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厂女工 有声小说女工生产现场图片

纺织女工是怎样炼成的- 罗苏文(组图)
  罗苏文
  中国人民银行1972年发行的人民币纸币上的纺织女工  1968年秋,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三十一棉)接收了一批由市政府统一分配进厂的中学毕业生共760人。她们是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8~20岁。大批中学生进厂后,给职工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参照下乡返沪知青可以顶替进父母单位就业的政策,由上海市纺织局统一安排,下乡返城知青顶替工共979人加入三十一棉的职工行列。于是,这些中学生青工和下乡知青顶替工就成为196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期三十一棉青工队伍的两支主力。对于1968年被统一分配到三十一棉的“老三届”中学生来说,她们对棉纺织厂是完全陌生的,进厂成为她们人生的重大转折。
  平平是黄浦区1966届高中毕业生,她回忆称:“1968年8月当我接到分配进上棉三十一厂的通知书时,我不是很激动。当时我想等运动结束后再参加高考,我的理想是考医科大学。所以我没有在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去三十一棉报到,而是拖到9月份,我才到三十一棉报到,从此成为一名纱厂女工。”闵茗是南市区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我拿到分配通知书,被分配进上海国营第三十一棉纺织印染厂。但我没有一丝喜悦。在我的人生志向中,压根儿就没有‘纺织’这个行业。我的亲友、熟人没有一个人与纺织行业沾边。但是我已没有其他选择了。1968年9月,我按照分配通知上的要求,花了一个多小时,横跨南市、黄浦、虹口、杨浦四区,到三十一棉办理报到手续。我们这批学生被安排在‘群集厅’的会场集中,有好几百人。”当时,这些加入三十一棉职工队伍的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地区,她们要融入纱厂劳动环境必须经历一番前所未有的艰苦磨炼。
  眼快、手快、脚头快
  女工是纱厂一线工人,工种主要有挡车工、落纱工。挡车工的工作是个人分片巡回操作,在持续行走中查看高速运转的纱锭或织机,快速处理故障。当班时的挡车工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手眼并用,快速完成操作,每天的工作极为疲劳。
  1972年,20岁的傅莹从三十一棉技校毕业分到织布车间。她回忆:“我们每走一圈巡回的路线、速度都有严格规定,必须眼快、手快、脚快,要求四个手指并拢从右向左平摸布面时,眼睛必须顺着小手指边移动,凭肉眼观看、手指触摸来检查有无坏布,有问题须及时关机处理,没有的话就要立即转身检查对面的布机,就这样不停地手摸、眼看、脚走,一圈圈巡回、检查、修补坏布。我在布机车间时,女工巡回挡车原来是24台布机,后来扩大到32台。”
  知青在下乡10年后再进厂时,一部分人已30岁左右,要适应挡车工岗位操作就更不容易。伊梅回忆,1979年她顶替进三十一棉时已28岁。“据说有的车间主任认为我们年龄大,学不好,不想要我们。”她分到加工车间,主要工作是接头,“师傅当时40多岁,她告诉我要‘三快’:眼快、手快、脚头快。为了多练习接头动作,我在家时右手食指也套上接头的套子,有空就练习,动作熟练了,接头速度就提高了。我在全厂青工技术比赛时拗筒子接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她的拗筒子接头速度在三十一棉是打破纪录的。她认为,这份工作和在黑龙江大田劳动很不一样。在黑龙江干活也很累,但冬天是农闲。做纱厂看上去是轻纺行业,实际上很累。后来这些经历过农村艰苦磨炼的知青也成为三十一棉的生产骨干。当时,完成一落纱的关车时间一般为十来分钟,落纱工每人平均要做二三十只纱锭的拔、套、放、包,每个单项操作都必须是一次性的,没有时间再做第二遍,因此每人的操作都必须达到相当熟练的地步,而且在关车的十几分钟里,人人几乎都不能有片刻的歇息,要全力以赴、相互帮助、越快越好。闵茗回忆:“落纱工每人每班粗略估计要掮600~900只纱,积累起来就是将近2000斤!遇到缺勤人手不够,三个人就得干四个人的活,那种辛苦真是没法说。我没有想到,大街上的宣传画上常常见到的一只手臂上托着许多雪白棉纱、作为纺织女工形象被呈现的,竟然是粗纱落纱工。”
  用心揣摩天天练
  青工是纱厂生产第一线的生力军,加班、竞赛的主体,由车间的测定员对女工进行考核、记录成绩。
  粗纱车间的闵茗回忆:“车间和班里的领导对产品质量也抓得很紧。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频繁举行各种操作技术测定,既有质量要求,又有速度要求,经综合评分后再分成四级,即:优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三级为不合格。若测定为三级,测定员‘小先生’会天天盯住你,督促你反复练兵、测定,直到合格为止。我们这批差不多同期进厂的小青工,因为挡车时间短,技术水平还不稳定,自然就成为‘小先生’重点关心的对象,三天两头让我们练兵,还不定期地让我们关车后在班组内外进行比赛,我们都感到有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学苦练,用心揣摩,几次比赛后,多数人的操作测定成绩得到提高。”平平当时在细纱车间,“当时车间对挡工的操作测定很严格,每人要管几条弄堂。测定员只要往你的弄堂前一站,就是查到你,如不合格要扣分。”
  菁菁是1981年进厂的中学生,她回忆:“当时厂里每年都有操作评比。为了提高接头打结的熟练程度,我总是抽空天天练,下班后留下来练习断经、断纬操作。当时车间有两台练兵车,我一般早班、夜班下班就自己去练习,大约半小时。还在家里自己练习打结。”
  厂门口“抱奶”
  由于纱厂女工是一线操作工,三十一棉多数职工回忆,女工请病假一向是不太容易的事,厂里的医务室看病,开病假要听车间领导的意见,如任务紧张、人手不够时工人就难以开到病假休息。有时厂医不开给工人病假,可以建议车间安排该职工在工作时调休(上午、下午各1小时),但工长遇到人员紧缺时往往难以落实,是很头痛的事。菁菁回忆:“有一年的夏天,我下楼时,不当心摔下来,小腿扭伤,红肿。我还是上班,不能挡车,就换做其他工作。”袁文回忆:“工人如睡眠不好,夜班就特别疲劳。厂的医务室楼上有6~8张病床,有时夜班,生产不太紧张时,让身体不好的工人休息一下。”
  纱厂女工是一线生产的主要工人,劳动力紧张,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往往也享受不到重工业女工那样的“照顾”。伊梅回忆:在怀孕7个月后,她每天上班有工间休息1小时,但仍须上夜班。直到预产期前半个月因患妊娠高血压住进医院。产假结束后,上班依然是翻三班。哺乳期每天有1小时喂奶,一般是早班喂奶,中班、夜班不喂奶,自己休息—下。“生完小孩我上班后,我就带了孩子住到娘家。每天我妈妈推小车送我的孩子到厂门口‘抱奶’,我给孩子喂了半年的奶,每天两次到厂的门房后面的一间小房子坐下喂奶。”傅莹产后,因为家里离厂很远,产后72天就上班,孩子就只能吃奶粉,交给老人带。1987年以后,三十一棉对怀孕后期的女工一般安排做辅助性的轻工作。由于纱厂女工长期的工作辛劳,家务事通常只能由其他家庭成员分担。一些夫妻同厂的工人,如果丈夫是常日班,做三班的妻子一般少做或不做家务;如果夫妻都是做三班,家长很累,孩子也要较早分担家务。“当时有的女工宁可家里请保姆,自己仍要在厂里做。”袁文回忆,“厂里男工谈恋爱找本厂女工也不少,有些原来是同一个班的,婚后考虑到要照顾孩子,又要求调开。”
  在上海棉纺织工业持续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时代的挑战也悄然临近。在19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棉纺织企业广大青工又迎来转岗再就业的挑战。
  (摘自《档案春秋》)
本文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5分钟内设计师响应
十年专注设计领域
费用最多可节约50%
已成功添加收藏
已取消收藏
纺织女工在工作图片
素材编号 : 4308078
图片像素 : &像素,高清大图
图片格式 : JPG
图片大小 : 2.4 MB
收藏次数 : 0
100%退款保障
您可能感兴趣
&&&&&&&&&&&&&&&&&&&&&&&&&&&&&&&&&&&&&&&&&&&&&&&&&&&&&&&&&
红动创办于2005年,老品牌值得信赖
在线客服 :
客服热线 :纺织女工的工作服终于清爽了
发布日期:&&来源:龙游新闻网&&发布者:chenjia&&浏览次数:126
  昨日,华飞轻纺的涡流纺车间,纱锭飞旋,机器轰鸣,胡伟英头戴雪白帽子,身穿新棉袄、围着围裙穿梭在一排排跳动的纺织机旁,时而低身手把手示范规范动作,时而弯腰捡起遗落的纱锭,动作轻熟利索。要是在以前,她哪有现在这般“清清爽爽”?  前几年,轻纺行业采用的多是传统的环锭纺工艺,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及自络6个环节。环节多,机器就多,一个车间少说也有七八十台机器百来号人,所以,轻纺车间温度高、噪音大,这可能成为纺织工无法改变的工作环境。  胡伟英是模环乡许家村人,2010年来华飞轻纺时被分在一二车间当一名粗纱工。“中暑是常有的事。”每年夏天是胡伟英和同事们的“困苦时期”。不难想象,夏日高温下,车间里近百台机器齐工作,室温定是在40℃以上。像胡伟英这样,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后,就要不停地在几台机器前巡回检查,若机器出现小故障,断头率高的话,一个挡车工走几里路也是常事,一个班下来,工作服自然就湿透了。有些男同事忍不了,干脆趁中午休息时到洗手间冲个凉,再把工作服放水龙头下冲一冲。比起他们,胡伟英的“耐热”能力还算强,也鲜会中暑,可每次回家,一身酸臭的工作服让女儿也不敢靠近。  湿淋淋不说,最让主妇们烦恼的工作服还“长毛”。在环锭纺车间,棉絮乱飞,纺织工们常“带着棉花”回家。那时,胡伟英的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她一回来,孩子最爱干的事就是爬到她身上,低着头,认真地在她的衣领、袖口上“捡棉花”,一小会就能挑出一簇。“我有一根专门挑棉花的铁丝,不然板刷都成棉絮刷了。”干了几年棉纺工,胡伟英倒积累了些经验,只是她没想到,一台新机器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  近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培育发展“3+X”产业,抓重大项目、好项目的同时并为好的企业留足发展空间。在政府的倡导和市场影响下,浙江华飞轻纺子公司东飞轻纺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涡流纺机,胡伟英因工作突出还成了涡流纺的一名“教练”。  如今的涡流纺车间是这样的场景:虽有隆隆的机鸣声,却不见有人在操作,这与当初车间操作工扎堆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粗纱、细纱、自络都合并成一道工序了。”作为“过来人”,胡伟英说起现在的涡流纺工作环境赞不绝口,“人少了,机器少了,室内温度也低了,穿着的工作服也清爽了。”免责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违反了《著作权法》或损害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联系电话: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纺织厂女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