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净利润 毛利润分配好还是毛利润分配好

如何招募合伙人?如何分配合伙人之间的收益?
按投票排序
合伙人企业不同于股份制的公司,主要有几方面区别:一、合伙人之间是事后分配,股份制公司是事前分配。合伙人之间通常只约定贡献的评估方式(一个方程式、或者一个人为评估的步骤),在合作成果呈现后再计算具体数字。股份制公司则要求在设立时、每次有新股东进入时即确定具体权利比例,然后开始合作。一旦合作中发现贡献被高估、低估,也只能协商修改。二、合伙人资格是不可转让、继承的,公司股份是可以转让、世袭的。合伙人资格只是一个参与劳动,并根据劳动结果参与分配的资格,本身不能转让、继承。三、合伙人企业的表决权、利益分配比例不一定相同,股份制公司的表决权和利益分配比例默认是相同的。合伙人在决策时往往一人一票,而利益按照劳动贡献分配,权与利的比例并不相等。如果你确实在招募合伙人,应该按照劳动成果设计贡献评估的方法,然后在招募时告知新合伙人。创立合伙人企业,却按照事前分配(不使用工作过程产生的数据,都是事前分配,无论事前确定金额还是比例)去运行,那是非常外行的做法。合伙人企业的优点,只有深刻理解业务,并且能使用过程记录进行分配的创业者才能享受到。如果你的团队没有这个级别的成员,建议引入并且赋予重任。那你们将获得企业层次提升的红利。~~~~~~~~~下面是广告~~~~~~~~~创业朋友们的私信提问我已回复。但最后还是觉得大家需要不仅是问答,而是系统的训练。因此我和同事设立了一门实训课程,希望对大家有用。课程简介及报名方式:为了保证质量,每个实训班主讲者都有实践经验,为营业额过亿的企业设计过顶层规则的。~~~~~~~~~~~~~~~~~~~~~~~~~~~
引入合伙人非常必要。他既可以帮你分担投入和精神上的压力,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你减少决策上的失误,具有普通员工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独自创业,自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敢走出去创业的,大多还有些激情和冲劲,高度自信。当然,其中也不乏不愿接受命运摆布,逼上梁山,背水一战之辈。他们作出决断,往往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直觉,在一些拿不准的事情上,把员工集中起来开开会,或者向熟人云山雾罩地请教一番。轮回下来,似乎已经竭尽所能,思维拓展方面该做的都做了,大不了最后仰天长叹,用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安慰自己。创业初期能够招来的员工,经验与能力肯定不太理想,思维局限性更强,所能提出的看法往往限于几个点上,难以真正适应决策的需要。冷不丁有那么一两个经验较多、思维系统的员工,你也别指望他们能给你带来太大帮助。水平再高,员工毕竟是员工,与老板之间是一种从属性很强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员工的任何言论和行为,在大多情况下都以不惹恼老板为底线。他们处处察言观色,说话点到为止,有所保留,基本不会发生争吵,有的甚至还会积极主动地论证老板英明。而亲朋好友,你去请教他们,很大程度上也是给他们出难题。一方面他们未必熟悉你所从事的领域;另一方面也会对一些真实想法有所顾虑,说得轻了感觉对不起朋友,说得重了担心伤到你的自尊。更何况,你去拜访他们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实际情况并没有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沟通往往是粗线条进行的,双方说话躲躲闪闪,都是一些非常正确的废话,不着边际,不切要害,其效果可想而知。合伙人,也只有合伙人,在地位上与你平等,对项目情况也比别人熟悉得多,同时牵涉很多个人利益,才可能把他真实的想法跟你完完全全地讲出来,甚至不惜吵得面红耳赤。尽管合伙人说得也不一定正确,但总是切合实际一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你思维的不足,而且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出更多新想法。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大姐,非常热心,在深圳开了家公司,每天忙前忙后,干到深夜一点是家常便饭。她不时抱怨员工笨,不动脑子,做事浮躁,未能为她分忧,经营过程中也有很多因考虑不周而引发损失的事情。几年下来,人日见消瘦。说句实话,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女人,完全靠自己支撑着一家30多人的公司,已七年之久,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靠自己搞定,不管现在经营得怎么样,我内心是非常佩服她的。我也曾暗示过她、应当引入合伙人为其分忧,但她似乎兴趣不大。光从个人能力角度来看,这位大姐早已超凡脱俗,技压群雄,但只要你不是上帝,在思维上就会有盲区和漏洞,需要通过一些有效方式来弥补。显然,她还没有意识到引入合伙人的重要性,曾寄希望于引入优秀员工和职业经理人来解决问题,但效果不太理想,最终又回到全能式老板的老路上了。到目前为止,她名下的公司在圈子内小有名气,但服务模式、质量还有规模,多少年来并没有太大进展。她本人也被越来越繁杂的琐事重重包围,很少能腾出时间考虑长远和方向上的一些事情。在这里,只能默默地祝福她好运常在。
最近我们公司在往合伙人制度上进行改革升级,有一点经验可以分享。第一,就合伙人而言,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是基本的合伙价值,招募合伙人需要对其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如果,你确定某人能够在工作上提升效率或者是业绩,起到关键的一些作用,那么这个人是可以纳入合伙人范围的。第二,招募合伙人需要看其是否需要进行法律层面的关系缔结,如果双方认为需要就必须进行正规的法律程序,在法律权益上双方有所制约。合伙人协议的最根本要素是两个:1、“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2、“有限合伙人承担有限连带责任”。“普通合伙人”是指日常经营公司的那一位;“无限责任”是指公司亏损的时候,钱不够还债,作为日常经营的那一位就要承担这些债务,因为钱是你亏损的;“有限合伙人”是指只投资钱,而平时不在公司担任职能的那一位;“有限责任”是指把投资的钱亏光了为止,不够还的那一部分与“有限责任人”无关,不用卖房子来还债。这是区别。第三,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可以通过“合伙人协议”或者是临时的“收益分配协议”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开公司的时候说好两人5:5开,但在经营过程中,A想多分一点,可以与B商量达成一致,写一个补充协议,7:3或者是其他多少,总之,完全是可以商量的。第四,合伙人公司有不好的地方是这个制度有点老土,属于一人一票制,它不如股份制规定的细,如果发生容易扯皮,容易“分手”,并且合伙人权益一般是不能转让的,因为说不清楚自己那一份到底值多少钱。在这一点上,股份制就比较好,它是算好你占多少股,投票的时候有优先顺序,大股东优先,退出的时候是可以转让股份的,并且值多少钱也是能算得清楚的。这是区别。题外话,我们公司采用的是股份制+合伙人制。每个股东单独成立一家子公司,各子公司股份分为两份,法人与总公司参股,总公司占大股。各子公司收入进总公司再根据各子公司的贡献值划拨下个月的经营预算和上个月的利润进入子公司,也就是说在母子公司之间实行合伙人制。我们认为这样的好处是子公司可以实现自负盈亏,收入也能根据贡献度来分配,各负责人还在总公司持有股份,享受总公司的发展红利。目前这个机制在法律上还有问题,不过,个人建议,创业公司最好先动起来,解决业务层面的问题,股份问题在过程中再微调,一点点儿来解决,不太需要一步到位,老在股份这种事情上影响股东情感。不过,能不能控制各股东的情绪这点倒是创始人的人格魅力问题了,不在这里讨论。
這倒是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正好也碰到. 我以為找好的合伙人是用來"互補", 創造"多元""多面向"的意見,
想法與做法.
但在執行面上,
單一合伙人應該要有能力來執行, 領導一個案子或project. 而相對的收益才反應在這些行為上. 但, 近期則發現,
大家喜歡用過去的名聲, 功績來分配收益. 我是很懷疑這樣的合伙制度是可以長久. Well, we are trying it now!几个朋友合伙创业,如何分配股权? - 微观互联网
现在的位置:
创业企业的股权分配曾风光无限的“千夜”旅游曾于获得中关村兴业的1000万投资,市场估值达到5000万。创始人冯钰反思千夜倒闭的原因时认为,“其实问题核心还是股份结构不合理”。股权分配问题对于创业企业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且,在最开始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可能为今后的创业失败埋下隐患。有的人认为该平均分配,事实上,最错误的做法是股权五五分,五五分的结果是没有分配决定权。在开始的蜜月期可能不会产生争执,正所谓可以共患难,难以同甘苦。到了一定阶段,出现分歧的时候,如果有没有一个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可能谁也不服气谁,最终的结果就是分道扬镳,创业失败。基于公司法规定的的股权1/2的决议规则和2/3的特别决议规则,相对理想的股权分配是持1/2以上股权,更理想是2/3以上。本文试图解释实际中有些具体的操作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始人的股权。二是员工的股权。三是众筹的股权。最后分享三家著名创业公司的股权分配案例。1.创始人的股权1.1确定创始人。创始人是承担了风险的人。判断创始人的简单方法是看,拿不拿工资,如果在最开始,都不能支付工资给你,那你就是创始人。1.2创始人的身价如何确定。1.2.1初始(每人均分100份股权)。我们给每个人创始人100份股权。假设加入公司现在有三个合伙人那么一开始他们分别的股权为100/100/100。1. 2.2召集人(股权增加5%)。召集人可能是CEO、也可能不是CEO,但如果是他召集了大家一起来创业,他就应该多获得5%股权。假设A是召集人。那么,现在的股权结构为105/100/100。1. 2.3创业点子及执行很重要(股权增加5%)。如果创始人提供了最初的创业点子并执行成功,那么他的股权可以增加5%(如果你之前是 105,那增加5%之后就是110.25%)。1. 2.4迈出第一步最难(股权增加5%-25%)。如果某个创始人提出的概念已经着手实施,比如已 经开始申请专利、已经有一个演示原型、已经有一个产品的早期版本,或者其他对吸引投资或贷款有利的事情,那么这个创始人额外可以得到的股权,从5%到 25%不等。1. 2.5 CEO,即总经理应该持股更多(股权增加5%)。CEO作为对公司贡献最大的人理应拥有更大股权。一个好的CEO对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要大于一个好的CTO,所以担任 CEO职务的人股权应该多一点点。1. 2.6全职创业是最最有价值的(股权增加200%)。如果有的创始人全职工作,而有的联合创始人兼职工作,那么全职创始人更有价值。因为全职创始人工作量更大,而且项目失败的情况下冒的风险也更大。1. 2.7信誉是最重要的资产(股权增加50-500%)。如果创始人是第一次创业,而他的合伙人里有人曾经参与过风投投资成功了的项目,那么这个合伙人比创始人更有投资价值。在某些极端情况 下,某些创始人会让投资人觉得非常值得投资,这些超级合伙人基本上消除了“创办阶段”的所有风险,所以最好让他们在这个阶段获得最多的股权。1. 2.8现金投入参照投资人投资。很可能是某个合伙人投入的资金相对而言多的多。这样的投资应该获较多的股权,因为最早期的投资,风险也往往最大,所以应该获得更多的股权。1. 2.9最后进行计算。现在,如果最后计算的三个创始人的股份是为200/150/250,那么将他们的股份数相加(即为600份)作为总数,再计算他们每个人的持股比例:33%/25%/42%。1.3创始人股权的退出机制作为创业企业,如果创始人离开创业团队就涉及股权的退出机制。如果不设定退出机制,允许中途退出的合伙人带走股权,对退出合伙人的公平,但却是对其它长期参与创业的合伙人最大的不公平,对其它合伙人也没有安全感。对于退出的合伙人,一方面,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回股权;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合伙人的历史贡献,按照一定溢价/或折价回购股权。对于如何确定具体的退出价格,涉及两个因素,一个是退出价格基数,一个是溢价/或折价倍数。可以考虑按照合伙人掏钱买股权的购买价格的一定溢价回购、或退出合伙人按照其持股比例可 参与分配公司净资产或净利润的一定溢价,也可以按照公司最近一轮融资估值的一定折扣价回购。有些退出价格是当时投入的本金,加合理利息回报。至于选取哪个退出价格,不同公司会存在差异。1.4股权与分红权的分离分红权和股权可以分离,表决权理论上也可以分离。对于出资较大的合伙人,可以给与较大的分红权,但对于承担风险较大的,应给与较大的股权。具体做法可以参照最后一个案例。1.5 股权协议的约定一些公司出现拥有股权的合伙人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创业企业利益的行为,比如泄密或者携带知识产权另立门户等,为了保护创业企业其他合伙人的利益,最好在协议中约定这些对股权的限制条款。还可制定股权实现的考核标准,不达到考核标准不拥有股权。2 员工的股权什么是员工?谁是员工的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是具有员工心态的人。在创业企业,有些合伙人希望把员工当做合伙人,也给与股权激励。这样的做法,一个负面作用是,过早的分散了股权,另一个负面作用是,拥有员工心态的人,希望得到的是稳定的现金收入,而不是未来可能增值的股权,因此得不到满足。因此,即使是作为激励作用的股权也不应当份额过大。员工管理问题不应单纯利用股权解决。一般来说,VC会要求员工持股计划在VC投资进来之前执行,这样VC就可以减少稀释。不过不能认为这是A轮VC自私,要知道B轮VC到时候也会要求在他们进来之前再执行一次员工持股计划,这时A轮VC和创始股东将一起稀释。 员工的期权比例应该留多少?一般来说是5-15%。3众筹的股权众筹从概念逐渐变为实践,“股权众筹是否构成非法集资”已经不再是法律角度的焦点。股权众筹,既然是“众”筹,就说明股东数量非常多。不过,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超过50人,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不超过200人。法律对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导致大部分众筹股东不能直接出现在企业工商登记的股东名册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有两种:3.1委托持股,或者说是代持股。一个实名股东分别与几个乃至几十个隐名的众筹股东签订代持股协议,代表众筹股东持有众筹公司股份。在这种模式下,众筹股东并不亲自持有股份,而是由某一个实名股东持有,并且在工商登记里只体现出该实名股东的身份。中国国内法律已经认可了保护真实股东的合法利益,也就是即使股东名册里面没有出现众筹股东的名字,只要有协议证明真实股东是真实的出资人,其权益也是被保障的。3.2持股平台持股。比如,先设立一个持股平台,五十个众筹股东作为这个持股平台的投资人,把资金投入持股平台;然后,持股平台把这笔款再投入众筹公司,由持股平台作为众筹公司的股东。这样五十个众筹股东在众筹公司里只体现为一个股东,即持股平台。持股平台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 是有限合伙。两者对于众筹股东来说都是有限责任的。按照合伙企业法,通常有限合伙 人不参与管理,由普通合伙人负责管理。这样,众筹发起人就可以其普通合伙人的身份,管理和控制持股平台,进而控制持股平台在众筹公司的股份,也就实际上控 制了众筹股东的投资及股份。这里谈一下期权池,期权池是在融资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用于激励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高管、骨干、普通员工),是初创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Equity Incentive Plan)最普通采用的形式,在欧美等国家被认为是驱动初创企业发展必要的关键要素之一。硅谷的惯例是预留公司全部股份的10%-20%作为期权池,较大的期权池对员工和VC具更大吸引力。 VC一般要求期权池在它进入前设立,并要求在它进入后达到一定比例。由于每轮融资都会稀释期权池的股权比例,因此一般在每次融资时均调整(扩大)期权池,以不断吸引新的人才。最后以几家著名的公司做个案例。苹果,起始阶段的股权比例是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各45%,韦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扎克伯格65%,萨维林30%,莫斯科维茨5%。苹果电脑是沃兹尼亚克开发的,但乔布斯和沃兹股份一样(沃兹的父亲对此非常不满),因为乔布斯不仅是个营销天才,而且拥有领导力,对公司未来意志坚定激情四射。而沃兹生性内敛,习惯于一个人工作,并且只愿意兼职为新公司工作,乔布斯和他的朋友家人百般劝说才同意全职。至于韦恩,他拥有10%是因为其他两人在运营公司方面完全是新手,需要他的经验。由于厌恶风险,韦恩很快就退股了,他一直声称自己从未后悔过。Facebook是扎克伯格开发的,他又是个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因此占据65%,萨维林懂得怎样把产品变成钱,莫斯科维茨则在增加用户上贡献卓著。不过,Facebook起始阶段的股权安排埋下了日后隐患。由于萨维林不愿意和其他第二页人一样中止学业全情投入新公司,而他又占有1/3的股份。因此,当莫斯科维茨和新加入但创业经验丰富的帕克贡献与日俱增时,就只能稀释萨维林的股份来增加后两者的持股,而萨维林则以冻结公司账号作为回应。A轮融资完成后,萨维林的股份降至不到10%,怒火中烧的他干脆将昔日伙伴们告上了法庭。萨维林之所以拿那么高股份是因为他能为公司赚到钱,而公司每天都得花钱。但扎克伯格的理念是“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萨维林想的则是如何满足广告商要求从而多赚钱。短期看萨维林是对的,但这么做不可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扎克伯格对此心知肚明。Facebook正确的办法应当是早一点寻找天使投资,就像苹果和谷歌曾经做过的那样。在新公司确定产品方向之后,就需要天使投资来帮助自己把产品和商业模式稳定下,避免立即赚钱的压力将公司引入歧途。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是帕克的朋友介绍的彼得·泰尔,他注资50万美元,获得 10%股份。这之后,Facebook的发展可谓一帆风顺,不到一年就拿到了A轮融资——阿克塞尔公司投资1270万美元,公司估值1亿美元。7年后的2012年,Facebook上市,此时公司8岁。谷歌从天使到A轮的时间差不多是一年。硅谷著名风投公司KPCB和红杉资本各注入谷歌125万美元,分别获得10%股份。5后的2004年,也就是公司创立6年后,谷歌上市,近2000名员工获得配股。 苹果公司在马库拉投资后没有经历后续融资,4年之后上市,上百名员工成了百万富翁,此时公司5岁。创业团队在组建过程中需要制定股权分配方案。随着公司逐渐变大,资本需求会越来越旺,后续融资不可避免,引进经验丰富的运营人才也必须授予其股权或期权,这些都会稀释创始人的股权。事实上,创始人在公司长大之后如何不被董事会踢出自己创办的公司,早已是硅谷的经典话题之一。乔布斯在苹果上市4年半后被赶出了苹果公司,没有一个创始人愿意失去自己的公司,而他们也有办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采用双层股权结构(就是前文提到的表决权和分红权分离的做法)。苹果当年是单一股权结构,同股同权,苹果上市后,乔布斯的股权下降到11%,董事会里也没有他的铁杆盟友(他本以为马库拉会是),触犯众怒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谷歌则在上市时重拾美国资本市场消失已久的AB股模式,佩吉、布林、施密特等公司创始人和高管持有B类股票,每股表决权等于A类股票10股的表决权。2012年,谷歌又增加了不含投票权的C类股用于增发新股。这样,即使总股本继续扩大,即使创始人减持了股票,他们也不会丧失对公司的控制力。预计到 2015年,佩吉、布林、施密特持有谷歌股票将低于总股本的20%,但仍拥有近60%的投票权。Facebook前年上市时同样使用了投票权1:10的AB股模式,这样扎克伯格一人就拥有28.2的表决权。此外,扎克伯格还和主要股东签订了表决权代理协议,在特定情况下,扎克伯格可代表这些股东行使表决权,这意味着他掌握了56.9%的表决权。在中国,公司法规定同股同权,不允许直接实施双层或三层股权结构,但公司法允许公司章程对投票权进行特别约定(有限责任公司),允许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将自己的投票权授予其他股东代为行使(股份有限公司)。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股权分配问题是一种博弈,是不同角色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取决于不同人的性格,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以上内容参考部分网上资源和上海惠人创业俱乐部12月6日活动内容。)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 2014 微观互联网 ma4.net&商务合作:&&什么是纯利润,毛利润,净利润和资产负债??简洁易懂,不要复制来的,因为复制来的我看不懂啊啊还很长了帮个忙!!!!!每个解释一句话,共四行,好了一定加分_百度作业帮
什么是纯利润,毛利润,净利润和资产负债??简洁易懂,不要复制来的,因为复制来的我看不懂啊啊还很长了帮个忙!!!!!每个解释一句话,共四行,好了一定加分
什么是纯利润,毛利润,净利润和资产负债??简洁易懂,不要复制来的,因为复制来的我看不懂啊啊还很长了帮个忙!!!!!每个解释一句话,共四行,好了一定加分
纯利润就是净利润(减掉企业所得税)毛利润:是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差额,即营业利润或主营业务利润
简言之,例如你卖了一件衣服100块 衣服的成本是20块 那么此时的毛利润就是80元净利润(收益)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资产负债表示企业在一...
纯利润:收入-成本-所有相关费用。净利润应该和净利润差不多是一回事。毛利润:收入-成本资产: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物质,如:现金、银行存款、存货、机器设备、以及无形资产等。负债:就是我的这些占用的资产是从哪里来的钱。除了投资者投入投资款:计入实收资本外,还有就是负债,如:银行借款、个人借款,提取未付的工资、提取未交的税金等等。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利润 毛利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