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高原梦在草原简谱草原费是生了不加死了不减的吗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贾幼陵讲草原保护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草原保护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大家好,我刚刚从国家首席兽医官位置退下来,也许大家对兽医官这个职位有点生疏,实际上就是《西游记》里孙猴子给玉皇大帝管天马的的弼马瘟。
我最珍惜的经历是在牧区的十二年的生活,珍惜那时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珍惜那里的一草一木。我们那地方(东乌旗胡热图淖尔)当初是三个省的交界,现在是
三个盟的交界,正好是最有利游牧的地方。我们队牧民的游牧,每年大约有二十次逐水草而居,冬天如果远搬还要二十多次。我在的那些年有七个冬天远搬到一百公
里以外的山区躲避大雪。我们队八百多平方公里内有五十个牧户,我每户都住过,跟他们一起渡过了10个春节,一起游牧搬家的次数大概有三百五十次。因此,我
觉得自己是一个游牧的行家里手,有资格跟大家聊一聊牧区的事情。
先介绍一下草原分布,内蒙古草原位于欧亚大陆草原的最东部。与世界其它草原如南美草原、北美草原、南非的热带稀树草原相比,欧亚草原是最大的。而中国的草
原又是最特殊的,主要是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草原,全世界没有这么高海拔的草原。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从大兴安岭的东西麓起,一直沿着阴山山脉经过黄土高
原,再沿着青藏高原向下到云南迪庆,这条斜线就是一条农牧分界。但实际上这条线已经不复存在了。原因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开垦,草原实际上已经从大兴安岭东麓
退缩到西麓,从阴山的南麓退到北麓。有人计算过,草原从东向西退了一百公里,从南向北退了二百公里。大家想想看,本来长城以北、出了古北口就是草原了(现
在还留了一个康西草原旅游区)。这一带本来是水草最好的牧区,现在却成为土壤贫瘠的最差的农区。数数国家的扶贫县,从北到南多数都在这一带上,这就是大自
然对我们的惩罚。这也是一条半农半牧地带,多民族杂居带,社会问题更为复杂,今天不在我的议题里。
我要谈的主要是有关保护现有草原的争议。先介绍一些基本情况。这基本情况也是在争议之中。
一、草原面积与功能的争议
我们在1989年做草原普查的时候其面积有60亿亩,土地资源调查为39亿亩。实际上很多的草山、草坡和牧区算成了农区荒山和宜林地。林业的六次普查面积
大幅度扩大。森林原来是按履盖度0.3计算,现在变成0.2。如果再把耕地和沙漠算进去,再加上城市和水面,那就超出了我们国土总面积。实际上这个有争议
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对于草原的功能也有争议,一些专家认为草原的潜能远远没有发挥,还有40倍的增产余地,可以多向草原要肉、要皮、要毛,还能挖掘潜力;另有一些人认为现在
草原已经退化得很严重了,要以保护生态为主,牧区的特点是人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移民,花钱少、见效快。但是移民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很难的。历史上
都是从条件差的地方往好的地方移,相反如水库移民会造遗留很大的社会问题。
我认为草原跟其他地方不一样,与耕地和森林不同。草原上的草—畜—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有很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屏障;同时还有经济
功能,是我们牧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还有一个是社会功能,因为草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如果草原的事情搞不好,就会引起一
系列的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二、荒漠和荒漠化的争议
前一段的时间对荒漠和荒漠化认识、对沙尘暴形成也有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荒漠是人为造成的,如果草原荒漠化了是不可恢复的;还有人说沙尘暴也是人为造成的。这些说法多少有一些误解。
地植物学范围内的荒漠、草原、森林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地植物学对草原的定义跟农学对草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草原法》里的
草原概念实际上是把农学里草原的概念(草地)和地植物学的草原合并起来,但是砍掉了城市草地(如草坪、高尔夫球场)。荒漠主要是冻原、戈壁、石漠、沙漠,
我们国家的原生荒漠主要是在塔克拉玛干,柴达木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其等沙漠。原生沙漠不是人为造成的,是长期的地质变化、气候的变化,极端的干旱造成
的,它是不可治理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向沙漠进军改造沙漠,是违背自然规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同时,沙漠也有绿洲,但绿洲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
条件消失了,绿洲也就不复存在了;条件恢复了绿洲也就恢复了。新疆有绿洲农业,完全是靠灌溉,塔里木河如果干涸了,那里的绿洲文明也就消失了。以前的古楼
兰就是因为孔雀河的干涸而消失的。我想说的是原生的荒漠不是人为造成的,但是绿洲兴衰跟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次生荒漠有很多就是我们的草原,在内蒙古主要是毛乌苏、科尔沁,浑善达克、乌珠穆沁等沙地。它们不是荒漠,这些地方的地下水非常好,降雨量也不差,只要保
护好了就是具备了生物多样性最好的草场。但是如果放牧过度,践踏过度,就会沦为流动沙丘,最后变成荒漠。需要强调的是次生荒漠,哪怕就是一片黄沙,只要围
封保护起来就能够恢复。我们可以看到浑善达克沙地最近几年围封后效果非常好,植被得到迅速的恢复。这张图片是我们公社的一队,地处的乌珠穆沁沙地,是浑善
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之间的一个沙地,方圆百里唯一的一棵樟子松能够生存,而且植被非常好,说明了沙地和原生荒漠完全不同。
三、沙尘暴生成的原因沙尘暴跟北京的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关于沙尘暴有人认为是从浑善达克沙地刮来的,也有人认为沙尘暴是人为造成的。沙尘暴不是现在才有,
只是现在厉害了,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唐诗里面的“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是关于沙尘暴非常清晰的描绘。“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好像写的是河西走廊的戈壁。有研究说黄土高原是西北的几个大沙漠包括中亚干旱地区和戈壁吹来的沙尘沉积而形成的,北边被吹成了沙
漠、戈壁,但是细尘刮过来沉积在黄土高原,逐渐成为非常厚的黄土层。黄土层又随着黄河的冲刷,每年带走16亿吨,形成黄河冲击平原和黄河三角洲。也就是说
沙尘暴造成了三种的地质类型:原生荒漠;黄土高原;黄河冲击平原。
沙尘暴袭击北京的通道有三个:西通道主要是在河西走廊,它的来源是中亚,然后经过新疆到河西走廊;中通道是阿拉善,也是从蒙古国的戈壁草原过来的。应该说
这两条沙尘暴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对北京影响最大的,人为因素最大的是东通道,沙尘源来自蒙古高原(从蒙古国到内蒙古)退化的草原以及坝上的开垦的土地。冬
小麦能覆盖土地,但是坝上只能种春小麦,所以土地是裸露的,这样的地上产生的沙尘会直接加重沙尘暴。
沙尘暴包括沙暴和尘暴,沙暴主要指500-1000微米的沙粒流动和直径100-500微米的沙粒的跃移形成的流动沙丘,它能够把汽车上的漆都给打掉。有
人说浑善达克的沙子快到北京了,实际上它每年仅仅移动几米,它过不来。来的是什么?是尘暴,也就是说从0.25-16微米(平均2.2微米)的尘土在悬浮
大气中形成气溶胶,一直能够飘到夏威夷。
所以说影响最大的、最可怕的是尘暴。沙尘的主要来源是荒漠草原和裸露田地,而不是沙漠和沙地。举个例子,山洪下来的时候泥沙俱下河水是混的,但水流再急沙
底的河流的水是清的。据了解,河北的坝上农田的土层中的直径小于50微米的尘粒占46.8%,但浑善达克沙地中间的直径小于50微米的只占3.1%,飞起
来的是土、是尘而不是沙。2000年,我陪领导同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治沙、植树造林是国家的事、是政府行为,治理草原、人工种草是牧
民的事,是经济行为。实际上对北京的沙尘暴影响最大的恰恰不是浑善达克沙地,而是北方的草原。而我们的钱却只用在浑善达克沙地,虽然效果明显,但沙尘暴不
见减少。坝上的耕地本来就是草原,现在已经成为固定的耕地了,这些地方应该采取免耕法,不要让土再起来。
四、游牧文化是恢复草原的出路吗?在今年的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提出来,要加大围栏禁牧的力度;还有的政协委员提出应该在草原上恢复游牧文化,撤除围栏。
最近两年的很多的媒体报刊都在呼吁说草原到处是围栏,非常难看,要求拆除围栏,合并草场,恢复游牧。有些专家和学者在讲游牧文化的好处,讲恢复游牧对于生
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游牧是不是恢复草原生态的根本出路,首先要对游牧本身做分析。游牧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就是“逐水草而居”。中国古代的一个“移”字,妙解了移民和游牧两大社
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是“禾”和“多”,禾多才有移。东汉末年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里有“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
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首先,他把游牧与战争结合在一起,这在后面再说;第二,有水草的地方,就要搭帐篷、住下,牛羊非常拥挤,水草没了就走
了,《胡笳十八拍》对游牧解说得非常清晰。
大家都感兴趣的《狼图腾》解说了游牧文化的先进性,包括姜戎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游牧文化是进步的,要有狼性,社会才能进步,有羊性社会不能发展。还有些
人认为游牧文化是落后的文化,不求进取,不求积累(最近网上有篇书山府尹的游记,写得很有意思)。到底是进步还是停止,这个话题我不想跟大家在这里讨论,
文化是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我只想讲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的事情。
游牧实际上就是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在牧区大家都知道“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这样的恶性循环。草原上是三年一小灾,五年一中灾,十年一大灾。有人说
传统的游牧方式是充满生机的,能够在游动中使牧草恢复。这话有道理,但很重要的是,游牧的生产方式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实际上长期的游牧生产方式也使
当地牲畜保留着原始的特性。像蒙古马,它是在半野生状态下,它能够用蹄子刨出雪下的草。在干旱草原牛就很少,因为牛用舌头卷着草吃,雪大它不能像马和羊一
样刨,所以在草甸草原等草高的地方牛才多。牧区的羊都是粗毛羊,粗毛羊为两型毛,底绒和粗毛两层具有高度的保温性。我做了十年的细毛羊的推广,但它不能适
应游牧,严酷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不能使它们生存。最有特点的就是蒙古羊,乌珠穆沁羊。蒙古羊的尾巴大,能熬一脸盆油,它跑起来尾巴能把自己打个跟头。这
尾巴是非常有用的,由于脂肪的热量是蛋白质热量的一倍,1克就有9000卡(瘦肉主要是蛋白,1克4000卡)。越冬的时候先消耗脂肪,所以它的越冬能力
很强。这都是由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但是,草原的游牧生产方式细算起来很多是得不偿失的。游牧牲畜死亡率很高,小灾、中灾、大灾平均下来一般的都要损失15%左右。当时草原上叫吃七卖八,老
百姓自食7%,卖掉8%,整个的出栏率是15%。冬天游牧的掉膘率可以达到30%到50%,一个一周岁的羊越冬不死体重也要减到原来的一半,一只手就能拎
起来。加上牧民为了游牧方便,留了很多大羯羊,白吃白喝几年没有收益。我们可以算一下,牧草的实际利用率不足50%。牧区的繁殖成活率不到100%,遇到
灾年能有50%就不错了。而农区小尾寒羊是277%,湖羊是250%,小尾寒羊一年生两胎,一胎能生三到四个。小尾寒羊和湖羊实际上就是蒙古羊的生态型,
跟蒙古羊有血缘关系,逐渐适应了农区的舍饲。一周岁的小尾寒羊和湖羊(公羊)体重可以达到150公斤,这是因为它们是直线生长,没有掉膘的过程。但为什么
在内蒙古繁殖率就低呢?是因为牧民不想让它生那么多。春天下羔的时候母羊很瘦,如果生了双羔,牧民把小一点儿的羔子往牛粪筐里一扣,天天在那儿哇哇叫,叫
两天就死了。牧民阿嘎还是舍不得杀生,让它自生自灭,他们非常清楚,要么三个全死,要么一大一小活两个。这样长期选择的结果,使双羔基因逐渐减少,现在让
它生双羔也很难了。
1967年的冬天遇到了大雪灾,我放的一千多只羊死了一半,我记得每天骑着马放羊,哪个羊走不动了,就用木锨把雪铲开,让羊吃到一点草,又从蒙古包里拿来
两张羊皮搭个小棚叫它避寒,结果第二天还是死,活不了。瘦弱致死的羊的骨髓都是红的,骨髓里面是有很多脂肪,本来应该是白的。瘦羊还没死的时候,你把它杀
了,肉已经变味了。那时候杀的羊叫灯笼肉,就是几根肋骨包一层像纸一样薄的肉皮,就像一个灯笼一样。我把那些死羊的尸体垒成了羊圈。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到
惨不忍睹,记得当时写的一首诗里的两句:“巨鹰张翅扑冻马,瘦羊布野喂寒鸦”就是那时的凄惨景象。特别是种畜,种公羊、种公牛对雪灾的抵抗力最差,我曾经
见过200多只种公羊死在一个羊盘子里的惨状,园园的羊盘子里全是死羊的大犄角,这是一个生产队所有的种公羊!
1978年的雪灾是77年10月16号开始下雪的,越下越大。牧民有句话说是草原上12月份之前的雪是随下随化,定不住的。但那场雪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四
月。这场雪灾锡盟的900多万牲畜剩下400万,阿巴哈纳尔旗(现锡林浩特市)的40万只牲畜只剩下4万。大家都知道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社
会,而1978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吃羊”!没有草,牧民骑的马都没有尾巴,都让羊给啃了,羊死了以后羊毛都被其他羊吃了。活羊把死羊的肚子豁开,里
面全是毛!没有去过牧区、没有见过那个场景的人是想象不出那个惨样,遍地都是死羊、死牛。同时,每次雪灾都会有冻死、冻伤牧民的事故发生。
蒙古国至今仍然保存着游牧的生产方式, 2002年蒙古国有的省牲畜死亡率达到80%,
年因雪灾共减少了近1000万头牲畜。据媒体报道现在乌兰巴托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将近50%,其中三分之一是受灾的移民失去牲畜而沦为城市贫民。
我们国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牧区定居、打贮草等防灾建设,牲畜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大幅度提高。随着牧区牲畜的直线增加,草原压力越来
越大。如果我们像蒙古国一样二十年牲畜没有增加,那我们的草场不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所说的,游牧能够恢复草原的原因:原始的游牧生产方式致使大量的牲畜
因灾死亡,从而减轻了草原的负担,每次大灾后,布满尸骨的草原都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我要大声地询问主张恢复传统游牧的人们: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在
你们陶醉于“诗一般的”“天人合一的游牧文化”的同时,你们见过或了解过游牧的频繁灾难吗?你们为牧民和草原上的生灵考虑过吗?
有人对我说:草地畜牧业、放牧就是游牧,这是成本最低亷的生产方式,很多发达国家也在游牧。
实际上游牧脱胎于狩猎业。狩猎业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游牧,另一支是逐步进化的养殖业。欧美的土地很早就私有化了,也就没有办法游牧了。就像16世纪欧洲普
遍出现的圈地运动,实际上是把原本农民租种的土地强行圈为牧场,通过围栏把草场固定起来。很多国家至今保留着定居放牧的习惯。比如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
洲很多地方都采取了划区轮牧、贮草补饲的生产模式。而游牧是逐水草而居,要举家而动,其先决条件是:草场是共有的,我可以走,允许我走,才能游得起来。
还有人提出来,现在欧洲又开始恢复游牧了,连猪都开始放养了。实际上欧洲人是提倡动物福利,从保护动物的角度出发的。动物福利跟游牧是毫不相干的,比如动
物福利者要求要给牛置备玩具,要让牛感到愉快,让猪自由活动,不能圈起来。这不是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立场,而是站在猪的“立场”。动物福利与游牧文化又
是格格不入的,比如,我们牧区的杀牛杀羊,最讲究的就是掏心,就是在牛羊箭状软骨下面划开一个十厘米的小口子,手进去通过横膈膜插到胸腔拉断后腔主动脉。
这样血全流在胸腔里,可以灌血肠,血一点都不浪费。这种方式是动物保护主义坚决反对的,各国有关动物福利的法律要求屠宰牲畜必须麻醉,以前是电击,现在是
二氧化碳麻醉。我记得在80年代,德国的经济发展部的副部长到农业部谈判,强烈要求中国屠宰家畜要进行麻醉;游牧也保留了狩猎的习惯,你在欧洲戴着貉绒皮
的帽子,带着狐狸皮的围脖,很可能遭到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攻击;你作为牲畜的主人,牲畜因饥饿致死,你将面临法律的追究,游牧文化能够做到吗?
更现实的问题是草原确权之后,草场归牧民个人承包使用,并受法律保护,没有无主的牧场让你去游牧。在去年的一个牧民座谈会上,牧民都是赞成游牧,他们抱怨
的只是自己过多的牲畜不能到别处放牧,但是没有人同意让他人的牲畜到自己的草场放牧。这种只想游出,不愿意游入的想法也可以看得出游牧的随意性,或者说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强悍的游牧民族的生产活动总是伴随着战争,开始是部落之间的牲畜、草场的争夺,部落统一以后又向农耕地区的掠夺和抢劫,这种侵略性是跟游牧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
游牧这种不积累、不进化、不建设的生产方式,在无法扩张和掠夺之后,衰败成为了必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游牧民族曾经16
次入主中原,其中适应和继承农耕经济的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元朝蒙古族和清朝满族统治中国的时候,给中国带来了一时的繁荣,使当时的冶金业、采矿
业、纺织业、文化、艺术发展得非常快。这就是建立在中原经济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游牧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文化可以作为一种遗产长久地继承、保护、学习和借鉴。比如说,美国、加拿大的牛仔节就非常吸引人,是很有朝气、很有生命力的,给
人以强烈的观感刺激,看着都让人心血沸腾。在德克萨斯有一种夸特马,四分之一英里跑得非常快,就像牧民的杆子马,当地至今保留赶牛犊的比赛。这就是文化的
继承,但那只是一种文化,不能把当时的生产方式也保留到现在。
游牧文化是更接近大自然、依赖大自然,也有很多传承下来保留至今。比之更原始、更古老的狩猎文化也还保留着。但是她们代表的生产方式已经奄奄一息了,没有
生存条件了。为这种生产方式的消亡有人不习惯、不理解,甚至有人自我毁灭,然而,社会进步是无法停止的。鄂伦春族有一首很有名的歌: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多么豪迈,多么原生态,多么天人合一!但现在打尽了,狩猎生产方式消亡了,留下的是这首歌代表
五、内蒙古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
1、草原严重超载过牧
当前草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超载过牧对草原退化影响的权重最大。
草原退化导致了草原的荒漠化,草原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下降。现在草原90%的可利用草场已经有不同程度地退化,有40%到50%退化得比较严重。原因是什
么?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草原的超载过牧。目前在中国的牧区、半牧区平均超载36.1%,37亿亩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是2.8亿个羊单位,现在实际数量
是3.8亿个羊单位。羊单位不是牲畜的头数,是草的数量单位。羊单位是从欧洲的牛单位转化而来的。牛单位的定义是:一头500公斤的母牛带着一个牛犊一年
的吃草量,叫一个牛单位。我们把它换算成5个羊单位,也就是一只带着羊羔的母羊一年的食草量(平均约为2KG/天)。草原超载了三分之一以上,不退化是不
也有一些说法,草原超载了两倍甚至更多。我觉得超载36%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因为载畜量、超载量是按全年计算的,本来平均能养一只羊的草场养1.3只,结果是全瘦,养两只羊的结果是全死,它不可能超载两倍。超载量到36.1%,已经没有给草原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了。
草原超载过牧的原因与人口增加有关。一个是自然增加,一个是移民。上世纪80年代逐步实行了草场家庭承包到户,新来的移民不可能得到草场。但是21世纪以
来,牧区,特别是内蒙古东部的牧民越来越富裕,大量的雇工放牧,形成了新的苏鲁克,苏鲁克制度源自于1953年乌兰夫在草原上三不两利政策,就是牧主和牧
工两利,即雇工放羊分成。现在新的苏鲁克很多都是半农半牧区的蒙族和汉族的农民。他们不占有草场,但是他们占有在挣来的牲畜,而且会越滚越大。
草场超载过牧与法律的滞后有关,草原权属与牲畜的权属不同步。上世纪70年代末把集体的牲畜作价归户,实际上就是记账,并没有收钱。当时叫牲畜自有自养,
但是草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吃的是大锅饭。谁的羊数量多,谁占有的草场就大。从1979年开始,农业上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的79001项目就是在内蒙古的翁牛特旗搞草场建设和牧业现代化建设,当时是我跟UNDP专家去的。专家说,这个项目没法搞,因为牲畜是自己
的,草场是大家的,我怎么建设?给谁建设?建设完后由谁来保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牲畜高速发展,草场急剧地恶化。一直到80年代中期开始,90年代逐步形
成,一直到2003年3月正式实施的新《草原法》才真正明确了草场权属,而且明确地提出草原可以是集体所有。这种不配套——牲畜的私有、草场的公有是草原
退化的极重要的原因。
2、农耕经济对草原的蚕食和破坏
我在第一张图上划了一条线,本来在阴山和大兴安岭两侧都是牧区,现在到了一侧,还得往前推。实际上从嫩江的上游-白城地区-乌兰浩特再到朝阳、阜新、赤
峰,再到坝上、丰宁、围场到克什克腾、多伦、宝昌,再到山西的雁北、陕北、甘肃的平凉、庆阳...,原来都是牧区,但是后来变成农区了。怎么变的?出了北
京就是河北的丰宁县,该县苏武庙有一块碑。碑文是“自我大清以来,四夷拱服,山河已统,边塞人烟丛集,遂立营堡
”说的就是移民建镇,开垦草原。
实际上历史上的移民并非是农民的个人行为,多是当时政权屯垦戍边的政策,靠军垦、靠官府率先推动的大量的移民。自古“四面边声连角起”,战火不断,只有军
垦才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掠夺,才能推动农耕民族对草原的蚕食。明朝明文规定了“军垦”、“民垦”和“商垦”。清朝时候把锡伯人从东北连带他们的家属长
途跋涉派驻新疆驻军屯田,左宗堂称“湖湘子弟遍天山”。坝上商都至今还有“屯垦队镇”的地名,河北围场、丰宁大军屯垦,有很多地名像蒙古营子、新营子等军
队驻地随处可见。
屯垦的起因是什么?当然与游牧民族的南袭有直接相关。开始是防御性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筑长城以御之。到了农耕民族强大了一些或者是游牧民族混乱的时
候,中原政权开始屯垦戌边,大量的军队开始垦殖,以垦保军、保边。这种屯垦戍边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毛主席还在号召屯垦戌边。当时内蒙古兵团一到六师一
字排开,从锡盟一直排到临河。据新疆兵团考证,西汉时候就有屯垦戍边。这种适用于战争的屯垦方式以后就逐渐的演化为移民开垦,成为草原面积缩小的一个直接
的原因。应该说,游牧民族的掠夺和侵犯给农耕带来了一时的灾难,而农耕民族防御性的屯垦和移民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长久的破坏。
记得60年代开始内蒙古兵团在乌拉盖垦荒,在那么好的羊草草原上种了麦子,第一年收100来斤,第二年也就20来斤,当时种子还要30斤,破坏了的草原至
今还未得到全面恢复。实际上屯垦也不是中国特有的,日本在侵略中国的时候就搞垦殖团;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搞屯垦,这都是和战争直接相关的。
2003年实施的《草原法》对开垦草原、乱采、乱挖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应该是有法可依了,但执法还有待提高。
3、全球气候变暖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降水量大幅度降低,不光是内蒙古草原退化,蒙古国草原荒漠化的面积也达到42%。
六、草原保护的长效机制
我也不同意在牧区推行全舍饲。从生产本身来讲,舍饲最节省饲料,放牧最节省成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仍保留着放牧的传统,很多羊一辈子没吃过饲料、没进过棚
圈。所有的发达国家,农业和畜牧业都有大量的补贴,唯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不补贴的,原因是放牧成本低。现在有些专家认为,牲畜不游牧就会退化,该产毛的
不产毛了,该产绒的不产绒了,羊肉不好吃了,羊也长不大了。实际上这是个误解,牲畜能够逐步适应半放牧一直到舍饲,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中国的梅花
鹿几乎都在舍饲,新西兰是世界上欧洲赤鹿饲养最多的国家,都是在围栏里面放养。还有英纯血马、日本的和牛都是舍饲,和牛的肉比欧美的牛肉贵十倍以上。所以
说,不是只有游牧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畜产品。
在目前的条件下,怎样建立草原的长效保护机制?我认为只有在保护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草原保护制度、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制度,以政策扶持牧民走向现代化畜牧产业之路,主动去保护草原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很多专家都提出了生态补偿这个概念,生态补偿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词儿,从本质上看,生态补偿机制是调整因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
间的分配关系。通俗的说:谁利用谁保护,谁收益谁贡献,谁破坏谁补偿。这三句话非常清楚地表达了生态补偿的本质。在草原上的矿山、油田,破坏草原了,企业
要给予恢复,要补偿牧民的损失,补偿生态的损失。而实际上,草原退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超载过牧。生态补偿除了不让牧民掏腰包,其他所有与草原有关的活动,如
旅游开发、工矿企业、交通设施等都要严格地执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现在国家实行的是花钱买生态,如正在实行的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需要禁牧、休
牧,这是很难的。一些专家很早对我说,渔业都禁渔了,草原为什么不禁牧?禁渔要解决好渔民的吃饭问题,管的一张嘴,鱼的嘴不用你去管。而牧区禁牧不但要解
决牧民的生活,还得要管牲口的嘴。所以,退牧还草要比退耕还林、禁渔休渔难得多。从2001年到2007年国家在草原上的投入超过143亿元,多数投入到
退牧还草工程和其它草原建设、牧民补偿上了。
地方政府也采取了很多好的办法,像鄂尔多斯全年禁牧、季节性禁牧,分别补3元或1元/亩,效果非常好。禁牧不是把牧民赶出去,给他们粮食、钱,让他们用于
饲养、买草料等开支。我倒是希望借此能够真正实现草原的休养生息:禁牧的时候,牧民能够把牲畜都卖了,用国家的补偿搞一些别的生计,等草场恢复了再按草畜
平衡的办法发展生产。但不能一刀切,不能搞强迫命令。
问题是我们的政策性补贴补到何时为止。目前退耕还林已经8年,退牧还草也已经3-4年了,不能几辈子都补下去。因此生态补偿政策必须跟草畜平衡政策结合起来,否则国家的补偿一停,草场还会退化。
2007年和2008年中央的两个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生态补偿工程,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拿出试验方案和推广方法。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保障牧民生活的前提下让草场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同时保证草畜平衡,不再破坏草原。
2、草畜平衡的理论与实践
草畜平衡是在一定区域内和时间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提供饲草饲料量,在保证牲畜所需的同时不破坏草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实现草畜平衡是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草原基本上处于降雨量300毫米以下的干旱地区,超过300毫米的地方大多都开垦完了。因此,水的多少成为长草、养畜、养人的先决条件。由于降水量是人所不能控制的,所以合理载畜量,成为了维持生态和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的重要的因素。
提高牧民生活和控制载畜量是一对矛盾,在什么条件下既能维持草畜平衡,又能有最高的收益?我认为要研究在三个阶段下如何实现草畜平衡:
第一阶段是自然生产力条件下草原的放牧系统的草畜平衡。
就是说我承包的这块儿草地,怎么样能达到草畜平衡?关键是要发挥草原的生态潜力。很多人反对围栏,围栏也不能使草增加。但是为什么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国家都采取围栏呢?实际上围栏是计划放牧的有效的生产方式。在澳大利亚要申请做一个牧民,第一个你要提出申请,围栏公司帮你拉围栏,但是超过了养畜量,
马上会遭到处罚。围栏不能提高牧草的产量,却能提高15%的利用率。如果不用围栏,专人看着,今天在这儿吃,明天在那儿吃,就在自己的草地上有计划的进行
放牧,可以啊!只要不侵犯别人的草场,只要不嫌费事,你说这是游牧都成。像新西兰的罗母尼羊,它是不扎堆儿、不合群的,它就在小围栏里面自己吃,就是适应
了这种生产方式。我说那是“人也自在,羊也自在”。
所以在自然条件下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围栏,是要优化畜群的结构,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不破坏草原。包括打草、青贮和干贮等措施用来调剂丰年和欠年的动态
需求。打草实际上就是用夏季多余的部分补充冬季不足,同时保留牧草最高的营养成分。但是草原上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丰年和欠年生产力相差三到四倍甚至更
大。有的时候寸草不生,今年草就长得很好。干草贮备时间短,而牧草青贮能够长时间地储存,能调剂丰年和欠年之间的余缺。
我认为优化畜群结构是牧民最容易做到的。牧区传统的出栏率是吃七卖八
15%,卖掉的只有8%。而应该卖多少呢?应该是80%。极而言之,冬天只养母羊,再留20%母羔作为后备母羊,占80%羔羊和淘汰母羊全卖,这是最经济
的。当然需要少量公羊,要是人工授精根本就用不着公羊,自己吃的羊留几只。实际上出栏率可以提高的70-80%,这样可以养最少的羊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冬季贮草补饲加优化畜群结构,也就减少了掉膘损失,提高了草场利用率。
在这个80%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蒙古羊只生一胎的习惯改为两胎,条件是简单的暖棚和足够的冬季补饲。如果再进一步生产流水羔子,羔羊均衡上市,那收入就更高了。春、夏两季肥羊羔能卖高出50%到一倍好价钱。今年7月我在克旗发现卖给饭店一只羊能到一千块钱。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人工草地前提下的草畜平衡。
我国西部干旱地区还有一些农耕区,像甘肃河西走廊、黄河灌区,包括银川、内蒙河套、新疆的绿洲都是灌溉农业,这些地区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荒漠。草原上
的植物也都是耐旱植物,高产牧草如果没有灌溉条件是很难成活的。如果要发展人工草地,就要合理地开发地下水源。人工草场有水才能有草,“以草定畜”必须
“以水定草”,我们说草畜平衡在这里变成了水草平衡,也可以说是碳平衡,只有通过水和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植物才能生长。很多人不认同开发地下水,认为这样
会出现地面漏斗。河北的粮食产区加上工业用水曾经形成很大的漏斗,连地面都可能下沉。但是在牧区分散打井不易形成漏斗。鄂尔多斯的牧民一家养三五百只绒山
羊,有一口水井,种个几十亩的青贮,他们小日子过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牧区能够尽量开发水源,“种植一点,保护一大片”,是值得的,是有得于生态环境的。但
干旱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水,能找到水的地方很少,所以人工草地是比较难的。在新一轮的退牧还草工程中加上了人工种草和人工补播种草的钱,但是我觉得在
没有水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选好耐旱草种,种了也是白种。目前我国的科研部门还没有拿出干旱草原人工草地建制的的研究成果。
第三是氮平衡阶段。
这离我们国家还很远。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给草场施肥,让草长得更好一些。或者补种豆科牧草,增加土地的氮含量,增加土壤的有机
成分从而使草场有稳定的产草量。说实话我非常痛恨的就是草原上的羊草大量地出口日本,它不施肥啊,越割越差,实际上是在出口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如果出口
苜蓿我非常高兴,越种苜蓿地越肥。而这样无节制地去割羊草并出口是非常可惜的。这个阶段已经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阶段,但比值不会高,因为有水因子的制约。
草畜平衡不是一个简单的草原植被问题,实际上是人、畜、草的平衡问题。如果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都做了,草原的潜力就被你榨干挖尽了,就这么点产量了,不可能
再挖潜了。目前,草原畜牧业肉类的产量不足全国肉类总产量的4%,不可能再增加了。接下来就要做减少“载人量”的问题了,人减下不来,畜也减下不来。牧区
人口的问题只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减少草原的人口数量,而不能只是简单的移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不是今天我要讨论的,但是我要
说人口过多,草原肯定没有希望。
三、草原保护与牧区的合作化
大家对这个议题很感兴趣,我讲过两个苹果的故事:我在访问日本的时候,在农协(JA)看到世界上最大的苹果,叫Number
One,都是农民交给农协,农协一个星期之内就把成交后的钱打给农户。我就问一个正在洗苹果的年轻人:“你为什么要交给农协呢?能不能自己拿到市场上去
卖。”那个小伙子一脸惊愕,说:“你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这是不可能的事。”就在那一年我在陕西白水县,看到路边一位老农在卖“秦冠”苹果。我问他:
“你又种又卖,累不累啊?能不能让合作社代你卖?”他冲我一瞪眼:“你以为还是公社化呢?!”咱们中国的农民,谈合作色变啊!是被当时一大二公、公社化吓
怕了。实际上全世界农民的合作化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欧美、澳洲的农民专业的合作组织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合作社办的企业是不用向国家纳税的,税收都
体现在农民分得最后收入的个人所得税上。
我们国家应该认真探讨这方面的出路。在2006年的11月,我国出台了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法。虽然现在南方养猪养鸡养蜂等养殖合作社在不断的出现,但是牧区
的合作社相对滞后。牧民合作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简单的恢复游牧,因为本来就超载过牧了,合起来了也是超载过牧。应该根据草原的特点建立草原平衡制度,合理
地安排,统一地使用水源、打草场、放牧场。不是要简单地拆除围栏,而是要把围栏设计得更合理,更方便划区轮牧,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场。
不排除在自愿的原则下合并草场,实行小游牧。但是因为户均的草场、牲畜头数和劳动力都不同,所以很难理出合理的利益机制。比如,我只有200只羊,而你有
2000只,如果草场简单地合并,如何保证我的草场的收益?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行政干预。今年八月我在呼伦贝尔看到一个有八户的奶牛合作社,奶牛本来就不
是放牧的,所以很容易联合。现在他们挤奶、打草等劳动不雇人了,各户的机械得到充分利用,收入也增加了。但是他们反复地强调:就这八户了,别逼着我们扩
建立合作社一定要遵循的原则是牧民自愿。马克思曾经说:股份制是私人生产的消极的扬弃,合作制是私人生产的积极的扬弃。我认为当前的牧民合作组织一定要建
立在私人占有的基础上,一定要在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资源得到合理地配置。要特别注意不能强求自己和别人奉献,而是要寻求和构建共同
的利益机制。
比草场合作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项目,比如打草、贮草、青贮机械的推广、维护,草种、草料的种植和加工,配种站和挤奶站的建设、羔羊和肉牛的育肥,毛绒的加工和运销等等。至于剪毛、打鬃、擀毡等活动牧民早在游牧时期就已经有合作习惯了,牧民天然的合作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七、《草原法》是草原权属确定的依据
最近有一些报导,强烈要求牧民为自己的草原领取“土地”所有权证,认为涉及牧民直接利益的草原权属应该依据《土地管理法》。实际上这是对法律的误解。《土
地管理法》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其主要内容也是关于耕地保护的,并非是自然资源。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确认林地草原使用权
或者所有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所有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有关规定办理,明确了草原权属不在《土地管理法》的调整范围内,当
然也就没有对开垦、破坏草原和侵犯草原权属的行为做出处罚的规定。所以说这部法不是针对草原的而立的。
2003年新的《草原法》严格地禁止开荒,但在1985年的《草原法》里有一条非常不好的规定:草原禁止开荒,如果需要小规模开荒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这个小规模就没边儿了,呼伦贝尔东旗曾经开荒了70万亩,“我这里有三千多万亩草原啊,
70万亩就是小规模,是有法律依据的。”这是政府同意的,而且领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这种破坏草原的行为正在纠正,逐步地退耕还草,新的《草原法》还规
定,退耕还草的,还草以后要把土地所有权证换成草原所有权证。草原集体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禁止开荒种粮食作物;而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有自主经营耕种的权
新的草原法完全取消了“小规模开荒”的规定,明确禁止开荒,任何人不得批准,即使人工饲草饲料地也要有监督,防止草原的破坏。这条规定实行以来,草原上开荒的现象大幅度下降,它的处罚规定也是非常严格的。
宪法、土地管理法与《草原法》之间对草原的表述是有所区别的。宪法里草原是以自然资源身份出现,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滩涂、荒地等自然资源
是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有法律规定集体所有的森林、草原除外。当时内蒙古实行了草原的集体所有权制,但没有法律依据,国家立法机关也不能认可,就认
为草原是国家的,集体只能使用,没有所有权。我们为这件事情整整研究努力了7年,讲草原不单有自然资源的属性,它也有生产资料的属性,它跟牧民密切相关,
没有生产资料牧民无法生存。最终2002年10月把草原的集体所有权的属性写进新的《草原法》,草原可以是国家的,也可以是集体的,集体草原权属的权力和
义务写得非常详细。使宪法上说的一句“由法律规定集体所有的...除外”中的“法律”落到了实处。
《草原法》明确了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草原健康发展等等,实际上是明确了草原的三大属性:自然资源属性、经济发展的属性和稳定社会的属性。另外《草原法》为草原集体所有权规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有人很希望恢复到草原国有,认为把草原分给牧民户承包是一种退步。由于人、草、畜之间的关系决定草原不单单是自然资源属性,而是兼有生产资料的属性,同样
是生产资料的牲畜的私有私养的政策是没有人反对的,大家都赞成。如果不及时实行草原的家庭承包,会加速草原的退化,同时加速两级分化,失去牲畜的牧民就会
同时失去草场,变成一无所有,就有可能流离失所,在乌兰巴托见到的的大量的贫民区、蒙古包群也会在内蒙古牧区的城市再现。我们有些牧民不会经营,或者由于
天灾、老弱病残,甚至懒惰,可能造成无畜户或少畜户,但他仍可以靠打草、卖草、出租草场取得一定的收入,通过出租、转包、流转保证牧民的利益。有人说,从
前草原也是公有的,也有灾害,但没有人流离失所。改革开放之前草原是公有的,同时牲畜也是公有的,受灾损失平摊,丰收利益均沾,牧民富不起来也穷不到哪儿
去。现在草原集体所有,分给牧民长期承包,正是为了保护牧民的利益,同时调动牧民保护自己的草场的积极性。
另外,《草原法》对承包者合理地利用草原,对草畜平衡等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特别强调的是,对于草畜平衡的处罚由各省、自治区、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
委员会来做规定,因为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据我了解内蒙古正在做这个规定,还没有出台,但是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办法来限制超载过牧,达到草畜平衡。
我想最后要强调一下,推进草畜平衡工作是我们生态补偿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我们国家加大草原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保证我们草原保护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必须
的手段。当然这个工作很难,如草畜平衡标准的制定、动态的管理和处罚的力度、标准,包括牧区越来越多的人口,这都是很复杂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当前首先要做
好的,要大力宣传和推进的是草畜平衡,这是保护草原的重要的一项任务。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情况已经说得很多了,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另外我愿意跟大家讨论,因为这是个完全开放的平台,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尽管提出来。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那·苏耀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原草原天籁歌曲1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