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良好的印刷品生产要求质量评判方法应满足哪些要求

当前位置: >
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印刷品作为一种视觉产品,其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同等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对于数字印刷品质量的评价存在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定的层次结构或者数学模型来描述。
  1.视觉模型
  基于视觉系统所建立的模型称为与设备无关的质量模型,主要用来预测客户对图像质量的判断,其总体思路是按照人眼视觉系统感知质量的不同方面来建立模型,用来预测质量在视觉系统中的响应模式,通常要求这些模型仅模拟人眼视觉系统中的某种独立感知状态,如锐度、彩度、颗粒度等。视觉模型建立的基础是视觉评价方法,目前视觉评价方法有目视评价方法和定性指标评价方法。无论哪种视觉评价方法,都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来完成的,易受到评价者身份、性别、心理和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其评价结果对于数字印刷品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因此,不宜孤立地采用视觉模型评价数字印刷品质量,而应与客观质量指标通过视觉算法建立某种相关性,它能够反映人眼视觉系统对图像物理属性的感应特性。但是由于人的视觉感知与大脑反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复杂难辨,因此要建立良好的视觉模型,并且能够与客观测量物理量对图像的描述产生一致的效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姜桂平建立的数字印刷品文本清晰度感知质量的评价模型,是国内印刷业首次把人眼对文本清晰度的感觉与客观指标的物理测量值进行关联,最终提炼出三个最能体现文本清晰度的客观指标,即对比度、粗糙度和线宽,并且将这三个指标与主观评价值相关联,得到不同颜色、字体、字号的文本清晰度的感知质量评价模型。
  孔玲君等人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了线条质量属性与主观感知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模型。
  2. 物理参数模型
  基于数字印刷中硬件与软件系统所建立的模型称为与设备相关的质量模型,也可称为物理参数模型,其变量可以理解为分辨率、色域、噪声、对比度和MTF等技术参数。基本的数字印刷过程包括图文输入、RIP处理、成像、输墨、图文转移及后处理等内容,而每一个过程的关键步骤均会对数字印刷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依据这些关键步骤和主要影响参数可以建立数学模型。目前,ISO
19751的适用范围比ISO 13660更广,其采用与视觉感受相关的质量指标,可用于评价单色和彩色、二值和灰度等级数字印刷品。ISO
17951标准对于数字印刷品的质量检测内容包括光泽度和光泽度均匀性、宏观均匀性、微观均匀性、色彩表现和阶调梯尺、文本和线条质量、有效分辨率和有效阶调水平以及相邻区域引起的属性等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分别定义了各自相关的子属性用于评价该部分内容,而这些子属性也是建立物理参数模型的基础。
  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与评价注重质量问题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检查,因此不能单一地依靠视觉评价或客观评价,而应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且让两个模型产生一定的相关性,使两种评价更具统一性。数字印刷品质量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因此需要更广阔的基础算法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数字印刷设备、承印材料和油墨等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
“德鲁巴来到中国”科印高新技术报告会(以...
各类印刷电商平台的来袭,为印刷圈注入了互...
电商时代的崛起,无疑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一...印刷品质量检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印刷品质量检验
上传于||文档简介
&&质&#8203;量&#8203;检&#8203;验&#8203;操&#8203;作&#8203;规&#8203;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位置:
客观评判方法
作者:刘世昌 来源:《印刷品质量质检测与控制》·第六章 印刷图像质量评判
第六节 客观评判方法
一、阶调(层次)再现的评价
  对彩色印刷产品作主观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此,需要采用物理量测量的质量指标,建立印刷品主要质量内容的客观评价标准。
  透射原稿的反差范围差别很大,而彩色印刷品却要再现为密度范围基本一致的画面,这个密度范围又大都低于彩色原稿的密度范围,在分色制版时,必然要做压缩调整。对各阶调层次采取什么样的再分配调整,一方面取决于原稿的阶调层次分布状态,同时又和人的视觉感受相关。其中,既有视觉响应的孟塞尔明度值因素,还有人们视觉心理要求的主观因素。对原稿阶调层次复制调整,需要将人们的视觉心理需求综合归纳起来,加入视觉响应的物理量值,再结合原稿层次分布状态进行考虑,才能得出印刷画面的密度阶调层次再现曲线,再纳入复制与再现过程中的演变数据,设计出具体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曲线。
  1.印刷品的阶调密度反差。印刷品的密度范围大,既可多再现一些原稿或原景物的层次,也使各级层次之间的反差能拉开一些,立体感也就强烈。尤其可增强细微层次反差,也加强了图像层次的清晰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画面的色彩拉开了档次,使得深者浓厚饱和,浅者明朗,增强了色彩的立体感。
  但是,印刷墨层密度的提高,与网点增大相矛盾,不可能达到彩色透明片那样高的密度。只有在纸张、油墨、器材的适应性及印刷机精密度等优良的条件下,才能有较低的网点增大值和较高的墨层密度。因此确定这项质量指标的客观技术标准,是使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出各印刷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和75%网点印刷密度,计算得出其印刷K值。当具有较高的印刷K值(黄版0.3~0.4,品红版和青版0.4~0.55,黑版0.5~0.6),其各自实地密度又较高,并且各色墨层的叠印效率接近达到90%时,印刷品的阶调也就较好。这样的印刷品,必然是层次分明、浓厚饱满、立体感强的画面。
  为了节省印刷油墨,有人主张降低印刷墨层密度来减少网点增大,那样,虽然印刷网点阶调扩大量少了,减少了图像暗调端层次的并级现象,但总体阶调反差却不是最高,也达不到最好的印刷阶调再现。
  2.层次复制再现曲线。客观地评价印刷画面对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再现质量,需要测量并描绘印刷画面的阶调复制再现曲线。有一个简便而实用的测量方法:用同一系列的透、反射密度计,选取原稿和印刷品图像上相同的最高、最低及中间调几个接近灰色的层次点,分别测出其各自的白光密度,再在如图6-14所示的坐标中,以原稿上各层次点的密度值为基准,取其各层次点在印刷品上对应再现的密度,连接各点,即得出以原稿阶调层次为基准的印刷层次再现密度曲线。然后,再根据原稿内容形式、阶调分布状况和复制要求,以及复制过程中的密度,进行具体原稿阶调层次复制再现优劣的综合评价。
  由于印刷品反差大都低于原稿反差,如果复制时对原稿各阶调作平均压缩,其印刷画面的密度阶调层次分配便如图6-15的直线A那样。但是,由于视觉上的孟塞尔等效明度值同光密度等级间有少量差别,按直线A那样的印刷再现,复制品暗调的明暗变化就显得比较明显,在视觉感上压缩少了些;而亮调的明度变化显得较少,观感压缩偏多了些,而且中间调主体也没能突出表现出来。为弥补这个不足,需要改变为曲线B那样的印刷再现,印刷画面在视觉感受上才能得到满足,达到较理想的、相对忠实的再现出原稿的阶调层次关系,中间调主体层次也同时得到了强调。
图6-14 印刷层次再现密度曲线
图6-15 不同压缩的复制再现曲线
图6-16 不同原稿的再现曲线
  各张原稿图像的内容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若都干篇一律地按曲线B相对忠实的再现,也不一定都能获得最好的复制再现效果。比如,人物画面的肤色多在中偏亮调,用曲线C会得到更好的复制效果;而风景画面,则大都在中间调表现丰富的景物层次,用突出高调与暗调层次反差来表现空间立体感,多采用曲线D,能得到最佳的复制画面。这些,还都在原稿阶调层次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加入了人们对客观景物的印象观念,对不同的画面附加了不同的主观再现要求,但基本上仍然属于以忠实于原稿为前提的标准复制再现。
  然而,多数的彩色片原稿是不标准的,其阶调层次分布,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彩色印刷品的接受者是不看原稿的,只要求印刷画面能接近满足一般的视觉心理艺术需求,这就不能将原稿图像的不足忠实地复制再现到印刷画面上。为此,首先要通过测量原稿的层次密度,描绘其大致的层次分布曲线,并根据人们普遍的主观视觉心理感受规律,判断原稿阶调层次分布的缺陷。同时,还要视原稿内容的不同(如风景、人物、静物等),或者按客户提出的调整复制要求,设计出不同的阶调层次调整复制再现曲线,使印刷品的层次分布,符合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普遍印象及视觉心理艺术要求。这是电子分色制版层次复制的主要调整任务。
  比如,对于曝光过度的彩色片稿,中间调与亮调层次淡薄,应取图6-16中曲线B那样加强高中调层次复制的再现曲线;曝光不足的彩色片稿,高调层次明显,主体调密度高而大多落在中暗调,暗调层次并级,应采用图中曲线C;而逆光拍摄的彩色片稿,高、暗调两端层次偏平,中间调层次少而反差大,则需用图中曲线D那样的复制再现曲线。其它各种不同的原稿,各需要采用不同的复制再现曲线。
  对印刷画面阶调再现的综合评价,还要作出如图6-14那样的层次再现曲线,再与原始设计的原稿层次复制再现曲线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的曲线接近一致,而且印刷画面的阶调层次又是满意的,这便是最好的印刷复制再现。如果两曲线有差别,印刷图像一般也不会是令人满意的。这可以从原稿的层次复制设计、分色加网调整开始,沿着阶调循环图推导的相反方向,检查每步复制过程网点阶调产生的数据偏差,可找到影响层次复制再现的客观工艺因素,以便严格控制或修改数据。这样,便把产品质量评价、质量控制、规范数据和复制设计等各项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检验彩色印刷产品质量的尺度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评价标准中,大部分是通过客观技术数据衡量的,而在复制再现的工艺设计中,仍需加入必要的主观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综合决断。
  总之,对印刷图像阶调再现的评价,若单从印刷品质量检验的角度而言,那就是:测量各色油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测量并计算各色墨层的叠印率;测量印刷网点阶调增大或测量计算印刷K值;检查油墨网点的转印质量;测量并描绘印刷品对原稿的密度层次再现曲线。通过这些客观技术数据测量,再与本部门制定的质量规范标准进行比较,即可确定具体彩色印刷产品的质量等级。
二、色彩再现的评价
  色彩的复制再现,有三种不同的概念:一是物理意义上的色彩再现,要求再现色彩同原稿色彩在每一色点上的光谱分布都完全相同。而印刷品是供视觉观赏的,要求达到物理意义上的同谱色彩再现,是难以实现的,也无多大必要。二是色度学意义上的再现,使印刷再现图像同原稿色彩点在色度上一致或接近,即异谱同色效果,这是现实客观评价色彩再现的量度标准。三是心理意义上的色彩再现。即印刷再现的色彩,在色度上同原稿色彩可能有些差距,但在色彩效果上却可能达到视觉心理的满足,这里加入了主观评价因素。
  由于印刷材料(纸张、油墨等)色度表现特性的欠缺,分色复制手段与器材性能的不完善,以及印刷再现方式本身表现彩色的不足,现实的印刷科学技术,尚不能做到忠实还原原稿或是原景物的所有色彩,即使其可再现的部分,也达不到忠实还原的程度,只能是相对地接近。这就给印刷品色彩再现质量的客观评价带来一定困难。只能从印刷品对原稿或原景物色彩接近程度上,通过色度测量的结果加以比较。在相似与不相似之间,掺入人们对色彩视觉心理要求即心理上的再现程度,才能对印刷品色彩再现作出综合而全面的评价。
  如果就印刷色彩对原稿色彩的再现的接近程度,来设定客观技术衡量尺度标准,应当包括:印刷油墨色彩再现范围的测量检验,印刷灰色平衡再现的测量检验,印刷色彩对原稿色彩绝对再现精度的量度检验,以及相对再现程度的测量计算。
  1.灰平衡再现的测量评价。灰色的印刷再现是决定色彩复制能否准确再现的先决条件。原稿或原景物的中性灰色层次是否在印刷品画面上得到中性灰色的再现,或者制版所依据的三色灰平衡网点比例是否印后也达到了灰平衡再现,对三个原色版的制版网点比例和印刷墨层密度及网点增大数据的控制起决定作用。灰平衡再现,是衡量印刷画面整体色调与评价色彩的主要客观技术标准。
  衡量灰平衡印刷再现,可以用彩色密度计测量印刷品附设的三色中性灰梯尺,或者测量画面中应该是中性灰色层次的三色光密度,以三色光密度相等作为客观技术评价标准。如果用观察来代替评判,需在光源与环境色温十分标准的条件下,用标准的中性灰色块,同印刷画面中的灰色层次进行比较。
  如果原稿的整体色调正确,其中性灰色层次是要作忠实复制与印刷再现的。最好的测量依据是同原稿一块(或者同一比例数据)做分色复制与印刷再现的三色灰梯尺,测量其三色油墨网点压印的各梯级,如能达到三色光密度相等,则其中性灰色再现是准确的。如果有一色光密度偏高,说明整个印刷画面偏向其相反颜色。
  如果印刷版面上不能设置灰平衡梯尺或测试条,而原稿的灰色层次要求忠实复制再现,也可以选取原稿上最接近灰色(不一定是三色光密度等量的中性灰色)的层次,测其三色密度,若其三色光密度不完全相等,可计算出某色光密度超出部分在三色平均密度中占的百分比。然后,再去测量印刷品上同一层次点的三色光密度(两密度计的滤色片参数要一致),同样计算出其偏色密度在三色平均密度中的百分比,同原稿作一比较,即可判定印刷品的灰平衡再现状况。但在印刷成品上,由于有黑版的掩盖,不如测量三色灰梯尺作出的评价更为准确。
  如果原稿本身存在色偏,在复制时作了灰平衡调整,为了检验其调整复制后色彩平衡与灰色平衡再现的准确程度,只能在印刷品画面中,选取原景物应该是中性灰色的层次点,测其三色光密度,按其三色光密度数据误差的多少,判定其次平衡调整复制与再现的准确程度。
  当灰平衡出现误差时,可沿着三色墨层实地密度,三色网点印刷增大、印刷色序、三色墨层叠印效率、中间工序的三色网点演变,以及电子分色加网灰平衡数据等这样的线索和顺序,逐级查找其偏差出在那里。
  2.色彩再现评价。印刷油墨的色度特性和印刷所能达到的墨层密度,制约着印刷画面的显色范围,也制约着印刷再现色彩同原稿色彩的差别或接近程度。要对产品作出较客观的色彩再观评价,需要首先测量其三色油墨的色度特性与印刷墨层密度,并描绘出其所能达到的显色范围。如果其显色范围较大,其印刷画面的色彩,也就有可能接近再现出原稿色彩。如果其显色范围较小,印刷画面色彩同原稿色彩的差距必然较大,色彩再现误差也大。并且,通过显色范围的测试描绘,可预示印刷品上一些典型色彩的再现程度以及叠印颜色效果、光泽度效果等。老实测印刷品墨层颜色存在着差距,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客观衡量评价标准。
图6-17 油墨色域的CIE色度描绘
图6-18 圆形色域图
  测试油墨的显色域,可有下面几种方法,其各有不同的显示特点。
  (1)CIE标准色度表示法:可用分光光度计或色度计,测出三色油墨各自的三刺激值X、Y、Z,换算出色度坐标X、Y并与相对明度Y一起对油墨色彩在CIE色度图中进行标点,可得出其准确的显示域范围,如图6-17中的YRMBCG多边形范围。
  油墨品种的色度性能不同,其显色域也不同。再与色彩片稿颜料的显色域(图中yrmbcg多边形)进行比较,可预示出印刷品再现原稿色彩存在的差距。
  在进行分光光度测量时,许多因素(如基准白度、分光光度计照明、纸张表面性能等)将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在CIE色度图中各标点位置与墨层厚度密切相关,点与点的间距也并不与视感色差相对应。同一标点所代表的油墨亮度可以不同,易产生误解。其数据可以进行色彩的规范,但标绘油墨色彩及色彩差异尚有不足之处。若用经过修订的 CIE1976均匀颜色空间进行标色,可取得符合实际视觉色彩的满意效果。
  这种标色方法,需要使用分光光度计或色度计,仪器和测试均较复杂,计算和标定也不简便,在实际生产中尚不普及应用。
  (2)圆形色域图:圆形色域图如图6-18所示。三原色黄、品红、青和二次间色红、绿、蓝紫,按六等分标于圆周上,等量百分之百的两个原色可混合成三个二次纯色。圆周上的色彩皆为色纯度100%的饱和色,沿半径越向圆心,色彩纯度越低,圆心处为黑色或灰色,色纯度为零。
  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量三原色实地墨层密度及两等量原色墨混合的间色墨层实地密度,得出各自的三色光最高密度值H、中间密度值M、最低密度值L,然后,用公式计算:
  色偏=M-L/H-L×100%
  灰度率=L/H×100%
  将测量计算出的六个纯色Y、M、C、R、G、B的色相偏差和灰度,标在图6-18上,按各色相偏离的方向和偏色百分率,确定其各自在圆周上的圆心角,再从圆周沿半径向圆心按色及度百分率,即可确定六个纯色的色点位置,连接各点,即构成具体印刷油墨的标准显色区域六边形。
  再测量具体印刷品上实地原色墨色和双色实地压印色标,计算其各自色相偏差率和色发度率,也在圆形色域图上标点并连接出显色区域。与该品种油墨和标准显色域比较,如果原色点位置改变,说明印刷操作中附加了影响墨色的不利因素,如果间色点位置改变,说明叠印效果有了变化。同样,不同品种或不同组合系列的三原色油墨,其显色区域也各不相同。
  彩色片稿的颜料和密度计滤色片的色度特性是相同的,圆形色域的圆周就可以代表彩色片稿的标准显色域,那么,在圆形色域图上,具体油墨显色区域六边形以外至圆周间的空白区,即表明油墨所不能还原出的原稿色彩。这些不能忠实还原的色彩,主要在彩色与明度方面,要向可能其接近的色彩作变更再现,并表明其必然存在的误差程度,由此也可对色彩再现作出比较现实的评价。如果为了接近再现原稿上的主要色彩,也可以根据色域图选择油墨。
  (3)原色六角形色域图。CATF六角形色域图无需公式计算,可以直接用油墨的三色光密度进行描点,可简易快捷地初步评价印刷品的单色及叠印色品质,作出及时的质量与操作控制。
  在彩色正六边形中,原色黄、品红、青与间色红、绿、蓝紫六个典型色相依次标于各顶点上,并过中心两个相反色分别对应互补。自中心向顶点有密度增加0.02的刻度线,中心密度为零,油墨色密度越高,其位置点离中心越远,如图6-19所示。
  对原色油墨及两色、三色叠印色点标绘时,可直接利用其各自的三色光密度。比如:黄墨的R、G、B三色光密度分别为0.03、0.05、1.03,可将三色光共同吸收的灰密度值0.03从其它两色密度中减去,则其偏色密度剩0.02,其色彩饱和纯度剩下1.00。然后,可沿其色相轴方向(即色光的相反向),以偏色密度和色纯度密度,按每刻度0.02密度标出色点位置。其余原色墨及叠色墨可依此类推,进行测量标点。可连接出如图6-19中的油墨色相与彩度六边形。
图6-19 原色六角形色域图
  六角形色域图的标绘,可快速评价出印刷品与打样样张以及印刷过程抽样与标准印样的质量差别。当两个印样原色墨色位置不一致时,不论增加或减少了,都说明供墨、水墨平衡及压力有了变化,需要调整。如果三色墨色点位置不变,而间色点位置偏移,表明曾印不良。
  在六角形色域图上,减去了油墨友度数值而无法表示墨色明度,只能评价原色油墨反叠印墨色的色相及纯度。
  (4)原色三角形色域图。GATF减色法三角形色域图,将理想的三原色黄、品红、青标于等边三角形的三顶点,理想的三间色红、绿、蓝紫则位于三原色对边的中点。各自对应互补,如图6-20所示。其坐标也以油墨色相偏差率和灰度率来描定,在此图形上能表现较多的描述色彩的内容。
  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量实际印刷三色油墨标准实地的三色光密度,用色偏公式和灰度公式计算出其各自油墨的色偏百分率和灰度百分率,按照前面圆形色域图的同样方法,在图6-20原色三角色域图中标出三色油墨色点,连成三角形,如△YMC。再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计算出两原色油墨实地叠印出二次间色的色偏差率、灰度率,也在原色三角形内标出三点R、G、B。
图6-20 减色三角形色域图
  根据三原色油墨及叠印二次间色的特点,可以评判出几种印刷情况:
  ①连结两个原色油墨点的直线,代表着其叠印所产生的理想颜色。
  ②两原色油墨实地叠印的色点,若既在两原色墨点的连线上,又在原色三角形该边的垂线上,表明该两色墨的叠印十分理想。
  ③若叠印色点在原色墨点连线上,却不在原色三角形该边的中垂线上,表明叠印色存在色偏。偏向哪一色,说明该色墨叠印过量或油墨透明度不良,或者是另一色墨叠印不足。
  ④若叠印色点位于两原色墨连线之外,表明叠出的间色光泽度有所增加。若位于连线之内,表明由于油墨渗透等原因叠印出的间色光泽度降低。
  3.色彩再现忠实程度的测量评价。对印刷品画面色彩复制再现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复制要以原稿为基础,其色彩再现应忠实于原稿。使用色调标准或者图像主体色彩满意的彩色原稿制版印刷,一般是要求尽量忠实于原稿色彩的。如果只就具体色彩来考察评价印刷品对原稿色彩再现的忠实程度,可用仪器测量原稿与印刷品上同一色彩点的色度量值,计算其色差,以绝对数值来衡量两者色彩的差别程度,可给综合评价印刷色彩再现提供参考依据。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分光光度计或色度计。测量时对原稿和印刷画面同一色彩点,分别测出各自的三刺激值,换算出其各自的色度坐标,在CIE色度图上标出其各自色点位置,两个色点的距离,即表示两个颜色的差别程度。
  为了求得两个颜色之间符合视觉的颜色差异,最好使用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的三维空间概念标色。L表示颜色的米制明度值,a和b表示米制色度值。根据对两个色样测出的三刺激值,换算出各自的色度坐标及明度坐标,从两个色样的色度与明度坐标值差数,可得出其明度差ΔL及色度差Δa、Δb。再用公式:
  ΔE=(ΔL2+Δa2+Δb2>1/2
  计算出两个色样颜色在CIE1976(L*a*b*)均匀颜色空间的总色差值ΔE,就可以精确地表示出两个颜色在三维空间的视觉颜色差别。
  虽然测量和计算颜色差别的方法十分精确,但仪器和测量计算均较复杂。
  第二类是测色色差计。测量不同颜色的色差数据,是一种比较直接、简便、实用的测色手段。
  测色色差计能直接测得颜色样品的三刺激值X、Y、Z和其色度坐标,通过微电脑处理,能直接定量地给出两个颜色样品色差值ΔE,可以精确地表示出两个颜色在三维空间的色差距离及视觉颜色差别。
  色差计还能直观地指示出两个颜色在色相、饱和度及明度上的相差数据,同色差值一样用绝对量表示,比用密度计测量的数值要精确、具体。可以从具体角度指示色彩修正数据,有效地代替人眼功能,弥补了人眼不能一致地记住具体颜色精确数据的缺陷。通过颜色三刺激值的输入,色差计还能给出几种供选择的配色方案。
  色彩复制相对再现的比较评价:由于油墨色度特性的缺陷,以及印刷品反射光再现色彩密度不高的限制,油墨色域图已经表明,不仅一大部分高纯度原彩色不能在印刷品上得到再现,就是其可再现的色彩部分,除去色彩色相能做到忠实复制再现外,其色彩饱和度和明度是难以同时忠实复制再现的。因此,靠测量印刷色彩与原稿色彩的色度量值差和绝对色差量,很难现实地评价印刷色彩复制再现的准确平衡程度和相对再现的优劣程度。因为绝对色差是必然存在的。
  彩色印刷画面,不能完全忠实地还原原稿色彩,要求其接近再现原稿色彩是可行的。即使再现色彩的彩度与明度有些偏离(色相不应偏离)苦其色彩效果能取得视觉心理上的满足,便是好的彩色印刷品。为此,建立一个色彩复制再现的相对比较标准,则能更现实地评价印刷品对原稿色彩复制再现的相对忠实程度。
  相对比较标准的设立,应当以纸张、油墨显色域范围描绘及标准印刷密度为前提条件,据此衡量出分色制版色彩修正与印刷再现综合性平衡的准确程度。
  相对比较标准,可模仿孟塞尔颜色立体标色原理,用单圆锥体模型来进行标色,如图6-21所示。其圆锥体底面,圆周可按图6-21圆形色域图那样划分,表示颜色色相,六等分点分别表示三原色墨Y、M、C及二次色R、G、B。圆半径表示颜色纯度,圆周上的色纯度为100%,圆心为黑色(K),色纯度为0%,灰度为100%。圆锥体的垂直中心轴,表示颜色的“倒明度”百分率,顶点W为白色,倒明度为0,底面圆心K倒明度为100%。
图6-21 单圆锥体颜色模型
  颜色测量计算、标绘与比较衡量步骤如下:
  选取原稿和印刷品画面上要做比较评价的同一色彩层次点,单原色、二次间色或混合复色均可。用彩色透射密度计先测出原稿色彩点的三色光密度,并测出原稿的最高密度D与最低密度D0。比如:某混合蓝灰色点绿光密度为1.2、红光密度为2.0、蓝光密度为0.3,原稿最高密度D为3.0、最低密度D0为0.25。将相应密度值代入色偏公式,求得其色相偏差为:
  色偏=M-L/H-L×100%=1.2-0.3/2.0-0.3×100%≈253%
  代入灰度公式,求得:
  灰度=L/H×100%=0.3/2.0×100%=15%
  该色彩点在原稿阶调中的倒明度为:
  倒明度=H-D0D-D0×100%=2.0-0.25/3.0-0.25×100%≈64%
  这时,即可在图6-21的单圆锥体模型上,按其对青原色的色偏,确定其色相在圆周上的点S0按其灰度值(与色纯度互补)在半径KS上确定点N,其颜色点应在连结明度轴顶点W与N点的斜边WN上。再在明度轴WK上,从上到下按其倒明度百分率确定出点F,作FE∥KS,交斜边WN于E点,此E点即为该原稿色彩点在圆锥体模型中的颜色空间相对位置。
  然后,再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量出印刷品上同一层次色彩点的三色光密度。比如,绿色密度为0.75、红光密度为1.2、蓝紫光密度为0.3。并测出印刷品最高密度为1.86,最低密度为0.06。按上面同样方法计算:
  包偏=M-L/H-L×100%=0.75-0.3/1.2-0.3×100%=50%
  灰度=L/H×100%=0.3/1.2 ×100%=25%
  倒明度=H-D0/D-D0×100%=1.2-0.06/1.86-0.06×100%≈63%
  按同样的方法,在图6-21圆锥体模型上,标出印刷画面色彩点的色相应在半径KS1,取其色灰度率确定N1点,连结斜边MN1。按其倒明度,在明度轴上找出F1点,作F1E1∥KS1,交斜边WN1于E1点,此E1点即为该印刷色彩的颜色空间相对位置。此时,点E与点E1的空间距离,便是该印刷色彩对原稿色彩复制再现的相对误差。若比较两者的单项色度误差,从计算数据之差可知,印刷品色彩比原稿的色相偏青3%,色彩偏亮1%,而色彩纯度则偏低10%。
  这种色彩空间位置的相对性标色方法,虽然远不及孟塞尔颜色立体模型标色准确,但可以通过简易的光密度测量,用百分率来表示色彩复制再现的相对接近性或误差,对评价印刷品对原稿色彩复制再现的相对程度,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般地说,由于纸张、油墨的色度缺陷,印刷再现方式的缺点及复制过程的演变,要求印刷色彩相对忠实地再现原稿色彩,也是比较困难的。但为了达到视觉心理的再现性,对色调标准的原稿,印刷品色彩的色相应当准确,色彩再现平衡才能良好,色相稍有误差即可被视觉分辨。色彩纯度也不宜降低过多,色彩的明度,在高光调可以略有提高,中暗调色色彩明度则直略低而不宜提高。这样,可使印刷画面的色调明朗,主体色彩厚实,阶调立体强烈,虽然不忠实于原稿,但能达到人们视觉心理上的满足。
  当原稿色调不正常时,需要作色彩与灰度平衡调整的分色复制,或者是客户要求改变色彩复制再现的印刷品,就不能以原稿色彩作标准来评价印刷色彩再现了。偏色原稿需要预先用补偿色片进行补偿观测,若能补偿到十分理想的色彩效果,这时的色彩便可以作为对调整复制印刷再现色彩进行测量评价的比较依据。要做色彩改动复制的原稿,应当以色彩改动所参照的色谱色块或色样要求为依据,做印刷品色彩的比较评价。同时,对印刷品色彩再现的整体比例关系,应当考虑人们对自然色彩的印象观念,按照色彩的特性、对比调和、透视虚实、配合原则等色彩艺术变化规律,进行全面评价。
三、清晰度再现的评价
  彩色印刷品的清晰度,是图像复制再现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除去为表现影像的特殊意境外,每个画面总应该有一部分层次(主体或背景)是清晰的。
  对印刷画面清晰度的评价,也有三个方面的相关内容:
  其一,图像层次轮廓的实度。首先要有原稿层次边界的实度(即锐度)作基础。同时,也取决于制版光学器件像差的大小、电子分色分析与记录扫描点的粗细以及四色图像套合的准确程度。在复制再现的全过程中,图像层次边界的过渡宽度,是要逐步加宽的,尤其是放大复制。层次边界实度是不能再复原的。印刷品层次边界的清晰度,只是看上去是被分色复制强调了。
  其二,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明晰度,即细微反差。如果相邻层次的密度差别大,则视觉感受是明晰的,反之,密度差别小,则层次次平,视觉不易辨别。细微层次反差主要由原稿层次级差决定,也受阶调层次复制压缩与层次调整分配所制约。可以在分色复制时进行层次边界反差强调,对层次边界视觉反差造成提高的假象,而细微层次的反差可以得到实质性的加强。
  其三,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的分辨力,也就是其细微层次的微细程度,是表现客观景物组成物质的本质面貌的,即所谓质感。印刷品是以原稿图像细微层次的分辨力为基础的,但要受制版光学器件的解像力、放大信率、网线粗细和四色版套合的影响而受到损害。经过制版印刷过程,不能复原原稿层次的细微程度。
  在分色制版时,要采取虚光蒙版及电子效应等措施,给图像层次边界增加“边饰”,借以强调图像层次复制的视觉清晰度。
  给复制图像层次边界增加的“边饰”,包括其宽度大小和峰值高低所产生的两项视觉效果。峰值正负密度的高低,对视觉是非线性传递的,只增强视觉的马赫带效果,却不易被视觉分解。“边饰”宽度的大小,对视觉是线性传递,过大(尤其在层次边界亮侧)则被视觉明显分辨出来,产生生硬的浮雕感;过小,不利于产生视觉的马赫带效果。只有在“边饰”宽度和峰值高低恰当的配合下,才能产生明显而又不被分辨出来的视觉马赫带效果,并同时增强了细微层次反差和细微层次解像力的视觉假象。因此,层次边界“边饰”所产生视觉马赫带效果的好坏,便是衡量层次清晰度复制强调质量的标准。由于视觉的马赫带效果和分辨能力,是以一定的视觉生理物理量为基础的,而且基本上也是普遍一致的。所以,通过视觉对印刷品画面和原稿的观察对比,作层次清晰复制的评判,也是直接而简便的客观评价。这种观察,应将印刷品放在合适的照明下并以合适的视距进行。
  如果要设立客观技术测量标准,只需将视觉生理的物理量换算成数据尺度就可以了。人眼的最高分辨能力是1′视角,明显分辨力为2′视角。那么,层次边界“边饰”的单侧宽度,应在1′至2′视角之间,才能既产生视觉马赫带效果,而又不会有浮雕感。以25cm的标准现距为例,网线为601/cm的画面,“边饰”的单侧宽度应在0.5个至1个网点之间。大幅画面,视距放远,还可按比例加宽。
  衡量印刷画面细微层次解像力,也应达到2′视角,视觉才可明显分辨出其层次的存在,若小于1′视角,视觉不能分辨,再精细也会失去观察意义。印刷品的网线粗细,就是根据1′视角画面幅度大小来确定的。如果要测量印刷品对原稿层次解像力的损失程度,可用不同宽度的微线条,随同原稿一起复制印刷,再用仪器测量印刷线条的锐度与解像力值,便可得知其在复制过程中的损失与还原程度。
  评价细微层次反差,需在标准的亮度条件下,对亮光部层次人眼能分辨出很小的密度变化,可达0.01的密度差别;对暗部层次,密度差别0.05也不易觉察。通过这个视觉生理物理量、结合层次复制强凋的再分配,并以原稿细微层次反差为比较基础,便是评价细微层次反差强调效果的客观技术衡量标准。
四、彩印产品表观质量的评价
  印刷画面的表现质量,诸如平服细腻性、颗粒性、不均匀程度、套印误差及光泽度等,虽然不是彩色图像的主要复制再现质量指标,但却影响着印刷品的外观。
  印刷画面的平服细腻性、颗粒性、龟纹、斑点及不均匀程度等,会影响图像清晰度的正常再现,是能直接被视觉直观觉察的。平服细腻性与颗粒性,主要由原稿的颗粒细腻程度所决定,也受放大倍率和细微强调起始作用值(颗粒性强弱调节)的制约。细微强调起始值调节恰当,颗粒性可以有所改善,但影响层次清晰度的强调效果。手工修版,也可以减弱颗粒性,增加平服细腻性,但容易留下手工修补痕迹,一般不会得到完美的效果。加网图片的点形、网点均匀性及印刷网点质量,影响印刷画面的平服性。印刷网点质量不佳或不均匀,会破坏其平服细腻性。龟纹是由于网线角度不正确所致,人物画面的品红版、风景画面的青版、国画的黑版要使用45°的网线角度。这些表面质量,可以通过对其反射密度扫描放大或显微密度测量进行检验,能设立客观的技术测量标准。但一般多是借助视觉来作直观评价,既客观又简便。
  彩色印刷品的多色套印误差,直接影响图像清晰度的再现。以601/cm的网线为例,一般套印误差三分之一个网点,在标准视距下,虽然不到1′视角,由于网点色彩的区别,也会被视觉发现,就要影响图像的清晰度。一般应控制各色套印误差在0.03mm以下。
  印刷品的光泽性,可以增强画面色彩明快与阶调层次反差明暗立体的表现力,它受纸张、油墨的性能及操作工艺的制约。光泽性要和印刷品的用途相结合,如图画、古画要求无光泽,而装饰画(如挂历、明信片等)则要求高光泽,这才有实际意义。可以用光泽仪测量深调网点(最好是实地)墨层的光泽度,进行评价。也可以从原色三角形色域图中的叠印墨层标点位置,预示墨层的光泽度。一般多是将彩色印刷画面放在慢射光照条件下,进行直观比较评价。
  印刷品有条杠、蹭脏、透背、渗墨、透印等,属非正常产品,是由操作故障所致,影响印刷品的整洁。虽然也可以设立客观技术衡量标准,但目测即可直观评价其优劣。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关注过以下新闻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
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
18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
资讯Elet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刷品生产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