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事好还是做做那么大官 忽然被查好

孙中山说: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怎么理解这两句?
按投票排序
(这是原题目的参考答案,不是我写的!)这是一道,参考答案为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2、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是有志之士实现人生价值的座右铭,更应成为我们各级干部实践「三个代表」、履行岗位职责、为民无私奉献的境界追求。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恰好和「不要立志做大官」相矛盾。3、凡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就是大事,立志做大事与立志做大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立志做大事,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而立志做大官,则是「官本位」思想的表现,以官为业,光宗耀祖。4、对干部来说,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做好了,百姓拥戴、组织认可,可以挑更重的担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大事与小事、大官与小官,都是辩证
的、相辅相成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最小也是大事;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最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如果一个士兵努力拼搏,为部队建设做出贡献,为战场制胜创造有利条件。他一样是人民心目中的「将军」。5、做大事不一定要是大官,小官也可以干大事,做好了大事比做大官的价值更大。
不冲突。孙中山强调做大事不求名利,拿破仑强调要有进取心。
有时候做大官与做大事冲突,有时候做大官才能做大事。
这个就别理解了。去做就是了。
感悟和信条,首先是说给自己听的你说什么样的话,代表着你是什么样的人
士兵做了元帅就是一件大事。孙中山说的不要想着做大官是强调不要追求地位名利等。
前者的话好像是说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迷失了方向,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当初的追求。后者是在给人指明前进的道路(目标),给人一种努力拼搏的动力,给人一种追求。
孙中山一生能让追随者当官的机会不多,让追随者成名比较擅长,例如汪精卫。拿破仑混的比较好,擅长打仗,曾封很多元帅。他们都是聪明的领导,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励和吸引部下。
拿破仑说的是要有进去之心,胸怀大志,为国建功立业
当兵的,不做大官怎么做大事?
前者的话应该是强调一种低调淡泊,当你有一定成就自然会有地位和名利,而不该为了地位而努力,欲速则不达。另外,为什么要这样问呢,难道他们讲的话一定要没有矛盾相得益彰您就满意了呗?
不同背景下的两句话放在一起没法品论。 无法争议的是两句话都有各自积极的意义
喝最烈的酒,艹最爱的人。——高尔基
你听孙中山胡扯。这孙子有个演讲,让士兵别怕死,只要不怕死,1000人就可以打败1万人。道理是没错,问题是,如果人真的变得和兵蚁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说: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怎么理解?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说: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怎么理解?
拿破仑的意思并不是让士兵都去当将军,而是让士兵们胸怀大师、为远大理想而奋斗,毕竟,将军是对一个士兵的认可与荣耀。再有,拿破仑是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的,他这句话的引申含义就是:不想当皇帝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孙中山是在激励国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但做大事的途径并不是只有做官,这是孙中山的意思。、拿破仑与孙中山的话语表面上不一样,因为拿破仑是军事家,孙中山是政治家,角色不同。实际上,两句话的含义是相同的。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江湖大话版权声明:“做大事”与“做大官”_新华每日电讯
“做大事”与“做大官”
日 12:18:0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字号 】【】【】【】
  毕业典礼上致辞,除了祝福,就是励志。而这年头,社会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励志名言”,正高歌猛进大学校园。有比官大的,体现在校庆时是按职位高低排列校友;有比钱多的,宣称“毕业10年没有4千万别说是我的学生”。弄得我们这些既非高官,也未暴富的校友们灰头土脸的,整天觉得对不起母校,也对不起这“伟大的时代”。
  记得是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演说,鼓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怀士堂上镌刻的这段话,因而也就成了不少中大人的座右铭。10多年前,我在《读书》杂志(1996年3期)发表《最后一个“王者师”》,从晚清康有为说起,辨析近代中国的政、学分途。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以及科举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使得中国读书人的观念开始转变。“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这是晚清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起码章太炎、蔡元培、严复、梁启超、吴稚晖等都有过明确的表述。而怀士堂上镌刻着的孙中山题词,便是此思潮的巨大回响。
  孙中山所说的“大事”,乃利国利民,惊天动地,属于今人眼中的“正能量”,而不是折腾得全国人民死去活来的“好大喜功”,或日常口语中的“兄弟你可摊上大事了”。依照中山先生的思路,我略作延伸:第一,不做“大官”的,也可以做成“大事”;第二,当了“大官”的,不见得就能成就“大事”;第三,本校对于毕业生的期待,将做成“大事”看得比当上“大官”还重要。唯一没谈妥的是,有些“大事”,确实非“大官”做不了。怎么办?这里暂不深究。
  我很推崇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理念——像中大、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确实应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心。日后有人成为政治家,当了大官,不管做得好坏,都与大学教育基本无关,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大学硬要认领这份光荣,还想总结经验,然后依样画葫芦,制造出众多高官来,我以为是自作多情;更重要的是,此举扭曲了大学精神。
  有人引拿破仑的名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我们不能说不想当大官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因为,大学不是“官僚养成所”——如今报考公务员成了大学生们的首选,那是因整个社会被官场逻辑所笼罩,绝非佳音。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能出大官很好,能出巨贾也不错,但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出众多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大写的“人”。若都折合成科级、处级、厅级、部级、部级以上,以官帽大小定高低,这社会必定停滞不前,甚至可以说是“狂澜既倒”。
  好几次应邀回广州参加中大的纪念活动,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校长、书记在介绍嘉宾时,故意把我们这些没有行政级别的学者放在前面,这让我很感动。我当然明白,对学校的实际运作更有帮助的,是后面出台的各级官员。学校以“远道而来”作为幌子,优先介绍学者,实际上是想传达一种“尊重学问”的信念。这么多年,走遍大江南北诸多名校,发现各校介绍来宾时,一般都按官职大小从上往下。我虽反感此不成文的规矩,却也熟视无睹,且佩服主办单位调查精细,从不出错。反而是在中大,被校长、书记重点介绍时,有点不太适应,赶紧挺直腰杆,打起精神,免得贻笑大方。
  好学者大都是有自信的。古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当下中国的人文学者,本就应挺起脊梁,大声说出我们的抱负、我们的志向以及我们的贡献。大凡学术研究以及精神探索,其意义及影响力,要放长视线才能看得清楚。讲当下,自然是官大声音大;长远看,则不一定是这个样子。以中大为例,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乃至一般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远大于当年保护他的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今天已然这样,50年或100年后更是如此。
  各位即将走出校门,万一将来当了大官,请记得孙中山先生的教诲,或套用《七品芝麻官》中的说法:“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大的可能性是,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像我一样,“碌碌”而“有为”,只是无心或无望于仕途。若真的这样,请记得,只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做精、做透、做到“登峰造极”,管他是什么级别,母校都会欢迎你,替你骄傲,为你喝彩。
     (陈平原)来源:《做人与处事》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欢迎您发表评论......
Copyright & 2000 - 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官人好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