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问:长园集团的万达集团管理层名单你们都在做什么?》

凌越 : 质问希特勒的律师 _ 腾讯 · 大家
凌越,诗人,书评人。著有诗集《尘世之歌》(上海文艺出版社)、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安徽教育出版社)。
《大家》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质问希特勒的律师
—— 读《质问希特勒》
德国战后著名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在一篇书评中,将德国的1930年代和1970年代相提并论:“它从破坏法律开始,紧随其后的就是破坏文学;而它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威胁律师。”在伯尔的语境中,被迫害的律师形象首先是由汉斯·利滕奠定的,伯尔所评论的书籍正是利滕密友马克斯·菲尔斯特在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护身符谢赫拉莎德:艰难的二三十岁》,这本书连同马克斯第一本回忆录《杂鱼丸:哥尼斯尼的年轻人》,都是以利滕为核心人物。在马克斯雄辩有力的笔触下,利滕逐渐被还原为一个希望成为“彻底的犹太人”的人,在政治上,马克斯和利滕曾经在“斯特凡·乔治、卡尔·马克思和列宁”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同时,罗莎·卢森堡则是“我们的英雄之一”。当然,汉斯·利滕之所以被历史铭记,首先是因为他在纳粹势力迅速上升的20世纪30年代初在法庭上,通过交叉盘问将希特勒逼入墙角,令希特勒丑态百出。这种过人的勇气被之后利滕悲惨的遭遇所印证——在希特勒上台后,国会大厦纵火案当夜,利滕和数千名德国左翼政治家、作家和艺术家被投入集中营,大多数人很快获释,但利滕不在此列,相反在历经五年残酷迫害之后惨死于集中营。简言之,利滕是一个烈士,一个不畏强权坚守良知的法律人。但他身上复杂的印记使他在二战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湮没无闻,联邦德国忌讳他与共产党走得太近,民主德国则对他的宗教信仰和人道主义精神讳莫如深。直到东西方政治壁垒在20世纪末坍塌之后,利滕在从业经历中所体现出的职业精神,他在法庭上反抗纳粹暴行的意义才得以彰显。从1980年代起,“德国民主律师协会”和“欧洲追求民主与世界人权律师协会”设立的颁发给人权倡导者的奖项就是以利滕的名字命名的。自2001年以来,德国律师协会位于柏林的总部,一直设在汉斯·利滕大楼中,这幢大楼则位于汉斯·利滕大街。研究利滕的文章频繁出现在德国的法律专业杂志上。而我手头这本由美国学者本杰明·卡特·黑特撰写的利滕传记《质问希特勒》显然也是这股利滕热潮的产物。这是第一本被译成中文的利滕传记,幸运的是这也是一本内容极为扎实丰富的传记,正如黑特自己所言,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这个故事所具有的道德品格的力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重要性和莎士比亚式问题的永恒性”。在黑特看来,利滕和他朋友们所面对的道德困境,甚至还有他们所经历的政治险境,都充满着悲剧的那种不朽力量。这是黑特写作这本书的动力之源,而且也是这本书建构的基础。因此,当黑特将自己的笔触主要聚焦于利滕1933年之前在法庭上与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对抗,以及1933年之后他沦为希特勒阶下囚的不幸遭遇也就顺理成章了。为了凸显利滕日在法庭上盘问希特勒的重要意义,黑特立足于从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看待利滕的生活和工作,他花费不少笔墨,以便厘清魏玛时代泥沙俱下的德国政治,利滕供职的刑事法院的性质,希特勒日益加剧的恐怖政策。在一般读者眼中,德国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生活一片黑暗,可是任何黑暗的政治都有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厘清这一过程,反思才会更有力,才有可能在未来避免重蹈覆辙。魏玛的议会民主制尽管孱弱,德国当时的政治生活毕竟被约束在法制的规条之下,汉斯·利滕在短暂的律师生涯(从1928年至1933年)中经办的案件表明,无论法官们如何右倾,特定案件裁判结果并没有,也无法由法官一手操控。在魏玛德国,新闻媒体、专家证人、警察、各级政府、政治党派、律师均可以对法庭产生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狂妄如希特勒也不得不接受法庭的传唤,并被利滕盘问得狼狈不堪。希特勒接受法庭传唤的1931年是纳粹党发展史上关键的年份,就在数年前由于德国经济迅速复苏,带来民主体制的稳定,立场温和奉行民主的党派日益得到选民的拥护。1928年国会选举时,希特勒的纳粹党萎靡不振,仅获得全国范围内2.6%的选票,同时处在政治光谱另一端的社民党和共产党人主导的红色柏林则更加不利,得票率只有1.5%。但到了1928年秋天,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德国经济以重创,失业率再次上升,这无疑给纳粹党走向兴盛提供了良机,而希特勒这位粗鲁的煽动家则越来越赢得民众的欢心。日,德国进行选举,希特勒的纳粹党赢得将近650万张选票和107个议席,占据德意志国会18.3%的席位,几乎一夜之间德国政治家面孔大面积换血,而希特勒则成为掌握未来的人。这次选举以及1923年11月希特勒发动的“啤酒馆政变”的失败,使希特勒意识到纳粹党只有通过他们原本蔑视的国会选举,才能“合法”攫取国家权力,而1930年大选的戏剧性结果则增强了希特勒的信心。可是纳粹党与生俱来的暴力因子和这条作为权宜之计的“合法选举”则显得格格不入,并引发了纳粹党内部的分裂。纳粹党附属武装冲锋队暴虐成性,快速壮大,到1931年年底人数已达26万之众。柏林冲锋队指挥官施滕内斯与纳粹党慕尼黑总部的战略家已经势同水火。正是在此背景下,年轻的律师利滕携埃登舞蹈宫案登上历史舞台。简单地讲,埃登舞蹈宫案是指日夜,几名纳粹冲锋队成员涉嫌向正在举行舞会的左翼游隼会成员开枪射击,并造成3名会员受伤。表面看起来,埃登舞蹈宫案是要查明,四名冲锋队成员有没有开枪打伤三名被害人,而实际上,这起案件的真实意义则要复杂得多。作为代理律师,利滕决心利用这起案件,表达一种宽泛的政治观点:冲锋队所犯下的暴力罪行,是纳粹计划中的暴力因素,他们执行的命令出自希特勒的直接授意,以此揭露纳粹党暴力的本质。纳粹领导层立刻意识到这起案件的重要性,他们真正担心的是,泄露柏林冲锋队从事系统性暴力真相,将会在何种程度上破坏他们小心谨慎建立起来的合法性路线主张。以至于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那几天的日记中显得焦虑不堪:“一整天里,我的心都怦怦直跳,等着希特勒作证的结果。”希特勒对此次出庭也相当重视,他带上了自己的速记员,记下当天的诉讼过程——这也是他多么认真的对待这起案件的具体表现,在随后的几年,这或许也是提醒他对利滕保持恨意的一份备忘录。在法庭上,希特勒像是在政治集会上发表演讲一样,坚称纳粹党彻底排斥暴力方法。利滕以此为突破口,以4月4日希特勒发表在《人民观察家》报上的文章为证据,在那篇文章中希特勒为了团结纳粹党对抗冲锋队指挥官施滕内斯,他恬不知耻地写道:“在施滕内斯一生中,他并没有做成什么事,只不过组建了几支卑鄙的冲锋队。”问题是这样的措辞显然表明,就算希特勒没有批准施滕内斯“卑鄙”的活动,至少,他也是知情的。这同样对希特勒非常不利。利滕扬了扬希特勒在《人民观察家》上的文章,“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在说,施滕内斯队长是在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组建了突击队。”利滕另一个主攻方向则是戈培尔充满暴力倾向的言论(“凶手必须被打成肉酱和肉泥”等等)。利滕提出的最让希特勒难受的证据是,1927年戈培尔印制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在小册子中,戈培尔写道:“我们就是要闹革命!我们就是要让国会去见鬼,用德国人的拳头和德国人的大脑来建立国家!”而它所引出的问题则是,当希特勒任命戈培尔为纳粹党的宣传部长时,他是否知道这个段落?面对利滕的连串追问,希特勒已经是大汗淋漓,只能勉强用小册子上没有纳粹党徽来否认那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此时此刻,希特勒彻底失去了冷静,后来在与好友马科斯夫妇聊天时,利滕说希特勒“就像一个歇斯底里的厨子一样尖叫起来”,他面朝利滕,面色赭红地咆哮道:“律师先生,您怎么能说这是在号召走非法路线?这是一种无法得到证明的说法。”黑特在书中巨细靡遗地描述了利滕在法庭上交叉盘问希特勒的全过程。希特勒的狼狈印证着利滕的勇气,以及预示着在希特勒大权独揽后利滕可能的悲惨处境。案件审理结果并未对纳粹党最终掌权设置障碍,尽管希特勒逃脱了伪证罪的定罪,尽管纳粹党领袖早已习惯牢狱生涯,并且巧妙地将他们受到的审判粉饰为对不公正体制的殉道行为。但一次判刑,即便是短期徒刑,在1932年残酷的竞选战役中,也能使纳粹党失去他们最强有力的演说家。更有吸引力的假设则是:利滕的发问导致冲锋队与纳粹党产生更深的裂痕?假如,更多的德国人对希特勒的“合法路线”游戏的明显虚伪,有了更多的察觉和警醒?所有这些假设都没有发生,但是在魏玛德国法制化的尾声阶段,这些假设并非没有可能,这也是希特勒、戈培尔如此重视此次出庭的原因。利滕无力凭自己一人之力扭转整个历史向深渊滑落,但是他的存在并非全无意义,至少,他在险恶的局势下,为良知和勇气立下了一块纪念碑;至少,在黑暗中他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一点良知的闪光,并从道义上最终拯救了黑暗。如果利滕的悲惨遭遇反衬出纳粹的残暴和邪恶,那么他可能也会让人们对孕育出这样一位律师的民族依然葆有一份敬意,而不至于彻底绝望。从1931年埃登舞蹈宫案到日夜国会大厦纵火案(利滕就是当晚连同另外五千名左翼知识分子被捕)近两年时间里,利滕一如既往勤奋工作着,在当时影响巨大的伦琴街案和费尔泽内克案等政治性案件中担任左翼的“战斗同盟”和“红色救助会”的辩护律师,目标直指纳粹党及其冲锋队。两起案件审理过程,黑特的传记中都有详细交代,但这些对利滕的命运都已不再重要,他作为纳粹党死敌的形象早已确立,后来的案件只不过是继续强化了这一形象而已。当然在具体描述过程中,黑特也尽力呈现出德国当时的政局乱象,以及魏玛德国法制的最后崩溃。而法制崩溃的标志就是国会大厦纵火案。到底是谁纵火焚烧了国会大厦的会议大厅,历史学家们至今众说纷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则是,希特勒利用这把火,从一个摇摇欲坠的联合政府总理一跃成为真正的独裁者。2月27日夜里,正当国会大厦熊熊燃烧的时候,盖世太保(纳粹的政治警察)头目迪尔斯受到希特勒的召见。希特勒以他特有的狂躁下达了逮捕左翼分子的命令。柏林左倾政治律师当然首当其冲,除了及时逃离德国的几位著名律师,其他人则在那天晚上或者时隔不久都被逮捕。一开始,看起来似乎没那么危险,警察甚至允许利滕从容地洗了个澡。第二天晚些时候,希特勒内阁开了个会,批准了臭名昭著的《国会大厦纵火案法令》。法令第一段就废除了《魏玛共和国宪法》中的公民自由权,而且政府可以未经审判收押任何它认为存在政治威胁的人:对个人自由、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言论自由、集会与结社自由作出限制,对通信和电报电话交流中的隐私进行的妨害,对入室搜查的批准,没收财产的命令,以及对财产权的限制,除非另有规定,都可以超出法律的限制。至此,法律已经完全沦为纳粹党的玩物和工具,只要它愿意就可以超越法律,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法律,至此,法律已完全被玷污为暴政的代名词。而利滕等秉持良知的法律人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黑特用大约全书一半的篇幅详尽描述了利滕在狱中的遭遇——所受到的非人折磨,在狱中的读书生活,和狱友的关系,以及和狱外的亲人和朋友们的联系等。黑特显然清楚,受难者身上所携带的独特光辉通常是和他受到的折磨程度成正比的,因而在这方面黑特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在遍布后半部书籍的纳粹对利滕施暴的描写中,没有比这段描写更令人震惊的了:一名囚犯看到过看守们“拳打脚踢”驱赶着利滕穿过整个院子,“他身上很脏,衣衫褴褛,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当利滕看上去就快要倒下时,看守们命令他走到院子的一角,那里有一个粪坑:利滕的头被摁在粪坑上,他不得不用双手和膝盖撑住自己。为了阻止他的身体掉进去,有人(一名看守)拔出刺刀把刀尖放在利滕腹部下方。然后,两名哨兵轮流用刺刀的刀面打他的背和臀。这样一直持续到利滕倒下,脸朝下掉进粪坑。大声的命名和踢打再也不能压倒他的冷漠。他被拖出了院子。如果说前半部书呈现出的是一个有勇气有良知的法律人的形象的话,我们透过后半部书阴郁的氛围看见的却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利滕通过他的受难以及他面对苦难的决然态度最终完成了他不朽的形象。就像利滕年轻时代的友人吉塞拉·佩派在二战后回到纽伦堡,回到她和利滕一同游览过的洛伦茨教堂(她还记得利滕对教堂外的基督像的赞叹:“看着它,感受它,这就是受难,但胸骨还是呈现出弓形。”),发现这座教堂已被炸弹炸毁——唯一残留的是侧墙和这座基督像。“在傍晚,我看见它,受难的身躯沐浴在红色的夕阳中,熠熠生辉。对我而言,那就是利滕。”从日入狱到日利滕在狱中自尽,近五年时间里,利滕被辗转关押在松嫩堡、勃兰登堡、埃斯特韦根、利希滕堡、达豪等数座集中营中。在相对宽松的时间里,利滕重拾他少年时代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他让自己的母亲寄来很多书籍,在承受集中营生活中所有的痛楚、恐怖和屈辱的同时,利滕全心投入了对莎士比亚、里尔克和中世纪诗歌的研究。文学对于集中营中的利滕并不是躲避现实的象牙塔,毋宁说这是一种更彻底的反抗,因为文学在根本上是和自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天然地本能地反抗专制和极权。有一次,当利希滕堡的囚犯们受到命令,要为纳粹党的某件大事进行庆祝时,利滕组织了一次读书会。一名囚犯描绘了这个场景:“想象一下:身边围满了身穿黑色制服的非人,他们是一伙暴徒;在最前面,站在一个小小讲台上的,是一个可怜的、瘸腿的,经历了百般折磨的人。他突然读起了一首诗。”这个人正是利滕,而他读的诗则是著名的自由歌谣《思想是自由的》,它的最后一节是这样的:尽管他们封住我的嘴在地牢的无尽黑暗中这一切不过是徒劳他们一无所获因为在那个时候,我的思想已打破了门栓冲破了围墙:思想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这是一种感人的信念,尤其在集中营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简单的话语,利滕却是用生命在践行着。1934年,利滕有过一次自杀行为,为的是保全自己作为律师和人的信誉。那一年8月,利滕在狱中再度受到严刑拷打,被迫承认在费尔泽内克案中他代理的当事人曾向他认过罪,是他杀死了冲锋队队员。这不仅让利滕违背律师享有的为客户保密的特权和义务,纳粹党还想要利用拷打获得的违心的证供坐实那些虚假的指控。利滕正直的心灵为此备受煎熬。数天后,他写信给高等法院的检察官办公室,撤回他自己的供述。他不能允许自己留下指控客户和违反职业秘密的记录,他也无法继续忍受盖世太保的暴行,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服毒没有完成自杀之后,他又割腕,但他最终被集中营的医生拯救回来,医生的理由是:“当我们得到他的证词之后,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对自己做的事。”在利滕短暂的生命中,还有两位出色的女性必须要提及,她们对于利滕太重要了,她们的存在她们的努力更加凸显了利滕的伟大,并和利滕一起塑造了德国民族中令人敬佩的形象。这两位女性是利滕的母亲伊姆加德·利滕以及利滕的密友玛戈特·菲尔斯特。书中附有她俩的照片,都是端庄而美丽,眼神中都透露出某种坚定不屈的气质。伊姆加德利用显赫的家族势力,为利滕的出狱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她通过各种渠道找过当时的德国总统兴登堡,威廉太子,甚至盖世太保的头目迪尔斯和希姆莱,希望他们出面向希特勒说项以帮助利滕出狱,但所有的努力都在希特勒歇斯底里的暴怒中失败,可以想象1931年的那次法庭质问,带给希特勒怎样梦魇般的记忆。玛戈特是利滕做律师时的助手,也是他的密友马克斯的太太,他们三人一同租屋居住过数年,利滕入狱后,玛戈特也尽其所能试图挽救利滕。她甚至想过帮助利滕越狱,但最后却落入当局精心布下的陷阱,让自己也身陷囹圄,只是利用希特勒某次大赦的机会才得以出狱。母亲和亲密友人无私的帮助,想必给备受折磨的利滕以生的希望,使他能够在磨难中度过五年的时光。他原本设想这个疯狂的暴虐的政权不会挨过一年时间,等过了一年,他又给自己的希望标上了五年的期限,但是谁能想到纳粹的暴政竟然维持了十二年之久。利滕在最深重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一点利滕绝对是正确的,那就是——思想是自由的,而暴政注定是短暂的。在人类的长河中,十二年不过是一瞬。但是自由不会自动到来,正是有利滕这样的人,正是有伊姆加德这样的母亲玛戈特这样的朋友,暴政的基础一定不会是铁板一块,良知和勇气的哪怕一点点缝隙都会最终让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暴政坍塌毁灭,从历史的角度看,从来都是如此。全书末尾的一段话非常感人,黑特道出了他写作此书的真正目的:希特勒和国社党人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独此一家或者只属于德国人。其他政权也违反过民主准则和国家法准则,而且依然如故;其他政权也剥夺过少数人的权利,而且依然如故;其他政权也挥舞着爱国旗帜,作为他们犯下的每一桩罪行的借口,而且依然如故;其他政权也建立过劳改营或者集中营,把犯人们无限期地关押起来,而且依然如故;其他政权也为发动战争而撒谎,而且依然如故;其他政权也实施过种族屠杀,而且依然如故。图书信息:《质问希特勒》作者:(美)本杰明·卡特·黑特译者:何远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0月——————————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责任编辑:赵琼)
阅读(25万)
凌越,诗人,书评人。著有诗集《尘世之歌》(上海文艺出版社)、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其它文章:
文章所在谈资:218本谈资其他文章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还可以输入150字
标题已超出10个字
您发布过于频繁,请2分钟后重新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哦!可以选择
赶紧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您可能感兴趣的新闻:
24小时挨踢1024 TOP 10
完了!我的年费!!
股票大跌也就罢了,还塔玛不让看电视
传递消息的人会加一句:快看,马上会被和谐,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被未知文明捕获了,现在传回来的都是强行加载到里面的数据
为了保护孩子利益 成人利益就可以不要了是吧
摄影师:周总,实在抱歉昨天拍的照片被我误删了,所以拿Mate 7重拍了一张顶包。周老板:有差么?
还有王法吗?这么丑都能出轨……
或成为抽屉进军新西兰的最大阻碍…
出轨还敢做ppt《撒玛利亚女孩》质问众生:你囚禁了淫兽了吗?  
  题记:
  当灵魂不得安宁的时候,活着,无疑是一种煎熬
   ―――――卡夫卡·陆 kavkalu
  
  
  从来无法想象有人会以萨蒂《裸体舞蹈》的音乐去描绘一场道德的杀戮。
  从来没有想到有人将死者的微笑凝固,让所有的生者陷入存在的荒谬里。
  但是,那个韩国人做了,在某种程度上他比法斯宾德更冷酷。
  只要有着男根就必然有着寻找泄口的人,援助交际发端于日本,到了21世纪它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男性压力的增加同时也扩增了他的自卑,于是向少女寻找慰籍,看似征服事实上却是对自己地位对等的迷失。
  网络为寂寞和饥渴的人找到了寻求认同的方式,网络让生命的沟通成为了瞬间的可能,可是,网络同样是鱼龙混杂的,每个人在夜色里寻找的东西不太一样。
  倚隽和洁蓉是一对搭档,她们为了圆去欧洲的梦(欧洲,又是一个关于自卑的指射)而在网络寻找猎物,提供援助交际。洁蓉接客,倚隽充当马仔。
  那个叫洁蓉的女孩子,长的甜甜的,纯纯的,那些内心自卑、猥琐的咸湿佬喜欢的类型。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Vasumitra】你知道佛的原身吗?
  女孩说:任何一个和Vasumitra睡过的男子都会变成虔诚的佛教徒。
  舍生取义这是佛的见地,观音万千面目有一相就是妓女态(可见中国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女孩,虽是托词却也正是以她们肉身唤起了那些臭男人对存在的认同,缓解了他们本质的自卑。
  金基德从来不想诉说传统,他依然以花季少女的故事给众人上一堂道德的课,所以在整部影片里裸戏极少,而洁蓉关于男性救赎的话语,想必对每个心藏非分之想的男人有所触动吧。
  洁蓉在男人身上谋财,在她的脸上浮现的却是一种宗教般的救赎情绪,金基德让一个孩子的肉体承担了拯救的重责,从而也鄙视了所有毫无肩膀的男性社会。
  倚隽和洁蓉在浴室里的场景纯洁毫无色情,它体现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当她们成为援助交际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理应是社会责任对他们的缺失。她们互相慰籍寻找着勇气和支点。
  只要细致观察,我们就能发现金基德的影片镜头有着深层的含意,那只被随手扬弃的猪手,为少女的恶死留下了基调,生命就是这样的简单,当放弃发生时,一切便顺理成章。同样十字架代表着上帝,可是上帝你看到了你身边那两个花季少女了吗?
  倚隽的母亲病故了,父亲是个警察,繁忙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忌家里的孩子,此刻,他对倚隽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导演细致描绘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在萨蒂的音乐里,有着阳光般的暖意。
  可是,这样的关心实在太少,生命永远有着两难的境地,80年代中国张良导演的《少年犯》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
  孩子在懵懂里奉出肉身却不明白所有的越轨都有着残酷的代价,警察的临检止住了他们敛钱的步履。
  而为了脱逃的跳越将你的对应亦走上了不归的路,金基德在展示死亡的时候一贯是冰冷的。
  这是令人不堪的刹那,花季少女洁蓉重重和大地相触,暗红的血慢慢渗出,可是,她的脸上一直凝固着奇怪的笑意,这将停留在你的脑海里一辈子。导演将洁蓉设计成至善是有用意的,她其实可以和倚隽重叠,因为倚隽和她的对话更像是灵魂的喃喃自语。
  死亡让一切变得生硬,金基德更将这份悲剧扩展成对生命的反思。每一个人都会对洁蓉死前神秘的笑意作出回答。而我认为这个场景有着浓重的宗教意涵,一种超越生死之相的意涵。
  一个人必须经历一次爱的震颤才能安详地死去,洁蓉最后的心愿是见到她所心仪的一个和她发生过关系的作曲家,他却不愿前往,为了完成洁蓉的心愿,倚隽只好委曲求全和他发生了关心,导演此时已经将洁蓉的灵魂附在了倚隽身上。出门的一刻,那个男人依然慢条斯理清除着车上的污痕。
  与生命比较,什么才是珍贵的,导演以这一细节毫不留情将人性的冰凉暴露在观众面前,让我们触及城市的寒。
  一具再也无言的小小尸体以拈花一笑式的微笑将生命的故事带向天堂。而活着的倚隽将开始了她的救赎之旅。
  死了,这是这个段落的结语。
  
  【Samaria】施洗者圣约翰的城市
  一个离去,一个活着,谁能讲活着是一种幸福?!
  当灵魂不得安宁的时候,活着,无疑是一种煎熬,倚隽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她成为了那些咸湿者的施洗人,还钱的本身是灵魂的归依,带着救赎的愿望。这个段落无意是圣歌式的。
  她告别金钱交易的本身其实是以自己的言行充当了他们的引路人,只有面对纯粹和善意人类才会审视自我丑陋的灵魂。
  导演以化妆的场景来表述角色的间离性,如同一个神性(化妆)的我扮演带着宗教感的“超我”角色。幻觉里洁蓉的扬手其实代表着一种接力,而拯救的意义升华为灵魂的拯救。
  当倚隽还钱的中年男人并言说谢谢的时候,那个咸湿的男人的灵魂受到了触动,这一刻他同样得到了拯救。在他打电话给自己女儿时候他重新找到了灵魂。
  一个个被划去的名字是划去的宿债,同样那些卑微的男人们此后也会重新面对生活,毕竟,人,大多数人是有着人性和内疚感的。
  从洁蓉的死到倚隽固执的做着一个施于者的角色,影片其实寓意十分明确。它构成了人魂魄的涅磐之浴火再生。从卑微的肉身欲求到对利的割舍,倚隽成就了自己。
  
  【父亲】圣母和世界末日
  作为警察的父亲,偶然发现了女儿的秘密,他无法和女儿沟通,也没有办法让一切回到正轨,他只能报复那些肮脏的男人来发泄痛楚和无奈,导演对此以其中一个咸湿佬受不了自己对自己丑行的审视和无法面对家人而选择了跳楼自杀。
  金基德,只让一滩污血和震碎的眼镜完成了对这种丑陋行为的道义审判。镜头十分简洁,点到为止。
  男人永远不会有着圣母的宽怀,他们总是以暴制暴,最终都是不归。
  因为愤懑和绝望,杀戮成为平衡的极端方式,不管是有意无意。
  
  【Sonata】金基德的灵魂奏鸣曲
  金基德似乎喜欢设置两个结尾让观众进行择选,我本人倾向于那个梦境的结局,一个瓷碗破碎了,就让它消失吧,那种营造出来的未来是经不起现实的阴雨的。
  对于我,影片已经在萨蒂的音乐里结束,在这样诗意的音乐里听任导演处置了那个叫倚隽的女孩。
  这样直指人性的题材是有理由获得银熊的。
  当女性以自己的身体承担现世的压力,本应该理性支撑其天空的男人你有干了什么?
  萨蒂的音乐里,灵魂的漂流。
  
  【注一】Samaria:撒玛利亚巴勒斯坦中部一古城,位于现今约旦的西北部,该城作为以色列北部王国的首都建于 公元前9世纪,又称 撒玛里亚,于721年被二世征服,2世纪时被希律一世大帝推毁并重建,据传说施洗者圣约翰埋葬于此
  
  【附录:影片资料】
  
  
《撒玛利亚的少女》韩国2004
  【导演】金基德
  【演员】李乌、康吉敏 、申民军
  【简介】倚隽和洁蓉是高中生,为了储钱,做了援助交际,洁蓉卖淫,倚隽是她的经纪人。一日,因为警察的检查,洁蓉从窗户跳下,死亡。倚隽失去了好友,她按照洁蓉留下的通讯录找到了那些男人,是为了好友报复他们,当她做侦探的父亲发现她卖淫后,痛苦而愤怒的他,并没有当面责备女儿,而是跟踪光顾女儿的嫖客,毒打他们并且杀死了其中的一个。最后,父亲勇基和女儿倚隽来到乡下,祭奠倚隽母亲的坟墓。在这里,导演金基德设置了两个结尾,让观众受到了震撼
  【片长】95分钟
  【定级】18
  【奖项】5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
  
  日 星期五 23时56分 风雨中 寒鸦精舍
  
  此文首发于网易
  
  【原创作者版权保护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原创作者kavkalu(卡夫卡·陆)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私自转载,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后果。除本人署名发布的坛子外,不希望其他相关论坛用于商业目的转载。若需转载,须知会作者。
  联系方式:
  
  当女性以自己的身体承担现世的压力,本应该理性支撑其天空的男人你有干了什么?
  
  很欣赏你的评论,除了这句话,假定了前提。
  :)
  
  仔细的看了三遍。
  佩服。……
  写得好!赞
  终于看完了,这个评论促使我想去看电影
  写得很好,这样的文字让人有接近灵魂的思考。
  写得好,看来必须了解一下西方哲学才能对电影有更深的认识
  好影评````````````````````
  是否这又是一种灵魂 人性回归的影片?
  
  我并不觉得她们何罪有之
  按原罪 original sin 的说法
每个人生来都有罪
  难道每个人都该去寻求种救赎自己的方法吗?
  
  解脱??? 我看是作茧自缚才对.
  敬佩金基德
但不认同他对罪,救赎,解脱的看法. 太残忍了~~
  
  写的好.
  作为爸爸的痛苦,在爸爸送倚隽上学的路上,讲了一个关于画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梵高,一种影射.爱让人做出疯狂举动,他的爸爸就像把手放在烛火上烤着一样默默忍受爱着女儿的痛苦...
  
  我更喜欢女孩活着的结局
  女孩活著的結局比讓她他死去的結局更讓我喜歡.事關愛與救贖,那也就讓愛與救贖來結束吧!
  写得很好...很喜欢
  金的电影我都看过。
  边看你的评论边回想电影的每一个情节,豁然开朗。
  韩国电影的又一次惊艳,一如3.25韩国天才少年朴泰恒在世锦赛上摘取游泳首金创造历史带给我们的惊喜。。。
  希望天堂也有电影院
  此去定然成佛果,从今不忍过君门。
  对人性的阴暗阐述的很好
  但是导演太残忍
  可能小女孩都不知道她们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那些自卑的恶心的男人是得救了
  她们呢
  她们的家人呢
   16:22:33: 闰秒如云
    此去定然成佛果,从今不忍过君门。
  ------------------------
  。。。。
  你想说明什么?
  
  女性以自己的身体承担现世的压力,本应该理性支撑其天空的男人你有干了什么?
  
  这句话。。。。
  哎
  
  女性以自己的身体承担现世的压力,本应该理性支撑其天空的男人你有干了什么?
  这个不能说明全部吧
  她本身对于她自己也是种救赎,还有洁蓉
  怀念……
  女孩,虽是托词却也正是以她们肉身唤起了那些臭男人对存在的认同,缓解了他们本质的
喜欢你得这句话
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
  LZ的品论是如此长度~~
  再看到陆叔的评论,不禁又想起他。。
  祝他天堂安好。。
  原来是这样
  但我并不认为她们需要救赎谁或者自我救赎,在我看来人生本来就是&无&,既然是无又何来&还&.而且我觉得那个父亲对女儿的爱是超越了父爱的情爱,而两个女孩之间的是同性之爱.也许我这样想很龌龊.
  
  我觉得结尾处女孩开车被困在泥路中而追不上爸爸离去的车,本身就是金的意义所在吧 他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告诉我们 女孩应该完成自我的救赎
  电影我只看了一遍,没有完全看懂,有些东西不太认同。
  是我唐突浅薄。决定再去看一遍,希望能发掘出一些所谓的意义来。
  楼主写的很赞。。。
  老卡 又见到你的作品了
你在天堂还好吗 你的文字对我很重要
  其实我一直认为 卡夫卡陆是很多人 根本就没有死去
  看完好的电影 再看好的评论 ...真不错
  失衡的社会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现在看这篇影评~~~~~~~
  思绪万千
  天堂有电影院
  
  
  
  现在看这篇影评~~~~~~~
  思绪万千
  天堂有电影院
  
  
  
  碰到了专业人士。。。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很触动。。。
  两年前写的,已经忘记看这部片子多久了,很好的文字。
  【只要有着男根就必然有着寻找泄口的人】
  
  这话狠狠地赞!
  
  那些否定罪恶的人 装出一副圣洁表情 其实他们不知道 自己早就被自己杀死
  倚隽的爸爸,他最该反思女儿为何变成这样
  难道没有嫖客就没有妓女了?
  的确,梦中的结局是自然的衍生,亮色的结局太过做作,似乎是刻意淡化暴力的色彩,反而更是压抑……
撒玛利亚少女,是我最喜欢的金基德的电影。金基德总是以一种最残酷的美丽,向世人揭露黑暗面。
很喜欢这部电影,还想再看一遍!
  
  刚看完电影,因为不理解一些地方所以上来看看,LZ的点评让我明朗了许多,谢谢
  女人是蠢货
  写的真好,感动到起鸡皮疙瘩。
  啊...难道楼主不在了么?
  
  刺的感觉...
  
  希望夜晚不打扰任何人,活着的或者死去的.
  谢谢楼主,卡夫卡.陆.
  痛并快乐着,快乐并痛着……
  好厉害的文字
  看到手冒汗,一个字“强”
  也是很喜欢这个电影,觉得评论很好,只是很多地方没有完全看懂。我再请教一下老公,他是万能。他什么都懂!改天约老公再看一遍!
  楼主分析的确实很透彻!一些不明白的情节都分析的很清楚!赞
  
  
  谢谢陆
  念你安好
  你不在了吗?我刚注册的豆瓣,看了两篇评论,都是你的,能写出这样评论的人是有着无比安宁而善解的心的,你似乎能穿透一切,把那美与恶撕开给我们看。
  
  恩。。。陆不在了已经。。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隐晦 ~~
  写得好深刻啊。。虽然我还是无法理解,宗教的东西果然很深刻。
  让人心碎的电影
  写的很深刻
  收藏起来,这一篇写得超棒
  那只被随手扬弃的猪手,为少女的恶死留下了基调,生命就是这样的简单,当放弃发生时,一切便顺理成章。
  
  ------------和那个扬起的猪手有什么关系?谁能再发散一下?
  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也就是此刻看了潦草,人生本就是残酷,然而人性呢?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这是是什么?请尊重。敬佩金基德 但不认同他对罪,救赎,解脱的看法. 太残忍了~~
  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金的电影看完以后总是很闷的感觉,雏妓和撒玛利亚是他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撒玛利亚的结尾我挺喜欢,结尾的音乐也很好听,安静的压抑的
  
  真有才!顶你!
  同样十字架代表着上帝,可是上帝你看到了你身边那两个花季少女了吗?
  写的很好,但我不认为影片有用少女来反衬男权社会的意境。
  战栗,有才华
  男人永远不会有着圣母的宽怀,他们总是以暴制暴,最终都是不归。
    因为愤懑和绝望,杀戮成为平衡的极端方式,不管是有意无意。-----------------------------------------
  片尾曲超级好听,看完 电影一遍一遍的听。复杂的感触颇深。
  又偶爾看到這個,祝一路安好
  文艺片里的人都是些心事重的人,若换作现世俗世,又有多少美丽从容可言?那个父亲恐怕早就把女儿打个半死了吧~
  难忘的场景都是相似的,如微笑,还钱,咸湿佬自杀......这证明人性的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求种子。。。。。
  看了故事梗概后,电影不怎么想看。太残酷,目前我没办法控制情绪。作为一个女性,我比较抵制看这种电影。我为那些男人感到悲哀。看了这篇评论,觉得意义远比我能想象的深远,就像上学的时候,看《爱的捆绑》,看《莉莉周的一切》,很多地方都费解。爱就是救赎,救赎就是毁灭自己。我姑且这么想吧。还是不去看好了。希望男人们能多看看这样的片子。
  珍惜所拥有的,毕竟时日无多……
  难道没有嫖客就没有妓女了?
  ————————————————————
  你确定你是用反问句加双重否定句问的?
  人性的救赎,灵魂的涅槃!
  少女只有一次开门的机会,每个少女都对此充满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从此老去。 这写得太好了吧,含意太深.
  好吧,,我很肤浅,,理解不了导演的深意
  但是最后父亲为什么要那样子做?离开自己的女儿?也太象征了吧
  父亲是要女儿自立自爱自强,对不起,有点和谐了……
  我想如果利用一些女孩床戏的场景,救赎的意义可以表达得更充分一些。不过这样对两个女孩演员的牺牲太大了
  又见卡夫卡
  电影看了好几天才看完 每天看一段 脑子的记忆永远不会散去
  私以为至少看明白剧情才好进行过度阐释...
  欢迎顶一下我的
  这么沉重的电影,结果还看到卡夫卡路的影评,真是无言了。生活为什么这么残忍。
  现实总是这样。这让我看到了灵魂最深处的质问。
  斯人已乘黄鹤去,眼前犹见绣文章
  哎,谁来救赎俺呢
剧情 / 情色
韩业云 / 郭智敏 / 李乌 / 郑仁基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达集团管理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