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77亿一美元等于多少人名币币

我想问一下50万韩币能换多少美元_百度知道
我想问一下50万韩币能换多少美元
1韩元=0,那么500000韩元=450美元.3200韩元.0009美元,1美元=1166按照今日汇率
共赢社是富银金融信息服务(北...
主营:银行 保险 股票 支付宝 经济 银行卡 贷款 社保 P2P 投资 金融 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韩币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上网应该有货币兑换 可以看看 我猜换不了多少钱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加坡的34560新币相当于多少人名币_百度知道
新加坡的34560新币相当于多少人名币
新加坡的34560新币相当于多少人名币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照目前汇率是人民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日元与人民币的兑换 2,730円 相当于多少人民币?_百度知道
日元与人民币的兑换 2,730円 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提问者采纳
1日元=0.07939人民币元
2730円=39元/円=216.7347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时间: 00:00:07,100日元兑换的人民币数 货币名称 现汇买入价 现钞买入价 卖出价 基准价 中行折算价 发布时间 日元 7.3 7.2 穿长扁短壮的憋痊铂花7.-16 00:00:07
如果是现钞,用现钞买入价,2730日元=3/100=208.77元人民币 如果是现汇(汇票等),用现汇买入价,2730日元=9/100=215.42元人民币 汇率经常在变,可参考
汇率每天都在变,换算结果也会跟着变。刚才用软件换算得到:2730日元(JPY) = 215.81 元人民币(CNY)可参考智能手机软件:Smart汇率换算器,进行实时换算。中国联通沃商店,右上角搜索框,搜:Smart汇率换算器上面有贴图和更详细的说明可参考。
今天中行的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是:7.95432,730日元 x 0.042人民币具体折算金额还要看你实际结算时的实时汇率是多少~差的不会太多~
日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政治学网--文章内容
苏联化外部危机为本国经济建设契机及其启示作者:梅新育文章来源&&&《环球视野》日第291期,网摘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o也是其不可消除的痼疾r而只要各国之间没有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o经济周期就不可能完全同步o政治和社会变动又将进一步加剧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在存在经济周期不同步的情况下o对于没有陷入危机或受危机传染甚微的国家而言o现实和潜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危机就是可资利用的契机o因为对方在危机压力下将不得不放低姿态o减少要价。目前o全世界已经笼罩在19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阴影之下,我国发达的出口制造业也遭到了冲击。然而o只要我们把对外经贸的思路从单纯的出口转向包括进口p从单纯的引进外资转向包括对外投资o我们就会发现o外部危机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升层次创造了契机o这一点在突破西方对华出口管制p扩大进口其先进技术和设备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在化别国经济危机为本国发展契机方面o苏联曾经以主动的姿态创造过非常成功的经验o这些经验曾经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发挥了重要启迪作用o在日―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上o就向与会者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等材料r时至今日o有了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o我们回顾这些史实时认识当可更加深入。本文旨在简述p总结苏联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o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利用当前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契机p以及在更长时间跨度上如何利用经济周期不同步的机遇提出一些意见。
一p苏联高速工业化及外部资金和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资本主义以外的阶段o而是对它的替代 ― 一种没有分享工业革命的国家能够效仿工业技术成就的手段o一种在不同的竞争规则下取得迅速积累的手段。”[1] ― 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p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之所以对社会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o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在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之后全力以赴推进工业化o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o取得了辉煌成就o在不长时间内就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工业化大国。
沙皇俄国在亚洲殖民地p半殖民地人民面前穷凶极恶o在西方国家面前却十足是个经济落后的“泥足巨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革命前俄罗斯帝国的落后状况作了如此描绘s“革命前的俄国按领土来说o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一位r按人口来说占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o按工业品总额来说o占世界第五位o占欧洲第四位。它拥有的现代化生产工具o等于英国的四分之一o德国的五分之一o美国的十分之一。在国内重工业的主要部门中o外国资本家主宰着一切。”[2] 即使在技术层次较低的采掘业o也有很大一部分控制在外国资本手里。19世纪末o俄罗斯帝国87%的煤炭出自顿巴斯o而法p比p英国资本在顿巴斯矿业扮演了重要角色o以至于赫鲁晓夫后来回忆年青时的顿巴斯工人生活时说s“我在德国人的工厂干过活o也在法国人的矿上工作过o还在比利时人的化工厂里待过。”[3]
就总体而言o正如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帝国最著名国务活动家谢‧尤‧维特伯爵评定的那样o俄罗斯帝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o截至1913年o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品产值仅占40%强o工业品产值中现代工业p生产资料所占份额甚微o生产资料只占三分之一o机械制造业只占6.8%。[4] 正因为如此o帝俄时代的知名诗人尼‧阿‧涅克拉索夫为之喟然长叹s“俄罗斯母亲呵!你贫穷而又富饶o强大而又软弱u”[5]
给苏维埃政权雪上加霜的是o在连续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p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中o如此薄弱的现代工业基础又遭到了严重破坏。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时俄国工业产值仅相当于战前1913年的13.8%o其中o生铁产量为2.4%o棉纱为5%o食糖为6.6%o植物油为3.4%o[6] 农业总产值也比1913年减少了三分之一。[7] 自然条件p地理区位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波罗的海地区p波兰p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分离或被割让o进一步撕裂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体系。直到苏联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o计划编制者们对苏美经济差距的评估仍然高达50年s“如果把我们年间的国民收入和资本能力的指标与美国相比o以便对我们现时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有一个概念o那就是我们落后美国50年。”[8] 比规模差距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技术差距o如在农业生产中仍广泛使用木犁。年o苏联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发生了谷物收购危机o在探讨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时o斯大林曾指出o当时苏联使用的木犁至少有五百万部o只要把这些木犁换成铁犁o就能大大增加粮食产量。[9]
经济与科技落后令罗曼诺夫王朝末期的俄罗斯帝国在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战争中迭遭重创。明治维新晚于彼得大帝改革170年o日俄战争中俄国却惨败得令全世界瞠目不已r曾几何时o普鲁士之辈德意志诸侯国不过是托庇于俄罗斯帝国的附庸o而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o俄国与高度工业化的德国甫一交手o其全面落后状况便暴露无遗o《静静的顿河》等众多俄苏文艺作品对此作了生动的描绘o更在被迫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城下之盟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层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倘若再回顾克里米亚战争败于英法o西方列强在日俄战争中大力支持日本o[10] 一战中对俄罗斯利用多于帮助o内战中借机掠夺和削弱俄罗斯。……这一系列痛苦的历史必然令任何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的俄罗斯爱国者分外警惕o突破于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现实社会主义因此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烈的“赶超”色彩o追赶先进国家p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现实社会主义政权立足后的中心使命。
十月革命前夜o列宁就强调o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超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o是俄国生死攸关的大事。“革命所已经做到的o是俄国按其政治制度来说o在几个月以内就赶上先进国家了。但是这还不够。战争是铁面无情的o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s或是灭亡o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o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11]
与列宁的上述论点一脉相承o日o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o斯大林提出著名的“落后就要挨打”命题o满怀焦灼地向全体共产党员和苏联人民呼吁s“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o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o或者我们被人打倒。”[12] 其后o他进一步说明o“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o打断我国的建设。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o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所以o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o以免错过时机o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o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o即苏联富强的基础。”[13]
表-1s苏联和法西斯国家的赛跑
1923苏联:
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工业问题》决议。 1923年夏o全俄农业和手工业博览会在莫斯科开幕o成为内战后国民经济恢复的标志性事件。
1923年德国、日本:
1923年10月o德国萨克森和图林根社会主义革命遭到镇压o标志着托洛茨基p季诺维也夫等人主张的“世界革命论”失败o斯大林所主张的“在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论”更为切合实际。 11月8日o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
1924苏联:
1924年2月o捷尔任斯基就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 1924年初完成币制改革o苏维埃政权第一次有了系统全面p切合实际的预算计划。
1924年德国、日本:
道威斯计划从日开始实施o德国经济由此较快复苏。
1925苏联:
1925年夏o斯大林在与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学员谈话时断言o尽管会遇到严重困难o但苏联仍然能够在资本主义包围条件下不依靠外来贷款发展大工业o实现国家工业化。 1925年12月o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实现工业化为全党全国当前中心工作。
1925年德国、日本:
1925年秋o希特勒出版《我的奋斗》第一卷。在第一卷和翌年完成的第二卷中o希特勒明确声称将苏维埃俄罗斯作为侵略掠夺和种族灭绝的主要对象s“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努力消灭我国人口和我国面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r“我们国家社会党人……要继承我们在六百年以前中断了的事业。我们要中止日耳曼人不断向南和向西的移动o而把我们的目光转向东方的土地。今天我们来谈欧洲的土地o我们指的首先只能是俄国和它的藩国。”
1926苏联:
1926年1月o斯大林发表〈论列宁主义问题〉o首次系统陈述“在一国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理论o为苏联工业化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6年德国、日本:
希特勒完成《我的奋斗》第二卷。纳粹党员人数从1925年底的2.7万人上升到4.9万人。
1927年苏联:
1927年12月o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在一国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理论。
1927年德国、日本:
纳粹党员人数上升到7.2万人。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提出〈田中奏摺〉o企图征服整个东亚p中亚p北亚的野心暴露无遗。
1928年苏联:
1928年10月o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o当年苏联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从1913年的2.6%提高到4.7%。
1928年德国、日本:
纳粹党员人数上升到10.8万人。
1929苏联:
1929年4月o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德国、日本:
杨格计划于1929年6月制定。 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波及高度依赖美国资本和对外贸易的德国经济。
纳粹党员人数上升到17.8万人。
1930苏联:
鉴于国际局势恶化o联共(布)中央决定追加钢铁和有色金属p拖拉机p汽车p农机等部门的生产任务和建设项目o相应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 进出口额达到73亿卢布。
1930年德国、日本:
海牙会议通过杨格计划o削减德国赔款o废除协约国对德国的直接经济财政控制o协约国继续对德国提供贷款13亿马克o从德国莱茵区撤走占领军。 在日选举中o纳粹党跃居德国国会第二大党。
1931德国、日本:
金融危机深化o达姆斯达特银行于7月13日倒闭o致使德国政府命令全国银行暂时停业。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o侵占中国东北。
1932苏联: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o其中重工业完成127.6%o机器制造业完成157%o大工业(标准工业)总产值达343亿卢布(年价格)o比1928年增加1.2倍o国民收入增加82%o职工年均工资增加一倍多。
1932年德国、日本:
1932年7月o洛桑会议实际宣布中止德国赔款r31日o纳粹党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
1933德国、日本:
日o希特勒获任德国总理。3月23日o德国国会通过《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o授予希特勒包括立法p缔约p修宪等几乎全部独裁权力。
1934苏联:
在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o斯大林提出o年大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激化o资本主义国家酝酿新的世界大战。 斯大林在接见冶金工作者代表团时提出“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
9月o苏联加入国联。
1934年德国、日本:
1934年7月o纳粹党卫队在奥地利发动政变o刺杀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8月o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o希特勒接管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权力o并要求全军对其个人宣誓效忠。 德国开始扩军备战oWehrwirtschaft(战争经济)一词亦随之出现。
1935苏联:
苏联先后与英p法p捷修好o7月13日与美国签署贸易协议。 德国占苏联进口总额比重从1932年的46.5%下降到9%o英国跃居苏联最大进口来源地。
1935年德国、日本:
日o希特勒宣布突破凡尔赛和约的军事限制o实行普遍兵役制。 鲁登道夫将军出版《总体战》一书。
1936苏联:
3月o斯大林接见美国霍华德报系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罗易‧霍华德时提出o美国的民主同苏维埃制度可以和平共处和竞赛。 11月o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宣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
1936年德国、日本:
1936年3月o德军进军莱茵区。5月o意大利军队占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7月o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
1937苏联:
第二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o整个基本建设计划超额完成14.6%(按可比价格计算)o工业产值比1932年增加1.2倍o跃居世界第二位o仅次于美国r工业的区域分布结构明显改善o东部地区现代工业从无到有o取得长足发展。机器设备自给率从%提高到99.1%o从工业品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净出口1.9亿卢布)。
1937年德国、日本:
年初o在西班牙助战意军达到15.1万。 3月20日o纳粹德国与西班牙叛军签订合作协议o整个西班牙内战期间先后有五万德军赴西作战。
7月o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苏联:
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7月末~8月初o苏日张鼓峰战役。
1938年德国、日本:
3月o德奥合并。9月o英法与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o强迫捷克割让苏台德区。
1939苏联:
3月o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o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正在逼近的经济危机及其引起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会提出o今后基本经济任务是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超欧洲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 5~9月o苏日诺门坎战役(哈勒欣河战役)o双方投入兵力达到20万。
1939年德国、日本:
3月o德国并吞捷克r西班牙叛军攻陷马德里o建立法西斯政权。 9月1日o德军大举进攻波兰o欧洲战争全面爆发。
1940年苏联:
国民收入达1283亿卢布(按年价格计算)o比1913年增加5.1倍。全部工业总产值比1937年增长45%o其中国防工业增长1.8倍o年均增长39%。
1940年德国、日本:
4月o德军发动“威塞演习”战役o占领丹麦p挪威两国。5月o发动西线进攻。6月o德军占领巴黎o法国政府乞和。
1941年苏联:
年6月o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300亿卢布o且投资三分之一以上投向东部o为未来的战争奠定了后方工业基础。
1941年德国、日本:
6月22日o德军全面进攻苏联。
主要资料来源s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r(英)伊恩‧格雷s《斯大林 ― 历史人物》r(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
正是基于对强敌环伺下后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上述深刻认识o尽管一批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等机构工作的经济专家们主张长期贯彻恢复和巩固战前工农业生产比例关系的政策r[14] 尽管布哈林等领袖主张走类似西方国家早期那种先发展轻工业以便积累资金的工业化道路r饱经忧患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最终还是选择了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工业化p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正如捷尔任斯基所说s“工农的俄国o难道她能是别的样子t她只能是金属的o只能是捍卫我们的国家和牢固保持十月革命成果的基础。”[15] 1925年12月o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宣布o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s“要从下述观点来进行经济建设s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o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o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经济单位。”[16]
在不太长的时间里o苏联工业化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28年10月o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o仅用四年零三个月便基本上完成了五年计划任务o工业增长一倍多r而此时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大危机的震荡之中o同期美国工业下降42%o英国下降18%o德国下降39%o法国下降26%o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33%o[17] 苏联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p生产急剧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年)结束时o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p德国p法国o仅次于美国o位居世界第二o在世界工业所占比重从1913年的2.6%提高到1937年的13.7%。[18]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o苏联工业增长5.5倍o年均增长16.9%o其中重工业增长九倍o年均增长21.2%o增速为世界工业史上所未有。[19]
“这是历史上一个生气勃勃的伟大时代o也许是最伟大的时代……它产生了千百万的英雄o也产生了某些恶魔。比较渺小的人今天可以回顾这个时代并且列举它的罪恶。但是o那些在斗争中生活过来的人o甚至许多因斗争而死去的人o却曾经忍受了祸害o认为这是建设的一部分代价。”[20] 毋庸讳言o苏联的工业化伴随着重大牺牲o暴风骤雨式的工业化也不可避免造成了不少浪费o但工业化为苏联奠定了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物质基础o苏联得以跃居超级大国o而不是如同东欧其它国家那样沦为纳粹的种族灭绝屠宰场。鉴于苏联工业化的成就o斯大林逝世后o共产主义的死敌丘吉尔在英国国会高度评价他的业绩s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只能生产锄头的俄罗斯o身后却留下了一个能够制造核武器的俄罗斯。英雄相惜o信哉斯言!并非偶然o正是在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之时o苏维埃政权给长期被众多主流历史学家抨击为“暴君”的彼得大帝恢复了名誉。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所谓“黄金十年”(年)。在片面高度依赖进口制成品和关税收入p外资和市场机制的错误经济发展思想指导下o中国境内轻工业(其中外资占很大比重)虽然取得了一定增长o但重工业总体上反而衰退。当时中国最大造船厂江南造船年间年均造船20.9艘p5531吨o此前22年则为年均造船23艘p7506吨o在1918年的高峰时期造船十艘o总吨位6.04万吨r本期11年中有四年亏损o此前22年中则仅有一年亏损。对第二大造船厂马尾造船所o南京国民政府既未推动经营机制改革o如同江南造船所那样承揽商船修造业务o又没有保证其经费o接连削减其经费拨款。晚清时期马尾造船所每月经费三万元o1927年削减为每月1.4万元。“九一八事变”后o中国政府本应整军经武o增加对船舶技术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投入o南京国民政府却于1933年再次将马尾造船所经费拨款削减到每月0.8万元。[21] 冶金工业产量也绝对下降o其中生铁产量1922年曾达到33.5万吨的高峰o1928年为19.0万吨o1929年便锐减至14.9万吨o直至1936年o最高不过17.3万吨(1933年)o最低仅有12.5万吨(“九一八事变”前夕的1930年)o直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夕的1936年也仅有16.2万吨o[22] 形成了输出铁矿石p进口钢铁和器材的典型半殖民地形态o且日本控制了当时中国境内绝大多数近代采矿和冶铁工业o1936年日本投资和贷款控制的产量占铁矿的99.2%p生铁的96.8%(包括东北)。[23] 其结果是中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总体上被动挨打o最富庶的半壁江山沦丧o3500万军民伤亡o战后以“战胜国”身份仍要蒙受丧失近七分之一领土的损失。
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帝俄落后基础上实现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工业化o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是重要经验之一。与彼得大帝一样o苏联历代领导人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国内战争硝烟尚未散尽o列宁就指出要尽快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o多次强调要学习资本主义一切科技与管理成果为己所用o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24] 1920年底o列宁谈到利用外国技术恢复国民经济时说s“我们主要应该关心的是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p机器p电气器材等等生产数据o没有这些生产资料o我们便不能象样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工业……”[25] 日o内战硝烟消失未久o[26] 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题为〈党在取得政权以前和以后〉的署名文章o指出俄共(布)“已由在俄国内部实行变革的党变成了建设的党o变成了创造新的经济形式的党”r而且o“在无产阶级还没有在一个或几个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之前”o必须“寻求同敌视我们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建立经济合作的形式和方法o以便取得必需的技术装备。租让制和对外贸易 ― 这些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27] 也正是在召开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p确定实现工业化为全党全国当前中心工作的1925年o苏联进出口额比上年猛增1.4倍o达到50亿卢布。1927年12月o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起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明确指出o必须最大限度地扩大同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联系o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和国际信贷p实行租让制度p吸引外国技术力量o等等o因为这种联系将会加强苏联的经济实力o促使其更加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o扩大苏联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p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成功实践
(一)利用经济危机突破外部经济封锁
然而o在充满竞争p冲突的现实世界里o苏维埃政权领导集团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良好意愿必然遭到无情政治现实的阻挠。苏维埃俄罗斯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西方封锁和武装干涉之苦o难以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西方开展经济合作r即使开展合作o对方索价也极为高昂。1918年10月o英国带头决定禁止向苏俄出口商品r翌年10月o协约国和美国正式宣布封锁苏俄o并要求中立国配合o导致苏俄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沦为孤岛o无法发展正式对外经济关系o只能通过民间关系进口极少量商品。特别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大银行对苏俄实施的黄金封锁o等于剥夺了苏俄当时唯一的国际支付手段o导致苏俄进出口交易额微乎其微o1919年进出口总额仅1100万卢布(按1950年汇率计算)o仅相当于1913年的0.1%r1920年也仅有一亿多卢布o[28] 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对外贸易。战后经济社会危机使西方市场问题尖锐化o为苏维埃政权打破封锁p取得西方资金和压低对方要价创造了有利时机。
1918年11月o协约国与德国签署停战协议之后o胜利者未及庆祝o便面临全面的经济与政治震荡o生产下降o物价高涨o贸易极度萎缩o罢工席卷各国。即使在英国这个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心o工人罢工也一路增长o年分别为730次p1165次和1352次o1919年参加罢工者2591万人次o比1917年增加两倍。在战争中丧失了数百万壮劳力的法国o1919年罢工2026次o罢工参加者超过115万人o均比前几年增多数倍。从1920年7月起o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危机o其中英国整个工业生产从最高点到最低点下降46%以上o超过英国此前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29]
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西方国家有识之士转向开发对俄贸易之利。正是在一战之后欧洲的萧条年代o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指出o西欧和中欧对俄国粮食的需求在战前已经很大o1920年以后会更大o因此o协约国封锁苏俄极为愚蠢和短视o与其说是他们封锁俄国o莫如说是他们封锁自己r他倡言o英国人要想救自己的命o挽救英国的经济o就应当设法恢复同德俄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30] 也正是在危机的冲击下o对俄封锁之墙一段一段倒塌s
1920年o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o当年1月o面对国内严重饥荒和商品滞销o协约国最高会议被迫决定撤销封锁。
同年7月o美国解除对苏俄的贸易禁令o苏联趁机从瑞典获得一笔4100万卢布的18个月期商业贷款o一举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o从此开始了与西方经济技术合作的历程。
1921年3月o《俄英临时贸易协议》签署o英国在事实上承认苏俄o并允许苏俄在伦敦出售黄金o从而打破了西方对苏俄的黄金封锁o对苏俄发展对外经贸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借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之机打破外部封锁之后o苏联再接再厉,在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p197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期间o再次演出了大规模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本国经济建设的精彩戏剧o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引进技术设备p利用外资和引进外部智力三个方面。
(二)利用经济危机大举引进技术设备
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o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此处所说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正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概括源于斯大林的论述s“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方法o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这一表述本身就体现了斯大林对科技进步的高度重视。苏维埃俄罗斯立国之初o开国领袖们就盯上了电气化这个当时科技革命的前沿领域o列宁不仅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o而且直接领导编制了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远景计划o确定了发展大机器工业以及在电气化基础上实现生产技术革新的目标。在工业化全面启动之前o斯大林已经将科学技术置于很高地位s“一般地发展国营工业现在已经不够了。……现在的任务是s在新的技术基础上重新装备我们的国营工业并使它进一步扩展。”[31] 1925年o斯大林领导苏联启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时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要与科技发展和应用结合起来。他指出s“使我国工业化是什么意思呢t这就是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就是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建立并发展我国的工业。”[32] 到1930年代初期o斯大林又提出了“在改造时期o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
一国在长期内可持续的技术进步无疑只能立足于自主研发o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必然主要依靠引进才能尽快实现技术飞跃o然后才能转入消化p吸收o进而上升到自主研发为主阶段。技术引进的基本形式有两种o一种是引进物化的先进技术装备(包括相关图纸p专利等)o一种是引进智力(包括聘请外国专业技术人员和派遣技术人员出国进修两个方面)。在外部经济危机时期o苏联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作为发展中国家o苏联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客观需求不言而喻o苏联领导层对此也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在日《真理报》发表的〈党在取得政权以前和以后〉一文中o斯大林提出的国家工业化任务第二项就是“发展对外贸易以输入机器和装备”r[33] 到得西方经济危机期间o苏联便大量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正逢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年)o苏式赶超战略又以高积累p高投资著称o积累率从年的16%提高到年间的26~27%o有的年份高达三分之一o仅1928年一年o苏联取自德p美p英p法等西方国家的机器设备净进口量就相当于全国产量的43.4%o占消费量的30.4%。[34] 一时间o苏联跃居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头号买主o经济危机最深重的美p德两国是对苏出口机器设备最多的国家。1929年o仅美国就有一千多家商号向苏联出售机器设备r1931年o美国机器设备出口50%输往苏联o其中农业机械p机床p翻砂设备占67%p63%和74%o[35] 而此时美国尚未与苏联建交。年o苏联购买的英国机器设备约占英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70%r到1932年占90%。1931年o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30%o[36] 1932年购买了50%。与此同时o机器设备在苏联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o1929年占30.1%o比1925年提高近1.2倍r1932年占55.7%o比1929年又提高了85%。[37] 也正是在这场危机中的1933年o政治和经济现实迫使美国放弃了此前顽固的反苏立场o步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大国之后尘承认苏联。
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对苏联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苏联奠定工业化基础的一大批骨干企业o诸如三大钢铁厂p三大汽车厂p三大拖拉机厂p乌拉尔重型机器厂p第聂伯水电站等o几乎全部采用了西方技术和设备。1920年代末o苏联所需金属切削机床的67.1%p涡轮机的52.6%p拖拉机的69%p发电机的89%p蒸汽动力设备的87%都是从国外进口的。[38] 也正是依靠大规模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装备o到了1939年3月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o斯大林在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提及苏联为巩固自己国际地位而提出的对外政策七大支柱中o将苏联本国日益增长的经济p政治和文化实力放在第一位o其中就满怀自豪地讲到o苏联在现代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完成了工农业改造o工业所采用的新技术装备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二战之后o尽管冷战时时困扰着苏联和西方的经济交往o但到1970年代o西方世界危机层出不穷o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o国际金融体系进入“无体系”时代o从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岁月”滑入“滞胀”泥潭……此时此刻o西方不得不将眼光投向苏联东欧那片广阔无垠的平原o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在发展对苏经贸上更是一马当先。年o西方陷入经济危机r1975年8月o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在赫尔辛基召开o除阿尔巴尼亚外的欧洲33国和美国p加拿大政府首脑与会o会议通过的《最终文件》强调发展东西方经济联系o“努力寻求在贸易p工业p科学技术p环境以及经济活动的其它方面发展合作”o森严的巴统禁运壁垒正式松动。在此次会议前后o苏联掀起了本国历史上第二个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设备的高潮o据苏联《对外贸易》月刊1978年第11期统计o70年代前半期西方经济危机期间o苏联引进约两千个重要工业项目的成套设备o约三分之一来自西方国家。[39]
(三)利用经济危机引进国外智力
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最大障碍o从二战之前到20世纪60~70年代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停滞o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俄罗斯历史上就有引进西方技术人才的传统o彼得大帝改革时期就引进了众多西方国家技术人才r在苏联工业化时期o这一传统得到发扬光大o苏联政府对引进智力持积极态度s
早在1925年6月o联共(布)中央便批准了《关于聘请外国专家来苏工业部门工作和派遣苏联大学生p工程师p技术员出国学习的提纲》。
1928年4月o联共(布)中央全会决议明确规定s为扩大并改进不断派遣专家出国学习最新技术成就的工作o为此特别需要派最优秀的青年专家和高等技术学校的学生出国留学。
1929年5月o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o负责领导引进技术工作。
在外部经济危机期间o苏联的引进智力工作(包括聘请外国专业技术人员和派遣技术人员出国进修两个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方面o西方公司和政府不得不降低姿态o与苏联签署更多的技术服务协议o年间o苏联与西方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协议共216项o[40] 其中不乏美国通用电气p福特汽车之类当时最为声誉显赫的大型跨国公司o西方科技人员仅仅为谋生起见也不得不更多地向苏联寻求机会r另一方面o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重挫了资本主义的“软实力”o不少外国技术人员不是为了谋生p而是出于向往而移民苏联o为苏联服务o即使本意是为了谋生而来到苏联的外国技术人员o也会受到感染而焕发出更多的工作热情o工作质量显著提高。
这样o危机大大推动了苏联引进外部专家的工作。1928年o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o技术工人505人r到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爆发后的1930年o苏联聘请的外国专家和技术工人已达数千人r1932年o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增加到九千多人o外国技术工人1.06万人。外国专家中不乏担任总工程师p总建筑师p总顾问等要职和获得苏联政府奖励者o有些还获得了苏联最高科技奖 ― 列宁勋章。1927年o派往美p德两国学习的科技人员合计不过五百人r到西方经济危机爆发的1929年o仅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外派进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多达1200人。[41]
值得注意的是o与当时其它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主动被动地片面依赖引进人才不同o为了避免形成对引进人才的依附性o苏联在国内发起了全世界史无前例的全民教育运动o国家是在此基础上引进外部智力的。帝俄时代仅有1%的居民受过中等以上教育o四分之一居民是文盲r到了苏维埃时代o除强力全面推广基础教育外o在“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下o五年计划期间o苏联高等工业院校数目增加了九倍o中等技术学校增加了三倍o为大工业培养了近十万名工程师和技术员。为了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才o在大学附设了工人预备班o在工厂组织了掌握新技术的运动o通过社会性技术考试等办法o几十万工人成长为本行业务的行家里手。[42]
(四)利用经济危机大量引进条件优惠的外资
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长期面临资本和外汇双重缺口的约束o而且o往往越是在经济恢复p发展良好的时期o两缺口问题越发严重o因为此时不仅投资需求更为殷切o而且资本设备p零部件等进口增长较快o加剧了进口国贸易收支失衡。苏联也不例外。年间o苏俄年均贸易逆差1.5亿卢布o年间年均贸易逆差两亿卢布o年间年均贸易逆差3.1亿卢布o14年累计贸易逆差33.7亿卢布。[43] 在年贸易逆差期间o苏维埃俄国不得不动用少得可怜的现有外汇和黄金储备o以及在1921年饥荒时没收的教堂珍宝来弥补。[44]
面对资本和外汇缺口的约束o列宁及其身后的领袖们都未曾忽视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正是为了弥补资本和外汇缺口o并引进相应的技术p管理知识o在新政权确立之后o列宁才大力推行租让制和从国外贷款。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俄电气化委员会计划》拟定了此后十年苏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指标o被列宁称为“我们的第二个党纲”o其编制者曾指望依靠引进外资解决国家电气化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o[45] 列宁还为实施这项计划而提出加大力度利用外资s“我们或许可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把企业租给最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这样来保证我们得到最新的技术装备o建立起必要的基础。”[46]
在列宁身后o苏联领导层内部曾先后就经济发展战略发生过两轮大论战o论战双方均将外资列为可资利用的资本积累来源。在托洛茨基p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与斯大林p布哈林之间展开的第一次论战中o托洛茨基便将正确利用外资垄断制p外国贷款p租让制p技术援助合同等取得的一部分资金作为工业化资金的补充来源。在论战的另一方o斯大林制定的工业化路线以国内积累为主要投资来源o认定此前历史上侵占和掠夺殖民地(如英国)p索取战争赔款(如德国)p获取掠夺性贷款(如沙皇俄国)等三种从外部流入“追加资本”的方法均不可取也不现实o但他并不排斥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合理条件利用外资o而是明确指出o利用外资来振兴工业o“这条道路无疑是正确的”。[47]
利用外资对苏联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o经济危机时期尤甚。日o斯大林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兰特采访o称1931年底o苏联为引进技术和设备而举债14亿卢布o[48] 约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一半o相当于“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总额(88亿卢布)的15.9%。
到1970年代o虽说拜欧佩克年和年两度大幅度提高油价之赐o拥有巴库p秋明等世界级大油田的苏联大发利市o石油出口收入扶摇直上o但毕竟制成品出口太少o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和粮食导致苏联贸易逆差直线上升o1970年代对西方贸易累计逆差129亿卢布。为弥补贸易逆差o苏联除了在年间向国际市场抛售2654吨黄金外o[49] 又开始大规模利用发达国家资金o将引进外资列为战略措施。日o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p中央书记波诺马廖夫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发表讲话o称“有时人们把贷款称为贸易的发动机o我们希望这个发动机开足马力工作”。为解除国内对贸易逆差和外债增长的忧虑o苏联新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苏联s问答一百例》解释道s“近几年来o西方国家向我国提供了大量贷款以促进自己的出口o同时也是为了将来从我们这里获得它们所必需的商品。这就是贷款的实质o那些根据长期的大规模的补偿合同而提供的贷款尤其如此……因此o既不能认为我们的赤字是‘庞大的’o也不能认为会‘引起危险’。”[50]
由于存在偿债义务o债务融资对借款人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管理能力高下差异o无论是个人p企业还是主权国家o付出过高债务成本p甚至陷入债务危机的案例都屡见不鲜。沙皇俄国从西方借入的外债因成本高昂而被称为“奴役性贷款”o19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及俄罗斯也因屡屡陷入债务危机而须支付较高债务成本o1970年代的苏联则是信用纪录优良o即使偿债遇到困难o通常也能通过压缩进口p抛售黄金和能源等办法自行克服o因此被西方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视为一流客户o乐于提供长期巨额贷款和优惠的贷款条件。苏联“九五”期间引进西方资本共计176.61亿美元o其中年间引进145.32亿美元o占82.3%o是苏联从西方借贷的最高年份o且有的单项大宗贷款超过十亿美元。1974年4月苏p日签署历史上第一个政府间贷款议定书o苏联从日本输出入银行获得一笔11亿美元的苏联外贸史上最大的贷款o且利率p期限p自由选择供货公司等方面优惠颇多。凭借高超的谈判手法o充分利用当时经济危机增强自己谈判地位的机会o苏联赢得了优惠的贷款条件。此次经济危机期间o西方对苏贷款期限一般为10~15年o利率为5.8~7.55%o同期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利率一般为8%。有时苏联还能获得更为优惠的贷款。1973年美国大通银行向苏联卡马汽车厂项目提供8650万美元贷款o利率仅5%o同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平均为8.73%o新发行91天国库券贴现率为7.03%。[51] 为此o1977年10月号美国《读者文摘》直称对苏贷款“利率低得等于是外援”。[52]
在新经济政策时期o本质上属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租让制一度是苏俄M苏联最引人注目的引进外资方式o[53] 苏俄党和政府也为此制定了相当优惠的法规和政策。1920年11月o列宁签署《租让法令》o具体规定了租让的一般经济条件和法律条件。1921年3月o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又进一步规定o凡属能提高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民经济部门o均可作为租让对象o租让期限一般为20年o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但由于各种原因o就总体而言o租让制未能给苏俄M苏联带来足够巨大的收入和就业。截至日o苏俄工业中有101个租让合同生效o其中三个正在建设o国家从所有租让企业中获得的收入为1530万卢布o租让企业中的工人和职员总数为3.33万人。两年后o租让企业数目减少到68个o其基本建设投资不超过5800万卢布o在租让企业中工作的工人不过两万人左右。[54] 同时o在租让企业中o承租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高利润而实行掠夺式经营和营私舞弊的行为日趋严重o进一步减少了苏联从租让制中所得收益。而且o租让制企业一般规模较小o不利于采用最新技术r苏联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对西方资本家的谈判地位发生变化o相应对租让制条件日益不满。有鉴于此o新经济政策结束之后o苏联逐步取消了租让企业o一般采用举借外债方式利用外资。1926年春o苏联第一次从德国获得三亿马克保证信贷o打破了西方信贷封锁o改变了此前只能通过抵押从外国公司获得少量短期商业信贷的局面。年o苏联共获得西方贷款约20亿卢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o苏联又在几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o分别从西方获得约十亿美元和305亿美元贷款。即使在冷战方酣的年o苏联仍然从西方获取了约十亿美元贷款。
表~2s苏联各时期获得西方贷款概览
获得贷款额
20亿卢布约
数据来源s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
197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期间o苏联与西方贸易的增长推动了贸易与融资方式的创新o兼具贸易与融资双重特性的补偿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苏联与西方补偿贸易的方式是s西方国家提供资金p技术p设备o在苏联建立企业o投产后o苏联在10~15年内以该企业20~30%o乃至50%的产品或其它企业产品偿还o其余产品供本国使用或出口。贷款偿清后o贷款国可在协议规定期限内在商业基础上用外汇购买此类产品o企业产权归苏联所有。苏联的第一笔补偿贸易是1968年与奥地利签订的o期限十年o内容是以苏联天然气换取奥地利钢管。在197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期间o为了尽量少动用自由外汇而扩大外贸规模o苏联与西方的补偿贸易发展迅速o先后与意大利p联邦德国p法国p芬兰p日本p美国p英国等国签订补偿贸易协议o以至于苏联外贸部于1974年设立一个局o专司协调补偿贸易协议之职。
三p西方经济危机给我们创造了什么机会t
由于经济周期和战争等社会动乱不同步o历史上的西方经济p社会危机曾不止一次为中国创造了加快发展的机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o外资撤回母国p进口制成品竞争大幅度减少p世界市场对原料和食品需求激增p白银升值提高中国对机器设备购买力并减轻偿债负担p……所有这一切一度为中国民族工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o以至于年成为与19世纪末洋务运动并称的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全国政权o当西方资本乘母国复苏之机卷土重来时o这次工业化浪潮便不可避免地夭折了。1970年代o西方世界陷入二战之后最严重经济危机o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o中国则借机制定实施了大规模引进先进成套设备的“四三计划”o并大幅度充实黄金储备。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则催生了中国的“走出去”发展战略o一批中国企业正是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成长为国际化经营的巨头。2007年以来o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令西方与其它众多国家和地区创巨痛深o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的某些所谓良好迹象充其量不过是低位站稳而已o离真正的复苏尚远。如同昔日的苏联和上述几次危机中的中国一样o西方经济危机也将再次为我国创造多种机会o在国际市场上o这种机会主要体现在扩大进口p扩大对外投资p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等方面。
在更长时间跨度上o只要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经济周期不同步仍然存在o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景气而贸易伙伴萧条的时机推动本国跨越式发展o也需要防止贸易伙伴利用他们景气而我国萧条的时机从中国攫取非分利益。近20多年来o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o除了少数例外o贸易伙伴景气而我国萧条的经济周期错位风险并不常见r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走向耗尽p外部市场扩张减速等因素o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终将结束o贸易伙伴景气而我国萧条的经济周期错位风险也将随之上升o我们必须早作防范。
(一)扩大进口和推动本国p本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o在相当长的时期内o我们需要大量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装备我们的各个产业部门o然而o我们同西方的经贸往来从来就不曾摆脱政治干扰。新中国建国伊始o美国就发布了NSC41号文件o由此建立起了以覆盖面广泛p严厉p僵硬而著称的对华出口管制制度o还凭借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发动p联合其盟国组建了国际出口管制组织o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出口管制制度施加于其盟国之上o并操纵联合国通过1951年5月决议o打击中国经济o禁运p封锁p冻结海外资产o无所不用其极o巴统对华禁运项目竟然多达对苏禁运项目的两倍(即所谓“中国差别待遇”)o[55] 中国虽然有心却无法与西方建立正常经济联系o长期被笼罩在战争乃至核打击的阴影之下o立足未稳就被迫卷入同美国的大规模热战。即使在中国与西方各国关系正常化之后o西方也总有些政治势力节外生枝o祭出出口管制p制裁等法宝干扰中国与西方的经贸交往。直到现在o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也没有根本改观。笔者手头的美国《出口管理条例》p《出口管制商品清单》中文版篇幅和重量分别为562页p一斤九两和388页p一斤三两o其英文版篇幅更可想而知o以至于这份《出口管理条例》中o制订者(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局)也承认“本条例的厚度和专业术语广泛使用的程度令人生畏”。近年美国又新公布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澄清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o进一步扩大了对华出口管制范围o使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因此o我国技术装备进口的规模p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管制和要价。在经济景气时o国内需求高涨o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在向我国出口技术和高级技术装备方面趋向保守o限制严格o要价提高r相反o在经济萧条阶段o国内需求大幅度减少o技术设备生产厂商面临国内市场疲软o一方面不得不更多地将眼光投向海外市场o另一方面不得不在价格p技术转让等方面降低要价o要求本国政府放松出口管制的压力也会增大o从而给我们扩大进口西方适用技术设备p包括争取进口受管制技术设备的良机。
在更高层次上o通过扩大进口o中国在东亚区域内进一步发挥商品吸纳中心功能o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更依靠内需的方向转型o并带动整个东亚摆脱对美欧出口市场的过度依赖o巩固东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扩大对外投资
扩大对外投资是第二大机会。无论是从近期看还是着眼于长远o中国都必须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近期而言o无论是为了尽可能花掉危机之中存在贬值风险的美元o还是为了维持和扩大海外市场o还是为了确保海外资源和能源供给o或是为了从增值率较低的制造环节进入增值率较高的流通p品牌等环节o从而提升我们在整条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o我们都需要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从长远来看o由于我国人口结构正快速老龄化o通过发展海外直接投资o分享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红利o也是我国解决该问题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而外部经济危机不仅降低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成本o而且有助于削弱p降低东道国对外资的准入壁垒。
(三)对外资吸引力相对增强
在历史上o当中国吸引外资流量和存量基数不甚大的时候o曾出现过外部经济危机推动对华投资绝对规模增长的现象。2001年西方经济陷入衰退o但当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68.78亿美元o比上年(407.15亿美元)增长15.1%o中国新发行主权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大受追捧r次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进一步上升到527.43亿美元o增长12.5%o就是典型案例。随着中国吸收外资流量和存量基数膨胀到较大规模o外部经济危机时期对华投资流量绝对规模仍然增长的现象已经难以出现o但相对增长的现象仍然有可能出现o即中国吸收外资流量降幅低于全世界和主要竞争国家吸收外资流量增幅o导致中国吸收外资在全世界所占比重上升。2008年末以来o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o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连续数月下降o但降幅低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降幅o我国所占比重上升。
月o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54家o同比下降34.47%r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17.77亿美元o同比下降20.56%r上半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4万家o同比下降28.36%r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0.09亿美元o同比下降17.9%o其中6月份当月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29家o同比下降3.8%r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61亿美元o同比下降6.76%。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绝对下降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o但同期全球直接投资降幅更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对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60%的57个国家提供的数据的统计o2009年一季度这些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平均下降54%o预计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将比去年减少一半。换言之o也就是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远远小于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流量降幅o中国在其中所占比重反而上升。
不同来源的投资者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趋势。越南一度被某些人士冠以“中国+1”p“中国杀手”之名o声称越南将在制造业部门p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o许多赴越投资项目不止是作为中国工厂的补充o而是要准备完全替代人力p土地等项成本越来越高的中国工厂。由于心目中存在越南等候选生产基地o直到越南经济动荡迹象已经颇为明显的2008年3月o上海美国商会仍然宣布s“中国低成本出口型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o近20%的公司已制定具体计划o将他们在中国的部分业务转向其它国家o特别是越南。然而o从2007年末p2008年初的越南经济动荡o到9月雷曼倒台o世界性经济危机改变了一切o缺乏合格熟练劳动力p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等缺陷越南早已有之o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又成倍放大了上述缺陷o越南沦为外商口中的“中国-1”o外商在越投资要么停工o要么无限期推迟o要么收缩。2009年3月上海美国商会再度调查o打算将工厂迁出中国的公司减少了一半o想在其它国家投资建厂的大公司已重返中国。[56]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8月6日公布的对240家跨国公司的有关投资前景的报告o中国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o其次才是美国o然后是“金砖四国”中的其它国家(印度p巴西和俄罗斯)。
主要参考文献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s《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o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黄志平编着s《美国巴统是怎样进行出口管制的》o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陈宝森p郑伟民等着s《美国经济周期研究》o商务印书馆1993年。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o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许涤新p吴承明主编s《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o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许涤新p吴承明主编s《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o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o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伊恩‧格雷s《斯大林 ― 历史人物》o新华出版社1981年。
(法)白吉尔s《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o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o商务印书馆2004年。
(俄)尤里‧瓦‧叶梅利亚诺夫s《斯大林s未经修改的档案 ― 通向权力之路》o凤凰传媒集团p译林出版社2006年。
(俄)Ю‧В‧叶梅利亚诺夫s《未经修改的档案s赫鲁晓夫传》o凤凰传媒集团p译林出版社2009年。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s《和约的经济后果》o华夏出版社2008年。
[1](英)琼‧罗宾逊s《现代经济学导论》o商务印书馆1982年o第399页。
[2] 转引自毛泽东s《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转引自《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第173~174页)。
[3](俄)Ю‧В‧叶梅利亚诺夫s《未经修改的档案s赫鲁晓夫传》第18~19页。
[4]《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三卷)》o人民出版社1960年o第77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41页)。
[5] 尼‧阿‧涅克拉索夫s〈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6]《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三卷)》第77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41页)。
[7](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第35页。
[8]《苏联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第二卷二分册o1929年o第409页(转引自(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
[9]《斯大林全集》第11卷o中文第一版o第79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47页)。
[10] 盎格鲁~萨克森人从19世纪以来就非常擅长挑动东亚区域各国相互斗争p自己分而治之的把戏。日本因国土狭窄p资源贫乏而先天不足o中p俄则具有国土广大p人口众多的先天优势o前者受扶植而兴起之后因先天不足仍难以摆脱自己手掌心o后者一旦兴起将因其先天优势而无法挟持。因此o扶植前者以制衡p削弱后者最为可取o这就是从大英帝国到美利坚合众国的谋臣策士们的谋略所在。据于建胜p刘春蕊所著《落日的挽歌 ― 19世纪晚清对外关系简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o第242~243页)记载o1867年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与美驻日公使德朗在为日本谋划侵占中国的台湾后o德朗在给美国务院的秘密报告中就声称s“一向认为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真实政策o是鼓励日本采取一系列的行动”o以便“使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p朝鲜政府彼此仇视”。从19世纪中期开始o英p俄两国围绕中亚和中国的新疆p西藏展开了争夺r1873年俄国并吞整个中亚之后o英俄对峙格局形成o英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遏制沙俄南下印度洋的野心。为此o英国需要在远东寻找一个盟友。80年代末~90年代初o当年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p朝鲜的战争而进行了多年的全方位准备o其中在外交方面的准备工作主要是谋求废除西方列强在日本的特权。此时o英国选择正在日益兴起和向前发展的日本作为其远东盟友o因而于1890年正式宣布可以考虑放弃在日本的特权。此举不仅提高了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威望o增强了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o而且减少了日本推行侵华政策的顾忌o进一步增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1894年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际o李鸿章乞求英国斡旋o英国虚与委蛇o同时向日本要求其保证尊重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o得到保证之后便退出调停。清军在平壤p黄海两战失利之后o英国社会舆论几乎一面倒地对日本表示同情和赞扬。在日俄战争中o英美两国从战前就开始大力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前的1904年1月o美国就向日本政府表示o如果日本对俄国作战o美国将对日本采取“善意”的态度。同时o应邀访日的美国陆军部长塔夫脱(W. H. Taft)在东京再次向日本政府重申美国支持日本的立场。日俄战争一爆发o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 Roosevelt)就向德国和法国政府表示o如果再出现类似1895年那样的俄德法三国联合对付日本(即三国干涉还辽)的情况o“我当即站在日本方面o而且为了帮助它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英国是日本的盟国o对日本的支持更为积极。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声援日本之外o还对土耳其施加压力o迫使土耳其拒绝俄国黑海舰队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内尔海峡驶向东方。在战争期间o英美两国又源源不断向日本运送大量煤炭p石油等战略物资r日本耗费的大约十亿美元战费中约有一半来自英美两国财团提供的财政援助。有鉴于美英历史上奉行上述策略并曾大获成功o加之二战之后日本长期被占领必然导致其民族精神遭受阉割o人口老龄化又将进一步削弱日本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o尽管我们必须对日本右翼势力保持足够警惕o但笔者不赞成过于夸大日本的潜在威胁o以免堕入美英一百多年来策划的东亚区域内斗陷阱不能自拔。归根结底o我们要防范的不是曾经伤害过我们的国家o而是有能力也有动机伤害我们的国家。
[11] 列宁s〈大难临头o出路何在t〉《列宁选集》第三卷o人民出版社1972年o第168~169页。
[12] 斯大林s〈日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的演说〉o《列宁主义问题》o人民出版社1964年o第400页。
[13]《斯大林全集》第13卷o第168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37页)。
[14] 1924年秋o格罗曼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统计局的会议上断言s“目前o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农业化的时期”o至于国家工业化o那是遥远未来的事情。而且o这类主张在当时的报刊上并不少见o即使中央报刊也不止一次谈到要将农业当成“苏联各族人民的首要任务”来发展(转引自(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第79页)。
[15]《捷尔任斯基选集》第二卷o第185页(转引自(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第91页)。
[16]〈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o《苏共代表大会p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三分册o人民出版社1956年o第77页。
[17] 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42页。
[18]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45页。
[19] 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42页。
[20](美)安娜‧刘易斯‧斯特朗s《斯大林时代》o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o第2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42页)。
[21] 许涤新p吴承明主编s《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第78~79页r《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612页。
[22] 许涤新p吴承明主编s《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第92页。
[23] 许涤新p吴承明主编s《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第126页。
[24]《列宁全集》第38卷o人民出版社1988年o第283页。
[25]《列宁全集》第40卷o人民出版社1986年o第112页。
[26] 内战结束于1920年底。
[27] 转引自(俄)尤里‧瓦‧叶梅利亚诺夫s《斯大林s未经修改的档案 ― 通向权力之路》第382~384页。
[28]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80页。
[29]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88~95页。
[30](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s《和约的经济后果》第201~203页。
[31]《斯大林全集》第7卷o第211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53~154页)。
[32]《斯大林全集》第9卷o第157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54页)。
[33] 转引自(俄)尤里‧瓦‧叶梅利亚诺夫s《斯大林s未经修改的档案》第382~384页。
[34]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44页。
[35]《苏联外交简史》o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o第167页。
[36]《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三卷o(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o第399页。
[37] 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第49页。
[38] 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第49页。
[39] 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第169页。
[40](美)萨顿s《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o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o第528页(转引自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58页)。
[41]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83页r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60~161页。
[42] 顾海良主编s《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第160页。
[43] 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83页。
[44](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第73页。
[45](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第96页。
[46]《列宁全集》第32卷o第480p171页o人民出版社1958年(转引自宋则行p樊亢主编s《世界经济史(中卷)》第28页)。
[47]《斯大林全集》第7卷o第304页。
[48]《斯大林全集》第13卷o第247页。
[49] 据英国《经济学家》日号统计。
[50] 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第111页。
[51] 美国商务部s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o月o第C-21~C-27页。
[52] 杨家荣等着s《苏联怎样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第113~114页。
[53] 租让制即在不损害国家主权利益的前提下o把国家无力经营的某些矿山p森林p油田等按照一定条件出租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
[54](苏)B‧C‧列利丘克s《苏联的工业化s历史p经验p问题》第124页。
[55] 黄志平编着s《美国巴统是怎样进行出口管制的》第213页。
[56]〈越南外资吸引力消退 ― 美媒认为越南并非微缩版中国〉o《参考消息》日(原文出自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4月11日报道)。
(《环球视野》日第291期,网摘)
( 12:20:00 点击123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人名币等于多少美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