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和县热电厂古店子镇古城村有几个古墓

兴和县店子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0%
11:23:07来源: 乌兰察布日报作者:吕铎责任编辑:梁晶晶
位于兴和县最南边的店子镇山多、坡多,近年来,该镇本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向一亩荒山要1万元&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利用荒山荒坡,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减少了水土流失,镇属范围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日前,经核查统计,该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0%。
近年来,店子镇通过认真落实退耕还林项目,曾经的荒山荒坡已被生长良好的大树覆盖,一派葱郁景象。该镇对荒山荒坡进行土地开发,将古城村1000多亩荒山种上了药材,将店子村、朱家营村、落官夭村、南湾村的2800多亩荒山种上了经济林,将喇嘛营村1200多亩荒山种上了果树和杏树,同时,在公路两旁种植景观树,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如今,走在店子镇乡间小路上,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景象。
欢迎加入"99街"微信报料,微信公众号:nmg_99jee
新闻热线:
今日内蒙古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如因转载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请于作品发布日期后30日内进行。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
电话:、 | E-mail:乌兰察布旅游文化—第九章 兴和县旅游文化 -
地区文化 - 历史探寻
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 一、建制沿革  && 兴和县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南部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地处东经113°21′—114°07′,北纬40°26′—41°26′之间。东以大青山为界与河北省尚义县毗邻,南以长城大南山为纽带与河北省怀安县、山西省天镇县和阳高县相连,西以岱青山为分水岭与丰镇市、察右前旗接壤,北与察右后旗、商都县交界。总面积3520平方公里,辖5个镇、2个乡。总人口31.36万人,有蒙古、汉、回、满等12个民族。县驻地城关镇,东距北京32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市250公里,是呼和浩特市通往首都的重要公路通道,距集宁区96公里。  && 兴和县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县境属赵国代郡,置有延陵城;西汉时期设置且如县和延陵县,且如县为代郡都尉治所;东汉时期为鲜卑居地;南北朝时期县境属柔玄镇管辖;隋朝时期为突厥的居地;唐朝时期境内置榆林城,为屯戍之地;辽朝时期县境置威宁县,隶西京路抚州;蒙元时期仍为威宁县,隶中书省兴和路管辖,兴和县名源于元朝的兴和路而得名。明朝宣德年间在唐朝旧址置榆林县,正统年间县废,后为蒙古族驻牧地。  && 清朝时期,县境为察哈尔右翼驻牧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县境内开始招民垦种。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高庙子(今兴和县高庙子)置丰川卫,隶大同府。乾隆十五年(1750年)将丰川卫、镇宁所合并为丰镇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高庙子置巡检司。乾隆四十年(1775年),巡检司从高庙子迁往张皋(今兴和县张皋镇)。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今城关镇置二道河巡检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丰镇厅东境一部分置兴和厅,厅治设于二道河,隶山西省归绥道。  && 民国元年(1912年)兴和厅改为县,隶绥远省。民国3年(1914年),划归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又划归绥远省。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后隶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民国34年(1945年)秋,该县第一次解放,划归山西省雁北专区,不久由晋察冀边区察北专区接管。民国35年(1946年)4月,该县划归察南专区,同年秋,隶属绥远省。民国37年(1948年)9月,兴和县第二次解放,隶属于绥东专署。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后,隶属绥远省集宁专员公署。  1954年绥远省撤销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5月撤销平地泉行政区后,改隶乌兰察布盟。2003年12月,撤销乌兰察布盟,该县隶属于乌兰察布市。  && 二、景区概览  && 兴和县的主要旅游景区有苏木山森林公园、衙门号水库旅游度假区、涝沥海旅游度假村三大景区。此外还有黄花梁生态公园、长川古城遗址、佑安寺、长城等旅游资源。这里有“首都北八环,明珠苏木山”之美誉。  && 苏木山森林公园 位于兴和县城南45公里处。距乌兰察布市集宁区75公里,距北京市区248公里。林区保护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国家登山队野外训练基地。1995年建成旅游区。  && 旅游区以苏木山林场为载体,总面积近147平方公里,林场东西长35公里,南北最宽达1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最高峰海拔2334.7米。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苏木山仅华北落叶松积蓄量达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8%。其中有林面积18.1万亩,野生乔灌木30多种,针叶类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阔叶类有山杨、白桦等;灌木有虎榛子、山樱桃、沙棘、枸杞等。食用菌类和中草药120多种,如蘑菇、木耳、蕨菜及黄芪、山参等。野生动物40多种,有梅花鹿、野兔等。鸟类20多种,有百灵、杜鹃等。景区内每年6—8月举办苏木山森林旅游节。主要景点有石人湾,在一个开阔的峡谷内,有十多尊石人像相对视,似曾相识;黄石崖,又名望天崖,苏木山林区的最高峰,也是乌兰察布市的最高点,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穆朗玛峰。”这里有句俗语:“到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来内蒙不登黄石崖是遗憾。”登临望天崖,山西省的阳高、天镇和内蒙古的兴和三座县城尽收眼底,林区绿海也显得开阔。而近处的山峰巍峨峻峭,刺穿云层,云雾蒸腾的景象不同凡响。纵眼眺望,细究山形,有的酷似罗汉张臂,有的如同金龟探海,有的宛如擎天直柱,浑圆如云。此外,还有神泉洞、摩尼穴、夫子讲道、过钱关、金雕石、冰凌沟、硕鼠、许愿石、情侣望等景点。这些美景与人工栽植的7.5万亩松树林和纷繁花草、飞禽走兽浑然一体尽染群峰,合为一景。这里处处可见山泉涌流,潺潺涓涓,荡漾着独特的圈圈涟漪,如同仙境,心旷神怡。  && 衙门号水库旅游景区 位于兴和县大青山脚下,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具有库面归当地农业水产部门管理、经营的水域,也是乌兰察布市境内最大的一座国营渔场。衙门号水库犹如一块偌大的不规则的宝镜,镶嵌在层峦涌动的众山之中。水库由兴和县旧城东部南部的后河水与自西东流的前河水交汇后蜿蜒约25公里流经这里拦截而成。蓄水面长5公里,丰水期水域面积1.2万亩,库容量1.1亿立方米,平均水深6—8米。这里的水澄澈而幽深,就像湛蓝的天空尽泻于水中,这于兴和无工矿企业之废水、废气污染是分不开的。衙门号水库又称友谊水库,1950年4月13日正式命名,是永定河水系上游的一座兼灌溉和养殖为一体的中型水库。1959年由国家投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负责组织施工兴建。水库大坝为省县界之一隅,以东属河北省尚义县,以西归兴和县,水域在兴和境内。蓄流后的水库在保证基本水位用于淡水养殖的前提下,每年向外输送1000万立方米的水源供给河北省尚义、万全两县沿途灌溉农田,并注入官厅水库。水库内养有鲤、鲫、鳝等多种鱼类,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喜水性植物,备有船只10余艘用作捕鱼和通往沿岸山村。  && 衙门号水库是我国一些珍稀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每年河开、河冻之际,成群结队的白天鹅、灰鹤、野鸭、红嘴鸥、野鸳鸯等相继途经这里并作将近20天的栖息停留,它们落于冰碛上潜于水里啖食鱼类,或如仙界平浮的云层一般群飞于上空;或舒展硕大的翅膀游戏于众山之间;或集体行动到对岸沙滩上举族沙浴,安和调适,悠闲自在,鸣声不绝。  && 涝沥海旅游度假村 位于兴和县鄂尔栋镇境内。西距乌兰察布市集宁区70公里,东距北京市区240公里。2002年建成旅游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立功》剧组外景地。据史料记载,康熙帝西征葛尔丹时途经此地。这里也是元代草原丝绸之路的一个经由点,涝沥海是由地壳运动所形成的自然湖泊,总面积近1平方公里,由大小三处水面组成,平均水深1.8米。20世纪70年代,在三个水面中间凿挖了两条3—4米的大渠,使三处水面永远保持一致的水位。涝沥海东南岸为砂石,西北边为草滩,其水质肥沃,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湖水中生活着无数的野杂鱼类,因体大、美味、天然绿色,在周边一些城镇及地区享有盛誉。湖水碧波荡漾,湿地芳草萋萋,有天鹅、灰鹤、野鸭等几十种候鸟栖息、繁殖后代。近年来,由于干旱,涝沥海已变为季节湖,但这里气候雨热同期,6—8月是丰水期,仍可观赏到涝沥海的水、察汗音图的山、木栋艾拉的滩、四苏木的川,四大自然风貌。  && 佑安寺 位于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十四苏木行政村(原察哈尔正黄旗十四苏木),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扩建重修,雍正十年(1732年)完工,是一座藏、蒙、汉民族融合,多教一体的综合古刹。寺庙占地300余亩,庙宇669间半,有香火地360亩,香火旺盛时有近千名喇嘛在寺中诵经。佑安寺分东西两个庙宇群落,整个东寺庙为藏式建筑,又称巴格达西庙,占地100多亩,庙宇33间,主殿迈达尔庙为二层楼,高2.4丈,供俸宗喀巴铜塑像于莲花台上。西寺庙与东寺庙相隔一里,占地200多亩,庙宇260多间,融蒙、汉、藏风格于一体,主庙独贡为佑安寺主殿,三层楼114间房。一层正殿供俸着3位佛祖,中间为释迦牟尼,两侧为迦叶、弥勒佛。东西两侧有八大金刚、十八罗汉神像。二层为藏经楼,藏有译为蒙文的108函《甘珠尔经》。三层为起脊式汉建筑结构,檐下悬挂着雍正皇帝亲笔御书“佑安寺”木匾额,满文为“依不更何木日吉古拉吉庙”。清朝、民国初年,佛事活动频繁,除农历六月十五和十二月二十九的大型佛事活动外,其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盛会。该寺庙在民国23年(1934年),横遭掠夺,民国38年(1949年),又一次遭遇破坏,后又经“文革”的破坏,现仅保留几间庙宇。现在已请西藏的十一世班禅重新题写了“佑安寺”牌匾,准备重建一座以宗教、藏药厂、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旅游景点,重现当年的风貌。  && 三、文化溯源  &&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500年左右,今兴和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为代国的西北部边境,赵武灵王时修筑赵长城,经今兴和县北部地区。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赵国延陵君在延陵城(今兴和县南湾古城村一带)参与与信平君廉颇助魏攻燕之战。秦朝时为代郡北境,有秦长城筑于境内。西汉时期的延陵县隶属代郡,且如县为代郡中部都尉治所在地。《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载:“且如县有于延水。”又曰“于延水东南流,经且如县故城南。”且如县在今兴和县后河北岸台基庙乡一带。东汉时期,且如县废,地域后被鲜卑占据。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被推举为鲜卑大人,前来弹汉山(今兴和县东之大青山)歠仇水上建立汗庭,今兴和县大青山一带成这个鲜卑部落联盟的中心。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去世,这个鲜卑部落联盟也随之分裂,弹汗山鲜卑汗庭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檀石槐建立的鲜卑部落联盟瓦解之际,驻牧于五原(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一带)的拓跋鲜卑部首领力微,在魏黄初元年(220年),他率部迁移,居于长川(今兴和县后河上游土城子一带)达39年之久,后迁于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定都。长川成为鲜卑拓跋部的发祥地。力微死后,由其子禄官执政,将国分为三部,今兴和等地区属东部,由他亲自统领。在东晋时晋元帝司马睿永昌二年(321年),力微的后裔拓跋猗的儿子拓跋贺傉即代王位,将国都从盛乐迁往东木根山,即今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元子山一带,贺傉在东根山筑城,是代国大乱时期,为加强防卫的一种措施。因今兴和县境内是他母亲祁氏的老家,他母亲是乌丸人,其时这一带是乌丸人活动的范围。政权一旦受到威胁,在这里可借助乌丸的兵力稳定局势。325年贺傉死后,他的弟弟纥那继位,329年纥那政权因受到攻击被迫逃往宇文部。在这8年间,东木根山一直为代国的“首都”。其后在晋太和六年(371年)由拓跋猗的次子什翼犍作了代王,又重新统一鲜卑各部,为北魏建立王朝奠定了基础。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率兵20万,大举攻代国,代王什翼犍大败逃往阴山以北,代国被前秦所灭。  && 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重建鲜卑拓跋部政权,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他在北魏天兴二年(399年)正月北巡,令三军出击高车,其中大将军常山王尊等从东道出长川;天赐三年(406年)九月,他又巡幸了长川;天赐五年(408年)正月,他又到于延水(今兴和县后河)观看捕鱼。领略了于延水的风光。次年十月,拓跋珪被次子拓跋绍杀死。拓跋珪死后,由他的儿子拓跋嗣继位。他于泰常八年(423年)二月,为防柔然的进攻,筑长城于长川之南。在兴和县境长川城召见归降北魏的敕勒中郎将薛繁,命他率部北上,还击柔然的侵犯。就在这一年,拓跋嗣辞世,时年32岁。由其长子拓跋焘继位,史称太武帝。  && 在北魏前期,兴和县有北魏早期的一座陵园——北陵,即民族团结乡叭沟村东南的鲜卑墓地,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兴和县叭沟砖厂在取土烧砖时破坏的上千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鲜卑墓葬文物。北魏王朝在未迁都洛阳之前,死后的鲜卑人,就葬于代北的北陵和盛乐的金陵。县境大青山摩崖石刻碑就证实了这一史实。  摩崖石碑位于大青山巅西麓,坐西南,面东北,海拔1500米。距北陵2.5公里,相邻之东沟称王墓沟,西沟称鬼门关,东南深沟俗称水泉沟,亦即歠仇水。摩崖石碑呈馒头型,与山峰溶为一体,陡立于峰峦叠障之上,雄伟庄重,像一尊巨人,静静地遥望着拓跋鲜卑的发源地——东北大兴安岭嘎仙洞。碑石为花岗岩天然巨石碑,通高3米,底宽5米,顶宽3.9米,厚1.3-1.9米。碑文11行,77个字,全文是:  && 七宝山神大王  && 东海行灵西王  && 西天□宣冥君  && 昭惠灵显冥君  && 开天三皇圣祖  && 观音菩萨修建大殿  && 至正壬寅年  && 大南山七宝涧清水泉住坐  && 阴阳□□官闫泰  && 东乡西迁□中  && □大元间兴和路咸宁县  && (编者注:无法辨认的字用“□”号标记)  && 前6行内容为祭祀先皇列祖,以及在鬼门关山顶修建观音菩萨大殿的史实。第七行开始记叙他们在大南山七宝涧清水泉居住的情况以及东乡西迁的史实。最后一句为元朝时加刻的。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生而体貌怪异,长而聪明大度,即位后便“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贩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为了征服柔然和四邻强敌,亲率三军在长川城南小山祭祖誓师,筑马射台,戏马驰射,演兵习武。太武帝亲自登台观看走马射箭,中者赐锦帛,予以奖励。清朝诗人范大元有《马射台》诗一首对该台怀古抒怀。太武帝文韬武略,亲帅文武,荷戈披甲,蹈履锋刃,降服四邻,统一北方。他把新归服的敕勒数十万众迁徙到漠南一带(今兴和是敕勒人的聚居地),大力发展牧业生产,使漠南出现一派兴旺景象。到北魏文成帝时(452—465年),“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胜于此”。漠南地区阴山一带主要是敕勒族聚居的地方,所以称敕勒川,当时流传下来的一首敕勒民歌,便是漠南一带畜牧业生产兴旺发达的情景以及敕勒人民勤劳豪放性格的真实写照。  && 北魏教帝拓跋宏,立志改革,彻底推行“计口授田”、“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建立“宗主督护制”,实行吏治改革和“三长制”。颁布推行“均田令”和新的“租调制”,决心走彻底汉化的道路。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由平城迁都洛阳,改姓元氏,从此拓跋宏变成了元宏,是鲜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之中。这无疑对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元宏对他祖先的发祥地也同样怀有难以割舍的眷恋情节。就在他迁都洛阳这一年的秋七月壬辰,车驾北巡,八月甲子,来到柔玄镇(辖今兴和县境域)巡视边防,慰劳镇守将士。北魏后期,我国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旅行家郦道元,考察了今兴和县境内的长川城、且如城、于延水、延陵城等的方位情况,记述于他所著的《水经注》卷十三《漯水》篇中。  && 北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的统一北方、入主中原的中央王朝,是兴和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她、滋养了她、成就了她。在兴和留下了深厚底蕴的北魏文化和古代多民族的民风民俗,这是兴和独具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隋朝时期,兴和南部属雁门郡云内县,北部为突厥占据,是其游牧狩猎之地。唐朝时期兴和中部以南隶属云州,为防御外族入侵,在今兴和县南境设榆林城,屯兵防守。现城址的残基仍存,城周约3里多。当地人称这一带为榆林城滩或黑榆林,唐末今兴和县被回纥、契丹占领,在北境设单于都护府。 &&  辽朝时期今兴和县属西京道奉圣州,境南置长青县。金朝时期隶西京路抚州镇宁军,在新城设威宁县(今兴和县台基庙一带),现存该城城址城围2里多,城墙土筑,人称为小土城,文物多系宋元时期所制。而抚州是屯兵之地,金朝将帅、大臣屡到抚州巡视。明昌六年(1187年)十月,金章宗命尚书左丞相谷衡选亲军,武卫各500人到抚州,并给钱5百万。这是带有军事性质的意义的出巡。承安元年(1196年),金章宗传旨选亲军800人镇守抚州,并命左丞相到北京,签书让枢密院完颜匡行院于抚州。次年三月,命尚书户部侍郎佩戴虎符,行六部尚书职权到抚州巡视。金末,金贞佑二年、元太祖八年(1214年),成吉思汗以哲别为先锋突破乌沙堡,乌月营(今兴和县附近)等破抚州,围威宁县,金防城千户投降献城。将位于今兴和县境内的阿尔查秃之地分封给了蒙古扎剌亦儿部落。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时,曾游历了今兴和地区,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这一地区手工业、商业兴盛,还有生产军用武器的制造业,该地区居民过着游猎养鸟的生活。  && 元朝时期在今兴和县北境民族团结乡台基庙村仍置威宁县,威宁县隶兴和路,境内有井氏巨族,东平侯井伯全,礼部尚书井德诚,河西陇北道肃政廉访使井源及其兄井顺、井显、井温都在元朝路、道、县供职。井氏以族的总莹在鄂尔栋碑楼洼村。民国14年(1925年),大坟堆还在,石狮、石马、石羊、石驼、石翁仲、石桌、石香炉仍存。明朝时期,洪武三年(1370年)大将李文忠攻克兴和(治今河北省张北县),经今兴和县境内进兵察罕脑儿(今商都县境内),活捉平章政事竹贞。洪武七年、宣光四年(1374年)四月,明朝都督蓝玉进攻兴和,洪武三十年(1397年)设兴和守御千户所,辖今兴和县部分地区。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一次、第二次北征蒙古中,曾路经今兴和境内。其时有明朝兴和籍兵部侍郎,死后葬在三瑞里四十号村的王墓沟。民国初年,墓前还有四个石翁仲,形如太监。石猪、石羊、石马犹存。1995年王墓沟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流失到民间。  && 清朝时期,有额驸内廷大臣班第生活在兴和境内,因班第的其先人马古斯丹木巴哈什哈,率部160户归顺大清有功,封散秩大臣轻车都尉世职,并为蒙古九佐领之一,封正黄旗地。二世班第额拉登格娶雍正皇帝之女尚公主为妻,加封额附内廷大臣,其后裔加恩封为世袭班第,共传九世,三世巴图孟克、四世则林、五世班弟承启均在清廷户部任要职。六世田才子、七世迪瑞,八世班第郁厚身前居住在兴和县城关镇东梁街崔毛驴巷,一子二女,在民国初还享受恤偿费。九世班第郁效增在包头去世后,迁葬到兴和县衙门号祖坟。民国26年(1937年),国民政府对衙门号的王宫贵族,停止了一切皇族待遇,王室子女各奔前程,家奴和十三个半村封地的佃户们也自立家业。二世班第死后,乾隆皇帝亲为撰写祭文,赐祭碑,称其秉志忠勤,宅心果毅,追谧恭勤。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太仆寺在今兴和县南部(哈檀和硕)设察哈尔右翼牧厂,牧厂豢养的军马专供清朝征战时征调之间。康熙十四年(1675年),今兴和县为察哈尔右翼正黄旗驻牧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随着汉民的涌入,在新平路边外地(今兴和县高庙子)设立丰州卫设守备一员,隶属大同府大朔理事通判管理。乾隆十五年(1750年)丰州卫撤销,隶属丰镇厅。光绪十二年(1887年),设二道河(今兴和县旧城)巡检司。光绪十九年(1893年)3月初,俄国蒙古学学者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同其妻子来到今兴和县境内,沿途考察了头道营、二道营、店子和张皋镇,他在《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中,记述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张皋古镇他认为是“边区粮食贸易的中心”是茶马道上的一颗明珠。宣统二年(1910年),在内蒙古同盟会员的宣传鼓动下,归绥巡防队统领周维藩决定组织起义,10月中旬,周维藩所部在兴和厅宣布起义,他们转战晋北地区,同山西革命军联合进行反清斗争。  && 民国元年(1912年),兴和改厅设县,隶属山西省归绥道。民国3年(1914年)6月14日,兴和划归察哈尔特别区。民国22年(1933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视察绥东五县,在兴和县视察其间专让老百姓告状,以解民间不平之冤。民国25年(1936年)10月刘澜涛来兴和活动,化名刘振汉,以《兴和周报》社社长的身份,宣传进步思想,慰劳杀敌将士,并进行募捐活动。 &&  解放后,在1958年8月,开始修建衙门号水库(原名友谊水库),到1965年12月完成拦河坝全部工程。1960年正式建立苏木林场,开始人工植树造林。1986年4月,苏木山林场场长董鸿儒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和全国优秀工作者,并获“五一”劳动奖章。1991年,国家林业部三北局副局长郭涛视察了苏木山的绿化工程和绿化点。1999年将苏木山和店子太古界地层剖面地质遗迹列为兴和县天然保护区。2000年1月18日又划定了苏木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同年11月18日,乌兰察布盟将苏木山和店子太古界地层剖面地质遗迹列为盟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批准为自治区级森林公园。2003年6月28日,中国民族经济对外合作促进会会长王福临来兴和县考察佑安寺旧址、国道沿线生态建设以及涝利海旅游资源开发。2004年6月4—5日,中国登山学会主任张志坚博士一行4人深入兴和苏木山、大青山实地考察,并准备在苏木山建立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9月8日在苏木山正式举行了训练基地揭碑仪式。2006年10月,兴和县至苏木山的公路全长39.27公里旅游柏油路正式通车。2010年7月,百集电视居《大盛魁》剧组在苏木山设立外景拍摄基地,同时也拉开苏木山影视基地成立的大幕。苏木山现在仍保留有《大盛魁》剧组拍摄时的真实场景与建筑,游客可在其中亲身体验剧中实情实景。  && 四、题咏辑录
雁门胡人歌(唐·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抚 州(金·赵秉文)燕赐城边春草生,野狐岭外断人行。沙平草远望不尽,日暮惟有牛羊声。
秦长城(元·陈 孚)
&&&&&& 驱车出长城,饮马长城窟。朔云黄浩浩,万里见秋鹘。白骨渺茫处,北风卷寒沙。  蒙公剑下血,化作川上花。祖龙一何愚,社稷付征杵。长城土未干,秦宫已焦土。千载不可问,似闻鬼夜哭。矫首武陵源,红霞霭城谷。
早登兴和(明·金幼孜)未晓戒严程,鸣弓度塞城。川云随地起,野火杂星明。虎旅听笳动,銮旗傍跸行。草青沙路软,浑觉马蹄轻。
马射台(清·范大元)古台谁遗址?今有马射台。当时争战地,剩有暮云垂。
咏兴和振兴(布 赫)马家湾河水清粼,苏木山涧林草深。兴和处处有宝藏,经济振兴是今人。
苏木山(刘俊·6首)(一)
登峰瞭得三家地,岭上风吹七月寒。百里松林云雾里,花香客到蝶飞峦。
(二)七月云垂天接松,闲游更爽满山风。蝶飞迎客花香路,夜半流清涧水东。
(三)汗滴斜阳绿掩中,青松连翠蝶飞红。峰高青石羊肠路,山下浮云岭上风。
(四)千山不老千山秀,万木秋风万木金。已是黄昏空谷静,临峰满目看松林。
(五)几代愚公挂翠峦,时光载水染松川。蝶飞小路云生树,遍看群山入画笺。
(六)六月花香冰雪在,暑天岭上北风寒。狍鸣夜半山泉唱,蝶舞林间梅鹿欢。涧水千年人不晓,云松百里鸟得安。青丝几度斜阳外?明月多情入梦难。
兴和夜景(刘 俊)日暮西山苍色松,千楼灯火万家红。繁星不识人间夜,华彩流光街巷中。
游兴和黄花梁(刘 俊)黄花梁上满林松,一代愚公百代功。旧识冈川荒蛮色,开新尽在绿荫中。
兴和小街景(刘 俊)通幽曲径愁滋味,日在泥泞小巷中。忽若春光兴万事,黎民不夜唱东风。
兴和新景(刘 俊)绿林高路翠荫穹,岁载青山城载松。曾是荒芜堆废地,而今破旧立新中。
参观兴和乌兰察布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刘 俊)汽笛鸣声黑炭重,长龙千里载雄风。山川南北车如亢,铁马乌金兴国中。
参观兴和县瑞盛石墨产业园(刘 俊)栋栋楼厅新世界,山间黑墨载乌金。乡村石破青禾路,百姓千年寻梦今。
壬辰年夏末登苏木山观日落(刘 俊)黄昏浪漫霞红处,西望苍山穹际连。白发吟诗芳草碧,残阳如血彩云天。
壬辰年立秋日登苏木山观日出(刘 俊)芳草萋萋八月风,星辰岭上目天红。狂潮空卷松山雾,日出苍茫翠色中。
清平乐·登苏木山黄石崖(刘 俊)
  && 阴山峰上,瞭得三家莽。满目青波天地爽,峦翠潮狂雾往。  遥思燕赵当年,长城秃岭硝烟。北魏皇妃梦断,愚公几代今天?
苏木山情思(石良先)层峦过雨翠光流,苏木山间意兴悠。野外林香双袖满,空中云幻几峰浮。飞天赐嗣仙踪去,劲草留君御马愁。自古登临多胜慨,大千灵境后人游。
春登苏木山(石良先)到此方知世上春,林间笑语识天真。峰连松翠添花绽,云破山空望眼伸。搅扰百端身外事,风光四面画中人。平生意气无虚负,放笔烟霞说旧新。
咏苏木山景点天风松涛(欧沛音)鸟恋山林去复回,天风浩荡塞云开。松涛万壑声情壮,动地狂潮海上来。
偕诸生登兴和苏木山遇雨(孙继善)天造重峦人造林,千坡万壑绿森森。繁枝似盖驱骄日,巨石如轩邀雨人。云绪茫茫心内发,松歌阵阵耳边吟。鸡鸣三省惊宵梦,唤醒长城入雁门。
登黄石崖(贾来天)兴和丰镇一山分,黄石崖高耸入云。风迫松涛飞浪顶,蝶追彩鸟进花群。峰回壁挤泉流细,途转坡弯草露纹。雁叫长空声渐远,心随天际酿新文。
苏木山(武 耀)奇峰一脉壮兴和,花木随人秀色多。绝顶登临生感慨,长川引发北朝歌。
苏木山晚景(高 有)披草穿林夕照红,曲溪伴我上黄峰。凭高送目临三省,向晚垂云近九重。虚明剪出千山影,暮色浑消万类容。但见人家灯火现,归途一路有清风。
  && 五、景区传说&&&&&&& &望夫崖的传说 &&  相传在苏木山下曾居住过一对非常恩爱的小夫妻,男的叫常英,女的叫小青。常英是一位英俊健壮的后生,靠耕田狩猎为生;妻子小青因受青山绿水大自然灵气的哺育,出脱得像九天仙女一样清逸美丽。男耕女织,小俩口过得很是甜蜜。  && 一天,常英在小青的目送下进山狩猎。太阳西沉了,可常英还没有回家。小青坐不住了翘首仰望山间小路,等待丈夫的归来。她望呀,望,突然发现山顶上冒起浓烟,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苏木山上郁郁成林的参天松柏都在烈焰中化为灰烬。  && “常英——常英啊,你在哪里?”小青奋不顾身地冲向山里,火舌很快吞噬了她的身影。这时,天空突然乌云漫卷,雷鸣电闪,一阵倾盆大雨将山火扑灭。小青得救了,她漫山遍野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一边用手拨开杂草灰烬寻找丈夫。方圆20多万亩山地她都翻遍了,嗓子喊哑了,两手磨出血,两脚蹭满了泡。最后小青爬上苏木山最高峰黄石崖,跪在山石上面对苍天虔诚地祈祷,盼望自己的丈夫平安归来。小青不吃不喝,整整跪了七天七夜,化成一股清烟飞向西天。至今,苏木山顶黄石崖上还留有一处她跪过的膝印,有脸盆大小,坑内终年积水。  &&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对恩爱小夫妻就把苏木山顶峰的黄石崖,改称为望夫崖了。&&&&&& 阿盖公主出生于苏木山的传说  && 元朝的阿盖公主,蒙古族,生卒年月不详,烈女、女诗人,是镇守云南梁王巴匝拉瓦尔密之女。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的忽哥赤之四世孙,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红巾军的一支义军在明玉珍率领下由四川向云南进发,直趋中庆府(今云南省昆明市),梁王及官吏望风而逃。这时云南大理总管段功出兵打败了明玉珍,解救了梁王。梁王感激不尽,于是把女儿阿盖公主嫁给段功。但不久之后,由于梁王受到周围一些奸臣的挑唆,居然怀疑女婿段功有篡位之心,甚至不惜牺牲女儿一生的幸福,把孔雀胆交给阿盖,让她毒死段功。但她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志去做,而她劝段功同回大理,但忠厚的段功没有估计到大祸就要临头。翌日,梁王以邀请段功到东寺去做佛事为名,派人在中庆府通济桥头将他暗杀。阿盖公主出生于雁门山一带。据晋朝郭璞(276—324年)所著《山海经》中的《海内西纪》记载:“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高柳即今山西省阳高县。雁门山在高柳北,说明雁门山在今山西省阳高县以北,据考证即今兴和县境内的苏木山。而隋朝时的雁门郡亦管辖这一地区,为该郡的北部。因此传说阿盖公主出生于今苏木山就不足为奇了。  && 这个阿盖公主在嫁给段功后,两人感情欢洽,所以阿盖写了《金指环歌》赞美段功的英武。段功后被梁王左右诬陷并杀害后,阿盖写下了《悲愤诗》以示抗议与哀悼,并殉情而死。她所吟咏的《悲愤诗》为:“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欲随明月到苍山,误我一身踏里彩。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芦花颜色改。肉屏独坐细思量,西山铁立风潇洒。”这是一首汉语、蒙古语和僰语相混合的爱情诗。诗中用“明月”比喻丈夫段功,“青天”比喻父亲梁王。“踏里彩”指梁王的宫廷生活,“吐噜”为可怜的意思,“阿奴”是对丈夫的亲密称谓。“施宗施秀”都是段功部下,均被梁王毒死,“奴歹”意思为不幸,“押不芦花”为一种起死回生之药材,“肉屏”指骆驼背,“铁立”指松林。这首诗叙述自己的故乡在雁门山,后随父亲到云南昆明滇海,嫁给段功。而段功却被父亲梁王害死。600年来,该诗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爱情悲歌。而传说雁门山——即今苏木山养育了这位忠贞壮烈的巾帼英豪和女诗人。&&&&&& 衙门号的来历  && 据说衙门号是清乾隆皇帝的驸马班第的故居。班第的爷爷是额鲁特人,因跟随康熙帝转战南北有功,被恩赐为世袭佐领,后又被提升为世袭都尉,镇守在察哈尔右翼地带继续为清王朝效力。清乾隆年间,班第迎娶皇帝女儿尚公主为妻,成了皇亲国戚。大婚后皇帝又赏赐兴和县东南边境大青山脚下十三个半村的土地为他的领地,并建起了豪宅大院,这个大院是他发号施令的场所。它虽然不是衙门,却胜似衙门,这十三个半村的民事纠纷都归他管,有什么官司诉讼不用去县里,他就有权就地处理。这豪宅大院本来是一处私宅,只因权威极大,所以人们叫它衙门号。二世班第的传说 &&  据传,二世班第在一次战斗中获胜,押着战俘行至距署衙(衙门号)不远的五葫芦坡时,由于连战数日,兵困马乏,实难支撑。于是他下令:“人卸甲,马卸鞍,就地休息。”顷刻之间二世班第和士兵们鼾声大起,如堕雷群。战俘见状,喜从心生,借助刃器,蹭断绳索,互相解救,并从军中认出班第,纵刀猛砍,削下班第的头颅和一只胳膊,战俘顾不得割下多余的负重,背起连着一只胳膊的首级迅速逃往敌部领功。等到班第的将士们醒来,见将帅班第只剩下两条腿和带着一只胳膊的身子。不言自明,火急上奏朝廷。乾隆帝闻之,非常哀痛。为其配了金头银臂,兵分三路隆重发丧。故有三座疑坟:一座约在北京公主坟一带,一座在老家衙门号,另一座在家庙所在地阿贵山。在1959年修衙门号水库迁坟时,曾出土蟒袍、荷包、鼻烟壶、朝珠、锦被等随葬品,位于衙门号的这座班第坟修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 泥人洞的传说 &&&& 兴和县境内的大青山主峰半山腰处有一个洞,人称泥人洞。因这里埋藏很多泥人而得名。相传,这个洞是当年女娲娘娘挖土造人的地方。一天女娲正在移土造人,突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大雨倾盆无情地浇向她捏成的泥人,还没有晾干的泥人被大雨淋坏,少胳膊缺腿脚的,就成了今天的残疾人。忙乱之中女娲娘娘把没有塑造完的泥人搬进洞里,因为没有被太阳充分晒干,没有赋予生命,所以就留在洞里了。涝利海的传说  && 相传在康熙帝西征噶尔丹时,正逢炎热酷暑季节,途经木栋艾拉草原(木栋艾拉,蒙古语意为杨树生长的宝地)时,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地陶醉了。只见木栋艾拉草原上,芳草萋萋,百花争妍,牛羊成群,鸟儿飞翔;在这片草原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涝利海。清澈见底的湖水,游鱼卵石,历历在目。湖而上芦苇密布,天鹅游荡,微风徐来,波澜如银,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康熙帝为之精神一振,号令三军就地安营扎寨。顿时草原上沸腾起来了,千军万马,旌旗猎猎,马儿在草原上尽情地嬉戏吃草,袅袅炊烟在湖畔升起。手把肉、烤鱼有香味在草原上弥漫开来。胡琴声、琵琶声、军乐声、风声、水声、百鸟欢唱声……汇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章。康熙帝沉醉其间,流连忘返。可是军情似火,经过短期休整的军队,在暑气稍微消退后,康熙帝立即号令三军,开拔前进。其后,清军长驱直入,彻底战胜了噶尔丹这个为害西北多年的大患。直到垂暮之年,康熙帝仍对涝利海念念不忘,魂牵梦绕,钟爱有加。两位蒙古族战将的传说  && 据传,在清朝康熙帝时期,根据军功对部下进行论功行赏。他对手下两员蒙古族战将钟爱有加,一名姓巴,一名姓毛。皇帝征询姓巴的意见,他说愿意为官,于是康熙帝就封他为威远将军、世袭二等子爵,就是后来人称的“巴威远将军”。康熙帝征询另一位姓毛的意见,他愿意要赏金。康熙帝便赏赐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后来人们称他为毛博贝。先说巴威远将军受封后,他的封地包括木栋艾拉、南至宣化府,北至朱日河,初时将军府设在宣化府,后来经过几次继承爵位,最后将府第设在今兴和县鄂尔栋镇的胜利营。最衰落时仍管辖着18个半苏木,在乌兰察布地区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巴威远将军”的最后一位传人是太平宝,他在解放初期曾任正黄旗参领、总管、巴彦特拉盟副盟长等职,所以人们通常又称其为巴参领、巴总管等名号。再说毛博贝得到康熙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后,便解甲归田,因他对马情有独钟,就经营起马匹生意来,初时生意兴隆,养的马匹多的数也数不清,马以沟来计算,据说现兴和县察汗音图的黑沟、罗家沟、皂火口、石人湾沟等都因毛博贝以沟贮存计算马匹而得名。后来毛博贝的马匹成沟的跑掉,家道开始逐步衰落了。毛博贝的府第建于今兴和县河戈家村,建造得富丽堂皇,成为一方胜景,后衰败倒塌,修建皂火口水库时被淹没在泥潭之中了。在今涝利海畔生活的这两位传奇人物的故事,自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Copyright(c)2010  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承办
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区党政大楼534房间 电话:2  邮箱: ICP备
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