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转账限额每天限额多少?

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使用奥一网帐号登录邮箱密码下次自动登录使用合作帐号登录&&&赞阅读央行发布非银网络支付新规征求意见稿,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将限额支付宝购物拟被限额每天5000元 且只能对自己转账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李啸啸昨日晚间,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稿》),网络支付出台一系列新规,其中包括对网络支付进行限额———网络第三方支付每个客户所有账户每天限额5000元,而类似于目前微信红包等的支付方式,日累计金额更是不得超过1000元。●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仅采用一类验证要素甚至不采用验证要素的,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除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南都讯 记者陈颖 昨日晚间,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稿》),网络支付出台一系列新规,其中包括对网络支付进行限额———网络第三方支付每个客户所有账户每天限额5000元,而类似于目前微信红包等的支付方式,日累计金额更是不得超过1000元。此外,包括理财在内的综合性账户一年不得超过20万元。这意味未来大部分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网络消费时,每日的累计消费金额总计不能超过5000元,每年则不能超过20万元。关于央行限额网络支付的消息,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坊间流传。但在过去的一年,文件由于引起业内巨大的反弹一度在业内几度征求意见后,监管未再提及。不过昨日晚间,央行在其官网挂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下子让这个消沉的消息再度在业内炸开了锅。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央行此次的表态上,几乎要求过去通过一系列创新、不断跨界融合的第三方支付重新回归到单一的支付业务上来。有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的核心其实在于两点,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所有的资金必须进银行的账户,第二是不允许第三方支付进行体系内转账,从而让支付公司回归到通道技术本身,不要成为一个存款公司。而另一大支付巨头腾讯方面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相关的办法。“毕竟现在才是征求意见稿阶段。”腾讯方面未就此意见对于红包支付等问题是否造成影响作出回应。专家说法盗刷欺诈乱象频发,网络支付安全越来越受重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盗刷、欺诈、套现等乱象频发,网络支付安全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重视。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付款交易实行限额管理,有助于引导非银行支付机构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支付便捷性方面兼顾平衡发展。”黄震表示,意见稿是想让非银行支付机构回归当初发牌照时的初衷,服务于电商做小额、快捷的支付业务,不希望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边界无限扩张。《意见稿》对非银行网络支付业务管理过于审慎对于央行规定,各项资金收付业务均应基于其银行账户办理,黄震认为这样符合分业监管的要求,毕竟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主业是结算业务,对这些机构业务定位、服务领域有了较明确的界定,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不过,目前征求意见稿对于非银行网络支付业务管理过于审慎,有的业务范围和额度不应限制得太窄,应给非银行支付机构留有发展空间。”业内声音1000元限额已不符合当下的消费需求“对于监管部门审慎的管理导向我们理解,目前10万元的限额要求应该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毕竟网络支付还是为满足小额、便捷的支付要求。”易宝支付总裁唐彬说,不过,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购买能力的提升,1000元的限额已经不符合当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高交易额度。影响支付 至少三种方式证明“你是你”征求意见稿要求,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的,应当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核实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按规定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并通过三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有效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不得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其中,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身份;消费账户需要至少3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根据意见稿,外部验证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部门数据库、商业银行账户信息系统、商业化数据库等能够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解读:无一支付公司符合要求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高门槛的验证方式,将把绝大部分的用户挡在门外。“这相当于要开支付账户,要么去实体网点面对面开户,要么找到5家或3家以上的权威机构进行交叉验证,包括公安网验证、银行卡验证、学历验证等等,来证明‘你就是你’。”一家大型支付公司合规部相关人士表示。一家华东支付公司表示,按照新规标准,目前无一家支付公司可以做到。其表示,目前包括支付宝在内的支付公司主要通过公安信息安全验证、银行卡方式进行验证。“征求意见出台后,我们公司亦进行研究,说实话,要找到五种有效便捷的验证方式并不容易。”上述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未来支付公司交易流程将变得繁琐很多。限额 每日不超5000元 年度不超20万元对于《意见稿》,业内认为最大的影响在于对于网络支付进行限额。从征求意见稿看,将支付机构的限额划为四个范围:1、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2、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3、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4、意见稿也对用户通过网络支付的年度消费金额做出了限制。意见稿规定,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解读:线上支付方式将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前述大型第三方支付企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网银、第三方支付在手机端均没有类似的数字证书,未来以硬件载体的方式实现这一要求,难度也较大。据悉,从业内看,目前绝大部分的网络购物、消费都是通过手机进行,现在手机上基本没有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这意味着,通过密码和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最高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市民进行网上购物,每日最高限额5000元。比如买个苹果手机或家电家具,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像微信支付这样,只有一个密码验证方式的,单日累计金额更是被限制在1000元以内。而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在业内人士看来,意味着市民每年进出诸如购物以及包括余额宝、理财通等在内的理财交易每年累计不得超过20万元。“超过部分所有的通道必须走银行通道。”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过去几年不断膨胀的线上支付方式将受到致命性的打击。转账 只能给自己的同名账户转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方式进行转账已经成为不少市民转账的主要方式。但《意见稿》第十七条规定:“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此外,对于单笔超过5万元的转账业务,需要单位客户注明付款用途和事由,并提供付款依据或者相关证明文件,单位支付账户向同名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转账的除外。解读:不能转账到他人银行借记卡了这意味,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能转账给自己的同名账户,不能转账到别人的银行卡。猜您喜欢请登陆后使用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8|回复: 4
支付宝给陌生人转账,每天有次数限制吗?
如题,支付宝给陌生人转账,每天有次数限制吗?
比如最近经常收到0.01元的转账,还在备注里加了广告语,这种方式发的每天最多多少次,(今天两个支付宝竟然收到同一个支付宝ID转过来的0.01元)
异常处理是怎么样处理?不能用了?
个人感觉这种做推广的方式挺好的啊,花得钱不多,效果还可以,至少 ...
这么狠啊,几次后要冻结了,还以为此方法不错呢,唉,又没用了看来&
没有限制吧……但是如果一个账户频繁给人转1分钱之类的小金额,貌似会被异常处理
异常处理是怎么样处理?不能用了?
个人感觉这种做推广的方式挺好的啊,花得钱不多,效果还可以,至少都是收到的,而且一般人都会看
没有限制吧……但是如果一个账户频繁给人转1分钱之类的小金额,貌似会被异常处理
异常处理是怎么样处理?不能用了?&
这么狠啊,几次后要冻结了,还以为此方法不错呢,唉,又没用了看来
Powered by建议使用以上版本或、浏览器访问本站,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设银行支付宝转账一天限额最多转多少ぽP_帮助中心
建设银行支付宝转账一天限额最多转多少
17:03:14 & &参与评论 人
建设银行支付宝转账一天限额最多转多少全国免费客服电话:(0571-28094433)24小时人工客服热线:(0571-28094433)处理退款、提现不到账、充值不到账、账户激活、投诉、退货、提高限额。
对于经营范围内涉及金融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否能投放央视广告,要根据企业从事的行业进行审核确定,取决于企业所从事的具体行业。
虽然提额让广大女生买买更自由,但也引发了些争议,有网友吐槽,男女用户应有平等权利。
今年2月初,我在个人微信账号(吴文雄频道ID:wuwenxiongpindao)发布了一篇名为《互联网金融或将在2020年消失》的文章。
通过网页版登入支付宝账户时,会发现页面上悄然增加了一个新的应用模块——“花呗”。“花呗”是继京东“白条”之后,阿里旗下推出的信用支付产品,电商巨头们的“赊账”之争打得火热。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信息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鸿告诉记者,网络金融通过其开放、创新和无边界等特点把产品。
本文章由2d9y提供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如何看待央行拟规定「网络支付每天限额 5000 元」、「支付宝不能跨行转账」?
7月31日晚间消息,央行刚刚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显示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第二十八条)支付机构应根据客户身份对同一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进行关联管理。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第十六条第三款)你从支付宝每日支付不超过5000,但是从银行快捷支付却没有这个限制。千万不要搞错这个重点,你买手机买电脑,只要卡里有钱一次还是能搞定的。
按投票排序
364 个回答
贴上我先前写的一篇解读文章。第三方支付意见稿伤害了谁?第三方支付监管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去年争论就很大,今天这个版本跟去年版本比较,其实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没有太大的偏差,相比还略微宽松了,例如对二维码支付等一些创新性支付都没有纳入管理之内,确切说也留了很大的空间,去年争论除了限额异常激烈之外,还有就是二维码支付,今年在这个上留了口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去年有进入支付账户就不得回提四个字,今年可以同名本人卡无限额划转,这些都是更温和和符合实际的做法。但是即使如此,今天还是引来了普天盖地的争论,这种争论,其实我大概看了下,99%的媒体解读,包括所谓专家解读,都基本没有靠谱的,我感觉主要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支付业务虽然大家都涉及到过,但是太过于基础了,所以反倒显得相对小众,而且这个世界上往往越是基础性的东西,反倒会专业性会更强,没有长年从事过支付清算业务的人,压根无法理解里面的很多问题,光账户体系四个字估计要讲明白,可能就需要写上牛津字典这么厚的一本书了,所以,并不是一般的学者,随便上网看些段子就能弄明白的东西,更别谈深刻理解了。我自己一直觉得,没有基础事实的理解正确,就不可能有评论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有讨论利弊对错的任何可能性,所以,讨论问题本身就要回归到业务本身来看,这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到最后就是一堆人骂来骂去,到最后谁都不知道扯的是什么,所以,我在这里就我自己对这个办法的理解,做个我个人的解读,正确与否我也不知道。当时抛砖引玉吧。一、五千额度怎么够用?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第一个想跟大家弄明白的问题,就是五千额度怎么够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扯淡,大多数人都被那些啥都不懂的新闻媒体人士给忽悠了。在谈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弄明白三个基础条件。第一个是,该管理办的所谓限额的前提是用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的时候才有的限额。第二个是,如果支付账户的余额支付的时候,如果采用了高安全级别的办法,类似数字证书或者电子签名,就不受限额约定,任意金额都可以。第三才是支付账户余额里,没有高安全级别验证的情况下,才是五千。(这里还有个规定就是对于一些小额场景支付的情况下,如果支付机构无条件承担全额赔付责任,且单日累计不超过一千,可以不验证要素,直接支付,)这三个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要单独拿出来说一条,也就是说只有是你用了你在第三方支付公司里的支付账户里余额去消费的时候才会受到这个限制,并非是说你用任何移动支付都会受到限制,简单点说吧,你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时候,只要不是用里面的余额进行支付,是不会收到任何限制的,事实上,除了支付宝里的余额宝,谁没事会在这两个公司里放那么多的钱呢?而且从操作角度考虑,使用微信的零钱包支付跟使用银行卡通过微信支付的便捷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都是直接输入密码,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老百姓压根不用去想五千够不够用的问题,因为压根不存在这个问题。这里可能很多人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就要把余额支付给限制了,其实这里就是本次管理办法最核心的一点了,我晚上发朋友圈说了,整个第三方支付监管办法,其实就两个重点,这两个重点其实都是非常直接的指向限制余额这个核心点:这两个重点是,第一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第二不允许第三方支付体系内转账。其实,这两个如果都可以做了,第三方支付就不是支付公司了,而是标准的银行了,那也就是不如直接申请银行牌照得了,没有必要做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做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类似搬运工,就是把不同个人在A银行的钱搬家到B银行的账户上,全球这么多年来看,支付就是一个帮助资金在不同银行体系里划转的工具,本身是不碰钱的,而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出现之后,市场出现了两个很明显的模式,性质就开始分化了。一个模式就是A通过第三方账户直接从A的银行扣款,然后转到了B在银行户头上,资金虽然通过了第三方账户但是最终是没有停留在第三方账户的,即使有,时间也非常的短暂。从头到尾都在银行的监控之下。国外的PAYPAL其实就是这个模式。还有一种模式其实就是A在银行的钱,先充值到了A在第三方的账户里,第三方账户会给A一个虚拟账户,你在这个账户里可以消费、买东西,可以转账,可以充值,可以买理财产品,这个万能账户其实就是这次监管办法的核心中的核心,这个就是这次文件里最重要的字眼:支付账户,千万弄清楚,这个才叫支付账户。我们的监管目的是限制这个支付账户的资金使用限额,而不会限制第一种交易模式。很多人在这个账户里会有一些资金的时候,前面说了可以消费交易转账买理财等等,他就如同构建了一个自我的生态圈了,在众多交易包括转账过程中,A直接一个指令就把钱转给了B在第三方的账户里,无论是基于消费还是转账,看上去实现了账户的划转,实际上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只是账户做了个分配而已,第三方支付在银行里的资金,其实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他只是自己调整下数字,把A资金降低,把B资金增加,然后A或者B需要的时候,在决定是否提取到银行户头上,如果A、B都不进行提现到银行的时候,这个钱就一直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上了。那么问题就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到底是什么身份呢?这个钱到底算不算存款呢?理论上第三方支付公司是没有吸收存款的资质的,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时候,明确规定是基于支付技术,而不是基于资金归集的,所以这个钱理论上只是客户临时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在银行的账户上,应该受到严格的监管,虽然最终是在银行里,但是实际反应的逻辑是,A在第三方支付账户有钱,第三方支付在银行里有钱,银行里显示的客户名字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并非是客户A,那么就意味着A其实对于银行里的钱是没有支配权力的,支配的实际权利都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身上,所以A的钱安全取决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否有信用。如果第三方支付挪用资金,最终出现倒闭等情况的话,那么A就彻底损失了资金,那么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公司不是一个支付技术公司而是一个吸收存款公司了,其实,在国外有个专有名词叫,类存款金融机构。他们其实有着极为严格的监管条例的,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其实是除了备付金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实质监管,不是不想管,而是因为的确定位很模糊也很尴尬,存款行为不属于支付行为,理论上是银监局的监管范畴,央行只能管支付行为。这里可以在次强调下,什么叫账户,其实本质上来看,账户在金融范畴,其实只有开设在银行体系内才称之为账户,因为里面的钱你切实可以动用,按照你的指令进行有效支配,这个是所有制度运行的核心基础,强实名的重用性也是在这里,账户监管的第一原则是知道你是谁,然后确认了你的身份,你就可以使用这个账户了,除了银行以外,事实上是没有制度可以约束一家非银行机构的账户资金可以被你有效使用的,哪怕给你开设的账户真的有钱,你也无法保障这个钱一定可以被你支配使用。所以,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开设的支付账户里的钱看上去是你的钱,每天告诉你有多少钱,事实上那都不是能被法律授权保护的,这个在这次监管办法里特别强调了这个钱,不是存款,只是商业预付卡中的余额,仅代表支付机构的信用,一旦支付机构出现问题,将可能出现损失,所以,支付账户上的那些钱只是看着像你的钱,并不是意味真的可以你被控制,第三方支付公司真拿了钱乱用,你也毫无办法,别觉得这不可能,事实上国内支付公司出问题的已经不少了。不少支付公司就是利用大量客户不提现到银行所形成的时间差,沉淀出大量的资金,进行他用,一旦出现点问题风险就很大,央行这次主要监管的目的就是不希望大量的人,把钱充值到第三方支付上,然后形成庞大的资金沉淀最终出现极大的问题,所以采用了限额的管理办法,迫使这个钱离开支付账户。所以所谓的5000也好,10万也好,20万也好,都是指的是这个支付账户里的使用限额,并不是说你不能移动支付了,你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捆绑你的银行卡直接使用,压根不会影响,也不会增加复杂难度,因为余额的形成本身就是需要捆绑银行卡的,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客户在这个监管方案里并不会受到什么波动影响,很多人说无法网购了,无法买东西,那都是扯淡,你只是无法在你的第三方账户里停留太多的钱而已。这里面针对支付账户还做了两类区分,一类就是经过了强实名认证的,可以是综合性支付账户,一类是非强实名认证,是消费性支付账户,确切说区别不大,前者可以余额理财,也可以转账,而后者只能消费,转帐只能给本人。讲到这里,第一个不允许支付机构吸收公众存款的问题大家应该都明白了,本质是保证客户资金最终还是能在银行体系内,确保资金安全,很多人问,难道银行就不出问题了,这里要区分一个点是银行出问题至少还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但是支付机构出问题是不受保护的,他只是个商业信用,你自己去追支付机构去。二、为什么不允许第三方支付体系内转账?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实现体系内的转账,这个其实也不是不让转,事实上从央行角度来看,一年转账额度20万,基本上应该能符合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了,从央行指导意见里,明确规定了所谓的第三方支付立足分散、小额需求,一定金额以上转账直接绑卡交易就可以了,并没有增加太多的繁琐难度,所以,体系内转账对于个人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这个方案真正打掉的是那些第三方账户利用体系内转账的便捷方便,变相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清算机构的行为了。这种行为其实牵涉的层面比较多,最大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其实是两个,一个是让资金脱离了银行的监控,使得资金进入了一个相对不是那么透明的匣子里,就非常容易形成很多可能的灰色地带,反洗钱、反恐怖都是非常严峻且极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国际上都在资金的实名制要求很高,第三方支付的转账毕竟是弱实名制,他是通过跟银行进行多层信息交易验证实现的,这种弱实名制的存在很难确保资金的走向能被有效监控,出现洗钱的概率是很高的。反洗钱法如果关注下,大家就会发现国内目前还算是比较宽松的,在国际上这个法律极为严格,汇丰就因为涉及反洗钱,一次性被罚款几十亿美金,通过大量的非实名账户进行来回交叉交易,最终把在一个脱离银行体系内的黑匣子里完成,这种事情,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被容忍,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其实国外的同类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鼻祖,PAYPAL的转账也是一样受到很多限制,在支付转账领域,一般都会被要求在银行体系里实现,至少所有数据交易要再银行可被查询,甚至在国外的第三方账户,都不被允许拥有客户资料信息,只是简单完成通道要求,而国内其实刚好相反,国内的情况是,银行不知道交易情况,不知道客户信息,全部都是第三方主导完成,这种银行无法对转账交易进行清晰了解的情况,必然不可持续,也不符合各个国家对金融监管的基础性要求。另外,还有就是庞大的转账资金不再银行体系内实现,但是切实交易又在社会中存在的情况,最终使得货币周转速度会产生很大的减缓,从而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带来极大的难题。所以体系内的支付余额转账交易被打掉,从我个人感觉,其实也是迟早而必然的事情。三、到底谁受伤了?第二我们来谈谈,到底谁受伤了,这个问题才是关键点,我前面只是说,绝大部分专家都在扯淡五千不够用的事情,是扯淡玩呢,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监管意见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基本感觉不到,唯一影响大点,就是带有余额管理功能的一些产品,但是基本上也不会影响太大,例如余额宝的交易完成,我感觉实质性影响有,但是通过阿里网商银行的设立,以及机构对接直联的方式,应该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影响。所以,这个方案在大面上的影响其实是不大的,至少在普通民众层面基本可以说是无影响,那么到底谁受伤了呢?最受伤的一定是第三方支付,许多第三方公司雄心勃勃想建立独立账户的思路收到极大的挑战,其实是挺悲情的,第三方支付是极为讲究场景应用的商业模式,在两家独大的支付世界里,其他支付公司好不容易可能找到一条可能性很大的出路,结果迎来了这个监管方案,具体也不知道如何评论了,我对支付的理解,在很多年前的几篇文章里,也都写了,我本来就不是很认同支付这个行业本身有什么太大的出息,具体还是去看文章吧,这里就不落井下石了。这里到是想重点强调的其实是第二个很大的受伤者其实是P2P,目前来看,这个方案对P2P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监管层很尽力的想规避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现实看来难度很大,我们先看原先的P2P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应用,本质其实是大量的支付公司通过制度设计,为P2P构建了一个托管账户系统,大量投资人的钱进入到这个托管账户,然后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虚拟账户,对于P2P公司而言,这个托管账户也是一个虚拟账户,募集满了以后,第三方支付按照P2P公司的指令把资金打入到指定的借款方公司里去。这个概念里,其实如果理解不偏差的话,P2P公司可能就无法开设这个托管账户了,虽然可以给投资人一个虚拟账户了,但是个人的虚拟账户一年的累计投资额度最多是不能超过20万的,所以,事实上投资的行为就必须得改成第三方支付通过绑卡的方式直接扣减个人银行里的钱到先到P2P在第三方支付的一个临时归集账户,然后再募集期满之后,必须一笔头划转到借款方在银行里开设的托管账户或者监管账户,第三方支付就真正成为了通道型支付了。从而意味着过去P2P业内通行的第三方托管的模式就意味着不再可行了。这里很明显的结果,先说坏的说的话,坏的结果就是原先通过第三方支付构建虚拟账户的方式是可以让大量投资人的钱进入到虚拟账户里,然后在需要用的时候提现,而在虚拟账户里进行划转、交易、消费的时候,其实都是支付公司自己内部交易的,这种不涉及银行的网关交易的内部清算方式,成本会很低,但是这个文件出台意味着,支付公司内部的清算行为就被明确压制了,使得一个投资人累计超过20万以上就必须过银行网关交易,这个时候,成本就会变得很高,举例就是过去一个人投资一千万,只要充值一次以后,在支付账户里余额就是一千万,只要不提现到银行卡,那么支付清算成本就会很低,现在的话,因为最高只能20万,意味着超过20万以上部分的投资赎回,都必须过银行,从而产生很大的支付费用。这个问题会极大的增加业务成本。那么这里就可以解答很多人以前的困惑,为什么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成本以及信用卡还款为什么经常能及时到账,比银行服务还好,事实上这里就是涉及到了一个不是很公平的竞争,第三方支付通过直联每家银行的方式,使得他自己成为了变相的清算机构,A银行转账到B银行,其实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无非也还是内部自己记账的问题,成本很低,且相对方便简单,而银行之间交易则是必须通过央行统一的清算机构进行清算,大额、小额都有收费规则和标准,同时还有受到一些清算中心的交易时间限制,所以,反倒障碍较多,不如第三方支付更为便捷方便,甚至很多银行反向都去借第三方支付来完成跨行交易,变相也加剧了第三方支付清算内部化的过程。如果理论上说好的话,就是从投资人保护角度来看,由于这个方案打掉了第三方支付托管模式,最终第三方支付只能开设一个临时归集账户,在资金募集完毕以后,就需要直接打款到银行,银行在根据相应的监管或者托管协议,把资金发放到具体借款人的账户里,使得P2P平台的流程至少理论上更为规范,也进一步降低了平台触碰资金的可能性,对于投资人保护是的确加强了,其实这个监管方案,跟央行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很大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在那个文件里提出了P2P要求银行托管,所以也为这次征求意见稿打掉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账户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只是从实际角度看,我个人的顾虑在于两个,第一个是银行到底有多大的决心来进行P2P的托管,第二个就是托管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现实的情况,我感觉两个都不太乐观。所以,也是这个方案目前可能会受到的阻力最大的对方,并不容易解决,方案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是否能及时跟进,如果银行还是跟以前一样慢悠悠的无所谓,那么这个方案可能很难得到有效执行。反之,就会很快落地。总的来说,就上述情况来看,这个方案对P2P的平台影响应该有利有弊,关键取决怎么看,一方面屏蔽和淘汰了大部分实力不够的公司,为市场有序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弊端就是银行的话语权增加,对于带有很大程度上同业竞争的对手而言,这一定不是很好的事情,另外由于银行的相对较慢的效率,审慎的经营方式,都会大大减缓P2P的业务效率。P2P今年会迎来很大的洗牌期。四、我个人一些建议从我个人感觉来看,这次暴跌以后,整个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其实比较明显的趋向严格,这其实不是坏事,我2013年在温州演讲时有一段话,我前段时间给翻了出来,我说:“要重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更大的风险不确定性,扶持互联网金融也好,重视互联网金融也罢,都不能忽视风险,我们温州应该是吃了苦头,过去一直自豪金融为全国先,现在可能有点郁闷,金融本身是把双刃剑,好的时候,可以极大促进经济发展,不好的时候,反倒会拉经济下水,跟经济的关系也是互为因果,最好是匹配发展,过快,过慢都不好事情。金融机构的本质其实是扩杠杆,到最后都是玩人家的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性,金融确切的说是没有回头路的,到死才知道那条腿是自己的。所以,金融并不是效率越高越好,美国次贷危机都在反思,便捷高效的金融体系一定是好事情么?不一定,越便捷的方式,带来的风险扩散就越大,体系规模就越容易起来,从而产生更大的冲击。互联网某个意义讲,核心还是提高效率,所以,要考虑这个效率的使用要契合经济的发展,否则互联网本身也会是一把双刃剑。一个节点的风险,通过互联网会极快的容易传播开来,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必须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另外,互联网的本质是更开放,更包容,反过来说也更激进,讲究速度更快,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句话,就是唯快不破,什么都讲究快,不考虑未来,做了再说,规模快速起来再说,这个确切说,不是好事情。尤其在金融。金融骨子里是保守的,讲究的是稳定和平衡,快不如慢,谁活下下去,才是王道,两者在思想上差异极大,目前互联网情绪高涨的背后,其实是缺乏了对风险的敬畏,我们要深思,不要拔苗助长,只看到好的,不看到坏的。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被定义为互联网金融的几个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管制边界内发展的,我国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监管定义,如果温州要发展互联网金融,我感觉考虑到风险滞后等因素,还是有必要可以考虑先出台一定的行业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的前提下,多快好省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代价会更低,千万别盲目发展。”过去几年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一直在让子弹飞一会的状态中进行,而金融的逐利性又最终迫使大量的从业者更多的在于如何野蛮生长,而非真的践行所谓的普惠金融,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并不等于普惠金融,我们过去都没有关注到这点,以为搞互联网金融就是普惠金融,就是扶持小微企业,其实结果来看,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普惠金融是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多系统,多部门,多层次配套的综合性学术命题,单一的不加以约束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必然是不可能走到普惠金融领域上去的。我一直说,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一招鲜,需要脚踏实地的,在一定框架体系内均衡发展,协同发展,那么有效监管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次的监管意见,我个人感觉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现在热门的新闻观点,第二天被反转打脸的有不少。例如这一次的「限额 5000」,很多无良媒体为了夺引眼球,不惜误读事实。在微博上还流传着这样的恶搞图片,却并没有真正讽刺到点子上。但是,央行出台《办法》的动机,是否如它宣传的那样,只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并非如此。央行昨天被骂得很惨,今天出来解释,说对网购「无影响」,主要是为了增强安全性。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由于更好的体验,获取了更多用户。银行在竞争力不够的情况下,向央妈诉求帮助。于是便出台了《办法》。在存在争议的情况,我们可以阅读《办法》,看看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一、当我们要开设网络账户时综合账户要面对面的方式核验身份,或者采用 5 种以上的验证方式进行交叉验证;消费账户需要 3 种以上的方式进行交叉验证央行说的验证方式,指的公安网验证、银行卡验证、学历验证等,这意味着需要 5 个或者 3 个以上的机构证明「我是我自己」。这种验证实现起来比较麻烦,知乎上大多数用户受到的影响小些,但在知乎之外,经济不发达、农村的用户,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受到的影响越大。二、当我们要用网络支付时没有数字证书和电子验证的,单日累计限额 5000 元;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单日累计限额 1000 元。这一点很多媒体存在误读,让人误解为每天只能在网上花 5000 元。但其实不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那我自己举例说明:我有好几张银行卡,但里面都不放钱。我把钱都放在余额宝里,除了买东西方便,每天的收益够我买早餐了。假设我现在想在网上买一台 12 寸的新 MacBook,售价 11K。在《办法》要求下,我必须对账户进行数字证书和电子验证,这样没有支付限额。如果我嫌麻烦不去验证,那超出限额的部分必须由银行卡支付,也就是说,我要先把钱从第三方账户转回到银行卡。除此之外——除单笔金额不足 200 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都得由银行验证。银行验证意味着什么?就是说超过 200 元的支付可能还要跳到银行的 APP,或者是需要银行再发一遍短信验证,才能支付成功,影响支付体验,哪有现在指纹一按就完成这么方便!央行对此的解释是:「为兼顾业务风险可控和灵活性原则」但本质上,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凭借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迅速占领市场后,用户使用第三方快捷支付,银行掌握不了消费信息。现在央行做出这样的规定,夺回银行的信息主导权才是真正意图。央行做出这样的规定,势必要让一部分网民被迫改变自己的支付习惯。央行的动机是什么?因为很多第三方账户的利息比银行卡高很多,现在大家都把钱放在第三方。现在我们很多日常消费,都是第三方支付体系内转账。银行这么多年来,一直拿不到第三方支付的数据。这次央行出手,就是要求必须通过支付跳转的方式把数据给银行。三、当我们要用第三方账户转账时第十七条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支付机构不得对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转账业务设置限额。这意味着:不能用第三方转账给别人的银行卡了。下图这个功能,以后就用不了了。如果我现在要转钱给别人的银行卡,必须要用我的银行卡转,可能要向银行交手续费。总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由于更好的体验,获取了更多用户。银行在竞争力不够的情况下,向央妈诉求帮助。央行推出的《办法》,是为了保障银行利益:通过设置门槛和限制,促使大家把钱放在银行而不是第三方账户;让大家用银行的支付工具,而不是更方便的第三方账户。这对我们普通网民有什么影响?对于一部分网民来说,比如我,被迫要改变自己的支付、储蓄习惯。我使用过四大银行的网银和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体验差距明显。在用户用脚投票的情况下,依靠政策倒逼大家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每当我想到,四大行那丑到令人发指的网银页面,那停留在上个世纪审美的页面设计,还有 Mac OS X 用户使用网银的不便,我的心里对《办法》并不持支持态度。 最后是福利时间,我整理了反馈渠道信息: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办法》的规定有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在 2015 年 8 月 28 日前,按照央行网上留的公开邮箱给他们写邮件,说说来自人民群众的想法。(希望大家礼貌措辞)电子邮件:paymentcard@
先说个人态度,再转篇业内干货。1.任何涉及普通大众的金融业务,都受到严格管制,因为出事的话影响老百姓生活。这点美国欧洲也一样,而且比我们严。所以别政府出个什么政策都说是在逼你移民,政府之间的差距没那么大。2.管肯定要管,但用限额管是懒政。这个就像汽车单双号政策一样。央行双手一摊,我也没更好的办法,就这招了,U CAN U UP。我自己的确也想不出更好的招,但不妨碍我骂骂政府发泄一下。3.大额支付验证肯定变麻烦了,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不会像前面一些高票答案说的那么费事,这个交叉验证不可能像政府要你证明我妈是我妈那么麻烦。别小瞧支付行业的适应能力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大额交易身份认证就该更严格,小额交易方便更重要,大额交易安全更重要。4.这事是利好商业银行,但跟银行找央妈告状真没关系。央妈对银行的管制比这要严格的多,而且央行也从来对银行盈利没兴趣,它关注的永远是金融体系别出风险,安全,安全,还是安全。5.个人从来不敢在支付平台停留大额资金,使用支付宝、微信交易直接关联银行卡交易。这种交易此次基本不受影响,超200元可能要多一道短信验证之类。在这类平台停留大额资金,在目前的网络环境来看,很冒险。如果有人接触过网络金融安全,就知道用个简单密码验证做大额交易有多不靠谱。接下来是转载的干货。声明:下面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内行的说法了,讲的很透,很给力。 这种问题别让单纯猜测或表示愤慨的答案占据最高点了。又不是情感类话题。正儿八经了解点干货才是正道。转载链接:
既然已经有了无数的回答,对“如何看待央行新规”这个“热议”的问题就不说了。看了这上百个回答,压倒性的抨击央妈,感觉可以用下面这段话概括:搞互联网的和搞金融的永远说不到一起去。搞金融的觉得搞互联网的根本不懂风险,无知者无畏;搞互联网的觉得搞金融的僵化保守没落,既得利益者,互相都觉得对方是傻逼
央妈延续了“不让你过好周末”的光荣传统,在周五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央行新规),引发了轩然大波。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光荣传统是为了让股市过个好周末,所以今天的吐槽重点不在这儿。首先不得不说央行的公关艺术有了质的进步。新规文本一出台,连专门跑央行的记者都大呼看不懂,忙着查了一晚上电子签名、电子证书在PC端和移动端的普及情况。有些媒体为了抢时效,提炼标题为“网购支付限额5000”;央行马上在第二天休息日加班以答记者问的方式放风说:我们可没说支付限额5000元哦,我们说的是余额支付限5000,更多的部分还可以从银行账户划转支付。这下连本来反感央行新规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说媒体太不专业啦见风就是雨啦等等;至于一些本来就亲央行的意见领袖(其名字还被列入了官方允许采访的少数名单),就更是“啥都不懂”“傻逼专家”地破口大骂了。通过对这么一个次要问题的放风、争议、辟谣,央行成功污名化了冲在前头的质疑媒体,让新规中最主要的不合理之处逃避过第一轮的质疑。那些感慨“互联网企业利用舆论优势冲击监管”的银行界人士看清楚了,央妈在舆论操控上老到得很,更何况它还掌握了让媒体闭嘴的强权(仅仅周日一天即有多家媒体网站的投票、讨论专题被撤下),这个权力可是任何媒体和民营企业都不具备的。那么央行新规最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呢?淼叔在仔细读了新规五十七条之后正要下笔,突然想起冲在第一线质疑央行的那些媒体同行的悲惨下场,又特意在半夜拨通了一位银行朋友的电话。她告诉淼叔,金融监管首重“风险管理”,与创新、便捷比起来,安全始终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她最后问的一句话击中了关键:中国现在有多少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淼叔上网一查,270家!这里面有一些以发行预付费卡为业、多次被媒体质疑的,有银联、北京银联、宁波银联这样子孙共聚一堂的,还有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这种拿着几亿沉淀资金不知在干啥、退个卡难于上青天的的国有企业。还好没有骤然下笔质疑!不然不管你指责哪条管理过严过苛,央行及其亲近媒体都可以从这270家里找出一个确实发生的事故案例,无辜地亮出来告诉大众:这是真实的案例啊,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渐显啊!再不监管要出大事啊!然后淼叔也要被“官方指定采访对象”大骂无知傻逼了。所以,为了稳妥起见防被反咬,淼叔也开宗明义地说一句: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基于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百度金融、京东金融这几家互联网金融巨头的产品;他们推出的产品在过去十年来,不仅弥补了传统银行事难办、收费乱、服务差、门槛高的弊端,而且发明了余额宝、微信红包、京东白条等利国利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它们均在美国、香港等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上市(或拥有在此上市的大股东),体量巨大,财务数字透明。央行将它们与一些不知名的第三方机构混在一起用同样的标准进行监管,本身即是不平之事。以下论述,均基于上述几个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服务,不为央行颁发牌照的其他200多家机构背书。额外多说一句,这个央行新规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在8月28日前,作为普通用户的你,还有机会提出自己的不满和建议。虽然央行惜字如金地为意见反馈渠道仅仅提供了一个电子邮箱和一个实体收件地址,但有总比没有好,以下反对意见,为了方便大家使用,淼叔也按照小标题、原文、不合理之处、建议更改的格式分条排版反对意见,读者们可以挑选您赞同的一条或者几条,直接拷贝后发送到央行的邮件地址paymentcard@,标题用“我反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如下内容”诸如此类的即可。苛刻限制账户条件,不合理!规定原文:第九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的,应当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核实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按规定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并通过三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客户身份基本信息进行多重交叉验证,确保有效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不得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外部验证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部门数据库、商业银行账户信息系统、商业化数据库等能够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央行在另文中指出,具体验证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公安、工商、教育、财税等管理部门及商业银行、征信机构等单位所运营的,能够有效验证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的数据库或系统)。第十六条 ……(一)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身份核实的个人客户,以及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通过五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综合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二)对于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且通过三个(含)以上、五个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消费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开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就要求你出具至少三个“身份验证独立外部渠道”;独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政府部门或商业机构仅能算一个渠道,所以身份证和护照不能算两个证件哦,因为都是由公安部门提供的。不过呢,据接近央行的记者表示,不同银行的银行卡倒是可以算独立渠道,也就是说一张工行卡加一张建行卡加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开个第三方支付账户了。但这种账户其实也没啥用,不能买理财产品、不能转账,只能买买东西,在互联网金融消费大行其道的今天,等于开历史倒车。假如想获得这些功能,你得有五个独立渠道来证明身份——最常见的可能就是一张身份证加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银行卡(你说你想通过工商、教育、税务部门的资料去验证?请问你知道到哪儿去开纳税证明和工商资料吗?开了后如何通过网络传输并且让开户机构认可呢?)。所以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必须对现有用户补办认证手续,否则半年后要降级用户;支付宝3亿实名用户、微信支付2亿用户,这5亿用户都走一遍央行要求的认证的话,除了身份证渠道,需要有20亿张银行卡来作为“独立渠道”;考虑到一般人通常都是一到两张银行卡,光履行央行身份验证这一条,就会新增10到15亿银行卡的需求。央妈,到底是亲妈。即使在银行开户,也不是个个都像央妈要求这么严苛的。香港某些大银行开户,要求提供的不过是身份证件加地址证明,其他的资料由银行购买或构建的内部数据库验证。而在大陆,与电商企业结合的支付账户通过历次购买记录早就能掌握用户住址,通过日常上线、手机号等记录也可以交叉比对出用户住址与身份。央行仍然削足适履地设置5个独立渠道的门槛,无疑是增大了全社会的成本。更改建议:用身份证、手机号、一张银行卡验证后开通全功能支付账户比较合理。低下额度限制,不合理!第十五条 ……(三)除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银行对客户资金安全的管理责任不因支付机构代替验证而转移。第二十八条 ……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第十五条说的是,200元以上的非固定定期消费,除了支付密码之外,你还得通过银行的身份和交易验证,这些方式从手机短信到恶心的网银页面不一而足。例如,你要发个微信红包,得先像上文说的一样准备一个身份证四张银行卡开户;即使开户了,假如一个红包超过200元,你也得先跳到网银界面输入卡号、密码、验证码,或者输入手机验证码,才能发出这个红包(中间跳转来跳转去微信的红包界面还在么?央妈才不管你)。有了这第十五条,你也应该知道,部分媒体对第二十八条“支付上限5000元”的解读其实也不是完全失实。如果你要买一部iPhone,从前是直接下单付款完事儿,央行新规后,这6000元里5000元余额仍然很顺畅,剩下那1000又要跳到恶心的银行网银(电脑上的话某些银行要求必须是IE浏览器哦,MAC党哭去吧),才能完成。这种被强行打断的支付体验,说是“上限5000”并不离谱。更改建议:消费额度由第三方支付与用户自行制定,或第三方支付方根据用户信用、历史消费等数据自行制定。限制金融创新尝试,不合理!第十三条 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者变相办理现金存取、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业务。第十七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支付机构不得对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转账业务设置限额。如果这条生效,那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样的金融创新产品就死掉了,余额宝也离死不远了。像蚂蚁、京东、腾讯这样拥有大量客户数据的公司,根据客户信用适当进行借贷、分期等金融创新,合情合理,风险控制条件目前看也具备,央行实在不放心可以要求对这部分数据进行监管,一刀切掉不觉得太粗暴了吗?不仅造成了民众的不便,还对基于互联网数据的风控模型完善、借贷产品设计等创新工程设置了极大障碍,别说互联网+了,除都除得不亦乐乎。更搞笑的是,当年余额宝风头正劲时,四大国有银行同时降低了支付宝的快捷支付额度,从两万到5000元;那时候不见央妈出来吭一声,现在却急急忙忙地要求“支付机构不得对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转账业务设置限额。”谁的央妈?一目了然。更改建议:第三方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时,应该随时接受央行及其派出机构的检查,并应要求提供数据监测接口以供监管部门评估效果。写到这里,篇幅已经太长,谁让央妈的五十八条槽点如此丰富呢。可以看出,央行规避风险的基本思路,一是限制,二是将一些数据监督、验证的工作,强制第三方支付提交给银行进行把关。但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型第三方支付的数据已经具有了不同于银行的特征,强行要求它们去适应银行的标准,既限制创新,又有裁判员与运动员同场竞技之嫌。央行拿出的这个监管新规,往客气里说,也是一种“惰政”。对于一些其他疑问,淼叔将视需要另行撰文补充。也欢迎你添加微信公众号“山寨发布会”并在后台留言,一起来探讨央妈与第三方支付的未来。
谢邀先说结论:这事儿翻译过来就是央行不要脸,没有第二种解释。打从前两年开始,国有银行们日子就越来越难过,本来银行不开放,外资和私有进不来,进来也被中国特色玩儿的死去活来,利率不搞市场化,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行稳稳的吸血利息差,你以为工商银行一年上千亿利润怎么来的?这些国有大行是国家开的钱庄,店大欺客,态度不好,没创新,存款利息低,贷款利息高还不是你想贷就能贷的到,这种机构放在金融市场发达,开放国家里面早就死个十万八千次了,在中国你就拿他无可奈何,就是靠着垄断,靠着政策保护大赚特赚。银行口的腐败也是各种层出不穷,分行行长做资金掮客简直太容易了,7%的利息拿来,转手民间借贷或者过桥贷款,2分利就是年化24%,一年什么也不干就是17%的净利润,100万就是17万,1000万就170万,1个亿就是……扯远了,为什么说这些?就是要说这块肉有多肥(还特么用你说),但只能姓赵的吃,你觉得你有本事吃,你吃相更好,不好意思,拍死你。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确实是颠覆性的改变,便捷程度极大提升,而且整合老百姓散户,积少成多,开始有本事跟银行讨价还价。你一个人钱5万10万的存银行,一年就给你3%,爱存不存,不存滚蛋。但是你十万个人,每个人5万十万凑一起,就能跟银行要4%-5%甚至更高,一样保本保息,这十几个亿资金2%的利息差,就是从银行嘴里面扣肉。所以这宝那宝的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什么的一出现,就是等于市场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老百姓很高兴,银行很生气。咱们国家向来是这样,绝对不能容忍老百姓抱团,跟政府和国企讨价还价,这绝对不行。政治方面不行,经济金融方面也不行!一年前我就说,这东西搞大了,绝对被一巴掌拍死,没理由,没商量,不解释。奈何这东西太好了,互联网理财产品,从银行已经吸收了上万亿的散户存款了。再加上P2P理财,网贷平台,电子支付等等,新科技带来的金融市场改革冲击太严重,真在市场上凭本事较量,传统银行,国有大行绝对完败,怎么办?走老路,召唤亲妈,靠行政手段搞死你。怎么搞死你,提高门槛呗,不管是发牌照,还是提高门槛,限定每日进出帐户上限,增加开户难度,增加操作上身份验证难度,怎么着都好,反正不让你过好日子,不让你把技术的优势便捷安全,体现出来。美其名曰“增加安全性”,谁都知道你葫芦里装的是什么~哔~我大概看了一下相关条款,比较有意思的几条如下(一)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身份核实的个人客户,以及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通过五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综合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二)对于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且通过三个(含)以上、五个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消费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翻译过来就是说:我要开个手机支付,要么面对面开户(你搞笑啊?)……要是不能面对面开户,必须通过5种“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交叉验证,否则不能使用全部功能……让我算算:手机实名,身份证,信用卡……还差俩是啥,我拿我房产证你认不?我输入我出生证明你连网了么?我输入我开房记录行不?这玩意儿就跟准岳母跟你说你得全款北京二环买套房,半年之内考上公务员不然你就别想娶我姑娘一样:不想嫁你就直说嘛,不要玩儿我好不好……还有这个:  第十八条 支付机构为单位客户提供转账服务的,对于单笔超过5万元的转账业务,应当要求单位客户注明付款用途和事由,并提供付款依据或者相关证明文件,单位支付账户向同名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转账的除外。什么叫“提供付款依据或相关证明文件?” 我转帐给乙方,你还要我给你看合同?我口头协议怎么办?我每个付款结算点还得单独开个证明?说白了,不就是不想让人用支付转帐么,不就是逼我转帐非得走银行么,不就是想赚我转帐手续费么,用的着这么费尽阴我么?再看央妈是怎么洗地的:问:人民银行对支付账户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限额管理,是否会影响客户的体验并难以满足客户的支付需求?答:根据对国内典型代表性支付机构2014年网络支付业务数据的分析,2014年,61.3%的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进行消费、转账、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即《办法》规定的综合类支付账户)全年累计付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80.1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5000元,98.5%的个人客户不超过20万元;72.31%的个人客户支付账户余额仅用于购物消费(即《办法》规定的消费类支付账户)全年累计付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9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5000元,99.7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10万元。听上去好有道理啊: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不超过10万元,所以我们限定上限是十万元?可是绝大多数人的银行账户存款也不超过一个数啊,你怎么不把银行存款也设个上限呢。还有很多,我就懒得一条条说了。一句话,人家就是这个态度:我看你们挣钱了,这钱原本是我挣,现在你做的比我好,比我方便,收费还比我低,把我客户抢走了,所以我要搞死你。之前有朋友搞个主题酒店,生意不错,后来消防的隔三差五过来安检,老说不合格,必须停业整改,折腾了一年半开开关关终于黄了,后来才明白是抢了对门某个太子的生意,不好意思,为了老百姓的“安全”,我们必须严格检查,敦促整改。这次央妈说是为了金融安全,你信不?哦对了,妈不是你叫的。
读原文件,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不要看新闻稿....
给你的是支付牌照,支付牌照,支付牌照,不是银行牌照。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干着放高利贷的活儿是不行的,就算是在美帝也不行的.这是常识...这是常识...这是常识...这是常识...
央行辟谣5000元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而不针对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是消费者在消费平台设立的资金账户,而银行账户则是消费者在银行设立的资金账户)。也就是说,在网购扣款时,当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从支付账户扣除5000元后,超出5000元的部分是从银行卡账户。所以,消费额度实际没受影响,只是扣款渠道不同而已。也就是说,逛淘宝的时候不能像现在这样把钱全放支付宝里了,必须大部分钱存银行才能买大额东西,本意就是逼用户把钱存银行。所以这主要是针对余额宝之类的业务。大概意思就是你们都把钱放余额宝吃利息,银行赚少了,我们现在要改变这种局面,那就出个意见稿探探口风,反对的人多就把5000限额改成1万或2万,他们就会欢呼反转,大头必须存银行就好。还有一个转账的问题到底如何,辟谣里面没提,估计是不好意思明说我就是要收异地转账的手续费,现在有人不管金额多少都敢免费,我后续的尊享业务怎么展开?不搞他搞谁。另外国企不要一天到晚光说人家不安全,支付宝被盗至少马云还承诺赔偿用户,银行卡被盗刷几个新闻有说银行赔储户钱的。。。
第二十八条原文如下: 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人家央行的本意:在有签名证书的前提下,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每日限额,安全情况下动动手我们就能随便改限额了,5000的限制是为一些不会上网没有安全意识的人强制准备的,怕他们被骗。到了媒体手里:央行拟规定:网络支付每天限额5000元某些媒体什么操行?断章取义,曲解原文,为了博点击不要碧莲,弄个骇人听闻的标题,听风就是雨,想搞个大新闻。部分网民也不是好东西,只爱看标题,正文一个字都不看,就来批判一番!反转的新闻不够多吗?打脸打的不够肿吗?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看到这么多出了风险我承担关国家屁事论调的人这么多赞以及联系到近期股市深刻感受到国家金融教育的必要性。
简而言之,几句话:1、互联网金融机构中,已经有银行牌照、能提供网络信贷服务的第三方支付不会受到任何影响。2、央行提出的限额,从海量用户的数据来说,是合理的。3、互联网金融保险业务的开展不会受任何影响。而对于其它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几乎都是直接接入银行卡,作为第三方渠道也不会受任何影响。4、中小第三方支付,基本告别了这个市场。央行帮忙加速了洗牌过程。对于大家关心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支付宝业务是否会受影响,见我之前发表的如下文章央行发话,支付宝轻松四两拨千斤7月31日晚间,央行迅速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网络支付结构从支付限额、交叉认证、转账对象、金融业务范围做出极其严格的限制规定。朋友圈一时哀鸿遍野,不少互联网金融相关从业者纷纷转发,言语中对央行相关严格规定颇为不满。坊间的新闻解读,也一边倒的开始哀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机构遭灾、央行手段过人云云。实则,确实不然。面对央行此次征求意见稿,严谨一点说,基本可以去掉后面的『征求意见稿』五个字,而是一份不久之后即将全面实施的详实的业务管理办法。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以及最为关键的第三方支付,的确可谓戴上了央行御赐的紧箍咒。但对于已经领跑的蚂蚁金服,这份管理办法,几乎已经算是一架业务助推火箭。在这份办法发布之前,其业务布局已经做好了全面准备。应对1:化支付限制为网络信贷业务支付宝手机钱包APP中,早已上线『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两大功能,直指线上交易借款与线下现金借贷。对于用户来说,线上消费金额不够,或者线下急需用现金,直接开通即可满足需求。而使用这两个功能,只需依靠自己过往在支付宝中的消费记录,即可取得相应借贷额度。这背后依托的,是支付宝自身研发的『芝麻信用』信用体系,依靠交易记录,而非常规的银行征信系统。借贷所需的资金,也是支付宝自身提供,且由于有线上交易记录的存在,加上本身资金用于小额消费,还款周期短,资金回流也非常迅速。央行对于线上消费金额的规定,只限于用户的实体账户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上往来的资金,而不限于这种B端渠道自身的借贷。对于用户来说,一则大多数用户网络消费限额基本不会超过央行监管规定的5000元/日和20万元/年,二则即便发生限额消费情况,通过『蚂蚁花呗』,用户也能轻松完成交易。于此同理的,还有京东『白条』等网络信贷业务。央行此次管理办法,对于已经开通了网络信贷的电商网站,可谓几乎没有影响。甚至完全是帮助这些电商机构更好的开展网络信贷业务,让用户从支付方式上更加依赖大的电商机构所提供的便利。应对2:化支付限制为网商银行正式用户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基于『芝麻信用』开通的『蚂蚁花呗』、『蚂蚁借呗』,都可能面临大部分用户因为网络交易记录不够量级,而只能小额提升支付限额的窘境。毕竟在10年电商发展过程中,在淘系、京东等电商网站中留有足够交易记录的人,应该还是80以后的年轻人,而那些没有网购习惯,或者正在慢慢习惯于网购的人群,大部分才刚刚接触支付宝,限额限制,对他们来说,在大额交易上确实有足够的影响。但蚂蚁金服碰巧先行一步。上个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网商银行刚刚挂牌,在其营业范围中,明确表示不做现金业务、不涉足线下银行支票、汇票等业务,随之换来的,是其与其它传统银行无异的业务范围——马云甚至更加先见之明的声明,不做500万以上的信贷业务,只服务与线下交易。这种安全范围的划定,似乎让所有的大银行都吃了定心丸,但与之交换而来的,是网商银行更加珍视的C端消费市场。支付宝以线上第三方交易起家,逐渐走入线下支付场景。对于越缩越紧的第三方支付紧箍咒,网商银行是最安全的港湾——因为这就是一家除了没有实体网点但能帮你完成任何常规金融服务的银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支付宝已经全然告别了自己第三方支付的背景,成为一家真正的银行支付机构。毫不夸张的说,由于网商银行的存在,央行这份管理办法,甚至对于支付宝的用户基本上可说是全无用处。对于监管条例限制以内的用户,通过支付宝钱包APP的覆盖量级,顺理成章的转化成为网商银行的开户用户,直接通过银行快捷支付、转账等方式完成交易,只怕来得会比其它银行的交易方式都要更加方便快捷。应对3:接保险业务入局,极度安全开展业务此次『征求意见稿』第七条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它机构开设支付账户。细读此条,可谓百密一疏,保险业务并不在此范围内。而纵观支付宝在余额宝以后,一直大力拓展保险相关的理财业务:2014年震动业界的娱乐宝,2015年越走越稳的招财宝,其背后依托的实体标的都是传统保险产品中的万能险、投连险。对于支付宝来说,『蚂蚁花呗』的确不是信贷,『招财宝』的大笔理财业务,也的确都是保险。而一直以来,万能险、投连险等兼具保险和理财功能的产品,其保障实质和获利功能,已经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对监管机构来说,这些产品一不会出发大的监管漏洞,二不会影响金融机构常规业务开展,三不会触发社会稳定问题。基于这三点,支付宝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继续可谓极度安全。应对4:箍紧用户范围,不抢大银行蛋糕支付宝钱包9.0的发布,就意味着支付宝的真正战略转型。在我此前发表的《》一文中已经提到,支付宝2015年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尽快通过覆盖线下支付场景抢占用户支付终端。对于种种避开此次央行第三方支付监管办法的行径,内行人绝非不知。但支付宝早就已经聪明的画地为牢,小额支付场景本来就不是传统银行的业务范围,而支付宝即便通过上述应对办法绕开第三方支付监管办法,保全的仍只是自己已经吃进的领土,而非此前通过余额宝大量吸储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成本而造成的业内天怒人怨。换而言之,只要不做大额拆借动传统银行奶酪,支付宝绝对高枕无忧。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强说』
央妈是出于金融风控的考虑,虽然余额宝风险较小,很多人并不了解是存在亏损风险的,而且一旦发生亏损踩踏,会直接冲击到金融系统。互联网金融更加分散和快速,不应该不受监控,否则一旦发生危机,传导起来,一夜之间,很多财富化为乌有。
谢谢邀请。题主所提到的这项规定是出自《》的附件2部分,这个公告一出来,就在各个网媒平台上兴起了轩然大波(私下饭局间我们也在讨论),表象上看是央行为了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使用而出台的红头管理条令,附件中多项条款均从侧面凸显了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不足”(两个附件加起来长达2万字!)。但是往民意里说,其实央行是在明(臭)目(不)张(要)胆(脸)地护犊子。犊子是谁?网银支付。P.S:我没说网银、理财产品等是央行的,央行是妈,人家护的是自己儿子的产品,阅读理解都什么水平啊!真的建议大家可以花几分钟时间扫一下文件内容,不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嘛。光公告正文部分就够我吐槽一个自然段了,除去单词级的无营养公告内容,我想吐槽的是反馈渠道部分,先不说信函包不包邮的问题,我就说说Email反馈这个方式在我们国家历来民对官对垒中有多鸡肋:注意看注意看向社会公开征求这几个字。在我国,普罗民众的声音要想透过高墙被墙内的人听到有多困难我想不言而喻:网络言论过激要被和谐,力行上访过激要被拘留,真正的意见从来都是石沉大海,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群众真正想说的话就算透过那枚小小的邮箱发过去了,99.99%的概率不会被打开你信不信,被打开的1%还会被精挑细选出一些中庸观点来“代表民意”,最终文件还不是由一群屁股决定脑袋的决策者拍板签发。回到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样,只有被刀架在了脖子上的人才会试图起身反抗,捍卫自己的小蛋糕。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甚至是众筹)和第三方支付行业(各大电商、O2O平台和线下电子付款渠道等)发展得风生水起,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大家使用网银支付和银行理财产品等频率,央行高管暗想:老子每年买着这么贵的Oracle服务器和大型机,养了这么多“闲人”,你说抢我蛋糕就抢我蛋糕啊!看我不打你七寸。咱们以数据服人,以互联网金融行业最新的数据来看,能产生网贷成交与贷款余额的平台已达2028家,其中发展稳健的也有300家,累积交易量达到了近7000亿元。最关键的是,这个蛋糕的面积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再说第三方支付,拿以技术见长但市场反应永远慢半拍的某度为例,为了争夺O2O入口,不惜重金200亿元试图打造O2O旗舰平台,因为某度也反应过来了:在未来O2O和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比电商市场大得多,在电商市场上被某里白过一刀了,这次得继续管上!!!有了某度钱包,相继就可以从第三方支付渗透到前面提到了信贷、理财等了。但是,当某游离在国家“正规约束”边缘的欣欣行业出现后,国家最擅长的真奥义·阻击绝技补一刀就会重现江湖。从文件字面意思看,央行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你第三方支付没有我们背书就是不安全,吹得天花乱坠的支付
/ 云安全技术搁我这谁说话都不好使。但是实际上央行就是看不惯别人虎口夺食,要护犊子了呗。各项规定的终极目的均是设置操作门槛以降低大家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频率,回归到那个连企业级抗压测试都通不过的网银支付上去。操作门槛有多复杂?以恶心我的附件2 - 第十六条为例:第十六条 支付机构为个人客户开立支付账户并基于支付账户余额办理网络支付业务的,应按照下列要求根据客户身份核实方式对个人支付账户余额的付款功能和交易限额进行分类管理:(一)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身份核实的个人客户,以及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通过五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综合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二)对于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且通过三个(含)以上、五个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消费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三)支付机构应根据客户身份对同一客户开立的所有支付账户进行关联管理。个人客户拥有综合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个人客户仅拥有消费类支付账户的,其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采用面对面身份核实的方式授权第三方支付公司开通账户,你(综合账户 / 消费账户)就必须采用3 - 5种及以上的方式来交叉证明“你是你”。抛开利益驱动,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出现的动机是什么?就是为了打破信息壁垒,解决由于银行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带来的贷款难、支付麻烦等问题。我们的爸爸妈妈如果想在某三四线城市贷款开个杂货铺自力更生,本来是想通过快速便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迅速借钱来支撑起生活的架子,结果这比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繁琐流程活活把人逼回银行去贷款,“用过了iPhone的人很难再喜欢安卓机”,享受过互联网金融的快速便捷后谁还受得了银行那些复杂、不透明还冗长的办事流程?以更恶心我的附件2 - 第二十八条(也就是题主提到的的这项规定):第二十八条 支付机构应根据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级别,对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限额管理。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下同);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当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所以说,如果你觉得第三方支付认证复杂,那就乖乖地回到我大网银支付的怀抱吧,咱们认证起来虽然也挺复杂但是没有第三方支付这么复杂哟。不然你看,你想买个iPhone 6都买不起,你只有5000元的额度。大哥,脸呢?说回到网银支付,我就不吐槽这些个银行的APP有多难用、接口响应有多渣了。就说买个昂贵大件怎么用电脑搞吧。首先一上来,我热爱的Chrome你们都不支持;其次,你们设计的电子密码器或优盾这么反人类的设计让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少年 / 萌萌哒美少女怎么接受?我记得我刚入职办工资卡的时候,招行也给了我一个优盾,结果到现在我都没插过。谁喜欢没事钱包里塞一这玩意,多不方便啊。再说回支付
/ 云安全问题,央行这份文件暗指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机制不完善(我们才是最安全的),你能保证你家安全机制就足够完善?我丢了钱找你你能24小时响应吗?大哥别逗了,攻ATM机是黑客入门必备好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天。
先说结论支持金融创新不变,但是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会被干掉。下面是昨天看到文件的反应:控制用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支付的限额,用银行卡的支付限制不在这里。把银联卖了,堵上了第三方支付干银行的活不受银行级别监管的路,第三方支付也就别囤积那么多钱了。如果结合这文件的其他规定看,账户身份认证也是限制的要求之一,这部分就是反洗钱的作用了。然后是结论的解释:有人说这次打击了互联网金融,是的,不过我觉得互联网金融这一刀挨的不冤。能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放松了金融管制,为的是打破企业融资渠道只有银行的单一模式,然而放松的结果是融资渠道没创新,影子银行高利贷从地下转到明处,p2p各种跑路只能被称为非法集资,稍微有点想象空间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在收益覆盖风险的前提下来了个年化18%,最后场外配资和击穿监管搞出一次漂亮的股灾收尾,再不加强管理就不定出什么了,说到底,没达到当初放松监管的初衷。然而这次发文并没有一刀砍死整个互联网金融,只是打击了p2p,二维码并没有提,预计对创新依然是鼓励的,前提是真的搞出点央妈想要的东西。不想要的?就和这次一样砍死啊。央行的思路一直都没有变做什么级别的金融就受到什么级别的监管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能自己只管赚钱嗯,其实就是四个字,稳定,发展。金融乃国之重器稳定压倒一切请正确理解这两句话8.2更新有人还是没看懂,再补两句从股灾之后监管角度来看,非实名配资击穿监管,p2p资金流入,这次的监管条文仔细看背后都有这两件事的影子,第三方支付打击点在于黑箱数据无法验证准确性和控制资金量过大,p2p直接要求银行监管。金融监管放松了太久,这次只能说是风险爆发后报复性回调。从央行角度,放松是为了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现在目的没达到,还出了风险,不是由于现在是经济下行期绝对不会下手这么轻。互联网提高效率效果很好,却不分好坏,飞机运人和运炸弹效率都比汽车高,然而之前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正面的效果。现在金融体制有各种问题,确实需要改革和提高效率促进服务实体经济,但不是矫枉过正。重复一句金融乃国之重器
看吧!这就是智子,能封锁一切进步的存在。
个人认为是一份很好的意见稿。正式版本应该不会有大变化。结论是三方支付需要洗牌,但是支付宝和微信之类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马云和腾讯都已经有了自己的银行牌照,这份意见稿对他们而言其实是无关痛痒的。但是剩下的几十家没有大腿的只打算趁着风飞起来的支付机构,要么卖身抱上银行大腿,要么就真的只做小额支付的中介。现在该行业颇有野蛮生长的趋势,银行做什么他也做什么,肯定要改。不能说他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他没说必须要走银联吧,这就已经把亲儿子卖了。银联才是被马云抢走蛋糕的那个人。银行和马云是共生关系。其次他规定了存在支付机构的钱不是存款,不属于支付机构,意味着支付机构不能挪用这笔款项,这也是不错的规定。但是我觉得还应再细化下。实名认证和限额支付均是反洗钱的基本要求。这有什么好吐槽的。央行的职责就是追踪钱的流动,识别洗钱。能让你几万亿在外面自由流动无法追踪吗?但是支付宝之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不是支付宝在支付而是网商银行在支付。而网商银行会满足银监会的监管要求,自然满足反洗钱的要求。至今认为一实行就这个不能那个不能的朋友请自动跳到最下面。吐槽监管的同学,你们有没有想过各种宝,各种p2p是一个细思恐极的行业。以支付宝举个例子,万一支付宝倒闭,你在支付宝里面的钱到底是什么钱?支付宝不是银行,它不是存款。支付宝没有以你的户头三方托管,所以它不是信托。把它看做预付费,那怎么保证这笔钱没有被偷偷挪用,怎么保证清偿顺序。完全没有保障,这个行业的监管单位,看起来只有是央行。而央行和银监管的最多的,还是传统银行渠道的支付结算。你会发现连个规定也没有。所以不要觉得监管不好,看看泛亚的日金宝,地雷遍地。你现在觉得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你专家你什么都不怕,什么协议也不看,但是出了事又跑到政府去维权,让政府替你还钱,到时候又变成我一家庭妇女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风险意识也没有。现在央妈告诉你这不是存款,他不会替倒闭的第三方机构垫付。你跑到公司注册地政府去维权也没用,因为谁审批谁监管,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找谁。但是然并卵,到时候肯定还是会跑哪个倒霉的部门去维权的。
看了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限额部分。这次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中,针对余额(不是银行卡)的使用,列出了可选用的支付验证手段,我数了一下具体有5样,分别是:1,数字证书 (alipay.exe这种)2,电子签名 (网银软件/挂件)3,一次性密码(短信验证码)4,静态密码 (123456)5,生理特征 (指纹,或者其他黑科技)在网络支付时,凡1/2有一项,再 + 任意其他项 = 无上限;3+4,4+5,3+5,3+4+5 = 5000元/日上限;只有一项 = 1000元/日上限。(上限只对应支付宝余额和微信钱包里的那部分,银行卡走支付宝支付的不计入)这规定一看就是冲着手机来的。因为1和2通常需要在电脑上操作,生活中我们大部分出门的时候不会想到要带上银盾之类的东西,这等于单给手机支付设置了每日5000元的上限。 但事实上,在指纹识别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3+4+5的搭配已经完全足够用以验证使用者为账户持有人的身份。个人认为,保护用户的安全性是应该的,但5000元的日限额过低,有故意把支付宝和微信拉到和商业银行一样的低便利性水平之嫌。央行还提到,支付机构可以选择采用“静态密码+数字证书”、“一次性密码+指纹”、“静态密码+指纹”等手段。这一条,看似建议,其实等于下达了行业指导标准。如果你的手机没有指纹识别功能,在未来会变得非常不方便。不过,对于指纹模块供应商和高端手机厂会是一个大利好。数字证书这样的东西,以硬件载体的方式在手机上实现这一要求,难度和成本较大。PC端目前也仅有网银符合这一要求。至于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金额, 还是需要走银行账户才能支付。说到底还是在变相帮助商业银行这些亲儿子,把居民存款截留在商业银行系统内部。不过这还不是这个意见稿最让人不爽的地方。最不爽的,是其规定的,“综合类支付账户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消费类支付账户年累计应不超过10万元。”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限额将造成我极大的不便,光是网购一项,就打不住,更别提还有亲友之间的金钱往来。而且关键在于,这部分金额是总上限,也就是说,即便满足了前面说的条件1+2,也只是单次不设限,年度总上限一视同仁!现在打车、购物现早已是遍地微信支付宝,要突破一年10万的余额付款交易,太轻松了。央行答记者问时辩解说,这是因为9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5000元,99.72%的个人客户不超过10万元。但这个数字不是静态的,这种新型支付手段正处在爆发状态。几年内这个数字就会轻松翻几倍,中国正处在全世界最领先的,可以摆脱现金的临界点,这一盆冷水浇下来,让我们李总理夸下的海口情何以堪。在央行自己对意见稿的释义中,就这段写到:“从支付账户主要服务于电子商务及小额、便民支付领域的定位出发,本条款对支付账户余额付款规定了限额(客户将支付账户余额转账至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的交易不受此限额管理)。对于超出限额的付款交易,客户可以选择“商业银行网关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等模式通过银行账户办理。”支付宝能有今天的地位,“猪对手”商行网银功不可没。本来银行是可以有先手优势的,毕竟大家的存款都在那儿,国人也不习惯把钱交给银行以外的机构。但中国的那些网银体验实在太差。所以央行提到的网关,基本是白提,其便利性逼走了大多数用户。剩下的,就是所谓的“银行卡快捷支付”了。根据意见稿,只要是单笔200元以上的快捷支付,就要跳到银行来验证,弄不好还要登录一次网银,或是银行给你发短信来确认一次。这不仅是把用户往商行网银上赶,而且本来银行只知道你用支付宝交易了一次,无从知晓具体的消费内容和商户,这么一跳转可好,全知道了。这部分信息,对于银行真是求之不得。
简而言之,这些条款针对的是支付宝,财付通余额。被限制的是支付宝余额的支付,这部分支付实质是在支付宝体内流转。鼓励的是通过支付宝的银行快捷支付,这部分实质还是在银行间流转。支付宝打着支付的旗号,实际上不仅仅是支付,还有资金沉淀的作用。以前你可以把钱放支付宝(余额宝)一边领收益,想花还能花。支付宝这么方便,自然也就有更多人愿意把更多钱放在支付宝,这些钱就叫做沉淀资金,这些钱就在支付宝体内流转,很容易就能发展成信用创造,然后支付宝就成了不交保证金的银行。传统银行看不下去了,央妈,他作弊!金融风险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你把钱都不存银行了,也不走银行的通道,银行拿什么赚钱?所以各种银行开始向支付宝们下绊子,阻碍银行与支付宝之间的转账。现在这招更猛,直接叫央妈掐脖子。不过情况也没有那么悲观,毕竟民营银行的牌照开放了,以后支付宝们完全可以绑在自己的银行上,接下来就是“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较量了。不过双方都没开挂的情况下,个人以为,蚂蚁金服和企鹅家,还是能凭借流量和技术优势,把这些低效大国企揍的叫妈妈。只是小玩家再想进场就难了,互联网支付这个风口自此关闭。
为什么感觉大家都无视了第一条: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由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这分明是和支付的安全等级相关不是吗?怎么能就直接把“网络支付每天限额5000元”作为普遍结论呢?补充一下:数字证书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支付宝就有提供通过使用数字证书来保障交易安全的方式。支付宝就有提供通过使用数字证书来保障交易安全的方式。再补充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条款的原文和释义
回答了以后看完其他人的各种阴谋论忍不住再说两句。一帮卖白菜的操着卖白粉的心,一群不懂金融买余额宝的穷人替马云首富操碎了心。为什么叫支付宝??给你的是支付牌照,支付牌照,支付牌照,不是银行牌照。。。给你个KTV牌照你非说你家姑娘漂亮就可以卖淫赚钱了是么???
反对第一名的答案,解读有些片面。说央妈是为了保护银行利益,我觉得是央妈对的,保护银行的利益是必须的事情,银行是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保护银行的总体稳定是每个国家安全的底线,你能想象银行倒闭全都支付宝了?现在第三方支付成了披着支付皮的银行,脱离了当初发放牌照的初衷,互联网支付的牌照是一种通道型支付,而通道型支付,意味着支付机构只能做支付结算的通道,也就是帮用户实现银行资金的转移,而不是截流。
这个支付办法的核心其实在于两点,不允许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资金必须进银行的账户,第二是不允许第三方支付进行体系内转账,从而让支付公司回归到通道本身,不要成为一个存款公司。所以,上限五千之类的解读是错误的。通过技术直联银行卡支付并没有上限。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付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