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上游砖厂法人名字查企业叫什么名字

砖厂起什么名字好_百度知道
砖厂起什么名字好
砖厂起什么名字好
提问者采纳
用规格来命名、新墙材砖厂,也就是二次利用、五环砖厂、用年度大事来命名、节能砖厂,可命名为、建筑垃圾制砖厂、砌块砖厂:环保砖厂、多孔砖厂:奥运砖厂:如粉煤灰砖厂:原料相对比较环保、用原料来命名:空心砖厂,属于变废为宝型的、免烧砖厂可起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对外卖砖的话,这样政府比较重视,办手续很方便某某新型墙材有限公司
砖家叫兽有限公司
砖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文化]益阳的故事压版帖
  大码头文化只能定性为;市井文化。这种文化中不可能有胡林翼,主流文化的益阳人也不知道胡林翼, 因胡林翼主张和追求的是一种向上的、以提高做人价值和层次的人生价值观,而大码头文化所追求的则是人身以外的物欲满足,这种身外物质的增加,如果没有知识文化的引导提升,它只能是一种顺流而下的自然人生价值观,与胡林翼所追求的方向恰恰相反,所以,他们之间没有通融的共同点。  
  益阳人,顶!  这首歌是啥么歌?蛮好听的,LZ,《桃花江是美人窝》?
  真素厉害,偶对偶家乡了解滴真素少,惭愧ING
  本人是益阳安化人,觉得益阳比以前要好多了,我97年在市内读书的时候,感觉跟偶们县城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两年回去,感觉益阳的变化还是蛮大的,呵呵,希望益阳越来越靓,越来越好,我们就不要全部在外面漂了..................
  按照老汉的说法,益阳人的主流文化为市井文化。所谓市井文化,有文章这样写到: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市井庞杂松散,成员来源于五湖四海。市井文化是一种较松散的群体文化,它是一种通俗浅近、生活化、商业性的文化,它以一种娱乐性极强的形式为人们提供赋闲与消遣。一方面,它产生于直接的生活表层,反映的是柴米油盐这一类自下而上状态和趋向;另一方面,它帮助人们克服隔阂、孤独、陌生、寂寞、无聊而创造出大众参与、集体共享的种种方式,甚至“不惜以声色犬马事人”;它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娱乐观、健康观。市井文化提供的常常是一种精神的松懈、闲暇时的消逝、情感的释放,而不是精神的追求与创造。久经市井文化熏陶的人,常常会视野狭窄、目光短浅,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常常显得零碎、多变而不成系统。  上面观点有点和老汉文章描写的情形不谋而合。  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市井文化产生于小农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阶段的历史范畴。现在是什么年代,大家都很清楚,如老汉所言的益阳文化岂有不被时代抛在后面之理?!
  毛泽东曾经说;“余于近人,独服胡文忠与蔡松坡!”,胡文忠就是胡林翼。
  谢谢CS蚂蚁君对“市井文化”的解释,这个说明正是我要说、也是我要反映的问题。
  谢谢 没睡醒的猫 , 介绍那么多好吃的,我回去就一个个去探访,再通通拍下来。我还想问一下,哪有地道的臭豆腐?好想念臭豆腐啊!关于擂茶,我小时候还亲自擂过呢。我朋友叫我带擂茶回来,我妈买过袋装的,夏天还有擂茶冰棒,味道不错。但袋装擂茶不是在益阳的超市买的,不过益阳应该也有吧?   惭愧啊,我只知道桃花仑和会龙山,还一直错拼成回龙山~~~   会龙山脚有一座白鹿寺,记得原建于唐朝,对它印象不错,有人说说吗?
  益阳我的家,我的梦。
  看贴后感觉对家乡认识好少,惭愧
  我是土生土长的益阳人,可惜现在已经离开了这个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不过我想如果不是离开的话,我不会这样热爱我的家乡。以前总觉得益阳不过是个小城,经济也不行,没什么特点。可是离开后我发现我会想念她。想念穿城而过的资江,想念就在家旁边的会龙山和白鹿寺,想念好吃的麻辣烫、凉面、米粉,想念熟识的有着亲切笑容的书店老板娘,甚至想念永远人满为患的艾丽斯超市。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不过我已经不是那个会愤愤地想“我怎么会生在这种小地方”的傻孩子了,也许她有太多的不好,但我热爱我的家乡,提起她就会让我热泪盈眶的家乡!
  对家乡的态度;应该首肯的是;爱!。但爱的方式和程度则可依据自己的见解而决定了。
    益阳的故事  
(续八)    
在益阳所有的地名中,最好听也最使人产生遐想的地名只怕要数“桃花仑”了。    
按理说;益阳地处洞庭湖水域,地名都带有水乡文化的特征,如桥、铺、码头等,但桃花仑的“仑 ”,繁写上面还一个山字头,是以山为特征的。桃花仑的地名因何而起?缘于何代?在益阳志上没有说明,益阳人似乎也没有考证过,反正就一个地名,自古就有的。    
其实,桃花仑这个美丽的名称并不是自古就有,它的产生是既有原因、又有文化背景,其历史也不过百年。     
大码头文明崛起时,也和其他的文明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他光辉闪耀的的一面,其实,这种闪耀文明的背后,都有着阴暗和残酷冷漠的一页,大码头文明崛起的初期,之所以由城区逆向往上了十里地,主要是这里适应拉索拦关设卡,对上游下武汉的船只进行强拦硬买。拖欠货款,不讲信用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情,有一种现今黑社会的味道,更有地头蛇的霸道。然而,这种有违商业道德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却取得了成功,这除了说明社会公德的伦丧之外,更是一种人性的堕落! 大码头文化就是在这种残酷和冷漠的环境中崛起并发展的。当然,崛起后的大码头也随着“衣食足,礼仪兴”的社会人性规律进行了文明的改变,但是,那种渗透到骨子里“恶”的本性却并未通过主观的改造而得到升华,只是物资上的富有而深深掩盖了而已。以后魏公庙的重塑就说明了这种人性的本质。    
当时大码头的这种人性本质,就被“旁观者”的外国传教士们看了个透,他们之所以来中国传教,就是他们认为中国某些区域的人性丑恶和愚昧,而大码头商业文化的崛起,更让他们证实了这种判断,于是,为了按他们的价值关拯救人性,当时驻益阳的挪威教会 和教会下设的四个教堂;慈善堂,乐善堂,同善堂,从善堂。在接触许多本地人对外地客人不讲信用和欺行霸市的事件后,感到仅凭教堂这种形式无益于完成拯救人性的大业,于是, 在益阳的挪威教会,依靠挪威驻华大使馆,在挪威政府内通过了一个庞大的、在华拯救人性,打造信义的人文工程计划,而这个庞大的人文工程实施地就在益阳。具体规划为;由挪威大使馆成立挪威信义会,下办信义小学(现桃花仑小学),信义中学(现益阳市一中),信义大学(现益阳师范),信义医院(现益阳市中心医院),信义教堂(现益阳市天主教协会),育婴堂和瞽目院,这些下设的单位每个都有单独的区域和专用的教学楼、病房和拯救身体,灵魂和精神的设施。是一项巨额投资的系统人文工程。    
仅从选择益阳作为这项庞大人文工程的投资地这点来看,就可见益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地位,至于这种人文工程的目的乃至性质,我认为这至少在半个世纪内都无法结论和定义,(文革时期我们曾结论为殖民文化,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精神侵略和奴役,) 因医院和瞽目院无论我们怎样以恶意度人,总不能说是帝国主义对我们身体和老人的侵略吧?况挪威我们也一直没把它列入“帝国主义之列。但,挪威人这种跨国的人文建设巨额投资,并在中国境内跨越重重关卡落实到益阳的结果是失败的。是挪威人理念的失败,还是益阳人人性的失败,亦或还是东西文化融合的失败?我难以说清,也无法说清,但有一点我却 可以说清楚,那就是实施地地名------桃花仑地名的产生。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益阳的城区在河北,而河南这边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凹凸荒地,如果以资江为底线的话,我们可形象的把资江南岸的地形用一个山字作比,山字的两边由西至东是 距十里地的会龙山和赫山,山字两个凹的地方则是秀丰湖和大海塘了,那么中间的这一竖,就是现在的桃花仑,只是这一竖的具体面貌要比两边矮多了,可说是一块近十平方公里的土岗。但挪威人在这里创业时,这里却不叫桃花仑,而是以山上生长的自然植物分别叫;竹山坪、茅草湾、茶树坡等 , 挪威人选择这里创业,首先建设的是一个大型轮窑砖厂,这是日后这里大兴土木的主要材料来源,当时,这种二十四门,烟囱高51米的轮窑,可说是国内最早最先进的现代砖厂。一年后,挪威人便看出了这里的地理优势,那就是洞庭湖几乎每年都要发的水灾,而在资水流域,来得最早、来势最猛的水汛称之为;桃花汛。大的桃花汛来时,这片土岗的四周都淹在水里,惟独这片土岗郁葱青翠,象是云海中的一仑山峰,于是,挪威信义会一致决定给这里命名;桃花仑。    
为了使这个地名更加形象具体化,挪威人还从国外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桃子品种,不但自己所属的单位广种,而且,还引导当地的农民栽种,不几年,这里便是有名的桃子产地了,所结的桃子又大又甜,当地老百姓称洋桃子,但挪威人则更正解释为;水蜜桃。    
与此配套的另一绿化品种就是酸枣树,是这些信义慈善单位院内外、房屋四周引进广种的第二种树木,酸枣树生长快,树型高大优美,是遮阴纳凉的特佳品种
。二十一世纪初,我听湖南湘雅医院外科一有名的教授介绍说;资水由于含上游的石灰钙物资比较多,很容易引起人的结石病,而酸枣和水蜜桃正是结石病的克星,里面的果酸就是专门化解这种钙石矿物资的,这样看来,挪威人当时选择这两种果树品种是很有科学依据的,但可惜的是,今天的益阳人似乎都还没有认识到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关系,在上世纪文革结束时,这两种树木几乎都被毁光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少人文气质的水泥砖瓦房.......。  
但在当时,这里可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低矮处,桃花吐芳、如霞似锦,高深处,苍翠青葱、含烟藏梦,隐约处见碧瓦白墙异国情调的幢幢楼房,并不时传出朗郎的读书稚音.....可说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本地作家蒋祖炫曾这样描述;“印象中大大小小的洋房子散布开来,有十数幢之多。最鲜明打眼的就是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翡翠般的光芒;在月光的笼罩下,又泛出一层轻微的水色。冬夏春秋,平明黄昏,端坐教室的少年,多思的心随目光停留在大幅面的绿色色块上,生出无限的遐想”。
桃花仑,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使人终身难忘的地方,永远是我们回忆的童话世界!
  楼主,你真历害,知道这么多家乡的典故,我虽然不知道,但我爱她,她是我梦牵魂饶的地方。
  前些天我提及的成立天涯城市益阳,大家同不同意呀,找斑竹帮帮忙呀
  非常同意成立天涯城市益阳,敬请班主任帮忙.
  嘿嘿,社区好像不答应开城市版了耶    ^*^
  越是到过年,越是忙,好象中国人都是要把钱攒到这个时候才出手似的,喜了老板,苦了我们打工人了,呵呵  好久不来,跟贴的人还是不多,倒是看到了关于益阳城市版的消息。益阳城市版,我基本上同意,问题是社区果真同意了,益阳城市里的人气又会怎么样呢,天涯上有几个老子汉?!  或许我目光短浅,或许我悲观,,  顶老子汉
  顶个:)桃江的。
  顶  楼上的也是桃江的啊  我也是的啊
大家还爱看企业外墙的宣传标语。企业名字叫:晨光建材。是一个砖厂。 要求:代入企业名称,字数简短为好。谢谢了 急_百度知道
企业外墙的宣传标语。企业名字叫:晨光建材。是一个砖厂。 要求:代入企业名称,字数简短为好。谢谢了 急
也别太短了...10-15字 带点企业气势来~
提问者采纳
所以专业!或
选晨光建材!!,享砖业服务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宣传标语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晨光建材,为品质而生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8|回复: 58
不才三爹回来哒,继续讲老益阳人的老故事
在线时间 小时
前一段时间,发了不少的我们益阳的老故事,谢谢大家的喜爱。去年年底,我把发在咱们红网益阳吧的老故事,整理成了一本小册子,朋友们的反馈意见很好。我想有必要说说我这本小册子背后的一些故事。这两个月,我又写了一些真实的我自己的故事,我会陆续发出来,希望朋友们能够继续支持。另外,我们整理了一些家里的老日记,年前发过一个“百年家族日记见证益阳社会变迁”的帖子,感谢红网论坛将这个帖子置顶推荐。今天,我想把我的《足迹》和家族老日记中有关社会变迁的小故事重新发布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线时间 小时
1.jpg (42.76 KB, 下载次数: 17)
08:46 上传
2.jpg (23.24 KB, 下载次数: 45)
08:46 上传
3.jpg (59.64 KB, 下载次数: 17)
08:46 上传
4.jpg (40.41 KB, 下载次数: 44)
08:46 上传
5.jpg (43.85 KB, 下载次数: 67)
08:46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6.jpg (36.34 KB, 下载次数: 46)
08:51 上传
《足迹》的题字,我请的是师母宋菊松先生,宋先生是省内知名书法家,能得到宋先生赐字,荣幸之至。我侄儿子有一个博客日记,讲的就是这个事情,我转载在此:
& && &《足迹》的封面设计费了不少周折,但终究好多多磨,现在的封面设计图我个人感觉相当不错,家里其他人也基本认同。这个很是辛苦出版社的朋友了,我感觉是越改越好,加上最后有了宋菊松先生的题字,封面设计近乎完美。其实,为封面的题字,我们也费了不少精力,宋先生能够亲自题字,对我而言是意外的惊喜。
& && &&&宋菊松先生是湘大王勤教授的夫人,老人家书法造诣极为高深,因为王勤教授与三伯有师生之谊(王教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三伯在湖南大学的老师),她欣然答应为《足迹》题字。三伯去王教授家的时候,我刚好在三拱门碰到了他,伯一整套的正装,我说,伯伯你怎么穿得新郎倌一样啊?伯则一本正经地说,我去老师家求字呐,其实,我恐怕还难想象八十多岁的先生与七十多岁的学生之间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到底是怎样的感情,但是,我从伯的着装似乎能够感觉到些许。走的时候,伯说取字回来马上送到我寝室,再由我拍后传到出版社。
& && &&&后来,伯打电话我,说宋先生说写字要看感觉,不能随便写,说要等到晚上的时候再写,明天写好让王教授送到湘大来。我倒也不怎么奇怪,但凡大书家都注重这个,好在出版社也不着急这下子。今天一大早,伯就把王教授送来的字带到我寝室来了,当他拿出来的时候,我被震住了,不单为“足迹”二字的书法神韵。我看到这两个用小方片条写的字,先用薄膜夹住,然后装在一个信封里面,随信附带的还有另外一张纸,竟是王勤教授对“迹”子的考证,说明为什么“迹”字要写出“迹”,而不写成“跡”或者“績”。信封上面则一丝不苟地写着:“《足迹》封面题字”,落款为“宋菊松”……
& && &&&要是问王教授、宋先生要怎样搞学问,什么才是为学之道?我想,今天二老已经至少给了我两个答案:一为认真;二为严谨。这也应是我们这些立志为学的后生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在线时间 小时
今年是先母百岁冥诞,侄孙中健写了一个孝廉方正的条幅,虽然是用普通毛边纸写的,但是我还是蛮喜欢的。中健09年以书法专业湖南省第一的成绩录入南京师大书法系,欣慰“孝廉方正”有传人
p_large_HID2_4cc74.jpg (25.26 KB, 下载次数: 43)
08:59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我们从家族的老族谱中挑选了几篇文章,我觉得比较有价值,对我们益阳王氏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
湖南王氏三修族谱序(这个还没有来得及句读)
王氏初无谱自明及清存笔录纪世系而已嘉庆戌辰族伯大川公与族兄云峰先生创修族谱始付剞劂时先君子适司编辑先嘉庆已未先君子与族叔祖近仁公本松佑公笔录作弼公支谱后二十有七年道光甲午先君子复续弼公支谱小子嘉执笔侍左右始悉吾族所以分合异同之故与凡为谱者是非得失之由而后乃知作谱之难且夫谱生殁因乎人者也谱墓随乎地者也各房之草底备陈也欧苏之体式具在也谱谁可不作谱亦谁不可作然往往一谱出而内多不当族意外不免人言者何也先君子盖常言之矣转稽古昔名公巨卿牵合附会以示为芳雅之族而于其别子继别之祖宗转或数典而忘贪乎远者忽乎近此一失也矜才华宠词翰文则誇乎典丽矞皇书则兼乎篆草正隶展卷香生临纸怪发考其生娶殁葬之纪或察焉而不真语焉而不详重乎花者轻乎实此又一失也一族之谱成之者不过数人草册纷陈不皆尽善又不若本宗之亲耳目熟习教便查对于其支详明之而于其疏远者随其草底之敕密详略而点窜之曾不为反复参观以订其讹舛是公私之见犹存此又一失也饮水思源登支寻本岂为人孙子遽忘其祖父者惟是忽诸抱痛绥而兴蹉享祀疏或至忘其氏号挂扫疏或莫辩其冢墓而不仁之亲属辄以为无后而略之而秉笔者亦随声以为无后因其略而略之遂使埋沉千古痛恨九原是盛衰之见犹存此又一失也若乃贪利败义非种不锄积私挟嫌同根或剪去取随乎爱憎褒贬任乎喜怒此其失尤大彰明较著者也先君子盖备言之小子嘉谨誌之会已未秋族叔与道诸公倡续族谱属嘉与岳屏笔峰两先生及见田固庵等司事编辑呜呼若嘉者盖十九人中之碌碌者耳兼缠嶶自纠在局日少所撰辑盖同事诸公之力为多而及其垂成而合观之觉远迩不遗也华实并茂也公私盛衰之见不存也矢公矢慎相与有成而我同事诸公尚栗栗焉懼内不当族意而外取笑于大方家事非经过不知难谅哉嘉不敏不克继父志犹幸得滥竽从事挂名谱首谨书此以弁其端至若吾族所以分合异同之故公序盖备言之故不复置喙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世嘉亨会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该文作者为我五世祖,“孝廉方正”出身
在线时间 小时
湖南益阳王氏源流序
《礼》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自天子达于庶人,其分虽殊,其所为缘分,尽职各展,孝思一而已矣。欲敬宗以收族之事,莫要于修谱。稽我王氏发源于子乔,太原琅琊京兆称最著焉。厥后,显于晋魏,盛于隋唐,忠、孝、节、廉,公、侯、将、相代有名人。五代之季,兵燹相寻。谱牒散佚无纪,而王氏之族已布满于天下矣。宋德隆盛,名贤蔚起,晋公祐,仕宋,为兵部尚书。手植三槐于庭,曰: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长子懿,举进士。次旦、次旭,旦,仕宋,为相;旭为兵部郎中,知应天府。旭之子质,仕宋,为相。简朴无华。有子八人,诸显宦。五子明远,原任大理寺评事。自宋元丰八年,由豫徙楚潭州,复徙上梅,遂为湖南始祖。越九世至诰孙公,由新徙安,生子曰权,任运粮都尉。使卜居资邑武潭乡丫头山之下开二里,所属各处基业,拓地颇广。自明以来,子孙繁衍十有余世。家乘未修,将使亲者疏,疏者愈疏。一本之亲,保无秦越视之也哉。丁亥之岁,房伯祖双溪公、叔祖令望公与溥原、丽人、纯英、寻川、次徯、有孚诸前辈,及族中智能之士纠工庇材,合族建祠,立春、秋、冬三祭,以妥先灵。是亦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之意特以谱。非细故,一时难以并举,至今又四十余年矣。岁在丙寅,宾与房侄虎峰议集,鸾公房支谱会事冗而功未竣,越二年,大川云峰、两元林峰及族内贤能,始创修谱之举,属宾与双嶺、玉亭、雋夫、紫垣等共司编辑。宾等以任大责重,夙兴夜滋,懼然亦不敢以谫劣辞矣。或曰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士庶之家而援古之名卿大夫,妄自誇大,不几如崇韬之妄拜汾阳,欧阳之妄祖六一。于礼固未之合,修辑宁有当欤?然宾等以为,得起祖而故废之与非其祖而故附会之,固两相失之道也。幸世远人繁,犹能存什一于千百。新邑之谱以明远公为一世祖。明远公为晋公之四世孙,我权公又为明远公十世孙。若網在網,有条不紊,则其为晋公之裔确矣。然则兹谱之修曷,不始自晋公并不始自明远公,而必始自权公者,派别支分尽籍莫备。明远公之嗣,其散居四乡及通都大邑者,累系于首而已。他如明远公昆季之裔,并不系焉。盖各自为族,各自有谱也。故以权公为始祖,以诰孙公为始祖之所自出,一以安士庶之分;一以免总核之烦。别亲疏,序昭穆,定尊卑,辨坟墓,昭信纪,实收族、敬宗、尊祖、亲亲之道,胥在是矣。惟冀族中俊秀,有能光大其门闾,捭后之目之者,曰:某邑、某乡、某里、某姓。为能振拔夫流俗,恢扬其先绪,是又宾等之所厚望也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在嘉庆十四年己巳夏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哲宾与立氏撰
注:嘉庆十四年为公元1809年,作者为我七世族,罗家湾发派族,邑痒生。
在线时间 小时
欢迎嗲嗲回来做客
翠花,上茶。。。
在线时间 小时
先祖留轩公日记载录
二月二十五日,雨。拜别重帏,与肖君仲超、松皆暨王林等伴,同出马市,适春雨淋漓。家老大人不胜矜恤流连之意,因誌此以舒其念。天公为涤旧埃尘,风雨飘零两座情。爪印泥痕徵自迩,会看春色润前程。二十六日,阴。午后乘新邑炭船,晚泊龙子山,与诸友把酒谈心,因此是誌别:舟中把酒寓怀多,云水苍茫作别歌。不管梓桑风月雅,任教湖海人胸罗。二十七日,雨。早晨开船,晚间到益阳三堡,即至轮船公司一问,无明日班,仍留宿舟中。二十八日,阴,晚放晴。先至德成纸行。晤家□□。时并三里宗子,因到省考判厅,又晤曹君巨绅,相谈有顷,同至码头轮船公司,晤安邑龙君高怡。三月一日,晴。寓于船。惜无顺风,宿此门对岸。三月初四,晴。城中忽起风潮。因南门外有吃排家饭者,巡警弹压未止。竟至打拢至县辕,又奔抚辕,拢之竟夕。三月初五,晴。饥痞聚众数万,烧毁抚衡。挤毙、炮毙者二十余人。众又打毁警察守备所,夜烧长沙□府中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各国洋人教堂。长城罢市。三月初六,晴。拿获痞徒十余人,俱已见杀悬各门示众,而后居民安绪如常,痞风尽息。五月初四日,昨夜梦里还家,口占七绝:昨夜更深梦到家,每逢佳节倍心赊。重帏笑色睽千里,祗向菖蒲拜岁华。五月二十二日,上午雨,下午晴。默祝祖父大人生辰,自恨不能归家拜介。想大人愿子孙萃而不欲涣者也,我竟远离左右,谅必深挂老怀,其罪不安得而赎也。八月初三日,晴。上午十二时,到上海寓荣华旅馆,伙食每天大洋五角。此次川资困难,空余海上繁华。移时假我荣归,毋使兴味仍赊。八月初五日,晴。上午十一时,由沪开行于吴淞入于海。满目水云,举头无日,一轮铁舰,满座游人。对此天涯天边,谁不望洋兴叹。初七,晴。海水虽属波平,而统仓矮闭,入仓不禁头昏心躁,惟是勉强坐卧,以希速度而已。初八,晴。下午六点到香港,泊港心不能上岸。只见两岸石山层见叠出,山下环以洋房,两岸之屋几冲山顶,南岸为九龙山。初十日,晴。到粤垣,寓靖海门外,即到教练所拜会。十一日,晴。是日公事稍暇,灵台燥热。因家音久杳,未审故园消息。今付何如兼之屡梦还乡,至昨晚更滋不测,勿令人增感耶。 先祖三十六岁生辰联语:廿余载胜地常游始知纸炭棕商都是财源寻出路;卅六年今天初度这样时运气色快些起屋免官司。
注:留轩公是我的祖父,该日记为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所记。留轩公毕业于湖南法政学堂(湖大前身)。
在线时间 小时
QQ截图未命名.jpg (4.76 KB, 下载次数: 6)
09:16 上传
呵呵,家父的幸福生活回忆录发不出来,从民国讲到了八十年代,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大家可以看我的博客
.cn/slhxiaolian
家父早年毕业于益阳龙洲书院,旧学功底深厚,曾编辑过一本《思母集》诗词集子,我在以往的帖子中发布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见证益阳百年变迁的家族日记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不才三爹 于
13:24 编辑
小安公:《槐叶集》节选
十载从师十载从戎卅载从政逝者如斯五十年峥嵘岁月;
一生以勤一生以俭终生以廉往者已矣八三载奋斗年华。
和长兄七十华诞
长兄寿陵来信,附七十自寿诗一首。拜读之余,深感欣慰。故步原韵奉和。
一九七六年十月一日
仲冬朔日似春天,亲友如云赴寿宴。
塞外涉岗虚盛会,槐堂握手喜团圆。
觥筹交错逢斯日,桃李芬芳累青年。
七十华章兄弟咏,风流不让酒中仙。
长兄:七十自寿诗
一九七六年九月
蜗庐温暖似春天,灿烂阳光入椅宴。
亲友咸来超百位,子孙群集卅余员。
一堂欢聚干杯日,双寿欣登杖国年。
诗酒棋枰堪遗兴,沂溪河畔小神仙。
三哥:“浪淘沙”赠弟
一九八四年一月
北国来佳音,旧屋翻新。
齐家治国两双重,以身作则独先行,锦绣前程。
风尘堪劳累,戍马功边。
家国不忘培后代,英雄辈出胜前人,展翅鲲鹏。
和长兄七律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九日
同堂歌四世,
喜事庆三章。
北地遥相祝,期颐祖泽长。
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
八旬争两岁,
四世已同堂。
兰桂芬芳日,
悠悠乐未央。
——祖母双花甲生日偶成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九日
慈荫满槐堂。
训勉儿孙耕读好,
四株丹桂喜滕芳,
祖泽沐边疆。
——忆祖母旧居
一九八四年十月
草色入重闱。
栀子飘香盈户牖,
桂花馨泄满庭回,
苔绿映窗扉。
& & 严父英年早逝,今九五冥寿,其音容笑貌,任历历在目,不禁泪滢,特赋七律一章,以誌吊念。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五日
严父辞尘三十春,缅怀往事泪沾巾。
毕生心血培桃李,半世营谋为子孙。
有嗣未曾承祭扫,无家何以慰英魂。
诞辰九五归冥府,遥望南天奠一樽。
和长兄“竖碑有感”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四日
别井离乡卅七年,坟茔挂扫两难全。
宗功荫佑惭无报,祖德遐孚启后贤。
已有元宵同扫墓,岂无异日共成篇。
丰碑喜竖偿心愿,青冢黄昏对晚烟。
长兄:“竖碑有感”
一九八六年四月
亲人安息几经年,表墓题阡恨未全。
饮水思源惭我辈,光前裕后仰先贤。
竖碑有日偿心愿,续乘何时待手篇。
子继孙承勤挂扫,不教坟冢落荒烟。
收长兄来信,告清明扫墓情况而作
一九八八年五月
又过清明节,何当揽物华。
怀亲悲不养,扫墓恨涂赊。
不叹霜乘鬓,唯嗟国做家。
幸兄传尺素,聊以慰天涯。
和三哥“南岳晚眺”
三哥、三嫂于去年、今年两次登南岳,而都年逾古稀,健壮如此,故步原韵奉和,以助兴耳。
一九八九年一月十八日
湘江南岳两悠悠,水色山光一眼收。
两度蹬临年仗国,桑榆揽圣济同舟。
泗滨惜别日悠悠,眨眼青黄两度收。
涉彼岗兮难见影,唯期早日棹归舟。
三哥:“南岳晚眺”
一九八九年
蹬林南岳兴悠悠,四顾河山望眼收。
逸兴未阑天欲暮,湘江帆影泛归舟。
步和长兄八三初度抒怀(二首)
一九九零年一月
皓首红心老亦雄,阖家同拜仗朝人。
东墙立雪三千士,西席谈经四十春。
车马多情堪遗兴,诗书满卷可传神。
涉岗遥献华封圣,福寿康宁系此身。
亲朋毕至祝遐龄,手足团圆少一人。
子孝孙贤臻上寿,栽花植草寓长春。
午山揽胜钟林秀,泗水寻芳赋洛神。
改革带来新幸福,今朝赢得健康身。
长兄:八三初度抒怀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四日
光天化日忘衰老,盛世偏多百岁人。
自恨廿年无寸绩,深惭八十有三春。
闲温古籍穷经史,偶写新诗泣鬼神。
尚赖发妻供馔饮,何来景福集吾身。
和长兄八四初度和嫂八旬誌喜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日
双星银汉寿而康,偕老槐堂喜气扬。
膝下儿孙争戏彩,庭前丹桂竞腾芳。
期颐增算莩遐德,耄耋添筹致瑞祥,
塞外涉岗遥祝寿,九如天宝自元量。
长兄原作:八四初度与内人八旬誌喜
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
同登耄耋破天荒,一代光荣喜气扬。
泗水悠悠荫逸兴,牛山郁郁蕰奇芳。
先贤余荫钟灵秀,后嗣虚诚纳吉祥。
春秋往复无穷尽,高寿多长放眼量。
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节届清明应扫墓,离家万里礼难循。
白云亲舍遥相望,屺岵难徂泪满襟。
步和长兄“向往两千年”(七绝四章)
一九九四年十月
生逢盛世亦为荣,国富民强享太平。
以锦年华人不老,源头活水赖燕京。
期颐安享不荒唐,耄耋而今只等闲。
食德饮和臻上寿,春秋永驻应开颜。
解围常惠岂能忘,欣羡齐眉日奉汤。
教育儿孙师孟母,天年乐享寿无疆。
孝廉门第家齐顺,乡里声蜚誉不低。
犹子多贤堪告慰,青云有路学为梯。
大哥原作:“向往两千年”(四首)
一九九四年十月
浮生若梦今非昔,改革洪流壮太平。
向往前程多灿烂,满怀希望寄燕京。
老当益壮瞻前景,百岁征途似等闲。
暑往寒来无不适,得天独厚喜开颜。
伴侣康疆能共苦,九旬依旧理茶汤。
朝朝暮暮多温暖,事事操心放眼量。
儿孙孝顺一家齐,潇洒襟怀兴不低。
难得此身逢盛世,高瞻远瞩步云梯。
一九九五年三月
老年兄弟意相投,诗句驰来兴更高。
犹记幼年游乐事,而今竹马付孙曹。
一九九五年七月
思亲心绪似江流,
魂梦斥方遒。
先人茔冢卧湘丘,
祭扫苦难酬。
一九九六年八月
兄弟聚槐堂。
秉烛夜阑人静后,
田园稼穑日天长。
农舍乐洋洋。
二零零零年
哀哉我二兄,遐迩忽辞尘。
暂别成永别,家音变噩音。
雁行悲折冀,棠隶痛凋零。
忆昔归家日,离今只四春。
同眠仅一宿,遗恨竟终生。
脑刻清癯貌,耳萦馨刻声。
平生喜勤俭,处世尚温恭。
待人心宽厚,律己则严明。
壮时稼穑好,暮年期颐龄。
孰知三月病,竟作九泉行。
此儿悲失岵,拙弟哭失兄。
虽有庭槐茂,更多丹桂荣。
有耕也有读,务政或务工。
后启钟灵秀,先人盛德馨。
死者无所恨,生者继遗风。
长眠依宗祖,余荫馥子孙。
酌酒遥相奠,长歌代哭声。
仁义待人谦和律己手足寓深情犹忆车站送行诓料生离成死别;
诗书裕后勤俭持家夫妻同驾鹤且喜天堂相会畅谈子孝与孙贤。
注:《槐叶集》为我六叔王谦小安公遗稿。1953年,他成为解放军空军一员,曾长期担任战斗飞行员、教练员,后转业黑龙江。《槐叶集》为四叔祖父晚年思乡之作。槐者,怀也,寄托的是四叔祖父怀念家乡的感情,这是一层意思;此外,我王族始祖明远公的祖父曾手载三槐于庭,称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他的三子均拜将入相,后来,我王氏子孙有三槐子孙一称,王氏本家也多称为三槐堂,这应该是《槐叶集》槐的另外一层意思。至于叶,应是取落叶归根之意。六叔过世后,其子志耕遵父意回泗里河祭拜祖先,并带回几本《槐叶集》。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不才三爹 于
09:46 编辑
有感于民国时期“义”的举措
& & 这里说的是“义渡”、“义茶”和“义仓”。据我推测这些事情并不是民国才有的,它应该清朝就有了的。我无法查找资料,但我走过了益阳、桃江的不少地方。凡是过河的渡口,一定有义渡,有义度田、山、房子。就是资江,河面上到处是“划子”,这是私人的收费。可渡船就不同了,他不收钱,只是河面太宽,过河人要帮“渡子”荡桨。至于茶亭,桃江的马迹堂、松木堂、大栗港,只要是要道上,所谓“上不挨村,下不挨店”的山野要道,当你走得口渴了的时候,一定有茶亭接待你。有凉茶、有热茶,茶的香味很浓。茶亭里,两边安排了很多座位,有的太有躺椅。你愿意休息多久就休息多久,不收一文钱。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像这样的事,还有“义仓”。过去常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所住的泗里河,何有三的上首,现在是曾三星住的那个地方,原来就是积谷仓。每个收秋之后,各地的大户,都是送一些慈善粮。绅士中间好像有这个习惯,每年要捐粮。但究竟来源怎样,我那时毕竟年级太小,搞不清楚,只知道那一大排仓库,终年都装得慢慢的。我一个表舅是有名的地方绅士,他掌管积谷仓的钥匙。他是我祖母的亲侄儿,叫刘澎芝。每逢灾荒成年,五黄六月,青黄不接之时,积谷仓董事会的所有董事到堂,先验谷,然后按各村送来的名单发放粮食。虽然数量有限,但确实达到了“积谷防饥”的目的,缓解了许多民事纠纷,作了好事,积了阴德。
解放后,积谷仓改为监狱,关押地主、绅士。小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玩,有时给犯人送一碗茶。再后来,就干脆拆掉了。
关心民命,方便民众,这应该是这些“义举”的目的,清代在这些方面是用了心思的。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不才三爹 于
09:47 编辑
体罚与童子军
那时,读书受老师惩罚是正常的。老师上课,手里总是拿一根鞭子,名字叫做教鞭。完全是用来打学生的。“严师出高徒”,所以打学生得到家长的支持。他们认为这是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家长们仿佛在老师的鞭打里,看到了儿子成才的希望。因为他们笃信“不打不成人,棍子下面出好人”。儿子在学校被老师打了,从来没有家长找麻烦。
一般来说,老师打学生主要是两个时候:一是上课时,讲小话或思想开小差,老师就猛地一鞭子,使他回过神来听老师讲课;二是放学时,值日生带领学生排好队,老师把教鞭放身后,叫全体学生伸出手来。如果哪个学生是“乌鸡爪”,又是墨、又是脏东西,一般是打五板。打完以后去洗手,然后再回去,这是日常的教育。特殊情况,特殊打法,比如欺侮或打了低年级学生,或侮辱了老师,那挨打至少在二十板以上,把手打得又红又肿。
在落后封闭的农村里,对老师是很尊敬的。我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过年过节,家家争着接先生吃饭。端午、中秋要给老师送各种吃的东西。有一年,我父亲在先锋乡教书,端午节前后,各家送来的粽子连放也没处放。后来,大队干部在学校开会,父亲煮了一老天锅,才把那些粽子处理掉。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参加“童子军”,要进行童子军训练。训练科目从整体来说,有两项,一项是政治思想训练,一项是体育项目训练。
政治思想训练最重要的是对领袖的崇敬。每天第一节课是在礼堂进行,先唱“国歌”,然后背“总理遗嘱”。我至今还能背诵总理遗嘱,就是那个时候下的功夫。背完遗嘱后高声朗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搞得学生精神振奋。还有一个规定,无论上课下课,只要听到领袖的字、号,都要立即立正,表示敬仰。
童子军是在抗战中诞生的新事物,抗战胜利后,作为小学军体教育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乡下的童子军与城镇不同,城镇的童子军每人有一套酱紫色的军装,乡下人穷,做不起军装。我做童子军,别说军装,那根一米五的军棍就把我难为死了。我父亲在教书,我哥哥年级还小,无法帮我的忙。老师天天催我,我没有办法,只好找了杨家村一位卖柴的哥哥。我一说他好热情,说保证让我满意。第二天,他把一根一米五的杉木棒子送到我家。他说,他昨天没有砍柴火,砍了木棒以后,还请木匠为我加了工。搞得蛮好看,我心里非常感谢他。
童子军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活动,除体育课外,每天增加一节军训课。值得一提的是童子军的“远足”,拿着军棍,老师喊着“一二一”,我们走到黄土塘,走到鲤鱼塘。感觉蛮神气的,仿佛自己变成了抗日英雄。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不才三爹 于
09:48 编辑
讨米讨来个“小土地出租”
泗里河有一个有名的老乞丐,说有名,正是因为他没有名,只知道他姓艾,双目不见,是一个瞎子。绝不是清光瞎,两眼凹下去,不光看不见眼珠,眼白也没有看见过,至于是怎么瞎的,不知道。当时大家都叫他艾瞎子。他不是本地人,是他年轻的时候,讨米讨来泗里河的。在许家湾买了两间茅屋。六十岁以后,大家都叫他艾爹。
说他有名,最重要的原因是土改时,划阶级成份的时候伤够了政府和土改工作队的脑筋。按常理,一个瞎子,一个老乞丐,根本就不用考虑,是天生的贫农。可是,不行,因为他有三亩多田,全租给别人种,地租比一般地主的还高,很鲜明,他剥削佃农,这是地租剥削。
他这三亩多的地是怎么来的呢?这说来又话长了。艾瞎子讨米的特点是从来不吃自己的饭,别人的残菜剩饭给他一点,他就吃一点,这是一。二,在一般情况下,他从来不沿门乞讨。农村里风丧喜庆的事情多,只要有人家里娶媳妇、生儿子作喜酒,有头有脸的人作生日,谁家的老父老母归天,都得摆酒宴客。艾瞎子有一个特别的本事——会烧灶火。说他会烧,就是会掌握火候,厨子师傅只要告诉他,现在做什么菜,他很明白,或猛火,或温火,该急则急,该缓则缓,无不恰到好处。厨子师傅有一个这样精明的下手,炒起菜来得心应手。有时发现艾瞎子没来,还要主人捎一个口信叫他来。艾瞎子他不吃肉,只吃豆腐等杂菜。给人家烧上两三天,或者更长一点,他也只要两升米(约四斤),主人如果愿意多给点,他自然更乐意。他讨的米也不出卖,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借给别人,别人秋收之后,算成谷还给他。这样,年复一年,积累的谷就多了。趁别人困难的时候又高利借给别人。到土改时,他这样滚来滚去的谷已买下了好几亩地,也就是说,他的地是他放高利贷赚来的。
土改是,划地主的主要依据是有没有剥削别人。一般来说,有三种剥削:地租剥削、雇工剥削、高利贷剥削。而在这三项中,艾瞎子占了两项,说他是地主,没错,他有地,可他压根就没有过过地主的生活,成天辛苦奔波,苦力苦卖,这是哪门子地主呢?当时乡政府工作人员和土改工作人员为他的阶级成份一直委决不下,后来汇报到县上,县上没有合适的办法,就说,那就定为“小土地出租”吧!
土改以后,他一如既往,仍操旧业。他,一个瞎子,能做什么呢?六十多岁了,只能干自己的老本行。要说,这瞎子真能干。每年的九月、十月,山上的红薯收获了,按我们的乡里的习惯,家家要磨红薯粉,当时没有打粉的机子。要吃,只能自己用手磨,我们家里是我娘为主,有时我二哥、二姐都要磨。这活很辛苦,情况好一点的就请人磨,而艾瞎子就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我的一个亲戚肖庆龙,有一次请来了艾瞎子,我们去看他磨,真的不同凡响。他的手大,一次能抓三个红薯,劲也大,动作特快,一个夜工,他一个人竟然能磨一担(150斤),我们一家,上借下借,借了几个磨子(在铁皮上钉很多很多的小洞,翻过来就可以磨红薯粉),全家上阵,一个晚上才刚磨五六十斤。
按理说,艾瞎子确有作地主的思想。可他一个单身汉,连老婆也没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地主呢?我认为,他作“小土地出租”也冤枉了,只能说,他辛苦一辈子,为贫下中农积累了财富,我们应该感谢他,纪念他。
安息吧,辛苦大艾爹!
在线时间 小时
镇压反革命
一九五一年,在土地改革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马迹塘地区,当时叫桃江县第七区,第一个镇压的“反革命分子”叫做熊建勋。他本来应该在桃江枪决,但为了在马迹塘地区造成影响,形成镇压反革命的气氛,因此,地点还是决定选在马迹塘。从桃江到马迹塘,当时没有公路,只有近百里的山间小路。熊建勋这家伙自己不肯走,硬是把他捆在担架似的轿子上,好几个人轮流把他抬到马迹塘来的,在马迹塘召开公审大会,由于是第一个,经验不足。在宣判大会上,给他松了绑。并且大会有一项是叫“反革命分子”交代自己的罪恶。这家伙得了这个机会,竟然大声地说反动话,什么“抗战胜利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消灭共产党”,他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连长。主持大会的人立即制止了他,不让他说下去。紧接着,宣布人民法院的判决。最后绑赴刑场执行枪决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家伙就在台上跳起来,呼喊了两句反动口号,猛地向台下冲去,下面虽然站满了参加大会的群众,但事出突然,竟然没有拦住,他一直跑到马迹塘前面的河里,一个水猛子扎下去了。这时,区政府立即组织了十多只筏子,用船篙把他戳死在河里,然后拉上来,真是凶险。这件事发生以后,枪决罪犯就再没有松过捆绑的绳子。
枪决熊建勋之后,镇压反革命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各村各镇到处有人站岗,检查陌生过往人员的路线,检查他们的行李。在我们泗里河潭家园那一段时间枪决的有肖望秋、刘佑仁、刘一敖等十来个。一九五三年,我在桃江二中念书,外语老师张汉民是湖南慈利人,五十多岁,教我们班外语,可是一个学期没有完,他就被公安局抓走了,据说,他也是一个“反革命分子”。这一学期快放假的时候,他的儿子找到学校,问他父亲怎么回事,四个月没有寄一分钱回去,家里人都快饿死了。这么几个月的时间,他家里竟然不知道他被捕了。镇压反革命告一段落后,紧接着来的就是“肃清反革命”,这就是深挖隐藏的反革命。凡是旧社会过来的人,都必须进行外调,把每一个人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对刚刚诞生的共和国来说,确实是必要的,但在具体过程中,免不了有扩大化的倾向,有一些人受了冤枉,而且批准枪决的权力,一般就在区里的几个人手里。就我亲身接触过的刘岳云、刘泽勋来看,觉得不杀是完全可以的。刘岳云学生出身,官至马埠乡(相当于现在的马迹塘镇)乡长,泗里河黄土塘人,没有什么劣迹,更没有民愤,枪决时三十二岁。刘泽勋,黄埔军校的教官,北伐开始不久,他即离开部队,在安化县一中教书,当教导主任。他被枪决,就是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当然,在当时形势下,国内局势不稳定,抗美援朝又打得很紧,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应该可以理解,但如果能更准确一点,罪证更确凿一点,岂不更好。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不才三爹 于
09:49 编辑
解放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倒地主分田地。泗里河都是做生意的,但也有两户地主,一户是“万庆隆”的肖品章,另一户就是“国兴隆”的李国初。因为作生意,没有民愤,也没有人去斗争他们。
说起都地主,我就觉得毛骨悚然。我参加了好几次斗争大会,可以说基本上是“武斗”。我参加的第一次是“斗争”肖品章的父亲肖上相。当时,他六十多岁,一大把又白又长的胡子。一上斗争台,就吊起“半边猪”(吊住一边倒一手一脚,挂在高空)。因为他年纪大,真的疼得做猪叫,要他交待“浮财”,他说没有。这时有一个“土改”积极分子走上前去,抓住他的白胡子,另一个人拿一块杂木丁块,正好那丁块,有一个结疤,穿了一个洞。这位积极分子用一根麻绳把肖上相的胡子扎在一起,另一端穿在那块足有十多斤的丁块上。这时,我真不忍心再看。只见那位积极分子把手一松,那一大把胡子和着下巴上的血肉掉在了地上,真是惨绝人寰!
另一次,是在一个下冰花的大冬天。北风呼呼地吹,冰花不停地下。摄氏零下五六度的温度,地点就在我上小学的草坪里,被“斗争”对象就是黄土塘的陈国初。操坪里搭起六张方桌,下层三张,中层两张,高层一张。这时,把陈国初的衣服全部脱掉,只剩一条内裤,彼时,他一身的肉变成了紫色。他们又把陈国初搞到最高一张桌子上跪了下来。我估计他已经失去了知觉,哪里还能开口说话。突然,人群中一个彪形大汉,上到桌子上,他说陈国初当年压迫了他,他今天要报仇。说完就左右开弓一耳光打过去,陈倒下了,他扶起来一掌一掌使劲打,也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只知道陈国初当场口里喷血。
看了这两次“斗争”会,我很久很久不能平静。人与人的同情心哪里去了?人道主义哪里去了?一个阶级成为被消灭对象,但决不是一个一个地把人折磨死。
说起地主,我接触得不少。一般来说,他们成就一点产业也不容易,绝大部分是省吃俭用,勤耕苦力才攒下一份家产的。
我小时候在许家湾读书,经常和一个地主王光前接触。他六十多岁年纪,每天我从泗里河赶到许家湾读书,几乎天天都要碰到光前一爹。夏天,他一个赤膊一把蒲扇,在路边看牛。蒲扇自己用得少,给牛煽得多。冬天,他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棉衣,一条青平江布裤子,嘴唇冻得发紫,但是,他确实有几百担谷的田。我因为跟他的孙子王汉周、王新周同学,在他们家吃过几餐饭,基本上餐餐是一碗腌菜。光前爹加一碗腌菜汤,鸡蛋也舍不得吃。在他们家,牛是最宝贵的,他们家喂的鸡不少,但鸡蛋基本给牛吃。每天放完早牛回来后,打四个鸡蛋放到一个特制的竹筒里,光前一爹把牛的嘴掰开,把蛋倒到牛喉咙。如果是春耕大忙季节,每天八个鸡蛋,早上一次,下午一次。“牛是农家宝”,一点也不错的。他们家这么多田,全靠这一头牛,不把牠当宝贝能行吗?
说起光前一爹的节俭,我听他的邻居说过一个故事。他们家是一个大家,孙儿、孙女、儿媳、孙媳上十口人。在穿的方面,吃的方面,与普通农民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光前一爹有时要上街到马迹塘去买一些农具什么的,总要在去前半个月发脾气,骂人,不跟家里的任何人讲一句话。但是,只要他从马迹塘回来,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有讲有笑,和和气气。有人问他:“你每次去马迹塘,为什么要先发脾气呢?”他说:“这还用说,这么大一家子人,都知道我袋子里有钱,这个要买衣,那个要买裙,一人搭一件,就要花去我一大把票子,我划得来吗?”有人说:“你家里田多,衣服少,穿出来不像样子,买两件也不过分。”他说:“你知道不,票子就是田,就是山,让全家选吃挑穿,我还能发家吗?”地主往往就是这么成就的。
在分“浮财”的时候,光前一爹家里除了田块、山林外,家里几乎没有一样东西能拿出来分给“贫下中农”的,他家里的衣服甚至比“贫下中农”的还有烂。
当时,划分地主的标准是这么几项:一是田块多,有雇工剥削;二是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有地租剥削;三是放高利贷。王光前属于第一类,但是谁都知道,他没有过过地主生活,也没有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只是一辈子为“贫下中农”积聚了上百亩的山林,上百亩的良田。住的房子虽有五间,但没有一间装饰好了的,分给别人,别人也不高兴。
这就是我看到的地主。
在线时间 小时
吃“抢饭”
一九五四年,国家制定新的粮食政策,统购统销,按计划供给。这给学校出了大难题。原来,饭多大是,吃多少也不管,每餐都要剩一箩筐。但现在不同了,要量米下锅。所以,食堂里出现了吃饭紧张的状况。厨房仍然像以前一样,把饭打在箩筐里。吃得快的,可以吃两碗,甚至三碗。有的女同学去食堂慢了,一碗都盛不上。由于事实的教训,上午四节课,班干部都催老师按时或提前下课,一下课,个个以百米赛跑的冲刺速度往食堂猛跑。先用大碗盛一大碗,大家低者头,不顾一切地狂吞,不管桌子上有什么好菜,看都没有人看一眼。狼吞虎咽吃完一碗后,再跑到饭箩里盛第二碗。盛到第二碗以后,才大摇大摆地走回餐桌。这时,同学们有讲有笑,开始吃菜,细嚼慢咽。没有盛到第二碗的,就紧紧地围住饭箩,也不用饭勺,从人缝里把碗伸进去,剜一碗就走。有个别同学甚至把手伸进去,拖着箩筐就走,一大摞人跟着饭箩跑,真是紧张极了。
这样抢了一个星期,学校改变方法,两桌为一组,每组一个木桶。吃饭前,由学生会负责人掌秤,一桶一桶分好。然后,每组“饭员”轮流值班,负责分给每个同学。这样,搞了一个学期,总算风平浪静。后来,学校不知从哪里学来了新的方法,开始用钵子蒸饭。这个发明简直应该领“诺贝尔奖”,一直延续到现在。抢饭的现象总算不见了。
后来,我在益阳市一中读书,学校领导又别出心裁,认为每餐都吃四两,有的女同学吃不完,采取个人随意吃的方式。怎么个随意法呢?就是按国家定量标准,把每月三十斤粮食印成饭票,一两、二两、三两,每种重量都有,你哪一餐想多吃就多吃,不吃就不去买。这个办法实行不到一个星期,又出了大问题。身材高大的同学,不到三天就把一周的饭票吃完了。只好去偷别人的饭票。买饭的窗口拥挤不堪,有的同学买两钵饭,被挤在里面出不来了,大喊大叫。有一次,我买了饭就遭遇到这种情况,结果钵子打烂,饭全挤在我胸门口的衣服上。
无法可想,只得仍恢复原来的统一每餐三两的方法,把饭分到各班,食堂才出现了一段平静。
在线时间 小时
艰难的求学路
一九五六年,我顺利地在桃江二中毕业,顺利地考上国家级重点中学——益阳市一中。当时,桃江县还没有高中,益阳地区也只有两所完全中学:益阳市一中、益阳市二中。从我家到益阳市一百六十五华里。当时,桃江全县还没有公路,水路也要到桃江,才可以搭轮船。那时我哥哥气力还不完全壮实,只得花钱请一个人送我。八月二十八日,家里帮我清理好行装,被窝、帐子、四季换洗的衣服,还有必须的书籍。有一大担,百十来斤。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开始了我生平第一次的长途跋涉。送我的师傅是刘家湾的刘佑保,二十五六岁。开头一段,走到竹金坝时,刘师傅已经全身湿透。但我们不敢稍微怠慢。紧走赶走,下午一点到了中点站——鸬鹚渡,在那里吃中饭。下午,人已经相当疲乏,但顾不得这一切,只得继续往前走。紧接着的是十里长江村,十里禁牌,刘师傅一身已经热烂,看见水就要停下来,洗一下自己热烂的地方,到洪桥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可隔桃江还有十五里路,我们再也无油可加了,只得咬紧牙根,在约莫九点钟的时候,终于到达了桃江。
第二天,他送我上了去益阳的轮船,就返回家去了。轮船十二点到达益阳大码头,可学校还在桃花仑,从大码头到桃江仑至少十五里。我是有名的矮子,挑着百十来斤的担子,没有任何人帮忙,两头在地下拖,所谓“三爷崽一样高”,走不到一里就要歇一会,停停走走,好不容易走到公路上,我浑身挂霜,埋着头艰难地前进……突然,“轰”的一声,一辆汽车从我身边飞过去——我生平第一次看见汽车,差一点没把我挤到路下。我坐下来,腿疼、腰疼、肩头更疼,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个劲地往下淌,天黑的时候,才达到了益阳市一中,我不顾一切,洗了一下脚,铺好床就睡了。
去益阳上学,这是对我意志的一次严峻考验,我经受了,以后,我吃过很多苦,但与这一次相比,都算不了什么。
在线时间 小时
吃饭的风波
一九五七年,我正在益阳市一中读书。当时,最令我们学生伤脑筋也最令学校领导伤脑筋的问题,仍然是吃饭的问题。我们这些高中学生,十八九岁,消耗量大,又要长身体,加上生活质量差,菜里面没有多少油水,每月三十斤大米,确实很不够。这个问题,学校确实无能为力,每次开会,尽管同学们不停地递纸条,学校领导总要千方百计地避开这个问题,从没有就这个问题开展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倒是外地闹粮荒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在学校不胫而走。高二、高三的同学集中一段时间向当时的《新湖南报》反映情况,稿件写了不少,但在当时,这是有关国家政策的敏感问题,这些稿件如石沉大海,一点消息也没有。后来,报社派来了一名记者。这名记者真是倒霉透了。他刚刚亮出他的记者证,就被学生围裹在中间,激愤的学生指着记者的鼻子大声质问:“你们什么人民的喉舌,党的喉舌,我们写了这么多稿子,为什么一篇也不登?”“国家领导人也说,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你们怎么对待国家的未来的?”这位可怜的记者,当然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后来,还是学校杨校长出面,劝阻了学生的过激行动。
这一事件以后,学生的胆子更大了,连我们班也在山坳里开会,准备采取更激烈的行动。当时杨伏明当团支部书记,他主持了这些会议。这一段时间,吃饭是最紧张的,饭一抬出来,立即被拿走了,而且吃完以后,还将钵子打烂,学校只好由各班自己负责,在饭隔上写每个学生的名字,各班自己领出自己的饭,再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少了饭,学校概不负责。这种现象,在学校持续了半个来月。学校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每天晚上,寝室纪律很差,同学们毫无顾忌地大声说话。有时一直到转钟。我记得,有一次实在太晚了,教导处管生活的娄主任走进寝室,苦口婆心地劝同学们,应该早一点休息,他大约说了五六分钟,学生们根本没有听他说话,出去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生说:“把门关上!”这种倾向如果还不积极采取措施,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据说学校领导,集体向市里反映,市里作出决定高中学生每月口粮标准增加到三十四斤,这才平息了这一场风波。
这件事情之后,学校吸取了这一事件的教训,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半年之后,增加的粮食仍然减了下来,学校也没有出什么事。紧接着五八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办砖厂。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考虑这些问题,没有谁再为粮食的事提过意见。
这一件事,我更深地体会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得抓得很紧很紧,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理直气壮地抓。
在线时间 小时
益阳市一中是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原名信义中学,是一九〇六年由挪威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后国人接管,办过信义大学、信义师范、信义中学。解放以后,改名益阳市一中。这里名优教师云集,像曹世光老师、盛重话老师、聂觐龙老师、汤佑熙老师都是省内有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教学设备齐备,在这里学习真可谓得天独厚,但平静的学习为时实在太短。
一九五七年二月,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全面开始大规模的整风运动。第一阶段是号召党外人士帮助共产党整风,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革命形式,向党提意见,当时老师们不是没有顾虑,但挡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说什么敢不敢提意见是对党员是否忠诚的标尺。反复宣讲“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方针。终于老师们开始说话了,开始大胆提意见了。这就是所谓的“引蛇出洞”。
这段时间,老师们无心上课,整天整天开会,脸色特别紧张。六月份,学校里出现了揪出“牛鬼蛇神”的横幅标语。令我吃惊的是被揪出来到第一条“大毒蛇”竟然是最受人尊敬的历史老师、高三班主任林富章老师!我们蒙头不知所问,也没有地方去询问,急得大家寝食不安。紧接着王敏时老师、陈德伊老师、文翰农老师……
凡是课上得好的,有正义感的好老师一个一个地被揪出来了。我们困惑,我们不安,很想去看看这些好老师,相信他们绝对冤枉。后来才知道这是“铁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益阳市一中揪出“右派”十五名。一九五七年开学时,开始处理。我们尊敬的林富章老师被正式逮捕,其余的或监或管或留用查看,他们在“大鸣大放”运动中的表现很快地得到了“报应”。
一九八〇年,我特意去益阳市,看望平反昭雪的林富章老师。在益阳市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我看到了老态龙钟、蜡黄憔悴的林老师。原来,林老师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在益阳师范附小教书,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林老师被判了二十年劳改,他的漂亮妻子已经被“指令”结婚,与别人结合了。他的儿子先变成了“狗崽子”,后关押,再后来在社会上流浪。切切实实地妻离子散。林老师惨痛地说,他一九四七年大学毕业,正好工作十年,这就是他的一辈子。我知道,林老师教我们书时,积极上进,很有抱负,也经常鼓励我们立志,想不到,这样有血性的青年竟落得这样的下场……
天乎?人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人名字查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