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粮食补贴政策和交保险挂勾吗

热门搜索: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政策好 为啥农民还是不想给粮食上保险
政策好 为啥农民还是不想给粮食上保险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94
&  &人都没上保险,还给粮食上?&河南省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为了让农户给自家小麦、玉米上保险,每年他都要挨家挨户上门收保费,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村民没有什么保险意识,而且节俭惯了,能省则省。即使四五块钱的保费,心里也得掂量掂量。&
  &给粮食上保险,本是国家惠民的好政策。按照国家和河南省政策规定,今年每亩小麦保费是27元、玉米20元,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一共可以补贴80%,老百姓只用掏20%,也就是四五块钱。&河南省统计局党组成员、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队长刘明宪说:&根据我们的调查,粮食作物的参保率并不高。&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近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600位农户中,有317户从来没有参加过小麦、玉米、水稻等任何粮食作物保险,占52.8%。
  好政策为何遭冷遇?
  农户保险意识淡薄,嫌赔付低、理赔手续麻烦
  &就一亩多地,赔就赔了。&记者在某村采访时,提起农业保险,很多村民这样说。他们或是仅仅听说过,但具体政策和参保流程不了解,或是干脆没有听说过。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调查:2013年参加小麦保险的农户仅占21.2%,参保面积为28.5%;参保玉米的农户仅占11.3%,参保面积为16.8%。
  赔付低、理赔手续麻烦是很多村民不愿继续投保的原因。&按照保险公司给的条款,一亩小麦最多才赔447元,可要是不受灾,我一亩小麦至少要卖1000块。&平顶山一村民去年投保小麦,因干旱造成地里部分小麦受损。&要保费的时候,村干部上门收费。可等到要保险公司赔钱时,手续可麻烦着呢,来来回回好几趟,最后等了两个多月,一亩地才赔了200多块钱&。
  村民王民告诉记者,今年他没有再买任何农业保险:&时间耗不起,没那闲工夫。与其听保险公司解释,还不如我出去打一两天工来钱快呢。&
  刘明宪解释,现行的农业保险政策只保土地上的物化成本,比如种子、化肥、农药等,不包括人力成本,更不是保当季收益,所以一亩地最多赔447元。这还是在完全绝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绝收,算上损失率,很多村民一亩地也就赔两三百;再加上河南分散的小农户户均种植面积也就一亩多,本来收益就不高,更不愿意为此再付出保险成本。
  工作量大、利润低,保险公司基层力量不足
  今年8月下旬,正值玉米抽雄期,郑州荥阳市高村乡地区遭受冰雹袭击,造成玉米倒伏,产量严重受损。一位种粮大户庆幸自己为流转的930亩玉米地投了保,他按照每亩20元保费,一共花了1.8万多元。然而,他最终拿到手里的赔付款&也就2.5万多元,等于挽回7000多元损失&。他不解地问:&按照保额每亩329元,保险公司认定的受灾面积247亩,也得赔8万多元啊?&
  对此,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副总经理唐祯林解释:&根据保险条款,保额要再乘以损失率,才是应赔付款。损失面积和损失率都是由保险公司指定专业人员现场勘定或取样。受灾时取样一次,待同区域小麦或玉米成熟丰收后再取样一次,二者进行比对,得出损失率。&
  同时,玉米保险还要根据受灾时所处的不同生长期,如出苗期&拔节前、拔节期&抽雄期、扬花期&成熟期,依次再乘以赔偿比例50%、75%、100%。&当时定损高村乡这位农户的损失率为41.5%,最后的赔付款就是329&247&41.5%&75%=25293.1元。&
  唐祯林表示,很多农户不能理解或者听不进去保险公司的理赔程序和定损过程,让商业保险公司很无奈。同时,政策补贴不到位更让商业保险公司有苦难言。&粮食作物保险属政策性保险,本来利润就低,甚至没有利润。按照规定,保险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按照40%、25%、5%、10%的比例进行补贴,但县财政的10%很难到位。自2007年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县一级财政一共加起来就欠公司六七千万。&
  保险公司基层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农业保险工作开展的另一大因素。刘明宪告诉记者,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基层在编人员有限,业务发展压力较大,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粮食作物保险大面积承保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很多工作比如填清单、收保费、测算土地面积等,主要依靠村干部来做。但村干部工作繁重,积极性并不高。如果乡镇政府把其列入工作考核目标,村干部又感觉困难重重,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自己为农户垫付保费。但等到受灾时,又会出现代领、错领、骗领赔付款的事情,农户、村干部、保险公司三方发生纠纷。&
  保险需求仍在,种植大户参保积极性高
  然而,作为河南农业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对粮食作物保险工作仍持积极乐观态度。&现在很多土地都流转出去了,出现了很多种植大户。公司现在就瞄准这些种植大户,定向宣传、个性化定制保险合同,因为这些种植大户生产投资大、风险高,他们的保险意识、参保积极性也比一般小、散、弱的农户高得多。&唐祯林说。
  针对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保险公司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刘明宪建议,市政府、乡镇、基层组织都要积极参与粮食作物保险的工作,让商业保险公司、村干部孤军奋战不现实。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包括保险范围、理赔标准、测损认定方法、认定机构、理赔程序等,让农户正确认识农业保险,了解具体条款。
  同时,粮食作物保险定损标准要科学、合理、规范、透明、公平,建议整合保险、金融、农业、气象、水利、统计等部门的技术力量,建立粮食作物风险灾害评估小组和快速评估理赔反应机制。在灾害事故发生后,能及时、科学、高效地查勘确定致损原因、风险来源和损失程度,公开理赔程序,提高理赔结果的公信力和农户满意度。更多最新三农资讯尽在中国农药第一网--一栏
如果您有农药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或邮箱: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您使用中国农药第一网平台服务,或访问中国农药第一网平台网页时,中国农药第一网平台自动接收并记录的您的浏览器和计算机上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您的IP地址、浏览器的类型、使用的语言、访问日期和时间、软硬件特征信息及您需求的网页记录等数据;如您下载或使用中国农药第一网平台或其关联公司移动客户端软件,
或访问移动网页使用中国农药第一网平台平台服务时,中国农药第一网平台可能会读取与您位置和移动设备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型号、设备识别码、操作系统、分辨率、电信运营商等。
一周点击排行榜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补贴政策
国家在农业税补贴方面的政策有哪些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为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从今年新粮上市起适当提高主产区2010年生产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90元、86元、86元,比2009年均提高3元;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93元、97元、105元,比2009年分别提高3元、5元、10元。
提高2010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有利于补偿粮食生产因农资价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促进农民种粮收益稳步增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这次稻谷总体提价幅度略大,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稻谷生产,特别是引导农民扩大优质稻生产,改善稻谷生产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郑风田:2010一号文件解读(2):都来分食农业补贴唐僧肉?
&农业补贴是个大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二条就是此方面的,叫“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2010年还会像去年一样,在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其中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今年一号文件有关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直补继续坚持。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六大类补贴,新增不少。2010年良种补贴标准会提高,补贴范围扩大,马铃薯将被列入良种补贴范围。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启动青棵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据农业部统计,良种补贴项目自2002年实施以来,补贴作物已由最初的大豆扩展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6大农作物,补贴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亿元,补贴面积由1000万亩扩大到2008年的亿亩,补贴区域由东北粮油主产区扩展到全国主要粮棉油产区。
一个倾斜:按照存量不动、增量倾斜的原则,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
一个不准: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
市场调控机制: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过去只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这块大餐要吃的人太多了,谁都想来分一怀羹。这不,今年还真增加了不少,包括增加花生良种补贴、马铃薯补贴、青棵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虽然诟病很大,但今年还是增加了数量,而且还扩大了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范围。看来县农机局长们的日子更好过了,农机具生产商的嘴要合不上了。只是农民们,一家一户买一台农机具,是不是合算?还真得好好算一笔帐。日本农民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套完整的农机设备,最后的结束只能是“高价农业”。我国的不少农民们也一直处在困惑之中,不买吧,使用别人的农机老是得交费。买吧,一年中除了农忙季节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在闲置中。目前农机补贴规定只有买了才能拿到补贴,还有不少人在忽攸,让那些买到超大型农机具的人也要拿到巨额补贴。果如此,有限的补贴可真是“补富不补穷”了。能够买得起大型机具的都不应该是穷农民,为什么还补他们呢?究竟是为什么呢?财政的钱,按基本的道理,应该是补穷不补富的。
有关农业补贴的几个调研结论:补贴数量与粮食生产数量几乎没有关系。目前的补贴基本上是按照耕地面积来补,农民究竟种不种,都可以拿到补贴。不生产粮食还倒能够拿到补贴,补贴率先成了普惠制?农村不少空心村,不少农民工在外打工,土地租给别人种,但国家每亩给的补贴照拿。导致实际种地的人拿不到补贴,不种地的人能够拿到补贴。补贴成了不少小麦、大豆农们的利润。在不少地方调研发展,农民种小麦、大豆收入十分有限,如果减去补贴的收入,许多农民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所以许多农民讲,他们种小麦、大豆的收入基本上就是每亩拿到的80-100多元钱,十分有限。
&中国的农业补贴究竟该如何改?以下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目前的补贴花样是否太多了?
&目前的补贴种类真可谓茁壮成长,家电下乡要补、农机下乡还要补,汽车、摩托车下乡都补,现在还有建材下乡补。但似乎有一个最基本的就是,目前的补贴都没有按城市的补贴做法:补现金,近选择权是不是该还给农民?
&城市居民补贴,比如副食补贴、降温费、保暖费,基本上都是补现金。为什么不能让农民也享受这个待遇?比如家电下乡,直接给农民补钱或者补现金券,建材补贴,直接给农民发建材券,这样效果会很好。让农民来决定买谁家的产品,比招标指定效果好很多。良种补贴搞指定带来太大问题,应该统统改为现金补贴。目前那么多补涉农不补真农是否该打住了?
农机补贴是到了该取消的时候了?直接发现金或者农机券会更好。
前些年一些部委进行了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补贴创新,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农民们并不满意。因为这些惠农资金通过这样那样的制度漏洞都流走了,最后到农民手里就少得可怜了。所以目前国家的惠农补贴政策是不是到了该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比如我一直不认同农机补贴,本来农民没有必要非要一家一户去买一台农机。但目前规定只有购买了农机才能拿补贴的政策,是变相逼着农民去购买农机,这很不合适。中国的农机联合作业制度挺好的。目前的这个农机下乡政策可能会毁了这个制度。我专门写了一篇相关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良好下乡也该取消了,改按交粮多少发购种券?或者补现金?买什么品种由农民自己决定会更好。
良种下乡也应该取消了,如果你真想让农民用好种子,那就把国家的补贴以购种券的形式奖给那些多交商品粮食的农民吧。多交可以多得到补贴券,不交粮食的不得补贴券,既可以避免按人头补吃大锅饭现象,又可以避免让农民购买指定的高价种子,农民的权益受损。
农业补贴能不增加有效性,直接按照交的商品粮数量来调整?
对农民的直补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某些程序设计不当,一些细节处理不好,就会生出无数的问题来。比如对农民的直补政策,不少地方是按耕地的数量多少来进行补贴的。这个政策操作倒是好操作了,但却引来无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目前的粮食安全新剪刀差不但得不到缓解,反倒会使问题愈演愈严重,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农业补贴应该改变目前的以耕地面积来补贴的做法,改为农民上交的商品粮多少为补贴对象。让那些种粮的农民结结实实地能够得到收益。虽然目前由于中介参与收购粮食,执行起来比较难。但的确异常重要。一号文件反复讲以后补贴要向种粮大户倾斜,究竟如何落实?
如果国家规定以后新增的补贴可以按所交粮食数量来补贴,自然有许多农民愿意把粮食亲自送交国家粮库拿补贴了。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励农民多种粮,满足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现在不少不种粮农民也能够拿到补贴,吃大锅饭成份严重。以后新增的农民补贴应该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些。
目前的按地补贴,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中央政府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所以就有十八亿亩红线,有了要严格保护农民农用耕地的各种规定。但近年来的种粮新剪刀差现象使未来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面临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些新剪刀差现象就是,农民打工的收入与种粮的收入愈拉越大;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也愈拉愈大;粮食涨价的速度一直赶不上农资涨价的速度。
目前的按耕地面积补贴,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新剪刀差现象。按耕地面积补贴,使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愈拉愈大,不利粮食安全战略。农村已有1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其中不少农民工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粮食一般都委托给别人耕种或者抛荒了。目前按耕地面积补贴的做法,使那些不进行种地的农民也同样可以照拿国家补贴。按耕地面积补贴,许多产量很低或者不种粮食的耕地也照拿补贴,这是不公平。另外打工者收入本来就比在家种地的老百姓高出许多。由于我国过去的分地政策都是按人均分的,所以一般一个村庄的农民人均耕地都是相同的,所得到的补贴也都一个样。但这个政策的最大漏洞就在于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种做法使打工的收入与种粮食的农民收入差距拉得更大,所以会激励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不愿意把精力用在种好粮食上,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利。
按耕地面积补贴对粮食种植与经济作物愈拉愈大现象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利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本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蔬菜、水果的收入要比种植粮食的收入要高出不少,目前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开始把种粮的耕地转变为种植经济作物。最厉害的省当属山东省了,如果冬天你从山东路过,到处可以看到白花花的,那都是塑料大棚,种菜的。如果全国的农民都改种蔬菜或者水果了,那麻烦可就大多了。而目前按面积进行的补贴,将会激励更多的农民去种植经济作物,这会使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拉得更大。这同样是一个逆激励现象。本来种植粮食作物的收入就低,现在得到的补贴按面积来是一样的,农民们自然选择去种植经济作物。结果呢?粮食种植面积也会愈来愈低,使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问题。
按农民所交商品粮食来补贴,既能激励农民多种粮,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可以部分减弱新剪刀差现象。让那些多种地多交商品粮食的农民切切实实地得到补贴吧,一方面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国家需要粮食安全,需要农民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另外一个就是让那些低效率种植或者抛荒的耕地也能够多种些粮食多拿补贴。
&以后应该按照农民交纳商品粮食的多少来进行补贴,让那些多交粮食的农民得到多的补贴,少交或者不补交,但可以按收入,对收入低于一定数量的给低保。这样补贴才能有针对性。
二、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和发展,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还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补贴支农总量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补贴总量根本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并且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财政补贴数量虽不断增加,但年度间不均衡,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补贴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按照WTO《农业协定》我国可利用的支农补贴分为以下几方面:黄箱补贴,即对农产品价格提供直接支持的,必须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根据WTO黄箱政策规定,我国今后每年对农业的综合支持量不能超过480亿元人民币,而现有补贴大约平均每年仅276亿元人民币,离480亿元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即所谓的“绿箱补贴”,即对农产品价格不直接提供支持的,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我国绿箱补贴量较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如我国每年平均支出1514.2亿元人民币,主要对农业提供的“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人民币(95亿美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其次是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46.4亿美元),占25%;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所占比重较小,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补贴等,尚未列入财政预算科目。
2.各地方补贴标准和办法混乱。我国的补贴数额随意性很大,省际间补贴标准差距过大。由于各省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不同,以及核定包干基数的因素与应补贴的粮食种植而积的差异,各省粮食补贴标准差距较大。例如,江苏省补贴水平较高,水稻亩均补贴20元;山西省补贴水平较低,玉米亩均补贴5元。省际间人均粮食直接补贴金额也相差较大,四川省享受直补的农民人均补贴8元,辽宁省人均25.66元。我国各省补贴的依据也不一样。如粮食直补依据的确定,按照补贴是否与当期粮食播种面积及价格挂钩分为两种情况:(1)不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挂钩,即不管市场上粮价的高低,不管当期是否种粮都按前几期的计税面积或者计税常产给予农民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就是固定补贴;(2)与当期实际播种面积挂钩,即按农民实际种粮面积,向农民兑付粮食直接补贴。这种形式属于与面积挂钩而不与价格挂钩的半挂钩补贴。
3.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成本高。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主要涉及财政、农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因政出多门,协调困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加之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活动的影响,使得农业补贴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难以避免,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另外,因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载体,许多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其运行成本都比较高。如粮食补贴中,山东省每亩补贴的工作成本为1元。河北省在今年粮食直补工作中,县、乡、村三级共抽调2万多人,每人用了近60个工作日。一般一个乡镇的直接支出费用为2万~3万元(不含人工),直补工作成本约占直补资金的10%.一些省粮食风险基金按季均衡拨付和分两次发放直补款,既不方便农民,也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另一方面,一些省按照当年实际播种面积进行补贴,在核实面积时需要三次张榜公布核实,工作量很大。另外,有些地方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时,多数农户已备足种子,给良种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4.补贴方式及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1)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短期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着补贴政策目标短期化、补贴方式模糊等现象,影响了补贴效果的发挥。财政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一般与当时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相挂钩,成为政策的配套措施。但是,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是不断变化的,财政的直接补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2)补贴重点欠明确,某些方面补贴力度不够强。就补贴领域而言,对农产品的补贴主要集中在粮棉产品,虽然已开始有选择地补贴某些优质品种,但还不够普及、稳定;对投入品的补贴几乎涉及化肥、农药、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诸多方面,而且很少分地区和人群;对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的力度有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同样面临金融支持乏力的难题,这些均反映出补贴重点不够合理、明确。从补贴力度来看,在一般政府服务中,对农民培训的支出比例很低,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其中没有或很少有补贴,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力度不大,进展迟缓;市场营销服务未明确给予补贴性支持,呈现短缺态势;检验服务因补贴资金缺口大,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出口及国内生产的需要。在国内粮食援助上,一方面补贴资金欠缺,另一方面粮食库存积压严重。(3)忽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农业保险业务出现全面萎缩,农业缺乏防灾补损的支持。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农业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也给国家财政造成较大的压力,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用于灾后重建。(4)农业出口贸易补贴不足,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开始显现,使财政、信贷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临较大难题。由于财政和银行信贷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补贴中占用大量的资金,难以有充足资金用于补贴农产品的出口,使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出口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放大。
五、当前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改进措施
& (一)改善农业补贴管理,保护农民利益
1.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规,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着补贴政策目标短期性、补贴方式模糊性、补贴对象和补贴数额的随意性等,使补贴效果难以集中体现和发挥出来。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补贴法规,使之成为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对农业的补贴数量,把对农业的支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美国把支持农业的资金投入公众化、固定化并写入农业法中的做法对我国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对农业的投资数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应强化农业部的职能,或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农业补贴的部级单位或部级的监管部门,整合财政补贴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高效、协调财政农业补贴,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以及在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3.成立全国农作物专业协会,保护农民的补贴利益。国外经验表明,成立专业性农民协会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借鉴国际成功做法,建立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全国性农民专业协会,加强行业服务,规范交易行为,调解或仲裁有关贸易纠纷,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
& (二)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
1.切实改变过去财政补贴过多直接投入生产建设领域的做法,探索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加快将财政资金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来,史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保险、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钱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对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通过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对目前的财政补贴资金扶持对象、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清理,减少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体制性障碍,通过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规费减免等方式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凡是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都可以平等享受财政资金的扶持,从而引导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丰富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
3.积极推行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对补贴农户的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进行全方位公示,发挥了广大农民直接监督的作用,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4.改变对教育的补贴方式。如安徽省今年在农村及农村教育的财政体制上将明确三点:对面向农民的补助及支持,通过计算机存档管理、银行卡发放等方式,保证中间不会出现截流、挪用;改变对教育的补贴方式,变过去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补助为直接对农民学生家长补助,建立一套规范的投入机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建立起消化农村债务的长效机制,调查债务状况、规模及成因,逐步帮助解决农村债务这一难题。
5.保护价政策和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同时应用。保护价政策和农民收入直接补贴并不是相悖的,按照WTO协议,我国的“黄箱政策”的实施余地还很大。当然,保护价政策的实施要结合市场行情,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政府对不足的差价部分给予补贴;相反,则不予补贴。市场价由中央政府在粮食收获季节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根据主产区批发市场行情检测结果予以公布,保护价粮食可由多家有资质的大型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按市场价收购,保护价与市场价的差价部分政府按照不超过合同规定的实际销售量给予补贴。由农民依据产销合同和法定的销售单据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网点、乡财政所或税务所领取现金。
& (三)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选择的转变
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力,在总体上不可能采用美国模式,在现阶段期望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进而实行全面补贴是不现实的。理性合理的选择是突出重点、顺序推进,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补贴到关键区域和重点品种上,以强化其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1.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仓储建设和出口补贴,缓解农产品的过剩问题。国家实行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而国家对粮食的消化和转化又很有限,这就必然造成过剩局面。对过剩粮食的处理办法目前只有两种:扩大仓容,增加出口。扩大仓储容量是当前解决粮食过剩的主要办法。要建设容量为500亿公斤的粮食储备库,依靠地方财政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中央财政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力量。在扩大仓容的同时,增加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出口的补贴是非常必要的,按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规定,至少在今后5年内也是可行的。增加出口,不仅能有效解决国内农产品过剩问题,而且有利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周转,减轻仓储压力,减少保管费用和损失。目前,国内粮食仓储的保管费用为每公斤每年0.11元,占用资金5000多亿元。如果将保管费用用于补贴出口,即使用两年的保管费,即每公斤0.22元,也是合算的,能有效地减轻粮食过剩的压力。
2.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强化农业保险防灾补损职能,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风险大且难以控制,赔付率高,经营保险业务普遍存在亏损问题,以至许多商业保险企业限制开办或不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开展,首先,需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由政府直接开办或政府委托的保险机构开办,经营亏损由财政补贴。这项补贴肯定比财政直接用于救灾支出少得多。不仅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分摊风险损失,而且能极大地减轻财政的救灾支出压力。其次,鼓励地方或农户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
3.重视农业生态补贴。改革粮食流通补贴制度,将一部分粮食流通补贴转用于对粮农的直接补贴。逐步扩大退耕范围,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所以退耕还林资金要大幅度增加。同时,中韩、中日、中越渔业协定实施后,我国渔民要撤出传统作业区域,为了减少实施海洋专属经济区制度给地方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财政从2004年起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实施渔船报废制度与渔民转产转业。要启用农业结构调整补贴措施,按照农业规划和资源条件,逐步按区域化、专业化来进行农业生产,对不适合当地优势的应进行结构调整,如北方地区减少和停止水稻生产等,可给予结构调整补助。
4.重视对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的补贴。现阶段的我国财政资金的农村教育补贴主要是对农村学生的补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补贴。下一步,财政资金补贴要对在农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T资进行补贴,充分调动农村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才能培养出人才;此外,对在农村工作或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也要进行工资补贴,使其工资待遇不低于在城市工作,鼓励农业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到基层展示才华;最后财政补贴还要鼓励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把农民的大学建在家门口,培养适用的人才。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并不妨碍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城市需要的人才不一定必须是高科技人才,农村也不是只需要简单劳动力,应逐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要建立大进大出的人才流动机制,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粮食补贴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