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蓬溪搞生态养殖园先期要办好什么条件,要多少启动资金

&&&& &&&&&
时间:&&&&&
关于蓬溪县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情况的汇报
&& 2008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依法自愿的原则,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组建100个土地流转合作社,力争引进培育100家现代农业企业”的指示,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32个,入社农户4386户,成员总数13650人,入社土地面积11092亩,其中,引进华亨泰丰、中通实业、重庆科正、三农种业、润森药物、四川康弘、香叶尖茶叶、华盛牧业、成都花卉、四川华泰药业、建兴林业、宏桥实业、地一种业等龙头企业15个,租赁土地6692亩,从事粮油、果疏、药材、茶叶、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业,生猪、原生态鹅、家禽、牛羊等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经营。引导农村能人、专业大户34人,租赁土地1746亩从事畜禽养殖、蚕茧、水果、粮油等生产。合作社发包给2015户农户,自主经营粮油、水果等生产面积2654亩。其中2008年新建23个,占目标任务的115%,入社农户3765户,成员11426人,集中土地面积8577亩,引进9个龙头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开发,带动3.6万余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二、主要成效
&&& 从目前来看,我县土地流转合作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一)促进了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快了流转步伐。在未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之前,有的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无力耕种承包的土地,有的请人代耕,有的自行转包,有的甚至把土地转让给别人,放弃经营权,因此引发不少矛盾和纠纷。土地流转合作社成立后,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社,把家庭承包的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组织流转,由合作社与承租户以合同契约的方式确定了租赁者与被租赁者的关系、明确了权利和义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土地流转无序的混乱状况,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 (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用入社农民的话说,土地流转合作社这种形式使他们“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过去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家里的承包地只是保口粮,基本没有收益,甚至亏本。现在把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经营,1亩土地仅保底年租金就在456元以上,加上种粮综合补贴和实际面积与承包面积的差异分红等,每亩实际收入达600元以上,不论与周边农户比,还是与自己过去耕种比,每亩地净增收入200元以上,而且不需任何投入。另外,合作社社员还可以在业主承租的田里打工,按每天35元工钱计算,一年累计打工90天,工资性收入就是3100元;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可达1至1.5万元。
&& (三)带动了一批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化发展。由于农民将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经营,改变了过去农户分散种植品种不统一,田间管理水平差异大的状况,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一批土地流转。目前,全县已累计流转土地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9.1%,撂荒地复耕率达91%,部分耕地由原来的种植一季作物发展到现在的稻-茹-菜-菜、猪-沼-果-菜等循环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亩产值由原来的1000元提至1万元以上。同时,合作社吸引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业主经营更加注重质量标准,发展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2008年,蓬溪县以32个土地流转合作社为平台,集中土地1万余亩,引进中通实业、重庆科正、华享泰丰、华盛农牧、康弘实业、香叶尖茶业等13家龙头企业,投资1.3亿元,分别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9个,全县基本形成茶叶、无公害蔬菜、水果、油菜、蘑菇、原生态鹅、PIC生猪、花卉、中药材、九叶青花椒等十大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
&& (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促进了国道318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示范带建设的顺利推进,天宫堂、拦沟堰村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本形成,现代畜牧业、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了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天宫堂村通过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实行“村企合作”,引进社会资本,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激励95%的农户硬化了院坝、修通了户间水泥路、实施了风貌改造,加入合作社的多数农户实施了改厨、改厕,安装了自来水,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有 215户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优美实用的庭院经济园,该村现巳种植无公害蔬菜300亩,发展水果380亩、青花椒117亩,建成生态养殖小区2处,发展PIC生猪养殖大户30户,养殖能力达1万头以上,巳有18户社员搬入新型农民社区居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格局巳初步形成。
&& 三、主要做法
& 我县在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过程中,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坚持宣传发动先行,注重舆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
&& (一)广泛宣传,搞好引导。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一种创新。为此,我县在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过程中,一方面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要求,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参观学习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效果好的先进典型,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召开村民会议,讲清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有关政策和重要性、必要性,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经营的效益,促进民主管理,而且能保证自身从土地上获得长久而稳定的收益,动员农户将不愿种、种不了和效益不好的承包地采取入股、委托代耕或其它流转方式交由土地流转合作社统一整合、集中转包。同时,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做到合理化,以争取干部群众的支持。这些措施,为推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 (二)加强指导,合力推动。成立以乡镇领导为组长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搞好产业规划及项目引进,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帮助解决有关具体问题,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组建由政治素质好、在当地有威信的土地承包人和村组集体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土地流转合作社筹备组,具体负责合作社筹建的相关工作。同时,制定筹建工作方案,明确具体要求,多方协同,搞好服务,共同推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
&& (三)制定章程,吸收成员。章程是规范土地流转合作社健康运作的关键。因此,合作社在制定章程时,都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章程一般都明确了合作社的性质、经营范围、社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财务管理与收益分配等内容,为合作社的组建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保证作用。凡承认章程,符合章程规定条件,将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统一整合、经营的农户以及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的投入者均可申请加入成为合作社社员。
& (四)签订协议,定员设股。合作社与入社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经营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做好设股定员工作。合作社股权由个人股和集体股组成。个人股以户为单位,以承包经营权证确定的田土面积为依据,股份份额以该户委托给合作社经营的面积数确定,股权在剩余承包期内可以继承,经批准后可转让;集体股是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土地等其他集体资产入股所形成的股权。土地入社后,一般不得提前收回,委托经营协议到期后,退社土地必须服从统一规划与调整。入社的土地发给由合作社理事长签字的会员证书,入社人凭《社员证》获得分红收益。
& (五)召开大会,选举机构。筹备组提出建社申请,县主管部门批复后,召开成员会议,根据章程规定,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员代表由全体社员民主推荐,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下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常设机构,理事会和监事会人选经推选后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会”组织的建立,为合作社的规范运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 (六)核实土地,规范管理。主要是对入社农户的承包土地及附作物进行逐块清理,分户登记造册,并按“一户一页、一地一格、一组一册”的要求,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账》,与土地承包人核对签字、土地发包方确认。制作合作社吊牌、印章,搞好注册登记,做好分户明细台帐的建立、银行帐户开设、股权证的填写与发放、资料收集建档等。
&& (七)建章立制,民主管理。建立合作社经营管理、财务核算、收益分配等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合作社“三会”组织的作用,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合作社将集中的土地统一整合后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经营:一是由合作社直接经营;二是由合作社公开招标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三是由合作社承包给本社成员经营,所得收入按入社土地份额进行分配。合作社采用保底分配和二次返还分配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即当年获得的总收益,扣除对入社农户的保底分配和必要的管理费用后,年终净收益的60%分配给成员股东,20%作为积累,20%作为风险基金。这样通过利益关系将农民联结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 (八)加强领导,规范发展。为保障土地流转合作社从成立到运作得以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中心,切实加强了领导和管理。同时,还编制了全县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县建立100个土地流转合作社,做好土地流转储备,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大规模引进业主、招商引资,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规模生产,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有形市场”,成立了遂宁市首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中心,建立了“蓬溪县土地流转信息网”,已有16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健全了交易体系,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依法、有序、公开、快捷轨道。县农业局组织开展了土地流转集中清理,建立了土地流转台帐,制定了示范章程、规章制度,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及时调解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有效地促进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健康发展。
&& 四、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 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对土地流转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是包产到户后农民又一新创造,也开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内容和经营范围的先河。但由于成立时间短,缺乏经验,在具体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担心搞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发社会矛盾,存在怕产业选择不准、业主引进失误,造成损失、挨骂名,不愿介入这项工作,加之个别农户租金要价较高,土地流转的需求动力不足,集中土地面积较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二是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方法简单,服务不到位,缺乏长远发展的思想,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土地流转属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个人的事,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造成部分农户漫天要价,影响了业主的投资热情和多数农户的利益。加之土地流转没有单独的财务预算,合作社建设缺乏经费保障,使一些乡镇不愿介入这项工作,主管部门既缺经费,又缺人员,鞭长莫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展。三是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流动资金,直接经营真正办成经济实体的少,普遍处于土地集中再发包的层面,如果不妥善处理租赁经营业主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合作社分享土地整合升值的空间将十分有限,社员务工及收益分配难以达到入社时的承诺,这就会大大影响农民土地入社的积极性。四是土地流转合作制改革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市、县出台的关于促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一些乡镇和部门没有得到全面贯彻,扶持政策不落实,注册登记难,法律地位不明确,不利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当前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应把握以下几点:
&& (一)搞好宣传,提高认识。加快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克服了管理松散、流转收入偏低的弊端,有效地整合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土地流转受阻的矛盾,有利于发挥农民参与管理、民主协商、当家作主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立县”、“三化联动”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意义和作用,高度重视合作社的运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不争论,不指责,大胆探索,大胆创新,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 (二)解放思想,搞好扶持。土地流转合作社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类型,这种新型的土地制度模式既借鉴了土地合作制的历史经验,又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尽管以流转土地经营权为合作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尚属首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末作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和土地流转基本原则,从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的意义上讲,也符合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专合组织的要求,各级政府应予以支持,工商部门应允许注册登记。建议政府设立土地流转奖励补助资金,鼓励承包农户将土地向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将国家直接补贴到户的扶助政策向合作社倾斜,今后农业项目实施、新出台的惠农政策、服务措施应尽量地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向农民传导,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落实好合作社的税收、各种费用的优惠政策,并要对经营管理好、示范作用强、农民增收显著的合作社给予信贷优惠或资金奖励,发挥宣传示范作用,以激励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
&& (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坚持把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作为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合作社建设要与发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体现比较效益;要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要与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相结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要与实施全民创业计划相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仅要向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集中,也要向种田能手、回乡创业者流转;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不仅要引进企业、经营者和资金,也要引进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方式。在地势偏远或地多人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可建立以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中介服务为主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接受村委会委托,集中管理依法收回和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集体土地,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托管难的问题,搭建土地供求平台;在交通条件好或地少人多的城郊村,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农业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活来源,并能够引进效益较高的经营项目的地方,可探索建立以农民土地入股为主的土地流转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经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 (四)健全体系,强化管理。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公益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市场、政府、农户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运行系统,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保障。鉴于乡镇机构改革和农经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的实际,建议市、县政府统一明确乡镇政府履行包括土地流转管理在内的农经管理工作职能的机构,将原由县农业局管理的农经干部划归其管理,并依托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传递、流转合同的签订、档案资料的管理等日常工作;村级设信息员一名,由村文书担任,负责为流转双方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定期收集,并向乡镇报告土地流转信息;组建县农村土地流转合作协会,搭建土地流转合作社与各类农民专合组织、专业协会之间的联合以及与涉农经营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之间的合作平台,密切承包农户与专合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利益连接关系,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合作化道路,为增加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性收入闯出一条新路。指导土地流转合作社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合作社《章程》、财务收支和收益分配必须由土地入社的农民民主讨论决定。同时,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强化经营管理,把土地流转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
蓬溪县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中心
二OO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青花椒 富裕村 蜜蜂养殖 1986年 穷小子-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原标题: 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图片说明:蒋乙嘉。  蒋乙嘉,20岁参军、40岁退伍复员,之后投身商海,从热血军人到下海商人,从装卸工人到经商老板,历经近十年打拼,他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在家乡四川省蓬溪县拱市村,蒋乙嘉的故事被街坊四邻津津乐道,他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后生们学习的榜样。2007年,事业蒸蒸日上的蒋乙嘉却做出一个让亲友惊诧的决定:将自己的4家公司交给朋友打理,他回村帮乡亲们脱贫致富。7年来,他将16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山沟,在村里修了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建成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圆了乡亲们期盼多年的“通车梦”“农田灌溉梦”。现在的拱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兴业、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丽新富裕村,并先后获得蓬溪县第一批“小康村”、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光荣称号。蒋乙嘉个人也被授予“全国最美基层干部”、2011年度遂宁市人民政府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等荣誉称号。  1.第一个五年计划 砸钱修路:“总不能人还在,路没了”  2006年,退伍10年后的蒋乙嘉,已经是北京隆凯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家千万。初夏的某一天,蒋乙嘉突发奇想,决定带着妻子和正准备念小学的女儿回老家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看一看。那年适逢遂宁遭遇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拱市村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地里干得开裂,田地大部分撂荒,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荒凉的景象让蒋乙嘉感到难受不安。没有水,没有路,离开家乡已经30年,村里却还像离开时一样贫困。离乡返京时的一场大雨,更是让蒋乙嘉的妻子杨扉婷印象深刻,她说,“从村里到通镇公路,还有2公里多的距离,因为没有路,就必须要从田槛上走过去。雨后的田槛泥泞湿滑,我当时脚下一滑就栽进了秧田里,摔得从头到脚都是泥。”千万富翁把媳妇从田里拉出来,带到镇上洗去稀泥,换上新买的衣服,返回京城。杨扉婷暗自想,丈夫双亲俱已亡故,这穷山村想必很难再来。蒋乙嘉想的却是,家乡还这么穷,我现在已经富了,我得为家乡做点什么。  2007年,蓬溪县委“人才双引”工程找到了蒋乙嘉,希望作为成功人士的他能回乡投资带领村民们致富。蒋乙嘉说:“当时就想着自己富了,一定得做点什么报效家乡。我不是有1000万吗,那就砸500万帮扶乡亲,留500万给自己养老。”拱市村是旱山村,四面环山,人多地少、干旱缺水、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十分贫困落后。    图片说明:拱市村的水泥路目前已经通村通户。  “要想富,先修路”,回乡后的蒋乙嘉想。当时村里为了修建一条连接通镇公路的村道,村民已经集资了4万元。但这条计划修建的2.5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需要的造价是75万。4万元远远不够,工程进展缓慢。“要想带领全村人致富,路不通不行,那就我出钱吧。”蒋乙嘉说。说干就干,蒋乙嘉出资90万,将拱市村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修起来了。计划修3.5米的路,蒋乙嘉带着人修到了4.5米;要求修18厘米厚的路面,蒋乙嘉修到了平均23公分。2.5公里的路比计划多花了30多万。蒋乙嘉说,“修路一定要有超前的思维,适应未来的需要。总不能修路的人都还活着,路就已经不能用了。”  路修好了,蓬溪县政府决定每公里给蒋乙嘉14万元修路补助费。这笔钱,蒋乙嘉也没往个人兜里揣,见村民平时到山坡上种庄稼,又挑红苕又背包谷,很不方便,便用这笔钱砌起了水泥石梯。3年间,他和村民们一道,在全村修通21公里生产便道。2012年,又带领村民开山破土修成一条长12公里的环山公路。如今,各种大型农耕机械能进出每一块田地、每一片果园。有了路,还得有水。“靠天吃饭”的拱市村存不住水,缺水也是一大问题。2008年冬天,蒋乙嘉请水利专家到村里山上山下,现场勘察。这一年,蒋乙嘉出资60万元,为村民新建3口堰塘,扩建一口堰塘,打井27口,全村缺水问题得到缓解。2013年初,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蒋乙嘉也拿出存款100余万元,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通过在田间修建竹节堰和蓄水池,彻底解决该村农田灌排“肠梗塞”问题。  据常乐镇党委书记蒋黎介绍,目前拱市村里已有22口水塘,每年在雨季来临时完成蓄水,可供村里全年灌溉使用。每个竹节堰蓄水池里也可以储存100方水,插秧季节只需要把蓄水池边的沙袋移开,就能让池里的水自然灌入到秧田里,十分便捷。从来“靠天吃饭”的拱市村村民,也过上了水旱从人的生活。    图片说明:蒋乙嘉摘下几颗成熟的青花椒,和大家分享喜悦。  2.第二个五年计划 布局产业:“要让村里人看到希望”  拱市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277亩,全村总人数1719人,外出打工680人。人多地少,地里的收成难以维系村里人的生计,留在村里看不到希望。拱市村的前任村支书朱中华,从1986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他见证了村民“出走”的过程:最多的时候,拱市村外出打工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村里的坡地、田土逐渐无人耕种,村庄一片荒芜。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无力耕种土地,吃穿还要靠在外打工的亲人们拿钱回来维系。外出打工似乎是村里人改变贫困的唯一出路。但是蒋乙嘉回来了。路修好了,通达每户;水蓄满了,直灌农田。蒋乙嘉说,得有产业。  千万家产在修路筑渠时已经耗尽,原计划只投入500万根本打不住。为了给村民们修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蒋乙嘉一咬牙把剩下的1000万家产全都投了进去,甚至还卖掉了在北京和东北的两套房子。散了钱财,得了人心。在修路和筑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中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铁了心地跟着“蒋总”干。没钱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蒋乙嘉开始实施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布局产业。   图片说明: 蒋乙嘉与村民们在一起。  村里水塘多,那就用来种藕养鱼:先种200亩食用藕,30亩观赏藕,养150亩稻田鱼,搞100亩特色水产养殖;村里坡地多,那就用来种树:一层坡地和二层坡地种柚子等经济林,三层坡地种核桃,四层坡地往上种仙桃,形成经济林带;村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那就引进蜜蜂养殖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建立繁殖基地;还有高附加值的鸵鸟产业也在逐步的发展当中。蒋乙嘉说,村民们没有钱,也亏不起。所以村里在产业的布局上选择了更多的品种,通过大量的小面积试验,用实践去检验哪一种产业最适合拱市村的发展。蒋乙嘉说,“拱市村的村民们都穷怕了,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初夏的拱市村,荷塘里小荷初露,山坡上柚子花香气氤氲,核桃树已经挂果,收获不远了。  3.第三个五年计划 为村代言:“让村民过上城市里羡慕的生活”  蒋乙嘉出名了。不是因为他赚了钱,而是因为他花了钱,他把自己1680万身家全都花在了生他养他的拱市村。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拱市村已经担任了27年村支书的朱中华对蒋乙嘉的当选心服口服,他说,“蒋乙嘉回来已经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愿意跟着他干,他就是全村的代言人。”  名人效应初显。蒋乙嘉组织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成功流转了包括拱市村和周边村庄的2200亩土地。蒋乙嘉以公司名义先期投入100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业和水产养殖业。前3年公司承担租地、种苗、种植、管理等费用和风险,3年后产业初见成效时,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工,利润按4:4:2比例(公司40%、农户40%、村集体20%)分成,实现“村两委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农民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营。预计3年后产业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  闻着花香果香,养蜜蜂的陈驸华也来了。陈驸华是附近村的村民,春节前在媒体上看到蒋乙嘉的报道,深受感染,带着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影响的“驸华蜂蜜”来到常乐镇拱市村。陈驸华说,“蒋书记已经花了1000多万建村里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带不走的产业。我信他的诚意,也信他的能力。”陈驸华计划在拱市村发展蜜蜂养殖业的同时,跟蒋乙嘉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合作,培训村民和退伍军人养蜂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蒋乙嘉说:“从2007年回乡至今已将近8年,我计划花上1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拱市村的面貌。第一个5年打基础,修路筑渠盖文体中心,通过投资‘输血’改变村民的生活面貌;第二个5年布产业,通过改善产业布局,引进优势产业,让拱市村在没有外部投资持续进入后逐步具备‘造血’功能;第三个5年,计划发展优势产业,包括特色种、养殖业和观光农业。通过这里一年四季花香果香不断的产业布局,吸引游客前来。要让城里人愿意来,来了还要羡慕咱们村里人的生活。”  如今拱市村已有超过90%的村民完成了房屋的重建和改造,建起了小洋楼。仅两年,全村用于改建住房的花销就超过了1000万。将近50户村民已拥有私家车,其中不乏奥迪、本田一类的名牌好车。  4.提起妻女 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  第一次见到蒋乙嘉,他穿着白衬衣、蓝裤子、一双沾满泥点的运动鞋,憨厚地笑,手掌宽厚温暖,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历经商海沉浮,资产千万元的企业家。  7年来,蒋乙嘉几乎每天忙到半夜才入睡,曾犯心脏病,累倒在修路工地上;面对村民最初的质疑、甚至“有了钱,图出名”的冷嘲热讽,他不多做解释,用实干换来了信任、支持;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缺钱、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他不顾妻子反对,卖掉了在北京、东北的两处房产。老村支书朱中华说,困难面前,乙嘉总是一个人扛着。好几次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父母坟前默默流泪,一呆就是大半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领着人去田里干活了。7年多来,他带领群众实现了“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将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变成了“世外桃源”,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一直以来,蒋乙嘉对村里的弱势群体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定点帮扶了5名贫困留守学生和残疾人,资助了3户困难群众,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逢年过节时看他们过年物资有没有准备。从2007年开始,蒋乙嘉在村设立了助老基金,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慰问金。连续5年为50多户特困户发放慰问金。设立了10万元教育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5年间,蒋乙嘉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1300多万元。多年的善举,换来的是社会对他的认可和肯定,先后获得遂宁最具爱心慈善奖等诸多殊荣。  “我从小家里穷,离家去部队时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部队的这20年让我得到了全面锻炼,教会了我怎样坚强、怎样去努力。如果不是部队的培养,我一个穷小子哪有可能当上富商?”蒋乙嘉说,这些年,我认真思考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蒋乙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妹8人,他排行第六。在他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很难吃上一顿白米饭,常靠向亲戚借粮接济过日子;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们的旧衣穿,六七岁时还光着脚在地上跑。尝过苦日子的蒋乙嘉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当他2006年返乡探亲,看到乡亲们依旧过得清苦、愁眉不展时,再也坐不住了,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是一名党员,是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有了钱,富了之后,只顾小家。看着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哪。”    图片说明:蒋乙嘉简单的卧室。  妻子杨扉婷说,老蒋节俭惯了,在吃住行、穿戴用方面分文算计,平时吃剩的饭菜都要留着下顿再吃;最贵的一件衣服是800多元的夹克衫,还是打折时买的。但为拱市村致富,他却毫不含糊,把辛苦打拼十年的积蓄都贴了进去。当过洗煤厂搬运工、搞过矿业开发、做过保健食品,从沈阳到北京、内蒙古,这些年来丈夫赚钱不容易,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看到蒋乙嘉为村里发展一掷千金,杨扉婷也心疼过:“钱都给了乡亲们,孩子读书需要钱怎么办,我们老了靠什么生活!”蒋乙嘉却说:路修了一半,总不能停工成断头路吧?  提起妻女,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回拱市村后,他和妻子两地分离,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女儿全由妻子一个人照顾,他没能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准备今年让女儿回四川读书,陪在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  编辑点评  蒋乙嘉,一位衣着朴素、一心牵挂着农民冷暖的军队复员干部,以“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将自己近10年全部创业所得的1600多万元钱投进山沟沟,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7年,终于把一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忠孝不能两全,然而,他却让我们看到了践行共产党职责对党的无限忠诚、历尽千辛万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尚品质和大孝情怀。他把自己的转业费及辛苦积累十年的千万元积蓄无偿投入家乡,使数千农民兄弟脱贫致富,这种义举不正是对“忠”和“孝”最好的诠释吗!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日 14:19 来源:中国文明网
原标题: 千万富翁回乡扶贫当支书 7年把穷山村变成富裕村  图片说明:蒋乙嘉。  蒋乙嘉,20岁参军、40岁退伍复员,之后投身商海,从热血军人到下海商人,从装卸工人到经商老板,历经近十年打拼,他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在家乡四川省蓬溪县拱市村,蒋乙嘉的故事被街坊四邻津津乐道,他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后生们学习的榜样。2007年,事业蒸蒸日上的蒋乙嘉却做出一个让亲友惊诧的决定:将自己的4家公司交给朋友打理,他回村帮乡亲们脱贫致富。7年来,他将16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山沟,在村里修了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建成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圆了乡亲们期盼多年的“通车梦”“农田灌溉梦”。现在的拱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兴业、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丽新富裕村,并先后获得蓬溪县第一批“小康村”、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光荣称号。蒋乙嘉个人也被授予“全国最美基层干部”、2011年度遂宁市人民政府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等荣誉称号。  1.第一个五年计划 砸钱修路:“总不能人还在,路没了”  2006年,退伍10年后的蒋乙嘉,已经是北京隆凯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家千万。初夏的某一天,蒋乙嘉突发奇想,决定带着妻子和正准备念小学的女儿回老家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看一看。那年适逢遂宁遭遇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拱市村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地里干得开裂,田地大部分撂荒,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荒凉的景象让蒋乙嘉感到难受不安。没有水,没有路,离开家乡已经30年,村里却还像离开时一样贫困。离乡返京时的一场大雨,更是让蒋乙嘉的妻子杨扉婷印象深刻,她说,“从村里到通镇公路,还有2公里多的距离,因为没有路,就必须要从田槛上走过去。雨后的田槛泥泞湿滑,我当时脚下一滑就栽进了秧田里,摔得从头到脚都是泥。”千万富翁把媳妇从田里拉出来,带到镇上洗去稀泥,换上新买的衣服,返回京城。杨扉婷暗自想,丈夫双亲俱已亡故,这穷山村想必很难再来。蒋乙嘉想的却是,家乡还这么穷,我现在已经富了,我得为家乡做点什么。  2007年,蓬溪县委“人才双引”工程找到了蒋乙嘉,希望作为成功人士的他能回乡投资带领村民们致富。蒋乙嘉说:“当时就想着自己富了,一定得做点什么报效家乡。我不是有1000万吗,那就砸500万帮扶乡亲,留500万给自己养老。”拱市村是旱山村,四面环山,人多地少、干旱缺水、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十分贫困落后。    图片说明:拱市村的水泥路目前已经通村通户。  “要想富,先修路”,回乡后的蒋乙嘉想。当时村里为了修建一条连接通镇公路的村道,村民已经集资了4万元。但这条计划修建的2.5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需要的造价是75万。4万元远远不够,工程进展缓慢。“要想带领全村人致富,路不通不行,那就我出钱吧。”蒋乙嘉说。说干就干,蒋乙嘉出资90万,将拱市村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修起来了。计划修3.5米的路,蒋乙嘉带着人修到了4.5米;要求修18厘米厚的路面,蒋乙嘉修到了平均23公分。2.5公里的路比计划多花了30多万。蒋乙嘉说,“修路一定要有超前的思维,适应未来的需要。总不能修路的人都还活着,路就已经不能用了。”  路修好了,蓬溪县政府决定每公里给蒋乙嘉14万元修路补助费。这笔钱,蒋乙嘉也没往个人兜里揣,见村民平时到山坡上种庄稼,又挑红苕又背包谷,很不方便,便用这笔钱砌起了水泥石梯。3年间,他和村民们一道,在全村修通21公里生产便道。2012年,又带领村民开山破土修成一条长12公里的环山公路。如今,各种大型农耕机械能进出每一块田地、每一片果园。有了路,还得有水。“靠天吃饭”的拱市村存不住水,缺水也是一大问题。2008年冬天,蒋乙嘉请水利专家到村里山上山下,现场勘察。这一年,蒋乙嘉出资60万元,为村民新建3口堰塘,扩建一口堰塘,打井27口,全村缺水问题得到缓解。2013年初,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蒋乙嘉也拿出存款100余万元,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通过在田间修建竹节堰和蓄水池,彻底解决该村农田灌排“肠梗塞”问题。  据常乐镇党委书记蒋黎介绍,目前拱市村里已有22口水塘,每年在雨季来临时完成蓄水,可供村里全年灌溉使用。每个竹节堰蓄水池里也可以储存100方水,插秧季节只需要把蓄水池边的沙袋移开,就能让池里的水自然灌入到秧田里,十分便捷。从来“靠天吃饭”的拱市村村民,也过上了水旱从人的生活。    图片说明:蒋乙嘉摘下几颗成熟的青花椒,和大家分享喜悦。  2.第二个五年计划 布局产业:“要让村里人看到希望”  拱市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277亩,全村总人数1719人,外出打工680人。人多地少,地里的收成难以维系村里人的生计,留在村里看不到希望。拱市村的前任村支书朱中华,从1986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他见证了村民“出走”的过程:最多的时候,拱市村外出打工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村里的坡地、田土逐渐无人耕种,村庄一片荒芜。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无力耕种土地,吃穿还要靠在外打工的亲人们拿钱回来维系。外出打工似乎是村里人改变贫困的唯一出路。但是蒋乙嘉回来了。路修好了,通达每户;水蓄满了,直灌农田。蒋乙嘉说,得有产业。  千万家产在修路筑渠时已经耗尽,原计划只投入500万根本打不住。为了给村民们修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蒋乙嘉一咬牙把剩下的1000万家产全都投了进去,甚至还卖掉了在北京和东北的两套房子。散了钱财,得了人心。在修路和筑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中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铁了心地跟着“蒋总”干。没钱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蒋乙嘉开始实施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布局产业。   图片说明: 蒋乙嘉与村民们在一起。  村里水塘多,那就用来种藕养鱼:先种200亩食用藕,30亩观赏藕,养150亩稻田鱼,搞100亩特色水产养殖;村里坡地多,那就用来种树:一层坡地和二层坡地种柚子等经济林,三层坡地种核桃,四层坡地往上种仙桃,形成经济林带;村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那就引进蜜蜂养殖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建立繁殖基地;还有高附加值的鸵鸟产业也在逐步的发展当中。蒋乙嘉说,村民们没有钱,也亏不起。所以村里在产业的布局上选择了更多的品种,通过大量的小面积试验,用实践去检验哪一种产业最适合拱市村的发展。蒋乙嘉说,“拱市村的村民们都穷怕了,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初夏的拱市村,荷塘里小荷初露,山坡上柚子花香气氤氲,核桃树已经挂果,收获不远了。  3.第三个五年计划 为村代言:“让村民过上城市里羡慕的生活”  蒋乙嘉出名了。不是因为他赚了钱,而是因为他花了钱,他把自己1680万身家全都花在了生他养他的拱市村。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拱市村已经担任了27年村支书的朱中华对蒋乙嘉的当选心服口服,他说,“蒋乙嘉回来已经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愿意跟着他干,他就是全村的代言人。”  名人效应初显。蒋乙嘉组织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成功流转了包括拱市村和周边村庄的2200亩土地。蒋乙嘉以公司名义先期投入100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业和水产养殖业。前3年公司承担租地、种苗、种植、管理等费用和风险,3年后产业初见成效时,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工,利润按4:4:2比例(公司40%、农户40%、村集体20%)分成,实现“村两委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农民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营。预计3年后产业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  闻着花香果香,养蜜蜂的陈驸华也来了。陈驸华是附近村的村民,春节前在媒体上看到蒋乙嘉的报道,深受感染,带着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影响的“驸华蜂蜜”来到常乐镇拱市村。陈驸华说,“蒋书记已经花了1000多万建村里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带不走的产业。我信他的诚意,也信他的能力。”陈驸华计划在拱市村发展蜜蜂养殖业的同时,跟蒋乙嘉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合作,培训村民和退伍军人养蜂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蒋乙嘉说:“从2007年回乡至今已将近8年,我计划花上1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拱市村的面貌。第一个5年打基础,修路筑渠盖文体中心,通过投资‘输血’改变村民的生活面貌;第二个5年布产业,通过改善产业布局,引进优势产业,让拱市村在没有外部投资持续进入后逐步具备‘造血’功能;第三个5年,计划发展优势产业,包括特色种、养殖业和观光农业。通过这里一年四季花香果香不断的产业布局,吸引游客前来。要让城里人愿意来,来了还要羡慕咱们村里人的生活。”  如今拱市村已有超过90%的村民完成了房屋的重建和改造,建起了小洋楼。仅两年,全村用于改建住房的花销就超过了1000万。将近50户村民已拥有私家车,其中不乏奥迪、本田一类的名牌好车。  4.提起妻女 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  第一次见到蒋乙嘉,他穿着白衬衣、蓝裤子、一双沾满泥点的运动鞋,憨厚地笑,手掌宽厚温暖,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历经商海沉浮,资产千万元的企业家。  7年来,蒋乙嘉几乎每天忙到半夜才入睡,曾犯心脏病,累倒在修路工地上;面对村民最初的质疑、甚至“有了钱,图出名”的冷嘲热讽,他不多做解释,用实干换来了信任、支持;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缺钱、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他不顾妻子反对,卖掉了在北京、东北的两处房产。老村支书朱中华说,困难面前,乙嘉总是一个人扛着。好几次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父母坟前默默流泪,一呆就是大半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领着人去田里干活了。7年多来,他带领群众实现了“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将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变成了“世外桃源”,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一直以来,蒋乙嘉对村里的弱势群体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定点帮扶了5名贫困留守学生和残疾人,资助了3户困难群众,定期到他们家中进行走访,逢年过节时看他们过年物资有没有准备。从2007年开始,蒋乙嘉在村设立了助老基金,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慰问金。连续5年为50多户特困户发放慰问金。设立了10万元教育基金,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2人。5年间,蒋乙嘉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1300多万元。多年的善举,换来的是社会对他的认可和肯定,先后获得遂宁最具爱心慈善奖等诸多殊荣。  “我从小家里穷,离家去部队时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部队的这20年让我得到了全面锻炼,教会了我怎样坚强、怎样去努力。如果不是部队的培养,我一个穷小子哪有可能当上富商?”蒋乙嘉说,这些年,我认真思考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蒋乙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妹8人,他排行第六。在他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很难吃上一顿白米饭,常靠向亲戚借粮接济过日子;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们的旧衣穿,六七岁时还光着脚在地上跑。尝过苦日子的蒋乙嘉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当他2006年返乡探亲,看到乡亲们依旧过得清苦、愁眉不展时,再也坐不住了,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是一名党员,是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有了钱,富了之后,只顾小家。看着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哪。”    图片说明:蒋乙嘉简单的卧室。  妻子杨扉婷说,老蒋节俭惯了,在吃住行、穿戴用方面分文算计,平时吃剩的饭菜都要留着下顿再吃;最贵的一件衣服是800多元的夹克衫,还是打折时买的。但为拱市村致富,他却毫不含糊,把辛苦打拼十年的积蓄都贴了进去。当过洗煤厂搬运工、搞过矿业开发、做过保健食品,从沈阳到北京、内蒙古,这些年来丈夫赚钱不容易,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看到蒋乙嘉为村里发展一掷千金,杨扉婷也心疼过:“钱都给了乡亲们,孩子读书需要钱怎么办,我们老了靠什么生活!”蒋乙嘉却说:路修了一半,总不能停工成断头路吧?  提起妻女,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回拱市村后,他和妻子两地分离,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女儿全由妻子一个人照顾,他没能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准备今年让女儿回四川读书,陪在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  编辑点评  蒋乙嘉,一位衣着朴素、一心牵挂着农民冷暖的军队复员干部,以“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将自己近10年全部创业所得的1600多万元钱投进山沟沟,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7年,终于把一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忠孝不能两全,然而,他却让我们看到了践行共产党职责对党的无限忠诚、历尽千辛万苦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尚品质和大孝情怀。他把自己的转业费及辛苦积累十年的千万元积蓄无偿投入家乡,使数千农民兄弟脱贫致富,这种义举不正是对“忠”和“孝”最好的诠释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养殖可行性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