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e怎样盈利能力

帖子6&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17 小时&
盈利怎么就那么难?
我刚开始玩TTD,什么都不懂……
我开局发展火车,公司就稳赔不赚;发展汽车,只能保持极薄的利润,根本无法支持发展……
其实火车在开始可以盈利,但是过了1年左右就开始频繁故障(我用的最便宜的两种柴油车头,只挂3节车厢),经常一趟路坏两次
有什么方法可以保证初期盈利?当然为了真实点,我不想关闭故障
帖子25&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14 小时&
货源 客源要充足,货运可以挂7---13节车厢
选机车尽量选可靠性高,速度快的,出站尽量让机车通过车库,长距离运输也要在线路上适当增加车库
运输距离别太近 不然利润低
暂时想到这些
PS:飞机是暴利
帖子6&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17 小时&
我总觉得初期的建设成本太高,所以总是近距离,小车头,双车对开……跟2楼的大大说的完全相反啊
看来这样运营成本反而高了……难怪不赚钱……
帖子483&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375 小时&
找高产矿,10万英镑开局,可以修一条大约2个月游戏时间路程的14卡列车,一年跑一趟,收入10万英镑左右。
好的地方,收入会突然剧增,
不好的地方,回本慢,特别初期,很容易过度建设而导致结算红色,下一个财政年度会可能破产。
有危就有机~只要保持每个财政年度不亏本,扩展就很快的。
也可以先选择运输客运,旅客的“产量”很惊人的,一条很短的路程,多拉快跑,一年的收入很不错。
当然也不可以太短,来回大概1个游戏月的路程,14卡列车,一台车一年可以超10万英镑。
用bus,开局很难。bus对我来说,只是烧钱的玩意。还会影响评价。收入不高的话。
会打灯,就联网玩几盘,单机玩意思。呵呵
帖子24&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41 小时&
我发现好像也并不是距离越远越赚钱的,因为货物似乎是有折旧的,上了车的货物如果越迟到目的地,得到的钱也会相应减少。
所以我觉得是不是适当减少车厢,控制一定距离,增开几个趟次会好点呢?
帖子955&开发等级8 级&在线时间1074 小时&
回楼上,其实看看货物的运费时间表就知道了,对于火车来说,超远距离运输煤炭是最赚钱的
帖子483&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375 小时&
LS上的那位同志经常从地图的一边往另一边拉火车····
不过我个人喜欢一年跑2趟车左右的距离为佳。(不用等物资,物资等车的条件)
帖子6&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17 小时&
昨晚试了下,发现高可靠性、大挂载的火车果然赚钱快
故障率高的原因也找到了,原来是因为路边没修车库,车辆无法维护……
至于不赚钱的原因,是我的客车开了联运模式,把钱都赔进去了……
所以今天又有一个问题,就是除联运外怎样才能从一个站卸货以后直接装货返回?
PS:灰机果然imba……
帖子483&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375 小时&
你的意思是旅客咯?
调度计划直接点击2个以上的站台,之后什么都不用选。
(联运呀,等待装满之类的调度)
如果货物这么干,不是又赔钱了么。
卸了又装···
帖子6&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17 小时&
呵呵,当然是旅客。每次安排计划,只要选择站点,不要选择“联运,等待装满之类的调度”就行吗?看来我昨晚让灰机进两次站是极其错误的了……
帖子955&开发等级8 级&在线时间1074 小时&
旅客运输一般就是前往就好了,别加联运装货等没用的东西
帖子20&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53 小时&
运原材料一般比较赚钱,大笔钱到手以后可以开始玩玩城市客运,然后评价上去了人自然会源源不断的出来。记得一开始的时候贷点款。
帖子6&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17 小时&
资源产量下降是怎么回事呢?有办法让产量回来吗?
帖子483&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375 小时&
主要是把评价拉上去就是了。
评价跌得太厉害,例如评价是“糟糕”
产量可能跌一半的····
通货膨胀那些浮动的,一会就恢复了。
帖子3742&开发等级6 级&在线时间716 小时&
你的意思是旅客咯?………………
kvein 发表于
09:39 雷大竟然破例使用了洋葱头
帖子163&开发等级3 级&在线时间34 小时&
多挂车厢,加强运输距离,定期进车库(更新)
帖子421&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298 小时&
雷大竟然破例使用了洋葱头
ww-9980 发表于 22/1/ 為什這樣說??洋蔥頭有啥問題?!
帖子3742&开发等级6 级&在线时间716 小时&
他是兔斯基党的
帖子446&开发等级0 级&在线时间86 小时&
公车的用处其实还是有的。近距离拉客,可以快速提升城市的评价。货运卡车一般用在联运上。
帖子1196&开发等级6 级&在线时间524 小时&
这个,你玩久了就知道,就是一个起步难……
到后来就是钱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英国KVE国际集团重要提醒---30家基金公司半年业绩透视:净利同比降14
&&& 《投资者报》研究员
  大基金公司“减磅”近两成、小基金公司“转盈为亏”……翻看上半年披露的基金公司经营状况,可以初步得出上述结论。
  从持有基金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股东半年报中,《投资者报》统计发现,上半年披露公司经营数据的基金公司共有30家。其中,大型基金公司中的易方达、广发、博时等盈利都出现超过10%的下滑,大成更是出现54%的利润减幅;农银汇理、金鹰等公司,则从去年上半年的盈利步入亏损的行列.
从有可比数据的基金公司来看,净利润总和从2011年上半年的23.4亿元下降为17.6亿元,同比下滑24.8%。剔除仍在亏损运作的小基金公司,仅有两家公司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大公司纷纷“瘦身”
  弱市之下,行业巨头们也受到波及。在资产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中,易方达、广发和博时三家公司净利润均超过3亿元。不过,同比去年上半年,则分别出现17%、15%和21%的下滑。此外,南方净利润微降3.7%,银华降幅为11.3%。
  根据半年报,截至日,易方达旗下共管理33只开放式基金、1只封闭式基金,公募基金总资产为1646亿元,营业收入从2011年中期的约10亿元减少至9.04亿元,净利润也从3.47亿元缩减为2.87亿元,同比分别减少9.41%和17.22%。
  广发基金虽然营业收入比易方达少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98亿元,不过净利润与之相当,上半年为2.59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分别下降9.31%和14.7%。
  半年报显示,南方基金在大型基金公司中,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变动幅度都不大,上半年净利润为1.94亿元,同系的华泰柏瑞上半年净利润为1960万元。
  另一家券商参股的两家公司都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博时基金净利润从2.63亿元下降为2.59亿元,降幅为21%;招商基金降幅达到46%。在半年报中表示,截至日,招商基金共管理25只开放式基金、4个社保组合、18个年金组合、23个专户理财组合和1个QFII组合,合计管理资产规模802.82亿元。201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实现净利润7292.42万元。
  半年报显示,富国基金实现净利润1.29亿元,同比下降11.24%。另外,海富通公募基金管理规模301亿元;企业年金、投资咨询、社保组合等资产管理规模合计466亿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净利润0.75亿元,降幅为25%。
  根据半年报,大成基金成为大型基金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缩水幅度最大的公司,从去年上半年的2.82亿元,到今年上半年末不足1.29亿元,降幅高达54%;另外,同系的光大保德信净利润从0.72亿元减少为0.55亿元。
  亏损大户增加
  亏损大户依然是成立不久的新基金公司。
  半年报显示,月长安基金利润约-1185万元,其中归属于本公司的投资收益为-391万元,营业收入284万元。
  “公司参股的长安基金公司,成立于2011年9月,由于运营期间较短尚无具体基金产品推出,目前仍处于筹备开发产品阶段。”报告解释称,“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下降882%,主要是报告期内根据联营企业长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确认投资收益。”
  半年报也显示,上半年财通基金实现营业收入697万元,亏损1893万元。公司表示,“参股公司财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处于产品开发、市场拓展阶段,仍需不断投入,运营费用高于取得的营业收入,仍处于亏损阶段。”
  国金通用基金净资产仅剩下553.6万元,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万元,净利润亏损2044.55万元;纽银梅隆西部在月,实现营业收入655.64万元,净利润亏损1298.92万元;方正富邦201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0万元,净利润亏损1854万元。
  半年报显示,东方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70万元,比去年同期略微增加,不过净利润降幅接近60%,上半年盈利334万元。
  出乎意料的是,农银汇理也堕入亏损行列。半年报显示,虽然农银汇理营业收入仍保持在亿元以上,但是净利润却从去年上半年的1900多万元,变为亏损300多万元。这也让农银汇理成为唯一一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经营状况却亏损的基金公司。在2011年首度取得正收益的金鹰基金,今年上半年重回亏损行列,净利润为-664万元。
  另外,半年报显示,持股22%的新华基金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930万元,不过净利润仅有35.55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营业收入增加净利润不见改善;据半年报,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净利润
2783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900多万元,减少了28.4%。
  管理费减少12.5%
  上半年,基金行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
  据iFinD统计,61家有可比数据的基金公司,管理总规模从2.29亿元增加至2.35亿元,出现2.3%的增幅。不过,管理费却同比下滑了12.5%,有52家基金公司管理费同比下降,其中13家降幅超过20%。
  降幅最大的3家公司,分别为纽银梅隆西部、中海和中邮创业,管理费同比下滑37.8%、33.4%、31.7%。其中中海和中邮创业基金管理费分别从1.2亿元、2.8亿元,下降至0.8亿元、1.9亿元。
  仅有9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同比上升。长盛基金管理资产规模从219亿元增加至304亿元,管理费增幅为36.6%。不过,半年报显示,长盛基金实现净利润1.1亿元,同比减少30.7%。
  自2007年开始,基金公司的实际管理费收益上升幅度,远低于同期资产管理规模的升幅。主要原因是,创新产品及债券基金的管理费率普遍低于1.5%的基准费率。因为债券基金的管理费多为0.7%、货币基金为0.33%,而新推行的理财债基进一步降低为0.27%。
  《投资者报》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近三年股票型基金数量从185只增至496只,总资产占比从50.5%下降到45%;混合型基金资产也从33%减少到不足22%;债券型基金数量从74只变成166只,资产从5%增加到9%;货币型基金资产从7.4%增加到16.5%。
  以净利润最多的易方达为例,相比去年上半年,公司总规模从1419亿元增加到1559亿元,不过从资产占比上看,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总资产减少了超过100亿元,贡献规模增幅的主力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如货币型基金从69亿元暴涨至297亿元,债券型基金的规模也增加了1倍多。
  大成基金也极具代表性,股票型和混合型总资产从327亿元、369亿元,下降为261亿元和279亿元。
  与往年一样,小公司在销售议价能力上较为薄弱,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客户维护费。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22家基金公司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20%以上,其中纽银梅隆西部、浙商、摩根士丹利华鑫、富安达客户维护费用占管理费比例相对较高,均超30%。而新基金及次新基金客户维护费明显高于各类型基金的整体水平。
  两家小公司逆市增收
  2012年半年报显示,子公司民生加银净利润为568万元,而去年同期该公司还亏损1373万元。
  根据民生银行的总结,报告期内民生加银以“上规模、促利润”为重点开展各项工作。所谓“上规模”,是通过投资业绩,推进持续营销,借助新发基金为手段,充分借助民生银行的产品销售能力;而“促利润”则是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通过控制渠道销售费用节流,最终帮助公司资产规模比上年末增长49.4%。
  另一家战胜去年同期的公司是天弘。半年报显示,持股36%的天弘基金,上半年营业收入总额5115万元,实现净利润468万元。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天弘基金管理的产品数量从6只增加为7只,管理总份额从85亿份增加到135亿份,总资产规模从63亿元增加为116亿元。在分级债基领域取得不俗的业绩与规模增长,为公司在弱市中开辟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公募资产管理规模提升创造了更多的管理费收入,从3807万元增加至4542万元。天弘的营业收入从4111万元增加为5115万元,净利润由330万元增加到468万元。
  新公司股东很受伤
  基金经营业绩的整体下滑,也殃及了持有基金公司股权的股东。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末,持有基金公司股权的上市公司股东中,在基金投资业务上亏损较大的是券商股东。国金证券持有49%股权的国金通用,7840万元投资额几乎全数亏损;持股51%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1.02亿元的投资额,到目前已减少5048万元。另外,升华拜克、、美邦服饰分别持有的财通、金鹰、长安基金,投资金额减少也都在千万元以上。
  从期末余额相比投资金额来看,表现最好的分别为、广发证券、招商证券等。其中中信证券目前持有华夏基金的49%股权,期末余额比投资金额依然高10.26亿元;广发证券持有的广发基金与易方达基金股权,期末余额比投资金额分别高9.03亿元、7.79亿元;招商证券持有49%的博时基金股权,也高出4.66亿元。
  新上市公司股东中引人注目的是。2012年2月,民资背景的大恒科技受让了北京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所持诺安基金20%股份,成为诺安第三大股东。
  大恒科技的入股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根据公司半年报,报告期内诺安基金为公司贡献的投资收益为2520万元。而大恒科技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才1840万元。
  目前资产管理规模492亿元、行业排名第18位的诺安基金,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51亿元,净利润1.5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诺安的经营状况,高过了银华、大成、富国等资产管理规模更高的基金公司。
  截至2012年上半年末,银华、富国、大成、招商4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720亿元、707亿元、683亿元、630亿元,排名分别为第10、11、12、14,规模与排名都超越诺安。然而,这4家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只有1.29亿元、1.29亿元、1.07亿元、0.73亿元,均低于诺安。它们也未能逃脱盈利下滑的怪圈。其中,富国与银华净利润下滑11%,大成、招商下滑幅度高达54%和46%。
  不过,行业盈利惨淡仍挡不住资本的热情。上半年,先后受让上海久事公司、深圳市中航投资公司持有的万家基金20%股权的,在2012年半年报中表示,将“积极寻找其他产业投资,通过参股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培育利润增长点,作为公司能源长周期战略的有益补充。”■
已投稿到:丁香园的估值为什么这么高?
5000万的春雨,6000万的好大夫,7000万的丁香园!我曾分享过我对于“丁香园”的估值判断:“丁香园”一家的估值,也许会超过所有其他(与 H – Hospital有关的除外)医疗互联网公司的总值。很多人都质疑我的观点,借今天丁香园的发布会,再次分享一下我的视角:“医生” – 医疗产业链的核心不可否认,不管医疗要如何“触”网,医疗产业链里的最有价值的,依旧是“医生”。不管是患者追逐的“砖家”、药商的销售依托、还是穿戴设备背后的“分析者”、亦或是民营医院能获得老百姓认可的高技术支撑…… 这些背后,都离不开“医生”在这个行业里的核心价值!因此,凝聚了200万中国医生(中国医生总数只有260万)的社区平台,自然他的价值是不用解释的。不仅如此,丁香园在 14年如一日的维护着这个社区平台的“人气”(亦或叫“粘性”)。以下是一些简单数字:组织过1100多场专家讲座;32+万个病例讨论;80余本中文专业图书;16本英文医学期刊(2 inSCI,8 in Pubmed);4个APP,用户总计 1500+万;对“商业模式”的精一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基本!如同搜索对于百度和谷歌,社交对于腾讯。“医生社区的活跃度”是丁香园所有一切的 KPI 。他们的核心高管深切的知道这一点,并14年坚守一个理念,所以它一切的企业行为,以不破坏“医生社区”的粘性和活跃度为基线!曾经他们内部发起过“写书”的项目,即:通过在社区内“众包”的形式,写一本医学类著作。该书的不同章节由社区内的几个热情医生认领,这样的一本医疗专业书籍可以迅速写就。但丁香园并不会去出版它,靠版费来盈利,而是将该书发送给社区内所有医生免费阅读。一方面,写章节的作者医生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所有社区内免费阅读的医生也获得了知识的提升,由此提高了整个社区的粘性!类似的举措不断在实施,包括在“杀医”事件后,丁香社区组织的“大串联”活动等。这种基于“民主”的医生文化,是深植入他们每一个高管的骨髓的。因此很多时候,商业模式是需要通过时间积累,越久越香。丁香园通过14年积累下来的“社区规模”,是他最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至于建立这个基础上的“盈利模式” – 医生HR服务、药商服务等,是自然而然的事。此时,互联网的边际效应会被充分的展现。很多人问李天天为什么丁香园一直没有对 C 端发力,他的回答是“非蓄而不发,而是蓄而未发”,事实上他们目前的“用药”系列的APP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他们仔细的比较和分析国内外各类 医疗APP的优缺点,他们很清醒,却不冒进。所以丁香园目前的阶段,就如同还未出微信前的腾讯。这是一家“长”出来的企业我在解读《失控》时,经常讲的就是,怎样的“组织”具有最高的“生命力”!看看我们生命本身吧。我们每一个细胞都能把一个人完整的克隆出来。所以我常说,组织的最高境界是:只剩下一个“员工”时,这个企业组织还能“复原”出来。反过来就是,一个企业创始人的“个人基因”,能多大程度的复制到他的高管团队和他的员工身上去。这点在丁香园的高管团队上,体现无遗!他们所有的核心高管,都是“自组织”的形式“聚”集起来。从一个BBS最底层的“发帖者”,因为认同这个“社区”价值观,投入巨量兴趣和精力在这个社区,成为版主、总版主…… 乃至“医生”不干了,干脆到这个公司去全职工作。这个过程,自从李天天14年前创立 BBS 之后,一直在发生着。所有“社区”里的医生,即是丁香园的商业模式大厦的基石,又给丁香园公司提供着优秀的“员工”和“高管”。这些员工和高管因为本身就来自与一线社区成员,他们深切的知道社区用户需要什么,知道“年轻医生”需要什么,从而不断的改进和重新设计这个“社区”平台!因此,他们拥有高度一致的“基因”!这才是这个企业最可怕的地方!拥有“纯正”基因并由此“长”出来的“组织”!天然的 C2B 模式!能颠覆“丁香园”的又可能是谁呢?唯一可能的就是一些现在就在与H – hospital 打交道的企业,因为我相信丁香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去碰 H。如同KK说的,所有的颠覆都来自看似无关的另一个领域。还有一个悖论,基于微信平台确实简化了老百姓的“学习成本”!但依赖于一个“大平台”,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首先,“大平台”本身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从微博到微信的迁移,前后只花了2年时间。所以,一旦你所依托的“大平台”变了,就是很大的风险;其次,医疗领域最后的竞争,会是什么呢?我就不说了!值得关注的是,拿到 7000万美元的丁香园,即将进入“自由执业医生平台”和“连锁诊所”,那会是怎样的风景?这个领域里,张强医生的 “医生团队平台”及“邻家医生”,与丁香园的新平台与“丁香医生”,将成为 众多 “**医生” 大军里的两朵奇葩。这会是一个“网络医生”辈出的年代!作为李天天的好友,也作为这个领域里的重复创业者,我自己也正在实践一个新的“医疗平台”。这不仅是一个“医疗服务”的创新年代,也是医疗科技面临“颠覆”的年代。医学本身,也正在从一种基于询证的“艺术”,迈向基于“数据”的“科学”!好玩的还在后头,医学领域才刚刚开始!文章转载自微信公共号:正结(zhengjieing)
虎嗅个人微信号huxiu302,欢迎勾搭,勾搭时注明工作背景(如创业者、营销人)哦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炫耀你的微信影响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要评论?请先
没有帐号?点击
它没那么美,互联网都是江湖,最后沉淀的不一定是真知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医学领域确实只是刚刚开始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丁香园其实我以前一直没有听说过,不过现在互联网上只要酒香,那都能传万里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丁香园?没留意过,有tx这帝国的支持,最起码不用担心每用户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很多年轻医生应该都知道丁香园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丁香园比前两家权威性更强,网站的用户和流量都是最多的!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公众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机遇,从理论上来说,创业很简单: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但是实际操作来说,难得多。渠道、产品、运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们的规划,所以创业强调坚守,谁能坚守到最后,谁才是最大的胜利者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h-hospital是啥?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因为极强的专业性,移动医疗领域的门槛很高,也不为圈外人士所熟知,即使是在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及的时代,此前业内动作也相对较小,丁香园作为医疗健康网站中的翘楚,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相信在和腾讯的合作之后,这个领域还会有更多地大手笔出现。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ta的文章(9418)
收录此文章的文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足球场怎样盈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