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租平台烽火,我为什么看好小猪平台

短租平台战火,为什么我更看好小猪?--百度百家
短租平台战火,为什么我更看好小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Airbnb像当年的ebey,途家像京东,小猪像当年的淘宝。相对来说,我更看好小猪在行业服务规范、生态建设上的努力。
伴随着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行动,Airbnb高企的估值与疯狂的覆盖,将中国同业映衬得有些局促。
那么,本地的小猪与途家们是否将被对手炫目的光环灼伤,成为一种陪衬?
风口之下,Airbnb一定有它的未来,短期在全球应该会有更多机会。尤其资本市场可能相当光鲜。
但我坚信,一旦涉入具体区域的落地运营,它会成为跛子。那种拥有生态观念、从实际体验角度迎合区域市场用户的公司更有长远的未来。这不是Airbnb的优势,反而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小猪们的菜。
你能看到我这里有意区分出两个区域。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有我的价值判断。当然,落在中国看,小猪并非唯一的模式,这里还有途家们的探索路径。但直白地说,我更崇尚本地小猪们的路径。
展开之前,先让我借Airbnb铺垫一下。
Airbnb引发质疑背后:空洞的共享
Airbnb的未来,主要建立在风口与美企源头创新力上。几乎每轮市场热点,都由美企激发。这与一种工具理性有关。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底色的价值观,总会在美国这类制度、信任体系相对完善的市场率先落地,辐射全球。这种价值观下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更容易在全球形成快速覆盖,体现一个行业的速度与激情。
短短几年,Airbnb在190国与地区3万多城市获得200多万房源,更多体现了这种工具工具理性的力量。事实上,这也是其他许多美国互联网公司轮番光鲜的原因。从谷歌到FB、UBER等,都是如此。
但工具理性走到极致,会凸显两大弊端:一是广阔覆盖掩不住实质运营孱弱;二是在与美国制度差异较大的社会,尤其信任体系不够完善的区域,几乎难以落地,缺乏生态价值,步履维艰。
还有一重行业变迁压力。经过20多年洗礼尤其2014年以来全球产业整合与危机呈现后,人们对互联网业的认知已发生巨大变化。C端生活虽有很多便利,但B端生产方式并没产生根本变化,反而陷入恐慌,传导到C端,衍生出一种人文危机。市场正自发呼吁它重新回到与价值理性两位一体的航道来。
Airbnb正身处火山口上。两周来,许多本地媒体开始持续质疑它在中国的实际境遇。它覆盖的很多房源,其实并未实际运营,许多服务体验极为糟糕。这类质疑有些公关战印象,但仍集中反映了Airbnb中国运营危机。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家不接地气的公司。一个尴尬的例子是,它拒绝模仿Uber在中国设立合资子公司,落地运营。截至目前,它仍在寻找既听总部话又熟悉中国国情的职业牛人,仍未找到。
即使找到,Airbnb中国的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决定共享经济长远出路的要素,除了需求双方,还有信任体系。Airbnb这类靠技术、工具、资本、职业团队高举高打大的新奇营销而非真正服务渗透市场的美企,在中国,一下就暴露了短板:它不可能会在底层的信任体系构建耗费多少力量。
三种路径,为什么小猪平台更有未来?
这也是我看好中国小猪们的真实原因。它虽然没有Airbnb覆盖全球的速度,目前更侧重本地,但在同业密集融资、动用资本整合、炒作模式的时刻,它悄悄进入精耕细作期,做着中国短租共享经济幕后的基础工作。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小猪的多项动作到底隐含着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通过微观创新,沉淀行业信任,建立一种服务体系与行业标准,最终实现小猪更大范围的共享经济开放平台梦想。
你应该记得,去年它在行业里率先安装智能门锁系统。许多人只是视它为一种工具,看不到它是在用技术、系统实现非标产品的统一、便捷的管理。它不但能保障因距离、消费频次导致的沟通与安全难题,还能产生、沉淀用户行为数据。这是小猪实现对短租平台服务规范的关键一步。而前几天,小猪发布的“无忧入住”计划,。它在各项服务中新增“小猪管家”,为没有时间打扫房间的房东提供专业的短租民宿保洁服务,包括客厅卧室阳台清洁、消毒;卫生间清洁、消毒;厨房清洁、消毒三大项目。老实说,这是整体行业最大痛点之一。可以这么说,它的推出,不但标志着小猪整个服务链条的全面升级,也是行业标准形成关键一步。
Airbnb根本不可能如此落地服务。它还停留在一个简单的APP层面,在用户认证、支付方面有一定基础,但那不过标配,属于通用方案。我相信未来它会效仿小猪做一些落地服务,但在微观层面,不可能主动为中国市场折腰太多,成为行业规范的主导者。它过去崇尚的那种依靠统一、标准的工具包打天下的路径,到了中国,已经不再灵光。千差万别的房源、需求两端的个性需求会让它焦虑不堪。
因为真正的战场根本不在线上,而是线下,在于线下微观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于基础市场要素的连接,当然也包括整个生态体系的建设。想在中国战胜小猪们,我一定都不相信Airbnb有这个能力。这个层面的事,除了技术、一些商业服务理念外,唯有本地团队、掌握服务链更多要素的本地企业,才能真正触摸到痛点,并消除它们。
你能体会到,我不是说Airbnb没有权利去做,而是它的文化以及长久形成的运营模式,当然也包括变现路径,决定了它在本地只能做到有限的拷贝。
Airbnb让我想到了当年惨败中国的ebay,以及今日蹉跎的亚马逊中国。遭遇其实属于同质化的。那就是,在一个异质市场,甭指望一个技术平台、一支空降部队、一个远程遥控组织能做出伟大的事。这不是去杀人。线下世界绝不会上演美国拯救世界的辉煌,强行布局只会反复上演中国力量拯救大兵的案例。共享经济的丛林里,想靠一支伞兵空降走出一条美国互联网的光辉大道,一定是个笑话。
这种错落与差异,会在表层近似的商业模式下,也即所谓开放平台下,形成实质上并不真正相同的商业气质,平台特征。小猪被认为是Airbnb模式的简单拷贝者。我不这么认为。Airbnb的C2C,不可能具有小猪C2C的实质,它无法引领本地行业创新,无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信任体系,它在中国,只能是徒具形式的“开放平台”。
而你能从小猪的动向,尤其是“小猪管家”众包合作策略里体会到,在它每一项产品与服务方案里,都隐藏着一种标准的门槛,比如要通过面试和统一的培训考核,才能成为“小猪管家”团队一员。截至目前,已有数百名申请者通过考核成为“小猪管家”,提供超5000人次服务。当然它通过隐形标准整合的价值链要素远不止这些,除“小猪管家”外,“无忧入住”计划还包括房源验真、身份验证、上门实拍、智能门锁免费安装、房东家庭财产综合保险与住宿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芝麻分”、“花呗”支付等7种服务。
也就是说,小猪的开放平台定位,是一种与整个行业服务标准、信任体系形成过程统一的进程。这种过程不可能单独油水分明,割裂运营,它是平台规模化成长与竞争门槛内部共生的过程,伴随着房东、租户以及整个服务体系的复杂磨合与试错。这也意味着,即使Airbnb未来能表面全部拷贝,它也不可能真正在本地形成生态。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一个没有行业服务标准、没有服务链多种要素参与的开放平台,即使房源覆盖再多,都不会有什么实质意义。往下走,形式上的规模化反过来还会导致服务体系崩溃,用户体验累积下怒火。
就像Airbnb让我想到ebay,小猪让我想到了淘宝。在中国真正能称得上具有生态价值的平台,没有比淘宝更合适的了。我坚信,如果各自沿着现有的路径往下走,Airbnb与淘宝在中国的博弈,一定会重复ebay与淘宝博弈的结局。
当然,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老扯小猪呢?在中国还有许多短租平台,比如刚刚整合了蚂蚁短租的途家。它看上比小猪更有资本实力。
我并没否认途家整合蚂蚁短租后,58同城在这一领域的实力。但至少目前,途家只是规模有一定成效,实际运营并没让人看到多少出色点,尤其商业模式方面,它似乎仍在左右摇摆。这让我对它运营的独立性充满一丝怀疑。
与小猪采用平台模式、搭建生态圈不同;创办之初,罗军曾坚称短租行业在中国只能z走B2C模式,因为诚信问题导致C2C不适合在国内发展。
诚信、信任体系的建立,确实是共享经济真正生成与发展的基础。没有它们,开放平台会有天然的风险。但我不认为将它与短租开放平台割裂开来谈有什么意义。信任体系不是天生自己生成。它诞生在一个行业具体实践的一体化进程里。
比如许多人批评淘宝有假货,但恰恰是淘宝,对中国互联网信任体系建设的贡献最大。它绝不止是后来一个支付宝的诞生,而是植根于整个民众对于互联网业的认知。
很奇妙,途家的风格让我迅速想到了当初自营模式主导的京东。自营模式确实在起步阶段能更大限度控制平台品质风险,但它对整个产业来说,则有些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且,自营模式跟Airbnb有一点类似,它们更多将短租服务视为标品,以为会出现类出行平台的拓展风格,漠视着这个行业里的个性化。
一个封闭的自营体系,它的标准不可能成为行业标准。我再度说一下,真正的行业服务标准、信任体系一定建立开放的平台合作中,后者能调动更大范围、更为纵深的市场要素,经过多年碰撞、磨合,当然少不了许多弯路,才能真正沉淀下信任社会的基石。某种程度上,信任就是人心,就是将工具理性融入价值理性,实现人、人文在商业、科技社会的自觉。
途家的布局有很短期的用意。而它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局促。去年8月,在完成3亿美元D轮以及D+轮融资的同时,罗军对外表示,公司已开始着手C2C路径。因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是弥补原来类酒店经营模式的不足;二是在房客与房东间建立互动。
我认为,这一180度的姿态变化背后,罗军应该是看到了开放平台模式的长远价值。但在整合蚂蚁短租后,我还没有看到这家新平台对外表达过更为清晰的定位。它可能仍处于调整中。而这一幕像极了同样拓展开放平台业务的京东。刘强东不断修正着自己过去多年说过的话,京东过去3年快速复制着阿里的脉络,但它已经不太可能真正形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未来多年,它将受困于内部的矛盾与博弈。
在途家的定位明晰之前,在它真正深入到微观层面更多侧重服务标准与生态建设前,我觉得它与蚂蚁短租的整合,同样徒具形式的意义。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初期,单纯的规模根本不是门槛。而且,我们已经看过了依靠补贴急速生成的移动出行行业,它正陷入因规模成长太快而在用户体验频变、信任体系不完善、政策风险仍是高压的态势之下。它需要回头补课。
小猪的行业风向价值
我这么说,并非否认每条道路探索的价值。风口初期,市场都会自发形成上述三种基础模式,并长期并存,也即小猪精耕细作、立足生态建设的开放平台模式(类淘宝);依靠技术、资本、空降部队侧重快速覆盖与估值玩法的Airbnb(类ebay);小富即安有些梦想而又充满疑惑的途家们(类京东)。这也是一个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我更不是认定小猪一定就会成功。我只是更认同它的模式。至于陈驰与小猪是否有更大的辉煌,那要看它们自身的造化,涉及许多维度。它在整个行业,目前并非资金实力最强的,也难说技术实力最强,人也未必最聪明,但我觉得卓越的平台往往不是单项要素的突出,而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促成。至少目前,如果要我投上一票,我确实会给小猪。
因为,它的路径与行动,不但符合它自身的竞争差异化诉求,也更像是在为整个共享经济模式代言,甚至对本地互联网业的反拨。
“共享经济”概念已有些泛滥,它甚至已经回到了1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路径,过往思年,移动出行领域上演的补贴疯狂,刺激出一个壮观的行业,但隐含的多种风险也开始暴露。整个行业需要为前期的疯狂补课甚至买单。
在这种整体氛围里,小猪的路径称得上一种低姿态但却负责的模式。它着眼的更多是那种底层服务规范的建立,是在为整个行业沉淀下信任与标准。这对它来说有巨大的探索成本压力,也有成长速度的考验。因为竞争对手的规模要远大于它。短期它可能不是资本市场上最成功的玩家,但我相信,一旦它完成初步的平台化布局,它的规模将会快速放大,估值将更具提升空间。
之所以说,它对本地互联网业也有反拨,那是因为过去多年COPY TO CHINA的案例,更多依靠资本驱动催生的所谓商业模式,到了2014年,已遭遇巨大考验。某种程度上,全球尤其中国互联网业过去一段接连上演巨大整合案,正是过往发展路径危机的持续暴露。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未来的竞争,将更多是开放融合的路径。小猪虽小,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2016年就是共享经济模式发展与转换的临界时刻。再拉长一个周期,诞生在中国的小猪们会有巨大的商业机会。因为,决定共享经济真正价值的,仍然在于中国的土壤。这里的人口基数、人流频次、民众消费力与消费理念、居民居住环境、线下生态丰富度、应用场景,决定了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共享经济模式的最大受益者。而小猪们当然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425
阅读:22万
阅读:14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不满意自身生活状态的郁闷网民,手提爱国的大棒,四处寻找合适的出...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雷军为什么会急推小米NOTE顶配版?--百度百家
雷军为什么会急推小米NOTE顶配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小米Note推出没多久,又搞出一个顶配版。昨天商务,雷军在这款新品手机体验会上,以亲民姿态大出风头。
一些人认为,小米这是看到对手在密集推新,一定要搞它们一把。这就是常识错误了,一款手机从立项到发布,没有几个月是不太可能。当然山寨品除外。
昨日雷军透露,小米Note顶配版9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做了,当初他本来想换一换主板,结果工程师们不妥协,最后关键部件几乎都换了,于是就成了今天的顶配版,绝不是临时迎合,也迎合不来。
但是,它与小米NOTE发布周期也太近了。看上去错开一个季度,但是,要知道,这个季度不是出货旺季,从量上来说,小米Note应该还缺乏支撑。此时推出顶配版,应该有更多话外音。
我自己的判断时,小米想达成这样的目标:
一、进一步塑造品牌,尤其是创造出小米的高端区间,保持一定威慑;
二、强化小米的气质,尤其是技术气质;
三、为2015年国际化创造先机。
我说高端,不一定是高价。小米NOTE顶配版也不过2999元,放在苹果身上,只等于它的肾6 plus的一半。甚至与华为M7相比,也有很明显的价差。但是,从硬件配置、软件搭配及用户体验看,它维持了小米高性价比的尊严。应该说,它与小米其他手机有了明显的区隔。小米品牌确实在向上走。
小米专利曾备受质疑。爱立信在印度的阻击一度被视为小米短板的暴露。专利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要你合规采用。但是一个细节显示出,小米未来不会甘心在这一话题上受人过度限制。雷军昨日透露,小米NOTE顶配版上,仅仅屏幕领域,就有30多项专利。
2014年底,小米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林斌透露,2015年,公司会申请2000多项专利,年底将达到4000多项。你能体会到,小米确实在努力扭转某种印象。
由于当初专利问题与小米国际化布局相关,我觉得,林斌当初的表态,以及昨日小米NOTE顶配版透露的技术气质,似乎在为小米创造一轮国际化舆论机会。
而从实际的业务布局看,小米确实也到了一个国际化窗口期。雷军昨天毫不避讳地表示,小米已经是中国市场老大,接下来,一定会在国际市场有所突破。但他没有透露小米NOTE顶配版本身会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国际市场的出货目标。
结合这两周小米在印度、香港等地的产品推广动作,我的判断是,2015年,小米国际市场应该会有一个量的基数的突破。
如此,2015年的小米,就会在产业尤其是资本市场塑造出一种这样的形象:本地老、国际市场有突破、技术有了积淀。加上小米过去一段在各种智能硬件、内容、智能家居、家装、O2O服务领域的布局,这完全又是一波拉升估值的节奏啊。
我甚至都有点觉得,小米可能要突破雷军当初5年不上市的言论逻辑了。关于“5年”,本来就有多个说法,因为雷军第一次提“未来5年”,距今已近三年,也就是说,如果将2015年视为小米国际化元年的话,2016年是非常关键窗口,即便不达成目标,应该也不会拖过2018年。
消息人士透露,雷军虽多次强调小米是中国出货冠军,但他的视野已超出中国。如今,他对标的企业主要是苹果,提到三星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就是说,他更倾向于将小米放在国际舞台进行估值、对标。这里面有小米强化国际市场的用意,也有提升小米在未来资本市场预期的用心。如此,某种意义上,小米note顶配版,甚至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弹来观察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米note与它的顶配版一定会有多出色的出货。恰恰相反,我觉得,小米越是向国际市场走,小米品牌越是向高端走,它就越要依靠最基础、广泛的用户群。等于说,小米note与顶配版创造的品牌效应与信号,是为小米中低价产品创造更大商机。
你猜猜看,2015年,雷军对那一款手机产品预期最高。知情人士说,是低价的红米2A。这一部单款,他的预期出货数字是2000万部,等于年度出货总目标的25%。
一位产业人士笑着说,那联芯科技可能做梦都要笑醒了。因为,红米2A用了它的方案。小米足以拯救这家曾经困顿不堪的本土设计企业,未来甚至不排除能将它推向更高的位置。
你能从中看到小米这家企业,在速度与激情的背后,有着非常精明的实用主义在。它玩的是情怀,也在重塑品牌,但是,它做的大部分工作,它的大部分产品,却都是贴近老百姓消费水平、消费痛点的高性价比的东西。很多企业则喜欢标榜两端之一,锤子太有情怀了,结果理念现实击碎;山寨机太会迎合消费趋势了,但太缺乏品质与健康生态,只能生生死死,反复经历洗牌。
小米的这种定位,优势确实在于它的生态模式,铁人三项发挥了巨大作用。最近,有些分析人士一直贬斥“生态”一词,以为它是虚的,关键还是做好一款硬件。昨天,周鸿祎本人也开涮这一词汇。我认为,这都是产业成熟期的短视。手机生态当然是以终端为基础,延伸到上下游的各种利益相关方,最终体现为服务的落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我难以理解的是,经历过手机挫败的周鸿祎,竟然还以为,只要做好一部硬件终端,就好了。从昨天他这一认知看,我对奇酷的未来,保持一定谨慎。但愿,他是因为开涮雷军、贾跃亭等人,结果语言扭曲。就算他褒扬的苹果,如果没有软件系统、互联网服务,iphone能有这么火么?苹果硬件获利模式建立在软件服务的基础上。想想看,如果没有互联网服务,高价的Phone有多大意义?
当然,小米生态也并非完美。它的崛起旅程里,也有一些偶然。缺乏一些关键环节,它也玩不转。至少目前,小米还很难走出终端出货驱动增长的模式,依靠服务获利,短期还看不到结果。
一旦出货受到抑制,雷军一定也会有焦虑。事实上,过去两个月尤其是3月份,他确实足够焦虑了。消息人士透露,小米3月份出货低于雷军预期,他自己没想到那么少。4月份,小米出货达到691万部。雷军略微满意,但在1亿的年度出货目标里,显然希望还在后半程。
有一些不够明朗的动向,雷军肯定看到了。请琢磨一家几句雷同的话,这里面有味道:
1、雷军昨天说,小米note顶配版比当初上市晚了一个月;
2、4月23日下午,余承东在荣耀P8上海“似水流年”发布会上说,产品比当初预期晚了一个月;
3、4月14日,贾跃亭在乐视手机发布会上说,产品比当初上市晚了一个月。
如果再算上雷声大、雨点小的大神手机——周鸿祎没能拿出新手机,至少说明,2015年5月份,整个市场似乎都处于某种“延迟”状态。
他们大都解释说,产品体验某些地方不好、需要优化、修补,延误了上市。但另一重紧迫的危机明显在加重,那就是手机供应链非常紧张。
知名通信业媒体人孙昌旭“五一”当天披露一个消息,说雷军等中国手机大佬排队去日本索尼求sensor,题到索尼摄像芯片尤其214芯片严重缺货。4月份,最高级别的客户如小米、华为,只能满足50%需求,oppo、中兴、酷派、金立等只能满足10-30%,其他公司基本拿不到配额,5月份更糟。
很多人看到小米Q1出货增幅有些下滑,便断言它开始走下坡路,而没有看到上游的动向。当然,每年春节之后一段,确实也是一年中出货相对最淡的季节。
雷军也担心供应链的问题。他没否认去日本索尼求货消息。但是,你从小米出货以及小米note及顶配版的推新动向里,能感受到,雷军能搞定上游。否则,2015年不要玩了。这个一定是许多厂家竞逐的焦点之一。
我还是相信出货实力的哲学。就是说,供应链问题,建立在出货基础上。哪家企业出货能力强,预期高,对于供应链的把控就更强。苹果、三星如此,小米、华为也是如此。如果这波供应危机继续延续,部分品牌甚至可能会出现巨大危机。我们看到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做手机,与其说它们主动,不如说一些传统品牌已经跟不上节奏,面临巨大挑战。
小米有1亿部的出货预期,并且过去5年的成长得到了验证,与上游建立了信任关系。这比一些新生的品牌要更有谈判的基础。这波危机,如果持续,反而可能会给小米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当然,小米也面临新的玩法冲击。周鸿祎昨天公布了股权众筹的手机发展模式。这确实称得上创新,它透露出一种开放运营的精神,说明周鸿祎这人不拘囿于过往模式,值得点赞,相信也会有相当的效应。手机业发展到现在,技术门槛很低,但是资本、生态、商业门槛很高,你能很快做一部分手机出来,但是想很快实现量产、达到一定出货规模,比过去要投入更大,也难许多。
前不久乐视公告说,手机业务并不在上市公司内部,后者只占19%的股份,这似乎有意传递,它不会对上市公司带来更多资金压力。我相信,周鸿祎的奇酷,也不太可能更多上市公司来支撑。截至目前,奇虎360的现金实力也很有限。股权众筹的玩法,至少有可能缓解资本压力。此外,还有可能为它凝聚到第一批铁杆粉丝群。
但奇酷还远没有得到市场验证。请记住,酷派不等于奇酷。而且,酷派虽有一定竞争力,但在新一轮竞争中,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如果独立发展很好,它又怎么会接受360的橄榄枝呢?所以,当我发现周鸿祎昨天接近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开涮小米与雷军时,其实反而透露出一种不自信。他其实在帮助小米与雷军创造更大的口碑。小米确实不完美,但至少目前在商业实效上,本地企业,除了华为能媲美,我实在还看不到它真正的对手。
小米崛起于一波趋势里,有人说是风口。这里面确实有时代的变迁,小米紧紧地迎合了这一趋势。你可能能整合到与小米80%的相似资源,但最后你会发现,当你全力冲刺时,你所处的时代已经变化,拿小米开涮,已经是刻舟求剑了。
我再度贴一下前周的观点。小米的崛起,主要就是以下5点,里面就有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
1、 本质上,小米是一家软件企业。这跟雷军过去多年的经历有关。这样他思考起问题,就不会陷入硬件思维里,而是从一开始就带有嫁接服务的意识。别忘了,互联网也是一种软件形式的服务。如果雷军没有之前多年的软件业经历,他不会这么成功,我是敢这么断言的。他最初的底气就是在于软件(含有系统),如今当然丰富多了。
无独有偶,如果乔布斯当年被赶出苹果,没有在皮克斯的那段经历,他恐怕也看不到苹果真正的危机与未来;
2、小米有山寨一般的效率,它是“后联发科时代”最大的红利享有者。
山寨的牛逼就在于它的效率,民间帮会一样的契约精神。当然很多时候,山寨效率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
小米效率不是说它一年能供应几款机器,而是以有限机器对应一个庞大的规模化运作,面对许多物料、技术功能选择,它能快速统筹,并且还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这背后与它定义产品的能力有关。雷军身上的优点,有一处设身处地的产品经理思维。
面对这种选择,一般企业如果一一去谈,等有个结果了,市场黄花菜可能凉了。手机可是一种快速消费品。效率体现在它对物料、有品质的代工企业的调动上。我用了“有品质的”定语,有这个词,才知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效率。小米手机很多毛病,但是现阶段,它是一家全能冠军,是效率、品质、价格结合比较好的一家。
3、健康、规模化、周转迅速的资金流。山寨群体,那么低的毛利,之所以还能玩得转,一是市场规模足够大,二是资金周转效率高。这种群体的秘密,实业当然会慢慢牛起来,真正牛的资金的运转。有很多供应链金融的玩家在里面。
甚至,我们可以说,富士康也是一家牛逼的供应链金融企业,有正向,有反向。小米的资金周转非常迅速,效率很高,这点是它调动产业链的核心,如果小米没钱没财务杠杆,它也玩不转;
4、口碑、粉丝经济、品牌、价值链。这个说滥了。不是小米多牛,《参与感》里那些手段,很多人早都用过。苹果比它还成熟。但是,小米是本土企业里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自上而下且一以贯之地这么做的。这个涉及到创始团队的思维,最后会形成效率;
5、商业模式,价值链。商业模式这个就不说了,这个最唬人。知道小米是一家电商企业比知道它是一家手机企业更好。小米产品多样,形散神不散,想了解它,去调查它的配件产业链会获得很有意思的收获。
综合说起来,小米就是中国现阶段智能手机行业效率提升的产物。
或者这么说吧:小米=山寨般的供应链效率(后联发科时代的产物)+牛逼的资金周转效率(电商特质)+苹果一般的营销传播效率(学习苹果好榜样)。你能从它身上看到多家企业的影子,有人说它处处抄袭,应该说,它学习能力很强,吸收了许多企业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个公司很容易被神化,但很多时候不是它本身神化自己,而恰恰是竞争对手的功劳。它们只看到了苹果、小米与自己相似的部分。这部分,许多企业都能掌控,就像联发科体系+安卓体系的平台一样,随便都能找来方案,但这些之外,你会看到,你所创的商业环境、时空已经变迁,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开始有些不一样,整个行业的成长驱动力也已转移。
这种格局之下,你唯一竞争特质就在于:在团队、技术能力等资源具备之后,你是否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尤其学习对手长处的能力,并敢于打破过往,将它们协同、整合到自己独立的框架里,而不是天天喊着苹果、小米的名字,我要打败你们。每个企业,知彼知己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一段博傻的经历,再牛逼的人,都不可能有多大的未来。
比如说,周鸿祎用股权众筹方式搞手机,值得鼓励,但完全没必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开涮雷军与小米。小米崛起于前一段开放周期与趋势,360处于不同的窗口期,它应该多考虑如何加速落地,建立一个O2O化的纵深市场。当然,360是家上市公司,要考虑股价,考虑被腾讯、百度颠覆着的安全业务。股权众筹或许只是360拉升股价的手段。
这也是我想对包括小米在内的所有本地手机企业说的话。短期、中期,为了冲刺出货,你可以扯着嗓子开涮对手,攻击对手的弱点,促进自己的出货,但是,这个世界,无论人口还是空间就这么大,即便每年都换手机,未来总会达到一个出货的瓶颈,你总要考虑从基于横向市场空间的出货增长驱动模式,过渡到一个依靠纵向、纵深的服务增长驱动模式上。
前段时间,有人将小米比做一家百货企业。我觉得有点偏离了本质。我比较认同这一点:在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所有全球手机企业中,小米距离老百姓最近,贴合老百姓需求最多。我的判断是,它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垂直一体、影响大众生活的O2O企业,虽以软硬件生态为基础,但做的是链接各种落地的服务,它远比一个“卖货”的概念更深。
再回过头来,看昨日小米note顶配版的发布,以及小米近期动向,我觉得,这家公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沉浸在外部的神话里,或者为为各种开涮揪心,偏离情怀与实用主义的结合,那才是小米的真正危机。
阅读:745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425
阅读:22万
阅读:14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不满意自身生活状态的郁闷网民,手提爱国的大棒,四处寻找合适的出...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猪快充流量充值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