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贸易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业务发展与风险的有效控制

&位置: >>
浅谈信用卡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控制
日 15:29:33 来源:
& &&& 作为一项传统意义上的高风险业务,信用卡业务这两年在国内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发卡量、交易量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的积聚也渐渐成为影响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瓶颈。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其环节已涉足银行多个业务领域,信用卡风险存在于其流程的每个环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信用卡风险发生前,发卡机构能达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在风险发生后能保证发卡机构稳键经营,应该从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等方面分析和研究,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的稳定增长。
&&& 面对诱人的信用卡市场,积极寻求快速发展与有效风险控制的平衡点是每个业界人士思考的较多的问题。本人窃以为,当前国内市场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并非人们想象得那样不可控制。信用卡业务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到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领域,和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是银行最全面、最复杂、最集中的特殊业务。从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和其他银行业务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特殊性、复杂性。信用卡具有显著的风险特征,其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和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市场主体多元化、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决定了信用卡业务是一项风险较高的业务。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具有以下特性:
&&& 一是风险的潜在性。信用卡持卡人主要是个人,出于竞争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发卡机构通常采用“免担保”的发卡方式,以吸引潜在持卡人,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卡人的个人信用来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安全性。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诚信体系,人们对信用的认识还停留在道德范畴。失信现象普遍存在,对失信的惩戒机制和力度与失信行为不相匹配,失信成本远远低于失信收益。另一方面,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也可能会随着个人道德标准、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信用卡风险的潜在性不容忽视。
&&& 二是风险的滞后性。贷记卡具有“先消费,后还款”的特点,决定了贷记卡持卡人无须预先存款即可刷卡交易。同时根据贷记卡业务惯例,持卡人有一定期限的还款免息期(一般为50天)。在免息期内,发卡银行无法完全监控持卡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只有在贷款逾期进入催收阶段后,银行才能真正确定风险损失的程度。因此信用卡风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逐渐暴露出来。
&&& 三是风险的分散性。由于信用卡持卡人分散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持卡人从事的职业特点比较分散。消费行为各异,而且持卡人用卡也会随其身处不同地域而呈现明显的使用地域的分散性。这使得信用卡风险也因此而表现为分散性特征。
&&& 四是风险的多发性。信用卡持卡人总量大,消费频率高、自然因素变化较多,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无法预料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即使占比很小,但由于持卡人数众多,其发生业务风险的绝对数量仍然会很大。
&&& 五是风险的复杂性。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因素较为复杂,仅因欺诈因素引致的风险就包括伪卡诈骗、伪冒申请、卡片遗失、盗用账户、未达卡、网上黑客等多种类型,而形成这些欺诈风险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风险构成比较复杂,形成原因各种各样。
&&&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持卡人队伍的扩大会使银行的信用卡客户群向中、低端发展,信用卡业务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也会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凸现。但通过各种手段,其风险仍可被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且由于所针对的客户是不特定的群体,这就使得信用卡业务和传统的对公业务相比,具有高度风险分散的优势。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显示,通过建立完善的征信和监管体制,信用卡业务各个环节中的风险,都可以由具体的指标予以量化,从而避免了因经验判断所引起的偏差。此外信用卡业务以“大数法则”作为经营基础,其放款方向具有很大的分散性,避免了因集中投资所造成的风险。
&&& 我国现今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国外。国外的信用卡发展,往往是一个在摸索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许多由风险带来的损失刺激发卡机构不断改进自身的风控系统和管理水平,从而使信用卡的业务和风险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但正因为如此,大可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现实和可能的风险进行控制。现实的例子例如花旗与浦发的合作,同样交行与汇丰的合作,就是要引进汇丰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令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地智慧,建立一整套适应中国国情的风险评介、补偿机制、运作系统及适应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的风险管理队伍,从而有效控制风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我们必须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大力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增强发卡机构自身对风险的评估和处理能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完整的信用卡风险监控、处理机制。
&&& 总之,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应仅要求将坏账比率压缩在一定范围内,而应是在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分析和模型,将风险水平控制在这样一个区间:能够使信用卡业务的利润得到最大化,这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使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使有限的贷款资源和消费者的信贷需求相匹配,从而达到稀缺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用卡效益的最大化,是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以及其他零售业务最重要的核心经营能力。
【作者:奚S清】
&[情感婚姻]-------------
&[两性私语]-------------
中国金融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金融界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金融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镜像、复制、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金融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中国金融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对于文中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20天内与本网站联系。
对不起,图片浏览功能需脚本支持,但您的浏览器已经设置了禁止脚本运行。请您在浏览器设置中调整有关安全选项。
[时尚]---------------
[美食]---------------
[家居]---------------
[旅游]---------------为有效控制风险,需要在业务流程中设置相应的有效控制点,你认为一个_百度知道
为有效控制风险,需要在业务流程中设置相应的有效控制点,你认为一个
提问者采纳
  有效控制整体财务风险,是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  在强调战略管理的同时,需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确,在公司管理中,战略与控制的关系非常紧密。战略是一项长期的整体的计划,控制是实现战略的必要手段。有效的理解战略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关系,把握科学理性的发展速度,对于长期健康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此时提出“加强风险控制”正当其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有战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等等;而在其表现形式上又最终往往表现为财务指标的恶化,体现为财务风险。因此,如何理清风险管理的逻辑思路、寻找关键性指标和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成为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  资本结构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主要依据;现金流状况及其管理是造成企业风险的直接诱因;而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又是企业最重要两项财务活动。“资本结构、经营性现金流、现金流管理、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的五步组合,涵盖了财务风险控制所涉及的内部到外部、集团到利润中心、关键指标到企业财务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又形成逻辑上的闭环,可作为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一、控制杠杆比率,优化资本结构  负债具有杠杆效应,这是基本的财务常识。简单说,就是可以通过高的负债比率,提高企业的价值或每股收益。然而,负债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企业息税前盈余(EBIT)低于某个临界点,财务杠杆不仅不会增加企业收益,反而会加速收益的降低。因此,负债率过高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同时企业又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被认定为极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的重要信号。  制定合理的负债比率既要考虑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情况,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由于负债所具的财务杠杆效应,优化资本结构意味着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负债的可能,自动调节债务结构,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即在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下降时,自动降低负债比率,降低财务杠杆系数,从而降低债务风险;而在投入资本回报率上升的条件下,自动提高负债比率,提高杠杆系数,从而提高股东资金回报率(ROE)。  根据几个多元化标杆企业的平均水平,结合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将资产负债比率和净银行负债权益比率进行了调整。负债比率确定后,将把负债比率作为关键性控制指标,严格控制整体负债水平。每一项重大投资和融资决策,都要考虑对于整体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控制负债比率、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对集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是凭借这一点得以平稳度过,为其后在内地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提出分层次、可操作的资产负债率控制方案。一级利润中心参照同行业标杆企业制定杠杆比率,通过控制杠杆比率鼓励依靠自身能力稳步发展,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扩张。在资金运作相对独立的上市公司层面,按不同上市公司分别制定杠杆比率,进行比率分析并控制自身风险。  二、重视经营性现金流  “现金为王”、“现金是生命”,这都充分说明了现金在整个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是可以生存的,而没有现金的企业随时可能面临危机。  现金流量状况的控制标准,是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因为企业的失败最终都表现在现金的失控上。而在现金流量的各项指标中最为基本的便是经营性现金流指标。可以说,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就没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供应;抓住了经营性现金流,就抓住了企业现金流控制的关键。  因此,按照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体框架,特别选取了两个经营性现金流指标作为关键指标。财务部非常重视经营性现金流分析,并根据标杆企业的指标状况和集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了集团整体的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比率。目前,参考指标为:经营性现金流投资保障倍数0.4-0.8;经营性现金流利息保障倍数2.1。  另外,还利用6S评价与考核手段,在6S管理报告上加强对经营性现金流分析,将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以促使利润中心重视提高经营性现金流,提升利润质量。  最后,投资决策上,重视经营性现金流评估,侧重于选择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的生意模式。  三、加强现金管理,实现资金协同  企业破产大体可以归结为“无钱清偿”和“资不抵债”两种情况。企业流动性不足、支付危机是带来企业破产风险的直接原因。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资金链断裂”。  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家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在分割风险、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同时,也给集团整体资源配置、资金调剂带来一定的障碍。企业集团资金的来源不外乎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内部资金通过下属企业个体的经营等活动积累之后,还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加以调剂和使用。  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的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拓展内部融资渠道,降低资金的闲置,形成统一的资金池,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集团及下属利润中心的抗风险能力。另外,资金集中管理还包括对于贷款以及担保等或有负债的统一管理。  在创造资金协同方面,集团正在开展的工作有:利用网上银行等工具建立资金管理系统;积极筹备内地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系统通过几家银行的网上银行,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资金动态,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另一方面还可以快速实现资金调剂,充分发挥集团财务部的内部银行作用。而申请设立中的财务公司可以打通上市公司与集团之间的资金血脉,进一步体现多元化企业不同业务之间的财务协同。  四、重视外部融资环境,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筹资还需要借助外部金融市场,外部金融市场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外部融资环境的变化(比如银根的松紧、利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好坏)对企业的融资活动影响很大,左右着企业的财务风险。  历来重视外部融资环境,注重培育核心银行关系,关注资本市场,通过不同组合实现融资的多元化,以降低融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目前,通过与建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银企合作关系。《协议》不仅提供给集团一个较大信贷额度支持,而且还承诺了优惠的融资条件,更重要的确立了银企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为集团的实施战略、稳步发展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五、研究资源配置模型,优化资产组合  在通过利用外部金融市场、以及加强内部资金集中获得资金后,企业若想获得发展并获取盈利,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回报率。筹资、投资、营运以及分配是企业财务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资金配置是核心。如何使融得的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收回的资金如何进行再分配,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投资活动不但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分布、资本结构,还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状况。  尤其对于这样一个多元化企业,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又涉及到集团业务战略选择以及多元化业务的协同等命题,是关系到华润集团未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投资项目以及利润中心的战略性资本支出最终由集团常董会审批决定,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对投资的严格控制,保证了华润集团的稳健发展,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性,降低了财务风险。正在研究建立集团资源配置模型,为战略资源配置提供支持,为投资项目决策提供建议。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并可以有意识的调整不同行业资产比重,充分发挥财务协同。另外,在优化资产组合方面,还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处置非核心业务资产。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业务流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在控制风险中,一个有效的控制点应具备哪些特征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浅析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浅析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商业银行: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及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
林旷达 西北政法大学
《上海国资》&杂志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业务外包这一新兴产业并加以正确运用,是当前深入推进金融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利器。
  然而,业务外包虽说是降低成本、增强应变能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但如果使用不当,也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走向衰败的一招险棋。应对之策,关键是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强化法制建设。
  有关银行业务外包的意涵,现已被国际金融权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界定为“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简言之,就是银行将一部分特定的内部业务转发发包给外部专业机构服务商,以便将资源集中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行为,这也是其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个过程。
  近年来,金融外包业务伴随银行业务电子化呈现飞速发展之势。据有关统计,在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排名中,金融外包已经跃升至仅次于制造业而居第二位。
  业务外包优势尽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践表明,无论从规模经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核心竞争力、企业再造、价值链等方面,业务外包均给企业带来了实际利益。而商业银行借助承包商专门化的知识和经验,其经营管理效益更为明显。
  一是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国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一家支行通常拥有近百员工,每人都有特定的岗位,但整体上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而对中小银行来说,一家支行只有数十名员工,不得不一人身兼多职或是放弃一些业务,推行业务外包可使两者皆大欢喜:大银行通过业务整合,降低了人力运营成本;中小银行则摆脱了人手不足的窘迫。
  二是提高技术水平。如今,银行要靠自身开发使用顶级技术,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比如组建信用卡中心,不但一次性投入难以达到规模效益,而且还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此项业务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就能使银行一举而拥有自身无法研发的IT服务,并使相关领域金融业务保持最新的发展水平。
  三是提高工作效率。国有商业银行人的力资源普遍存在着管理部门不健全、人员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办事效率普遍不高,引入外包业务对银行人员的进出流动显然是一大突破,有利于现行人事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风险隐患不可小觑
  目前金融外包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但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则还是较新的业务领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金融外包涉及战略、声誉、合规、操作、退出策略、交易对手违约、国家、合同、进入、集中和系统性等诸多风险,这在我国都还没有较为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业务外包更要特别认清并注意规避控制风险。
  概括而言,金融外包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提高效率的不确定性。业务外包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企业因人员不足而基于机会成本考量的一种选择。而现实情况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作为“国企病”的效率低下,有关调查表明,四大银行的支行一级员工数竟是中信银行等一类中小银行的10倍之多。因此,当许多本该由银行正式职工完成的工作,借由各种优势理论外包出去之后,可能会使现行在编人员的岗位工作更为清闲。而因业务外包所产生的“同岗不同酬”现象,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使其部分员工失去敬业精神。
  (二)企业管理风险。商业银行推出业务外包,无疑会接受一定数量的劳务派遣或承包商的工作人员,从而导致管理模式和操作规程的改变,比如承包商工作人员的“双重管理”、劳务派遣人员的素质问题和人员流动性,以及可能出现的承包商寻租行为和员工利用外包合同牟取非法收入等问题都会相应增加银行的管理风险。
  (三)机密外泄风险。金融业务外包过程中,银行方势必会将部分资料提供给承包商,容易造成企业机密的外泄。相关合同中虽有保密协议条款,但目前尚无相关法律的给予保障和制约。
  (四)业务失控风险。某项业务实行外包后,商业银行会对承包商产生某种依赖,长此以往就有可能丧失这部分业务的执行能力,一旦双方关系发生变故,银行付出的成本将是极高昂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倒闭的中小银行,就或多或少存在着外包后失去控制力的问题。
  (五)对外信用风险。银行与承包商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在当前国内信用环境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完善的准入机制与审核机制,这是业务外包的最大信用风险。
  建立健全法制机制
  基于核心竞争理论,商业银行应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来完成,但从我国金融企业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外包业务又受制于交易成本过大、风险无法合理控制。面对金融外包发展这把双刃剑,有必要在积极创新推进的实践中,建立起强而有力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外部市场环境。
  (一)寻求降低风险系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否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经验,国内寻找运营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不动产成本等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建立集团内部的金融后台业务中心,将“业务外包”给集团子公司,不但可以避免外包时的信息甄别以及机密外泄的风险,而且降低了相应的违约风险。
  对于规模较大的业务,银行并不一定要将其全部外包,可否酌情加以拆分,一部分外包,一部分内部通过人力资源整合、设立事业部来承担,从而提升整体运转效率,又减少了业务失控、银行核心竞争力削弱的风险。
  与此用时,银行也可整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业务外包市场。有的可以建立专门的外包服务机构,有的可以和其他专业公司组织联合服务机构,承接外包业务。
建立外包机制和操作规范。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业务外包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以及相关控制措施。特别要通过审计等手段,加强对分公司重大业务的外包管理力度。
  银行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选择包商,使其同长远发展有兼容性,并引入竞争机制优选优用,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避免舞弊行为。
  金融外包也可引入保证金制度,减少履行合同的责任风险。承包商签合同前提交的一定数额保证金,可以存入特定账户,也可购买银行特定的或双方约定的理财产品,待履约后再拿回本利。
  现阶段的国内业务外包市场缺乏规范的准入体系,难免鱼龙混杂,对此不妨引进信用评级制度,以淘汰资质不合格的承包商,也可使金融外包优选时有据可依,做到公平竞争。
  (三)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法律健全可以保证整个外包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际上的立法趋势,业务外包已作为独立问题进行立法。国内也要加快法规法制建设的步伐,明确规定外包范围、合同的规范(或有要式合同)、外包商准入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承包商的权利义务、出现纠纷时的调解和仲裁制度。目前首先要对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业务外包的内容进行充实细化,并增强金融监管机构在业务外包中的职责,明确各部门的权责,促进业务外包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
我的更多文章:
( 18:08:28)( 09:59:1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风险控制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该业务可以助力解决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并起到稳定供应链,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值得大力发展。但是该业务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对比比较、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各银行业务开展情况,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项风险,旨在提供该业务的风险控制方法及整体发展策略。
论文的后半部分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同的风险提出了管理策略,并侧重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提出了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考察、提高对抵质押物的要求、统一授信和设置最高授信额度、与优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等方法。论文的最后提出了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整体性策略和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网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F832;F252【目录】:
论文提要4-5ABSTRACT5-81 引言8-13 1.1 研究背景8-9 1.2 相关理论成果综述9-11
1.2.1 国外研究状况9-10
1.2.2 国内研究状况10-11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11-12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12-132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分析13-19 2.1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13-16
2.1.1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13
2.1.2 供应链金融概念体系13-16 2.2 供应链金融的经济学分析16-19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16-17
2.2.2 交易成本理论17-193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审视19-28 3.1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实践19-23
3.1.1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开展情况19-21
3.1.2 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分析21-23 3.2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意义23-26
3.2.1 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23-25
3.2.2 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25-26
3.2.3 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26 3.3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剖析26-28
3.3.1 金融生态环境尚待改善26-27
3.3.2 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27
3.3.3 风险集聚增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27-284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析28-32 4.1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分析28-29 4.2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分析29-30 4.3 供应链金融的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分析30-325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32-41 5.1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32-36
5.1.1 信用风险的测量32-33
5.1.2 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33-36 5.2.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36-38
5.2.1 供应链金融利率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36-37
5.2.2 供应链金融汇率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37
5.2.3 供应链金融抵质押品商品权属和价格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37-38 5.3 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38-41
5.3.1 操作风险的度量38-39
5.3.2 操作风险的控制方法39-416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策略41-45 6.1 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41-42
6.1.1 向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41
6.1.2 提高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41-42
6.1.3 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流程42
6.1.4 拓展供应链金融的服务领域42 6.2 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42-43
6.2.1 加强风险管理42
6.2.2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42-43 6.3 完善供应链金融的营销网络43-45
6.3.1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43
6.3.2 强化品牌建设43-44
6.3.3 建立电子化营销平台,为客户提供便利44-457 结论45-46致谢46-47参考文献47-50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0-51详细摘要51-6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苗苗;[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王璇;[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新蓉;赵娜;;[J];财会通讯;2009年11期
杨晏忠;;[J];金融论坛;2007年10期
吴建强;;[J];当代经济;2009年19期
冯静生;;[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11期
陈淮;[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年03期
吴革山;;[J];经营管理者;2009年22期
叶陆艳,王晓瑜;[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2期
尹海丹;;[J];经济师;2009年05期
弯红地;;[J];经济问题;2009年04期
徐华;;[J];金融经济;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旺;蔡旺清;;[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周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1期
杨浩雄;鲍寅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蒋琴儿;刘剑锋;;[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唐连生;高歌;吴雅冰;;[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高磊;;[J];才智;2009年03期
付宝全;;[J];才智;2011年26期
肖奎喜;徐世长;熊剑;;[J];财经科学;2009年05期
肖奎喜;徐世长;;[J];财经论丛;2010年05期
胡跃飞;黄少卿;;[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晓萌;袁琳;;[A];“2009年北京批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白少布;刘洪;陶厚勇;;[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司林胜;徐营星;;[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平海;;[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子良;[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夏泰凤;[D];浙江大学;2011年
杜航;[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王淼;[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张义刚;[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贾海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任豪祥;[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朱文贵;[D];复旦大学;2007年
弯红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白马鹏;[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瑞欣;[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王婷;[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邹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赵芹;[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胡丹;[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王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王元杰;[D];西北大学;2010年
赵云;[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周明;[D];南昌大学;2010年
杨国华;[D];南昌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豹,李经兰;[J];商业研究;2003年01期
陶凌云;;[J];财会月刊;2009年33期
谢清河;;[J];财会月刊;2010年03期
樊新民;王千红;;[J];财会月刊;2010年27期
肖东生;;[J];系统工程;2006年08期
陈宝峰;冯耕中;李毅学;;[J];系统工程;2007年10期
何明珂;钱文彬;;[J];系统工程;2010年05期
宋焱;李伟杰;;[J];南方金融;2009年12期
陆岷峰;;[J];河北金融;2009年03期
李毅学;;[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军;[D];清华大学;2003年
王丽杰;[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芹;[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闫俊宏;[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李志强;[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方胜;[D];湖南大学;2009年
袁春振;[D];复旦大学;2009年
张玮;[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祁莉丽;季建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程宗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董双全,王华;[J];商业研究;2004年12期
邓宁;刘加顺;罗荣桂;;[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胡跃飞;黄少卿;;[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王建萍;[J];金融论坛;2002年02期
朱涛,曾昭诚;[J];金融论坛;2002年12期
杨晏忠;;[J];金融论坛;2007年10期
焦富民;[J];法学杂志;2002年02期
周艳菊;邱莞华;王宗润;;[J];系统工程;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景丰;丁建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年10期
刘伯超;;[J];商场现代化;2009年02期
刘冬林;王春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8期
时晓;张毕西;;[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09期
沈建苗;;[J];金融电子化;2011年04期
蒋贞蕾;;[J];WTO经济导刊;2009年02期
陈杰玲;瞿彭志;;[J];商场现代化;2007年03期
张立君;范丽君;赵雪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丁玲;;[J];北方经贸;2006年05期
刘俊娥;张洪亮;李少波;刘永亮;;[J];统计与决策;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成利;蒙少东;;[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冷相林;吴广谋;;[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耿殿明;傅克俊;宋晓倩;白建磊;汤玉斌;;[A];决策与管理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王世良;李艳;;[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陆婷婷;徐莉;;[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刘家国;李俊;赵金楼;;[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有兵;赵香萍;;[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胡仁昱;魏文翠;何琳迪;;[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孙文宝;黄蕾;;[A];上海烟草系统2001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2001年
张新彦;叶永;田莉莉;卢贤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谢小红 罗晶晶;[N];中国会计报;2011年
是冬冬;[N];东方早报;2011年
徐娟 刘志学;[N];中国石化报;2007年
吴贺权 许艳涛;[N];证券时报;2005年
张荣忠;[N];中国水运报;2008年
文建秀;[N];中国证券报;2007年
兴业全球基金
徐天舒 甘雨;[N];中国证券报;2011年
田永强 白卫红;[N];金融时报;2006年
本版编辑?胡芳
刘浩远;[N];人民日报;2008年
齐闻潮;[N];金融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映贵;[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王丘;[D];东华大学;2012年
李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赵荣;[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刘彦;[D];吉林大学;2012年
王世雄;[D];东华大学;2010年
杨智懿;[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徐磊;[D];长安大学;2011年
朱天舒;[D];天津大学;2010年
刘丽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莉影;[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周振拓;[D];北京物资学院;2011年
胡进;[D];江苏大学;2010年
吕馨芳;[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曹俊;[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颜琨;[D];郑州大学;2010年
王石磊;[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王星星;[D];兰州大学;2010年
王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薛见亮;[D];云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风险管理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