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重1.56小型客车核载多少人1.825吨拉2吨超载吧总质量3.495吨

位置:&>&&>&&>&&>&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822.8亿元(初算),比上年增长21.6%;工业增加值为1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煤炭、钢铁、电力、水泥、有色金属、铁合金等产品产量增加20.6%~59.5%。资源、物资消耗量以及污染物产生量也同样继续增加,使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方面积极协调和共同努力,全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取得较好成绩。
  “十五”期间,我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扎实进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绿化覆盖率、清洁能源使用率、垃圾无害化处置率污水处理率普遍提高。污染源治理取得成绩,全区工业主要污染物的去除量,以及固废综合利用量、处置量持续增加,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所减少。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有所好转:各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好转,至2005年,有92.3%的城市空气质量为良好或较好;地表水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基本稳定;城市噪声污染减轻,声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辐射环境安全处于受控状态;草原、森林的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均取得好成绩。
  但同时环境统计和环境监测结果也表明:我区的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十五”期间呈快速增加趋势;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为突出;部分城市地下水存在超标情况;多数监测河流、湖库水质超标;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目前的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一、 城市环境状况
  至2005年底,全区设市城市20个,城市人口640.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0.89万人。城市面积11904.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824.4平方公里。
2005年,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满洲里、乌兰浩特、通辽(科尔沁区)、赤峰、锡林浩特、二连浩特、乌兰察布(集宁区)、鄂尔多斯(东胜区)、巴彦淖尔(临河区)、乌海13个城市以及巴彦浩特镇的环境监测结果显示:
  1. 环境空气
  空气质量综合评价 2005年,我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总体为较好,其中: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通辽、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满洲里、二连浩特8个城市为良好;包头、赤峰、巴彦淖尔、巴彦浩特4个城市为较好;乌海市为中度污染。空气质量良好和较好的城市比例由“九五”末期(2000年)的33.3%,提高到92.3%,提高59个百分点,各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注:乌兰浩特市因监测点位调整,二连浩特市、巴彦浩特镇因缺少2000年数据,不参与空气质量年际评价比较。
  空气污染物
  2005年,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负荷为:颗粒物61%、二氧化硫23%、二氧化氮16%,首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二氧化硫 2005年,全区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42毫克/立方米,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限值内。各城市年平均浓度在0.002~0.130毫克/立方米之间,其中超标城市3个,占21.4%,分别是包头市超0.2倍、赤峰市超0.4倍、乌海市超1.2倍;达标城市占78.6%,达标城市比例较“九五”末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减轻。
  二氧化氮 各城市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在0.008~0.041毫克/立方米之间,平均0.024毫克/立方米,均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08毫克/立方米)限值内;“十五”期间各城市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无明显变化。
  总悬浮颗粒物 2005年进行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城市有6个,年平均浓度0.26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20毫克/立方米)0.34倍。各城市的年平均浓度在0.071~0.389毫克/立方米之间,其中二连浩特市不超标,其他5个城市的超标倍数是:通辽0.95倍、呼和浩特0.82倍、巴彦浩特0.78倍、锡林浩特0.12倍、乌兰察布0.02倍。同“九五”末期(2000年)比较,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和乌兰察布市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16%~46%,污染明显减轻。
  可吸入颗粒物 监测城市10个,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0.120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0毫克/立方米)0.20倍。各城市的年平均浓度在0.062~0.204毫克/立方米之间,其中呼和浩特、呼伦贝尔、满洲里和鄂尔多斯4个城市达标,占统计城市的40%,其他6个城市的超标倍数是:乌海1.0倍、巴彦淖尔0.8倍、乌兰浩特0.4倍、包头0.4倍、通辽0.2倍、赤峰市0.2倍。“十五”期间,各可比城市(满洲里除外)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不同程度下降,污染有所减轻。
  降尘 2005年监测城市7个,平均降尘量为29.0吨/平方公里·月,各城市的平均降尘量在6.5~50.7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赤峰和呼和浩特市降尘量较低,包头和乌海市降尘量较高。超标城市为乌海、乌兰察布和包头市(标准为清洁对照点值加7吨/平方公里·月)。同2001年相比,除乌海市降尘量上升,其他6个城市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
  氟化物 氟化物是包头市的特征污染物,2005年包头市氟化物的平均浓度为2.66微克/平方分米· 日,在标准限值之内(5.0微克/平方分米·日),是近十几年的最低浓度水平,包头市的空气氟化物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2. 酸雨
  2005年,我区降水酸雨检出率为零。进行降水酸雨监测的城市有13个,有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牙克石、扎兰屯和丰镇市。降水样品酸度测值(pH)在5.65~8.42之间,均未检出酸雨(pH≤5.6为酸雨)。“十五”期间,仅包头市在2001年有两个降水样品pH值小于5.6,为酸雨样品,其他城市均未检出酸雨。
  3. 地下水
  2005年,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的城市有4个,有呼和浩特、赤峰、鄂尔多斯和乌海市,各城市的地下水均有水质超标情况。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和总大肠菌群,分别为天然本底偏高和生活污水排放渗漏所致。“十五”期间,上述4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
  4. 饮用水水源地
  2005年,监测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城市有13个: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满洲里、乌兰浩特、通辽、赤峰、锡林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市和巴彦浩特镇,其中,包头和呼伦贝尔市监测的水源地为地表水,其他城市为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为良好)的城市有7个,占53.8%,有呼和浩特、包头(6~12月水质达标)、赤峰、乌兰察布、锡林浩特、满洲里和巴彦浩特;呼伦贝尔、乌兰浩特、通辽、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6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地下水源超标项目主要有氨氮和总硬度,为污水超标排放渗漏所致;包头(前5个月)地表水源的超标项目主要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为工业和生活废水经支流排入黄河所致;呼伦贝尔地表水源超标指标主要有铁、锰,为天然本底偏高所致。“十五”期间,上述13个城市的饮用水源水质基本稳定。
  5. 声环境
  道路交通噪声 14个主要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测值在61.0~71.9分贝之间,平均68.6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总体为较好水平,其中级别为好的城市有6个,占43%,有包头、赤峰、满洲里、二连浩特、锡林浩特和巴彦淖尔市;为较好的城市有6个,占43%,有呼和浩特、乌海、通辽、乌兰浩特、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浩特镇;为轻度污染的城市有鄂尔多斯市和呼伦贝尔市,占14%。监测路段总长510.7千米,其中163.9千米超过70分贝标准,路段超标率为32.1%,比“九五”末期降低28个百分点,全区交通噪声污染呈减轻趋势。
  区域环境噪声 全区14个主要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测值在41.7~56.0分贝之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5分贝,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其中巴彦浩特镇区域声环境质量级别为好,占统计城市数的7%;包头市、通辽市为轻度污染,占14%;其它11个城市为较好,占 79%。“十五”期间,我区多数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且总体保持在较好水平。
  城市噪声源构成,生活噪声占61%,是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其次是交通噪声和工业噪声,分别占22%和11%。
  6. 辐射环境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放射性伴生矿物资源利用的主要分布地区,因而包头市是我区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区域。长期以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包头市的辐射环境安全总的形势是好的,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变化幅度内,电磁辐射强度在标准限值以内,辐射环境安全基本处于受控状态。   
  (1)环境放射性水平
  空气环境 “十五”期间,包头市区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测值在55~124nGy/h之间,与“九五”测值范围(58~219nGy/h)处同一水平,未见异常。与《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1984年)包头市城区和郊区环境调查值相比,均在正常波动范围。氡 土气 子体α潜能值“十五”期间的平均值分别是16.9nJ/m3和13.4 nJ/m3,,均低于“九五”期间平均测值。土气 子体与氡子体的历年均值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导出限值之内。 包头市区2005年大气降尘总放射性平均水平比2004年略低。
  水体环境 “十五”期间,黄河内蒙古段铀、钍、镭核素变化幅度不大,总α放射性比活度有部分超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最大超标值为2003年画匠营子断面测值,超标3倍,但2004年和2005年有下降趋势,2005年所测5个断面水中总α放射性比活度全部达标。五年中对超标水做进一步核素测定分析,总剂量估算均小于0.1mSv/a,黄河水经处理属可饮用范围;包头市自来水经过多年的监测未发现有超标情况。
  土壤 包头放射性废物库周围土壤的核素分析结果均在1984年包头市本底调查值范围之内,总α、总β比活度监测结果均在废物库历年监测值范围之内。说明包头放射性废物库周围环境土壤未受到放射性污染。
  (2)环境电磁辐射水平
  包头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综合场强“十五”期间有升高趋势,由2000年的0.16V/m增至2005年的0.70V/m,但仍在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公众照射限值(12V/m)内,电磁辐射环境仍属良好。
  7.生活垃圾
  2005年,全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329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2.7%,无害化处理率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环保投资持续增加,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均有所提高,其它环境建设指标也稳步上升。全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当年完成投资额838941万元,其中:污水处理工程建设202891万元、燃气工程建设45135万元、供热工程建设194282万元、园林绿化177009万元、垃圾处理工程建设20338万元、其他防治工程建设199286万元。至2005年底,我区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0座,污水处理能力81.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3.7%,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人均生活用水量129.9升/日,用水普及率83.9%,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68.2%,比上年高5.4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112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78平方米,比上年人均多0.81平方米。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十五”期间,全区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稳步上升,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措施:至2005年底,全区建有烟尘控制区66个,控制区面积619.8平方公里;建有高污染燃料禁烧区9个,面积66.3平方公里;城区清洁能源使用量(标准煤)658.4万吨,占城区用能总量(标准煤)的16.7%。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等城市相继开展了以推广清洁能源,整治餐饮等服务行业污染为主题的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大力推广使用燃油、燃气、电能和太阳能等清洁燃料,对小型原煤散烧锅炉、茶浴炉拆并改造,控制了低架源污染物排放,城市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乌海市采取严格执行限期治理制度、不断加强环境管理、开展行业性环境治理整顿、加大城区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等六项举措,下大力气改善全市空气质量,2005年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中度污染,与近些年的重度或极重度污染相比,污染明显减轻。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至2005年底,全区建成噪声达标区83个,达标区面积425.4平方公里;12个盟市政府所在城市继续开展创建安静居住小区活动;中高考期间,各主要城市加强了噪声源监管力度,及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为考生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生活和考试环境;各地通过严肃查处噪声扰民事件,控制建筑工地噪声,严禁夜间施工,控制娱乐性场所噪声污染,对机动车辆禁鸣等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噪声污染。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2005年进行了城市饮用水源地专项检查和整治,检查完成后,各盟市、旗县均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对保护区进行专项检查。经检查,各地的饮用水水质良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处置措施,其中:巴彦淖尔市两家造纸厂停止向黄河排放废水,并被要求采取措施,根治废水污染;包头市对影响黄河饮用水源的13家企业要求限期治理,2005年黄河包头段的水质明显好转。
强化核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 2005年,环境保护部门继续清查用源单位,强化放射源进口、购买和转移的管理,保证了放射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加大废放射源收贮力度,收贮废源179枚,全区废放射源收贮率达98.9%;协助和监管多家自治区境内的核工业企业单位安全处置放射性废物;在社会全面开展了电磁环境污染源申报登记工作,对电磁辐射污染加强了管理。目前我区的核与电磁辐射环境是安全的。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状况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在全区形成共识,各地在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先后展开,其中乌海市的循环经济规划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进入实施阶段;乌斯泰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构筑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循环经济园区的雏形;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包头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乌兰水泥厂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已在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道工序之间循环利用资源的格局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环保效益,目前上述3个企业和1个工业园区已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年内,呼伦贝尔根河市获“2005年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称号;额尔古纳市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全生态城市”奖。
  二、水环境状况
  年,全区监测河流66条、湖泊8个,水库9座,其中,国控和省控环境监测网重点监测的河流有29条、湖泊5个、水库3座,涉及黄河、西辽河、额尔古纳河、嫩江、海滦河5个水系和内流河。公报内容报告的是重点监测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
  全区重点监测的河流中,约二分之一的河流水质为良好或轻度污染,二分之一为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湖泊水质多为重度污染;水库为轻度污染。 “十五”期间,有55.2%的河流水质好转或趋于稳定,44.8%的河流水质有所下降;62.5%的湖泊、水库水质趋于稳定,37.5%的湖、库水质有所下降。
  (一)河流
  河流水质类别 以GB《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评价(以下相同),全区重点监测的河流中,水质达标的监测断面约占1/5,超标断面占4/5。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1. 黄河水系
  干流 2005年,黄河内蒙古段入境河段水质为劣Ⅴ类(氨氮超Ⅴ类)重度污染,中段以Ⅲ类为主水质良好,出境段水质Ⅳ类为轻度污染,总体评价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和石油类,超标0.20~4.82倍。“十五”期间,黄河入境段水质呈变差趋势,中段无明显变化,出境段水质好转。
  支流 重点监测巴彦淖尔区间总排干,包头区间昆都仑河、四道沙河、西河、东河,呼和浩特区间大黑河、小黑河、浑河,共8条支流,除浑河水质良好外,其它河流均为重度污染,污染最重的是包头区间的四道沙河、西河和东河。黄河支流的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挥发酚。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的大量排入,是这些河流被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十五”期间,黄河支流水质虽仍以重度污染为主,但经过治理,5项主要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下降了12%~64%,污染程度减轻。
  2.西辽河水系
  干流 2005年,干流为Ⅳ、Ⅴ类水质,属轻度污染,主要超标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支流 重点监测老哈河、西拉沐伦河、新开河、英金河、阴河5条支流,支流水质以Ⅳ类为主,属轻度污染,主要超标污染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超标0.02~2.41倍。
  “十五”期间,西辽河干流水质呈变差趋势,支流水质趋于稳定。
  3.额尔古纳河水系
  干流(监测上游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4倍,水质为Ⅳ类属轻度污染。
  支流 重点监测海拉尔河、伊敏河、免渡河、克鲁伦河4条支流,水质以Ⅳ、Ⅴ类为主,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超标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1~2.4倍。
  “十五”期间,额尔古纳河干流水质变化不明显,支流水质略变差。
  4.嫩江水系
  重点监测雅鲁河、洮儿河、霍林河、归流河4条支流,水质达标的断面占33%, 超标断面为Ⅳ类水质,占67%,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超标污染指标是石油类,超标0.4~1.4倍。“十五”期间,嫩江支流水质略变差。
  5.海滦河水系
  监测滦河和永定河支流。
  滦河 滦河水质达标,为良好,同上年相比,水质类别由Ⅳ类转为Ⅲ类,水质好转。
  永定河支流 监测支流饮马河和黑河。2005年,饮马河水质达标,为良好;黑河水质劣Ⅴ类为重度污染,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超标3.2倍。同上年相比,饮马河水质类别由Ⅳ类转为Ⅲ类,水质好转,黑河水质类别由Ⅳ类转为劣Ⅴ类,水质明显变差。
  6.内流河
  监测锡林河与额济纳河。锡林河水质Ⅴ类,中度污染,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88倍,同上年相比,水质类别由劣Ⅴ类转为Ⅴ类,水质好转;额济纳河水质劣Ⅴ类,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88~2.85倍。同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近些年,额济纳河每年大部分时间无水,一般在黑河向其调水时有水,此期间河水流速快,较浑浊,水质较差,对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十五”期间,全区河流水污染仍然表现以有机污染物为主的特征,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是超标普遍的有机综合污染指标,说明我区河流污染仍主要来自沿岸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面源污染;石油类和氨氮超标是沿岸工业废水的大量排入所致;从污染物特征来看,全区河流污染主要是受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除与人为污染有关外,还与河流径流量减少有关,如气候干旱少雨及大量农田灌溉、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增多等因素。
  (二)湖泊、水库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监测5个湖泊、3座水库。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湖、乌梁素海、岱海和黄旗海,水库有红山水库、莫力庙水库和察尔森水库。其中,达赉湖为国控网监测湖泊,其它湖、库为省控。
  湖泊 5个湖泊中,岱海水质Ⅴ类属中度污染,其它湖泊水质均劣Ⅴ类属重度污染。监测指标高锰酸盐指数(或化学需氧量)、pH、总磷、总氮、氯化物、氟化物普遍超标,多数湖泊呈现富营养化,部分湖泊盐量偏高,偏碱性。湖泊污染程度排序(污染指数排序)为:乌梁素海(3.28)>黄旗海(2.47)>达里诺尔湖(1.70)>达赉湖(0.87)>岱海(0.77)。
  水库 3座水库的水质均为Ⅳ类,属轻度污染。监测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普遍超标。
  “十五”期间,达里诺尔湖、岱海、莫力庙水库水质略变差,达赉湖、乌梁素海、黄旗海、察尔森水库、红山水库水质变化趋势不明显。
  影响我区湖、库水质的主要原因,一是多数湖、库的注入水量多年来呈减少趋势,降低了湖、库的自净能力,同时使得水体pH、矿化度等指标值上升,影响水质;二是因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汇入,使部分湖、库的进水水质变差;三是部分湖、库周围存在面源污染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污染;也对湖库水质有所影响;四是部分湖、库化学组份天然本底偏高。
  (三)废水排放状况
  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与“九五”末期(2000年)比较,增加21.8%。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12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6%和44.4%。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7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14.2万吨,占总量的47.9%,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5.5万吨,占总量的52.1%;同“九五”末期相比, COD排放量增加15.6%。
  同“九五”末期相比,工业废水中主要有毒物的排放量有所减少,其中,汞、镉、六价铬、砷、氰化物的排放量减少19.5%~80.0%;铅的排放量增加22.3%。
  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中COD去除量26.88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19.6倍;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6.6%,增加1.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3.7%,增加14.0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2005年,对产生水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3967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508家。
  污染治理投入 全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44752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15912万元, 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投资28840万元,至2005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745套,废水处理能力234万吨/日。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十五”期间,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对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情况执法检查,对于不能完成治污任务的污染企业要求实施关停治理,对各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起到明显效果。其中扎兰屯玖龙兴安纸业(嫩江流域重点挂牌督办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后,该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对污水进行治理,使化学需氧量浓度降低了70%,并实现了达标排放;海拉尔晨鸣纸业公司(额尔古纳河流域重点挂牌督办企业)继启动了碱回收设施后,2004年9月投资1800万元的终端水处理工程竣工投入运营,并通过验收,处理后的终端水实现了达标排放;2004年9月对沿黄河51家排污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对在规定时限内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目前各有关企业污染治理进展顺利,预计到2006年底能够完成治理项目。“西辽河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规划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共48项,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行的项目19个,其中3个为污水处理厂,16个为污染源治理项目,共完成投资额6.66亿元;在建项目13个,9个为污水处理厂,4个为污染源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额2.75亿元;未动工项目16个,其中污水处理厂6个,工业废水治理工程10个,拟于2006年动工,并计划于“十一五”期间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已见成效,“十五”期间,在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区废水和废水中COD排放量的增幅控制在22%以内,使河流、湖库水质基本趋于稳定。
  三、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2005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1.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129.6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9.0%和11.0%;烟尘排放量77.8万吨,增加0.61倍,其中工业排放量60.3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7.5%和22.5%;工业粉尘排放量45.6万吨,增加1.59倍。
  2005年,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75.1%、烟尘排放达标率63.4%、粉尘排放达标率24.2%,分别比“十五”初期(2001年)低5.8、19.3、34.3个百分点。分析排放达标率降低的原因,“九五” 后期,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 工作力度很大,到2001年,污染治理效果非常明显,各项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均较高。进入“十五”后,我区工业发展加速,这期间,部分老污染企业出现污染反弹,部分地区出现大批小型高载能企业,这些企业污染治理水平通常很低,新上的较大项目中也存在少数企业忽视环境保护,执行“三同时”比较差的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因此有所下降。
  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量20.0万吨,比 “九五”末期增加0.9倍;烟尘去除量1093万吨,增加1.4倍; 工业粉尘去除量123.1万吨,增加1.1倍。“十五”期间,我区工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煤、电和高载能工业的发展更快,使得工业煤炭消费量大幅增加。2005年,环境统计汇总企业的煤炭消费量为13591万吨,较“九五”末期增加了2.3倍,污染物产生量也相应增加,虽然通过治理污染物去除量有较大增幅,但我区目前在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上的投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的速度,还不能完全有效遏制排放量的增加,工业废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措施与行动
  污染治理投入 2005年,全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当年完成投资额94287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23578万元, 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气的投资额70709万元。至2005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3521套,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3914万标立方米/时,较“十五”初期提高1.0倍。
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年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自治区工业办、监察厅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对晋陕蒙宁有关地区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工作要求的紧急通知》,各地积极行动,共出动500多人次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完成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认定工作。经过清理整治,有两家电石企业全面达到环保治理要求,有90家电石企业和119家铁合金企业已经建成环保设施,其中有组织排放部分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在进一步完善生产设施,使无组织排放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经环保全面验收合格后可恢复生产;对23家产量大于20万吨小于60万吨的焦化企业采取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的经济手段促使其限期淘汰;关停取缔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企业148家。
  四、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产生、处理、排放状况
  200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分别占总量的32.9%、28.7%和16.4%,合计为78.0%。全区工业固废排放量62.5万吨,排放率0.8%;固废综合利用率40.1%、贮存率50.2%、处置率8.9%。与“九五”末期相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增加19.2个百分点,排放率减少2.6个百分点。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2005年,对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1447家。
  污染治理投入 全区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完成本年投资额12328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8816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固废的投资额3512万元。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 为防范危险废物污染,2005年,在危险固体废物管理方面,完成了全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普查工作,根据《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我区将建设两个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十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扩建包头放射性废物库,目前13个建设项目,全部立项,完成了可行性研究;为形成有效的、良性的危险废物处置机制,年内,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危险废物处置收费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关于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废物的管理,对5家申请进口废物企业进行了环保审核,有效杜绝了危险废物向我区的转移。
五、生态环境保护
  “十五”期间,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整体有所遏制,局部地区有所好转”的局面。
  生态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相继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八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区90%以上的旗县,极大地促进了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由年的平均0.87%,降至2004年的-0.25%,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二是沙地生态状况实现了向良性方向转化,五大沙地林草植被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三是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漠周边均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阻止了沙漠前移。四是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根据2003年的清查,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4.8%提高至了17.6%。
  草原建设与保护 “十五”期间,全区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持续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草原建设总规模达644.6万公顷,同上年相比,增加13.1%。其中:草原围栏322.5万公顷,人工种草88.3万公顷,改良草场41.3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08.4万公顷,飞播牧草10.1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27.1万公顷。增草是草原建设的主要内容,饲草料充足能够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有利于草场休养生息恢复植被;2005年,全区青贮饲料达30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41.0%,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163.0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1.1%,其中禁牧面积1377.1万公顷,休牧面积2785.9万公顷。调查结果显示,禁牧休牧的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产草量增加20%以上。防治鼠害192.1万公顷,占应防治面积的43.7%,防治效果达96%以上;防治虫害95.5万公顷,防治效果达90%以上。
  营林 2005年,全区当年造林面积合计38.38万公顷,其中退耕造林面积14.40万公顷;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面积28.32万公顷,飞播造林面积10.06万公顷;按造林用途分:用材林0.89万公顷,经济林0.17万公顷,防护林37.32万公顷。迹地更新面积3.21万公顷,其中人工更新面积1.43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98.50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29.41万公顷。零星植树3159万株。育苗面积0.83万公顷,其中本年新育0.49万公顷。当年苗木产量208564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9.45万公顷。成林抚育面积71.74万公顷。
  耕地 年内耕地增加38.50万公顷,其中:新开荒地5.13万公顷,园地改为耕地13.66万公顷。年内减少耕地14.46万公顷,其中:国家基建占地0.34万公顷,其它基建占地0.46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占地12.36万公顷,耕地改为园地0.08万公顷。年末耕地总资源735.51万公顷,比年初增加3.4%,其中:常用耕地面积639.87万公顷、临时性耕地95.64万公顷。常用耕地中水田和水浇地分别占1.4%和39.0%。农用化肥施用量116.72万吨,比上年增加11.8%,其中:氮肥60.45万吨、磷肥20.47万吨、钾肥9.20万吨、复合肥26.60万吨。农药使用量1.48万吨,比上年增加28.6%。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03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3.18万吨,地膜覆盖面积57.1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9%。
  水土流失治理 年,全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1万公顷,其中,水平梯田22万公顷,沟坝地6.4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68万公顷,人工种草55万公顷。黄土高原新建骨干工程211个,修建中、小型淤地坝3732座。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从坡面到沟壑,从支沟到干沟,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相配合,有效地拦截了治理区内的径流和泥沙,改善了生态和生产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治理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自然保护区 “十五”期间,大力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抢救性地新建了9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较2000年增加82.1%,截至2005年底,全区已建各级自然保护区188个,面积达1424万公顷,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12.0%,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面积342万公顷;自治区级53个,面积755万公顷;盟市级28个,面积30万公顷;旗县级87个,面积298万公顷。全区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0%的高等植物群落,30%的天然林,40%的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和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保护区 全区已建成生态示范区32个,其中国家级13个(其中:正式批准的4个,试点9个),自治区级19个,总面积3951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33.4%。全区已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2个(试点2个),总面积1539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13.0%。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就总体而言,我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区大部分区域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态系统潜在的脆弱性,极易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局部的生态状况仍很脆弱,还很不稳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是:(1)植被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偏低,沙害尚未根本遏制,草原退化面积已占70%,亟待恢复和重建,荒漠化土地也有待加速治理;(2)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投入,但就我区而言,重点工程任务与需治理的面积仍然很大,生态投入还远远不足;(3)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一些地区还未得到根本解决,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违禁放牧、超载过牧现象依然严重等;(4)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矿山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逐年增加,项目区生态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恢复植被任务艰巨;(5)旅游开发区的旅游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承受压力增大,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三废”污染问题显露; (6)全区仍有土壤侵蚀面积74.48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3.0%。因此,我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六、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气温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气温在-3.9(图里河)~9.8℃(中泉子、吉兰太)之间,同常年比,年平均气温正常到偏高1℃。春季气温波动较大,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异常偏高,中、西部个别地区出现高温天气,并创历史极高,秋季气温偏高。
  降水 年总降水量在14(拐子湖)~684毫米(扎赉特旗)之间。与常年相比,西部、中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偏少,仅兴安盟北部、通辽市南部、赤峰市南部及阿拉善盟南部偏多,特别是夏季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
  气候对生态的影响 受气候条件影响,2005年我区中西部及东部偏南地区出现干旱,树木、牧草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白灾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我区呼伦贝尔市北部、兴安盟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白灾。
  扬沙、沙尘暴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沙尘天气过程仍然主要出现在春季,出现次数为15次,与前三年比偏多。
  暴雨、洪涝、冰雹 夏季,我区通辽、赤峰、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雹灾害袭击,其中通辽、赤峰、兴安盟受灾较重。
  干旱 初春我区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出现干旱,其中西部地区、中部偏北地区、东部区除呼伦贝尔部分地区外,降水均不足5毫米。初夏中西部地区降雨偏少到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旱情加剧。秋季阿盟大部、锡盟西、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赤峰市西北部降水异常偏少出现旱情。
  病虫害、鼠害 年内锡盟、呼和浩特市等地发生程度不同的虫害,锡盟等地发生鼠害。
  高温 6月我区中西部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3℃;7月初中西部地区、7月中全区大部分地区再次出现持续高温天气,7月13~17日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35~43℃,高温天气加速地表水分蒸发,使中西部地区旱情加重。
  七、环境保护工作专栏
  专项行动 根据国办发[2005]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关于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具体要求,在自治区和各盟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全区各盟市出动环境执法人员9809人次,检查企业4074家,不同程度查处523家环境违法企业,对群众反复投诉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律由当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挂牌督办,逐一解决;对各地区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制定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查处清理;检查了各地城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治理情况,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对环保专项行动开展两年以来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整治情况进行全面复查;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炼焦、铁合金等行业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对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污染源整治情况进行清查督办。此次专项行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环境法制 当年实施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有1779起,处罚金额912.6万元;当年结案的环境行政诉讼案5件,环保局胜诉5件,诉讼案件标的金额总数202.1万元。共办理完成有关环保的人大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298件,办结率97.7%。当年发布的环境保护政府规章有1项,即《呼和浩特市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
  污染控制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全区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99.85亿元,比上年增加33.54亿元,增加50.6%。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15.95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83.89亿元。全区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993项;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825家。全区设立建设项目3049项,其中,项目审批管理权限为省级的133项、地市级635项、县级2281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项目数2937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际执行率为:省级项目100%、地市级项目99.5%、县级项目95.2%。2005年,建成投产项目2429项,其中应执行“三同时”的建成投产项目有2278项,实际执行率98.5%,执行合格率80.2%。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的项目总投资额226.3亿元。
  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年内, 1个科研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6个科研项目在自治区科技厅或自治区环保局立项。为使各行业的环境管理与国际接轨,继续积极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技术咨询和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咨询工作,推进清洁生产。全区现有环保产业单位65个,职工2054人,2005年完成产值4957万元。
  环境监测 2005年度,全区各级环境监测站提供水环境、空气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沙尘暴监测、污染源监测数据20余万。目前已实现向社会发布大气和水体环境质量。公众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内蒙古环境保护局网页)获得我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区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和周报、重点流域水质周报和月报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为科学、规范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年内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分类系统”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指标”的制定。2005年,我区全面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力求通过生态环境监测,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角度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各级政府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决策依据。
  机构、人员 为强化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十五”期间我区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得到加强。目前,12个盟市在机构改革中均单独设立环境保护局,101个旗县区政府编制序列单独设立环境保护局的有86个。年末,全区共有县及县以上环境保护机构279个,其中省级8个,地市级55个,县级216个;年末实有人数3962人,其中省级211人,地市级1179人,县级2572人。
  环境污染事故与损害 2005年,全区发生环境污染事故7起,其中,较大事故5起,一般事故2起,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5.7万元。污染事故赔款总额15.7万元。按事故类型分,发生水污染事故3起(其中危险化学品污染1起),直接经济损失6.6万元,大气污染事故4起,直接经济损失9.1万元。
  国际合作 2005年,中国、瑞典、挪威“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综合治理研究” 通过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中瑞挪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评审,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加拿大“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 本年组织建设了达里诺尔教育中心,至此,该项目历时5年圆满完成项目全部预期目标。中韩环保合作生态环境恢复示范村项目完成年度计划。“中国与美国环境法制培训和地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研究项目” 正式启动。
  环境信访 当年环保部门接待群众来访2452批次,收到来信7230封,其中反映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依次占46.2%、40.6%、7.0%和2.2%,反映化学品农药化肥污染、生态环境破坏、辐射及其它污染的占2.8%。当年来信、来访处理率为93.9%。全区65个“12369环保热线”年内受理8173起环境问题咨询和环境污染举报电话,处理8019起,处理率98%。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2005年,全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传播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能力以及服务和推动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为重点,开展了以下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强新闻宣传方面,通过在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设置“人与自然”、“纪念6·5世界环境日”、“内蒙古环保世纪行”、“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纵横118环境保护专题”等宣传栏目,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知识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全年在盟市级及盟市级以上媒体累计刊(播)发各类环境保护稿件2656篇;全区环境保护刊物发行3782册。全区举办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60余次,其中:自治区环保局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广播电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团委、妇联以及新闻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纪念“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3.15”消费者权益日,“保护母亲河行动,“提倡绿色生活、共建美好家园”网上环境保护展览等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8次,全区5万余人次参与了活动。年内,自治区环保局与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好新闻评选活动”,评选出59件优秀作品,为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新闻工作者和环境保护宣传通讯员积极投入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内蒙古环境保护局网页,使公众能够从环保网页上获得我区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信息;乌海市“乌海市环境保护局”、“乌海环境监察”网页也越办越好;进行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将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同时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当年受教育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4000多人次。组织开展环保专业培训,环境保护系统行政与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开拓了工作思路,提高了管理与专业水平。继续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以提高中小学师生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和参与环境保护能力。截至2005年末,全区已有9所“绿色学校”受到国家表彰,97所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绿色学校,700所学校被命名为盟市、旗县级“绿色学校”。在全区继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呼和浩特、包头、赤峰的6个试点社区正在有序开展工作,其中包头市锦林社区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表彰。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全区各界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关心并参与环境保护的群众越来越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型客车核载多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