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贷信贷员是做什么的?

正在加载,请稍候……
51资金项目网
人人贷靠谱吗? 三个创始人给你答案
已有人参与&&&&
来源:《中国企业家》
立即留言加入51资金项目网企业家俱乐部结交高端人脉!
涉及人物:
核心提示:人人贷由三个年轻小伙一手创办,他们放弃了一片光明的就业前景,以独特的方式为迷失的货币探索新路。他们追求的不是第一,而是在破坏式创新寻求自我突破。
2009年,三个踌躇满志的80后从英文杂志上了解到了国外P2P网贷公司Lending Club,萌生出在国内创业的想法,开始四处找钱。偶然的机会,三个开朗、智慧但不安分的青年,一起做起了非主流金融梦。
主角之一张适时毕业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在家族企业效力多年。李欣贺与杨一夫则为北大金融数学系的同学,在与张适时认识之前,李欣贺在渤海,杨一夫在荷兰攻读硕士学位。
张适时与李欣贺最先认识,在人人贷之前,他们已经讨论过很多个创业的商业模式,比如消费,比如与金融有关的典当行和担保公司,甚至还想过淘金矿。张适时的家族生意是在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做,当时他还去了趟新疆,实地考察核算了金矿的成本,但他们觉得这种&把一个山头变成一堆沙子&的模式,很不符合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后来这些想法被一一否定。
&这些模式要么不,要么没有太大想象空间,就算20年后我们开一家典当行出现在北京东三环,也没什么好激动。&张适时这样解释。
后来经过多番探讨,张适时与李欣贺选择了两人擅长的金融行业,李欣贺与大部分数学出众的理科生不同的是,他对于创业的兴趣高过研究数学模型或论证霍奇猜想。毕业后从事PE投资工作没多久,李欣贺就找来了擅长逻辑分析,当时正在经营一家经济型酒店生意的杨一夫。杨一夫曾是北京德州扑克比赛的两届冠军,他留学回国后,酒店生意做的不错,但总是觉得施展的空间有限,缺乏&激情&。
这三个人都信奉电影《三个傻瓜》中的一句对白:&如果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他们追求的不是第一,甚至不是金融界的主流精英群体。
张适时早在大四在德意志银行实习的时候,就曾被德意志银行看好,希望他在毕业后进入德意志银行工作。当时张适时的家人也希望他进入德意志银行或者再出国深造,可是外表朴实内心叛逆的张适时却选择了一个人背包环球旅行。
他的理由是:&一般人的成长轨迹是读书、就业然后成立家庭,到快退休时才开始追求梦想环球旅行。而我就是要把这个轨迹调转。&于是他花了20万人民币用了8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北美、中美、南美、南极和欧洲。虽然这个决定在家里引起了很大的矛盾,但是他认为这次旅行远比出国念书要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终于想清楚了自己未来想要什么,不是任何一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三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形容自己为草根,这更多的还是他们的创业心态,他们想做区别于银行、基金、保险传统金融机构的现代金融,能够与互联网、更多的数据结合,可以让更多人参与、门槛较低的金融公司,P2P正是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平台。
经济危机之后,大量的货币投放导致流动性泛滥、投资过度进而导致结构问题和周期交错困境,银行理财产品错配让市场货币流动不均衡,就连一向财大气粗的银行也突然资金链告急。如同《三个傻瓜》一样,人人贷的三个创始人,放弃了高端和顶尖的就业前景,以独特的方式为迷失的货币探索新路。
2010年5月,人人贷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成立,初始注册资金100万,公司地址位于北京CBD核心的万达23层,当时公司只有四个人,三个老板和一个财务。
在这个100多平米的办公室里,三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有了初具规模的架势。他们决定做一个中国版的&Lending Club&,通过互联网实现个人对个人的网络借贷。那时在国内这种纯信用无抵押在银行中,只有花旗银行的&幸福时贷&和渣打银行的&现贷派&在中国的几个城市做试点,P2P借贷公司也只有拍拍贷和宜信,但借贷规模都很小,很多人甚至不知道P2P借贷是什么。
P2P借贷(peer to peer lending,俗称人人贷),是由具有资质的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网络借贷指的是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
张适时对《中国》形容,当时他们算是名副其实金融圈中的创业屌丝,因为比小贷公司还要草根,加上三个老板都是年轻的面孔,当他们各处去推销P2P借贷这种新型商业模式时,在高端、严肃的金融圈中显得有些落寞。在讨论了一年后,2010年10月人人贷网站上线时,线上的第一笔贷款资金都是三个合伙人从家人、同学和朋友身上募得,全都来自友情牌。
这让张适时在创业之初老老实实地奔走在学校、朋友中间请教了很多老师和圈内人做尽职调查,寻求多方意见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构架。而有投资经验的李欣贺则负责出门跑业务,谈合作,杨一夫负责做风控管钱。
人人贷的第一个合作是在信用卡网站上做推广,李欣贺为此跑了几十家公司,当时他拿得出手的只有几家国外P2P公司Lending Club、Prosper的案例以及人人贷怎么操作怎么赚钱的想法,能接纳他想法的公司少之又少,尤其是传统金融机构,让他切身体会了一把当年推销中国黄页时的尴尬。
但他们坚信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并且为这种模式兴奋,在他们眼中这种新模式就像苹果公司一样&酷&。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传统银行的利率管制对P2P借贷这种金融脱媒新兴来说,存在前所未有的商机。
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成本高、效率低、目标不精准、无法批量获得客户,严重影响其从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而在人人贷的三位合伙人看来,小微企业融资和个体经营消费贷款是一个蓝海市场,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布局。另一方面,我国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少、资产化水平低,受最低投资额限制等,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与富裕阶层也需要P2P借贷平台实现收益更高的理财需求。
人人贷成立后,三个创业者将客户群体定位为工薪阶层和个体商户,他们认为这部分人群人数众多,理财和短期资金周转需求也占据很大部分。
相较传统金融机构和贷款公司,人人贷在贷款的流程上更为简化。
例如想要成为借款人,那么在借款申请中要填写借款金额、期限和利率,其中利率是借款人根据自身情况所设定的自由浮动的利率,人人贷只给出了借款利率的上限和下限8%-24%。这是传统银行无法做到的。借款人资料包括其身份证、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和信用报告。基于信用评分、信用历史和其它因素,人人贷会对每个贷款需求做一个等级评定,以帮助放款人衡量每个借款人的信誉。
每个借款人需要支付三笔费用,一笔是其对放款人承诺的利息费用,一笔是对人人贷公司支付的每月千分之三的借款管理费,这也是人人贷的盈利来源。最后一笔是按照借款人AA、A、B、C、D、E、HR,7个不同的信用评级所支付0-5%的服务费,这部分资金进入人人贷本金保障计划的风险准备金账户中。P2P借贷只提供资金流转的平台,资金最终会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来实现充值、提现的过程。
人人贷负责为每笔通过的贷款做本金保障,当放款人投资的借款出现严重逾期时(逾期超过30天),人人贷将从风险准备金账户中向放款人垫付此笔借款未归还的剩余出借本金或本息。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采取了目前P2P借贷公司的通行做法,目前市场上大部分P2P借贷公司年化利率均保持在12%-22%。P2P借贷公司为了避免有高利贷嫌疑,名义利率普遍都会控制在同期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之内。
2012年人人贷全年实现了3.54亿的成交量,同比增长803%,逾期90天以上的坏账率仅为0.9%,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同时线下友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张,实现了人人贷全国性的布局。
庆功那天,张适时、李欣贺、杨一夫依然遵守雷打不变的原则,选择周末的一天三个人聚在一起讨论工作,与往常一样,三个人都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用杨一夫的话来形容,每次周末三个人的会议,他们都会以工作的事情作为开始,然后又不知以什么稀奇的事情作为结尾。他们经常说,80后这一代,经常是生下来父母就为他们决定将来要做什么,而他们现在做的事是&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
严格来说,P2P借贷公司的定义是平台负责撮合放款人与借款人的交易,负责帮忙进行平台资金流转的清算与借款人资料审核等,这也是国外成熟P2P借贷公司普遍采取的模式,但由于国内征信体系的不成熟等,大多国内P2P借贷公司都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者成立风险准备金的方式来保障放款人的本金,相当于类拨备的概念。这也形成了市场对于P2P借贷公司是否该具有融资性担保性质的质疑。
在人人贷成立之初,三个合伙人争论最多的也是这一问题。&那时候由于分工不太明确,商业模式也处于初期,我们仨有过很多争论,其中就包括是否该做风险准备金的问题。&张适时认为,以现有的监管条件和征信体系来看,在中国做到纯粹的Lending Club并不现实,还必须符合中国现有国情。
而此后不久,人人贷出现了第一笔逾期贷款和坏账。
2011年年初,人人贷网站上线不到半年时间,平台累计了5笔左右的逾期贷款。每笔金额为元,三个合伙人都认为应该派一个人去实地催收,最终决定由身材最高大,板起脸孔最严肃的杨一夫负责带队前往,杨一夫也希望能够通过外访催收的环节来对人人贷的风控体系进行完善。
第一笔坏账在上海,借款额不到1万元,杨一夫到了借款人登记的地址后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借款人在不久前搬了家,电话也无人接听。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杨一夫在借款人家附近发现徘徊的催收人除了人人贷还有银行的外访团队,这让他意识到了此人是个信用不良者,人人贷的借款人审核环节还存在很大漏洞。
接下来的经历对杨一夫来说无异于一部侦探小说,他先是几经辗转找到借款人前妻的联系方式,通过借款人前妻知道了借款人所住的小区,在蹲守几日未果的情况下,杨一夫灵机一动去了趟电信局,给借款人的座机号码交了电话费,从而得到借款人的新住址,最终追回了贷款。
这一次催收,追回的欠款还没有团队路上的花费多,但杨一夫得出了一个结论:必须建立从头至尾的风控体系,包括完善风险准备金、培育客户群、重点信息核实、借款人跟踪以及催收流程等环节。杨一夫将这些想法与李欣贺和张适时商讨后,他们马上对前端审核和客户开发策略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011年,友众信业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下称友信)成立,作为人人贷的线下平台,这正是此前杨一夫所说的贷款端强化的体现,人人贷确立了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的模式。
&人人贷关注的是小额贷款客户领域,这一类客户很多不上互联网,线下贷款端的强化目的一是为拓展和培育这类客户群,二是用线下网点来强化人人贷的借款人跟踪体系。&李欣贺向《中国企业家》介绍。
张适时也认为,P2P借贷最核心的三个要素为融资端、风控体系和贷款端,对人人贷大部分小额贷款的客户来说,最关注的是贷款效率,因此,友信的补充不仅可以提升人人贷找钱培育客户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强化风控、提升贷款效率。
与国外情况类似,P2P借贷公司在借贷市场与银行相比所占份额还十分有限,而目前市场上的大多P2P借贷公司也基本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2012年P2P借贷全年成交额为104亿元,成交量由2011年的5.79万笔增加到21.14万笔。在2012年P2P借贷平台借款人数量统计中,拍拍贷与人人贷(不包含线下友信平台)分别位于第一、第二位,两者占了市场近一半份额,其中人人贷的平台收入为1660万元,拍拍贷为769万元。
除了放贷规模,坏账率也成为一家P2P借贷平台能否赚钱的重要指标。即使在国外成熟的P2P借贷网站,其坏账率也达到了3%。中国的P2P借贷平台多为小额贷款,这类受众群体虽然广泛,但也极度分散,贷款人跟踪成为考验每家P2P网贷平台风控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人人贷2013年公布的半年报显示,截止到日,2013年人人贷撮合借贷交易达成10078笔,成交金额为4.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平台1-29天的逾期率为0.05%,截止到6月3日,平台风险备用金余额为978万。
人人贷运营副总裁顾崇伦告诉《中国企业家》,国内征信体系呈现碎片化的特性,人人贷目前对接的审核数据库,除了央行的个人信用报告之外,还有电话欠费情况,与提供公民身份信息认证的身份网等数据库。
对于平台整体风险的控制,人人贷采用控制逾期率总体数字的方法。人人贷的每笔贷款平均为4万-7万元,针对这种小额与分散的特点,公司只要将逾期率总体数字控制在远低于公司盈利水平就能保证风险可控。
顾崇伦介绍,这是一种概率控制,通过大数定律逐步地将客户进行分散,再在单一借款人风险进行一定控制,最终使得总体风险可控。这样也避开了一些类似小贷公司几千万或几百万的出现呆坏账可能为公司所带来的冲击,因为单笔数额的违约对公司的影响微乎其微,使得总体风险可控,除非发生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导致大规模的逾期出现。
51资金项目网APP客户端:&&
[责任编辑:石红]
您可能会喜欢
融资?找项目?与专家直接沟通!
已有条评论,
还没有帐号?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客服电话:400-880-8051
缺钱?找项目?听听专家的建议!
福布斯2013中国富豪榜重磅出炉,大连万...
51资金项目网手机客户端:&&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9& 400-880-805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汇能/威肯投资 京ICP备号
400-880-8051P2P收益究竟如何:陆金所 拍拍贷 三益宝 人人贷
  目前,P2P网贷十分火爆,而陆金所、三益宝、人人贷、拍拍贷无疑是网贷界的四大主流平台,从综合的实力与客户投资的热情上看,它们都是P2P互联网理财中的佼佼者。
  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陆金所、三益宝、人人贷、拍拍贷四家平台投资者该选择谁呢?P2P理财真的靠谱吗?P2P理财要看什么呢?
  众所周知,人人贷虽然是知名度很高的老平台,人人贷是国内首批获得著名风投的网贷平台,获得过挚信资本领投1.3亿美元投资,在风控运营团队方面能比一般网贷平台有优势,这可以为人人贷加些分。人人贷用户的资金流向严重缺乏透明度,投资者不知道自己的资金进了谁的账户,去了哪里,在做什么用途,平台缺乏透明度一直为人人贷用户所诟病。
  相对来说P2P行业新秀-三益宝则最透明,平台自上线运营以来,坚持企业不动产抵押模式,充分利用国内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的特性,以透明化的运营理念追求,从风险源头上保障资金的安全。三益宝追求极致透明化的运营理念,是国内首家企业直投模式的投资平台,线下做到借款方资料、不动产抵押资料、资金流向凭证、经营状况等信息全面公开透明化。确保资金点对点的运作,避免形成自融和资金池。借款标都是3-6个月的短中期借款标,用户资金周转快,流动性好。
  再说拍拍贷与陆金所,拍拍贷的平均年化收益12%,收益较高,轻松跑赢CPI,加上拍拍贷采取的是信用借款模式,对于借款人来说,门槛低,比较容易借到钱。但这种模式对于投资人来说风险较高,一旦发生坏账,投资人需自己承担损失。不过拍拍贷也并非完全不兜底,其设立的风险备用金计划,承诺对满足一定条的投资标的进行赔付。
  综合来说,三益宝与陆金所安全系数最高,人人贷、拍拍贷次之,上面几大平台收益率将成为选择的重要标杆。
  拍拍贷:平均年化收益12%
  陆金所:预期年化收益在8%
  三益宝:平均年化率在16%左右
  人人贷:平台年收益率在12%左右
  这里笔者简单举个例子,投资人如果投资十万元放到上面四个平台,一年的实际收益分别是12000元、8000元、16000元和12000元,其实投资P2P平台无非看重的是可观的收益,在保证投资人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笔者首推三益宝,其次是拍拍贷和人人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人人贷、红岭、宜信/P2P模式探究:线下模式 - ◆投资理财 -
世界经理人
<input name="image" type="image" src="/images/sousuo_02.jpg" onClick="if(form1.key.value.length
人人贷、红岭、宜信/P2P模式探究:线下模式
谈宜信就必谈P2P,宜信在很多公开的资料引用的最多的就是说自己是P2P,只是服务机构,更好的帮助出资人和借款人进行撮合和匹配,宜信不参与任何形势的资金运作。 不吸纳资金,不发放贷款,只是独立的第服务机构,负责帮助出资人进行更好的信用管理。 所谓信用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帮助客户进行更好的信用调查,追款服务,风险评价,贷款产品设计等等。 宜信的核心就是帮助客户更好的放款,以及更好的收回贷款。
从这个意义上讲,宜信的确属于P2P的范畴,但是P2P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因为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约定,也没有行业协会来明确P2P到底该是个什么标准,该是如何的一种形式,所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产生出很多种P2P的类型出来。 国外来看,有Prosper、Kiva、Zopa、 Lending Club等模式,复制到国内也变成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红岭等多种模式。 而且,在监管上国内外都一样,都法律的空白点,美国的P2P模式的鼻祖,PROSPER也曾被监管机构认定非法,但是后来又被允许重新开业,也说明这个行业到底会如何,都在观望之中。
事实上,任何金融创新,理论上都属于不断的突破金融管制的过程,因此法律监管等配套体系都需要金融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满的,但是至少现在,因为缺少金融监管,使得P2P一直就处于边缘地带。 国内P2P自起步于06、07年之后,也发生过不少P2P的骗资案例,2011年9月,贝尔创投事件(涉案金额300万),2012年6月的淘金贷事件(涉案金额100万),其他大大小小,肯定也不少。
所以,不能因为宜信是P2P模式,就可以断定宜信模式没有问题,P2P本身可能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在国内,我一直觉得国内的P2P都已经是脱离了P2P本来应该有的定义,走入到灰色地带,跟非法集资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P2P就本质而言其实是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原先个人的借款都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一般都是银行,个人将存款汇集到银行,然后银行作为媒介统一放款,P2P则改变了这种方式,通过P2P的平台,出借人可以自行将钱出借给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则通过制定各种交易制度来确保放款人更好的将钱借给借款人,同时还会提供一系列服务性质的工作,帮助更好的进行借款管理。 服务比较典型的行为包括三种,纯法律手续的服务,确保借款行为的法律有效性,风险特征信息提供的服务,确保借款安全性的有效判断,以及借款人违约以后的追偿服务,确保在违约发生后降低损失。 所有的制度和服务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的搭建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交易作为基础性特征的。
这种平台特征性质,使得P2P的地位就是相对独立,例如市场管理方,只提供各种有利于交易双方交易的服务,但是却不能参与交易行为,也不能对交易双方有倾向性意见,更不可能成为借款方式里的一个主体,借款的最终决定权,应该在出资人自己手里。 出资人自己根据平台所设定的一系列交易制度作为基础,自足的判断出资行为,同时也要自己来承担出资后的责任损失。 P2P平台利用的是优秀的交易制度和交易服务来吸引出资人进入到这个平台。
所以P2P的核心点归纳起来就是:不能参与到借款和放款的交易行为中去,而只能给予服务性质的工作,做到了这点,就具备了金融脱媒的条件,如果一个平台还是需要一个主体参与到中间去做资金的汇集和发放工作中去,甚至在出资人出资的时候,还需要有信用附加,那么就脱离金融脱媒所本来应该有的定义,也就不能在被称为P2P了。
事实上,我看了国内例如人人贷、红岭、陆金所等几乎所有的P2P机构,其实无一例外的都将自己的信用加入其中,例如设置了出资人的保本条款,甚至陆金所还设定了保息条款,那么这种模式其实早就脱离了P2P的概念,他把本来该有的中介服务机构所应该收取的无风险收入变成了风险收入,这种带有信用附加的风险收入行为,不但不属于P2P应有的定义了,而且还会给平台的生存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所以,国内基本无P2P的结论其实是可以下的,宜信模式,相比这些P2P,采取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方式。
宜信模式采取的是债权转让的模式,这个模式很有意思,使得他跟国内很多P2P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不单是线上线下的区别,还有操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别的P2P都是采取纯平台和中介的概念,而宜信的债权转让,使得他的平台无法独立于交易之外,他成为了一个中介资金的枢纽平台,这种方式,宜信说是创新,但事实上创新应该谈不上,他利用的基础就是我国《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这个是奠定了债权转让合法性的基础,对于这种债权转让的行为,我国已经立法保护了很多年,而事实上也很多人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债权的转让。 (其实,这个条款与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条款,还是存在法律抵触的,实践争议也有。 )
但是事实上,宜信跟过去很多债权转让的做法做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他利用这个条款,实现了《合同法》在制定时候也没有想到的一个巨大的功能:资产证券化。 就这点上来说,唐宁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也的确做到了应用方式的创新,他利用债权进行了资产证券化,并且实现了流通,从而使得,宜信就转身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银行”,只要投资人不挤兑,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可以永远的玩下去了。 甚至在此期间,都不需要担心坏账率到底有多高,留给了宜信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战略定位和业务转型等工作。 其实,某个意义上来说,一旦经过债权流通之后,确切坏账率到底是多少,是谁也无法审计出来的,宜信之前聘请的德勤做的审计报告,也只能审计一段时间内的审计结果,要真实的梳理坏账,除非全面暂停宜信的业务,然后让债权人和债务人都进行债权债务登记,否则,这个漏洞,哪怕如天大,也无从知晓。 德勤的报告根本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唐宁以个人借款的方式借先借给借款人一百万,为什么个人的方式来借呢?这里跟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有关系的,我国是不允许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但是却保护个人发放贷款,因此只能以个人形式进行贷款发放,而经过唐宁发放个人贷款之后,唐宁就获得了一笔一百万一年期的债权,按照很多人正常的理解,唐宁要转让贷款,肯定是要将这笔债权,整体转让出去,才能实现流通,而做过财富管理或者私人银行的朋友肯定都明白,整体转让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但是唐宁的聪明支出就是创设所谓的P2P,将这笔债权,进行了两个层面的拆分,金额拆分和期限拆分,不能小看这两个拆分,经过这两个拆分之后,就产生了难以想象的效用。
在中国当今的金融市场上而言,50万以下的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非常少,但是这个群体却是占据了中国绝大多数,所以一旦一笔一百万的债权经过金额拆分和期限拆分后的销售难度就大幅度降低。 大量在社会上闲置的零散的资金,就以极大的热情进入到宜信的这种模式里来,随着进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个“银行”就诞生了。 一边是不断的债权进来,一边就是不断的进行拆分,进行配对。
银行,是不可能破产的,哪怕坏账率超过100%,只要不挤兑,流动性不出问题,外部监管,不进行干涉和约束,就不会倒下,因为不断的会有钱进来,就可以保证你存续下去,坏账完全可以被新进来的钱给抹掉,所以,莫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金融创新,其实怎样都敌不过银行。 就是这个道理。
宜信就是利用这种模式,不断的利用各种债权(真的,假的,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引入新的资金,这种模式就是可以继续玩下去的。 不要有外部干涉的情况下,玩一辈子也可以。
毫无疑问,宜信就利用了期限和资金的错配,让自己成为了一家影子银行,由于定位在低金额,短期限,使得宜信的腾挪空间,就远远大于其他金融机构,所有接受监管的机构,例如信托,都有门槛和人数的限制,而宜信没有这样的限制,打着P2P的口号,他最低的金额可以做到一万,两万,期限,七天到几年。
这样的一个制度设计,使得这个游戏变成,只要不断有人投资进来,那么无论本身固有的债权到底是好是坏,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游戏的核心就是如何不断的做大规模,不断的吸引人进来。 确保游戏可以不断玩下去。
而为了玩好这场游戏,宜信所有的工作重点就很自然的成为了,如何更好的从理论上来让投资人对宜信更加的放心。 所有材料的宣传的所谓风控制度的设计,信用管理,红杉资本的注资,甚至引入德勤的审计,乃至唐宁说宜信的注册资本已经达到一个亿的说法(其旗下直接负责业务的宜信惠民、宜信财富注册资本金为500万元,其余宜信普惠、宜信致诚、宜信惠诚、宜信普诚等公司注册资本金分别为50万至200万不等,《环球企业家》数据),等等的的营销宣传,所有的目的都指向了如何更好的忽悠钱的流入这个要点,而已不是这个模式的核心了。
而这种模式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基本上在本质上摧毁了宜信只是个居间介绍的中介平台这个核心点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事实操作上,宜信的这种债权转让的模式,大金额拆分小金额,长期限,拆分小期限的做法,这种运作方式对流动性的要求是极高的,也就是说在接纳一笔1个月的资金进来之后,必须保证1个月之后,债权能被转卖给另外一个下家,如果不能实现的话,那么就会面临流动性压力,而这个时候由于标的债权是并未到期的,无法对债权进行追偿,唯一能选择的就只能由宜信自己进行垫付的形式进行操作,那么就意味着,宜信自己在里面承担了信用。 宜信将流动性的压力抗在了自己身上。 而这个时候如果主体债权发生了坏账的情况下,最终的损失必然是宜信承担了,宜信所谓的中介模式实质上是不成立的,他所收取的费用,名义上是中介费收入,但是实际上必然是风险收入,这种收入其实就是宜信放贷收入和给投资人利息之间的差额,说白了宜信还是赚取利差的业务模式。
宜信自己也宣扬说,他成立六年多来从未给投资人造成损失。 事实上,未给投资人造成损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成立六年多来无坏账,第二种就是出现坏账,宜信自行垫付。 显然第一种可能是没有的,因为只有神仙才能确保零坏账,那么必然是第二种,第二种在债权能如击鼓传花一般不断转下去的情况下,宜信自然是能垫付的,但是游戏停止了呢?游戏停止的时候就是要清算家底的时候了,关键的指标就出来了——坏账率。 如果宜信的坏账率低于宜信的收益率,那么宜信到时候即使停止游戏,家底盘算下,也是问题不大的。 但是如果坏账率过高,那么不单是出现亏损的问题了吧。 还必然牵涉到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庞氏骗局。
前段时间,中行董事长肖钢在《中国日报》发表英文署名文章,呼吁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 他认为,目前银行发行的"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其实肖董事长说的是很对的,只是忽略了一点,判断旁氏骗局的核心其实不在于使用什么形势,而在于投资的标的物的价值,只有标的物的价值明显低于投资人的投资金额的时候,而且还在不断的吸纳投资的行为,我觉得认定庞氏骗局才是有意义的,如果标的物的价值明显存在,而只是流动性出现问题,进行期限错配,用新产品覆盖旧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否则,按照肖董事长的说法,国内最大的庞氏骗局其实是银行,因为银行吸收大量的零散的储户的资金,然后用于长期的放贷,这个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 但是由于银行有严格的监管,确保银行的坏账率得到及时的公布和控制,便于监管层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让银行的信贷资产能覆盖储户的资金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对银行要严格监管的主要理由和依据。 也是为什么银行虽然实现了期限错配,却不能成为庞氏骗局的关键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宜信,其实就非常明确和直接了,宜信是不是P2P,在这个判断点下,其实都不重要,甚至哪怕宜信就真的是被定性为“地下银行”“影子银行”,也不能简单的就认为宜信是有问题的,但是也不能因为宜信采取的债权转让的方式是合法的,就认为宜信没有问题了。 我们判断宜信是否有问题,是否属于庞氏骗局的关键就在于宜信受让的整体资产到底是否高于投资人的投资金额,在我们认定所有宜信做的债权转让都是真实合法存在的情况下,关键的关键就是坏账率了,这个决定了宜信是否是庞氏骗局的核心点。
但是事实上,由于缺乏监管,要对宜信的坏账率进行审查是不容易的,近乎于不可能,前面说了,除非全面暂停宜信的业务,进行债权债务登记,才能进行全面的审计,否则,要认识到宜信的具体坏账率,可能性非常小,很多人在这里问,为什么审计不出来,我个人认为审计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宜信采取的债权转让的方式较为掩蔽,而且很多都是个人和个人签订的,真实性等很多方面都很难,而且量非常大,按照120个亿的放贷规模计算,人均出资额如果都是五万,十万的零散金额的话,那么意味着12万人左右参与了宜信的体系,这个数字的审计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可能审计出来的。 加上宜信一直非常低调的面对媒体,而且对于市场的任何新闻基本都处于不回应状态,因此要理解宜信的难度是很大的。 所以,我也只能从宜信公开的一些资料上进行我自己对宜信的坏账率的一些简单的分析。
对于宜信的资产质量,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唯一的一份可能相关的报告是德勤出具的一份所谓的审计报告,说宜信不良还款率0.7968%,我在网上的确查到一份宜信的德勤报告的复印件,全英文的,宜信的人员在截图里用中文标注出某一部分说,手写了坏账率,三个字。 而且文字中也说,该报告是最近三个月的审计报告。 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我自己的认为,宜信的坏账率控制在1%的可能性基本是没有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无法在宜信的一系列所谓的风控标准中,找出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的控制措施出来。 宜信采取的是全国各地铺设网点,进行人为的项目筛选的方式进行风险控制的,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其实是银行普遍采用的,银行的客户经理制也就是这种模式,通过对客户的实地调查,做出判断,是否给与贷款资金发放,贷款质量很大程度会因为具体项目调查人员的差异而有很大的波动,在没有确切的标准的情况下,项目的风控质量是把握在项目调查人员手里的,而如果有确切的标准的情况下,那么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也必然会出现地区的差异,无论宜信怎么来断定和筛选项目,都无法回避这种问题,随着规模的越做越大,这种风控能力的考验是极大的问题。
事实上,比宜信有更多风险经验累积和沉淀,乃至比宜信有更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团队的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在这点上做的特别好的突破,跟宜信模式基本处于同一贷款金额的信用卡的领域也远高于3%的坏账率,宜信能做到1%以下?我个人认为肯定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信用卡的规模远高于宜信,还可以用大数法则来规避一些特定的风险,宜信的坏账率,低于信用卡,我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一个考虑的因素是宜信的客户群体和贷款金额,宜信的客户群体,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主要是大学生、私营企业主、农民、工薪阶层,从大量的报道来看,金额从几千到几万,几十万不等,而且关键的是他们的利率成本基本都维持在20%以上(最新看到一些报道和宜信的客户都在提宜信的实际利率高达60%,有名义利率加服务费两个名义构成,综合成本达到60%)
我很早前就说过,利息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语,他不是代表着非法和合法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利息是直接冲减借款人的利润的,作为一个理性人借款的一个前提是,他借入的资金赚取的收益要高于利息才有借款的可能,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这个借款行为的结果必然是坏账。 所以我很早前在谈浙江金融业态的文字里就说过,高利率会推动低风险业务进入高风险区域,一个业务在低利息的借款行为下是低风险的,但是由于借入了高利率资金,就成为了高风险业务。 而事实上,无论从什么行业来看,哪怕是在暴利的行业,都是无法支撑借入利息高达20%以上的资金,更勿论宜信所说的群体,学生?农户?工薪阶层?企业主?那个能承受20%以上的利息呢?更何况现在不少报道都提到宜信的实际利率都在60%左右。 宜信的资金成本达到60%的另外一个目的可能也是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对冲这个区域的高风险和贷款的高成本,其实逻辑是对的。 但是实施上,高利贷这种业务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业务非常态,能借入60%的资金的客户,其实市场是存在的,但一般都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偶发性的,业务很难连续存在,期望通过这种不连续的业务,来支撑长期的业务模式,我认为更是不可行的。 无论从宜信的客户群体和利息收益上来看,宜信都在走一种非常危险的平衡游戏,尽可能的收取高利率来对冲高风险,同时又期望不断的扩大规模降低收益,这种行为很危险。 尤其在规模做的很大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其实,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小额贷款,尤其是微小类贷款的坏账率一直是很高的,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越成熟的市场,坏账率越高,所谓的孟加拉的尤努斯,离开了孟加拉,也并不能将其模式复制到该地区以外的地方去也验证了这点,而且尤努斯的规模一直无法扩大,也注定了微小贷款领域很多时候,受到国情等限制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这个领域的实质空间是有限的,未必如人们所设想的是个蓝海领域。 另外,宜信在资料里宣称的,因为金额小,所以客户违约成高,因此来进行所谓的小额贷款是风险度低,其实这个个逻辑在实践中也证明基本上是错误的,这个逻辑的反面就是,作为债权人,你因为这么点金额的贷款,去追偿,你追债的成本一样也很高,两相比较小,客户的违约成本其实就不高了。 所以微小领域的贷款的违约度是不低的。
虽然有市场消息人士说,宜信2011年度的利润高达2.5亿人民币,说实话,我对这个是表示了极大的质疑的,虽然从正常的盈利模式上这个数字是有可能得出来的,因为据说宜信一年的放贷规模达到120个亿,那么按照2个点的中介费进行提取的话,一年2.4个亿左右的收入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3个点的中介费收入对话,则可以有3.6个亿的收入,所以2.5亿的利润实现是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的。 但是前面我论述过了,宜信其实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无风险收入,他本质必然是有风险的收入,属于利差行为,因此这个2.5亿的说法并不靠谱。 很大程度上,这个利润的能否实现,其实还是取决于宜信的坏账率到底是多少这个数字上来。 而我自己认为宜信的坏账率必然是不低的。
在宜信的坏账率不可能太低的情况下,那么两个方面成为了悬在宜信头上的一把利剑,第一个方面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最近市场传闻政府将对债权的转让金额和次数都做出规定,那么一旦如果真的方案实施,宜信成为地下银行最大的基础就取消了,随着债权转让次数的受限,那么支持宜信的流动性就消失了,对宜信而言,这种依靠新的现金流流入来兑付之前的现金流流入的游戏就无法继续玩下去,宜信也就不得不面对债权人到期之后的兑付问题。 这里结论就比较简单了,如果宜信的坏账率控制的很好,资产高于债权人所持有的债务,那么宜信没问题。 但是一旦债权人所持有的资产,无法覆盖债务,那么宜信就会面临很大的麻烦,什么麻烦就是前面所论述的一大段内容。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出资人挤兑,当市场认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宜信又无法很好的解释市场的质疑的时候,新的投资人不选择宜信的产品,哪怕宜信在给与更高的价格和更贴切的理财产品的时候,宜信也就需要面临着出资人到期兑付的问题,宜信自身的流动性是必然无法承受如此大规模的到期兑付的问题的。 所以这个时候,宜信也会面临清算家产的问题。 事实上,也只有这两个时候,我们才能清晰的知道,宜信这座巨大的冰山背后到底是什么?!
说到这里,其实宜信还有一个很大的风险点,这个风险点,只是推测而言,事实上很难说有没有,但是的确也值得去说一说,很有意思,我昨天跟一个记者朋友说,宜信最大的风险其实不是风控措施,不是政策监管,也不是团队建设,很多时候其实是没有约束下的规模扩大冲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贪欲。 宜信是不是创新,这点其实是不能否认的。 宜信的确是金融创新,利用了现有的我国法律体系,衍生和创造了一种交易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不在阳光下运行的时候,就成了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宜信到底会做什么事情,而这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 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明确到宜信身上的核心点就是,缺乏监管,使得宜信很可能在转让并不存在的债权。
理解宜信其实并不难,宜信的整体架构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左边资产,就是宜信对外所放贷的金额,右边是债权,就是宜信对外转让的债权,宜信处于中间,宜信的对外放贷的金额应该是大于等于对外转让的债权,为什么会大于呢,因为并不一定宜信的债权一定都能转让出去,不足部分就是宜信自身的权益。 但是这里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宜信手里所握有的资产,也就是对外放贷的金额小于转让的金额的情况下呢?那么宜信就进入了很可怕的领域——典型的金融诈骗。
这种可能性理解起来就是宜信在转让真实的债权的同时也转让了大量不存在的债权,吸纳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债务大于资产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典型的非法集资了。
事实上,宜信的债权的转让并不复杂,我不止一次看到媒体的一些报道说,宜信的转让的投资人其实对于自己的债务人的情况是不了解的,而且没见过面,整个放贷的过程都是跟宜信签订的,而借款人也是只跟宜信发生关系,这种出资人和借款人相互隔离的行为下,债权的转让,事实上都是预先签订的合同下的行为,是很容易偏离债权转让本来应该有的轨迹,事情的主动权其实都掌握了宜信手里。 我一直的观点就是道德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或许唐宁是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但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规章制度很难确保不发生问题,没外部监管的情况下,人的道德很容易被现实击垮。 宜信就需要不断的在现实利益和道德约束之间做平衡,这种风险点,不管宜信如何来宣扬,我都不能简单都认为风险点的不存在。 我想唐宁不应该不明白这个行为的巨大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也希望,这些也仅仅只是我的假设而已。
SO娱乐城|足球投﹕注|篮球|时﹕时﹕彩|
网址:7 Q.c
那个谁?湖南冷水江的段绍译不也是自己找资金,然后外放收取利息,赚取利息差。这个模式貌似没啥大问题,无非是将自己的自有资金外借变成了将别人的资金外借,问题就在于坏账率。一旦出现坏账,那么必须经营者本身有能力进行弥补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贷客户经理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