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来了,居民银行里的欠信用卡钱会坐牢吗受影响吗?

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影响与原因_百度知道
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影响与原因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金融危机的原理如下: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观念开始模糊,世界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我依赖你生产的袜子,你可能依赖我生产的矿石。
在一个岛上有一群人,岛上除了几样产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也生产不了,岛上的居民用一种叫RMB的贝壳,作为钱来花,就是椰子一个3贝壳,淡水一桶5贝壳等等。这时大家想生活的好一点,可是岛上又生产不出这么多东东。于是就想用自己的劳动力和别人换。
这个岛不远处有一个大岛,上面什么都有,人家使用一种叫做USD的贝壳做交易,于是小岛上的居民就到大岛上的工厂游说,我们这里工资低,原料便宜,没有土地使用费用,还免税,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吧。大岛上的有钱人觉的有道理就试着在小岛上开了一些工厂,可是马上问题就出现了,小岛上RMB和大岛上的U...
华尔街金融风暴越演越烈,日本、欧洲一些国家都出现了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悲观的情绪在市场上蔓延,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使中国经济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值此艰难时刻,关键是鼓起勇气和信心,这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本轮“经济热点面对面”将再度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深入解读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经济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并重点剖析与挑战相伴的中国机遇何在,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发展荐言献策、引发经济改革中带有前瞻性的思考,提振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很多人认为金融危机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金融危机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影响:
一、更多企业会倒闭。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业有什么影响?
金融危机对房地产业有什么影响?
09-02-10 & 发布
韩国财政部6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韩国今年经济增长率降至此前预测的4.5%-4.9%以下。   韩联社援引该报告说,9月中旬雷曼兄弟破产的不良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并对全球各经济体造成一定伤害。今年2月份就职的李明博政府在去年的竞选活动中曾表示要实现7%的经济增长率。但鉴于不利的经济形势,韩国政府已将这一目标调低为4.5%-4.9%。  报告称,韩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实现5.3%的增长后,下半年增速可能不足4%。报告同时指出,韩国在过去10年中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但今年前八个月则出现12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截至6月底的外债总额也有大幅增长。  韩国财政部表示,政府计划采取所有必要措施,防止国内金融市场遭到流动性紧缩的严重打击,包括加速实施广泛减税政策和削减政府开支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都将为放缓的经济注入活力。  韩国财政部长姜万洙说:“如果能尽最大可能减少不确定因素,韩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转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房地产业是金融危机的源头。贷款公司为了一位的谋求行业竞争,不惜放宽贷款标准,造成的后果就是还贷人无法支付贷款,而只好用房子来抵偿贷款。造成贷款公司和银行都蒙受巨大损失。而后逐渐由银行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所以说不是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而是房地产市场引起金融危机。 汽车行业:因为经济不景气,人民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都下降。汽车行业面对巨额的利润下降,只好作出裁员或是关闭部分工产的决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球经济会不会出现大萧条   主持人:在年大萧条期间,我们看到股市下跌的程度来说是非常恐怖的,但是未来我想问的是现在我们的形势离大萧条有多远,你认为和1929年有可比性吗?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次因为是金融危机衍生出来,因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导致的,可能在亚洲表现为经济危机,但是在29年的时候是由经济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是有的学者说我们现在正处在大萧条的边缘。你怎么看?   Lee Miller:其实我不是股票分析师,我觉得我们是跌的挺厉害的,但是还是有差异的,这两个情况。一方面监管总的来说监管的总体情况,而整个市场规模也更大,更为的成熟,而且他们也开过很多的会议,包括央行联手减息,包括联手进行救市,所以说现在这个时代是完全不一样了,信息的获得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会到大萧条的情况。    周洛华:这一轮都是由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衰退,大家得先来认识一下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情况。我觉得美国的房地产次贷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些投行其实都做的挺好的,但是他们忘了一个事,所有的按揭贷款如果要打包进行交易之前,按揭贷款本身就是标的物本身可以对冲,如果不能对冲是不能定价的,Lee Miller先生坐在这里,我也引用一句美国人发明的一句名言,说波动率和利率是同一个女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取决于你关注哪一个部分,我没有冒犯女主持人的意思,就是你事先不知道房地产波动率之前,是不可能知道按揭贷款是多少,事先不知道房子的波动是多少,然后就开始对房价进行定价了,这才是它最大的问题。现在都说是杠杆化的问题不好,是因为衍生品的问题不好,我觉得杠杆其实是一个放大镜,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如果他们当年2002年开始,雷曼兄弟不是去炒房子,而是去炒石油的话,可能雷曼现在是一个很富有的公司了,不会倒闭了,关键是标的物不能对冲,房子是不能对冲的资产,所以在不能对冲的物产放在这里是有问题的,我认为这一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我可能又要讲一些粗俗的比喻,类似于非典,来的时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走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迅速,我倒没有那么悲观。    我们把波动率看作风险,利率看作收益,取决于你看重的是收益还是风险,从现在来说,此时此刻的房地产阶段,大多数人都看到了它的风险,很少有人看到它的收益。正因为是这个原因,房地产使雷曼倒闭的原因在中国一直是存在的,不能说美国的资产不能对冲,到中国就能对冲了,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说,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国此时此刻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也好,我们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对冲工具,因为我们的法律监管比美国严格得多,所以从这个情况来看,我们不需要像美国那样恐慌下去。    主持人:大家都看到了这个金融的风险校友录,用一个大胆的词语,大家都比较恐慌,你说现在大家恐慌的点在哪里,是不是担心未来会怎么样!你觉得未来会怎么样。    陈基强:我觉得是这样子,真的是从刚刚Lee Miller讲了很多,我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其实现在是失去信心,真的你看实体的交易,或者是过去几年的交易,我举个例子上海,05-07年,我们每年卖2500万平方米到3千万平方米,在2千万平方米的人是拿着上海身份证去买的,所以基本上我们可以决定这个就是当地的一些消费,所以虽然在市场好的时候,都会像股票一项超买超卖的现象,但是去掉哪些,就说1500万好了,15万套房子,假如15万套房子在一个市场供前几十名还是一个非常非常好,以前世界上其他城市找不到的市场,为什么现在的交易率跌的这么厉害,主要是信心,这个信心不是房地产,这个信心其实是对于整个经济的信心,对于自己未来的信心,然后对于房价的信心,假如我大胆地说,假如雷曼兄弟或者是美林的倒闭,引起了这么大在美国的金融风暴,我可以语言,假如中国有任何有首十强的开发商,中国一些大的开发商,也真的万一不幸倒闭了,这个可能是牵动中国的房地产或经济危机的开始。    这个肯定是有,假如大家看回去,除了昨天以外,香港股票上面,中国H股和他们债券的利率几乎市场在赌,他们会不会倒,假如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汇报。    如何看待政府救市?   主持人:我们在几个星期当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来救市,对于这些政策,我罗列了一下,总共是6条政策,但是市场还有人在说救市的力度其实是不够大的,你对这些政策怎么看,然后他的应该会怎么样?    印堃华:我认为现在出台的救市,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修复市场的信心,修复市场的信心政府作出了一些姿态,这个姿态是中央和国务院层面的,和原来地方是不一样的,地方作出姿态如果中央迟迟不表态,地区的信心更会丧失,中央表态了,说明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已经开始有拐点了,这个拐点很重要,就是说进入了理性阶段,原来有一些情绪化,很多东西是过渡地打压了房地产,从美国的问题来看,实际上它不是房地产出毛病,是金融体制里出毛病了,就是刚才周洛华院长讲的对冲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结果大量的资产定价,然后打包发次级债,次级债实际上是对不具备信贷条件的人发放了高利贷,所以出了毛病没有办法,中国没有次级债,中国是优质债,到现在为止中国的房地产信贷是中国房地产里面最优质的信贷,我一直说我们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可能对这些问题风险有点太敏感了,因为中国不是美国,中国是在城市化加速时期,美国是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美国的房地产已经过剩了,中国现在城市化率只有45%,从远景来看,房地产的发展大的很,从要素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要素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因此土地要素市场化价位会更上去。现在在修复信心,我个人认为来的还迟了一点,应该早一点,但是没有关系,有了这个就说明我们后续会跟上,对于一些过激措施的调整,这几年我在中国对宏观调控提了很多尖锐的看法,现在看来三年前我讲的都兑现了,要鼓励房地产投资,不是鼓励投机,因为房地产既是消费有是投资go2map,就是你自己住的房子也是有投资的,因为梯度改善的时候,你就提高了,所以有很多问题我们过去包括媒体的宣传,包括有一些政府部门是情绪化,情绪化以后,穷人买不起房子,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过激的措施,比如05年说房价太高了,来了一个紧缩银根,接下来是加息,所以我一直认为05年以后一房地产大涨是我们逆向调控的结果,现在认识到了,开始改,但是中国的体制决定了还得慢慢来,所以措施是一步一步出来的,然后一步一步扭转,扭转的根本问题是要对房地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大的历史地位,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这是一个关键。因为这个问题不认识,我们94-97年同样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因为94-97年中国的经济下调,加上最后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最后没有办法了,是依靠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然后才把国民经济慢慢地拉出箫条的阴影,我们这次就要预先防治,不要走到这一步,不要全国出现半拉子工程成堆的时候再来,所以我想虽然晚了一点,还是必要的。    接下来修复信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我们的媒体,包括我们的一些学者讲话的时候,要更负责任,有一些学者说上海已经跌了30%,深圳是50%,瞎说,上海到了2008年的9月底为止,上海的房价比去年同期还是涨了3.7%,哪里有跌了30%,个别的楼盘不能算数,某一个局部地区不能算术,上海还有在涨的,内环线里面有涨的,二手房里面也有涨的,所以涨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该涨得涨,该跌得跌,同质化的水平没有增加,我估计到明年的5、6月份基本恢复健康政策,这个时候再下一轮就要慢慢的涨了,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陈先生,刚才印老师说的,是对目前在宏观政策出台之后,对它的评论,你应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你是搞房地产金融的,对目前房地产金融基金们来说,他们对目前的这些政策怎么看的,你认为是不是还要加大。    陈基强: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听到救市的力度,几样东西我觉得昂刚刚印堃华教授讲的非常有道理,几样东西第一,到底国际的钱或或者一些基金到底抽调走。我讲一下第一,近来中国的钱本来最早就是不怕死的钱,因为其实他们最早是东京做不良资产的这一帮人进来中国,以前进来的比例是非常非常的小,所以早期进来有两波钱,一波是投帐上的钱,就是自己银行帐上的钱,一般还可以举名字,今天不可以举名字,因为全坐在这里。所以投自己帐上的钱,绝对会消失,没有这些。但是大家知道的话,在座的大部分不是自己的钱,是他们做的房地产基金,他们在管理着第三者的钱,这些钱其实本身是教育基金,其他这一些本来的钱已经有人给他们了,他们就会奇怪,摩根史丹利这时候说要把上海的物业全部卖掉,这一手说有100亿要投,这其实和基金的运作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是一期一期的基金,所以有些基金到期了要卖出去,有一些刚融到的钱要投进来,所以市场上出现这样两方的消息,所以我不好意思讲在跟着来的3-6个月是非常难的,并不是说他们没有钱,凯德置业说有Lee Miller的钱,但是他们看不清楚,他们一来是不花钱,二来是看不清楚,他们很难在这个时候做一个决定,让他们远在纽约、欧洲的总部决定一个新的网络超女,但是大家放心,钱会在,如果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投下来,投的时候也会是另外一个小的支持和波浪。    Lee Miller:我说的话比本身的信心更负面一些,我首先给大家一些背景,周教授也说到非典,这个其实很准确的一个比喻。因为大家说现在的经济可能是百年一遇,其实不是的,可能在100年的时间里,可能在过去10年里就发生到3、5次这样的情况,非典就是这样的危机,大家想当飞机降落到北京,在2003年如果降落到北京,降落的次数下降了8.6%,因为人们不愿意出去旅行了,就是因为非典。然后大家可能科技潮的泡沫的破灭,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不要说百年一遇,其实十年已经碰到好几次了,然后大家谈到了监管,因为两个人都谈到了监管,而在美国其实所有的证券化,实际上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有人想买一栋房子,想买一个梦想,问题是做这个事的方式使得没有足够钱的人能够获得贷款,或者比如说有人只能买得起20万美元的房子,但是得到贷款买了一个40万美元的房子,这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这不是市场推动的,这里的问题就是监管到哪里去了?所以你们两位教授都谈到了,中国的监管者力度是比较大的。在美国人们可能会问,雷曼兄弟、美林他们在做这种证券化的时候,监管到哪里去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开发商,他们说你不能造这么高,你不能把房子造的离大街这么近,你不喜欢,就说这个法律不喜欢,你要想办法规避这个法律,但是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市场和监管之间肯定要有一个平衡,但是我还不算那么负面,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因为你们二位也指出了,其实很多人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说有成千上万、上亿人在这里的增长空间非常大,这里的空间我们在座所有的人都尝试填补的空间。    周洛华:我在中国讲中文肯定讲非典,我如果到美国的话就讲“黑天鹅事件”,所以今天主题的名字也可以改成西湖旁边黑天鹅的讨论,你讲的这个事件都是我们预料不到的。据我所知美国最聪明的毕业生都跑到了华尔街去了,不太聪明了到去了美国政府去了,所以怎么能让二流的学生理解一流的学生,而中国的情况正反相反,考公务员的3000:1,最聪明的人都去了政府去了,所以中国政府监管起来会很厉害,因为中国政府太聪明了。    陈基强:但是有一点,我同意你刚刚的讲法,有些也不同意。政府最顶尖一年拿十几万,在我们这个机构里是一个月拿十几万,有金钱不同的鼓励,脑筋动的不一定一样。    印堃华:这个我看,监管是一个问题,但是最主要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中国以实体经济为主,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太厉害了,甚至前一轮的泡沫,IT泡沫的破灭,那时候对全世界也有影响,中国也受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总的来看不大。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在虚拟经济的领域,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从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中国不缺钱,关键怎么样能够把它组织好,保持血液流通,这和美国的流通性短缺是不一样的,他们有挤兑风险,我们没有挤兑风险,我们什么时候看到银行门口排队存款了?尽管大家知道存的越多越亏,但是大家还是相信了,我认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是我们的优势搜狐网,我们这里,我们作为房地产业界我们希望金融的监管部门一定要把思路搞清楚,在今天房地产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的时候,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房地产业资本同金融资本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就要求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没有房地产向你借款,金融的利润哪里来,如果没有房地产消费贷款,那么好的信贷资产哪里来,中国到现在为止,不良资产里面消费者贷款最低,如果给传统制造业贷款,你给所有政府开发区贷款,你还要给那些大集团的授信贷款都出毛病了,像这次的中信泰富现在1500个亿,现在到了1700个亿,所以我一直讲这一类是最容易出毛病了,对房地产来说,因为有一个前提,我们的城市化远没完成,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45%,所以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期的。所以我一直在说我们房地产的价格是波浪式前进,有进有退,但是是向前进的,不会恢复到原点,不可能恢复到03年的价格,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慢慢的消化,泡沫是要消化掉的,而不是硬撕破,撕破容易出冒名,容易感染,最后造成皮肤的溃烂、病毒、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作为监管部门一定要认清楚,不要过渡的放大风险,因为对并不存在的风险,我们从2002年讲起,讲到现在已经7年了,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    陈基强:但是刚刚有亮点,我觉得我非常同意,因为现在美国银行界在救市的方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政府买入银行的股份,所以我刚做了一些调查,我们不用做这个动作了,因为大部分的四大银行,中国政府已经是大股东了,所以这个放心没有再提这个问题。    但另外一个问题,可能不知道大家理不理解,有一个文化问题,我很简单的例子,在好的时候,美国的坏账率,银行的坏账率也可能有2个百分点,或者是3个百分点,在不好的时候可能是5、6个百分点,这里面做很多大按揭的银行可以指正我一下,因为美国人当房子是一个商品,可以卖。他们的《破产保护法》可能几年后就走出来,不觉得是一个太有感情的东西。但是我们假如回顾97年的香港,当时只有几十万、十几万人可能在负资产,但是东方的文化是什么,我们的房子除了是一个商品还是一个“家”,然后觉得破产是非常难接受的一个事实,香港破产是非常不容易,计程车都不能搭,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亚洲的坏账率一向都比较低,可能是1-2%左右,工商银行的坏账率是0.74%,总体来讲,亚洲人比较含蓄的情况下,我们的首付是远比他们高的情况下,相对我们还是比较保守的一个市场,和文化是有比较大的关系。    在亚洲,未来危机会持续么?   主持人:我和Lee Miller先生都是媒体工作者,可能要泼一点冷水。这三位有一些偏乐观。我们要陈述一些事实,有的学者就说次贷危机这一次是从美国爆发的,欧洲的情况可能更糟,欧洲可能在危机刚刚开始,有更多的人认为,可能亚洲,我们要看一看韩国,比如说韩元以及股市下跌的程度,在亚洲的新型经济体当中也不是那么太平了的,尤其是对亚洲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在未来的需求缩减,特别是美国和欧洲需求缩减的情况下,可能亚洲会遭受更大的冬天天龙八部,所以我想我们和Lee Miller先生也探讨一下,未来在亚洲和欧洲,未来危机持续性上是什么样子观点?是不是更悲观对亚洲?    Lee Miller: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觉得关键的问题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关键的问题就是这是美国经济出现了低迷,欧洲经济出现了低迷,我们在过去的十年当中都已经看到了这些情况,这一次对中国的经济有多大的影响?各位关注的就是它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房地产市场?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出现了放缓的情况,确实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借款更难,没错,在纽约、在伦敦、在中国都是这样的,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事实了,不同就是在于程度上,当然出口也会受到影响,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想就是说人们要适应这种经济放缓的情况,那人们怎么去适应呢?我觉得在项目方面应该更多的进行监管,比如说地段,还有质量,然后让市场决定价格,基本就是这样。    金融风暴对未来房地产和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究竟如何?   主持人: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周洛华在04年的时候,准确的预测了房价的上涨,而在今年又很早的时候又说可能房价会下跌,当然这个不是吹捧你,可能接下来的问题更艰难一些。就是说你刚才说像非典一样来的很快,去的也很快,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是非常难受的,并且我们现在已经感受到了冬天的来临,尽管现在快11月了,可能大家穿短袖也还可以,但是我想对未来的房地产业或者对中国的实体制造业来说,这个打击到底是多大,大家是非常关心关心的,我们能不能渡过去?    周洛华:谢谢主持人提到我过去的经历,但是我在预测房地产价格走势方面,我做的不如印老师好,我只是比较准确地预测的央行的政策和对房地产相反的效果。04年第一次加息的时候,我就说加息要推高房价,越加息越涨,今年开始降息,我说降息会打压房价,越加息越下跌,一般来说央行的政策我预测的还是对的,你讲的这个确实冬天已经来了,但是提醒大家一条,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们可能没有冬泳的经历,如果地产界感觉在寒冬当中有用了,市场要救你,政府要救你,不能扔给你一个救生圈,这样可能使你死的更快,因为套上一个救生圈之后,游的速度慢了,速度慢了以后,你可能会更快的冻死,所以对于冬泳的人,就给他一个很明确的前景,前面再游个10米,20米就到岸了,大家不要觉得政府给你一个救生圈了,就可以活下来了,这样死的可能更快,政府应该出一些明确的政策。我一直在呼吁政策,也希望得到你们的呼应,对于现在成交量下降很厉害的情况下,应该出一个政策,比如中产阶级100万买了房子,大家都害怕房价下跌,观望期气氛比较浓厚,如果房价下跌,我可以在三年之内申请政府对这个房子进行重估,如果是30万的话,也许在未来的10年的个人所得税里面进行抵扣,这下就稳定预期了,大家敢买房了,现在即便买房结婚的人,也觉得这个会低下去,所以希望政府掏一点真金白银出来,如果继续降息就是往下面扔救生圈,看起来是好的,媒体一报道认为是政府救市的预测,实际上会害死更多的人。    印堃华:其实用不到3年以后打包票什么东西goodfeel,现在要采取一个政策,就是鼓励你,就是你改善需求,包括你买第二套房,允许你采取一个政策,就是过去我们搞的个人所得税可以抵扣就行了,这个就可以中产阶级肯定会采取办法自己买房,让后我们还要放开租赁市场,租赁市场要放开,这样租赁税费降低,应该允许人家投资,没有人投资,谁来提供租赁的房源?没有投资我一直讲的,要打压投资是不对的,原来的政策是什么,压缩供给,增加成本,抑制流通,限制消费,这样的思路是错的,现在要鼓励流通、鼓励消费,买二手房有什么关系,政府可以收费,鼓励流通很简单,没有投资哪来创业?没有创业哪来就业?没有就业哪来收入?这是中国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所以房地产千万不能用片面的打压措施,至于说你将要采取这个措施了,我看上海的中产阶级,他就会有信心,他现在就有能力,而且一般地说,我们要知道稀缺性是决定价格的,什么地方稀缺的就会要,为什么别墅这么高价格?为什么新天地边上的房子卖的这么贵。就是这个原因。    周洛华:我顺着印老师的话继续往下讲,政府部门反复跟我们讲,你们不要担心,我们手里有应急预案的,我们政府准备了好几套应急预案,我当然相信,因为高智商的人都在政府。    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有一点,我认为麦克泰森说的是对的,黑人的拳手,他说上场之前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计划的,直到他挨了我一拳之后,政府部门的计划肯定是对的,好的都是高智商的人做出来的,但是千万不要等到因为自己有一个方案,市场下跌,就是挨了一拳之后,什么样的方案都是错的,都是无效的,所以在每一个场合呼吁,泰森虽然是坏学者,但是打出来的智慧希望大家重视。    陈基强:我最终也想进学校了,但有一样我也研究了,其实很多中央出来的,或者地方出来的,他们都要好心跟救市,好心和救市这两个其实是相反的,为什么?大部分政策出来都是支持首次购房的需求,然后大部分在讲帮他省中间环节的钱,大家想清楚一下,首次购房的是什么人?就是刚刚有能力买到的人,他们其实是价钱最敏感的人,你把这些人给鼓励一个百分点环节里面,总共省下来5%,但是房价跌了20-30%,你期待他去买楼,这个需要大家深思。    另外一个,假如真的要救市,要把不需要买房的人,要把价钱不敏锐的人赶上市场做领头羊,就像当年我们的邓小平同志叫一部分人富起来,没关系,一部分人富起来,会暖到旁边,大家就会兴奋起来,大家就会买起来,假如真的从农民需求,那个时候,人可能死几回了,不是一回。    Lee Miller:你是不是我们说在帮助救市还是怎么样?我也有房产,我是现金支付的。我可能和中国大部分的房贷这些人不太一样,我在这些上面也不是专家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恰恰是相反的,再一方面,美国房地产的监管更多的是关注房屋的质量、地段,并不是说筹资,可是我想在中国,可能在地段以及建筑的质量方面,监管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筹资方面监管的确实比较多的,究竟怎么样平衡,我也不太清楚和确定,我们坦诚地来讲,一年两年之前,格林斯潘就是一个天才,可是现在,他也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罪魁祸首了,很多的人都说,因为他下调利率来推动房地产市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支柱产业目录 支柱产业的概念 支柱产业的特征 支柱产业的准则 支柱产业原则 支柱产业指标体系
  支柱产业(Pillar industries)[编辑本段]支柱产业的概念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支柱产业,那么何谓支柱产业呢?顾名思义,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编辑本段]支柱产业的特征  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有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   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   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扩大就业。   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节约能源和资源。[编辑本段]支柱产业的准则  作为构造产业结构的倾斜式发展战略,“准则”是根据区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而抉择发展先后的规范。但是准则对产业结构的“规范”一定是动态性的,必须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而超前变化。关键在于把握准则的绝对变化性不影响一定阶段相对的稳定性。   (1)罗斯托准则   又称“主导产业扩散效应最大准则”,强调支柱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认为,应选择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作为一国的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扩散效应的带动原理在于:一、回顾效应,主导产业高速增长,对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这些投入品的发展;二、旁侧效应,主导产业的兴起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制度建设、国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等等;三、前向效应,主导产业能够诱发新的经济活动或派生新的产业部门,甚至为下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平台。   (2)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准则   又称“筱原基准”,强调市场需求对支柱产业发展的作用力。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提出,产业的收入弹性和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是影响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动力,其结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原动力。 “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因产品增加而带来更大收入,进而创造了更大需求,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有着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生产成本低,投入产出高,自然吸引资源向该产业移动,从而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例。“筱原基准”的实质在于从供求两方面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根源,其意向在于把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使之上升为支柱产业。   (3)产业关联准则   又称“赫希曼标准”,强调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支柱产业必须关联度高,有较强的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效应,能够向各方向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协同效应如何产生并起作用?市场扩张。阿尔伯特·赫希曼认为,市场扩张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所以,应当以一个产业的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两个标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具体标准,因为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这样的主导产业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成长为支柱产业。   (4)动态比较优势准则   根据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扶持幼小产业、保护民族工业的学说,在国际市场背景下,扶持本国暂时相对幼小的新兴产业,尽管短期内比较成本较高,但在政府保护下经过努力,就可以扭转生产费用劣势,赢得比较优势。   据此,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产业的潜在优势,尤其是在后发国家和地区,参照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支柱产业部门更替,把在先进国家或地区曾经带动或正在带动产业结构演进,但在本国尚处于比较成本劣势的新兴幼小产业作为培育支柱产业的重点对象,通过国家扶持,使其比较费用逐步转向优势,进而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编辑本段]支柱产业原则  1、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和既成现实,形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当然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但是,区位优势和特色形成应当建立于较大的比较范围,才具有较高的优势水准和竞争力;还须进一步区分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基于一个较大范围内以独有资源所形成的、不可比、不可替代的优势;相对优势是在一定范围内、在同类产业和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产业都能形成特色,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确实把握特色、发挥优势。   2、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   “大而全”、“小而全”,观望、攀比,这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常见的一种小生产习气,是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生产效率低下、重复发展、恶性竞争的根源。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3、技术开发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还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只有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注入支柱产业,才能使其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投资成本利润最大化。   4、规模带动原则   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应,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定律:一、企业规模大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更有利于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二、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从而有条件较先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规模越大,其产学研结合得越好,并内部机制健全,则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就越大,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越强,因而越具带动效应。   5、扶持培育原则   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尤其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军事和各种非经济因素影响客观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规范作用和行政干预来引导支柱产业发展;实施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来扩大和改善投资、融资机制;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向境外发展,尽快形成跨国大集团和公司。[编辑本段]支柱产业指标体系  1、一般标准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支柱产业,最终须将一系列准则、原则量化为相应的评价指标。一般的指标体系建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生产率上升率标准   以一定的生产率增长值来反映产业的技术特征。筱原的生产率概念是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一定时期,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生产成本相应也下降快,经济效益就比较好,因而加快发展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就能较快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其理论内涵就是通过供给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基本特征;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优先发展代表先进技术,并具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b.收入弹性标准   表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额。这种对应关系反映在价格不变条件下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率上,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长慢于收入增长。显然,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重点发展,符合市场法则,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其理论内涵是通过需求变化反映产业产品的市场前景,获得加快发展的依据;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重点支持那些提供国民收入多和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据世界银行报告统计分析,人均收入从390~1230美元的国家,收入弹性分别为:运输和交通设备1.91,电器1.45,娱乐1.40,家用商品和服务1.28,香烟 1.20,燃料电力1.15,酒1.08,服装1.04,食品0.69。   c.产业关联度标准   反映特定产业在投入产出上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才有能力促进和带动所有相关产业发展。其理论内涵是通过产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实际意义是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了考察我国目前四大支柱产业的九项量化指标:一、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左右;二,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三、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四、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六、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技术比较成熟;七、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八、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九、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   2、相关因素   完整的支柱产业指标体系还应当考察如下因素:社会状况——政治安定、法制健全和社会公平;人口素质——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信仰、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整个地区宏观的和产业内微观的科学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产业条件——交通运输、物流、邮电通讯等;资金保障体系——投资融资渠道、资金筹措方式等;现有产业优势——区域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行性,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只能舍弃;相对性,为准确反映每一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选用的指标应是相对指标,即采用某一行业与本区域其他行业同一指标相比的指数形式,由此来考察支柱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不同属性;动态性,确定工业支柱产业不仅是不同行业之间静态比较的结果,而且也是反映它们动态变化的过程。为此,比较过程应考虑指标的时间因素,通过指标的动态变化判断支柱产业在常态下的未来变化趋势。   3、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特定基准   地区支柱产业必须顺应国家振兴支柱产业的方向,大体要以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范围及其选择标准来进行,同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及在全国的正向作用,增加特定选择基准:   a.产业强弱系数   目标期内某产业(或子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区域内或全国平均水平之比。若大于1可选,小于1则应十分慎重。产业强弱还体现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表明该产业满足国家或地区产业对经济批量的要求,其重点子产业或重点企业产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应在5%以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的含义是:当其数值大于1时,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大于产值比重,即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强弱系数的意义在于使地区充分考虑其产业素质水平以及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理性判断风险利弊。   b.比较优势系数   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的乘积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一般而言,支柱产业的比较输出系数都应大于1。数值越大,证明该产业产品的区际商品率越高,即高于全国平均输出率。而当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具有相对优势,数值越大,说明相对优势也越大。比较生产率指标就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间比较,比值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利税系数大于1,则说明地区某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同产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小于1时则处劣势;而当用该指标与地区其他产业作比时,则CT(比较值)值越大越好,选择CT值大的产业作为 “支柱”,才能担负起整个区域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和发展地方基础产业结构的重任。   从比较优势系数的构成可以看出,所谓“比较优势”包括“外生”和“内生”两个方面,其指归在于竞争优势。外生优势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要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只要存在资源稀缺性,比较优势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地发生作用;内生优势是产业内部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获得或通过投资创新经验积累而人为生发的,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知识创新和经验积累。因此,竞争优势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对比较优势所蕴含的价值量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率: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明确自己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c.完全就业系数   一定时期内地方某产业直接吸纳就业、扩展带来机会就业以及社会贡献就业总体上升速度与地方工业就业平均增长率之比,若接近或超过则可行。这一标准侧重考虑了对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的权衡。国家选择支柱产业实行有限目标、重点发展,对资金和就业约束不十分在意,而地方政府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一般认为,当系数大于1时,这一产业可带动经济和就业全面增长,适宜作为支柱产业。   d.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反映某一产业全方位经济效益。由下属六个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加权求和而得到:增加值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各指标权重的求得方式:如果认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取1,一个指标略重要则取2,重要取3,重要得多取4,极重要取5,反之则取倒数,依次类推。对各指标两两比较并列出矩阵,矩阵中各行自乘后再按所取的6个指标数开6次方根,每个指标6次方根值与这6个指标方根值之和相比较得出的比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值。 这六项指标也是一般支柱产业分析模型中采用的变量因素。   e.特色产业或子产业标准   特色产业指地区资源条件中有高于或低于国家支柱产业技术层次的产业条件,对提高和改善产业结构水平有特殊作用的产业。比如内陆地区发展传统产业的特定优势,沿海开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对优势,以及一些地区的特种工艺技术的产业。特殊产业标准的提出扩大了支柱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而在大局上又丰富了产业结构的层次,尤其对于经济规模小的区域是发展支柱产业的一条蹊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 以前中国经济的一支独秀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是以内需为主导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一枝独秀的的GDP是非常扭曲的,超过一半都是固定资产,消费不到35%。因此逼迫大量的出口,形成大量的积累外汇。金融危机下,国外减少对消费的需求,自然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造成大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 4万亿救市: 1、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政府及时出来救市肯定是好的,政府在两年内准备4万亿,也就是说一年两亿来救市,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效果。 2、还要说的是任何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漫长一段时滞的,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看到效果。 3、4万亿的影响范围和力度无疑是巨大的,但4万亿的影响不能只看数目,4万亿可能是雪中送炭,也可能是雪上加霜,这主要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了。从目前看来很多措施是积极的,但我们看到80%的资金是用于铁路、基建这些早就热火朝天的项目,而对那些冷落的真正需要救助的中小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我认为只有企业和个体健康,国民经济才会正常起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淘多少钱会被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