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列属于职业特性的有财政一般特性是什么

及旗下全部分类
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简介财政概念
  一、&财政&一词的来源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综观我国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古籍,可以看到&国用&、&国计&、&度支&、&理财&等一类用词,都是关于当今的财政和理财之道的记载,还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一类用词,则是有关当今财政管理部门的记载。我国使用&财政&一词,如今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财政&,一词出现在中文词汇中至今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清朝光绪24年,即1898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这是在政府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财政&一词的使用,是当时维新派在引进西洋文化思想指导下;间接从日本&进口&的,而日本则是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宣传三民主义曾多次应用&财政&一词强调财政改革。民国政府成立时,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命名为财政部。西方国家相应的机构英文Treasury一词本来的意思是金库或国库,在我国也译为财政部。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一词作如下解释: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也。显然,这种解释也是从英文public finance译为中文引入的概念。因此,&财政&一词在中文词汇中的应用已经有100年的历史,目前在中文词汇中的含义,虽然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是一个没有什么疑义的十分确定的词语,例如,管理国家收支的工作名之曰财政工作,管理机关名之曰财政部、财政厅、财政局等,已经约定俗成,为社会所公认。
  在西方,Finance一词,源于公元13&&15世纪时拉丁文Finis,指结算支付期限之意。后来变为Finare,则有支付款项、裁定款项、确定罚款支付等含义。到16世纪转为法语,逐渐成为Finances,始有公共收入的意义。到17世纪后,专门用以指国家的理财,19世纪进一步阐明Finance是一切公共团体的理财,20世纪初由法国传入其它国家,用以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日本引进西欧国家Finance一词意,同时运用中国古代的&财&与&政&的&的词意,创立&财政&一语。1882年日本率先使用&财政奏折&一词。]这样财政也就逐渐在我国清朝文献中引用用。当时一般解释为财者钱财也,政者政治也,财政者乃管理公共钱财或财货之事也,这便是财政(Finance)、国家财政(Public Finance)词义的由来。
  有关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译为中文有意译和直译两种译法。意译就是译为财政或财政学,这种译法既符合中文词意,而且为公众所公认,为公众所熟悉。有人则直译为公共财政或公共财政学,这种直译法无论从英文用语或中文用语上说都是值得推敲的。例如,finance一词可以译为金融、融资、财务等,如果将public finance直译为公共金融,在中文中不存在这个词语;如果直译为公共融资,尚可理解,即为国家或政府融资的意思;如果直译为公共财务,则会曲解了原意,因为在中文中&财务&与&财政&两个词语的含义有明确区分,财政是指理国家之财,财务是指理企业之财,在英文中企业财务是business finance。因此,如下的推理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即将public finance译为公共财政或公共财政学,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公共&两字是多余的。当然,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名词,而在于该名词所涵盖的内容。
  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即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财政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其次,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因而,财政与国家或政府有着联系。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官吏和僧侣、士兵和舞蹈女演员、教士和警察、希腊式的博物馆和哥特式的尖塔,王室费用和官阶表&&这一切童话般的存在物,于胚胎时期就安睡在一个共同的种子&&捐税之中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被恩格斯誉为创建了财政学的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冠之以&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的标题。另一本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约翰?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的标题是&政府的影响&。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加强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三,要正确认识财政是国家经济行为与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的区别。
  这是因为,国家和政府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具有政治、社会和经济职能,而财政是为国家实施并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因而说财政是国家的经济行为或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国家是通过国家机器或国家机构来实施并实现其职能的。譬如,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最高权力机构产生,具体贯彻执行由最高权力机构制定的法律和通过的决议,并受最高权力机构的立法监督。因此,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和财政是国家经济行为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致的,说财政是政府经济行为,并不意味着忽视财政法制化和立法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企业、居民共同构成市场的经济实体,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时,说财政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对表达财政的含义则更为明确。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的基本特征是指财政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即不同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特征。一般来说,财政的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教材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一)阶级性与公共性
  由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产生了财政并存的两个鲜明特征;即阶级性和公共性。国家历来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则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因而财政既然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那么财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为什么财政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呢?这是因为:
  第一,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因而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大家都十分熟悉恩格斯阐述的关于政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只有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才能持续下去的原理,而且他还指出: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味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或政府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第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自然具有公共性。公与私是对应的,就财产而言,公与私是产权关系的界定问题,就行政管理或事物管理而言,则是社会分工问题。自从国家产生以后,社会事物就划分为&公办&和&私办&两类事物,由国家或政府来办的事物是&公办&,亦即&公事&;由私人自己来办的事物就是&私办&。亦即&私事&。财政是为国家或政府执行其职能提供财力的,属于&公办&、&公事&,自然具有公共性。财政的公共性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存在的,前面说的国家或政府执行某种社会职能是公共事物,甚至阶级统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属于公共事物。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尽管国家包揽的事物过多过宽,但也并没有包揽私人的全部事物,也有&公办&、&公事&和&私办&、&私事&之分,例如,财政没有包揽家庭理财,没有包揽企业财务,甚至国有企业财务也不是完全属于财政范围。因此,财政的公共性,不是因为冠以&公共财政&的名称而存在,而是因为财政本身的属性天然具有公共性。由此进一步说明没有必要把Public Finance译为公共财政,财政本身就具有公共性。
  (二)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那么,什么是财政分配的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呢?
  所谓财政的强制性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当国家产生以后,对社会产品占有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权力: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前者依据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占有,后者凭借政治权力占有。例如,政府对公民征税,就意味着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之上,依法强行征收,任何形式的抗税都是一种违法行为。思格斯在谈到征税时曾指出:&纳税原则本质上是纯共产主义的原则,因为一切国家的征税的权利都是从所谓国家所有制来的。的确,或者是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没有什么国家所有制,而国家也就无权征税;或者是国家有这种权利,这样私有制就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所有制就高于私有制,而国家也就成了真正的主人。&(《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6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强制性特征。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用途的安排中,众多的公民可能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意见,有的要求建一条公路,有的则可能要求建一个公园,但公共支出不能按某一公民的意见作出决策,在民主政治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作出决策并依法强制实施。
  所谓财政分配的无直接偿还性是指每一个纳税人,他的付出和所得是不对称的。财政无直接偿还性是和它的强制性相一致的。例如,国家征税之后,税款即归国家所有,对纳税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当然,从财政收支的整体过程来看,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这个意义上说,税收具有间接的偿还性。但是,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他的纳税额等值的福利,也就是说,对每一个纳税人来说,他的付出和所得是不对称的,这是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无直接偿还性。
  (三)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即通过&收入&&支出、支出&&收入&过程运行的,因而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构成财政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我国历来就有&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争论,不管是收入决定支出,或是支出决定收入,这种争论说明收入与支出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两方,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构成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收支是否平衡,表面上是一种收支关系,而背后是反映政府和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反映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反映中央与地方、各地区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收支平衡也成为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综观古今中外,收支的绝对平衡几乎是不存在的,有时收大于支,有时支大于收。收大于支意味着有结余,财政运行似乎稳妥,但常年形成大量结余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源没有充分运用,会抑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支大于收意味着出现赤字,如果出于政策需要,运用得当,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连年不断形成大量赤字,则说明财政运行失控,影响市场经济效率,甚至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为此,有的国家规定赤字和公债发行的上限,或通过立法来制约国债的发行。因此,围绕收支平衡这个轴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并提高使用效益,制定合理的税收和收费制度并保证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发挥国债的积极作用又防止赤字和国债发行的失控,制定财政管理体制合理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财政政策等,就构成一条财政学的主线。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需要从以下三个基本点出发:
  第一,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财政。这是正确认识财政概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正确认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还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二,要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的角度来认识财政。
  我国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如今仍处于体制转换过程中,因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重新认识财政。这是重新认识财政概念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为此,需要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方式与财政配置方式的区别: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主要是运用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计划配置包揽一切,替代甚至排斥了市场经济,实际上计划也替代了财政配置资源的作用,财政不过是按计划配置执行出纳任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财政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两者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有本身的运行特点和特殊功能。(1)市场与财政的配置机制是不同的。市场通过均衡价格和等价交换实现资源的配置,而财政是一种政府行为,根据政府的政策通过财政收支实现资源的配置。(2)市场与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财政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通过财政收支为实施国家职能提供财力,同时对市场的运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以弥补和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而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疱。
  第三,要从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概念来重新认识财政分配。传统体制下的财政理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的观点,当初是正确的,但现在对&分配&这个概念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给予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分配机制也发生了变化,GDP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要素分配或功能分配,而后才是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我国明确在分配上实行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在界定&分配&时,首先是将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这里是指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分量)&(《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2卷,7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同时,他也指出,如果从分配与生产的联系上看,分配包括内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同上书。746页。)
  由此可见,&分配&概念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分配是指生产成果的分配;广义则包括生产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而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资源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决定一切,区分配置与分配两个概念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问题则要求将两个概念相对加以区分,明确确立&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是专指生产要素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配,而分配是专指生产成果的分配,即个人收入分配。
  五、关于财政概念暨&公共财政&
  (一)简略的财政概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个结论:
  1、财政部门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的经济部门,它的收支活动属于政府的经济行为。但财政部门的职能既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更不是直接生产公共物品,而是为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和组织生产提供财力并有效地使用财力,保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可以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索分配(以货币表现的价值形态)、也包括生产成果分配,即收入分配。
  自此,我们可以对什么是财政的问题作出回答了。简略地说,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收支活动;或者说,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应当指出,简略的定义,并非科学的研究方法,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而本书之所以给予简略的概念,纯属于教学的需要,供学员思考和探讨。还应当指出,说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是就财政一般而言的。财政收支活动体现了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同社会制度下财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财政概念应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
  (二)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共同点和差异
  前面我们说明了财政一词的来源及其含义。目前我国提倡实行公共财政,那么公共财政是什么意思,同财政一词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别,为什么要提倡实行公共财政?由于本书没有使用&公共财政&这个词,因而需要作必要的说明。
  1、共同点:财政和公共财政同是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该词语译为中文有意译和直译两种译法。意译就是译为财政或财政学,也有人直译为公共财政或公共财政学。总之,从词语的来源上考察,财政与公共财政在英文中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只是译为中文的译法不同。
  2、差异:既然在&财政&之外又同时使用&公共财政&一词,就必须赋予&公共财政&有别于&财政&的特殊的意义。据了解,公共财政只能是针对我国转轨时期财政,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体制的一种财政体制的模式而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过去长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的计划决定一切,包揽一切,自然也是实行&大一统&的财政体制。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资源配置方式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要改变面貌,随之财政定位和财政职能也要改变。所以,公共财政是对应&大一统&的财政体制而提出的,它的实质意义是以&公共财政&这个词来进一步明确、界定和规范财政改革的方向,目标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
  (三)构建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要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在这个前提下,解决过去财政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第二,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财政改革,加快建立和健全财税法规,规范各项财税制度,提高财政效率。当前和近期已经进行的和准备进行的几项重大改革,主要有:一是切实进行&费税改革&,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特别是加快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二是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项目,便于加强管理和监督;三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贯彻政府采购法,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四是改革国库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五是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的合理增长,并适时地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第三,澄清几种认识,防止出现&误区&。一是,不能将公共财政理解为&吃饭财政&,不能一般地提出财政退出一切生产领域,因为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的财政都有一定比例的生产建设性支出,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也是生产建设性投资。二是不可一般地提出财政退出国有企业。其一,任何国家的财政都有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投资,而财政投资即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就要形成国有企业;其二,政府投资举办国有企业,主要目标不是盈利,而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带动高新技术和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其三,已有的国有企业以及新投产的国有企业,分门别类,经营机制各有不同,有的可以全部投入市场,有的可以部分投入市场,有的则不能投入市场,对不能投入市场和部分投入市场的国有企业还有赖于政府的支持,至于完全投入市场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但对这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也需要财政必要的支持。三是,防止出现因&强调&财政的公共性而忽视财政的阶级性或利益冲突。
  第四,我国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模式,目前仍处于转轨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解脱&越位&,填补&缺位&,只能逐步进行,逐步到位,转轨过程也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之时,财政改革也才能基本完成。
我的电子书您的位置: &
& &&&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1:24&&自考365 【
  问:简述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
  自考365网校解析答案:财政既然是由政府来组织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动,它的主体只能是政府。以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为主体的收支活动,都不属于财政。这是财政收支区别于其他收支活动的基本特征。
  说财政活动的主体是政府,这里包含着几个层次的意思:
  1、财政活动以政府为前提。政府直接决定着财政的产生、发展和范围。没有政府这一行为主体,财政这种经济活动也就不复存在;
  2、在财政活动中,政府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政府是财政活动的决定者和组织者,财政收入的取得,支出的安排,其规模大小、来源怎样、又使用于什么方向,都决定于政府的意志。当然,这并不排除政府的意志最终仍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
  3、财政活动牵涉的范围颇广。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和它所执行的经济社会职能,决定着财政活动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并同整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密切相关。
  编辑推荐:
  1月份参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感觉还可以,通过应该没问题,我觉得串讲的两位讲得不错,记忆深刻!接下来要准备四月份的考试了,我这次报了四门,加油吧。
  陈静老师的《》,讲得非常生动,重点很突出,这门课程有信心通过,通过后,我就可以毕业啦。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大学学生,没事喜欢自己制作原创计算机PPT!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财政学习题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财政学习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0:11:5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财政学习题
官方公共微信财政的一般特征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财政的一般特征
上传于||文档简介
&&财​政​的​一​般​特​征
大小:6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财政学1~5作业答案-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财政学1~5作业答案
导读:a.经济增长水平b.财政支出水平,10.财政融资的基本特征(),11.财政支农支出的必要性(),12.财政支农支出的内容包括(),a.财政的直接投入b.税收支援,14.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包括(),13.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5.财政投融资,6.什末是财政投融资?其基本特征和作用有哪些?,7.各级政府为何对农业进行投资?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在哪里?,8.财政支农支出包括哪几方面内c.是政府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
d.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需要2.下列属于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是()a.专项工程经费
b.行政支出c.外交外事支出
d.公检司法支出3.决定行政管理支出水平的因素包括()a.经济增长水平
b.财政支出水平c.政府职能
d.物价水平4.我国的国防支出主要包括()a.国防费
b.国防科研事业费c.民兵建设费
d.专项工程经费5.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包括()a.带动高新技术发展
b.拉动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发展c.对经济结构变化影响重大
d.对社会就业有着重要影响6.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受()影响a.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环境c.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d.一国的兵役制度7.政府介入医疗服务是基于()考虑a.减少和减轻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b.医疗服务是准公共产品
c.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d.疾病控制关系到民族生存8.基础设施的特点()a.基础性
b.准公共产品性c.自然垄断性
d.地域性9.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体现在()a.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c.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d.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10.财政融资的基本特征()a.以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
b.属于一种政策性投融资c.以营利为目标
d.由专门机构管理11.财政支农支出的必要性()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需要扶植c.
农村稳定关系社会稳定
d.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12.财政支农支出的内容包括()a.财政的直接投入
b.税收支援c.价格支援
d.信贷支援14.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包括()a.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b.支持农业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发展农业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事业c.支持农业信贷的发展
d.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判断题1.行政管理支出具有“刚性”的特点。2.加强行政管理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化预算管理。3. 80年代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一直呈下降态势。4.共产党的机关经费不属于行政管理费之列。5.国防支出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6.武警建设支出属于国防支出的内容。7.民兵建设事业开支不属于国防开支。8.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国防支出水平没有影响。9.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0%-70%,发展中国家也在30%左右。10.我国科研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在GNP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11.科学研究属于混合公共产品。12.对教育支出的性质分析表明应当由政府提供全部的教育经费。13.我国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近年来这一上升趋势有所改变。14.科研经费应全部由政府提供。15.消耗性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具有混合性公共产品的性质,而国防支出则是纯粹的公共产品。16.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利益都主要是社会化的,很难区分收益人来进行费用补偿,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这类服务,因此它们都属于文卫支出的一部分。17.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既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又决定着其生产和消费的方式。18.国家提供医疗服务支出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19.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益主要是私人化的,政府提供该种服务往往不利于经济原则和效率原则。20.抚恤金支出属于消耗性支出的一种。四、名词解释1.
行政管理支出2.
国防支出3.
科教文卫支出4.
社会基础设施5.
财政投融资五、简答题1.
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和性质是什莫?其受哪些因素影响?在规模上如何进行合理配置?2.
国防支出的内容和性质是什莫?其受哪些因素影响?在规模上如何进行合理配置?3.
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4.
科教文卫支出意义何在?政府为何要承担一定的科教文卫经费支出?5.
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试分析基础设施供给的政策选择?6.
什末是财政投融资?其基本特征和作用有哪些?7.
各级政府为何对农业进行投资?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在哪里?8.
财政支农支出包括哪几方面内容?在安排支农支出时应处理好那些关系?六、论述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一谈你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国防支出、基础设施支出和支农支出的看法。七、案例分析题材料一减轻财政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精简机构最近十余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下降,机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既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又极大地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目前,机构精简已迫在眉睫。我们再也不能背着沉重的机构包袱和财政包袱,去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了。机构膨胀集中表现为机构不断增加和升格、特别是财政供养人口增长过快。据统计,到 1996年底,全国财政供养人口比1978年增长82.3%,大大高于同期我国总人口27.1%的增长幅度,财政供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2.1%上升到3%。这意味着在改革初期,大约50个人供养一个“吃皇粮的人”,现在则是大约30个人供养一个“吃皇粮的人”。1993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年增加的人数仍然高达50万,而财政供养人口大约每年增加更是高达100万。机构膨胀不仅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加剧了官僚主义作风,妨碍了政府的有效运作,极大地加剧了财政负担,导致各级财政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实际上,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的大部分都被机构膨胀的人头费吃掉了。若按目前平均每年每人1万元个人经费和办公经费的标准计算,现有财政供养人口一年就需要财政供给经费3600元,几乎占财政收入的一半。这还没有反映全面的情况,因为机构膨胀还带来了办公设施、个人住房、医疗保健、养老保障等方面支出的相应增加。考虑到这些,政府机构每年增加一个财政供养人口,国家每年至需要增加财政支出2万元以上。据此计算,近年来财政每年需要增加的工资性支出达600多亿元,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以上。在一些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增量基本上被人头费吃掉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机构升格也加重了财政负担。每升格一个机构,原有人员的职务就“水涨船高”,相应就要增加人员经费支出。另外,在地改市、县改市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原有的行政区划一分为二,行政编制、职工人数都要随之扩大。凡此种种,无一不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代价。与各种减轻财政负担的办法相比,精简机构不失为一种最彻底和最有效的办法。在没有精简机构的情况下,各种压缩财政支出的举措虽能收一时之效,但总有“按下葫芦瓢起来”之嫌,因而终非长久之计,更非治本之策。通过精简机构来减轻财政负担,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一旦不必要的机构被撤消,相应的人员被分流出去,多余机构与人员导致的过度支出也就一劳永逸地压缩下来了,这正是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有精简机构才是真正减轻财政负担的治本之举。精简机构是与分流人员相联系的,涉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关系,因而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多次提出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减轻财政供给负担,但由于种种原因,执行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以至屡压屡增。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唯有勇往直前,痛下决心,敢动真格,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我们相信,只有在精简机构真正落到实处之日,才会是摆脱财政困难最终实现之时!摘自《地方财政》通过这一材料分析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现状,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民办教育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截至1997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有5万余所,在校学员1066万人,教职工达52万人。据对投资的不完全统计,1997年创办者投入资金达124亿元,捐赠64亿元,合计约180亿元。【本报讯】(记者陈海峰)惠阳以公有民办、股份合作的形式积极探索教育产业化发展之路:一所民间资金与百年老校合作创立的公有民办学校---惠阳高级中学马安分校正在加紧修建。惠阳高级中学创办于1901年,有着与其百年校史相称的良好教学质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然而,资金的缺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吸取民间资金走教育产业化之路,是解决该校资金严重不足的一种出路。于是,他们采取了公有民办、股份合作的新的办学方式。与惠阳高级中学共办分校的是当地的一名私营企业主姚梅发。今年 3月8日,双方签定了合办“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马安分校”的协议。分校实行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中姚梅发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负责分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投资资金将从学杂费中逐步回收,惠阳高级中学则充分发挥其百年老校的品牌优势,负责分校的师资、教学以及管理。据介绍,分校位于广汕公路旁,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校投资6000余万元,2001年秋季正式开学,拟用三年时间完成 36个教学班的设置。摘自《公有民办股份合作 惠阳私企投资百年老校》.《深圳特区报》
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部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
7.a二、多选题1.abc
5.abcd6.abd
10. abd11. abcd
13. abd三、判断题1.正确
5.正确6.错误
10.错误11.正确
15.错误16.错误
20.错误四、名词解释1.
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费用的支出。2.
国防支出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经费支出。3.
科教文卫支出是财政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的统称。4.
社会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5.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为特定目标,以政府信誉为基础,运用融资信用和投资信用,形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投融资机制及其总体运行方式。五、简答题1.
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外交外事支出、公检司法支出和武装警察部队支出。行政管理具有公共品的外溢特性,必须由公共提供。影响行政管理支出供求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水平、政府职能、物价水平和行政管理经费的使用效率。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规模的确定:最后一单位的行政管理支出给各用途带来的边际收益相同。可操作的确定标准是按照行政管理支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行政管理支出的合理规模 。2.
我国国防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民兵事业费和民兵装备购置费)、专项工程经费和其他支出。国防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有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疆域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兵役制度等。国防支出的合理配置应遵循的原则是各个社会成员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民用产品与军需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3.
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表现为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拉动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其结构的调整变化对一国的经济结构有重要影响。4.
科教文卫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进步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发达的教育。而医疗服务水平是一国社会福利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科教文卫支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科研、医疗服务又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为有效提供这些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公共产品,政府要负担一定的经费支出。5.
基础设施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准公共产品性、自然垄断性和地域性。基础设施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减轻贫困、促进公平;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供给的政策选择取决于该基础设施的属性,即其是属于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或混合产品。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则有私人提供,混合产品可采用混合提供的方式。6.
财政投融资是指以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为特定目标,以政府信誉为基础,运用融资信用和投资信用,形成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投融资机制及其总体运行方式。其基本特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在资金来源上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和商业性投资;资金使用上具有政策性强、社会效益大、期限较长、盈利低、风险大的特点;在资金管理上由国家专门设立的机构实施统筹管理。7.
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必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扶持。财政支农支出的重点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扶持农业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发展农业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事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8.
财政支农支出的内容包括:财政的直接投入;税收支援;价格支援、信贷支援等。财政安排支农支出时应该正确处理财政支援与农业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处理统筹兼顾与重点使用的关系;正确处理财政支援与价格支援的关系。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专业文献、外语学习、应用文书、旅游景点、党团工作、考试资料以及财政学1~5作业答案等内容。本文共4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公开属于行政公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