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指标 银监会怎么看

银行风险管理网-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对金融机构监管实现全覆盖
你现在的位置: /
/ 正文内容
时间: 22:26:46
作者 : 蓝色海豚
分类 : 政策|人行/外管局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发生重大改革。中国人民银行12月29日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从而宣告正式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按照央行的新闻稿,MPA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基本实现对金融机构监管全覆盖。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这一监管体系更为市场化,跟进了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的趋势,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有利于稳健型机构更好发展,也有利于防止恶意竞争。此外,鲁政委也提及,MPA对央行的管理工作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么细的监管指标如何管理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合并的说法时有提及,如果全覆盖的MPA正式实施,监管体系或也随之推进改革。针对业内人士戏称中国央行通过该体系晋升金融监管总监(即提前接管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说法,鲁政委回应,这有点言过其实,MPA目前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所谓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别在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防止经济增长(如GDP)受影响;而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控制个体金融机构或行业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金融监管者均只重视微观监管,直到危机发生,各国才引起重视。美国和欧盟在2009年均宣布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成立专门机构。中国央行也在2010年宣布要启动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就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另一金融管机构银监会也从2010年开始着手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制定包括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和流动性在内的四大新监管工具,搭建中国银行业新的监管框架,实施逆周期监管。2008年的次贷危机升级为金融危机,就是全球金融监管者不重视宏观审慎监管引发的恶果。次贷,本来是美国政府及机构(主要是房利美、房地美)给偿付能力较低的购房者发放的贷款,但随着层层证券化,进而演变成危机全球的金融危机。按照微观审慎监管的思路,购房者还不起贷款,最多是“两房”坏账增加甚至倒闭,大不了政府注资就行了。但没想到随着危机的蔓延,导致投资次贷的银行及保险公司跟着倒闭。原因就是,全球金融监管者忽视了机构间的相互影响,忽视了国与国之间的风险传递。由此,日结束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该组织将评估不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推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换,监测市场发展及其对监管政策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对国际监管标准制定机构的标准制定工作进行联合战略评估,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跨境金融机构提供监管团指导和支持,支持跨境危机管理的应急预案,以及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开发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系统。日,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年报,呼吁各国及国际社会采取宏观审慎的原则,以减轻经济体系的亲周期性特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清算银行(BIS)就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以此概括一种关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上世纪80年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正式出现在BIS的报告中,但由于微观审慎监管仍然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直到本世纪初,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才得到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宏观审慎监管真正得以受到全球金融监管者的重视,则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的白皮书,也希望通过新设立一个包含主要金融监管机构成员在内的金融服务管理理事会来负责美国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继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公布后,欧盟委员会也宣称要成立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来预警宏观风险。按照国际上的划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分为宏观审慎监测框架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两个部分。前者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和监测系统风险,后者侧重于研发干预系统风险的政策工具。作为二者的基础,还应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安排,建立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机制。在监管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侧重在对金融机构的整体行为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影响力的监管上,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而微观审慎监管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个体行为和风险偏好的监管。从具体监管对象上看,宏观审慎监管更关注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如银行和金融集团,目前中国中国四大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行为,金融市场整体趋势及其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影响;而微观审慎监管则更关注于具体金融机构的合规与风险暴露情况,避免使投资者和储户等个体遭受不应有的损失等事件。— — — — — — — — — —以下是央行新闻稿全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日前,人民银行召开会议,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有关工作。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以下改进:一是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二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这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三是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四是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五是MPA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了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六是MPA体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重等现实情况,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或是发送邮件到(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谢谢合作!
最新评论/留言央行金融监管体系升级
  图:日前央行召开会议,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  中国央行表示,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适应资产多元化趋势,央行从2016年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分析认为,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已不太适应金融风险增强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有助于央行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 记者 彭巧容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自2011年实施,央行昨日在网站表示,日前央行召开会议,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有关工作。央行解释,“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Assessment,以下简称MPA)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而实施MPA的改进将体现在六方面。  六大方面改进  一是MPA重点考虑资本和槓桿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二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这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三是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四是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五是MPA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了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六是MPA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及考虑到内地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等现实情况,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央行还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结合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及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国际金融场风险隐患增多,2016年将努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监管权力扩大  央行适时进行“升级”,分析人士表示,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已不太适应金融风险增强背景下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通过MPA体系,央行可以有效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野村证券区首席经济学家赵扬认为,资本充足率、利率定价一直由银监会负责,实施MPA意味央行也涉及上述的职能,显示其监管权力在扩大。  对于有业内人士戏称央行“晋升金融监管总监”,内媒引述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这种说法言过其实,MPA目前主要覆盖的银行,并未太多涉及保险和证券。
责任编辑:大公网 大公网
相关阅读:
2012 - 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票据视界【第235期】如何看待近期票据市场?央行取消合意贷款规模管理改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票据市场有何影响?
市场动态及趋势评述:&&1、近日票据市场利率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3号文件的影响,市场对监管下一步的具休行动不明确,担心通道消规模业务受到严格控制。二是近期发生票据案件的影响,主要资金行和做市商逐一排查存量业务,同时严格控制中介票据。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去年年底错配及代持而来的票据存量较大,在市场利率快速上升时急于脱手造成市场恐慌推高利率。四是市场资金面偏紧,汇率波动外汇占款减少抽走部分流动性,包括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政策也有一定影响。五是市场对央行降准期望多次落空,资金融出方更为谨慎。六是临近春节各行加大了备付力度。&&2、票据利率下一步走势如何?首先,市场资金面不可能持续偏紧,否则与目前的经济环境不相符合,央行迟迟不降准主要是担心对汇市的影响,但其他常规货币工具都在交替使用,15日投入1000亿MLF,18日又投放550亿SLO,7天期限逆回购也维持了较大的净投放,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仍会保持合理充裕。第二,市场对利率预期走低的趋势未变,近日6个月以上同业存单利率从年前的3.20-3.30%快速下降至2.70-2.80%,大幅下行了50BP左右,而短期1个月以内的资金价格有所上升只能反映近期各种综合因素对市场的作用,春节之后,票据利率仍会出现与资金价格联动的特点。第三,关于票据消规模的问题2月份前后或有政策方面的解读,央行今年取消合意贷款规模管理,对银行资产增长的监管从一般性贷款、贴现贷款、非银拆借扩大到投资和买返资产等,如果这样的话票据资产放在哪个科目就不重要了,也没必要来回腾挪。第四,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票据市场利率春节前后有波动是正常的,春节之后会稳中向下,目前可以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货币市场&&周二(1月19日)当日人民币资金面持续紧张。质押式回购成交2.04万亿元,市场早盘持续恐慌,融出寥寥,尽管央行进行大量公开市场操作,但流动性紧张始终没有得到缓解。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大幅上行,隔夜收于2.04%(+9bp),7天报收2.6%(+15bp),14天收于2.87%(+9bp),1个月收于3.17% (+30bp)。同业存单需求下降,利率小幅回升,AAA主体1个月平均利率2.6%,3个月2.7%,6个月2.75%,1年期2.8%。直贴市场&中介机构:贴近市场,报价灵活,竞争激烈,对市场反应极为敏感,直贴票据细分付款时间和承兑银行。中介转向直接到银行办理直贴,近期也有多家中介转向开办各类报价信息平台,但有影响的平台目前还较少,主要问题在于银企双方基本客户偏少,难以建立强大的公信力, 银监会的风险提示文件,造成各家机构开始注意防范各类防范风险,减少与中介机构合作。日晚中介足月国股报价3.25,电票足年国股报价3.20,鉴于近期票据市场风险骤增,各中介机构报价较为谨慎,多根据交易当日市场价格变化顺势调整。直贴银行:主要直贴银行为招行、民生、中信、工行等。直贴量每行每日30-50亿,因其报价基本不分承兑行、票据金额大小和票据期限,其打包价格高于中介,足月国股买断价约高出10-15BP,报价波动不大,市场反应滞后于中介机构。各家直贴银行报价及贴现力度将加强,银行间竞争、银行与中介直贴竞争更为激烈,近日贴现成交价小幅波动,当期直转空间下降为5-10BP左右。&转贴市场&中国票据网数据:周二(1月19日)票据网报价情况,受近段风险事件影响,转贴现利率大幅走高,部分有资金、规模的同业机构则抓住时机高价收票。银监会李文泓: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与治理机制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责任编辑:
财经关键词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审慎评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