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负债管理与核心存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三章 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9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负债管理_百度百科
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管理者对其持有的负债的类型、数量、资产负债的总量及其组合同时作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方法。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的概述
负债管理定义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60年代,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管理的重点由转向负债,主张以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负债管理不足
这一理论的不足是: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来源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提高了银行的。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的含义
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的管理
第一阶段,、负债的总括管理;
第二阶段,资产、负债各个项目的具体管理,以求得各项目的最佳组合;
第三阶段,为实现利润目标的利差、间接费用的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和管理。
负债管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
实质就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利差管理
即控制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净利息收入),使其大小及变化与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目标相一致。此即其狭义的含义。
理论认为,风险和收益是衡量银行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志。收益主要来源于利差,利差又是银行潜在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反映,是资产负债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险则表现为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状况。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银行利差最大化(从而收益最大化),其波动幅度(风险)最小化,即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
负债管理银行管理者采取两种手段
一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
二是运用市场上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货、、利率调整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的方法
负债管理方法意味着用借入资金满足短期流动性需要,也就是说,用借入资金补充一级准备,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的贷款需求。与的各种方法相比较,储备头寸的负债使银行可以持有较高比例的收入资产。因此,银行预期收入提高了,但也增加了两个风险:一是的成本不能确定;二是有时可能借不到资金。
全面负债也叫纯负债管理,银行用借入的资金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全面负债实施的前提是有较大供给弹性,其条件是市场有足够的资金和参与者,单个银行的活动并不会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实施全面负债管理的最大风险是得不到足够的,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旦紧缩,实施全面负债管理的小银行的负债管理结构甚至会崩溃。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的目标
负债管理的目标是为争取流动性大、稳定性强、吸存方式灵活多样的各种存款,以扩充银行的贷款能力,并不断调整负债结构,以短续长、以小聚多、以收益的多重变换来适应资产结构的需要。例如美国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立法,包括存款种类、方式、支付程序、银行与客户的权益关系,都依法进行管理。
负债管理银行的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简介
负债是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业务扩张和其他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传统负债管理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哪些渠道和工具来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支持贷款及公众所需要的其他金融服务;第二是如何控制负债成本,为实现银行整体盈利目标创造首要条件。这两个方面又相互联系;成本是制约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对于某种筹资工具的使用,也必须全面衡量其成本,力求通过合理定价,使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能够被银行与公众双方接受。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早期银行的经营中,由于在金融资源的掌握上,银行业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因而从整体上看,银行业的负债管理也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状态,负债工具只限于为数不多的几种简单的存款产品,被动接受客户选择、以既定的负债合理开展资产经营是银行管理的重点。尽管彼时不同银行之间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竞争,但竞争是初级的,负债产品的创新速度缓慢,负债管理思想保守。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主要国家都发生了严重,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于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脱媒”现象。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银行业对负债管理再也不敢掉以轻心。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通过创新负债产品吸引资金流入,一时成为银行业经营的时尚。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西方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思想。
负债管理负债产品创新思路
银行负债可分为存款类负债和非存款类负债两大类。非存款类负债产品的创新首先受制于金融市场整体的发育状况,因此,负债产品的创新往往从存款类产品着手。从西方银行存款产品创新的基本思路看,大致有以下4种路径:
1、将传统存款产品的特征重新组合,创造出兼具两方面或多方面优势的存款产品。
传统存款产品有活期(支票)存款、储蓄及定期类存款等。活期存款具有转账支付的便利,但没有收益或收益极低;储蓄及定期存款有较高的利息收入,但不具有支付上的便利。存款产品的这种泾渭分明的差异首先给那些不能经营支票存款业务的储蓄机构提供了一条创新思路:开发具有支票存款账户之实而同时又可支付利息的存款产品,以吸引存款资金的流入。于是,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等产品应运而生。这些存款产品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由储蓄机构开发,直接目的是与具有经营活期存款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竞争廉价。由于显著,这股创新浪潮很快席卷美国银行业,银行业针对原有存款产品的各种特点重新拆分、组合形式的存款创新就此全面展开,银行业存款经营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时期涌现的存款创新产品主要有: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可支付利息的交易账户;股金汇票账户等。从这些创新的存款产品可以看出,此时金融机构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采取的策略主要是目光向内,力图通过对原有产品的某种改造和交叉融合增强银行负债的吸引力。
2、将存款产品与直接融资产品的特性进行某种组合,创造出在和安全性方面均有所兼顾的负债产品。
存款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安全性,但劣势在于其相对有限,尤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存款利率的上调明显滞后,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另外,银行存款虽具有存取自由、灵活的特点,但无法像证券产品那样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获得利率变化导致的价格。在市场利率持续波动的背景下,面对直接融资工具的挑战,银行业开始研究开发具有直接融资工具特点的负债工具。首当其冲的是可转让大额存单,这一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最成功的金融创新产品最早出现于1969年的欧洲货币市场,它的诞生使存款产品首次具有了二级市场交易,存单持有人不仅可通过交易将存单变现,而且还有希望获得利率下降时存单增值带来的。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这种账户的直接与货币市场工具的收益挂钩,同时兼具支票账户的特性,可在账户资金范围内以支票形式对外直接支付。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工具相互融合的另一极具代表性的银行负债产品是股票指数存款。这种存款的直接与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挂钩,存款人根据其对股市未来走势的预期选择购买牛市或熊市存单,到期银行根据期间股指的变动率及事先确定好的参与率计算该账户的收益率。在一般情况下,该类账户的本金是有保障的。显然,这类账户对那些既希望获得股市波动所带来的利益又对投资安全有一定要求的客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事实上,目前,在西方银行业,这类负债产品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收益预期高于普通存款。虽然很多这样的存款产品不能获得存款保险的保障,但就实际情形来看,还是比较安全的。
3、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开发针对特殊目标人群的负债产品。
负债产品创新的最新发展则是根据银行的,明确银行的客户重点,在对的需求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推出量身定做的负债产品。此类负债产品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理财服务。它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根据某一类群客户的需求,结合各种短期金融工具的特点及收益,设计、开发收益较之存款利率高的集合理财产品;另一种形式是客户将自身的需求和条件述之银行,银行以一一对应的形式为其设计投资方案,力求使投资的风险、收益及流动性与客户的特殊需求相匹配。在综合理财账户下,银行还可以组合投资的形式,将客户资金在债券、存款、保险等多种产品中组合搭配,包括对每一类产品中不同内容的有机组合。这类负债产品有时并不能直接给银行带来可用于放贷的资金,银行从存贷中获得的利差也较为有限,但可给银行带来大量的交易业务,而这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源自存贷利差的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率持续下降,各种市场交易所带来的价差和快速上升,这或许是现代银行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4、针对客户的融资需求,设计、开发对应的融资产品。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不完全属于银行负债管理的内容,但其基本思路仍源自于通过筹措资金,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并以此获取银行盈利这一宗旨,是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投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对原有反思和调整的结果。随着市场的发展,资金盈余者的投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有更高要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更强;而资金短缺者也对银行贷款之外的融资渠道有了更多利用,面对这种“脱媒”的市场发展趋势,银行感受的压力不言而喻。最有效的应对之策是参与其中,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有效地沟通、实现双方的投融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银行虽然不再能获得存贷之间的利差,但可以获得不菲的各种中介费用,包括融资方案的设计、融资产品的开发及市场推广、资金的后续管理等的佣金,并对的稳固大有裨益。
负债管理我国负债管理状况
客观而言,我国银行业对负债一向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负债管理基本处于一种粗放式经营状态;负债产品单一,负债产品的定价与账户的具体条件没有任何联系。当然,形成这一局面,政府的管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银行业加快改革进程的今天,政府的监管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正在获得更多在负债产品创新和定价方面的权力,这对提升我国银行业的负债管理水平无疑是有利的。在外部管制环境越来越宽松的情况下,借鉴西方银行业在负债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对提高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负债管理在产品创新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银行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已有了一定改观。资金的争夺战也带动了负债产品的推陈出新。细观国内银行业目前在负债产品方面的创新,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为提供各种转账支付便利。
在我国的银行存款中,个人储蓄占有绝对的份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转账支付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针对公众的这一需求变化,借助于银行卡的发行与流通,各银行相继推出了类似于招行“一卡通”这样的产品,使存款人可以储蓄存款为基础,凭银行卡在多个之间划转资金,更可以银行卡方便地进行各种对外支付。以客户授权为基础,银行也可以直接为客户从其中扣缴各种公共事业费用。这类和业务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提高了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对银行负债规模的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 开设各种理财账户,为客户提供。
1998年后,在存款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管制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持续低迷,存款收益相对较低。针对这一现象,各银行相继推出理财账户,吸引存款资金。这类账户一般以较高的存款额作为基础,账户所有人可获得银行提供的多方面金融服务,如投资咨询与设计、账户组合管理、汇兑、转账等,较具代表性的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账户、工商银行的理财账户、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账户等。银行的意图在于通过提供理财账户,吸引高端客户,而这通常被认为是真正能够给银行带来利润的群体。
负债管理负债产品定价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对储蓄客户提供几乎是完全免费的各项金融服务。在传统银行业务利润日益稀薄的今天,免费的金融服务使银行不胜重负。于是,顺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与存款相关的金融服务收费开始成为各银行共同的价格政策取向。但由于价格政策的转变激烈,社会反响很大,各方对能否收费、如何收费针锋相对,使银行在价格政策调整时不得不瞻前顾后,慎之又慎。
负债管理西方银行业负债管理创新带来的启示
对比西方银行与我国银行负债管理创新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丰富多样的负债产品以及关注负债成本、强调盈亏平衡是一个总体趋势。尽管如此,中资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较之于西方银行仍存在巨大差距。体现在:
负债管理负债管理理念方面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传统经营之道,而现代西方银行早已突破这一盈利模式,经营理念变为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银行风险管理者、资产管理者这一角色日益突出。因此,适应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负债产品吸引客户,通过多种形式,包括贷款、账户管理、投资咨询、投资组合管理、交易代理等满足公众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以此实现银行的价值将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虽然我国银行业目前受分业经营的制约,一些业务,主要是交易类业务上尚无法涉足,但对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却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
负债管理产品创新方面
从银行业的整体情况看,目前国内银行所积聚的储蓄资源仍保持在极高的比例。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存款,第一,使社会融资需求过度倾向于银行,银行面临放贷的极大压力,容易引发信贷风险和导致不良贷款资产的增长;第二,超大规模的存款也为今后存款的波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一旦存款出现大规模流失,银行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第三,单一的存款品种使银行经营的利润主要依赖于存贷的利差,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竞争的加剧势必导致利差不断缩小。因此,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银行都有必要继续推进负债产品的创新,既保持银行存款的持续生命力,又为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银行业负债产品欠缺的主要是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或可获得市场化收益的负债产品。从2003年下半年后,我国通货膨胀的阴影开始出现,物价上涨超过银行存款利率,负利率成为我国银行存款的威胁。开发能够与直接融资产品结合的负债产品,使银行负债的债权人获得市场化的收益,不仅有利于稳定负债,还可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加银行的收入渠道。这要求银行对于各种金融市场工具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易和操作,并能有效控制交易中的市场风险,当然,前提是整体金融市场发育完善,管制较为宽松,商业银行有操控的余地。就最新动态来看,银监会已经放松在这方面的管制力度,商业银行已被允许以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售和操作,且实际运行良好,获得了公众的普遍认可。银行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的准备工作也在各银行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都极为有限,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操作空间还较为狭窄,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负债管理中国的银行负债管理
1979年以前,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银行的负债管理基本上是存款管理,而且以吸收存款为主要内容。
银行吸收存款的方式有两种:
①行政手段。现金管理制度规定,一切单位都要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无论是转帐还是现金收入都要存入银行。因而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是银行的存款对象,有着法定的存款义务。
②自愿存款。银行按照存款自愿的原则,广泛设立储蓄存款机构,吸收城乡居民参加储蓄。银行吸收的各项存款,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分配使用,存款银行很少有独立的支配权。在这种体制下,对存款的管理一般只限于核算与检查存款指标完成情况的管理,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内容、管理目标和,也缺乏普遍的持续的管理动力机制和。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行存款与贷款挂钩,实行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对存款的管理才普遍地引起重视。经过十年的改革初步形成了存款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负债管理存款管理的现行原则
存款管理的现行原则是在业务经营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未上升为法律规范,但在实际中发挥着指导作用,这些原则主要是:
①存款第一原则。各级银行的资产业务,必须在存款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这是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改革前,经营行只要有上级批准的贷款指标就可以对客户发放贷款;改革以后,一家银行即使有上级银行批准的贷款指标,但没有存款资金,就不能发放贷款,也就是业务经营中的实存实贷、先存后贷。
②扩展鼓励存款、方便存款的措施,促使短期性存款向稳定方向转化。
③提高存款利率,除财政预算存款外,实行普遍的有息存款制度。
④增加存款种类和确定不同存期,开办多币种的。
⑤对存款进行结构、期限管理,保持贷款与存款的对称性。⑥充实和创新存款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如考核储蓄存款吸储比率、财政存款的最低保存率、派生存款比率、企业存款稳定率、存款存期结构和存款成本等等,从而使银行的存款管理质量显著提高。低成本负债背后的存款结构---与文聪兄的探讨&-熊熊
原文地址----
首先非常感谢文聪兄非常认真讨论问题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知道招行的存款成本低于工行和民生银行,为了寻求原因,则必须通过这几家企业存款结构来发现问题。以下是这三家企业的存款结构:
招商银行:
先来对比招行与工行:
1:招行的企业存款成本高于工行:虽然对于活期与定期的成本而言,招商都低于工行,但是由于在企业存款中,工行的活期比例较大,所以加权后工行的企业存款成本低于招行。
2:招行的零售存款成本低于工行:在零售存款中,招行的活期存款成本高于工行,而定期存款成本低于工行。但是由于在零售存款中招行的活期比例远高于定期比例,所以加权平均后招行的零售存款成本低于工行。
3:总体来看,招行的存款成本低于工行:原因在于招行的零售存款成本远低于工行,这导致虽然招行的零售存款占比低于工行,但是最终的存款成本低于工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工行来说,网点优势给工行带来很大的好处,这导致工行的零售存款中的活期存款成本竟然比招行还低。(这点从农行来看更明显,由于大量网点,同时网点在农村,存款成本也很低。)
总结:招行成本低于工行的原因来自于招行的零售业务。具体到零售业务中则是零售业务中招行的活期存款占比较高。
再来对比招行与民生银行:
1:招商银行的企业存款成本低于民生:无论是活期还是定期,招行相对民生都占优。
2:招商银行的零售存款成本低于民生:这里的例子与之前相反,对于活期与定期的成本而言,招商都高于民生,但是由于在零售存款中招行的活期存款占比远高于民生,所以加权平均后的招行的零售存款成本低于民生。
3:总体来看,招行存款成本低于民生。
总结来看,低成本负债来源于大量的活期存款,这在于活期存款本身的低成本属性。而能够带来活期存款优势的原因则在于网点优势与零售银行实力。文聪兄说低成本来源于活期存款与本人认为的零售实力强有助于降低成本都正确,并且并不矛盾,因为这本来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就像我们认为一个人长寿(低成本)的原因是什么?当然长寿来自于身体健康与强壮(活期存款比率高),而身体健康与强壮则来自于常年规律的生活习惯(网点或者零售实力)。
熊熊 日午后写于日本国都&<img TITLE=""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8" HEIGHT="18"
ALT="低成本负债背后的存款结构---与文聪兄的探讨&-熊熊" />
18:10:47&[举报]
呵呵,真的很佩服熊熊兄地细致分析!先赞一个!
不过零售实力强和活期存款占比高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太明白,直观的理解,零售实力强最直接的结果只是个人存款和个人贷款占比高。而和活期存款占比高怎么会有直接因果关系呢?或者换句话说,银行是通过什么办法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呢?或者这个只是一个被动的结果,只和客户结构有关,和客户的总体表现出来的理财倾向有关?这个办法或优势是不是别的银行明知道但就是学不来呢?
就拿工行来说吧,如果能找到有效的办法把个人存款中的定期存款转成活期存款的话,工行将形成比招行更加低的资金成本。那么招行的资金低成本优势就不成为真正的优势了。
找到真正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明知道,却学不来,所以可以长期持续,对于识别真正优秀的企业至关重要,所以,就在这里较真了,还望熊熊兄多多包涵啊!
博主回复:
其实这个问题我和rain讨论过,到底招行的低成本优势来自哪里?这种优势如何保持?
很汗颜,这个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了解招行运营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外部人来说很难去了解。
我的观点是:以结果论英雄。
1:金融业中的任何人都知道低成本负债是金融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2:招行长时期保持低成本优势;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其它的股份制银行做不到这点?唯一的理由就在于:招行有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其它股份制银行早就可以做到,也不用去各想它途,去过“刀头舔血”的日子。
我认为所有对于招行优势的分析都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完善的,如果那么简单,其它银行的老总早就有样学样了~
18:36:21&[举报]
.cn/s/blog_lwd4.html
给一个链接,熊熊看看是否一些帮助
博主回复:
谢谢朋友推荐~呵呵
18:42:25&[举报]
呵呵,学哪里那么容易。
打个比方,大家知道招行信用卡好,可做的谁行呢???为什么不行?初期需要大笔投入,只有发行量很大以后才会有盈利,可能好几年都是亏损的,就算是财力人力大笔投入了,也不一定能成功,已有招行工行做的这么好,需要考虑代价,还不如把这个钱拿去做公司业务,利润来的快。并且做零售这么累,每一笔这么小,远没有批发来的快,挣的多,这需要执行力,需要考核方法,需要系列变革,需要底层员工积极性。看似简单,简单吗????
18:48:43&[举报]
总之,零售就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见效慢,又累人的玩意,对于网点不占优的股份制银行,要想在大行夹击下,成长为零售银行,可是要冒很大风险地,不容易搞成,所以才有竞争优势。可一旦搞成了,想超越没那么容易。&我敢说,要是招行现在才开始转型零售银行,估计希望就不大了,现在的四大已经很好了,靠着网点和国家信用的天生优势,想再突围几乎不可能了。
博主回复:
竞争优势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我相信一旦形成以后,只要管理层不犯傻,优势只会保持下去~
新浪网友 20:56:39&[举报]
3日中国银监会消息称,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别为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请熊熊看看这则消息
博主回复:
兄台的意思是?
21:01:40&[举报]
熊熊,建议你能分析一下招行和其他各行的成本收入比。看看招行是否通过加大管理费等期间费用而吸引了低成本的存款。
博主回复:
兄台的意思是?
新浪网友 21:06:51&[举报]
  我的意思主要是:如果招行不被确定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是不是可以暂时不需要补充资本
博主回复:
关键在于核心资本充足率,招行第一季度为7.7%,低于8%了
新浪网友 21:25:08&[举报]
这样算成本未免草率啊,得把取得这些存款的成本算进去,综合成本才有意义。
博主回复:
负债成本与业务管理费用成本是两种概念,负债成本相当于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
22:34:24&[举报]
个人认为招行大量的活期存款应该是和招行在信用卡和财富理财方面等的优势密不可分,不管是信用卡客户还是高端理财客户都需要将资金放在招行的帐户中,特别是信用卡客户,谁也不会每个月去主动还款吧!不过这样的优势是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那就难说了!它具有先发优势,但不代表其他银行不可复制!当时这需要时间和资金,但并没有垄断的门槛!国外的金融巨头早就虎视眈眈了!我个人认为金融行业规模是非常重要的,而扩大规模的最佳选择是并购(这方面看看现在的国际金融巨头个个都是并购高手就知道),因此我认为并购能力将是考虑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方面国内金融行业已经开始重视了,招行也开启了香港的收购,不过还需要观察!
博主回复:
1:优势能不能复制,我觉得看现实比较靠谱,股份制银行哪一个不是负债成本高于五大行?而五大行哪一个不是高于招行?我已经说过了,要是有可能,谁不想过低风险高收益的日子?看看招行第一季度的赚钱能力就知道了。对比制造业,谁不喜欢原材料成本低?
2:金融业规模重要这没错,不过这不代表规模就是最重要的,所谓的国际金融巨头其实外强中干,花旗,美国银行等等看似强大,在08年股价跌到1美元,如果不是美国政府注资,已经全部破产。
3:并购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实力,或者竞争优势。
4:并购能力如何定义?花旗并购旅行者集团,经过08年危机后不得不吐出来,汇丰目前正在逐渐出售其之前在美国并购的资产。在没有发生问题前,如何判断并购能力?当通过并购让银行规模提升的同时,我们看到银行变大了,但是不能就此判断银行的竞争力变强了吧?目前银行业正在反思这种并购。
5:分析问题我觉得还是得高度抽象出行业的商业模式,然后通过分析抽象出的商业模式来判断企业的竞争优势。
18:16:43&[举报]
感觉自己的观点还是没有讲透,首先招行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它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其次具体战略执行能力强于其他银行!战略方面来说,任何一个战略方向的选择肯定都有利有弊,如果明显利大于弊,那也不需要选择了,大家都会这样做了!在大家都没有发现或者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你能意识到它的优势!而且战略的选择需要和银行文化相结合,也就是说,可以执行下去!战略的制定到执行到收获是需要一个时间的!对于招行来说也是,现在我们可以从量化分析到招行的优势,但可以分析出它能保持它的优势吗?招行在信用卡和财富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是这些是相对的,对于四大行来说,它们的客户规模更大,对于平安银行来说它交叉销售对于客户的粘性更大,对于国外金融巨头来说,它们不管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优势是明显的!
&&&&&博主对于国外金融巨头的藐视我不知道是不是情绪问题,但其实国内银行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金融领域影响很大,招行的这些战略其实也是国外巨头们曾经的翻版,不管是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差距不是一点点啊!欧美金融行业是高度市场化的,每个金融巨无霸都是通过残酷的市场检验出的最佳选手,它们的成长和表现可以证明它们的能力,至于金融危机让不是巨头倒下,这不更加证明了市场的残酷吗?不管你曾经多么优秀和强大,一旦你在增长和风险之间把握欠佳,你就会完蛋!这样的市场环境,你可以说筛选出来的巨头是外强中干?
博主回复:
我不是藐视这些金融巨头,而是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不喜欢投资这类银行,它们强不强大与我无关,因为我知道它们再怎么强大,也会让我的投资一夜之间变成废纸~
其实巴菲特以及缪建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金融业的核心优势在于低成本负债,巴菲特的实践也已经告诉我们这一认识可以让我们的投资更加安全。
至于说招行的战略是这些国外巨头的翻版,我不太清楚,我只是知道富国的负债成本低于美国银行,我也知道招行的负债成本在中国是最低的。
其实我们的讨论完全不在一个点上~你关注的是过程,而我关注的是结果。
18:26:55&[举报]
&&&&不管是倒下的雷曼兄弟还是被救援的花旗、AIG还是受影响不到的富国、汇丰,或者你随意找一些你认为不错的金融企业,哪个不是通过并购来成长的?但并购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成功的巨头都是通过并购发展,但失败的例子比成功的更多,管理层随意并购、为了某些利益而恶意收购、并购后管理难度的加大,企业文化的不兼容等等问题都会让并购变成一场噩梦!这难道不能说明并购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玩的游戏,需要管理层有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并要求公司的文化有相关的包容性吗?
博主回复:
我的观点是到底成长的因素中自身发展的因素大还是并购的因素大?
同时,我不是在讨论企业的成长,而是在讨论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
我讨论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说明什么是金融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你告诉我并购是核心竞争优势,我难以认同。
波特把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低成本,差异性与细分市场,从来没有说过“并购”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并购不是目的,只是为达成目的的手段。对于我来说,如果并购能够降低负债成本,我十分赞成,否则,这样的并购除了对管理层有好处外,对股东没有任何好处,这一点在很多企业管理相关的书籍上已经证明。
另:成长的快不代表就是好企业,否则巴菲特就是买花旗了~
优秀的企业应该是能够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通过优秀的ROE,长期稳定的给股东带来合理的回报。
19:41:22&[举报]
&&&并购能力的定义很难,但是有一点有很重要,就是管理层需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并购高潮到来前去开始有益的尝试!并在尝试中解决相关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这些其实已经在中国一些优秀金融企业上可以看到相关的行动!我们也可以通过时间来检验它们所展现的相关能力!
博主回复:
以并购能力来判断企业优秀与否,这并不是衡量银行业好坏的标准,至少我还没有见过相关的理论基础。
从时间上来说,花旗等等在出问题前,兄台一定认为它们相当优秀吧?
对于我来说,我必须从投资者,从股东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什么样的银行是优秀的银行,是一家可以让我终身持有的银行!
这就需要我考虑什么是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是最大的护城河。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低成本,差异性与细分市场,很遗憾,银行业的本身特性让低成本成为其核心竞争优势(至少目前的一些专业人士是这么看的,我根据自身经济学专业的判断,也认同这一说法),至于并购或其它行为,不过是在每家银行战略选择的基础上的一些具体的行为,不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优势”(至少目前没有人这样认为)。
一家企业进行并购,不能认为这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而一家企业不进行并购,也不能认为这不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20:30:00&[举报]
所以,rain兄,我们讨论的点不同,你讨论的是银行如何变大,而我的着力点在于如何优秀,因为我是投资者,我不希望我的资金变成废纸(花旗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注资,已经倒闭,其股票已经成为废纸,对于这样的企业,我不认为它是优秀的,至少从我作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至于低成本的载体,我与兄台也有不同意见,规模与创新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这就会导致低成本,或者说没有这两者,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负债,我觉得还缺乏更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另:虽然你否认过,我还是怀疑你把我的低成本负债认为是“低成本运营”,所以你会强调规模。
低成本负债来源于大量的活期存款,我想这不是扩大规模就能实现的,具体的例子是美国银行的负债成本高于富国,美国银行现在是美国第一大银行,富国为第6大。
同样的,招行负债成本低于四大也说明了规模与低成本负债不存在确定性的关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主动负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