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和利息通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_百度百科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作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图书信息
书 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日)
外文书名: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平装: 40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商品尺寸: 20 x 13.6 x 2.4 cm
商品重量: 422 g
ASIN: B00243HJFA
B00243HJFA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内容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
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译者:陆梦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日-日),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出生于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曾在剑桥大学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讲师,母亲弗洛朗斯阿达·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会改革的先驱之一。
他7岁进入波斯学校,2年後进入圣菲斯学院的预科班。几年以後他的天才渐渐显露,并于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第一个数学奖。一年後,他考取伊顿公学,并于年连续两次获数学大奖。他以数学,历史和英语三项第一的成绩毕业。1902年,他成功考取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奖学金。
凯恩斯可谓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目录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何谓通论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使用者成本的附录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1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2客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第十一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四章 附录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赋税原理》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业务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复述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第十九章 附录关于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价格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 略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人名译名对照表
重要名词及书名对照表
企业信用信息腾讯理财通利息比银行的高多少?_百度知道
腾讯理财通利息比银行的高多少?
有可能连本金都会亏损的,如果选择基金产品理财通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的,而且银行也可以购买基金。没办法简单比较高低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个没有具体算过,反正理财通的利息比银行卡的高就对了我一直都是在这里面做投资的,我一般不急用的钱就放在理财通里面投资放在这个里面比较放心,而且收益也比较高,与其放在银行卡里还不如放在这种理财平台既有长期的投资又可以做短期的投资
理财通的产品是比较多的,据我所知有些产品可达到6.6%银行一般只有3%左右,收益比银行高出许多了,理财通本金无忧、活期便利、定期收益、每日记收益、按月分红利
在腾讯理财通中有很多金融产品,购买的不同,收益也会有所不同,收益高的风险会相对高一点,这就得看自己的喜好了,并且理财通支持大额理财,最高1000万购入,而普通的平台网银存在限制,很方便,望采纳~
原则上什么投资都具备风险,但是理财通是一个安全风险极小的理财投资平台,几乎不会出现亏钱的现象,购买理财通的货币得到的收益高于银行的利息率,很多人都选择使用理财通理财投资,必要是得到大众的肯定有它的优越之处,不然也不会那么多人选择,聚集了低风险安全存取灵活快捷稳健高效益的投资平台。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理财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股票配资利息一般收多少?
股票配资利息,一些股票配资公司也称之为股票配资管理费,
它是除资金安全之外,投资者最最关注的问题,股票配资利息一般收多少呢?股票配资利息,不同的地区收费……
一、股票配资利息
一些股票配资公司也称之为股票配资管理费,
它是除资金安全之外,投资者最最关注的问题,股票配资利息一般收多少呢?
股票配资利息,不同的地区收费也有比较大的不同,譬如配资公司的聚集地——浙江,投资者也许能在那里淘到利息比较低的股票配资公司。
如福建,那里股票配资利息比较低,但帐户佣金偏高,只适合一些中长线的投资者。
即便在同一城市,股票配资利息差别也比较大,比如股票配资公司正在逐步增多的北京,最低的有2%,最高的有6%,差距也很大。对于那些个人,由于不需要运营成本,
一般利息都偏低,对于公司由于需要一定的运营成本,费用相对要高一点。一些配资公司由于公司自有资金不太充裕,需要从其他地方来借,资金本身就有一定的成本, 因此费用相对要高一些。
有些客户向我咨询股票配资的事情,问我做一月股票配资利息多少,我们公司是只收利息无其他夹杂费用的,我公司股票配资做月的话利息是一月1.6%,
我和客户报完价后,客户说不能再便宜点吗?我问了有个公司报价月1.4%,我说其实我们利息并不高,在全都算低的了,我们公司除了收利息绝无其他费用,
而客户说的这家公司肯定有其他收费来源。后来客户告诉我他们的佣金为千分之3,我就明白了,举个例子:假如客户20万配100万,一共120万操作,一个月交易了五个来回,结果如下。
我公司:配的100万*利息1.6=利息1.6万
某公司:配的100万*利息1.4%=1.4万,手续费为:总120万*千分之3*10=3.6万元,一月共计1.4万+3.6万元=5万经过比较,显然我们公司费用更加低廉,有的股票配资公司,表面上说的利息很低,但却加收手续费或是其他的收费项目,整体算下来也并不低
成都股票配资,我公司只收利息,无其它任何夹杂费用,股票配资不是利息低就一定划算,而过低的利息还很容易是个骗局,客户还要在意安全性,是否信誉等问题。
二、案例:
A女士自有资金10万,与我方达成1:5合作协议,合作三个月。我方出资100万元与A女士的10万元共同注入指定合作帐户。
三个月合作期满,帐户盈利30%。双方进行帐户结算:我方取回所出资金100万元,及协议约定固定费用。
其余收益:A女士原有资金10万元+赢利30万元=40万元,归A女士所有。
比较:同样情况下,B先生以自有资金10万元操作,其盈利为:10万*30%=3万元。
而A女士选择与我合作,获得盈利40万元!A女士的盈利比B先生多了13倍。
三、我们的优势
1、正规公司,诚信经营,安全有保障
2、行业领先,服务规范,感受更贴心
3、资金充沛,费用经济,配资更划算
4、现场操作,跑道通畅,下单更迅捷
股票配资,期货配资,想要配资的可以联系我们公司。成都恒信金通是一家专业的成都股票配资,成都期货配资,成都配资公司,拥有众多行业精英级服务经验。
  相关简介:  恒信金通()——成都股票配资首选公司,唯一一家配资额超亿的公司!6年专业配资服务,安全、合法,24小时成都股票配资热线:!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恒信金通微信:HXJT8057
股票配资利息一般收多少?由用户自行发布,股票配资利息一般收多少?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自行分辨真伪。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同上书,第 228 页。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 2 卷,第 235 页。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 2 卷,第 122 页。②
同上书,第 223 页。盖在国际金本位之下,一国之国内繁荣与一国争取市场以及争取贵金属之成 绩有直接关系。设幸而金银之新供给相当丰富,则此种争夺稍减。财富日增, 边际消费倾向渐减,则此种冲突愈尖锐、猛烈。正统经济学家,逻辑既有毛 病,其常识又不足纠正其逻辑,于是一错到底,糟不可言。有若干国家,在 暗中摸索,想求出一条出路,使得国内利率自主,乃抛弃其在金本位之下之 种种义务,正统经济学家就说:要有一般的经济复苏,第一步先得恢复以前 这些桎梏。  实在刚相反。采取利率自主政策,不受国际关系支配,又采取一全国投 资计划,使得国内就业量达到最适度水准;这倒是利己利人之道。各国都同 时采取这种政策,然后国际间之经济健康以及经济力量(用国内就业量或国 际贸易量来衡量)才能恢复。③              Ⅳ 重商主义者感觉到问题之存在,但其分析尚不能解决之;经典学派则根本忽视此问题,盖根据经典学派之前提,此问题不能存在,于是经典理论所得结论与常识所得结论之间显有裂痕。经典学派之卓异成就,即在能克服常 人所相信的东西,而同时自己却是错的。海克雪尔教授说:假使从十字军东征一直到 18 世纪,常人对于货币以及市材金属之基本态度始终不变,则此种观念之根深蒂固可见一般。18 世纪以 后,这种观念还继续存在,不过不到“怕货”那种程度而已??除 了自由放任这一段时期以外,各时代都未能摆脱这种观念。自由放 任学说那样卓尔不群,坚韧不拔,亦不过把常人信念暂时克服一下。①在货币经济之下,“怕货”是常人最自然的态度,要对自由放任学说有绝对信仰,才能摆脱这种态度。但自由贸易主义对许多明 显因素否认其存在,故当自由放任学说不能再维系其旧日信徒之人 心时,亦必遭常人唾弃。①我记得波拿·劳(Bonar LaW)在经济学家面前,又恼又怒,因为他们不肯承认很明显的事实,他真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可以把经典学派经济学说之 势力,比之于某种宗教,——恐怕是比宗教力量还强,因为要常人否认明显 的事实,比之要常人相信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要困难得多。              Ⅴ 我们现在要讨论一种相关的、但不相同的学说。几千几百年以来,社会上开明舆论都认为这种学说很明显,无可怀疑,但经典学派则斥之为幼稚,③
同上书,第 178 页。①
“在一国以内,重商主义所追求的完全是动态的目标:然而重商主义对于世界经济资源却作静态的看法; 这两者连在一起,于是造成了基本的不调和,产生了无尽的商业战争。这是重商主义之悲剧。中世纪之全 部静态观念,自由放任之全盘动态观念,都避免了这种后果”(同前书,第 25、26 页)。①
国际劳工局在托马斯(Albert Thomas )及巴特勒(H.B.Butler)二氏先后领导之下,始终领略这个道理, 算是在战后许多国际机构所发言论中卓尔不群的。故值得旧事重提,加以尊敬。我指的是一种学说,认为利率不会自动调整到 一种水准,最适合于社会利益;反之,利率常有太高之趋势,故贤明当局应 当用法令、习惯甚至于道义制裁加以抑制。  经济法令之见之于记载者,防止高利贷办法要算是最早之一了。灵活偏 好过度,以致摧毁投资引诱、阻碍财富生长,这种弊端在上古以及中古时代 已很显著;因为当时有种种生活上的风险,一方面减低资本之边际效率,他 方面增加灵活偏好。故设在一社会之中,人人都觉得不安全,则除非该社会 用尽各种方法抑制利率,否则利率总是太高,投资引诱不会充分。  我以前接受他人之说,觉得中古时代教会对于利率问题之态度根本荒 谬;中古时代许多巧妙讨论,分辨贷款报酬与投资报酬之不同,只是些诡辩, 想从谬论之中找出一条实际出路而已。我现在再翻阅这些讨论,觉得他们倒 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把经典学派混为一谈的东西分别清楚:那就是利率和资 本之边际效率。我现在觉得,经院学派之讨论,目的乃在找出一种方策,提 高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同时用法令、风俗习惯以及道义制裁等压低利率。  亚当·斯密对于禁止高利贷法,态度也还温和。他很知道,个人之储蓄 不一定用之于投资,也可以用之于放债。他赞成利率低些,因为这样可以使 储蓄用之于新投资之机会多些,用之于放债之机会少些。因为这些理由,所 以他主张把高利贷法作温和的运用。②边沁对这点严加攻击。①边沁之主要批 评,是说亚当·斯密不愧苏格兰人,过分谨慎,对于“创办人”不免太严厉 了一点:若规定最高利率,则凡负担正当的、对于社会有利的风险者,其所 得报酬将太少。边沁所谓创办人(Projectors),范围很广,“凡以追求财 富(或任何其他对象)为目的,拟获得财富之资助,设法寻求新发明途径者, 皆属之;??此等人真是以进步改良为职志。规定最高利率,则此等人最受 打击??总之,凡人类聪明睿智之运用,须赖财富之资助者,皆遭阻遏”。 当然,如果法令可以妨碍人民负担正当风险,则应当加以抗议。边沁继续说: “在这种情形之下,深于世故之上不再抉择创办计划之忧劣,因为他根本不 想创办什么。”①边沁所说,是否是亚当·斯密之原意,倒颇成问题,难道边沁是用 19世纪口吻(虽然该文作于 1787),向 18 世纪说话吗?因为除非是在投资引 诱最强之时代,否则不会看不到:在理论上,投资引诱可能不足。              Ⅵ 这里不妨提一个很离奇的、被人过分忽略了的先知——西尔维·盖赛尔(Silvio Gesel1, 年)。在他著作之中,的确有若干真知的见之处,惜乎仅是昙花一现,未能直达问题之核心。在战后几年,他的信徒拚 命把他的著作寄给我,但是因为他的论证显然有缺点,故我当时未能发现其 著作之长处。等到我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得到自己的结论以后,才发现其著 作之重要性;——大概未经彻底分析的直觉都会遭遇同一命运。在当时,我 和其他学院经济学家一样,把他非常有独到之见的种种努力看作是一个怪人②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 2 卷,第 176—177 页。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 2 卷,第 335 页。①
《国富论》,第二编第四章。之异想天开。我想本书读者知道盖赛尔之重要性者大概不多,故我多给他一 些篇幅。  盖赛尔,德人;②经商于南美阿根廷,事业上很成功。80 年代之经济恐 慌,阿根廷特别严重,因此引起他研究货币问题。他的第一本著作,称为《币 制改革为走向社会国家之桥》(Die Reformation im M ünzwesen als Brückezum sozialen Staat),1891 在阿京出版;同年同地,他发表了他对于货币 之基本观念,书名称为“事物精华”(Nervus Rerum)。此后一直到他退休, 又出了许多书和小册子。1906 年他退休到瑞士,此时家道已相当殷厚,不必 为谋生操心,晚年致力于人生最愉快的两种事情:著作和农业实验。  他的大著之第一部分,是 1906 年在瑞士上日内瓦出版的,书名称为《全 部劳动产物权之实现》(Die verwirklichung des Rechtes auf dem vollen Arbeitsertrag);第二部分 1911 年在柏林出版,书名为《利息新论》(Die neue Lehre vom Zins)。合订本在大战时期(1916 年)在柏林瑞士两地同 时出版,生前一共发行了 6 版,书名称为《经由自由土地和自由货币达到的 自然经济秩序》(Dienatürliche Wirtschaftsordnung durch Freiland und Freigeld),英译本称为《自然经济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1919 年 4 月盖赛尔加入在位甚短之巴威里亚苏维埃内阁,当财政部长,以后 受到军法审判。生前最后 10 年,他在柏林瑞士两地作宣传工作,取亨利·乔 治(Henry George)之地位而代之,吸引了一批具有宗教热诚的信徒,被尊 为一种教义之先知;信徒之分布于世界各地者,达数千人。1923 年,德瑞自 由土地自由货币协会以及其他各国之类似组织,在瑞士巴塞尔城举行第一次 国际大会。从他 1930 年作古以后,象他这类学说所能引起的特殊热诚,又转 移到其他先知身上;据我看来,后者没有象他那样卓越。布希(Büchi)博 士是英国这种运动之领袖,但其文献又似乎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欧地 方分发出来。该运动之主力现在美国。在学院经济学家之中,费雪(Irving Fisher)教授是唯一认识其价值者。他的信徒把他装饰得象一个先知,但盖赛尔之主要著作还是用冷静的、科学的语句写出来的,但全书不免充满了对于社会正义感之热诚与崇奉,似 乎(也许有人会觉得)与科学家之身分不合。他从亨利·乔治继承下来的一 部分,③固然是该运动所以发生力量之主要源泉,但倒完全是次要的,没有多 大兴趣。全书目的,乃在建立一个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又是对于自由放任 学说之一种反动。他根据的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不同。第一,他否认经典学 派之前提,而马克思是接受的;第二,他主张解除妨碍竞争之桂桔,而不主 张取消竞争。我相信后世之可得自盖赛尔者,要比可得自马克思者多。读者 一读英译本《自然经济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序言,即可 领略盖赛尔之德行。我想,要回答马克思主义,还得从该序文所指示的路线 中去探索。
盖赛尔在货币与利息论方面之特殊贡献,乃是第一,他把利率和资本之 边际效率分别得很清楚;他说利率限制了真实资本之扩张速度。第二,他指②
见边沁著《给亚当·斯密的信》(Letter to Adam Smith),附录于《为高利贷辩护》(Defence of Usury )。③
已经引了边沁该文,我不能不请读者注意地最美的一段“工艺事业(the career of art ),即创办人足迹所 经之大道可以看作是一个辽阔的、也许是漫无止境的平原,其间满布陷阱。每一个陷阱必须先吞一人,才 能填平,但一经填平之后,即永久填平,不再陷人;于是这小小一段对于后来者就安全了。”出利率完全是个货币现象;货币利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货币有个特征,即 货币持有人所负担之保藏费微小不足道;凡财富之有保藏费者,其所以亦能 产生收益者,乃是因为货币有收益,货币定下了一个标准。他用各时代中利 率之相当稳定作为佐证,说明利率决不是决定于纯物质因素,因为后者从一 时代到另一时代所经历的变迁,比之利率之变迁,不知要大多少。用我的术 语来说:利率系于心理因素,心理因秦不大变更,故利率相当稳定;至于变 动极大的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其所决定者,不是利率,而是在一特定利率之 下真实资本之扩张速率。  但盖赛尔氏学说有个大缺点。他指出,因为有货币利率存在,所以出贷 商品也能取得收益。他利用罗宾逊·克鲁索和另一陌生人之假想的对话,① 说明这点,——这段是经济学上最佳寓言之一。但他在举出理由,说明货币 利率与其他商品利率不同,不能是负数以后,却忘了作进一步说明,为什么 货币利率一定是正数;他亦没有解释,为什么决定货币利率之高低者,并不 是(象经典学派所说那样)生产资本上收益之大小。这是因为他不知道灵活 偏好这个观念;因此他只建立了半个利率论。  因为他的理论不完备,所以他的著作并未受到学术界注意。但是他已经 根据自己理论提出实际建议。他所提方案,可能无法推行,但倒不失为对症 下药。他说,货币利率限制了真实资本之扩张,假使把这个限制去掉,则在 近世,真实资本即将迅速扩张,在相当短时期以内,利率恐怕要降到零点, 方才合式。因此第一件要紧事情,就是减低货币利率;他认为要减低货币利 率,只要让货币和其他不能产生收益的商品一样,有保藏费用。于是他想出 了著名的“加印”货币(“stamped”money)这个方案;他由是而得名,费雪教授对之亦颇加赞许。依此方案,则流通钞券(当然必须包括几种银行货币在内)象保险单一样,必须每月加 贴印花,方能保持其价值。印花在邮局出售,至于印花费用,自然可以斟酌 情形定之。依我的理论,应当先确定何种新投资量方与充分就业不悻,然后 求出该投资量之资本之边际效率,印花费用之多寡须约略等于货币利率(不 计印花费用在内)与该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差数。盖赛尔自己提议,应该每周贴 0.1%,每年贴 5.2%。在现在情形之下,这个数目似乎太高,但正确数目到底是多少,只能由尝试与错误中得来;而且也必须常常更动,不能一成不 变的。加印货币背后所代表的思想,倒是健全的。而且也许真可以找出方法,把这个办法小规模付诸实施。但是还有许多困难,盖赛尔没有设法解决。其 中之一,盖赛尔并没有想到,货币并不是唯一有灵活升值之物,他物亦有之, 只是程度之差而已;货币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货币之灵活升值,要比任何 其他东西大些。故设用加贴印花办法,去掉流通钞券之灵活升值,则一大串 替代品将代之而起,例如银行货币、即期债务、外币、宝石、金银等等。我 在上面说过,以前也许有过一段时期,大家都想持有土地,不管土地之收益 如何,因之把利率抬高。但在盖赛尔体系之下,因为土地国有,这个可能性 倒可以免掉。Ⅶ①
生于卢森堡边境,父德国人,母法国人。以上所论各种学说,大致都针对有效需求之一个构成分子之不足而发,——即投资引诱之不足。然而把失业之病归咎于另一个构成分子之不足者, 即归咎于消费倾向之不足者,亦由来久矣。后一种对于当代经济病症之解释,在 16、17 两世纪尚不占重要地位,晚近始渐得势;但此种解释,亦不为经典 学派所赞同。  对于消费不足之指责,在重商主义思想中,虽然只占非常次要地位,但 海克雪尔教授也举出很多例子,说明“奢侈有利,节俭有弊,也是一个根深 蒂固的信念。节俭之所以被认为失业之原因者,其理有二:第一,众信若某 量货币不作交易之用,则真实所得即将作同量之减少;第二,众信所谓储蓄, 乃是把货币从流通过程中抽提出来”。①1598 年,拉斐玛斯(Laffemas)在《置国家于繁华的金银财富》(Les Trésors et richesses Pour mettre I’ Estaten Splendeur)一书中,对反对使用法国丝织品者,大加非难,理由是, 凡购买法国奢侈品者都为穷人谋生计;彼吝啬守财之徒倒使穷人贫困以死。①1662 年,配第为“穷奢极侈,建造凯旋门等等”辩护,说这些费用,还是要 流回酿酒师、面包师、裁缝、鞋匠等等之钱袋中去的。福特雷亦曾为服饰丽 都辩护。施柔特(1686 年)不赞成节约消费,希望服饰等等还要多讲究一些。 巴邦(Barbon)在 1690 年说过:“挥霍这个缺点,对于个人虽然不利,对于 商业倒不然??贪得这个缺点,则对于个人与商业都不利。”①1695 年加莱(Cary)说:假使每个人都多花一些,则每个人之所得都要大些,“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得舒服一些。”①  巴邦氏之思想,经贝尔纳德·孟迪维尔(Bernard Mandeville)《蜜蜂 之寓言》一书之渲染,大为流行。该书在人文科学史上,以声名狼藉著称,1723 年,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州之大陪审官们曾宣判该书为败类。据说,只有一个人曾为该书说过一句好话,那就是约翰逊(Johnson)博士。博士说:该 书没有使他觉得大惑不解;倒使他对于现实世界开了眼界。该书之邪僻,可 由斯梯芬(Leslie Stephen)“本国人名辞典”对该书之提要中窥见之:孟迪维尔该书,大干众怒。该书用巧妙的似是而非之论,发扬一种含有讥刺性的道德观,引人入胜??其说以为增加经济繁荣者,乃消费 而非储蓄;此说亦可列为迄今尚未绝迹之经济邪说之一。②他从两点出 发;第一,他接受遁世者之看法,认为人类之欲望大致是坏的,故会产 生“私德不良”;第二,他又接受一般人之看法,认为财富乃“公众之 福”,从这两点,他很容易推出:有文明,即有恶习?? “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 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 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 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①
他与乔治不同者,是主张当土地收归国有时,国家应付补偿费。①
《自然经济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第 297 页及以下。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 2 卷,第 208 页。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 2 卷,第 290 页。②
同上书,第 291 页。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 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 寓言诗以后,附有评语,今摘录二则,以示该诗也并非没有理论根据:  因为在私人家庭之中,处处节俭打算,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 于是有人想,不论国家得天之厚薄,假使每个人都实行以上这个方法, 则国家也可以致富。例如有人以为,假使每个英国人都择其邻居之节俭 者而从之,则英国人比现在还要富。我认为这是错的。③ 孟迪维尔下结论说:反之,使国家兴盛快乐之道,厥惟给予每人以就业机会。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应当第一,提倡各种制造、技艺、手工业,凡 人类才智所能及者,皆予提倡;第二,奖励农渔二业,普及各部分,使土地 也象人一样出力。要靠这种政策,国家才能伟大幸福;用一些琐碎规章,来 限制奢侈,提倡节约,是于事无补的。金银之价值可以任其涨落,盖社会享 受之多寡,乃系于土地之出产以及人民之劳作,此二者联合起来,乃是可靠 的、真正的无穷的宝藏,彼巴西之金,普多西之银,安足道哉。  这种邪僻之说,无怪乎两世纪以来,受到道学先生及经济学家之一致抨 击,这两种人自己有一套严肃学说,认为除了国家和个人都实行极度节俭, 极度经济以外,别无良策;因为有这种学说,他们自觉胜人一筹。代配第氏 之“穷奢极侈,建造凯旋门等等”而起者,乃是格拉斯顿(Gladstone)之锱 铢必计的国家财政,国家“无力举办”医院、广场、高贵建筑,甚至不肯出 钱保存历史古迹,更勿论提倡音乐戏剧矣;这些只能让私人慈善事业来举办, 或让浪费成性者来慷慨解囊。经过一世纪以后,孟迪维尔之说方又在上流社会重新出现。马尔萨斯晚年,正式用有效需求之不足这个观念来解释失业现象。拙著《论马尔萨斯》 一文中④,已有详细论列,此处只就该文所引各段,最足代表氏之思想者,择 录一二:世界各处,几乎都有大量生产力搁置不用,我对这种现象之解释,是说实际所得产物之分配方法有欠恰当,以致继续生产之动机 不够充分??我认为如果人们想积财,而且想积得很快,则不生产 的消费必大形减少,于是生产动机乃大受妨碍,而财富之扩张亦在 时机未成熟时即遭阻遏??但设努力积财之企图,可以在劳工与利 润之间划下一条鸿沟,以致未来积财之动机与能力几全遭破坏;而 日增之人口,亦无法就业谋生,则我们还能够说,这种积财之企图, 或储蓄太多,对于国家无害吗?①
问题是:设生产增加,而地主及资本家之不生产的消费不成适当比 例,以致资本停滞,随后又引起劳力之需求停滞,我们能够说,这种情③
同上书,第 20 页。④
斯梯芬氏于所著《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中,在提及孟迫维尔之邪说时,曾经说过:“需求商品不就是 需求劳力这句话,可以把此邪说完全驳倒:然而懂这句话的人太少了,能够完全懂得,就不愧为经济学家。” 见该书第 297 页。①
参阅经典学派先驱者亚当·斯密之说,“凡私人家庭行之,皆为得策者,安能全国行之,便成失策?”斯密此说、大概针对上引孟迪维尔之言而发。形对于国家无害吗?假使地主及资本家之不生产的消费,自始即与社会 过剩物资作适度配合,故生产动机继续不断,对于劳力之需求,既未过 度扩张在先,亦无骤然缩减于后,这种情形,不是比前种情形更快乐, 更富裕吗?假使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可以晚,节俭也许对于生产者不 利,但对于国家不会不利呢?又怎能够说,在生产动机消失之时,增加 地主和资本家之不生产的消费,无论如何,总不是适当对策呢?①  亚当·斯密说过:资本由节俭而增,凡生活节俭者,皆是公众之恩 人,又说财富是杏增加,须看生产是否超过消费。这些命题大致都很对, 无可怀疑??但也显然不能无限制都对。若储蓄过度,亦足摧毁生产动 机。假使每个人都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朴素的衣服,住最简陋的房屋, 则决不会再有别种食物、衣服及房屋之存在??这两个极端都很明显, 因此在二极端之间必有一点,在该点时,若把生产能力以及消费意志二 者都计算在内,则财富之增加受到最大鼓励。但恐政治经济学尚不能确 定此点在何处。①  聪明睿智之士所作议论多矣;余所见者,则以萨伊氏之说,立论最 不健全。又最与事实相径庭。萨伊氏说,用掉或毁掉一件物品,就等于 堵塞一条出路。此说是从商品与商品之关系立论,而不从商品与消费者 之关系立论。我倒要问,假使除了面包和水以外,一切消费都停止半年, 则商品之需求将变成什么情形会商品山积,但何处是出路?何处是庞大 市场?②  但是李嘉图对于马尔萨斯所说,充耳不闻。等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讨论其工资基金说时,①这场论战又呈最后的回光反照。穆勒氏是在这场论战 中熏陶出来的,他的工资基金说,在驳斥马尔萨斯晚期思想方面,颇占重要 地位。继穆勒而起者,不接受氏之工资基金说,却忘了氏之所以能推翻马尔 萨斯全赖此说。此后这个问题便不成为论战对象,亦不在经济学论列之中, 倒不是这个问题已经解决,而是经济学家大家不提。凯恩克劳斯 (Cairncross)先生最近想从比较次要的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之中,②寻求这个问题之遗迹,所得较预期可得者尚少。③消费不足之说一直蛰伏着,到 1889 年,又在霍布森(J.A.Hobson)及穆莫里(A.F.Mummery)二氏合著之《工业 生理学》(ThePhysiologyof lndustry)一书中出现。50 年以来,霍布森以 百折不挠之勇气与热诚,著书攻击正统学派,然而没有用。该书是第一册,①
《传记集》(Essaysin Biography ).第 139—147 页。①
1821 年 7 月 7 日马尔萨斯致李嘉图书。②
1821 年 7 月 16 日马尔萨斯致李嘉图书。①
马尔萨斯:《经济学原理序》,第 8、9 页。②
马尔萨斯:《经济学原理》,第 363 页,脚注。③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第一篇,第五章。穆莫里及霍布森二氏于所著《工业生理学》 一书(第 38 页及以下)中,对于穆勒氏此部分学说,尤其是“需求商品不就是需求劳力”这个学说,有重 要而透彻的讨论。马歇尔对于工资基金说之讨论,颇不能令人满意,但彼设法为“需求商品不就是需求劳 力”这个学说解释误会。也是最重要的一册,今日已经完全被人遗忘。但在一种意义上说,该书之出 版,在经济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④该书是和穆莫里合著的。霍布森氏叙述该书之缘起如下:①  在 80 年代中期,我的异端经济学说逐渐形成。亨利·乔治之攻击 土地价值,各种社会主义团体之暴露劳工阶级之被压迫情形,以及两位 鲍斯(Booth)先生之发表伦敦之贫困状态,这些在我的情感上都留下 很深印象,然而都不足破坏我对于经济学之信心。我对于经济学信心之 发生动摇,可以说是偶然引起的。我在爱克塞特(Exeter)城一个中学 教书时,认识一位商人,名字叫穆莫里,此人在当时以及以后,都以爬 山著称。他发现了一条新路,可以上马脱红峰(Matterhorn),不幸在1895 年爬喜马拉亚山南加帕罢峰(NangaParbat)时殒命。当然,我和 他交往,不在这方面。此人在智力方面,也象爬山那样登峰造极,总是 自辟途径,做然不顾一切权威。他和我辩论储蓄过度这个问题,他认为 储蓄过度,是商业不景气时,劳资二者就业不足之原因。有好多时候, 我用正统经济学上所有武器,想来驳倒他的论据;但最后他说服了我, 于是我们二人从事著书,发扬储蓄过度论,书名称为《工业生理学》,于 1889 年出版。这是我公开踏上异端之路之第一步,当时完全不知道 此事后果之重大。那时我刚辞去中学职务,开始一新事业,在大学课程 普及部当讲师,担任经济学与文学。第一次使我大吃一惊的,是伦敦大 学课程普及委员会不让我再教经济学,因为有一位经济学教授出面干 涉;此人读了我的书,觉得该书之荒谬,和要证明地球是方的那种企图 不相上下。本来么,储蓄之涓涓滴滴,都会用来增加资本结构,增加工 资基金,然则储蓄之有用数量安得会有限度?储蓄既是工业进步之源 泉,则阻遏储蓄就是阻遏工业进步,故理智健全的经济学家,对于储蓄 可以过度之说不能不深恨而痛嫉之。②以后又经历了一件事情,使我自 己觉得好象犯了什么罪。我虽然不能在伦敦教经济学,但牛津大学课程 普及运动要自由容忍一些,还允许我任教,让我下乡演讲,不过限制我 只讲关于劳工阶级生活之实际问题。当时有个慈善事业协会,正在计划 一套系统演讲,专门讲经济题材,请我担任一门。我已经表示愿意接受, 但是突然,也不加解释,聘约撤回。然而在那时,我还没有自己觉察: 因为我怀疑无限制节俭之美德,所以罪无可道。 在这本早年著作中,霍布森及其合著人对于经典经济学之批评,要比霍布森氏晚年著作中来得直截了当些。因为这个理由,又因为该书是他第一次把他的理论表达出来,故我专从该书引录,指出这两位作家之批评与直觉多 么有道理,多么有价值。二氏在该书序言中,说明他们所攻击的结论,是些 什么性质:④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与投资》(The Victorians and Investment ),载于《经济史》(Economic History ),1936 年。①
在彼所举各书中,以夫拉顿(Fullarton):《通货管理论》(On the Regulation of Currencies )一文,最饶 兴趣。②
罗伯森(I.M.Robertson):《储蓄之谬误》(The Fallacy of Saving)一书,于 1892 年出版,亦拥护穆莫 里及霍布森二氏之异端说。但该书之价值及意义均不大,因为完全缺乏《工业生理学》一书所具有的透彻 的直觉。  储蓄不仅使个人致富,也使社会致富;消费不仅使个人变穷,也使 社会变穷。这句话是等于说,爱钱是一切经济福利之源泉,不仅使节俭 者本人致富,而且可以提高工资,让失业者有业可就,恩泽普及各方。 从报纸到最新经济学巨著,从教堂讲坛到国会议院,这句话说了又说, 一再申述。现在要对这句话发生疑问,简直是象读犯神圣。然而一直到 李嘉图出版其著作时为止,有识之士以及大部分经济思想家都否认这种 学说,其最后之所以被人接受,只是因为没法驳倒工资基金说。现在工 资基金说已告崩溃,而这种学说还巍然独存,这个道理只是因为作此说 者声望太高了。经济学批评家只敢攻击这个学说之枝枝节节,不敢碰这 个学说之主要结论。现在我们想指出:第一,这些结论不能成立;第二, 储蓄习惯可能行之过度;第三,若行之过度,则社会变穷,工人失业, 工资降低,整个工商界变成阴暗惨淡,这就是所谓不景气??  生产之目的,乃是为消费者谋效用与便利。从处理原料起,一直到 商品到消费者手上变成效用与便利时止,生产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资本 之唯一用处,既在帮助生产这些效用与便利,则所用资本之多寡,自然 随每日或每周效用与便利之消费量之改变而改变。储蓄一方面增加现有 资本总量,同时在他方面又减少效用与便利之消费量,故若储蓄习惯行 之过度,则累积下来的资本数量将超过实际需要数量,于是发展为一般 的生产过剩。③ 上引最后这句话,似乎是霍布森氏错误之所由起。氏认为,假使储蓄过度,则真正累积下来的资本会超过实际所需数量。假使真是如此,倒不过只是预测错误所产生的一点次要祸害;主要祸害乃是:若充分就业情形之下之 储蓄倾向大于实际所需资本数量,则除非预测有错误,否则充分就业就不能 实现。但是一两页以后,霍布森把问题之一半,说得非常精确透彻,不过他 还没有注意到,利率之改变以及商业信任状态之改变可能产生些什么影响, 他似乎假定这两个因素不变: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 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 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 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 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 生产限制消费。① 最后,霍布森也注意到,他这种学说与正统学派用来维护自由贸易之种种论据是否正确大有关系: 正统经济学家常用自由贸易之种种论据,斥责美国以及其他实行保护主义国家为白痴,不懂生意经。现在不能再作这种斥责了,因为这种③
语见霍布森 1935 年 7 月 14 日对伦敦伦理学会演讲词,讲题是:一个异端派经济学家之供词。此处转载,曾得霍布森氏允许。①
霍布森用不敬语气说:“节俭是国富之源,一国愈节俭则愈富。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如此说,许多经济 学家都在宣扬节俭,推崇备至,语气中道貌岸然:在他们阴沉的歌曲之中,只有这一调,受公众爱赏。”(《工业生理学》,第 26 页)种论据,都是建筑在“供给不能过度”这个假定上的。①  霍布森在该书所用论据,当然不能称为完备,但这是第一次明白说出: 资本之来,不是由于储蓄倾向,而是由于需求。需求则又来自现在的和未来 的消费。底下一段引文,是杂凑起来的,可以窥见霍布森氏思路之一般:  设一社会之商品消费量在未来不会增加,则在现在增加该社会之资 本必无利可图。??储蓄与资本每增加一次,而且增加后不再减退,则 最近未来之消费量必须作相应的增加、??②当我说未来消费时,所谓 未来,并不是指 10 年、20 年、或刃年以后;而是指离现在很近的那个 未来。??假使因为节俭和谨慎动机加强,故人们在现在多储蓄一点, 则他们必须得肯在未来多消费一些。①??在生产过程之任何一点,合 乎经济原则可以利用的资本数量,以提供当前消费量所必需者为限。②??很明显,我一人之节俭,并不影响社会全体之节俭;而只决定此 全体节俭之中之某一部分到底由我行之,还是由别人行之。我们以后要 指出,社会上一部分人实行节俭,可以迫令别人入不敷出。③??大部 分现代经济学家都否认消费有不足之可能,我们能够找出一种经济力量 可以引起社会犯此毛病吗?假使可以找得出来,则商业机构可以提供有 效的阻遏吗?以下要指出,第一,在每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之 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使得节俭过度;第二,一般认为商业机构所 能提供的阻遏之道,或者完全不发生作用,或者不足以防止严重后果。④??李嘉图用来答复马尔萨斯以及蔡尔莫斯(Chalmers)二氏之论证者,其词甚简,但后之经济学家,似乎皆接受其说,认为充分。李嘉图 说:“用以购买产物者,总不外产物和劳役二者,货币只是交易媒介而 已;故当生产增加时,购买能力以及消费能力亦即随之作相应的增加, 故无生产过度之可能”(李嘉图:《经济学原理》,第 362 页)。⑤ 霍布森与穆莫里二氏,知道利息只是使用货币之代价而已。①他们也很知道,反对者会说:“利率(或利润)会下降到一种程度,足以遏制储蓄,恢复生产与消费之间之正常关系”。②二氏于作答时,指出:“如果利润下降而 可以引诱人民少储蓄一些,则致此之道,不外二途:或者引诱人民多消费一 些,或者引诱他们少生产一些”。③至于第一途,二氏认为当利润下降时,社 会之总所得亦减少,“我们没有理由可以说:当平均所得正在下降之时,因 为节俭可以得到的报偿也在减少,所以人民会增加其消费量”;至于第二途, 二氏说,“我们决不否认,若供给过度,利润下降,则生产将受阻遏;反之,①
霍布森、穆莫里合著:《工业生理学》,第 iii—v 页。②
同上书,第 vi 页。①
霍布森、穆莫里合著:《工业生理学》,第 iX 页。②
同上书,第 27 页。③
同上书,第 50、51 页。④
同上书,第 69 页。⑤
同上书,第 113 页。①
霍布森、穆莫里合著:《工业生理学》,第 100 页。②
同上书,第 101 页。③
同上书,第 79 页。承认有这种阻遏之存在,乃是我们论据之重心所在”。④但是二氏之说未臻完 备,主要是因为二氏没有一个自己的利率理论,故霍布森(尤其在他以后著 作中)不免对于消费不足可以引起投资过度(意指无利可图之投资)这一点, 过分重视,而未能说明,若消费倾向相当薄弱,则可以引起失业,因为一个 相当薄弱的消费倾向,需要但得不到充分的新投资量以资补救。固然,有时 因为有过度乐观之误,故此种大小之新投资量,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是一般 说来,因为利率定了一个标准,而利润低于利率,故此种投资量根本不会发生。   大战以后,消费不足之说,纷至沓来,其中以道格拉斯(Doug-las) 少校之说最出名。当然,道格拉斯少校之说之所以得势,大部分还是因为正 统学派对于他所作致命批评无法作答。但在另一方面、他的详细诊断,尤其 是所谓 A+B 定理,有许多只是故玄其词。若道格拉斯少校之日项,只包括雇 主所提出之折旧准备金,而现在尚未作添置修葺之用者,则尚言之成理。但 即使作如此解,我们还得要顾到:其他方面之新投资,以及消费支出之增加, 可以与此种折旧准备金相抵消。道格拉斯少校比正统学派较胜一筹者,乃是 他至少没有完全遗忘当代经济体系之主要问题;但是他不能和孟迪维尔、马 尔萨斯、盖赛尔、霍布森等相提并论,——他在勇敢的异端军中,大概是一 名小兵,不是少校。后面这几个人,宁愿依凭直觉,对真理作一知半解之窥 测,而不肯信任逻辑,知过不改;夫逻辑易事也,推理固清楚矣,固前后一 致矣,无奈所根据之假设,与事实不符何?④
同上书,第 117 页。第二十四章 结语: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              Ⅰ 我们生存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上述理论,对于第一种缺点之关系,很显 而易见,但对于第二种缺点,在很重要的两方面,也颇有关系。  自从 19 世纪末叶以来,所得税、超额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在去除 财富与所得之绝大差异方面已有长足进步,尤以英国为然。许多人都愿意这 种办法再推进一步,但是因为有两种顾虑,不免投鼠忌器:一部分固然是怕 故意规避之风将由此而炽,而且负担风险之动机亦将大形削弱;但是主要顾 虑,还是因为人们相信:资本之生长乃系于个人储蓄动机之强弱;大部分资 本之增加乃从富人过剩所得中储蓄而来。我所提出的论据并不影响第一种顾 虑,但对于第二种顾虑,我们应持何种态度,却大有修改余地。我们知道, 在达到充分就业这点以前,资本之生长并不系乎消费倾向之低,反之,反因 其低而遭遏制;只有在充分就业情形之下,消费倾向之低,才利于资本生长。 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在现行情形之下,各公私机关用偿债基金等方式所作 储蓄已经绰有余裕,故若现在采取步骤,重新分配所得,以提高消费倾向, 则对于资本之生长大概是有利无弊。现在还很流行着一种信念,认为遗产税可以使得一国之资本财富减少,这正可以说明,公众对于这些问题还模糊不清,缺乏正确了解。今设国家以 遗产税税收作经常支出之用,因之减低或豁免所得税及消费税,则在此种财 政政策之下,高额遗产税固然有增加社会消费倾向之功效,但是因为当消费 倾向作永久增加时,在一般情形之下(即除去充分就业情形),投资引诱也 同时增加,故普通所作推断适与真理相反。因之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当代情形之下,财富之生长不仅不系乎富人之节约(象普通所想象的那样),反之,恐反遭此种节约之阻挠。故主张社 会上应当有财富之绝大不均者,其主要理由之一已经不成立了。我并不是说, 再没有别种理由可以在某种情形之下,为某种程度之财富不均辩护,而不受 上述理论之影响;但是我们的理论,的确去掉了以往所以不敢大胆行动之最 重要理由。我们对于遗产税之态度,尤其受到影响,因为有若干理由可以替 所得不均辩护者,却不能为遗产不均辩护。就我本人而论,我相信的确有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理由,可以替财富与所得之不均辩护,可是不均得象今日那样厉害,那就无法辩护了。人类有许多 有价值的活动,必须要有发财这个动机,私有财产这个环境,才能充分收效。 而且,人类有许多危险性格,也因为有发财机会之存在,而导入比较无害之 途;假使没有这条泄泄之道,这些危险性格也许会发为残暴、不顾一切唯个 人权势是图,以及他种自大狂。我们宁可让一个人做他银行存款之暴君,不 要让他做他同胞公民之暴君;固然,有人说,前者是后者之手段,但至少有 时前者也可以替代后者。不过要鼓励这些活动,要满足这些性格,赌注不必 象今日这样大。即使把赌注减少许多,只要作此游戏者都习惯于小赌,还是 一样可以达到目的。我们不要把改变人性和管理人性混为一谈。在一理想社 会之中,人们可以因为教育、感召、环境等关系,根本对于赌注不发生兴趣, 但若一般人或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对于发财欲有强烈嗜好,则让人在规则与限制之下作此发财之戏,恐不失为聪明睿智的政治家作风。              Ⅱ 但是从我们论证之中,还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性更大的推论,和财富不均之前途有关,——这个论证便是我们的利率论。到现在为止,一般人之 所以认为有维持相当高利率之必要者,乃是因为觉得非如此,储蓄之诱惑力 将不够充分。但是我们在上面说过了,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 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 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毫无疑义,用此标准定出来的利率,一定要比现行者低许多。当资本数 量逐渐增加时,资本之边际效率表要下降,就我们对后者臆测所及,则为或 多或少继续维持充分就业计,利率大概须以坚定步伐,续趋下游,——除非 是社会全体(包括国家在内)之消费倾向会有极大改变。  我相信资本之需求是有严格限度的;意思是说,资本数量不难增加到一 点,使其边际效率降至极低。这并不是说,使用资本品可以几乎不出代价; 而是说,从资本品得到的收益,除了抵补折旧折陈以外,所余下的一点,只 是负担风险、行使技巧与判断等功能所必需的代价而已。总之,持久性资产 在其整个寿命中所产生的总收益,也象寿命极短的商品一样,只足抵补劳力 成本再加上一些风险成本、一些技巧与监督之代价。这种情况,跟某种程度的个人主义可以很不冲突,但坐收利息这个阶级(rentiers)的确会慢慢自然死亡,资本家也逐渐不能再利用资本之稀少性 扩大其压迫力量。在今日情形之下,利息与地租之性质相同,并不是真正牺 牲之代价。资本所有主之所以能取得利息,乃是因为资本稀少,正好象地主 之所以能取得地租,乃是因为土地稀少。但土地稀少还有其真正理由,而资 本稀少则毫无。在长时期中,资本稀少之必要理由并不存在。此处所谓必要 理由者,是指一种真正牺牲,若没有利息作报酬,将没有人肯负担这种牺牲。 例如,如果资本数量尚未十分丰富,而私人之消费倾向又欲将充分就业下之 全部所得皆作消费之用,丝毫不作净储蓄,则资本稀少的确有了真正理由。 但即使是这种情形,还可以由国家来举办集体储蓄,维持储蓄于一定水准, 让资本扩大到一点,不再有稀少性。故我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之有坐收利息阶级,乃是一种过渡时期现象,其任务完毕时即将消灭。坐收利息阶级一经消灭,资本主义便将大为改观。 我的主张还有一极大好处:坐收利息阶级以及毫无用处的投资者之自然死 亡,并不是骤然的,而只是把最近在英国已经可以看到的现象慢慢延长下去 而已,故不需要革命。  故在实际施政时,不妨确立两种目标:第一,增加资本数量,使得资本 不再有稀少性,毫无功能的投资者从此不能再坐收利益。第二,建立一个直 接税体系,使得理财家、雇主以及诸如此类人物之智慧、决策、行政技能等, 在合理报酬之下为社会服务。这些人对于本行都非常有兴趣,故即使报酬比 现在低很多,还肯继续服务。以上两种目标并没有窒碍难行之处。  至于在何种范围以内,国家(公共意志之代表人)应当设法增加并补充 投资引诱;在何种范围以内,应当鼓励一般人之消费倾向,同时又可在一两 个世纪以内使得资本不再有稀少价值,那只能由经验来决定。也许,当利率  下降时,消费倾向很容易加强,故在充分就业情形之下,资本之累积速率亦 不比现在大。假使如此,则对大额所得以及大额遗产课以更重之税,也许有 可以非难之处,——即循此政策达到充分就业时,资本之累积速率要比现在 小许多。请不要以为我不承认有这种结果之可能性,或不承认这种结果很或 然。在这些问题上,预断普通人在不同环境之中会有何种反应,不免失之轻 率。不过,要是不难接近充分就业,同时资本之累积速率又比现在大一些, 虽然大得不多,则至少解决了当代一个重要问题。至于在何种范围以内,用 何种方法,可以要求本世代人士多节约一些,以便为后人造充分投资之境, 同时又与情理不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另行决定。              Ⅲ 在其他几方面,以上这个理论之含意倒是相当保守的。固然。有几件事情,现在操之于私人之手者,将由国家集中管理;但是还有许多活动不受影响。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 还有,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 故我觉得,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伴事情, 由社会来综揽;但这也不是毫无妥协折衷余地,还有许多办法,可以让国家 之权威之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 家社会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以内。要紧的倒不是 生产工具国有;只要国家能够决定(a)资源之用于增加生产工具者,其总额 应为若干;(b)持有此种资源者,其基本报酬应为若干,则国家已尽其职责。 而且,实行社会化之种种必要步骤,也可以慢慢逐渐引进,不必打断社会上 的一般传统。我们对于经典学派理论之批评,倒不在发现其分析有什么逻辑错误,而在指出该理论所根据的几个暗中假定很少或从未能满足,故不能用该理论来 解决实际问题。但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远, 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今设产量为已知,换句话说,设决 定产量多寡之力量,不在经典学派思想体系之内,则经典学派所作分析,例 如私人为追求自己利益将决定生产何物,用何种方法(即何种生产原秦之配 合比例)生产,如何将最后产物之价值分配于各生产原素等等,仍无可非议。 又,我们对于节俭这个问题,虽然看法不同,但对于现代经典学派所说,在 完全竞争以及不完全竞争两种情形之下,公益与私利二者平行不悻之程度如 何,也没有什么非议。故除了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必须由中央统制, 以便二者互相配合适应以外,实在没有理由要使经济生活比以前更社会化。 把这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就已就业的生产原紊而论,我觉得没有理由可 以说,现行经济体系有把生产原紊作绝大不当使用之处。当然,预测不免有 错误,然而这在中央统制计划之下也是免不了的。假使有 1 千万人愿意而且 可以工作,其中 9 百万人得到了工作,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说,这 9 百万人之 劳力有使用不当之处。我们对于现行经济制度不满者,倒不是这 9 百万人应 当去做别的事情,而是其余 1 百万人也应当有事可作。现行制度之缺点,不在实际就业者之工作方向,而在实际就业者之数量。 因此我同意盖赛尔之说,认为要补充经典学派理论之缺点,不在把“曼彻斯特体系”  (Manchester System)一笔抹杀,而在指出须有何种环境,然后经济 力量之自由运用才能把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当然,为确保充分就业所必 须有的中央统制,已经把传统的政府机能扩充了许多。近代经典学派亦曾唤 起注意,在几种情形之下,不能让经济力量自由运用,须由政府来约束或指 导;但是还有很大一片园地可以由私人负责,由私人策动。在这个园地以内, 个人主义之传统优点还是继续存在。  让我们停一停,温习一下这些优点是什么。一部分当然是效率高,—— 这是管理不集中以及追求自己利益之好处。决策不集中以及个人负责对于效 率之好处,恐怕比 19 世纪所设想者还要大;而当代之不屑乞助于利己动机, 亦嫌过火。除此以外,假使能够把弊窦去掉,则个人主义乃是个人自由之最 佳保障,意思是指,在个人主义之下,个人可以行使选择权之范围,要比在 任何其他经济体系之下,扩大许多。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使生活丰富不趋单 调之最佳保障,因为生活之所以能够丰富不单调,就从广大的个人选择范围 而来;而集权国家之最大损失,也就在丧失了这种多方面的、不单调的生活。 若生活有多方面,则既可维持传统,取法乎古人;又可凭一己想象,自辟途 径,增加现在生活之色泽。生活方式既得力于传统、想象、实验三者,自然 最易改善。因为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 19 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 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唯一切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 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盖设有效需求不足,则不仅资源之浪费,乃公众不能忍受之耻辱,而且假使私人企业家想运用这些资源,亦必遭遇重重失败危机。企业这一种赌博 有许多空门,如果赌徒们有这种精力,存着希望,把所有纸牌都玩遍,则赌 徒全体之总结果是输的。到现在为止,世界上财富之增加量,总小于个人正 储蓄(positive individual savings)之总数,二者之所以相差;就是因为 有人虽然有胆量,有策动力,但运气不特别好,技巧不特别高明,所以亏了 本;亏本之数恰等于二者之差数。但若有效需求很充分,则技巧和运气二者, 只要中平就够了。今日之极权国家似乎解决了失业问题,但牺牲了效率与自由。有一点很确定:世界上不能再长久容忍失业现象,而在我看来,除了简短的兴奋期间 以外,失业现象是和今日之资本主义式的个人主义有不解之缘的。不过把问 题作正确分析以后,也许可以医治了疾病,同时保留了效率与自由。              Ⅳ 我偶而提到过,这种勤体系也许比旧体系更利于和平。这一点值得更复申述,加以强调。  战争有种种原因,独裁者之流觉得很容易利用人民好勇斗狠之心从事战 争;而且从独裁者看来,战争是——至少在预期中是如此——一件愉快兴奋 事情。但是好勇斗狠之心,只能使独裁者容易鼓动群众热情,除此以外,还 有经济原因,即人口压力,以及互相争夺市场是。这第二种因素在 19 世纪战 事中大概处于支配地位,未来还可能如此,故宜在此处一加论列。我在前一章中指出,如果采取 19 世纪下半期之正统办法,对内自由放任,对外实行金本位,则除了互相争夺市场以外,政府实在别无良策可以减 轻国内之经济苦痛。因为在该种体系之下,凡可以解决长期的、或时断时续 的就业量不足现象之种种办法都不能用;除了一个,那就是改善国际往来帐 上之贸易差额。  故经济学家虽然一向颂赞盛行于世的国际体系,认为既可享受国际分工 之利,又可调和各国利益,但在这种体系之中实在隐伏着不睦势力。有些政 治家相信,假使一个富老之国不注意于争夺市场,则其繁荣即将衰退。这些 人倒是有常识,对于事情有正确了解。不过假使各国能用国内政策提供充分 就业,又能在人口趋势方面维持均衡,则实在不至于有重大经济力量使得各 国利害冲突。在这种情形之下,还有正当的国际分工以及国际借贷之余地, 但是已经没有迫切动机,要竭力向外推销本国商品,或拒绝接受外国商品,——当前作此行为之目的,倒不是因为必须要维持收支相抵。 而在故意使收支不相抵,造成有利于己的贸易差额。国际贸易之性质也将与令不同:国际贸易不再是一种挺而走险的办法,因为要维持国内就业量, 所以不能不限制进口,竭力向国外推销本国商品。这种办法即使成功,也不 过把失业问题转嫁给邻邦,使得邻邦之情形恶化而已。不,国际贸易将不再 是这样,而是在互利条件之下,各国自己情愿不加阻挠地把商品与劳役互相 交换。              Ⅴ 希望这种思想实现,是否只是空想呢?这种思想会不会深入人心,形成社会演变之原动力呢?这种思想所要压制的利益,是否比所要效劳的利益,更明显而强有力呢? 我不想在这里提出答案。至于应当采取何种实际办法才能把这些思想逐渐实施,即使提纲挚领指示,也须另成专书。不过假使这种思想是对的(作者本人必须有此假定,才能着手著作),那未我敢预言,说这种思想在未来 不会有多大力量一定是错误的。在现在这个时候,一般人都渴望有一个更基 本的诊断。非常肯接受,而且只要说得人情人理,很热心要试试。即使撇开 此种当代情绪不谈,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 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 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 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 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 这当然不是在即刻,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理由是,在经济哲学以及政 治哲学这方面,一个人到了 25 岁或 30 岁以后,很少再会接受新说,故公务 员、政客、甚至鼓动家应用于当前时局之种种理沦往往不是最近的。然而早 些晚些,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息和利率是什么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