,有一个不合格两个人都不能办,又是一顿折腾,因为我户口还挂在青岛的一家户口管理的小公司,所以有过当天飞的来回青岛的体验。最后天随人愿,我们两个人都顺利落户,其实现在想想把户口迁过来也没有太实质的好处,最大的一个是归属感强了一点,一个是还没出生的孩子的优势,起码是高考吧当时想。对了还有一个是台湾自由行。所以10年和11年我们就是这样二人生活,周末出去吃吃喝喝,看看电影,房贷因为只有公积金,自己往外拿的只有一千多,也不够成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所以11年就攒够了钱买了一辆车,十几万,代步而已,不过有了车确实扩大了活动的半径,很多原来嫌远的公园啊商场啊都可以方便往返,这点后来有了孩子更能体会到。到12年就有了小宝,这臭小子给了我们生活新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他妈妈不承认。我们的中心转到了这小子身上。13年用一句已经不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俩事业的上升期,孩子妈收入从最初的四千到了年薪二十万,我的努力也有了回报,竞聘做了管理岗位,工资和年终奖瞬间上涨,这个有国企经历的朋友应该明白。当然房子还是心头的问题,目前就想着把这套卖掉再换套大一点的,但是现在有了小家伙,很多事情不能那么潇洒了,方方面面要考虑清楚再动手。还是在奋斗期吧。说了那么多,对于我来讲,在上海的生活体验就是只要你不是随波逐流,就不会太差,只要你有梦想有计划有行动,生活会一点点好起来!
我今年25岁,这是在上海生活的第三年。昨天早上打车去开会的地方,外滩十三号。拍了一张清晨的外滩,有一位最典型的上海阿姨在等公交,然后自己在instagram里注解,这是真实的上海,让我尽情地在这里新怒哀乐吧,我的青春献给你不后悔。我的大学并不是在上海念的,硕士读完了之后,直接空降到这里,开始工作,但是对这个城市,毫无陌生感。因为她和任何国际化大都市一样,尊重规则,追求效率,推崇多样,包容差异。你来到这里,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异类,上海可以让热闹的人们找到同类,可以让孤单的人继续任性地特立独行。她是一座雄心勃勃的城市。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有路上精致无比的精英阶层,无时不刻提醒着你要上进,要追赶,要成长;这种对于成功的塑造,其实并非表象,因为每个人真正都是有实力的。在工作当中,我经常需要为演讲嘉宾翻译。你听着他们讲述自己手头做的事情,有的是创业家,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是企业高管,无论具体从属什么行业,当一条条数据摆出来,一个个计划解释出来,一个个愿景描绘出来,就会觉得,他们真棒。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教育或者出身的问题,更涉及到执行力、自控力和机遇。并不是说一个人名校毕业,在上海就能够获得多大的成功,相反,而是一个人,有了很好的起点之后,仍然脚踏实地地奋斗,并在上海这片沃土上去抓住机遇,实践理想,那种感动,往往会让年轻的我敬佩敬仰。这也许和题目无关,是我的工作给我带来的独特的体验,但是上海提供了大背景。在我的老家,我感受不到这样的激励;在上海,我永远可以找得到令我仰视的人 ,他们在你身边,你就会觉得,大环境为你赋权了(empower),人生是充满可能性的,可能也正是因为上海对契约精神的尊重,让你觉得,这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只要我认真努力,天道酬勤是可以实现的。至少不会像其他地方一样,无情地被现实绝望地打击。她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在这里仿佛就是在国外,你不会有任何维和感,而且这种国际化是生活方式的迁移,而不仅仅是有多少国外人口。上周和朋友去了一个天主教会办的圣诞慈善音乐会,观众有很多是外国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听,当然也有国内的一家三口。音乐会组织得特别温馨,没有中国式的口号和表演,演出的人也很放松,观众们也很捧场。小剧场外面是阿嬷自己制作的cookies在卖,小朋友们提着篮子在人群里穿梭,小剧场里有志愿者善意地引导,节目演到一半,小朋友们在台上跳舞,还会有观众冲上舞台一起跳,最后还有一个圣诞老人散发礼物,这一切都像极了《真爱至上》里面那一幕幕场景。这样的时刻,你会发现我在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就和其他地方的人生一样,有味道,有乐趣。这是一座安全的城市。纽约、巴黎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一个人走在10点的街道上,也许是因为陌生带来的未知,内心满是恐惧。但是在上海,治安是非常令人安心的,可能也会超过其他国内城市。这个不仅是我自己的感觉,很多外国女性朋友也这么觉得。硬件和服务说来,很多知友已经提到了,很多人性化便利的设置,这里略去不表。当然偶尔也会有无奈的时候。昨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还说到,也许物质,是上海给这个城市人们施加的一座无形的大山,是一个elephant in the room。也许一开始在这里住几年,你不会感到压力,只会觉得这里多样又精彩,但是当后来双脚接触地面,开始思考现实层面的东西的时候,也许这种无奈就会压倒惊喜。有朋友在这里住了十年,说,房价依然是如此让人望洋兴叹,更不要说子女教育、医疗这些传统稀缺资源,于是自嘲地说,solitude is the best,就一个人好好过吧,人心难测,一切好像都很复杂。也许正是因为资源的稀缺,大家才会有上文提到的那样,拼命追求效率和业绩,去变现,总想去抓住一些什么。在物质的压力下,有很多忘记了本心的人和事,遇到了之后,你也不知道该责怪谁。因为你也理解,你也懂事,你也成熟,一切在绚丽如华章般的城市大幕下,就这样无声地上演着。在上海呆地时间其实三年不到,但是我已经离不开她。出差出久了,迫切的想回去。回老家陪父母,过的一久,就想着要回去,弄的老爸酸酸地说,你的家在这里,不在上海。虽是玩笑话,却也说出了我对她的依恋。At Shanghai, life is a beautiful struggle。以前有句话这样说,爱上一座城,可能是因为有你爱的人在这里,但是呢,其实只要有自己在这里就行了,你的故事,和所有人的故事,才是这座城市在记忆中唯一鲜活的理由。更新:这个答案是两年之前写的。时间不断过去,从去年开始和朋友共同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叫“人在上海”,账号是citizensofshanghai。讲述这个大城市里每个普通人身上或大或小的故事,这里有农民工、流浪汉、手工业者、创业者,更多的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我们觉得,在这里,每个故事都值得聆听,因为我们都是上海这个大而多彩的community中的一员。我们会一直挖掘和写出好故事,只要你愿意听:) 谢谢你支持。
在上海,有家室显赫的老克勒,有十六铺上来的后裔,有得到巨大拆迁款的市民,有早期来上海工作如今一口上海话的外地人,有各种兴起的本地外地暴发户,有成群的农民工,有在淮海路,龙腾大道轰鸣跑车的年轻人,还有从2345线城市离乡背井的大学生,他们穿的是不同的衣服,进的是不同的门,说的是不同语调的话,在这个中国发展最快的地方生活,怎么可能有一样的体验?这是一个想快速了解一个地方人生活的问题,但是对于上海这个城市不适用。
我现在住的房子套内面积统共十平米。考LEED时,书上说美国人平均90%的时间呆室内。那么爱玩的美国人平均下来也才10%时间呆室外。就我自己来说,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剩下的8小时碎片时间也很有可能是在家里度过。住哪,对我生活品质影响很大。所以,作为上漂族,今天不谈周末去哪,下班约哪,度假飞哪。我将会以自己现在正在租住的和曾经租住的房子为切入点,讲述最真实的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态。回答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第二部分偷懒用的是之前总结的一份演讲稿,如有时间,会将这两部分整合。这里并没有励志故事,只有真实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相信外地来的朋友大部分都和我一样,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家财万贯,父母远在千里之外,只身来到上海打拼,凡事都要靠自己。2012年一毕业,我就到了现在的建筑设计公司,一干三年多。始终认为量入为出是年轻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遇到困难不逃避,坚信顺境逆境都是人生体验。木心先生在《上海赋》中讲过:“也许住过亭子间,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亭子间,通常是储藏间改造或者露台加盖的房间,面积一般不超10平米,冬冷夏热,有的还没有窗户,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梁伟峰写的《论30年代“亭子间”青年文化与上海文化的关系》现在租住的就是这样一间10平米的亭子间。最大的优点是近二号线南京西路地铁站,步行五分钟。和同事朋友交流时我会自嘲说,现在住一梯一户屋顶大平层,全明户型无遮挡,南北通透一门关,家电齐全可做饭,独享景观大露台。其实房子就只有三层啊。我家就在三楼,后来加盖的。搬进去后各种问题,改造修缮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年久失修,之前台风天还漏雨,说漏雨太给面子了,毫不夸张的说是外面下暴雨玄关那一块到处挂瀑布,若无人看管,水可以漫进房间。厕所门的开启方向也是朝走廊的,进出不便。家电家具大部分都坏了,最郁闷的是今年八月份刚搬进来,38度空调坏了,只能去健身房洗澡看书,后来被好心同事收留了两晚。迎难而上,该修的修,该买的买,现在总算全部搞定。以上这些都不是事儿,看看工资单,想想月租是月薪的1/7,忍了。户型图如下最大的改动是把厕所门改成向内开启,家具摆放这几乎是唯一解,既不能影响两边开窗,又要能放得下我的琴,当初简直和玩推箱子游戏似的。家中小物件DIY陶瓷+3D打印大白左边这张这就算是客厅了,两个柜子宜家买的,199一个。桌子凳子地毯都是宜家的,加起来不超200,非常实用。天花板下的强力伸缩杆淘宝买的可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百叶窗淘宝定制,墙纸买了自粘型的贴上。一个不足6平米的房间有两扇窗一扇门,也真是够了。宜家这个台灯超级实用。床垫也是宜家买的。一直觉得宜家就是漂泊的代名词。“客厅”全景展示一下伸缩杆怎么配合宜家的收纳格子利用竖向空间,干衣柜不是特别美观但确实好用,搬了几次家都没能舍弃。现在拿来当衣柜了,正好塞在这个角落。梅雨季节,烘衣服巨给力。没错,这就是厨房了,只需要一块淘宝定制的木板,多肉因为之前住的房子朝北没阳光死了两盆,唉。但在上海三年,因为干建筑时常加班或者社交,基本上不做饭,但留着这个念想也是好的。这里正对着的坡屋顶就可以通到屋顶大露台。借助宜家踏脚凳可以轻松爬上去。^_^镜子是淘宝买的四格自粘镜,三格粘在卧室墙上当穿衣镜,一格粘在这里当洗漱镜。吸盘式的收纳架和花洒架是韩国某品牌,看中它吸力大并且可重复使用。花洒为什么放这里?这样冬天才有热水用,买了暖风机也是因为洗手间没有采暖设施,条件艰苦。╭(╯^╰)╮终于可以放这张了,私家独享景观露台。 ╭(╯v╰)╮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屋不在大,住得下我就行~我是过去和现在的分割线---------------------------------------------------------------------------------------------------------------------------------公司组织过一次题为RESIDE的论坛,当时报名参加了其中一次演讲,讲的大部分是上海,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注:Reside和residential的词根相同,意为“居住”。内容如下:与居住相关的关键词在上图列了一下,以我个人经验来说,步行可达(walkable)是最重要的属性。也可以理解为地理位置即Location。步行可达的目的地为工作地、医院、超市、影院、健身房、理发店等等。步行到不了,但公交便利也是不错的。平实上班非常忙碌,所以尽可能压缩在路上的时间。当然,职业不同社会角色不同,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100个人可以有100张不同的关键词云图。---------------------------------------------------------------------------------------------------------------------------------1,2011年7月,这时我还是一名留学生,没有收入,全靠坑爸妈。这套房子月租约为人民币5000。地处芝加哥北部居住区,上学要先坐公交再换乘地铁,路上耗时1小时。之所以选择住在1小时开外的地方,一个是因为第一次租房没经验,另一个也是因为学校在南边黑人区,离的近的同样价位的房子并不太安全。总结来说,这房子什么都好,就是太远。2011年7月-2012年7月地址:红线Belmont站步行10分钟距学校:1小时月租金:5000净面积:36㎡卫生间:套内厨房:套内优点:空间大,分区明确,湖景房,南向采光好缺点:太远,通风差把芝加哥求学时租的房子放上来,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租房,处于时间线的开端,可以用来做参照物。后来也看到了一句话,上学/班路上时间大于1小时,将会没有幸福感,所以这一段经历也让我在今后的数次租房选择中,果断把地段列为最重要的考量。对此后在上海的生活影响深远,结果可能相当戏剧化。---------------------------------------------------------------------------------------------------------------------------------2,这段时间刚开始工作,娱乐活动相对较少,工作和家成了生活的全部。但家里不见天日味道大,生活质量相对差。所以半张照片都没留下就是对这一时期最好的诠释。2012年9月-2013年3月地址:老西门地铁口距公司:步行12分钟月租金:3000净面积:29㎡卫生间:套内厨房:套内优点:空间大,层高高,分区明确,价低缺点:潮湿,通风差,自然光不足---------------------------------------------------------------------------------------------------------------------------------3,因为男朋友也来上海工作了,也因为之前的房子不大好,就换到了这个宽敞的房子。房子离公司近,性价比高,居住体验很棒。因为很少做饭,虽然四个人合用一个卫生间,大家上班和作息都有时差,没有发生过抢厕所的情况,还算方便。这一时期会骑自行车到处玩到处逛,开始有社交,逐渐适应了上漂生活。13年下半年男票把车开来了上海,虽然地下车库每月550的停车费,但生活质量确实提升了不少,周末也经常会短途旅行。2013年3月-2014年6月地址:豫园地铁口距公司:步行15分钟月租金:3600净面积:26㎡卫生间:合用厨房:合用优点:空间大,光线足,大阳台很通气,朝南缺点:厨房厕所合用,隔音差有时候很吵---------------------------------------------------------------------------------------------------------------------------------4,BUT!好景不长,有一天二房东突然打来电话说了那句上漂族最熟悉的话:房东要卖房子,你们能不能一个月之内搬走?于是就搬到了同个小区另一套房的主卧室,也算有了一点进步,房租又涨不少,有了套内卫生间但居住空间就小很多了。当时还养了我们的第一只猫。生活还是相当美好的。但是也仅仅住了三个月。2014年6月-2014年9月地址:豫园地铁口距公司:步行15分钟月租金:4200净面积:23㎡卫生间:套呢厨房:合用优点:独用卫生间,朝南缺点:合用厨房,空间小---------------------------------------------------------------------------------------------------------------------------------5,之前提到,上套房子周周正正的,为什么只住了三个月?猜对了,因为三个月快到的时候二房东又说了他的名言:房东要卖房子,你们能不能一个月之内搬走?这次搬家学乖了,租之前向中介确认,中介说,这房子房东用来养老的,不会卖。于是我们咬咬牙租了下来。男票和我都是建筑师,所以5200的月租勉强可以承受。但这房子小得爸妈看了都不忍心猫咪住,就把猫咪带回老家了。所以搬到这里以后,就和猫咪拜拜了。还记得之前芝加哥租的那套房子吗,同样租金,天壤之别。这房子在南京西路,去新天地没车可坐,基本上每天打车上班,男票公司在静安寺,走过去15分钟,还算好。但是这个地段停车费一个月1000,于是我们把车停到了一公里开外的小区仍旧500一个月,说白了还是开不起,之后也就把车开回了老家。就在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时候,危机出现了。2015年三月代理中介打来电话说:房东要卖房子,你们能不能一个月之内搬走?这让我们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说好的养老呢?说好的不卖呢?虽然后来这件事不了了之,但是家里龙头坏了马桶坏了,代理中介也从此不管了。当然这是一个插曲真正的危机在后面。大家都知道14年地产行业开始下行,春江水暖鸭先知,建筑设计行也不景气。15年6月开始,男票因妈妈病重申请了停薪留职,一个月后公司因为没有项目便通知他不要回去上班了,令他强制休假至今,很多他的同事干脆就被裁员了。7月初,看着每月5200的房租和300+的水电费(已经独立承担了一个月),再看看自己的涨薪幅度区区4%(我们公司6月涨薪),扣完税到手现金甚至还少了。一度还想如果有价格差不多的,就还租这里省的搬家麻烦,但一问,同一幢楼里同样户型的房子已涨到6500。做了一个决定,搬家,然后把这套房子挂上了Airbnb,由于地段好,很快短租出去了。趁房客来前,找房子吧。寻寻觅觅,最终找到了开头那间史上最奇葩的房子。由于是后来租的,所以那套房子就不在这份演讲里了╭(╯v╰)╮2014年9月-2015年8月地址:距南京西路地铁站5分钟距公司:打车15分钟月租金:5200净面积:26㎡卫生间:套内厨房:套内优点:独用厨卫,周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独立的厅和卧室缺点:空间小,朝向差,没有自然通风。能耗贵,空调4.8一度电,热水26一吨。---------------------------------------------------------------------------------------------------------------------------------我把之前租的几个房子放在一起比较了一下我把之前租的几个房子放在一起比较了一下1号芝加哥那套,只有一条路,就是巴士换地铁加步行2到4号来上海早期租的房子离公司近,上班要么骑车要么走路,相当惬意。5号离得较远,每天早上都有海量人打车去南京西路上班,所以也有海量空车,所以上班要么打车要么优步。---------------------------------------------------------------------------------------------------------------------------------做这个演讲的时候大白刚上映,呵呵哒~将几项关键点列出,并且量化打分以后,就上海来说,客厅合租的2号房生活是相对舒适的一段时光。---------------------------------------------------------------------------------------------------------------------------------总结了一下芝加哥生活的精髓。芝加哥是著名的线性城市,南北战线拉得巨长,所以出行主要还是以地铁为主。我称自己在芝加哥的的生活方式为BMW Style即Bus Metro Walk(巴士,地铁,步行)Style。---------------------------------------------------------------------------------------------------------------------------------而上漂建筑师生活就可以用这句话概括拉╭(╯v╰)╮而上漂建筑师生活就可以用这句话概括拉╭(╯v╰)╮加班和搬家都是我的生活常态呢~棒棒哒~其实演讲最后,我还贱嗖嗖的加了句,我喜欢搬家,同学们惊讶不已。我解释道,搬家可以让我的生活状态始终维持在极简状态,去IIT和密斯亲密接触的这几年书真是没白读~呵呵哒~然后,现在住的房子,我们最后再复习一遍:近南京西路地铁站,步行5分钟。一梯一户的屋顶大平层,全明户型无遮挡,南北通透一门关,家电齐全可做饭,独享景观大露台。么么哒~日新拍的房内现状,已经和平面图的布置很不一样啦。把琴请出去了,圆桌换成宜家方桌加了椅子和台灯,算是有学习角了,衣柜也换了颜色更搭的。东西少了之后,床也换了个方向,更加高效的利用空间。白天效果图,光线很好。2016年四月三十日新照片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新上海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