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2015年粮食直补补为啥不发

平顶山市的粮食直补为什么不发?_百度知道
平顶山市的粮食直补为什么不发?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能是个别县区挪用了这笔钱。但归根到底他也不敢不发给老百姓的。
有的地方已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粮食直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开封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明日起开始兑现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开封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明日起开始兑现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开封市政府
&&& 为支持农民春耕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13年我市继续开展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工作,补贴资金将从2月20日开始兑现。
&&& 2013年,全市补贴面积537.37万亩,补贴金额60029.14万元。其中,粮食直补8043.82万元,综合补贴51985.32万元,补贴农户93.55万户。粮食直补标准与上年持平,全市亩均14.97元;农资综合补贴全市统一补贴标准,每亩 96.74元。
&&& 目前,全市2013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落实方案已制订完毕,并上报省财政厅进行审核。我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兑现工作将从2月20日开始,补贴资金全部通过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兑现到农户,并于3月10日前基本结束。
 相关链接
?&& 13-02-18
?&& 13-02-18
?&& 13-02-18
?&& 13-02-18
主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协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备案序号:关于开封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牢牢把握“持续求快”总基调,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力支持打好“五大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圆满完成。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  ——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合计725869万元,实际完成807419万元,为年预算的111.2 %,比上年增长30.4%,加上中央分享税收收入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231102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038521万元,增长25.9%。  ——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合计1459554万元。执行中使用中央和省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超收收入等安排支出,支出预算调整为2002955万元。实际完成197020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8.4%,增长14.8%。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合计493606万元,经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批准调增200600万元,调整后预算数为694206万元。实际完成952978万元,为年预算的137.3%,增长103.8%。  ——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合计554662万元,执行中使用中央和省补助、超收收入等安排支出,支出预算调整为1073770万元。实际完成支出99576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2.7%,增长89.4%。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  ——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313000万元,实际完成320791万元,为年预算的102.5%,增长19.9%。  ——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441221万元。执行中使用中央和省补助、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等安排支出,支出预算调整为535681万元。实际完成50739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4.7%,增长7.7%。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293795万元,经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批准调增200600万元,调整后预算数为494395万元,实际完成525560万元,为年预算的106.3%,增长129.6%。  ——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的201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315862万元,执行中因超收收入等因素经批准调整为555551万元,实际完成支出51063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1.9%,增长96.2%。  (三)2013年预算执行措施及成效  1.持续做大财政“蛋糕”,全市财政收支双双实现新突破。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038521万元,增长25.9%;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7419万元,增长30.4%;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0791万元,增长19.9%,圆满完成了财政收入“183”目标。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在2010年达到30亿元、2011年超过40亿元、2012年跨过50亿元迈上60亿元的新台阶,2013年又跨过70亿元,直接迈入80亿元的发展新阶段,提前两年完成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收入翻番任务。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12.1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全省排名第1位。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596657万元,增长33.4%,增幅全省排名第1位。税收比重为73.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970201万元,增长14.8%,增幅全省排名第3位,支出进度达到98.4%,是历年来支出进度最好的一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达到137.3亿元,增长15.8%,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9.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发挥投资引领作用。争取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73948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421423万元,其中争取中央基建投资和省级补助资金97782万元,重点支持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县乡公路桥梁建设等。  ——支持打好“工业强市”攻坚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产业集聚区税收奖励资金3540万元,投入4350万元补助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拨付重点企业培育资金3129万元,对企业改制及招商引资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予以支持。认真落实企业退税政策,市区退税9070万元,支持福利企业等加快发展。投入5400万元扩充投融资机构资本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增加企业研发支出税前扣除项目。取消、免征、减征9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改革试点,减税面94.8%。  ——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市科学技术支出22106万元,增长18.9%。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落实科技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奇瑞汽车、十一化建、空分集团、开封制药集团、新大新材料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累计投入3000万元支持国家级空分质检中心项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加大环保事业投入,优化投资环境。筹措资金11706万元用于惠济河污染专项治理,改善了惠济河水质,确保惠济河断面达标。投入资金3857万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筹措2963万元支持林业生态市建设。发放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12791.8万元,减轻交通运输行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3.全面落实强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61794万元,增长21.7%。  ——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76316.1万元,对产粮大县奖励13047万元,进一步调动了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统筹整合21271万元,集中投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22.9万亩,为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提供了有力支持。统筹整合4008万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筹措资金3315万元,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支持千万吨奶业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投入资金8301.5万元,积极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县域金域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支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筹措7363.5万元支持新改建农村公路185.7公里、桥梁841延米,新解决28.5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4亿元,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投入资金16805万元,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启动了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建设,实施项目663个,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新完成3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帮助5万贫困人口脱贫,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补助政策。  4.充分发挥职能,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财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教育支出完成386959万元,增长15.4%。投入资金17992万元,支持开封大学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保障文化职业艺术学院、开封高中、旅游学校新校区、集英街中学及县街小学等学校建设。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58412.4万元,投入资金1760万元全面免除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7.4万名学生学杂费,确保“两免一补”惠民政策顺利实施。投入资金15157万元,圆满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  ——支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278191万元,增长17.9%。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落实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奖励力度,促进就业创业。积极筹措资金,为我市18.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调增了养老金,人均增资178元,达到1752元;为46万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养老保险金34300万元。提高了财政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由180元提高至195元,农村低保对象补助水平由每人每月87元提高到99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2480元提高到320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了2220元,确保全市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需要。投入资金14110.2万元,使3.5万优抚对象待遇进一步提高,2290名孤儿享受基本生活补助。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19959万元,增长15.8%。支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市51.8万余名参保人员的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8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40元,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重大疾病保障病种从20个扩大到35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标准从25元提高到了30元,在全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扩建改造,基层医疗救助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全市住房保障支出完成45515万元。大力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拨付棚户区改造资金14800万元、公共租赁住房资金7319万元、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及补贴3861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6195万元,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3万套,改造棚户区面积379.3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6800户。吸引社会资金近100亿元,推进“两改一建”工作加快实施。  ——支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29462万元,增长40.5%。积极筹措资金,做好市属艺术院团扶持工作,使艺术院团通过改革增强自身活力;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免费开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支持功能,通过财政投入、财政贴息、税收奖励、土地供给等政策,支持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一河两街三秀”建成运行、鼓楼商业街改造提升等。筹措资金5000万元支持大型室内歌舞剧《千回大宋》在菊花文化节期间正式演出,进一步提升了宋文化的影响力。  ——大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投入资金6.3亿元,支持复兴大道建设、内顺城路改造、东护城河、黄汴河整治工程、劳动路北延、水冲公厕改造、公交车辆购置等,改善城市出行条件。拨付城市维护专项资金20595 万元,支持改善城市环境。投入资金15089万元,支持“创卫创园”,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5.深化财政改革与创新,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财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强化管理监督,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理财观念,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为“抓手”,以完善预算公开机制为契机,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绩效目标管理、预算执行进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正式启动市本级“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明确了压缩10%“三公”经费的指标任务,并报市人大审批,提高了各部门厉行节约的理财用财意识。  ——继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对确因新老税制转换而增加税负的试点企业实施了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税制。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将区级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市级分成部分全部下划区级管理,不再实行市区五五分成;将由市级征收的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区级,提高了区级征收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推进乡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把全部乡镇按照规范流程进行了改革。继续巩固市级公务卡改革成果,制定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减少公务现金支出。市级预算单位当年增发公务卡5850张,累计办理公务卡1.6万张,刷卡消费金额3695万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不断规范发展,我市审议通过了《开封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完善了投资评审工作制度,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评审项目912个,送审金额570455万元,审减金额71681万元,审减率12.6%。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逐步拓展,全年完成政府采购31.7亿元,节约资金3.1亿元。积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制度,健全了相关资产管理工作文件政策,资产管理工作完全实现了从“入口—使用—出口”的全方位监管。完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工作机制,规范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和公务用车管理。开展“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加强会计诚信文化建设。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部署县乡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着力推行县区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率先启动移动版行政办公系统,初步搭建了开封财政云平台环境。  ——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强。探索推行财政监督“八个统一”制度,对全市财政专项资金、会计师执业质量、公务卡改革工作、“双基”建设、非税收入稽查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乡镇财政资金开展监督检查,查出问题资金4891.6万元,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加强资金利用与管理的相关意见,有效地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合法利用,堵塞了贪污腐败的漏洞,保障了财政政策的落实。  ——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坚持把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作为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让代表委员满意、让群众受益”作为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财政工作水平。共承办建议、提案17 件,全部办理完毕,满意率达到100%。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五年来,全市财政工作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绩效,公共财政体系更加健全,财政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五年是财政实力更快增长的五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分别达到1038521万元、807419万元和1970201万元,分别是2008年的2.6倍、3.1倍和2.6倍。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年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6位、第4位、第1位、第1位和第1位,持续在全省排名前列。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五年累计7276347万元,是上个五年的2.9倍。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8年的110547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20791万元,年均增长23.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11454万元增加到507394万元,年均增长19.1%。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8年的109539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94180万元,增长了2.6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433071万元增加到1260925万元,增长了1.9倍。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8年的41172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92448万元,增长了1.3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100072万元增加到201882万元,增长了1倍。全市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税收收入由2008年的17982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596657万元,年均增长27.1%;2013年全市税收比重为73.9%,比2008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财政保障能力的显著增强,为支持全市打好“五大攻坚战”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这五年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五年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由2008年的478081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373042万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由64.2%提高到69.7%。财政教育支出五年累计1374060万元,是上个五年的3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50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达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职教攻坚计划圆满完成,支持化解高校债务2895万元。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761999万元,是上个五年的1.7倍。全市基本医疗综合参保率达到93%,408.7万新农合、51.9万城镇居民医保对象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80元,是2008年的3.5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12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新增6570张。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五年累计1082261万元,是上个五年的2.4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2万人,46万年满60周岁老人享受养老待遇。19.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38.1万城镇低保对象、96.9万农村低保对象、8.9万五保供养对象、15.1万优抚对象待遇持续提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以上。文化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5.06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这五年是支持“三农”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五年。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五年累计845386万元,是上个五年的4.5倍。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持续加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持续扩大,农业生产条件和抗灾减灾能力持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持续加快,粮食总产量连年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成功实现“十连增”,油料、肉、蛋、奶产量持续较快增长。惠农补贴由2008年的57681.3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86987.3万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食品工业规模壮大、竞争力增强,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104公里,改造农村危房4万户,解决144.1万农村居民、在校师生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扶贫开发推进村270个,扶贫开发力度加大,26.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12个,38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越来越完善。  ——这五年是财税制度进一步健全的五年。坚持把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动力和手段,敢于和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下发了《关于完善市与县区财政体制的通知》,加大对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的调控力度,将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中的社会抚养费纳入增量上解范围,从体制上引导县区节约资源、保护耕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产业集聚区财政激励政策,调动了县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积极性。持续创新收入征管机制,完善了市区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管理体制,实行了市级征收、市区分成,有效制止了区与区之间拉税、挖税、返税现象;调整了城市配套费征收主体,加大了征管力度,市级城市配套费收入由2008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0838万元,增长了60多倍;调整了全市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范围和适用额标准,全市城镇土地使用税由2008年的10463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41790万元,增长了3倍。同时,建立了车船税“先税后检”制度,开展了税源普查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促进了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这五年是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立足于管理创新,精心谋划,科学运作,进一步提高了财政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切实发挥财政职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四两拨千斤”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整合运作政府性资本、资产、资源,统筹使用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清理帐户资金、融资资金以及转贷债券资金、城投债、金融租赁等各种资金,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转变理财思路,改变资金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建设“数字开封”、非税收入征缴系统和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工程等,节约了财政资金。进一步健全部门预算体系,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得到更加全面反映。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覆盖到市县所有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改革向纵深拓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预算公开迈出较大步伐。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年全市各级财政监督机构共对612个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累计查出各种违规违纪金额15066.7万元,共处理处罚195户单位,收缴资金659.1万元。年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共查出“小金库”124个,涉及金额2572.2万元,给予13人党纪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4人。  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依法监督、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县区、各部门共同努力、狠抓落实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矛盾突出;人均财力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民生投入缺口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预算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口径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违反财经秩序、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基层民生资金使用管理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融得来、控得住、还得上”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财政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现代财政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等等。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2014年财政预算初步安排  (一)2014年财政形势和全市公共财政收入预期目标  2014年全市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收入方面。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的趋势不容乐观,推进税制改革、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清理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将减少一部分收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传统支柱产业税收贡献下降,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税收贡献尚有待提高,将制约财政收入增长。中央和省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补助地方支出增幅下降,将对我市争取上级资金产生较大影响。  ——支出方面。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刚性增长。支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增加投入。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强市,需要强化财力保障。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还款压力增加。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目标。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税收与非税收入政策变动等因素,2014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目标为15%。县区收支预算的具体安排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级人大通过的预算汇总后另行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2014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和预算编制原则  ——2014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政府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总目标,牢牢把握“好中求快”总基调,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改善和加强财政调控,坚定不移打好“五大攻坚战”,大力支持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发挥财税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严肃财政纪律,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4年预算编制原则:依法理财,收支稳妥,突出重点,精细透明,注重绩效,勤俭节约。具体编制中,注重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注重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注重推动预算单位的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推动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注重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深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引导社会投入。  (三)2014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  1.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1)公共财政收入预算  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376850 万元,比2013年完成数增长17.5%。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增值税21594万元,增长16.7%;营业税119234万元,增长30.1%;企业所得税21672万元,增长15.5%;专项收入11846万元,增长10.4%;行政事业性收费21785万元,下降4.4%。  (2)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2014年市本级收入376850万元,加上中央和省补助73915万元,减去上解上级34965万元,2014年市本级总财力415800万元,比2013年预算财力增加61800万元,增长17.5%,全部安排支出。  ——基本支出即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213988万元,比上年增加31728万元,增长17.4%。  ——项目支出201812万元,增加30072万元,增长17.5%。  2014年重点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71707万元,增加13362万元,增长22.9%。  ——农林水事务支出26736万元,增加4322万元,增长19.3%。  ——科学技术支出2954万元,增加468万元,增长18.8%。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695万元,增加954万元,增长9.8%。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7945万元,增加1874万元,增长5.2%。  ——总预备费7000万元,增加2650万元,增长60.9%。  ——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各部门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按不高于2013年支出控制数编制,合计7834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预算下降10.1%。  为提高年初预算的完整性,省财政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和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均列入年初预算。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总额为498212万元。  2.其他三项预算安排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2014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570492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8.5%。收入预算570492万元加上上年结余结转44920万元,2014年市本级可安排基金支出615412万元,按照“以收定支、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2014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6642万元,其中国有企业股利、股息收入2567万元,搬迁补偿收入4075万元。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我市五大基金实行市级统筹。2014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537026万元,支出预算511104万元,结余25922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45511万元,支出441043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2848万元,支出58021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2480万元,支出7290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694万元,支出2745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493万元,支出2005万元。  三、2014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将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支持转型升级,打好工业强市攻坚战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争取省财政集中使用的结构调整、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转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服务企业活动,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建设政策,加快培育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支持实施工业强市“8155工程”,支持十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整合科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小微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改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加大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支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发挥政府对市场主体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  ——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适用范围,继续清理规范收费基金项目,切实优化中小微企业税费环境。充分发挥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用,全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施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扶持工程,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强化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继续围绕提升“四集一转”水平,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实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财政激励政策的同时,继续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程,集中支持一批产业链条完整、集群产业突出的产业集聚区,促进其不断提升载体功能,形成示范效应。  (二)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支持做大做强服务业,打好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  ——加大重大服务业项目支持力度。统筹整合服务业发展资金,大力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推动房地产、商贸流通、特色餐饮等传统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加快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办好“两节一论坛一赛事”、提升“一河两街三秀”档次以及筹备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突出项目带动,围绕“一城两环八区”空间布局,支持深入推进8大产业片区22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三城联创”工作,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园林城,以“三城联创”为载体提升城市品位。  ——落实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和电商物流设施建设,加大对市场信用体系、标准体系以及监管执法的支持力度,优化消费环境。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支持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思路,优化布局,整合项目,集中投入,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支持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相关农业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皓月、雏鹰、大用、天丰、海壹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为契机,大力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现行财政支农项目管理体制,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移交,赋予其使用管护项目资产的权利和责任。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加大大型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助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推动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农村集体产权、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机制四项制度创新。  (四)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攻坚战  ——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投入对象、环节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推进政策创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民间资本增加投入。探索运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税政策。积极争取省财政新型城镇化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筹资机制,持续加大城镇化建设投入。要围绕实施“一基本两牵动”,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畴,切实降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会成本,增强农民进城意愿。  ——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两改一建”进度,支持市区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530万平方米,实施城区“三贯通”工程,建设好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区分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研究高职高专和中职的财政投入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多渠道投入职业教育。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标准。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灾情核查、救助标准确定以及灾害救助绩效考评等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继续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推动建立按病种、人头和总额预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复合付费机制,加大对医疗机构费用总额及医保目录外费用占比的控制。整合形成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加大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资金用于购买大病保险的比例。按照“建设靠政府、运行靠服务”的原则,理顺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支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  ——完善住房保障政策。落实好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政策。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已建成保障房的配套设施建设。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支持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促进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开展。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大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支持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清洁工程”和“安全工程”,重点改善环境质量。支持实施林业生态市提升工程,完成造林9.3万亩,加快高速公路、干线道路两侧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增强生态自然修复能力。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健全防治污染激励约束机制。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税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规范财政分配秩序。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各项规定,将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硬化支出预算约束。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对收入预算的考核,促进税收和非税收入依法征管。  ——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开展三年财政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评价办法,并强化其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结合推进事业单位分类、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相关改革,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实现“费随事转”,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对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整顿越权减免税收或通过财政列支方式变相减免税收行为。  ——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部分政府性基金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推动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除涉密部门外)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支持、协同推进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国有企业等相关领域的改革。  (七)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将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规范举债行为,严格举债程序,限定资金用途,形成风险可控的规范化融资机制。  ——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结合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快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体系、公共支出标准体系、公务支出管理信息平台,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和对外借款管理,腾出资金用于保障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今年全市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财政目标任务,努力开创财政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早日实现开封崛起、把开封建成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字体大小&【
】&&来源: &&责任编辑:苑永胜&&时间:&&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粮食直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