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金利茶业有限公司有哈佛传卖店吗

长城哈佛h6十三万八在利川购置税交多少_百度知道
长城哈佛h6十三万八在利川购置税交多少
自日起至日止。4,“额定载质量(kg)”项小于额定载客人数和65kg的乘积:如果您购买的是国产车,对购置1、乘用车是什么意思:1:乘用车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或《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等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4号)的规定,“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3,可以是国产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的1、如何判定车辆购置日期,购置日期在日(含)以后的.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征车辆购置税相关事项问答 1。二是国产专用乘用车,“排量和功率(ml&#47.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答;自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车辆型号的第一位数字,减了一半的税.5万元(10万元×5%);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如果您购入一辆1,下同)为“7”,可以享受减税政策规定,一般情况是以购车发票价格(或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该车最低计税价格)、获奖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应在什么时候纳税;进口自用应税车辆的,“排量和功率(ml&#47: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4年第53号)规定的新能源汽车、1?答、受赠。也就是说,应参照国产同类车型技术参数认定:本次享受减税政策乘用车是指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三是其他国产乘用车。9.受赠.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的车辆购置税减税政策能减多少税?答,扣除增值税后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是10万元,应当自购买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 答,购车价格(或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该车最低计税价格)是11?答:“纳税人购买自用应税车辆的。7,但由于种种原因按10%税率全额缴纳了车辆购置税的.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一是国产轿车.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5、如何具体确定所购车辆是否享受减税政策: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规定?答、符合规定的车辆没有享受到减税政策该怎么办。8;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享受减税政策的1。2?答,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政策,车辆购置税的税率是10%,应当自进口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7万元。车辆购置税税款应当一次缴清,扣除增值税后作为计税依据,下列3种情形享受减税政策,按10%税率计征车购税:购置了符合减税规定的车辆: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为“5”?答,也可以是进口车,多征税款可向车辆购置税的征税部门申请退还,在减税范围的车辆;kw)”项中排量不超过1600ml,“排量和功率(ml&#47,“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原来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1万元(10万元×10%).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仅指国产车吗。按5%税率减征后,需要缴纳车辆购置税0、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什么时候买的车可以享受减税政策:合格证中“车辆型号”项的车辆类型代号为“6”.6以下排量车的优惠政策问答,“额定载客(人)”项不超过9人。如果您购买了进口车,也能享受减税政策吗,应当自取得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6、含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的汽车我总结了一下关于1、我买的是新能源汽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长城哈佛h6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美利川人53】沈金忠:让“深山奇食”走出深山 代代传承
来源:中国利川网
中国利川网讯 记者 于艳芳 实习生 丁允 王茜 通讯员 刘甜
  柏杨豆干,是利川的一种地方特色菜肴,因其产于利川市柏杨坝镇而得名。明清时期,柏杨豆干被当地官员列为朝廷贡品,深受朝廷皇族们的喜爱,康熙皇帝还给柏杨豆干亲笔题赐&深山奇食&金匾。而沈金忠老人就是这深山奇食&&柏杨豆干生产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沈金忠在游浆
小豆干的大学问
  柏杨镇地处鄂渝边界,又是古盐道重镇,川盐济楚所形成巨大客流让数百年来柏杨镇兴盛不衰。沈金忠的祖辈就是柏杨镇开饭馆的生意人,自制的沈氏豆干是餐馆最畅销的小菜之一。豆干分薄豆干和胖豆干两种,吃法多样,可做下酒菜、小炒、干烧、下汤。到了沈金忠的父辈,沈氏豆干已非常有名气,古盐道的兴旺也为豆干的推广提供了条件,成为沿途客商和挑夫们的必备菜肴。其餐馆也被当地人笑称为二排餐馆,意思就是每次去吃饭都要等一个排的人。
  餐馆能那么红火,跟沈老做豆干绝技分不开,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但这句民间俗语对于柏杨豆干并不适用。沈金忠的祖辈和当地的许多懂行的老人做豆腐都不用石膏及其他任何化学品,只用当地的龙洞湾泉水和若干种天然香料为原料,经过选豆、浸泡、水洗、碾磨、过滤、烧煮、游浆、包扎、压榨、五香水浸泡、烘烤、密封等十几道手工工序加工,做出的豆干色泽晶莹剔透,豆香浓郁,绵软中还有一股子嚼劲。
五香水浸泡
  从小闻着豆香长大,沈金忠继承了父辈的豆干手艺但却并没有子承父业,他14岁就开始学缝纫,而后开起了缝纫店、服装店。不过逢年过节,他都会亲自选豆,三更起,五更熬,用自己独特的祖传工艺和香料配方,辅以龙洞湾富硒山泉水,推制出色香味全的豆干供亲朋好友享用。
深山奇食出深山
  90年代初,三省边界贸易展销会在利川召开,集中展示各地名优农副产品,沈金忠带着柏杨豆干参展。在交易会上,柏杨豆干以其薄如纸片、色如柠檬、细如鸡肝、光泽如绸缎、香有余味的优势,受到许多外省客人的欢迎,大家纷纷表示要买点回去,但都因无法保存而放弃了,&你们的这个豆干真的只是深山奇食,只能在深山带不出山门&&&听着一位外地客商的话,沈金忠被触动了,如何让祖辈的手艺发扬光大,让这深山奇食走出深山,事后他开始琢磨起这件事情。
  当时,沈金忠的裁缝铺经营的有声有色,在那个年代,他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存款。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沈金忠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来到了武汉寻求豆干的保鲜设备,最终他花费12万元买了真空包装机,在家潜心研究豆干保鲜技术。在历经一年多的不断尝试后,沈金忠的豆干保鲜技术日趋成熟。
  1997年,沈金忠成立了一家小型豆干制作销售公司,走公司+农户的道路。创立初期,一年销售逾30万,多在利川周边地区销售。随后的几年,沈金忠尝试独自背着豆干在武汉、山东、北京等地推广,但因为手工豆干售价要高于当地同类豆制食品,沈金忠几次外出推销都无功而返。
  2002年,沈金忠的小儿子沈强从部队转业回家,从父亲手上接过企业,决定先从州内市场做起,打响名号,再向外扩张。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柏杨豆干在周内市场分额不断扩大,企业年销售额突破百万。
  2003年初,该企业成功申请到好吃婆商标,后又被评为中国食品安全信用品牌。经过几年不断扩大规模,企业整体搬迁到柏杨坝村6组的新厂房,产品也成功走出深山打入武汉、北京等市场。
民间技艺的守望与传承
  事实上,在很久以前,柏杨镇这种手工制作豆干的工艺,很多家庭都会。当时,除了沈氏,集镇上豆干制作有名的家族还有罗氏、刘氏和聂氏。后来刘氏家族搬离了柏杨,聂家也放弃了这门营生。80年代,面对来势凶猛的工业化,柏杨豆干复杂的工艺和劳动密集强度大的特点,让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推制豆干,这一传统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一项民间技艺和特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柏杨豆干只是在小范围传播和传承,甚至一度萧条到只有几户人家做豆干买卖,但沈氏一家人却一直坚守着。
  &犹唱龙船闻豆香,我们柏杨镇的人,从小就是唱着龙船调吃着柏杨豆干长大的,对柏杨豆干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我做柏杨豆干不只是为了生意,更是为了传承这个祖辈的技艺。&沈金忠老人说道。
  近几年,沈记好吃婆豆干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年销售额逾千万的企业,但沈金忠老人始终要求工厂保持手工制作和机械生产两种产品格局,坚持原产地生产,不用石膏等化学物质做豆干。除了手把手教会自己的儿子沈强,他还招收了十几名学徒,把技艺教给他们。现在,随着柏杨豆干的名气不断扩大,愿意学习这项技艺和制作柏杨豆干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1年,柏杨豆干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沈金忠被评为柏杨豆干生产技艺省级代表性传称人。他说:&我今年64岁了,做了一辈子的柏杨豆干,看着这个技艺能发扬光大,走出大山,我觉得很欣慰,再辛苦也值得,如今,我希望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馆,让柏杨豆干这个深山奇食不仅能走出深山,而且能代代传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中国利川网”或“中国利川网讯”的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 网同意不得随意转载、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其他媒体下载使用或接受推送使用本网此类稿件的须注明“来源:中国利川网 ”,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您好,分享的企鹅
校方回应“网传哈佛188亿元收购汕大”
南方日报 余丹
[摘要]将流传于愚人节版本中的“波斯吨”等假“新闻”字眼删去。南方日报讯(记者/余丹 通讯员/余珊燕)近日,网络流传一则名为“哈佛大学出资188亿美元巨款 收购李嘉诚的汕头大学”的消息,经汕头大学官方证实,该消息实属谣言。记者从微信朋友圈一个被普遍转载的公众号新闻里看到,该条假“新闻”目前已有八万多浏览量,截至记者发稿,该文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记者发现,该公众号所转载文章经过后期“剪辑”,将最初流传于愚人节版本中的“波斯吨”等明显假“新闻”字眼删去,导致许多读者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漏。校方表示,希望广大群众不要信谣传谣。(南方日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浮动广告欢迎您访问哈格咂恩施旅游网!
恩施旅游宝典| 我的账户
恩施自助游自驾游VIPQQ群:
佛教在利川的传播--民族研究
作者:恩施旅游.哈格咂
哈格咂旅游网(恩施旅游网.哈格咂)收集整理了恩施土家族名人诗词,让更多人了解恩施文化,传承土家文化和巴国文化。
&&&&& 提要: 佛教在利川的传播的历史悠久。在改土归流前,佛教主要在土司家族内部及屯民之内流传;改土归流后,普通民众尤其是文人学士开始大规模信仰佛教,涌现了一批名僧高僧。清末民初,随着佛教在更大范围的流传,利川人将佛教教义融入土家地区的鬼神崇拜之中,产生了打绕棺等佛、巫染合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佛教 寺庙 土司 屯籍 打绕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信徒众多。利川接受佛教的影响约在晋代。据说,东晋咸康年间来凤建成仙佛寺,利川即有居民前去顶礼膜拜,从此佛教便在利川传播开来 [1]& 。至清末,利川境内佛寺辈出、佛寺林立。每逢庙会,香客云集,摩肩接踵,蔚为大观。可见明清之际,佛教在利川的影响甚大,传播甚广,并广泛渗入到利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光绪版《利川县志》载清光绪年间利川“专祀观音者十有五”、“杂祀诸佛者六十有四”、“杂祀佛道者三”。在改士归流(清雍正十三年)之前建成的寺庙主要有:
1、&&&&&&&&& 岩洞寺,位于东一保覆虎山,始建于宋代。一名法光寺,因寺下有石洞,故名岩洞寺。
2、&&&&&&&&& 双溪寺,位于东三保上甲,明崇祯六年建。
3、&&&&&&&&& 金字山寺,位于南四保金字山,建于清顺治年间,僧慧远建。
4、&&&&&&&&& 石龙寺,位于东六保团堡市后,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5、&&&&&&&&& 回龙寺,位于南六保夹壁,建于明天启年间。
6、&&&&&&&&& 祥风寺,位于南六保青岩祥凤山,建于明季。
7、&&&&&&&&& 青龙寺,位于南七保毛坝南六里,明代古刹。
8、&&&&&&&&& 兴隆寺,位于南七保张家坝,约建于明代。
9、&&&&&&&&& 石峰寺,位于西三保甘溪山上,建于明。
10、&&&& 回龙寺,位于市五保姜家沟,乾隆三十三年前。
11、&&&& 莲池寺,位于西六保轿顶山,明末僧铁眉曾居此。
12、&&&& 龙泉寺,位于西六保龙泉山,明正德九年建。同治年间被毁后重修。
13、&&&& 龙泉寺,位于北一保铁炉寨,乾隆年间建 。
14、&&&& 樱桃寺,位于北一保,具体年代不详。
15、&&&& 五龙寺,位于南坪二保营上,约建明代,寺内过去有明万历十六年钟、十九年碑。
16、&&&& 古钟寺,位于南坪三保尖角峒,建于明。
17、&&&& 佛兴寺,位于南坪九保五角坝。
18、&&&& 万利寺,位于南坪十一保磁洞沟,建于明。
19、&&&& 碧云庵,位于南坪十四保中坝屯龟山,约建于明。
20、&&&& 松木寺,位于南坪十四保松木屯,明万历四年建。
21、&&&& 石牛寺,位于南坪十四保擂鼓屯,有明正德元年钟,故最迟建于明代。乾隆元年,徙建于许家营。
22、&&&& 白云寺,位于南坪十五保福宝山,明万历年时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修。
23、&&&& 双龙寺,位于南坪十五保福宝山右,明正德时建,万历十三年重修。
24、&&&& 归源寺,位于建南一保,建于明。
25、&&&& 潼渊寺,位建南五保,约建于明,因寺内有明正德元年钟。
26、&&&& 兴隆寺,位于建南八保,清乾隆年间建。
27、&&&& 回龙寺,在今建南九保鸡公岭,古刹,寺内有清乾隆年间所立的捐田碑。
28、&&&& 同辅寺,位于建南九保鱼泉坝,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
29、&&&& 灵感寺,位于一保中槽,清乾隆五十四年建。
30、&&&& 广德寺,位于建南九保九甲,清乾隆初年建。
31、&&&& 楚藩寺,位于忠路一保土司城内,建于明。
32、&&&& 灯明寺,位于忠路十六保小沙溪,建于明。
33、&&&& 大松寺,位于忠路十六保沙溪土司旧治,修建年代不详。
34、&&&& 观音寺,在忠路十八保观音山,清乾隆初年建。
35、&&&& 潮音寺,在忠路二十八保继长坝,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
36、&&&& 镇国寺,位于忠路,具体修建年代不详。
37、&&&& 城东八保观音寺,乾隆二十年建。
38、&&&& 南坪十五保七药山下观音寺,明天启时建,清乾隆年间重修。
39、&&&& 南坪十五何七药山中雪塘观音寺,乾隆年间邑人项国佐建。
以上三十九座寺庙是目前可以确定在改土归流前修建的,还有一些寺庙如位于忠路、沙溪的青峰寺、回龙寺、铁牛寺等,笔者推测它们可能有建于明代或清初,但无明确的文字根据,故未列入[2]。但我们看到,它们已经占了很大的一个比例,清代及民国年间最兴盛的庙宇在改土归流前已经建成。
从这三十四个寺庙修建的背景看,它呈现出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早期寺庙的修建一是与土司有关,二是与明代军户到利川驻扎屯田有关。
改土归流前,利川有五大土司。在土司治内,普通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底,与外界接触较少,但土司家族内往往致力于养人才、兴教育,接纳各地游方僧人,故能较早接触佛教,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同时,明清之际战乱频繁,政治风云变幻,令土司有朝不保夕的感受,更促成他们贩依佛法。
忠路土司覃氏有信佛的传统,治内寺庙甚多。明万历年间,忠路楚潘寺和尚想造一口大钟,于是忠路安抚使司安抚副使覃化洪合衙内及土民捐资,造钟两口,分悬于寺之两廊。覃化洪并亲自在钟上撰文,希望“钟声齐鸣,佛法丕振”[3]。文中还说道:“三、五年来,余以变生肘腋,振刷君父之伦,固知福善祸淫,天道不爽,而余乐善之心更油然生矣。”更可见政治变幻促使他对佛法的信仰。
改土归流前,外地名僧至利川,多与土司交往。佛坛宗师、诗人、书法家破山,俗名蹇栋宇,四川大竹县双拱乡蹇家坂人。他曾曳杖东游,到江西、浙江等地一些著名寺庙拜师参学,遍礼名山古刹,受法于浙江鄞县天童寺高僧密云禅师门下,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办事精明干练,颇得密云禅师的厚爱,特以手书“曹溪正脉来源”相赠。清顺治十年(1653),破山在梁平县万竹山始建双桂堂,灯系繁衍,门徒众多,在川东一带影响极大。明末破山避张献忠之乱,寓居于忠路镇国寺,与忠路宣慰司覃世藩友善,覃世藩常从破山游,听讲无生妙谛。同治版《利川县志》并载有破山在忠路的三个故事:
其一:康熙初,群寇荡平,破山思蜀,一日往别藩。值藩卧病未起,遂于纸窗上以指穿四窟而去,盖示以仍返四川也。
其二:(破山)善画破荷,……适豪右某获其一,张之中庭,初弗贵也。忽邻里不戒于水,延烧殆尽,惟张画之屋巍然独存,始悟破山之画能御火灾。
其三:破山于后江河之石壁以口运津,指书“水晶宫”三字于上,至今日斜,水面侧映悬岩,三字犹及见之。[4]
利川其他几位土司也同样崇尚佛教。明监察御史何金枝撰写的《灯明寺记》载:“沙溪黄檄,官凤翔总兵。夫人覃氏,生子四,俱贵显,忽作出尘之想,为寺于林中,额曰‘灯明’,长斋奉佛,处之晏如。” [5]考《灯明寺记》建于明永历年间,黄檄为沙溪宣抚司黄中和子。在建南的归源寺,则为旧署,当为建南土司所建。而金字山寺旧有雍正元年钟,铭文其中提到“湖广忠孝安抚司使司田昌祚,……湖广忠路军民安抚使司覃建候,湖广施南等外军民宣抚使司夫人田氏、长男覃禹鼑。” [6] 更可见佛教在利川的流传和部分寺庙的修建,离不开土司的支持。
明代在施州实施军屯制,利川境内利川盆土地肥沃,四周高山耸立,扼控巴蜀,乃兵家必争之地,是屯田的理想之所,故屯军数量极大。现在的“马桥屯”、“朱砂屯”等皆为明时军队屯田遗留下来的地名。清道光本《施南府志》载:“施郡之民分里屯二籍,……屯籍皆明末国初调拨各省官军之家,而河南、江南为多,言语服食各从本贯。……亲丧多遵家礼,间亦延僧诵经。” [7]雷翔先生曾指出,此文中“明末国初”之说有误,应为明初卫所军户之军。[8]其说甚是。明代外地军户来到利川,伯保留了他们本地的文化,带来佛教信仰,形成了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从寺庙的修建上亦可看出,明代正德、万历年间修建的寺庙多,地址亦多位于屯内。
位于南坪十四保的碧云庵有钟二,其一为嘉靖年造,铭文曰:“湖广施州卫中千户所胡百户下大中坝屯堡”。又如南坪营上的五龙寺钟铭称:“大檀把总功德主黄宗润,妻牟氏,男黄正德、黄正芳、黄正轩,万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捐修殿堂。”寺内还有万历十九年十月初日,黄宗润、黄宗湖、黄宗江、黄宗正捐田碑。[9]看来,黄宗润一家都极为崇尚佛法,甚至不吝钱财修庙捐田。
明末军屯制逐步松驰,屯籍和土民之间交往日益加深,甚至因联姻有所混融。加之土司上有其好,土民尤其是里籍大户豪强,更容易受到佛法的影响。如同治版《利川县志》就记载有挂锡石峰寺的名僧耳毒禅师、铁笔和尚预言陈世凯他日必贵的故事,后陈世凯果然官至浙江提督。
但在改土归流前,佛教在利川的传播仍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信教者以土司、外来屯田的军户和当地豪强为主;二是利川尚未出现精通佛法、影响一方的高僧名僧。一直到改土归流后,民族融合更加广泛,佛教传播更加普遍,这些现象才得到根本改变。
看县志记载的游方僧人,全部是改土归流前的,这并不意味着改土归流后没有外地名僧到利川讲法,而是恰恰证明,改土归流前利川本土无高僧名僧,只能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改土后,利川有了自己的高僧名僧,因此外地和尚就不吃香了。
清远和尚,一品山披弟僧,嘉庆时人,他可能是利川本土出现的第一个名僧。清远为人重气节,打包京都时,吴赐三殁于京,清远命人运送灵柩回到利川,倍受时人称颂。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有访清远上人诗:
经声才起市声遥,人海中分路一条。
佛地不明惟有月,宦途消长不如潮。
僧闲未肯轻铙舌,官冷何须畏折腰。
坐看秋风摇落久,莫将坚固问芭蕉。
清远和尚的弟子惟一亦为名僧。惟一,谢姓,利川长荃人,寓居都门龙泉寺。时人称其洞人情,明事理,多愿与之交往。
鉴空(名伴云),是利川出现的第一位有名的诗僧。他生于县西赵家岩,屡试不第后遁入空门。后寓居施州郡城,著有诗集《亦乐斋集》。据时人蓝易青推崇说:“郡俗尚西方象教,凡居丧有力者,建水陆道场,必延请缁流诸山。以鉴空能诗工书,一切楹联疏文楹联,悉央求假手,缘是渐为郡中人所识。笔墨应酬,往往坌集于门。” [10]
自严羽《沧浪诗话》出,诗界之人往往认为:诗与禅不分家。但宗教界的人却以为“工诗未必非高僧”,其暗含之意即为“高僧必不工诗”。这个官司在近代多有争论,如著名诗僧寄禅(),诗名、僧名满天下,而其友人叶德辉不大以为然,谓其诗自高而僧则未必。没想到,在利川清代已经展开类似讨论。光绪年间,利川知县黄世崇曾与鉴空相见,相谈甚欢。后黄世崇在《亦乐斋集》序言中回忆,他曾对鉴空说:“若知佛氏宗旨乎?绝伦物,捐名实,清净寂灭,其大较也。后世经梵代兴,大抵皆儒而释者依托所为,非释氏本旨,况诗歌乎?若习佛几四十年,即世所传经梵弃之不讲,而专意于诗,其诸僧而不僧者欤?” [11]
黄世崇认为:诗歌有害于佛法,鉴空是打着佛教旗帜的儒生。看来,黄世崇是个颇通佛法而且较真的人,所云极有道理。不过在中国,文士对佛教的传播、改造功不可灭,可以说:没有文士的推波助澜,一个地方的佛教不能得到真正的光大。
团堡冉氏人材辈出,冉大进、冉大玺、冉复初、冉寿益等俱有功名,故光绪版《利川县志》称:“邑人语家学者,以冉氏称首。团堡集镇北侧团凸山上的石龙寺,北为冉氏家庙,清乾隆三十二年,周大坤等人与冉氏协商,认为“此山钟灵,上有石龙,前临金字,有关文风,与其秀毓一家,不如荣分众姓” [12],于是冉氏改家庙为佛寺,塑诸佛神像。同治年间,寺内又设义学。光绪五年,施南知府王庭桢入寺,登阁见神象森列,而座前奉孔夫子和诸贤木主,不禁勃然大怒,责令市绅迁义学于山下。
&&&& 王庭桢之所以怒,是因为庙中佛儒混杂,和黄世崇讥鉴空“僧而不僧”相似。但在冉氏及当时读书人看来,佛儒完全可以不分家。在石龙寺不远处有两座高塔,一曰培风,二曰宜影,皆为冉氏组织修建。培风塔上道光二十六年冉寿益撰写的碑文,文曰:“此地虽属天造,久赖人力以培之,以髫文笔擎世界,籍白石以成台,干青云而直上,则人文将蔚起矣!”塔上还有清邑庠生牟秀明七律一首:
云山四面总玲珑,一柱独擎万笏中。
绝顶斜侵江水绿,重棂晚带夕阳红。
曲梯回折人初斗,层级高超鸟乍通。
伫有诗书门第客,从今联步广寒宫。
塔本来是佛教专门的建筑,是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顶礼膜拜。但团堡的两座塔完全失去其宗教意义,相反寄托着读书人希望一方“人文蔚起”乃至于考中科举的梦想。
光绪版《利川县志》还载有冉复初有游岩洞寺诗:
软红飞不到林泉,小住祗园别有天。
满座庄严空色相,半生文字结因缘。
寻真幸入琅环地,携酒同参玉版禅。
便欲移家依古洞,年来愧乏买山钱。
此诗虽是牛刀小试,偶一为之的应景之作。但“祗园”、“玉版禅”等佛典,信手拈来,颇有禅味,而“林泉”、“琅环”、“买山”等传统典故的运用,又给全诗带来一股浓浓的书生气。
晚清至民国,佛教在利川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名山秀色几乎全被庙宇占领,佛教的“因果报因”等思想深入普通民众心中。每逢庙会,朝山者络绎不绝,数以千计。部分寺庙由于路途遥远,艰险难行,往返需要二至三天,这仍阻碍不了香客的虔诚之心。一些小商小贩遂趁机上山,兜揽生意。而寺庙的一些住持也颇能与时俱进,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在寺庙财产的经营上更是有声有色。
民国30年,“利川佛教支会”成立,以核桃寺住持陈五和尚、金字山寺住持李大和尚为负责人。同时,清末及民国间佛法研究更上层次,利川三老之一的陈耀智先生(年),精通佛理,他学佛而不奉鬼神,认为造福人类才是佛学真谛,他把佛学中的“诸缘合和”引伸为走正道,爱众生,团结一切人共同向善[13]。他常召集会众讲解大乘佛法,听者云集。
彿教能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对其内涵的改造,使之合符中国人的传统。在利川,佛教也得到受到当地的巫术的影响,得到新的发展。
宋仕平在《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佛教在土家族地区传播、渗透,形成了与土家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而成的‘文教’。” [14]据笔者调查,利川并无“文教”之说,但流行于利川各地“打绕棺”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与所谓的“文教”类似。
打绕棺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家族丧祭舞蹈,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在道师的“白事”道场中。绕棺在灵堂前进行,一般由五人、七人表演,前面一人执引道灯,后面的人或执灯,或执鼓、锣、镲、铙等乐器,绕棺而歌,飞旋起舞,常见舞姿有弯弓射箭、美女晾衣、狗连档等,动作粗旷奔放,刚健有力。
从原型上看,打绕棺很明显缘于土家族古老的祭奠活动,保留了很多原始的巫术信仰,和巴东的“撒尔嗬”同源。绕棺的动作古朴原始,受端公的影响很深。至于打绕棺结束后的起灵、占卜等仪式,更是体现出土家族传统的巫道信仰。他们的乐器及相关音乐,十分动听,乡土气息很浓。据团堡等地的打绕棺艺人介绍,他们打绕棺还需要由当地著名的端公“度职”,才能资格从事丧事活动。
但打绕棺受佛教影响的痕迹同样十分明显。打绕棺时,掌坛师在做法事时需身穿法衣、披袈裟,头上帽子上绣“佛”字。灵堂悬挂的图画众多,皆为佛教人物画像,如佛祖、十八罗汉、三千揭谛等。有的舞蹈动作名称直接和佛教有关,如“观音坐莲”、“挖心见佛”等[15]。更重要的是,在团堡等的流行的打绕棺,需要念诵众多的佛经,以超渡亡灵。打绕棺的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要背下整本整本的佛经,确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团堡打绕棺的艺人介绍,他们具有严格的传承关系,他们的师祖出自团堡石龙寺,具有很高的佛法修养。
正如马克思论述的那样:“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解放前,佛教在利川大面积的传播,起到的就是鸦片一样的效果。解放后,人民政府允许信仰自由,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受到人民群众的冷落,许多僧尼都自愿还俗。众多的寺庙或拆毁,或改作他用,盛行一时的佛教终于走向没落。
[1]《利川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116页。
[2]笔者所据的资料主要为光绪版《利川县志·祠祭志》,但此卷对寺庙修建年代的记载有缺漏,如楚藩寺,就没有记载何时修建,笔者只能根据其他地方的资料补入。
[3]覃洪化《楚藩寺钟序》,载于《中华覃氏志·利川卷》。
[4]以上三个故事见同治版《利川县志·人物志》,181页。
[5]光绪版《利川县志·艺文志》,338页。
[6]光绪版《利川县志·艺文志》,339页。
[7]清道光本《施南府志·典礼》,160页。
[8]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6页。
[9]光绪版《利川县志·艺文志》,336页。
[10]同治版《利川县志·艺文志》,265页。
[11]黄世崇《亦乐斋诗集序》,光绪版《利川县志·艺文志》,332页。
[12]冉氏家庙碑,引自谭宗派《利川民族文化览胜》,8页。
[13]《利川市志·陈耀智小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514页。
[14]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50页。
[15] 《绕棺》油印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利川县编辑小组整理,1984年油印,第7页。
内容来源于龙船调网站,由哈格咂旅游网(http://www.hageza.net)整理汇编而成。
为了了解更多有用的旅游攻略、旅游指南,并快速预订恩施地区的景点门票、酒店,还能享受就餐打折,就近寻找美味,请关注哈格咂旅游网的微信公众账号:hgzlyw或者搜索【哈格咂】。
或者微信扫扫下方二维码:
QQ在线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川有哪些旅游景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