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P2P投资p2p哪家做的好能够更安全一点呢?

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将死亡(四)|P2P|互联网金融|担保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将死亡(四)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嵇少峰
   现在大家热议的大数据,在信贷环节来说还过于虚幻,几乎没有哪家P2P谈到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提供更明确的细节。难点不在于数据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学及准确,而是我们根本无法高效取得可信数据,无法面对极为复杂的中国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脆弱的生存现状。
银行信用背书是P2P最可靠风控手段
  (接上篇)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这一点看上去很美,其实这条最扯。大数据何来?如何筛选?连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都没有直接的对接,仅依靠简单地收集企业或个人的一些数据(甚至有些P2P平台仅仅让借款人将相关信息扫描发送到网上即可),然后套用一个个高大上的所谓国外引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就能分析出借款人的风险度?网商又如何?网购数据又如何?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唯一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
  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江南兄《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已谈了很多),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我来描述一下阿里小贷的部分玩法:阿里根据商户的经营情况,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阿里商户的销售款,由于有七天买家保护期,因此阿里商户七天内的销售款是无法拿到的,押在支付宝手里。如果商户需要资金,向阿里申请贷款的批准额度一般为该商户三天左右的销售额,也就是说,阿里用客户七天的应付款作为保证,放三天额度的贷款,其风险怎么可能大呢?这是小商户的信贷做法,至于大商户,由于信贷需求较大,阿里用了另一招,即限制大商户每天自身支付宝汇出的金额,一般每天为5万元,这样导致大商户支付宝余额形成了较大的滞留资金。同样,大商户如果缺少资金,被迫向阿里申请贷款,阿里能批给这些商户的贷款也是控制在其支付宝余额范围内的,其信贷保证方式虽然没有明说是用这些商户支付宝的余额作为保证的,但实质无异。这些情况是笔者与阿里系部分商户的沟通中得出的,不能代表阿里小贷的全部玩法,但应该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希望那些深信大数据信贷的专家清醒一点。
  现在大家热议的大数据,在信贷环节来说还过于虚幻,几乎没有哪家P2P谈到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提供更明确的细节。难点不在于数据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学及准确,而是我们根本无法高效取得可信数据,无法面对极为复杂的中国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脆弱的生存现状。
  现在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哪个不分析客户的数据?为什么非得加上一个“大”数据才显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业交易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也只能说明企业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个纯电商环境的企业数据再真实可靠,也仅能反映其线上情况,其线下经营情况(现在线下线上同时经营的商户极多,而且大部分是线下规模大于线上,线上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显示经营状况良好,资金流水正常,而线下风险无法考量)、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信用风险、企业诚信度等等一众关键信息根本无法获得,至于政策性风险、投机性风险、管理性风险更是防不胜防,这就是中国中小企业、个人信贷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对此非常头痛、最后大都选择房产抵押的原因。还有一点,现在的哪家P2P是运用的纯大数据风控模型?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如陆金所、国开行江苏开鑫贷、国开行陕西金开贷、小企业E贷、易贷、包商银行小马BANK、兰州银行E贷E融等。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陆金所为什么准备让市场承担风险了?根本原因并不是平安系担保公司的担保规模受限(只要需要,以平安的实力完全可以一夜之间增资数十亿元),而是其用自已的担保公司及平安的本身信用背书,去承担这么高的融资成本太不合算,远不如成立一个网上支行或卖卖高息理财产品吸收存款来的经济。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如果提供,那只能类似红岭创投的广州纸业那类风险极大的项目,安全的大企业怎么可能接受那么高的成本?),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国家开发银行与江苏省金融办联合创建的“开鑫贷”,作为国内较早的国资背景的P2P平台,其稳健、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其坐拥20亿余额、投资人零风险的优良业绩却很少出现在媒体视野之中,甚至连网贷之家至今仍未将其纳入统计范围。
  开鑫贷利用江苏省金融办2010年开始建设的全省小贷公司业务综合系统及多年对来全省小贷公司及其对小贷公司控股股东的了解程度,从600多家小贷公司中优选了约90家管理良好、股东实力雄厚的小贷公司,为平台提供信贷项目及担保责任,从而实现了对合作小贷公司高效的风险控制,进而将其风控成本降到了同业中最低水平并将代偿责任成功地传递给优选的小贷公司。开鑫贷模式其创新性及自身不介入担保责任的做法,事实上要比陆金所的玩法更具市场价值,虽然开鑫贷有国开金融官方背景,但其风险控制手段并未使用国开行本身的信贷及风控资源,也未用国开系担保公司,其独特的小贷公司生态圈一如阿里系一样,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它人是无法效仿的。当然前文所述一些P2P的先天不足,开鑫贷也同样存在,开鑫贷风控体系的独特性也制约了业务规模的放大及其跨界发展进程,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开鑫贷正从地域扩张的思路向产品扩张方向努力。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笔者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介绍:曾在央行、银监会从事金融监管工作16年,后加入私募并创建融资担保公司,现为江苏金东小贷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曾在央行、银监会从事金融监管工作16年,后加入私募并创建融资担保公司,现为江苏金东小贷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股票/基金&
花果金融CEO惠轶:投资者别指望P2P行业能迎来强监管
  日,和讯网举办的P2P网贷行业专业研讨主题暨“贷友”线下见面会活动,在京圆满结束。与会嘉宾分别是来自银行系、上市公司系、国资系背景的P2P网贷平台。花果金融CEO惠轶先生出席沙龙,对于近期或将出台的监管问题他表示,别指望监管会有特别强的监管措施出来;别指望因为有了监管措施之后,行业内现在很多跑路现象因为监管出现而消除掉。
花果金融CEO惠轶
  花果金融CEO惠轶:投资者对我了解的都知道大家叫我老惠,花果是很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今年1月2日才上线,到现在才不过有7个多月的时间,非常年轻,我们做的事情主要还是P2P,就是主要对企业端的融资。在上个月我们完成了第一轮的战略投资,投资方是两个国有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一是蓝基金,它是中国最大的产业投资基金。二是首都科技集团,它是代表北京市政府做的投资。
  关台和业务模式上,很多问题各位投资者都很清楚,最近大家关注的可能是监管层面的问题,江湖传闻监管很快就要下来。我们和监管相对交流的也比较多,所以我仅代表个人讲一下我自己对未来监管的一些理解。
  在监管方面可能是这样,我说了大家可能不爱听,监管方面可能会再往下,大家要做好两个准备,就是“两个别指望”:别指望监管会有特别强的监管措施出来;别指望因为有了监管措施之后,行业内现在很多跑路现象因为监管出现而消除掉。这是为什么呢?如果长期观察一行三会对特别是P2P行业的监管动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路线,去年6月份,刚刚开始定监管时说定,央行密集地调研,央行密集调研6个月之后说这个事儿我管不了,就把这个皮球踢给了,银监会现在很无奈,也在密集调研,因为舆论压力比较大,估计他们还是会出一些框架性的政策。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是一行三会监管体系来讲,它最重要的职责是要保证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不会出系统性风险,至于抓骗子,维护稳定社会不是他的职责是地方金融办加上公安的职责,保证在金融系统里的骗子不要太多,如果看今天P2P的市场规模现在大概也就2000亿左右,到年底3000亿,这样的规模对于我们今天整个金融系统来讲,绝对不好听的话,今天P2P市场所有公司跑路了,也不会对中国金融系统产生所谓系统性的影响。
  去年“钢贸”一个事件对中国金融系统产生的坏账收益率,比P2P整个行业还要多。在今天比较复杂的中国金融形势下,下面还有30多万亿的地方债,十几万亿的,银行端的不良以及股市等其他方面很重要的问题,比P2P问题重要得多。指望今天监管,特别是在银监会还要管很多事情的体系,对P2P行业说我现在抽出大量精力和人手把这个事情管好是不可能的。
  从目前中国监管系统经验和管理结构来讲,一行三会都是垂直监管。所谓垂直监管是管他系统内,银监会管的事,大家都是系统内的,发通知,这个通知基本可以不用出金融界,下来的时候各行头头脑脑就来开会了,基本定下来这个事儿该怎么管。
  让他管P2P,现在全国有几千家公司,一线城市有,二线城市有,可能小县城也有,他连小县城分支机构和办事人员都没有,一个通知都发不到让他怎么去管呢?所以监管能力讲,在中国最适合管P2P行业的实际是地方金融办。地方金融办传统上在管落地的传统地方性金融机构,包括小贷、担保,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落地管理经验。而且大多数干P2P行业的人都是跟小贷、担保圈里出来的,人头也熟,管理上实际上地方金融办管最好。但金融办隶属于地方政府,和一行三会不是一个系统,所以说银监会下个指令,让地方金融办去执行,按中国现在的金融体系来讲也不太可能。
  我们从刚才很贴近的事实告诉大家,未来监管层面上,我想未来投资者不要做个指望,监管会有很强的措施;因为监管的出现会把行业中间特别是现在碰到的至少跑路上的问题指望监管消除基本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我们监管很聪明,现在监管至少三年之内不会用牌照制,就是他也怕背书,因为毕竟P2P行业现在还处于早期,即使今天你不是骗子,这个业务做得很正规,三年之内这个公司还在不在大家谁也说不定。
  监管今天出来发牌照,他就要背书,他可能不办这个事儿,今天说一个公司倒了,大家把这个公司围一围,最多到公安局周围就行了。如果明天银监会发牌照,这个公司要倒,第二天大家都围银监会了,银监会不会这么傻去做这个事。
  所以,P2P行业从业者来讲,以后还是会面对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当然这是有好处也是有坏处的。未来还是需要靠行业、媒体和第三方平台,用户一起把这个行业整体环境能够做得更好。
  问:平台给投资人的回报在18%―30%之间,线下的成本到底是多少?真的能实现普惠金融吗?
  花果金融CEO惠轶:这个问题,现在很多投资者都会有个困惑,一类是以个人信用为主,一类是偏企业端的,项目大一点,有些人从中间比较判断,行业里也会较劲哪个模式更好。这个事儿这么干,这两种不同的资产在风险特性上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小额端是这样的,小额端它有一些天然的好处,虽然很多投资者去看,觉得个人没有抵押,就凭信用,你跑了怎么办?但个人端有个相对比较好的好处。小额的项目,个人基本上他的还款能力是存在的。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今天在大马路上随便找一个人借5万元,隔3个月找他还,如果他不还,咱们只要知道他们家地址,派20个黑大汉到他家守两个月,这哥们儿肯定把钱还你。所以,在中国大部分的借款者是有这个还款能力,只要他有劳动能力会还给你,无非是会有一定的逾期,会花很多的时间,或者你的催收成本很高,比如派20个黑大汉到他家守这两个月,就为这5万元肯定亏了。所以,他违约成本很低。
  所以,个人小额这一端,包括P2P公司,包括银行听的都是在成本上的问题,怎么样用个低的成本把催收做好,借款人的违约成本提高,前项的过滤手段,后项手段做起来。个人小额最大的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是否能把这个成本控制得住,必须他要控制住这个成本,把这个变成挣钱的生意,投资者才能挣上钱。这对未来小额端来讲是比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小额端不能做到大规模的话,成本压力也很大,真正在资产端倒没有特别高的风险,主要是看成本端公司的情况,如果他做了好几年,最后发现不挣钱,往下会不会有些问题。这是在小额端。
  在企业端,相对比较大的企业类型项目,单体的项目规模可能会大一点,企业端的资产管理公司会在一个项目上投入,因为在一个项目上挣的钱会多,所以投入会多,可以有更加严谨的风控,会有风险对冲的措施,风险成本让担保公司帮你背很多东西,相比安全度上会稍微防备一点。但企业端有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企业项目或企业经营发生问题,企业端的还款能力就消失了,它和个人不一样,个人借5万元,这个月还不了,下个月还可以还。企业不一样,比如企业破产了,或者没有其他的经营来源,它的还款来源就消失了。目前担保端的意义实际是在于担保端可以用很多措施把资产处置,大部分在企业端都会抵房子等这样的事情比较多,做些反担保的措施。
  传统来讲,在担保领域,传统的金融,包括银行、信托和其他的部门这种安排还可以,P2P端担保可能和P2P快速发展确实有些不太匹配的地方,举个例子,今天投资者都非常喜欢的项目,最好还是抵个二环的房子,二环的房子打六折,基本上你做担保公司担保的这个项目肯定没有问题,哪怕企业不行了,把房子卖了钱也可以还回来。
  处理的时候,假设一个企业真正发生风险,我来处理这个不良资产的时候,即使今天借款人非常配合,哪怕房子不愁卖,北京贴二环边上的房子,把资产从开始处置,到处置完,非常顺利的情况下,所有的手续做完至少需要3―6个月时间,如果赶上这个借款企业心有不甘,还跟你做些纠纷,打官司,一审二审下去,再让你卖房子一不定好卖,这个房子处理就可能要一年的时间。这对投资端来说,大家是刚性兑付,需要的是一年的时间,担保公司来说长久他不会有损失,这件事情处理完他肯定是挣钱的,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要把资金顶出来,一个可以,两个可以,如果今天一个区域发生了一些问题或行业发生问题,发生很密集的情况下,可能5―7个,那么他的资金就有可能顶不住了。
  在信托端、银行端这个事情以前也一直有,但在信托端和银行端相对比较好的事情是,银行和担保公司关系相对比较密切,银行端说,知道你发生风险会说可以,你要用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处理,我会给你缓和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只要你确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这个过程中我会给你做个内部的展期,或者给你其他项目把这个资金落地。信托也是一样,即使出风险了,因为相对都是投资者,我们和投资商量一下,大家不要担心,说这个事情一直在处理,给大家的钱可能分批地还,先还50%,再上三个月再还50%,最后再把20%的利息还掉。
  这样处理相对都是妥善的。但因为在P2P端,今天大部分投资人和所有的平台之间其实都是不信任的,所以,今天对任何担保公司来讲压力非常大,这个事情他能处理过来,但前面一定要做刚性兑付,但刚性兑付长久下去下来有可能会把他的风险池子冲破。
  目前无论从小额端还是企业端,目前P2P行业中间整体商业模式,包括风险对冲的机制还是会有特别早期,特别原始的阶段,至少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内,这个模式还是会继续进化。今天无论哪个平台跟你讲的再好,大家一定记住,在今天这个环境下,P2P还是个小众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大家愿意进到这个市场里做这个投资还是要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这个风险承受能力不仅仅取决于那个平台,今天在商业上整体商业和风险对冲模式还是不太成熟,如果今天发生任何系统性风险,相对大一点的风险,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这样说,只要发生系统性风险,所有的平台都会扛不住的。这点希望提醒大家。
  问:一般投资者是先有标的再去投,而人人贷定期理财计划是先投钱再选择标的,这会不会有方面的风险?
  花果金融CEO惠轶:稍微补充一下,特别是在资金池上,很多投资者对资金池挺讳莫如深。单纯从业务角度来看,一是资金池能够提高金融机构工作效率,二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一些风险,银行是标准的资金池模式。今天监管提出来不能让P2P平台干资金池,不是因为资金池这个事是坏的,而是银行、金融机构所拥有的一项特权,如果P2P平台做这个事情就会变成银行了。
  今天看到很多平台会用相对比较聪明的办法,实际是用新的技术和做法去绕过这个问题,但绕过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其实本质上他想解决的还是资金池的问题,只是现在用一些程序化的办法、更省钱的办法给这个事儿看起来监管者管不了的情况,这个事情大家不用太介意,在这方面,特别在理财计划和对资产的打包上,这对投资者实际是有好处的。
  讲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去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本质上你也是放贷款放出去的,你在银行肯定不会去问这个存款放到哪个企业去,谁把我借走的。这样你们可能也会觉得省事,资产打包放在中间,风险就会比较小,大家会有缓冲的关系。所以,相信未来P2P行业这种打包的方式,虽然今天有些平台做,有些平台还没有做,包括我们也并没有做这个事情,但我相信未来通过打包的方式去做,至少从业务上来讲可能是更好的一个方向。
  问:对于P2P投资我有一些困惑的地方,很多平台的标的不是很透明,不敢做比较大手笔的投入,而且信息不透明不是一家两家P2P公司,很多家P2P公司都共同存在这样的问题。
  花果金融CEO惠轶:这其实是几个原因吧:
  第一,不管企业端还是个人端,无论是隐私还是对他自己商业保护的角色来讲,我们设身处地倒过来讲,你今天借钱,网上出来说你借了我5000元,你心里压力就会很大,这样就会更大的灾难,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希望政府、企业客户或员工知道我现在企业需要出来借钱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讲,做那么详尽的披露实际对P2P行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我们用线上机制的情况下,实际很多披露出来的信息对投资者来讲实际没有办法做任何验证的,比如我做个财务报表,你看到报表其实对你没有什么其他意义,他说我的销售收入是5000万,我的资产2亿元,挂上财务报表它真的有意义吗?将来在P2P上的做法和现在相比有一些区别,因为现在我们的P2P披露机制还是比较原始,未来更多会采取债券评级的方式,会有第三方公司做相应的信用评级或负债端的评级,这对投资者来讲更有意义,这需要有个长期的过程。
  问:是否愿意为了普惠金融,把自己公司最真实的经营管理、IT技术或者项目上的真实信息披露出来?
  花果金融CEO惠轶:今天讲的披露机制并不符合现在商业环境,我问一个人借钱,所以我就要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到一个完全公开的环境中间,第一这对借款人不公平,但这确实是个问题,我在刚开始的时候讲,我们今天这个P2P行业还处于行业早期,商业模式、业务模式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这个原始阶段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投资人也很累。
  投资人要想投一个项目,平台得先研究一遍,老总人肉一遍,担保公司也得人肉一遍,大家觉得要把担保公司再看一遍,项目也得全部过一遍。如果我是一个投资者花出这么长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一个项目的话,那么这个项目投真的有意义吗?还不如我自己做投资公司得了,可能自己做个投资公司花的精力比这个还少。
  我们投资人今天面临的尴尬现实来看,说明一个事情,我们行业还处于特别早的早期,金融本质上提供的就是两个东西,一是金融产品,二是服务,今天让投资人这么累地投资一个东西,说明我们在服务和产品结构上并没有做好。
  当然,中间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这个P2P行业和投资人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并不够,并没有很好的信任关系,难怪大家把这个看成我投资和在商场里买个标准的一杯水,有个标准化的流程,有个标准化的做法。这有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包括第三方评级机制,包括是不是有更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这都是在一步步建立。
  我想在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个事情就类似于相对比较标准的企业债或小企业债,类似股票等对投资者来讲更合理,我不认为这个事情未来在方向上会把它变成更加原始的做法,我们把所有的家底拉出来,你们从头到尾去看,说白了,等于你们是在做信审等所有的事情,投资角度来讲你们付出的成本也太高了。我相信会走更加专业化的方式,但具体形态今天还不好说,但这个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责任编辑:HF009)
互联网金融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哪家安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