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经济2016年怎么走

马光远:2016年 中国经济走向哪里?
  ■ 文 | 马光远 经济观察家 央视员
  马上召开,北京刚发布了雾霾红色预警。2016年,中国经济的走向和政策的选择一如北京的雾霾,让人感觉沉重、模糊,看不清前面的方向。
  2016年无疑很重要,“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五年后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可以说,这个开局之年实在太重要了。
  我对2016年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仍然延续过去六年的下滑,过去积累的风险和问题层层叠加,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熄火,新的增长动力一时半会培育不起来。政府宏观政策因为过去几年的透支,特别是“4万亿”的透支,回旋余地已经不大。因此,2016年中国经济的大气候仍然属于寒冬,很多企业、很多行业能不能活下来恐怕是头等大事。所以,不要对2016年中国经济过于乐观,温度很低,雾霾很重。
  基于此,宏观政策的选择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在防止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一方面稳住阵脚,另一方面,还要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棋走到盘中,发现四面楚歌,只有一条路可走。所以需求侧也好,供给侧也好,说穿了就是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我看来,尽管雾霾很重,但2016年中国宏观政策其实没有太大的悬念。我用“金木水火土”五字概括之:
  一是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一是金融风险。2015年股市已经预演,2016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可能是企业债所可能引发的系统性的风险。如何清理僵尸企业,但又不引爆风险,考验中国政策智慧。2016年是名符其实的风险之年。
  大兴土木,搞基建投资。稳增长仍然要靠投资,靠“十三五”确定的一些大项目,进行反周期操作,稳住下滑的趋势,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货币政策仍然会放水,而且利率回归至零的概率在增加。放水一是经济自身的压力,一是来自企业债崩盘的风险。财政政策也会放水,一方面加大赤字,一方面象征性减税。
  要让真正火起来,未来中国经济的最大希望是消费的升级。留住消费,特别是让中产阶层在国内消费,让国内的消费火起来,能挽救很多行业。
  还得看,房地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2016年,能不能通过出台房贷利息抵个税等措施,消化住房库存,稳定房地产投资,直接决定中国经济的温度。
  记住这五个字,头脑发热、发冷的时候,都可以默默读一读。明年如果经济增速确保在6.5%左右,后年确保在6%以上,中国经济就基本度过了危险期,所以,做好困难的准备很重要。给你们三个建议:
  第一,多穿衣服,准备过冬;
  第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三,多生孩子少养猪,把这个冬天过去。
  至于明年投资什么,记住:我在西双版纳的时候,已经告诉你们了,如果你们忘记了,就回去再读一遍:《2016年,我们应该投资什么?》。(本文来自功夫财经)
相关专题:
关键词阅读: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已有&0&条评论2016年,中国经济往哪走? AⅢ05-金融特刊-金陵晚报
& AⅢ05:金融特刊
2016年,中国经济往哪走?
日 & AⅢ05 :金融特刊 &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
&&&&2015年即将接近尾声,中国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也在新年的倒计时钟声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统计核算,中国经济将要交出一份怎样的年度成绩单,2016中国经济政策主导方向为何,世界瞩目。  近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英国《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撰写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主要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往哪走?  李克强总理认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  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简政放权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当前已经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9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终结; 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在稳步实施,在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运营方面,已经建立了PPP项目库,发布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等方面也都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  拉动经济增长靠什么?  传统意义上,研究宏观经济普遍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李克强总理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未来如果要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中高端增长靠什么?李克强总理给出的答案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便是“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因而中国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这种信心并非盲目的,而是根植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工具,根植于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他在文章中提到,本届政府并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而是将很多政策工具组合成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这两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需要解决啥问题?  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被舆论与学界频繁热议,有媒体评论说,国务院连发两文提振“新消费”,是给“供给侧改革”拉开大幕,是为“供给侧改革”打造新动力。  李克强总理将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引擎之一,他非常看好中国的消费潜力。他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正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朝着更多立足内需和创新拉动的方向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李克强总理认为,“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它的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李克强总理在文章中指出“世界难称富足,中国13亿人的发展能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涉及数十亿人的增长将为大宗商品市场、制造业以及更广泛的领域等带来巨大机遇!”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千年的古老中国,以其开放的姿态广纳宾朋,迎接世人,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的文化一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开展各方共赢的国际合作,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2016,风景这边独好!”人民网
&&&&备案号苏 ICP备号-2
统一刊号:CN32-0087
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网址:&&&&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233号 邮编:210002
热线&&新闻热线:025-&&发行热线:025-&&广告热线:025-&&分类信息:025-&&服务热线:025-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行风热线:025-
金陵晚报行风热线:025-2016年中国经济将怎样引领“十三五”开局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2016年中国经济将怎样引领“十三五”开局
【2016年中国经济将怎样引领“十三五”开局】2016年的中国经济会朝着量增质高、行稳致远的方向发展。从总量看,按照7%左右的增长率,估计2016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7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将超过8500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稳固。
  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即将结束,能否简要概括2015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情况?
  张占斌:从整体上看2015年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用李克强总理的一句话来讲就是“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增长不及预期。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压力持续加大,2015年第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7%和6.9%,从第四季度现有情况看,估计全年增速为7%左右,或者说全年增速为6.9%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经济在波动中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亮点纷呈,经济向好态势基本稳固,呈现出四个“双中高”的鲜明特征。一是经济增长缓中趋稳,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三是经济质量稳步提升,瞄准中高级方向。四是经济福祉逐步共享,稳居中高收入行列。
  周景彤: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三个特征:
  一是增长放缓。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6.9%,同比放缓0.4个百分点。预期全年增长在6.9%左右。从需求侧看,出口和投资大幅放缓导致总需求曲线显著左移。从供给侧看,中国相关行业生产也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产能利用率远低于正常水平。
  二是物价保持较低水平。今年以来,消费价格低水平和生产价格持续下跌,反映出总需求不旺、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也凸显了在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力转换期,中国的能源、原材料等传统行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三是企业效益下降。一方面,需求放缓、产能过剩,企业转型升级步履艰难,产能利用率远低于正常水平;另一方面,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和能力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出现结构改善、就业增加、节能减排取得进展等趋势。总体来看,尽管2015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还在增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物价涨幅保持低水平,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新兴动力正在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网上销售、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高速发展,总体呈现稳定发展势头。
  2016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时报:应如何判断2016年中国经济的前景?比2015年更好还是更差?
  张占斌:我们通常讲如何看经济形势,看经济前景,要有“四看”,即“看总量,看结构,看趋势,看动力”。分析2016年中国经济的前景,也可以从这“四看”的维度加以分析,可以肯定的是,2016年的中国经济会朝着量增质高、行稳致远的方向发展。从总量看,按照7%左右的增长率,估计2016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72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折合成美元为11.2万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将超过8500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稳固。从结构看,2016年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将会进一步优化升级,尤其是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加快推进,可以预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呈现加速态势。从趋势上看,当前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平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6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不会改变。从动力看,“三驾马车”新的动力在积聚,“创新创业”动力孕育兴起,宏观调控政策仍有很大的助力空间等,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加强劲有力。
  周景彤: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第一年。从现有条件看,挑战和机遇并存,形势难言乐观,中国经济发展处在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总体呈现低增长、低通胀和高杠杆特征。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旧愁未消又添新愁”,全球通缩风险尚未消除,需求刺激政策效力递减,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尚未形成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进入盘整期,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和宏观政策分化,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步伐加快。特别是近期俄土战机事件、欧洲难民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为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蒙上了多层阴影。
  从国内看,前期稳增长政策正在显效,未来政策依然趋松,消费稳定增长且热点频现,市场总体稳定,这些都有助于保持稳健运行。同时,全社会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新常态预期逐步趋稳,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弱复苏,美国主导的TPP已达成协议,TTIP也正在谈判之中,中国对外出口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加之总需求依然较弱,产能过剩问题持续,企业盈利不佳,产业投资恐难有力恢复,由地方债、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依然值得关注,这些都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2016年GDP增长为6.8%左右,较2015年小幅放缓。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困惑?
  张占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光明,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一是产能过剩风险加剧。当前,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行业间、区域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走势,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亏损严重,利润下降和价格下降的“双降”特征十分明显,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二是政策消化存在滞后期。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并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目前,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可能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三是部分改革发展政策难以落地。针对经济形势严峻的态势,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有为的政策措施,但从我们在地方的调研来看,“不作为”、“乱作为”、“等观望”等现象十分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和改革效果的及时发挥。四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们讲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矛盾,除了国内的一系列制约因素之外,还要看到明年世界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美联储刚刚实施加息政策,资本流动可能出现新的变动,明年全球能否实现预期增长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周景彤:2016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部分省份经济下滑过快等问题将更加突出,通货紧缩等新的经济问题开始显现。
  一是经济滑入通货紧缩的风险较大。从历史经验看,由于产能过剩严重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经济一旦陷入通缩,将很可能在一定期间内持续。2016年,我国经济供给侧去库存和需求侧不旺盛将继续压降一般价格水平,总体上存在陷入通缩的风险。
  二是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过快。2015年10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6.09%,较上年同期上升了0.07个百分点,为历史同期最高。
  三是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目前,高炉、浮法玻璃、焦化等企业开工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产量持续负增长,相关行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仍处于被动去库存状态,预计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宏观政策将坚持宽松取向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明年宏观政策应该如何调整?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张占斌:根据的最新精神,应当说,以优化政策为抓手,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一是用好用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坚持稳增长靠宏观调控创新、靠改革激发增长活力这一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二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政策。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动态性,更注重解决长期的稳增长问题,目标既是保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又通过激活力、优结构、释放长期发展潜力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加大调控的力度。可考虑结合“三驾马车”的情况以及行业和区域的变化情况,在重大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水利工程、安居工程、城市交通、地下管网、节能环保等方面定向发力。
  周景彤:2016年,经济增长仍旧低迷,“稳增长”应持续加码。为实现新旧动力的顺利转换,保持经济金融基本稳定,宏观政策将坚持宽松取向,在坚持扩大需求的同时,更加重视供给侧的管理和改革,着力点在加快改革步伐、释放制度红利,减税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举,扩大企业投资生产和居民消费,加快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使新供给更好地满足新需求。
  更加重视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保持较高的财政支出增速。从历史经验看,当前我国赤字率仍有提升空间,预计2016年赤字率将达到3%左右。加快推动和完成2016年重大水利工程、铁路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并着力提供更加优质、多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大减税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以促进新产业的涌现和扩大消费新需求。落实已出台的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以及“双创”等的税收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体现每个家庭的差异,切实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三是多措并举缓解资金约束。提高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继续推进政策性发行专项金融债券,以项目资本投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地方基建、民生项目。继续推动PPP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撬动功能。
  货币政策要继续把握好稳增防风险的平衡,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压力加大、“债务-通缩”可能性加大等新情况,加快构建货币政策新框架,更加注重弹性调控和区间调控,提高存量金融资产的周转效率。一是构建“走廊”新框架,可考虑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上限,以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通过加大SLO、SLF等结构性工具运用,调控短期基准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低位平稳运行。二是继续量价并重,更加重视区间调控和量的补充。继续择机降准,弥补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基础货币缺口;考虑到基准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降息空间不大。预计2016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万亿元左右,M2增长13%左右,下调率200个基点左右,降息1次左右。三是加快不良,防范外汇市场过度波动风险。放宽资产证券化品种限制,加快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高收益率债券等产品创新,提高债券市场开放程度;扩大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丰富交易主体,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
  同时,从目前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要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仅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还远远不够,需要研究和建立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等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
  打好“四个歼灭战”需要多措并举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中央已经部署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应对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四大领域,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张占斌:中央已经部署的这“四个歼灭战”,实际上就是要积极化解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看,解决好应对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这四大领域的问题,既是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谋划经济新蓝图的重要路径。当然,打好“四个歼灭战”,要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要建立审慎稳健的金融体制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还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牢牢把握根本方向不动摇,为打好“四个歼灭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周景彤:“四个歼灭战”点出了中国经济近期面临的重点挑战和困难,明确了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需求侧,供给侧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如前所述,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成本的快速上升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企业竞争力。房地产业与几十个行业有直接或间接关联,房地产的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能过剩,同时房地产库存高企也会占用大量社会资金。受实体经济去产能、房地产去泡沫等因素影响,各类隐性的风险正在加速暴露,守住风险底线的问题值得关注。
  这些关键问题指出了未来政策调控的方向和着力点,相关政策也将不断推出。
  产能过剩方面,在继续“消化一批、转移一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落实“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减少无效供给。一是强化环保、安全、能耗、质量等指标的约束作用,限制不达标产能进入;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合理信贷政策引导,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适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贷款、发债等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三是完善企业破产退出机制,做好“僵尸”企业的有序退出,同时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各类企业中国企将是去产能的主要承担者,未来将加速推进。
  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加快形成符合消费新需求的有效供给。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完善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加快社区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加强物流市场管理,加大对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的清理整顿。
  房地产方面,不同区域的政策会有所区别,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坚持限购政策不放松,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是去库存的主要目标,一是进一步加大税收减免、信贷等政策支持;二是根据各地库存情况灵活调整棚户区改造、保障房政策,通过资金补贴或收购商品房等方式补充棚改房和保障房;三是把化解房地产库存和推进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支持有就业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将宅基地进行土地置换,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支持其购房。
  未来经济改革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
  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在经济改革方面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地方?
  张占斌: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这其中既有总量性、全球性、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根本上讲,主要还是结构性问题。比如,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增长动力的“青黄不接”,新旧产业出现“快打慢”现象。因此,谋划2016年的中国经济改革,要进一步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以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各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是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创业,以大众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双创”战略和政策的落地,实现创业激发和引入,以经济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调整,以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当然,其他领域比如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等等,也需要协调推进,力争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周景彤:未来经济改革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做好突破:
  从需求侧看,重点要防止经济短期过快下滑。一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作用边界,同时要做好跨周期财政平衡。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创新投融资方式。三是着力构建货币政策调控新框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金融监管,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
  从供给侧看,重点要放在培育中长期发展动力上。一是构建产业新体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中国品质”,把提升产品质量作为提高竞争力、扩大消费、促进升级的重要抓手。三是鼓励创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强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加强和改善民生服务,着重在医疗、卫生、养老等短板领域,规范秩序、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供应和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所有制更加多样,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在以上几方面要有所突破,还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共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关键群体的积极性,尤其是企业家、创新人才和领导干部这三个关键少数。
(责任编辑:DF208)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实行注册制,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务院作出规定[]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实体经济2016走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