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宁波大学采购中心主要采购什么

2016年宁波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说明
日16:27 &JE技校网&
6年宁波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
我校2016年实行秋季招生,共有&13个专业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名额需综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及招生计划、学校发展及办学条件、国家需求及就业状况、导师和实际生源情况等再行确定。
基本学制3-4年。入学时间一般为2016年9月。
四、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已获硕士学位(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是国家统招硕士生,且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同硕士研究生体检标准);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6.&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五、报名手续
报名考试时间为每年12月;具体时间、地点、报名手续届时请关注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主页“招生工作”中的相关通知:,按相关通知说明进行报名。
符合报考条件的报考人员需按要求办理报名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我校提交下列材料(有关表格可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工作文档下载栏中下载):
1.填写完整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
2.专家推荐书;
3.有效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提供研究生毕业证书(无研究生毕业证书的考生提供本专科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和就读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应届毕业生证明;
2016年招生考试时间初定于2016年4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准考证发放时间以网上通知为准:)。
1.初试:初试的笔试科目为外国语(不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
2.复试:复试包含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专业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等。复试时考生须提交的材料、复试办法,复试时间、地点及具体方式等详情届时请关注网上复试通知。复试相关通知一般在复试前两周发布:。
体检工作由我校统一组织,在复试期间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1.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学校的办学条件、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思想政治品德、业务素质、综合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确定拟录取名单。&
2.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2016年7月上旬。(具体发放时间以网上通知为准:http://graduate./admissions/default.aspx)&
九、收费和奖助
1.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经浙江省物价部门核准,我校2016年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生.学年。
住宿费按照我校有关宿舍(含公寓)收费标准缴纳。
&2.&我校构建“六位一体”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被我校录取的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国家助学金。还可以通过申请助教、助研和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被我校录取的全脱产学习的博士研究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3万元);学业奖学金(百分百覆盖,分二等,分别奖励1.8万元、1.5万元);国家助学金(每年1.2万元);申请助教、助研和助管的“三助”岗位津贴(助教和助研每月800元、助管每月400元)。
研究生奖助政策详见:。
&3.学校通过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4.在校研究生还可申请学校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课题、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研究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合作资助等项目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5.我校为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
十、其他说明
1.若发生考生与原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而造成考生不能报名、考试、录取就读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2.如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3.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4.有关招生信息请随时留意我校研究生院的网页,如有变动,以我校网页公布的报名办法、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及相关信息为准。
5.我校研究生院受理招生政策的咨询,不办理购买参考书业务,有关历年真题提供的详细信息可查询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主页上的“宁波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近年自命题真题”:。有关报考专业的具体问题及购买参考书目等事宜,可直接与相关招生学院联系(详细联系方式见“博士学位点介绍”)。
6.&我校将逐步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具体实施细则届时见研究生院网站。
7.博士生导师介绍:http://graduate./admissions/Mentor.aspx。
8.&2018年9月,我校海运学院和海洋学院拟搬迁至宁波大学梅山科教园区。
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研究生院
学校代码:11646
邮政编码:315211
电话:0574-&&
(所列招生人数仅供参考,以教育部最终下达我校的招生计划数为准)
所属学院及一级学科
指导&老师&
080104工程力学
01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应力波
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009)&0801力学▲
杨黎明吕忠达束学道陈忠仁邓益民
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机械振动或3803结构力学或3804材料物理或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学制:3-4年
02&结构冲击动力学
周风华杨黎明董新龙王新堂王永刚李俊华刘干斌
03电磁弹性力学与弹性波、智能材料与器件
王&骥杜建科贺劲松崔玉国屈长征
04复合材料力学与材料耐久性&
陈建康李玉顺陈江瑛柳俊哲茱莉亚&A.&康菲尔德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1移动通信理论与相关技术02智能射频技术03&光纤通信技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10)&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吴&&柯李有明郑紫微刘太君王让定
①1201英语②2603随机过程&③3807数字通信&或3808数字信号处理&或3812光通信理论与技术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学制:3-4年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1信号检测与获取02数字内容安全03数字音视频处理
蒋刚毅郁&梅邵&枫周亚训姜桂艳
①1201英语&②2603随机过程&③3807数字通信&或3808数字信号处理
0810Z1&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
01人机交互与视觉感知02移动服务与知识发现03图形图像与增强现实
赵杰煜刘&箴钱江波
①1201英语&②2603随机过程③3807数字通信&或3809智能系统
0810Z3&微纳信息系统
01电子设计自动化(EDA)02低功耗微纳信息系统设计03传感技术和传感器芯片设计
夏银水汪鹏君胡建平简家文王伦耀
①1201英语&②2604半导体器件或2606高级数字系统设计③3823半导体物理或3810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0810Z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01&红外光纤材料及器件02&红外薄膜材料及器件03&新型光子器件
聂秋华徐铁峰戴世勋夏海平董建峰周亚训王训四谭瑞琴陈红兵
①1201英语②2605光电子学③3811信息功能材料&或3812光通信理论与技术
0810Z2量子信息与通信
01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02&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03&非线性信息处理与器件
理学院(007)&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诸跃进潘孝胤周骏段香梅王能平余洪伟华达银
①1201英语②2605光电子学③3813量子力学&或3814固体物理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学制:3-4年
0810Z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01计算生物信息学方向02神经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03肿瘤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04免疫代谢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
医学院(014)&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周文华段世伟王钦文郭俊明李明才赵进顺竺亚斌马青
①1201&英语②2601生物化学③3101&分子生物学&
同等学历考生须加试(笔试)《生物信息学》《医学遗传学》&学制:3-4年
090801水产养殖
01&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02&水产健康养殖与工程
海洋学院(013)&0908水产★
丁德文严小军王春琳陈炯薛良义徐年军张德民朱冬发刘晓徐继林周歧存竺俊全陈海敏徐永健李成华王日昕郑彭军李加林
①1201英语②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或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3随机过程(力学或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背景的考生,可选后二门科目)③3815水产养殖学或3816细胞生物学&或3817遗传学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学制:3-4年
090803渔业资源
01&渔业资源与环境02&水产分子生物学03&水产动植物生理与生化
丁德文严小军王春琳陈炯薛良义徐年军张德民朱冬发刘晓徐继林周歧存竺俊全郑彭军李加林
0908Z2水产资源综合利用
0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02&水生生物技术0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
潘道东苏秀榕杨文鸽吴祖芳欧昌荣
①1201英语②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③3819微生物学&或3820食品化学
0908Z1渔业经济管理
0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0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0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商学院(001)法学院(002)0908水产★
钟昌标沈满洪汪浩瀚熊德平胡求光
①1201英语②2608资源与环境经济学③3818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跨学科考生须加试(笔试)《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学制:3-4年
0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
蔡先凤郑曙光钭晓东
0908Z3渔业工程与材料
0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2&海洋仿生材料03&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04&渔业装备与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08)0908水产★
陈忠仁罗伯特&B.格拉布斯罗伯特&H.格拉布斯茱莉亚&A.&康菲尔德
①1201英语②2609高分子化学③3821高分子物理
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学制:3-4年
05&渔业装备与材料(无机及金属材料)
①1201英语②2610材料成型工艺基础③3822材料科学基础
注:专业后加“★”的为“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加“▲”的为“省重中之重学科”。
080104&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是宁波大学首批博士点之一,于2007年6月开始招收博士生。本学科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发展了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本学科曾经是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压电器件力学和近海工程力学的跨学科研究。学科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和教育部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经过20余年研究积累,部分科研成果曾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前本学科形成了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
1、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应力波
2、结构冲击动力学
3、电磁弹性力学与弹性波、智能材料与器件
4、复合材料力学与材料耐久性
宁波大学博士生导师均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学研究经历。其中,陈大年研究员长期从事结构冲击动力学研究,连续9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该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周风华教授、杨黎明教授和王骥教授曾先后被聘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建康教授2005年被聘为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在本学科研读的研究生所有科研方向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可接受良好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训练,快速进入工程力学研究的技术前沿,尽早开始从事尖端专业研究的职业生涯。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9
邮编:315211
E-mail:jxyjs@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是宁波大学首批一级博士点之一,博士点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科研学术队伍,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2人,第一、二层次入选者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人;甬江学者1人;27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中兼职博导3位)。本学位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依托&“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浙江省联合重点实验室”。近5年本学位点获得国家级项目70余项,省部级项目百余项,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7200余万元;获国家、省部级奖17项,其中“无线多媒体通信传输与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聂秋华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已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80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近150项。
博士点负责人蒋刚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宁波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培养对象、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曾任首批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为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负责人、宁波市新型数字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杰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等。获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并作为主要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IEEE&Transactions、IET等本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期刊论文100余篇。已获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3DTV/自由视点视频系统编码与传输、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数码显微镜系统及信号处理等的研究。
&&&&吴柯教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国家工程学院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协会(IEEE)&会士(FELLOW),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国家射频和微波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世界著名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国家重点毫米波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法国巴黎通讯工程学院,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国家工程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乌姆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曾担任多种&IEEE&学术杂志的编辑和审阅工作,如&IEEE&RANSACTIONS&ON&MICRWAVE&THEORY&AND&TECHNIQUES,IEEE&TRANSACTIONS&ON&ANTENNAS&AND&PROPAGATION,IEEE&MICROWAVE&AND&WIRELESS&COMPONENTS&LETTERS等。吴教授是海外华人微波,&天线和光子专业联合会的发起人和首任主席。吴教授还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的基金审查和技术鉴定委员会担任要职,他现为IEEE&MTTS/APS/LEOS&的蒙特利尔联合分会主席以及IEEE&MTT-S第七区的主任。吴教授是全球IEEE&MTT-S&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的首位获得者,被选入国际名人录。他被美国传记协会选为世界科学技术500位领袖之一和2002年风云人物。吴教授已发表论文600多篇,出版和编著了十四本书或者其中的部分章节。他在全世界范围内作过140多个特邀学术报告,包括许多个国际会议特邀主题报告。吴教授拥有十七项重大发明,特别是他率先提出了平面与非平面波导集成化-&基片集成电路(SIC)的全新概念,以及用于电路设计的场/电路转换和混合模型。他的发明创造已经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在2004年,吴教授成为IEEE&Canada所颁发的Fessenden奖的获得者,以表彰他在微波理论和技术领域所做出的许多开拓性的杰出成就,尤其是基片集成电路的发明。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基片集成电路&(SICs)和天线;纳米电磁技术;高速用于解决导波问题的新型场理论和设计模型;行波光电器件和光纤无线电&(Radio&Over&Fiber)&系统;高速互连与封装;无线通信系统;应用电磁学和导波;射频和毫米波光子学;单片集成电路和混合微波集成电路;场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射频识别(RFID)电路设计及应用;多功能软件雷达和无线射频接收机的开发和应用;毫米波空间功率合成和准光技术的研究;无线功率传输技术。
聂秋华教授: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光通信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宁波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带头人,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光纤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生导师,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人员。长期从事光学精密测量、光纤通信、特种光纤和红外光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Chinese&Physic&Letter》、《物理学报》等刊物担任特约评审员。主持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多项等。曾获教育部201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ACS&Appl.Mater.Interfaces,Appl.Phys.Lett.等国外高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80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徐铁峰教授:浙江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副校长,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宁波市光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学科方向带头人,省”材料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物理化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00.06,加拿大McGill&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市半导体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宁波市家电产学研联盟理事长。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先后为《Chinese&Physic&Letter》、《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刊物担任特约评审员。先后主持了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宁波市科技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作为项目第二成员参与过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曾获2010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和200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二)、2004&年和2007&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二)。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90&余篇,论文已被他人引用50&余次;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授权6&项)。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电子学和光纤通信技术、红外玻璃材料、材料三阶非线性、光通信器件、微波光子学等方面。
&李有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通信工程系/所所长。年分别在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Bar-Ilan大学等单位工作。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专项课题等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2009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负责人2012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IEEE&Transactions会刊发表期刊论文近10篇,其它各类文章100余篇,其中2007年发表在IEEE&Trans.&Signal&Processing&的文章被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评为Best&Reading&Paper.&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中的关键技术、认知无线电通信中的频谱检测与资源分配、水声通信等。
&郑紫微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市“移动网络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多篇,1篇研究论文被日本商业出版集团向IEEE购买再版权将英文翻译成日文出版。
&刘太君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of&Montreal)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of&Calgary)博士后、兼职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199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浙江省重大专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与美国安捷伦、华为海思、陕西烽火、浙江卡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一项(排名第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射频技术、功放设计建模和线性化技术、宽带射频前端关键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光纤无线电(ROF)技术等。
王让定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名称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图形图象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多媒体信息安全专委会委员,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Digital&Signal&Processing》、《电子学报》、《光电工程》等学术期刊稿件评阅人。主持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省、市基金等项目多项,并承担多项与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各1部。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7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有20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取证、嵌入式系统开发,传感网络技术等。
&郁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宁波市青年科技奖;作为主要成员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本领域重要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SCI/EI期刊收录7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控制等的研究。
周亚训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隐藏)、及宽带光纤放大器和光纤玻璃材料。
邵枫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在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IEEE&Transactions&on&Multimedia、IEEE&Journal&on&Emerging&and&Selected&Topics&in&Circuits&and&System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等。
赵杰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科院计算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像图形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包括三维形变目标处理、自然交互、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及其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持完成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浙江省杰青等多项省部级项目。在专业期刊《ACM&Trans.&on&Graphics》、《Neural&Networks》、《Machine&Learning》、《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及国际会议NIPS、IEEE&ICIP、IEEE&ICNN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刘箴:研究员,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情感计算、严肃游戏方向的研究。曾经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主持和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加多个学术组织,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生物信息学学会理事。
&钱江波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查询优化、数据过滤、近似查询、数据挖掘、逻辑电路设计等。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包括《IEEE&Trans.&on&Computers》、《IEEE&Trans.&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等,其中20余篇被SCI和EI检索。是国内外高水平期刊《IEEE&TC》、《IEEE&TPDS》、《IEEE&TVLSI》、《电子学报》等审稿人。研究成果获专利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夏银水研究员:英国Napier大学博士,微纳信息系统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IET会员、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信息论分会委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高级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50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SOC设计、IP核设计。
汪鹏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人事处处长,曾任宁波大学科技处处长。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重点资助培养人员。当选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线路与系统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委员会委员、宁波市电子学会副会长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国家博士后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其中美国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信息密度、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与优化,数字电路系统开发等。
胡建平教授:现任微纳电子系统研究所所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
简家文教授:现任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主任,曾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传感器敏感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与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已经入校横向课题经费近150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为敏感材料与传感器,传感器信号处理及仪器仪表测量。
王伦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数字电路设计、数字电路逻辑综合与优化、数字逻辑单元电路设计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已授权专利3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攀登项目1项。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现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
戴世勋研究员:材料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市“4321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国际ISNOG(非氧化物玻璃及新型光学玻璃)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理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物理化学博士点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专业分会理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项。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等10余项项目。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奖励、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主要从事信息功能玻璃材料及器件研究。&&&&夏海平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为第一作者与通讯联系作者),被SCI与中国科技期刊引用6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先后主持与参加了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与浙江省自然基金等项目。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与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大尺寸优质氟化物单晶体生长、超细均匀纳米粉体的批量制备、特种光功能玻璃的研制及其2-5μm中红外发射、白光发射、上转换与下转换等光谱性能的研究,探索上述新型固体材料在中红外激光器、LED、太阳能硅光伏电池、生物传感器件及其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董建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C.M.&Soukoulis&教授研究组做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参与完成了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曾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有11篇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IF&3.5)期刊Optics&Express、Phys.&Rev.&B、Progress&In&Electromagnetics&Research&(PIER),且已被SCI期刊论文引用6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波(光波)在新颖材料中的传输、电磁波隐身、负折射率材料、手征介质波导等。
王训四副研究员:光学工程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CREOL,UCF)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光纤通信、红外光学材料、光纤传感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省市创新团队多项。2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国内外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8项。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谭瑞琴研究员,材料物理化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12年3月至8月东京工业大学先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功能半导体和薄膜器件相关方向研究,如半导体型气敏传感器研究、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纳米薄膜及多晶硅功能层研究、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特性及应用研究等。已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市基金2项;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SCI论文七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主要从事以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及信息处理为主体的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与应用研究,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多天线MIMO技术、信道自适应技术、抗干扰技术、认知技术、无线资源管理和跨层优化设计技术、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技术、智能射频系统、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吴柯、李有明、郑紫微、刘太君、王让定。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主要从事面向网络通信的音视频处理与传输、数字内容安全、信号检测与获取等方面的研究,包括三维视频系统理论与技术、音视频编码与传输、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信息隐藏与信息安全、隐秘通信及数字媒体安全传输、版权保护和完整性认证技术,智能仪表仪器的信息获取、处理、测量等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蒋刚毅、郁梅、周亚训、邵枫、姜桂艳。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
0810Z1&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
主要从事无线环境下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并进行系统与用户互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是移动通信和计算技术的交叉领域,目标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以多模态、虚拟化、智能化等交互方式提供给用户,具体研究包括移动服务、时空数据管理、传感器网络与信息融合、自然交互、视觉感知、移动终端图形图像技术、增强现实、情感计算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赵杰煜、刘箴、钱江波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
0810Z3&微纳信息系统
主要从事微纳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包括集成电路基础理论、CMOS低功耗SoC设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纳米芯片设计技术、微纳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结构化ASIC设计方法、可重构芯片设计方法、量子器件与设计、纳米传感器设计研究,传感元件与信号处理芯片集成、SiP(System&In&Package)设计技术等,以及微纳信息系统技术在微纳通信、微纳网络、微纳信息计算等应用系统的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夏银水、汪鹏君、胡建平、简家文、王伦耀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
0810Z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该学位点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极富创新和挑战的新领域。主要围绕信息的获取、传输、转换、处理和存储等高科技前沿领域,主要开展光纤、波导、薄膜等新型光子功能器件制备及性能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聂秋华、徐铁峰、戴世勋、董建峰、夏海平、王训四、谭瑞琴、陈红兵、周亚训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
邮编:315211
E-mail:cise_zs@
0810Z2&量子信息与通信
量子信息与通信是研究各种量子相干特性、量子计算、量子编码和量子信息传输等,&并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以及相应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该研究方向是由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光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专业,研究内容较为广泛。根据国内外量子信息与通信领域的科研与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理学院物理系的创新特色,&主要从事如下三个方向的研究:
(1)&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
(2)&光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
(3)&非线性信息处理与器件
主要博士生导师:诸跃进、潘孝胤、周骏、段香梅、王能平、余洪伟、华达银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
&诸跃进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现为宁波大学理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磁纳米性质,光电功能材料及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复合体系自组装。先后在ACS&nano,&Phys.Rev.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潘孝胤研究员,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有效的解析和数值研究方法,预测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指导新材料和新器件原理的探索。发现受限小量子体系中的新现象和新效应,建立受限小量子体系的量子调控理论。已在Phys.&Rev.&Lett.,&Phys.Rev.A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周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子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自动控制研究所、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及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光子学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The&Scientific&World&Journal,&Optics&Section&编委。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子材料、光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和金纳米材料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在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4篇,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表彰(TWAS&&Newsletter,&Feb.2002),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次,宁波市“劳动模范”。段香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意大利材料物理研究院(INFM)博士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系lecture。Applied&Surface&Science、Nanotechnology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方法从事体材料及表面的研究,窄禁带半导体低维结构的自旋调控;共掺杂型高居里温度稀磁半导体的电子结构设计、磁性调控。王能平研究员,&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和汉堡大学博士后。&在Phys.&Rev.&Lett.,&Nano&Lett.,&Phys.&Rev.&A,&Phys.&Rev.&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主要研究方向:&运用非平衡格林函数理论,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中的电子输运和纳米线中的量子输运;&运用多体摄动理论计算表面电子激发态,&研究表面对光的吸收性质和表面吸附分子的光化退吸附。余洪伟教授,美国Tufts大学博士,&教育部高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计划”“量子效应及其应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其中《Physics&Review&Letters》,&Phys.&Rev.&A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8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相对论量子信息,弯曲时空量子信息,量子理论基本问题,弯曲时空量子场论,引力与宇宙学。华达银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特别是从个体层次向系统层次的过渡中,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涌现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于各种复杂网络,研究复杂系统内信息发生信息传播与网络自适应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复杂网络系统结构涌现及其稳定演化的动力学行为;基于演化博弈论思想和平均场理论,探索复杂系统内各种不同层次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包括复杂系统内各种临界现象与合作行为。目前已发表SCI论文近四十篇,其中在Phys.&Rev.&E、Europ.&Phys.&Lett.、J.&Chem.&Phys.、J.&Phys.&Chem.&C、J.&Phys.&A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学位点目前拥有3000余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包括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台阶仪、穆斯堡尔谱仪、安捷伦阻抗分析仪4294A、铁电分析仪、曙光5000型计算机等先进研究设施,为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理学院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电话:4
邮编:315211
E-mail:zhaoyun@
0810Z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处理学是以研究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以生物和医学数据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表观遗传组、癌症疾病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智能识别科学,生物研究中人机交互,生物医学,药物和健康卫生学等的研究从而挖掘和揭示生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博士点是2015年获批的二级博士点其依托于“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博士点,拥有完备教学科研设备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并具备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此外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设备先进的生物学研究平台。宁波大学医学院在相关学科上已获得省市两级创新团队,包括“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技术创新团队”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创新团队”。近5年承担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了百余篇SCI收录论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并取得科技和学术奖励10余项。本方向由正高级职称者10人作为学术骨干,包括教授8人,研究员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4人,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科技和学术奖励12项。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富有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队伍。
该博士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
(1)计算生物信息学方向;(2)神经以及成瘾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3)肿瘤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向;(4)免疫代谢生物信息学处理方向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
联系人:芦老师
联系电话:3
邮编:315211&
E-mail:luyan@&
090801&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学科创建于1958年,1998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1年又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本学科拥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中心、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等平台。&
该学位点有2个研究方向:
(1)水产动植物遗传育种:主要研究东海混水区特色水产养殖动植物种类遗传多样性、重要功能基因、遗传标记筛选、遗传育种等。校内指导老师:严小军、王春琳、徐年军、薛良义、陈炯、朱冬发、竺俊全、刘晓、王日昕、李成华;校外指导老师(第二导师,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下同):李太武、陈新华、邵宗泽、林祥志、徐长安、宋林生、杨红生、梁利群。
(2)水产健康养殖与工程:主要研究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病害病原及发病机理,高效健康的水产养殖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模式。指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王春琳、张德民、周歧存、徐继林、丁德文、刘晓、王日昕、徐年军、竺俊全、徐永健、陈海敏、李加林,校外指导老师:陆开宏、尤仲杰、钱国英、叶金云、何中央、林志华。
&现有博导21人,在校博士生67名。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5项,科研成果被转让和采用共1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2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48项。拥有专业实验室6920平方米,有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
该学位点负责人:王春琳,教育部高校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十二五”科技咨询专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海水养殖”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负责人,“海洋蟹类产业创新团队”宁波市第一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繁殖生物学、育苗、育种与养殖技术,尤其对三疣梭子蟹、曼氏无针乌贼、虾蛄有较多的研究。近五年来,曾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参加3项;主持部、省级项目4项,参加2项;发表论文近90余篇,其中SCI收录4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特派员项目大赛二等奖各1项(单位、个人均排名第一)。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
090803&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归属于2011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目前本学科拥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中心、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等平台。&
学位点的研究方向有:(1)渔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渔业增殖系统运行模式、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控与评价、水产增殖放流等。校内指导老师:张德民、丁德文、徐继林、周歧存、李加林。(2)水产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分子标记、水产生物对环境理化因子变化适应性的分子机制、水产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和抗性、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新技术及致病机理、养殖水体细菌分子生态学。指导老师:薛良义、王春琳、陈炯、竺俊全、刘晓。(3)水产动植物生理与生化:主要研究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营养成分、生理生化、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指导老师:严小军、徐年军、朱冬发。
现有博导21人,近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0项,科研成果被转让和采用共1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近年来本学科在国内核心刊物、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6000余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2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48项。拥有专业实验室6920平方米,有包括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
该学位点负责人:蒋霞敏,教授,博导,《水产养殖学》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宁波市品牌专业负责人,浙江省水产学会理事、宁波市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优秀教师(2012),感动宁波高校十大人物(2014)。长期从事海洋微藻与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尤其对乌贼、管角螺、沙蚕等有较多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市等30余个项目,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负责编制省市地方标准4项;&11项成果获科研成果奖,指导学生分别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1)。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
0908Z2水产资源综合利用
&“水产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创建于1958年的水产加工与贮藏专业,200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博士学位授点。目前本学科拥有&“海洋生物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等平台,共有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
学位点方向有:(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开展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病原的鉴定与检测,水产养殖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加工过程有害物质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水生生物技术:开展主要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生化成分分析、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解析、益生菌种类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等研究;(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以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开发和功能化加工为出发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蛋白质、脂质、多糖、活性肽等功能因子的制备技术及其构效关系。&
&该学位点现有博导5人,近五年来,该学位点的老师共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30余项、省部级50余项,共获资助项目经费2800万元以上,其中有1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多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段老师
联系电话:1
邮编:315211
E-mail:duanxuemei@
0908Z1&渔业经济管理
“渔业经济管理”是2013年根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公共管理和法学等省、市重点学科,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2010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在学院为商学院和法学院。本学科除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平台外,还拥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民商法学”和“公共管理”等四个省重点学科,以及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民商经济法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等中央、部省、市共建学科等10余个平台。研究方向有:
(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在全球渔业发展背景下,运用现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管理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在渔业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研究水产贸易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政策和法律问题,为渔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交融背景下,研究渔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原因,分析和评估渔业经济管理绩效,为渔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支持。
(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综合海洋生态学、生物资源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为渔业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支撑。
本学位点负责人为钟昌标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近五年来,承担纵向项目200余项,各类经费&2800万。其中:国家级项目3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项,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部分研究成果应邀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和科技部《软科学要报》等形式,呈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重要决策参考。形成了一支规模合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影响的学科团队。
博士生导师简介:
钟昌标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和地学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负责人。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博士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文因素对城市化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国际贸易、FDI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浙江案例”;&“外资进入速度对内资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外向国际化与企业创新战略研究”国家哲社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人文因素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国际世界》等学术期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人文因素对城市化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绿色港航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以浙江省为例》等7部相关专著。
沈满洪教授,博士,宁波大学校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及重点资助人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生态经济研究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工业节水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研究”等各类课题50多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等期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出版《环境经济手段研究》、《水权交易制度研究》等专著12部,主编《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教材3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汪浩瀚教授,博士,宁波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机制及政策调适”,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近几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研究生两次获得浙江省优秀学位论文。
熊德平,博士,教授,宁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社科联副主席、应用经济学学科和硕士点负责人,宁波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项目“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学科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理论类)、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金融学负责人,宁波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一层次领军和拔尖人才,先后获得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授,徐望月特别奖、荣华学者一等奖,以及首届人文社科突出贡献奖。长期从事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重点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理论及政策,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学科基金和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4项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招标子项目4项,以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等部省级课题8项。在《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等100多篇(部),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部分成果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决策的参考,应邀以《成果要报》方式,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重要批示。
胡求光,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常务理事,浙江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教育部人文社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骨干。年在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赴瑞典和中国海洋大学访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链协同的水产品追溯体系运行机理及政策调适研究》、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浙江“蓝色牧场”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研究》以及教育部项目、浙江省哲社等省部级项目6项。在《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地理》、《农业经济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等学术期刊发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两部,曾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部分成果作为决策参考,以《成果要报》方式,得到浙江省农业厅以及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重要批示。
蔡先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美国佛蒙特法学院(Vermont&Law&School)访学学者。2004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安全法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法律、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渔业法律制度等。近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研究成果获奖多项。
郑曙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省级学科基地法学研究中心经济法学方向负责人,2007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经济法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主持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8部,发表论文60多篇,4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社会兼职有: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法制办专家咨询员、宁波市人大法工委法制咨询员、宁波市人民政府行政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涉及渔业经济与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是渔业法与渔政管理,曾出版专著《渔政管理学》,出版教材《渔业法规》,在《中国渔业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渔业经济与管理相关论文10多篇。
钭晓东教授,宁大/厦大博导;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第一层次)、省五个一批人才,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讲师、副教授、教授皆为破格评任。任IUCN高级认证专家、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环境法学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副会长、省哲学社科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重点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浙江省社科重点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参与重大课题(全国人大立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修改》、《〈环境保护法〉修改》、亚行项目TA4357(G)/China/Capacity&Building&to&Combat&Land&Degradation等)。在China&legal&Sciences、《管理世界》、《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现代法学》等权威及核心期刊论文八十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等摘编及全文复印。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国家挑战杯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等。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电话:1
邮编:315211
E-mail:zhangshanshan@
0908Z3&&渔业工程与材料
渔业工程与材料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在水产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目前本学科拥有“”、科技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业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新材料的绿色制造与应用”重点创新团队,宁波市“3315”&“特种高分子新材料及应用”全球创新团队(A类);目前拥有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bert&H.Grubbs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陈忠仁教授、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Robert&B.Grubbs教授等在内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
该学位点研究方向有: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可控聚合、高分子聚集态结构调控与表征、有机纳米材料多尺度加工、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设计与调控、高分子疲劳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等。
海洋仿生材料: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材料学研究,主要从事仿生材料的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仿生材料多层次结构的调控与表征、仿生智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
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主要研究超级吸收材料、高效分离膜、绿色海洋涂料和超强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渔业水环境保护和极端水环境的应用。
渔业装备与材料:主要研究深海养殖网箱、远洋渔网、轻量鱼竿等先进渔具,海洋作业动力机械、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等渔业装备的核心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学位点负责人陈忠仁教授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国家特聘专家。师从诺贝尔化学奖(2005年)得主Grubbs教授,199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和化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斯坦福大学、霍尼韦尔集团博士后和普利司通集团高层研发人员,在高分子材料尤其是弹性体的合成、加工和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学》Science&杂志封面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已成为纳米高分子加工的标准方法。2011年全职加盟宁波大学。
学位点目前拥有超过50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和包括液质联用仪、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各类流变仪,原子力、场发射扫描、透射电镜显微设备,核磁共振仪、小角X光散射仪等的先进研究设施;三年内可支配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化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郝老师&
联系电话:4
邮编:315211&
E-mail:haotingting@
热门标签:
()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共管。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办学历程。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
大学招生信息
JE技校本地:
JE技校导航:
相关阅读(17):
&本站QQ官方微博:@jixiaoJE &
&Copyright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JE技校网 , 中国技校品牌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政府采购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