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全是大师吗?我感觉像柯布西耶 光辉城市,密斯,贝聿铭全是真正的大师,扎哈我感觉还是偏商业一些

扎哈风格不会成为建筑主流--郭老学徒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真正的征服是对无知识的征服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扎哈风格不会成为建筑主流
扎哈风格不会成为建筑主流 1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去世,诸多怀念文章对她的建筑作品盛赞不已。有人把扎哈风格说成“未来主义”的代表,预示着建筑的趋向。扎哈早期的建筑作品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具有强烈的创新冲动和新奇之笔,但还是平面和直线建筑,如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如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成名之后的扎哈走上了“非线性”道路,以女性建筑师对优美曲线特有的直觉和敏感,运用计算机强大的3D生成技术,设计了一些优美的不规则非线性建筑,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震撼了建筑界。扎哈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伟大的建筑师,但我认为,她的风格很难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 2从100多年前高迪开始,前卫建筑师或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师们就没有间断过运用曲线曲面表现艺术张力的努力,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图1 &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设计的不规则曲面住宅 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阿尔托的麻省理工学院贝克大楼,赖特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约翰逊的纽约唇膏大厦,尼迈耶的巴西利亚两只“碗”国会,贝聿铭的肯尼迪图书馆“圆柱”,这些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著名作品都刻意尝试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曲面,影响巨大。但褒贬不一。朗香教堂赢得盛赞,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遭致众多批评。 图2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 图3 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设计的麻省理工学院贝克大楼 图4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图5 美国建筑大师约翰逊设计的纽约唇膏大厦 图6 巴西建筑大师尼迈耶设计的巴西利亚国会大厦 图7 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 运用曲面最成功的建筑大师是沙里宁,他的杜勒斯机场航站楼、肯尼迪机场航站楼、麻省理工学院礼堂、耶鲁大学冰球馆和圣路易斯大拱门等作品,恰到好处地将拱券薄壳结构技术或悬索结构技术形成的曲线曲面与建筑形体有机地结合,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又毫不做作的艺术效果。 图8 芬兰裔美国建筑师沙里宁设计的杜勒斯机场航站楼 图9 沙里宁设计的肯尼迪机场航站楼
& &图10 沙里宁设计的麻省理工学院礼堂
& &图11 沙里宁设计的耶鲁大学冰球馆
& &图12 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大拱门 运用曲面比较得体的建筑还有安德鲁的“鸟蛋”、福斯特的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皮亚诺的努美阿文化中心、波特赞姆巴克的卢森堡音乐厅等作品。 图13 &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图14 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首都机场航站楼 图15 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设计的努美阿文化中心 图16 法国建筑师波特赞姆巴克设计的卢森堡音乐厅 约恩·乌松的悉尼歌剧院运用曲面比较夸张,为了造型而造型,为了艺术而艺术,工期延了很久,造价超了很多,但艺术效果出奇地好,“颜值”非常高,是艺术珍品。建筑物自身的艺术影响力超越了在那里上演的歌剧,创造的旅游价值非常巨大。 图17 丹麦建筑师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 更夸张的是美国建筑师盖里,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奇奇怪怪的造型和不规则的曲面。他的作品毁誉参半。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他带来永恒的尊严与声誉,美国西雅图音乐体验馆却被评为世界十大最丑陋建筑之一。 图18 &美国建筑师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博物馆 图19 &美国建筑师盖里设计的西雅图音乐体验馆 2运用曲面最最夸张的是扎哈·哈迪德。她比以上所有建筑大师运用曲面都更大胆,更自如,更流畅,更个性化,更具有悬念,更出人意料。就艺术感染力而言非常成功。扎哈的一些经典作品会成为所在地的旅游景点。 图20 &扎哈作品-阿塞拜疆的文化中心 图21 &扎哈作品-北京望京SOHO
图22 &建设中的扎哈作品-长沙梅溪湖文化中心 但是,扎哈风格不可能大面积推广,不会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她过于注重表现力,过于注重形式。她的作品没有沙里宁那种自然而然的结构逻辑,她不去得体地控制浪漫的遐想。借助于计算机参数化技术或算法技术对非线性设计的强大支持,也由于她的业主对造价出奇的大度,扎哈的设计天马行空,往往牺牲功能、牺牲结构合理性、需要较长的工期和较高的造价。去年,我接触过一项正在建设中的扎哈项目,看了一些图纸,吃惊地发现,为实现扎哈设计的艺术效果,建筑主体结构、表皮二次结构和建筑表皮比常规建筑增加很多造价,施工周期长,建筑空间浪费比较大、使用时能源消耗和日常围护保养费用也会提高。一项工程仅表皮造价就以亿为计数单位。难怪她的日本奥运会场馆设计方案赢得盛赞并中标,但因为工期长、造价高而无法实现,又被日本设计师的方案所取代。扎哈的非线性建筑也不大适合污染严重灰尘多的地区,仰斜的表皮会被灰尘、水痕或冰雪污染,远看可以,近看脏兮兮的。 3从高迪开始尝试曲面建筑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有那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努力,也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朗香教堂,如悉尼歌剧院,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但一直没有成为建筑主流,仅仅是建筑浪潮的几朵浪花,几个点缀。建筑是艺术,但与音乐、绘画、雕塑艺术不一样的是,建筑艺术受到了刚性约束,必须扎扎实实地建立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基础上,还要受建造工期、工程造价和维护便利性的制约,现在多了一个重要的制约——节能环保的制约。非线性建筑作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是没有问题的,以后还会有作品不断问世,但作为主流建筑似乎不大可能。非线性建筑使用面积利用率低、建造过程长、造价高、耗能高、维护量大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易克服的。即使进入3D打印建筑时代,建筑的功能性、结构性和节能性制约还是刚性的。 4文艺复兴之后的17世纪,一些注重艺术表达的前卫建筑师如贝尔尼尼等创造了巴洛克风格,运用古典符号以夸张的变奏方式对建筑进行装饰。20世纪70年代,在呆板单调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把全世界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之后,注重表达的建筑师创造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或以夸张的变奏方式进行装饰,或突破固有模式在造型上寻求变化,实质上也是巴洛克主义,巴洛克的原意就是怪诞的意思。巴洛克是怪诞夸张的,未必合理,但它打破了僵局,是对艺术表达的强烈呼唤,也是一种有特点的艺术形式,巴洛克丰富了建筑艺术的殿堂。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丘里、约翰逊、盖里和扎哈们,会像当年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一样,载入建筑史册。 52007年,美国旧金山新联邦大厦建成。这座新联邦大厦是美国著名建筑师汤姆·梅恩设计的。他说,自己的方案能够被选中并不是由于建筑艺术,而是由于节能设计。这座建筑通过运用可调节的建筑表皮等技术,节能率达到50%。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每天都在消耗中,而人类的数量和消费力是在增长的。未来的主流建筑,一定会更加注重功能的效率,格外注重节能。人类的审美观也会随之变化。100多年前,没有人会认为蒙德里安的简单的几何块是艺术,但现在没有人否认他是艺术大师。由功能性内生出来的美是永恒的艺术。
图23 &美国建筑师梅恩设计的旧金山联邦大厦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1、谢谢您的光临;
2、如有共鸣幸遇知音;
3、如有批评感谢指导;
4、留下不同观点或对立观点,我会认真思考,不会删贴。
5、但带有侮辱和谩骂字眼的,不论什么观点,都会删除。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吐槽建筑大师大师的世界你永远不懂文/金雯<>第378期
为了心目中的完美作品,建筑大师常常自私自利。柯布西耶为萨伏伊一家修建的别墅,一个星期后便开始漏水,这家的长子因此得了肺炎,整整一年才康复&&因为柯布西耶坚持屋顶必须是平的。
  为了心目中的完美作品,建筑大师常常将居住者的某些需求牺牲掉。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漏水,密斯&凡&德罗的范斯沃斯住宅不适宜居住,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窗户太小^大师总是想制造圣殿,但是你愿意成为祭品吗?一旦成为大师,建筑师也成为最难应付的一群人,&赖特(流水别墅的设计者)的坏脾气让人敬而远之,密斯&凡&德罗根本没办法跟他说话,柯布西耶太刻薄了&,扎哈&哈迪德的牛脾气令人生畏&&
  密斯&凡&德罗无法忍受人们使用百叶窗的不同习惯,有人喜欢拉上三分之一,有人喜欢拉上四分之一&&而这会破坏建筑外立面的景观。在他的干预下,西格拉姆大厦的百叶窗只有全开、半开、全关这三种方式。
  幸好夏天即将过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养了不少蚊子,这地方走起来时不时像迷宫,教室的窗户太小了,光线进不来,学生在白天还得开灯上课;极少的空间装了空调,据说风会从瓦片屋顶缝隙中习习吹入,在炎热的江南住过的人都明白:这分明是空穴来风。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被人津津乐道,但是,严格来说,瓦爿墙只能算面砖,王澍的建筑始终都是混凝土架构的,丝毫没有体现旧砖瓦的构造作用。当王澍得到普利茨克奖之后,这些批评开始变得很谨慎,有羡慕嫉妒恨的嫌疑,而且显得吹毛求疵。
但是,毫无疑问,为了心目中的完美作品,建筑大师常常自私自利。柯布西耶为萨伏伊一家修建的别墅,使用一个星期之后便开始漏水,这家的长子罗歇因为卧室不断渗入的潮气而得了肺炎,最后在疗养院里住了整整一年才康复。就是因为柯布西耶坚持屋顶必须是平,现代主义大师无法忍受一个加盖尖顶的房子。
  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芝加哥郊区的那个玻璃房子让业主范斯沃斯女士受尽折磨,预算一再超支,好不容易竣工却几乎无法使用:玻璃墙壁完全没有私密性,夏天很热,冬天很冷。为了坚持密斯的&少即是多&的美学,他甚至不准范斯沃斯女士增加室内家具,还规定了每天拉窗帘的时间!最后,建筑师的歇斯底里将业主逼上了法庭。当然,作为大师的崇拜者,最后范斯沃斯撤诉了,并最终实现了大师的意愿,搬出这个不适宜居住的房子,让它彻底成为只是供人朝拜的大师作品,现在范斯沃斯住宅是一个博物馆。
  西格拉姆大厦也是一个密斯控制欲集大成建筑。他无法忍受人们使用百叶窗的不同习惯:有人喜欢拉上三分之一,有人喜欢拉上四分之一&&这会破坏建筑外立面的景观。在他的干预下,西格拉姆大厦的百叶窗只有全开、半开、全关这三种方式&&这简直是在制造监狱。
  在当代,中国大工地为建筑大师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地方,却令很多人反感:那些空降的庞大建筑令城市更加丑陋。而且,即便单纯就建筑而言,大师的表现也并不是每次都令人满意。安藤忠雄第一个高层建筑&&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就没能让中国安藤粉深深感动,这座有着倒插&4&造型的建筑被戏称为&草泥马&。或许安藤还是最擅长制造&神性&建筑,用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制造出压迫感,进而产生神性幻觉。最著名的风、水、光系列教堂都是这类建筑的代表,而且尺度都很小。谁都无法否认,建筑如同服装潮流,更新换代很快,71岁的安藤作为建筑师已经老了,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属于上个世纪。
  2012年3月,由汽车品牌赞助的安藤忠雄万人大演讲在上海举办了,与他对谈的是王石和姚明。作为建筑师,安藤在中国的表现让人怀疑,他在本业之外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同样他也在面临一些中国式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采访对象说,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涉及某些利益纠葛,安藤忠雄在有些场合甚至都不愿承认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是他的作品。
  我们曾经很讨厌现代主义建筑,因为它到哪里都是一个玻璃盒子。但是将这个玻璃盒子扭曲成一个流线体,然后到处都是流线体,就思维方式来说,并没有更新,只是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外观。这就是扎哈&哈迪德让一部分人厌弃的原因。
  天才建筑师都不好打交道。美国建筑界的教父,第一届普利兹克奖得主菲利普&约翰逊说:&赖特(流水别墅的设计者)的坏脾气让人敬而远之,密斯&凡&德罗根本没办法跟他说话,柯布西耶太刻薄了。&
  如今最著名的牛脾气是扎哈&哈迪德,她的建筑总是被人指责不与环境相和谐,对此她从不买账,她对媒体说:&我不相信和谐。什么是和谐?跟谁和谐?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人们背后叫她&女王&,或者&那个伊拉克女人&,有时候是&那个疯婆子&。还有人翻出当年她向库哈斯示爱未果的旧事,以及情人兼合伙人移情别恋之后的轶闻,天哪,她居然砸了事务所所有的电脑。这些带着的恶意八卦宣泄着人们对她的反感:那么霸道,还那么红。
  扎哈&哈迪德曾经是&造不出来的大师&,她的作品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无法在现实中建成。幸好她与包括菲利普&约翰逊在内的很多建筑师一样都是富二代,让她能一直坚持自我,而不必为生计作出妥协,直到她设计的建筑能够立起来为止。
  作为一个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建筑师俞挺一直反感中国人对于国际大师的迷信。他说,扎哈&哈迪德创建了建筑学前所未有的形状,强化了建筑学有效工具:参数化工具,这些都是她了不起的地方。但是,建筑学只是一个形状和工具吗?无论遇到任何房子都是用她的流线型外观包裹起来。这事实上是一个变异的国际式思维方式,我们曾经很讨厌现代主义建筑,因为它到哪里都是一个玻璃盒子。但是将这个玻璃盒子扭曲成一个流线体,然后到处都是流线体,就思维方式来说,并没有更新,只是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外观。
  扎哈&哈迪德的合伙人派特里克&舒马赫在谈及参数化设计的局限性时说道,我们需要从对脚本化的关联而建立的形式化的探索,发展为仔细考虑它在功能组织和建筑表现力上的应用。换而言之,参数化设计目前最大的优势是给建筑提供惊人的外观,而不是功能。
  为了这个外观,广州大剧院的建造过程变得十分艰辛。中国工人的施工水平也不断遭受质疑。但是,作为建筑师的俞挺反问:&建筑师难道没有责任吗?&他说,施工的习惯与建筑师的设计之间总会存在空白,如何去弥补是建筑师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传统建筑教育对于建筑师的要求,但是,像这样的苦活脏活往往是非专业人士看不到的,于是,越来越少建筑师愿意做这个事情。大家看到的是惊人的形状,但惊人的形状也是最容易令人厌倦的。有时惊人的形状还会影响功能,在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线条优美的屋顶阻挡了看台上观众的视线,每场都有600名观众只能看到运动员入水,而其他部分得通过场内大屏幕观看。
  就如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所说:&优秀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成就建筑大师的是资本和媒体。
  像所有世俗标准的成功人士一样,被热捧的建筑大师不单纯是专业领域的翘楚,他们也是社交领域的高手,而这一点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美国建筑大师路易&康在肯尼迪图书馆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竞标中,两度不敌贝聿铭。他的事务所债台高筑,路易&康的妻子在他去世之后接受采访说,他只拥有领带和书。
  路易&康的儿子后来拍摄了纪录片《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在片中,路易&康的儿子问贝聿铭,相对于路,你的成功率似乎很高,贝聿铭说:&或许是我比较有耐心一点,因为我是个中国人。假设某个业主不同意我的设计,我不会在意,我会改天再来,但我认为路不会这么干,他也许会一直强势反驳。他如果因此而得到业主,那就是因为真的有共鸣,那就是永远的业主。我想这不是我能做到的。否则,我就会比他失去的业主还多。&
  斯宾罗&科斯托夫在《贝聿铭传》中这样写当年肯尼迪图书馆的竞争。&可怜的路易&康是他那个时代具有远见卓识的建筑师之一。他有话要说,却无法表达。他满脸疤痕地站在观众面前,嘴里咕哝着神秘难懂的字眼。&路易康小时候脸部烧伤留下了难看的疤痕。&而贝一走进房间,光芒也随之而来。他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令人为之倾倒。&肯尼迪图书馆的业主是肯尼迪家族,其中包括那位时尚遗孀杰奎琳&肯尼迪。80多岁的密斯&凡&德罗也参与了角逐,人们都觉得他太老了,而且他又表现得那么不可一世。
  建筑行业是危险的,贝聿铭也有过危机时刻。1973年,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在修建过程中,因为技术的不成熟,玻璃幕墙掉了三分之一,贝聿铭声誉扫地几近破产,于是转战新兴市场&&新加坡和中东。他的银行家父亲贝祖诒说:&优秀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直到标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才在美国翻身仗挽回声誉。同时期的路易&康也接手美国之外的项目,主要在孟加拉国、印度。他的儿子后来在纪录片中说,他很难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人如何独自在这些地方工作。
  除了资本之外,大众传媒是建筑大师的最大推手。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没想到自己在70岁高龄设计的流水别墅会这么受大众欢迎,在此之前,他被认为应该回家养老了。1938年1月的《建筑论坛》特刊的宣传自然很重要,《读者文摘》也功不可没,赖特被塑造成一个可亲的邻家老伯。1949年,讲述现代主义建筑师艰难与世俗审美作斗争的电影《源泉》上映,由大明星加利&库柏饰演的建筑师原型便是赖特。电影由安&兰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兰德女士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小说《源泉》卖出500万本,很好地推销了赖特以及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电影《源泉》的编剧,她也为&流水别墅&在美国大众中的浪漫化推波助澜。在流水别墅之前,美国人眼中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外国玩意,就像《流水别墅传》的作者佛兰克林&托克所说的:&只有犹太人、加州人和其他边缘人群才会跟这种风格打交道&。广州大剧院设计者扎哈·哈迪德去世-南都数字报
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据英国BBC、《卫报》、《每日邮报》消息,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3月3&1日因心脏疾病在美国迈阿密一间医院去世,享年6&5岁。扎哈·哈迪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女性设计师,2004年,她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这是该奖项第一次授予女建筑师。&&&&在中国,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望京S&O&H&O、成都当代艺术中心等都出自她的设计。而广州大剧院则是她进入中国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其所有建成和在建作品中体量最大的一个,被全美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评为“世界十佳歌剧院”。&&&&广州大剧院是其首个中国项目&&&&昨日,广州大剧院的歌剧厅玻璃门外,摆放着扎哈的悼念照片,不断有市民来此献花。晚上,来悼念的人群还排起了长龙,逾百人来悼念。大剧院为悼念扎哈还免费派发了一批《战马》的惠民票,让更多市民能感受大剧院现场的美。&&&&扎哈涉足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项目是广州大剧院。2002年11月底,广州大剧院设计方案开始公示。来自国内外的9个设计方案参与角逐。经过甄选,评审从九大方案中初定三大方案,分别是奥地利CoopHimmelblau事务所的“激情火焰”、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和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贵妇面纱”。最终扎哈的“圆润双砾”方案中标。&&&&提起扎哈和广州大剧院的渊源,广州大剧院艺术教育中心总经理梁丽珍回忆,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陈建华曾来大剧院看演出时提起过扎哈的设计,说起她曾为武汉琴台大剧院设计,琴台大剧院后来没有选择扎哈的设计方案。但在广州大剧院的全球设计招标中,扎哈的设计方案被广州选中。&&&&广州大剧院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主体建筑———造型自然、粗野,为灰黑色调的“双砾”,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设计既融合了勒·柯布西耶的粗犷主义风格和后现代建筑的隐喻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虽然扎哈把歌剧院比做两块宁静的石头,但极具动感的流线造型仍然可以让人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梁丽珍也直言,“就我个人来讲,我去过全世界很多歌剧厅包括巴黎歌剧院,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广州大剧院,它给我一种很暖的感觉”。&&&&她宁愿是纸上设计师&&&&梁丽珍第二次见到扎哈已是3年以后了。扎哈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的创新塔在香港揭幕,梁丽珍也获邀参与。梁丽珍回忆说,那个时候扎哈已经消瘦了不少,身体状态已经不是很好了。在扎哈即将离开现场时,她上前去打了个招呼。那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扎哈了,梁丽珍一直在懊悔,当时应该多说点什么或者合照。&&&&在梁丽珍眼中,扎哈是个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扎哈,她身着的是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的设计,她经常穿这个品牌的衣服。而三宅一生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也被认为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而扎哈本人,有人认为她是解构主义大师,也有人认为她任性的设计难以付诸实践,只能算是个“纸上设计师”。&&&&梁丽珍说,广州大剧院的设计过程也是扎哈个人性格的写照。因为天马行空的大胆设计,扎哈也一直处于争议与掌声并存的两极评价之中。在设计广州大剧院时,为了不破坏流线型设计的美感,扎哈坚决反对加入反声板,但是基于视听效果的考虑,几乎全世界的音乐厅都安装了反声板。&&&&“扎哈有一点完美主义,她不容被质疑”,梁丽珍表示,庆幸的是,声学设计大师马歇尔博士与扎哈一拍即合,实现了扎哈的“完美主义”。他设计的“双手环抱”式看台不仅延续了扎哈完全不对称的流线型设计的视觉美感,更以其精妙的结构,达到了1.6秒的混响和全场无差异的完美音效,使广州大剧院的内部声学效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尽管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能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梁丽珍说,扎哈宁愿是“纸上设计师”,也正是这些执着和坚持才成就了如今的大师。她是个追求质感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家,梁丽珍如今在和朋友们聊天讨论时还会说道,有一种风格叫扎哈。&&&&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实习生&陶蕾&通讯员&姚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柯布西耶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