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模型里面可以模型化吗

【情感在经济学模型里面可以模型化吗】-突袭网
19:10:14【 转载互联网】 作者: &&|&责编:李强
&&&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情感在经济学模型里面可以模型化吗"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情感在经济学模型里面可以模型化吗"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RT,我想知道:情感在经济学模型里面可以模型化吗===========突袭网收集的解决方案如下===========
解决方案1:经济学还可以通过在方程中设立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来代表各种类型的情绪。同时。经济学中用效用函数来表示幸福或高兴的程度可以
================可能对您有帮助================
很难,建议安装visio2003或visio2007,是office的一个组件工具===========================================比较静态模型是在一个已经处于均衡的模型中,保持其他变量不变,一个变量变化后,又出... 来比较这两个均衡的不同和新的均衡是如何形成,比如著名的宏观经济学里的索罗模型,...===========================================故一个P对应了一个均衡 这个关系在AD-AS模型中用AD曲线表示 而AD-AS模型则把价格P视为一个变量 考虑更一般均衡的均衡 这个均衡中价格也是可以随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宏观里头的凯恩斯短期IS-LM模型,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索洛模型,你的课题具体方向是关... (这里可以用到凯恩斯模型,和总供求模型)而索洛模型可以放到最后论述农村经济增长=========================================== 简单线性:等式两边都不取对数 对数:等式两边都取对数 半对数:等式一边取对数 显著性检验:单个系数t检验,联合显著性F检验=========================================== 有借鉴论文没有,发来看看我就明白怎么操作了===========================================多对数模型的解释变量与应变量都是对数形式,它的斜率系数可以衡量应变量Y关于解释变量X的弹性。。也就是当X每变动百分之一时,应变量Y的均值变动的百分比、、、、===========================================收入-支出模型"是建立在凯恩斯交叉图基础之上的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它把财政政策和计划投资作为外生的,并证明存在一种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国民收入决定水平,...===========================================现在一般都用VAR模型啦===========================================观经济学IS-LM-BP模型总共有六种模型 两种封闭经济 四种开放经济 简单来讲 美国量化...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而量化宽松正是可以使人民币升值 对中国的海...===========================================
12345678910所在位置:&&&&>&&&&>&&&&>&&正文
《自然》:IPCC最新报告启示改进气候变化经济模型
[导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报告。
原标题 《自然》文章:IPCC最新报告引发的思考 改进气候变化经济模型势在必行
所有的文献和数据都表明,社会成本模型低估了气候变化的危害。
今年早些时候,洪水使英国部分地区陷入停顿。
图片来源:Danny Lawson
3月3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迄今为止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的未来风险以及为了降低风险而采取有效行动的机会。
去年,受美国政府委托,一个跨部门联合工作组曾利用3种主要经济模型估算出,现在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将给未来造成37美元的损失。这里的“碳社会成本”是指为了减少碳排放而给未来造成的损失以及社会在当下为减排政策所付出的成本。
政府、机构和公司根据这些评估决定投放多少资金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美国,2010年的一项评估使得政府对新车实施更严格的化石燃料补贴标准。此后,总统奥巴马的气候政策指出,政府将于明年为燃煤发电厂设立温室气体排放限值。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法国、德国、挪威一直利用类似的数据制定监管决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以此为依据发放化石燃料补贴。
然而,碳社会成本衡量基准却正在遭到猛烈攻击。实业集团、政治家——包括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领导人以及一些专业学者表示,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些评估失去效力。
《自然》杂志指出,一些法律、气候科学和经济学专家认为,当前针对碳社会成本的估算对政策制定起到很大作用,尽管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主要经济模型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气候变化将造成实质性经济损失,因此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排放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模型忽略了几个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主要风险,诸如社会动荡和破坏经济增长的突发事件,这些模型有可能低估了未来的损失。
相反,气候经济模型需要进一步扩大,包括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很多空白需要填补,诸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响应,对极端气候所造成的损失的评估。现在,只有美国和欧洲的一小部分科学家专门从事这类模型研究。学界急需囊括更多研究人员的更大范围的项目以探索更多领域,弄清更多现象,更好地估计碳社会成本并为决策者提供指导。
目前的模型旨在整合对温室气体排放成本的估计并制定出减排措施。首先,模型将经济与人口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排放物转化为大气成分和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之后,该模型利用损失函数研究全球气温变化(包括其产生的影响,诸如海平面上升,飓风发生频率、农业生产率、生态系统功能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成本。最后,模型用现在的货币价值来衡量未来的损失。
这种不确定性来自很多方面,例如: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会对气候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气候系统的正、负反馈循环,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排放量的增长率;损失函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灾难性损失、冲突、天气易变性、经济增长的反馈等方面);未来几代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用于把未来损失转化为现值美元的经济折现率。
2013年的美国分析报告采用了最近年份的3个长期模型:FUND 3.8、DICE 2010和PAGE 09。每个模型适用于不同的气候和经济状况,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2摄氏度,每个模型都估计了由此造成的大规模经济损失(尽管存在处理方法的不同和不确定因素)。2010年,在美国分析报告成形后,有两个名为ENVISAGE和CRED的模型作出了和上述3个模型类似的预测。分析报告预计(基于这样的假设:用现在的货币价值估量未来的损失),2020年,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社会成本约为12~64美元(43美元为中心值)。
更大的损失
基于4种原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未来损失可能会更高,首先,历史上温度变化的影响表明,社会和经济可能比这些模型预测的要更“不堪一击”;和平均气温的变化相比,天气的易变性更容易造成危害,尤其是对农作物生长和粮食安全。例如,超过某一特定气温后,一些作物的产量会大幅度下降。
第二,模型忽视了气候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生产率增长、资本存量(包括建筑和基础设施)价值的负面影响。其年增长率的降低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更深远持久的影响,而3个主要模型仅强调了静态的年度经济产量的损失。从中期和长期的角度看,增长减缓带来的复合效应之一将是人类福利的显著减少。此外,模型没有考虑到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政变、社会瓦解及经济危机的风险。
第三,模型假设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价值将保持不变。当一件商品变得稀有,其价值自然而然会增加。在沙漠中,水变得格外宝贵。在一次洪灾中,干燥的土地是非常珍贵的。由于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很可能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远超这些模型的预测。
第四,美国分析报告用现在的货币价值衡量未来损失时,假定贴现率不变。然而,这种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且发生在遥远的未来,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贴现率将不断下降。未来的贴现率将显著低于2013年分析报告中使用的数据。这种方法会高估气候变化所造成的长期损失,进而高估碳社会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科技发展将使社会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但所有的文献和参数都表明,社会成本模型低估了气候变化的危害。
更好的模型
接下来该怎么做?《自然》杂志认为,建模者、科学家、环境经济学家必须冲破瓶颈,携手共进,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弥补模型局限性。
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热点区域就是一块研究空白,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反馈不能通过发达国家的数据推测得出。极端温度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目前预测损失的模型,都将升温幅度设定在3摄氏度以内。然而,如果没有缓解措施,IPCC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的幅度将超过4摄氏度。这种气候变化将超出人类经验所能认知的境界。如果到了22世纪,这种情况仍未得到抑制,气候变暖将使得地球上的一部分地区在炎热的夏季不再适宜居住。
研究人员应经常调整模型使其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研究者通常会测试模型对新参数的敏感性。但是在一些结构和案例中,模型的校准方法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此时最初的模型才刚出现。
IPCC报告有助于设置针对气候的研究日程。第五次评估报告展示了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取得的进步。科学家需要确保,第六次评估报告再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通过不断完善对碳社会成本的估计,IPCC将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指导全世界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逐渐逼近的威胁。(段歆涔)
点击下载:
[责任编辑:kanyaqi]
TEL:010- E-Mail:kepu@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京ICP备号-3数学模型[数学学科] -
s形刃球头立铣刀的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符号刻划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从广义理解,数学模型包括数学中的各种,各种公式和各种理论。因为它们都是由现实世界的原型抽象出来的,从这意义上讲,整个数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数学模型的科学。从狭义理解,数学模型只指那些反映了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这个意义上也可理解为联系一个系统中各变量间内的关系的数学表达。&数学模型所表达的内容可以是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以定量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数学模型法的操作方式偏向于定量形式。
数学模型[数学学科] -
确定性模型“”框架和数学模型静态模型白箱基本原则
简化原则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现实世界的原型都是具有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对原型进行一定的简化即抓住主要矛盾,应比原型简化,数学模型自身也应是“最简单”的。可推导原则反映性原则
数学模型[数学学科] -
建立的要求
数学模型的建立1123423
数学模型[数学学科] -
构建的方法和步骤
模型假设模型构成渐开线齿廓曲线的数学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结构。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优化
数学模型[数学学科] -
解释离婚的数学模型2012年12月,一个由西班牙卡米亚斯大主教大学(UPCO)、(UC3M)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开发出一种表现普适机制的数学模型,能描述某些复杂自然花纹形成的规则,比如
数学模型[数学学科] -
总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本科理工类、经济类各专业选用教材:姜启源&编《数学模型》(第二版)高教出版社出版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数学建模的步骤、原理和方法:
1、&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
2、&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知识、相关的基本概念;
3、&掌握数学建模过程的几个明显的处理阶段和流程;
4、&通过实例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5、&了解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二)&掌握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1、数学建模概述
2、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提练、描述
3、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4、合理假设与信息处理
5、建立数学模型
6、数学软件与模型求解
7、结果分析与灵敏度分析
8、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9、论文摘要
(三)&数学方法分类建模
1、&初等数学方法建模;
2、&线性规划法建模;
3、&非线性规划法建模
4、&微分方程建模;
5、&层次分析法适用的建模问题和处理方法;
6、&图论方法建模;
7、&概率分布方法建模。
(四)&掌握一些特殊模型:
1、&运输问题模型;
2、&经济决策模型;
3、&综合评判模型;
4、&捕鱼业的持续收入;
5、&几种图论模型;
6、&效益的合理分配;
(五)&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
1、&知道数学建模竞赛的规则及论文的评阅办法;
2、&掌握数学建模论文的几个基本模块的数学方法。说明
(一)&本大纲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
(二)&课程类型:全校课。
(三)&总则: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和建模过程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及数学建模实例,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特性及建模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具备对实际问题如何建模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归纳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只需要大学的微积分、、论等基本数学知识。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翻译”为数学语言,并予以求解,然后再解释实际现象,甚至应用于实际。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模型的合理假设;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求解;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模型的应用;
(六)&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模型的合理假设;数学工具的恰当应用;模型结果的合理解释与模型的应用;
(七)&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循序渐进的介入数学建模的思想,由简入难的介绍各类数学模型;强化数学与计算机等其他工具的结合;对于一些重点教学环节,在突出对数学方法的同时,要重点讲述数学方法与实际问题的一些必然的关联性,使学生更具体的认识数学。对某些章节用到的不常用数学方法,予以简单而有目的的介绍。
(八)&大纲中教学基本要求从高到底分为理论部分:深入理解、一般理解、了解;运算部分:熟练掌握、一般掌握、知道。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20:1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那些显示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影响的模型有用吗?
发表时间:浏览量:1719评论数:0挑错数:0
模型都是简化过的,它们本该如此。简化是一种特点而非纰漏。模型的规则也许非常复杂但是它们刻意忽略一些事情以便专心对付其它的。同时,模型也会忽略那些无法被满意模拟的因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些因素会对模型结果产生巨大改变的话怎么办呢?而且如果被排除的因素会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的话又该如何呢?
模型都是简化过的,它们本该如此。简化是一种特点而非纰漏。模型的规则也许非常复杂但是它们刻意忽略一些事情以便专心对付其它的。同时,模型也会忽略那些无法被满意模拟的因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这些因素会对模型结果产生巨大改变的话怎么办呢?而且如果被排除的因素会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的话又该如何呢?这正是那些研究气候变化所产生经济影响的模型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就两项新研究展开了辩论(参见下面的资源)。Nicholas Stern 2007年写过一篇具有影响性的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综述。他说模型使得环境破坏达到最小化。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Robert Pindyck 考虑得更远。他认为经济学家使用的输入过于绝对以至于他们的模型几乎是没有用的。&*&&*&&*&&*&&*&&*&&* Hot air相关话题环境问题与保护科学气候学气候变化Nicholas Stern他们都认为气候模型贬低或者遗漏了“倾斜点”威胁,虽然这个威胁可能尚未影响到气候,但这在将来某一天却可能发生。这种威胁包括粮食产量--可能会由于全球变暖而逐渐减少并且突然急剧下降;也包括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升温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会释放原来被困在永久冻土大量的甲烷。因为甲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释放会产生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变暖和气体释放。《自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估测,如果北极圈的甲烷释放到大气中,它可以(作者猜测)造成6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尚未有迹象表明这真的会发生。经济学模型--也被称为综合评估模型(IAMs)--引入了环境模型的局限性并且引发了它们自己的问题。Lord Stern 认为它们低估了环境方面的损害而且错误地推测说,即使气候发生巨大改变,长期的经济增长率也不会受到影响。(see)。Pindyck 先生也反驳说,经济学家用来研究贴现率、气温对增强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反应等问题的基本假设过于绝对,以至于“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得到几乎任何结果”。经济学模型通常通过降低产量的价值而不是减少存量资本、土地或劳动力的价值来引入损失(来源于经济衰退或气候变化)。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气候变化存在差异。比方说,如果海平面在上个世纪上升了20厘米的话,大海会淹没海滨城市并且破坏大量生产资本和土地(假设不对人畜产生伤害)。这不仅会影响现在的也会影响将来的产量。另外,正由于耶鲁大学的William Nordhaus所指出的那样,因为经济学模型在外推超过3°C的升温时表现很差,所以它们也倾向于低估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Nordhuas先生自己的一个模型估计气温上升19°C时,全世界的产量会减少一半。但是,这样规模的升温更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许多模型暗示说,即使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650ppm(现在是400ppm),世界仍然会变得更好。对于大多数气象学家而言,650ppm看起来是个疯狂的极端情形。Pindyck先生说这些模型关于的气候变化的假设“完全是胡扯”。Lord Stern还指责说这些模型对增长的处理也好不到哪去。大部分模型假设存在一个潜在的“外生”增长率(比如,一种不管模型其他部分如何都保持稳态的增长)。即使这个增长率相当之低--比如每年1%--复合的力量意味着产量在100年后几乎变为原来的三倍(见表中第2栏)。如果增长率是3%的话,产量几乎增加20倍。现在,将以上结果和经济模型对气候损失的忽略结合起来考虑。即使估计经济产量的损失是50%(例如,致命的19°C升温所带来的损失),这些模型仍然预测将来情况会变好(见表中第4栏)。例如在增长率是1%时,只有当产量损失达到三分之二时人类才会面临困难。当然啦,如果事情发展到那个地步,这是很正常的结果。但是,这些模型基本排除了这些可能性。正如Lord Stern 所说,它们“基本上是在推测全球变暖的影响和代价是微不足道的,并且几乎排除了大灾难降临的可能性”。不是没用,是完全错了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无论这些模型多么不准确,用它们对气候变化的代价做些推测仍是有用的?Pindyck先生的答案很绝对:别再提那些模型了!他觉得它们“几乎和政策分析一样没用...使用它们意味着幻想的知识和精确”。Lord Stern稍微积极一些。他指出,科学家们正在建立一种新的气候模型,经济学家也该如此!但是谈到具体工作,他说经济学家需要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来意识到全球变暖会对资本存量、生产力和增长带来破坏。Lord还指出,经济学家需要低甚至负折现率来反应将来情况变得更糟的可能性。这却是矛盾的:“Stern Review”在2007年使用了低折现率并利用了一些他现在并不满意的模型,而这片文章广泛批评。但是正如John Maynard Keynes应该说过的一样,大概正确总比肯定错了强--或者完全不做任何尝试。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精到的观点,犀利的评论,时不时再揶揄上几把。《经济学人小组》欢迎所有有观点的译者加入
经济学人原站:/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公司全称: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阜安西路望京SOHO-T1-A座-2202室
联系方式:010-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